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西秀区 >> 蔡官镇 >> 崩角村

崩角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崩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崩角村简介

  崩角村位于西秀区蔡官镇西南面,距安顺城区10.5公里,由崩角、新寨、长冲3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1342-1352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较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0C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0C,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0C,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全村192户807人(其中少数民族43人),劳动力406人,外出劳动力126人,土地总面积116.66公顷(1749.9亩),其中耕地面积404亩(习惯亩),林地面积9.18公顷(137.7亩),草地面积0.7公顷(10.5亩),乡村建设用地2.86公顷(42.9亩),其它用途规划区34.94公顷(524.1亩)。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粮食总产量187.11吨,人均232公斤。村传统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水稻、玉米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以油菜、山药、韭黄、洋芋等作物种植为主。
  全村饮用安全卫生水161户,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寨3个,使用有线电话135部,使用手机132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电视机176部。拥有村委综合办公室220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70平方米,村委办公室60平方米,远程教育办公室30平方米,计生服务室30平方米,综治办公室30平方米。
  --人口总数:807人 农业人口:713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1.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4.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崩角,新寨,长冲(3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57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油菜,山药,韭黄,洋芋等 名特产品:山药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蔡官镇崩角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02107 561000 -- 查看 崩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崩角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崩角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安吉社区

  安吉居委会位于蔡官镇崩角村长冲村,据安顺市区1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青挖(青山——平坝挖砂坡)贯穿厂区。该厂新建于1966年,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所属的一个专业化铸造企业。目前已建成具有相当实力和规模的综合性大型专业化铸造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类铸造及检测设备300余台。主要生产精密铸件,职工4000余人。   该公司在1983年以前主要是承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铸件的生产,1986年以来,开发了以引进汽车的气缸盖、进气歧管和工程机械发动机缸盖为主体的铝合金铸件的生产,通过技术改造,现已形成批量生产汽车缸盖、进气歧管等零部件的能力。现已成为上海通用公司、上海大众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的一级配套供应商。      --人口总数:4000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4000人   --行政区面积: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精密铸造 名特产品:精铸产品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崩角村   

新安社区

  贵航新安机械厂始建于1970年,工厂现有总资产8600万元,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职工10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3人,各类设备780台。从1985年开始,该厂利用军工技术研制粉末冶金机车闸瓦,并于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目前工厂正致力于高速铁路新材料研究与应用,高速列车闸片已被贵州省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近年来该厂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开发能力,向铁路运输部门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粉末冶金火车闸瓦和闸片。近年来,新厂区及厂部迁至东关办伍家关。   --人口总数:1002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1002人   --行政区面积:0.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粉末冶金机车闸瓦 名特产品:粉末冶金机车闸瓦 办公所在地:张家庄村   

塘官村

  塘官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7公里,国地面积为269.32公顷,有村林场1680亩。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30户、1530人,(其中男820人、女71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83人,劳动力 627 人,外出劳动力 157人,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人口总数:1530人 农业人口:1230人 非农业人口:300人   --行政区面积:2.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5.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49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大蒜 办公所在地:塘官村   

龙天村

  龙天村位于蔡官镇北面,距安顺城区18公里,国土面积为224.32公顷。由村集体林场860亩,境内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8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4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56户、1231人(男631人,女60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85人,劳动力523人,外出劳动力90人,年人均纯收入189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6人。1999年兴建一个储量30吨“自流”的饮水工程,缺点是水位底,有大部分农户无法将水引到户;已建学校一所,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有容积为22万立方米的鹅闹冲小二型水库一座,渠道2公里,但渗水、漏水现象严重;“蔡小”公路穿境而过,穿村而过的“龙—王”公路为沙石路面,但因年久失修,凸凹不平。      --人口总数:1231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131人   --行政区面积:2.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3.3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马铃薯,大蒜 办公所在地:龙天村   

陇巴村

  陇巴村地处蔡官镇东北面18公里处,与平坝县、织金县相邻,属一类贫困村,青挖公路穿村而过,共有四个自然村224户、1056人,其中苗族人口16人,劳动力478人,外出劳动力65人,全村总面积339.35公顷,耕地面积28.1公顷,其中水田14公顷,林地25.59公顷,牧草地1.69公顷。村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有闻名的印把山、十八罗汉撞金钟,岗嘎奓沟谷、小路沟沟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全村现已解决陇巴自然村76户人畜饮水,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全村现有电话座机67部,手机70部,电视机128台。   --人口总数:1056人 农业人口:1042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3.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5.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陇巴,盐泡井,冲头地,白岭崖 生产总值:2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冲头地   

罗大寨村

  罗大寨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8公里,国土面积为177.11公顷,林区面积为450亩,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76户、737人,(其中男367人、女360人),劳动力 210 人,外出劳动力 124人,年人均纯收入17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17人。   本村有水沟两条(塘上至寨前水沟、小嘎岭至后冲水沟),全长3000米,由于长年失修,漏水等现象严重。2004年建成进村毛石公路,全长2000米、宽4米,属泥夹石路面,遇涨水季节易被损坏。有计生室1间,面积25平方米。   罗大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辖区以高原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400.8亩,人均0.54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2006年农业粮食产量206吨,人均粮食产量260公斤,农业总产值147.4万元。   罗大寨村有远程教育接收播放点及设备一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立健全村计生协会,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7年开展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0%。      --人口总数:737人 农业人口:73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大寨 生产总值:14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大米 办公所在地:罗大寨村   

马安山村

  马安山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37公里,国地面积为190.65公顷,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属金银山脉,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4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36户、1231人,(其中男685人、女546人),劳动力 522人,外出劳动力255人,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2人。      --人口总数:1231人 农业人口:122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90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8.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4组 生产总值:217.4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马安山村   

马官村

  马官村位于蔡官镇东面,距安顺城区16公里,国土面积为318.95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75户、1620人(男789人,女83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80人,劳动力850人,外出劳动力320人,年人均纯收入241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4人。   已打井2口,建有水池2个,各约50立方米,未管理到户使用。六十年代修建的小二型水库一个,容积约为19万立方米,是一个发展渔业养殖的好场所。沟渠年久失修,渗水漏水非常严重。蔡塘公路穿村而过,路面为沙石路面,交通十分便利,从而给村里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发展。   马官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多而散,农业用地面积208.0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20亩,人均0.51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2006年农业总产值443.8万元,人均占有粮食253公斤。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户80余户,种植规模将达100亩以上。   2006年新建远程教育接收站一个,面积约为15平方米,卫生室一间,2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一间,30平方米。全村适龄儿童到离村寨1公里的蔡官完小就读,2007年新型农村医疗参保率达92%,低保贫困户已纳入民政系统管理,已完善了村计生服务室,建立健全了村计生协会,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人口总数:1620人 农业人口:16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马官村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大米,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马官村   

毛交坡村

  (1)自然资源    茅蕉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20公里,国土总面积140.0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12.32公顷,草地面积15.38公顷,乡村建设用地2.2公顷。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总户数95户、466人(其中少数民族47人),劳动力267人,外出劳动力92人, 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均粮食250公斤,村传统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水稻、玉米、粮食作物种植。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现有耕地500亩,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全年粮食总产量400吨,油菜籽产量135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60人。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饮用安全卫生水95户,通电、通公路,使用无线电话座机20部,使用手机30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电视机50部,拥有村委综合办公室150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70平方米、远程教育办公室50平方米,计生服务室30平方米。       (1)2004年建立了远程教育接收播放点。    (2)2001年修建了村委综合办公楼,集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为一体。    (3)2003年修复了石头寨电灌,解决了400余亩的灌溉面积。   --人口总数:466人 农业人口:390人 非农业人口:76人   --行政区面积: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3.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27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毛交坡村   

梅家庄村

  (1)自然资源    梅家庄村位于蔡官镇东南面,距安顺城区 11 公里,国土面积为 203.6公顷,平均海拨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6个村民组即梅家庄、石板河2 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 203 户、881 人(其中男473 人,女30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20人,劳动力450人,外出劳动力 150人,年人均纯收入2250 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17人。有自流水蓄水池2个,蓄水量为 100m3,基本能够供应全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但需净化。“青挖”公路由村庄穿过,路面油路正在实施中,大寨至梅庄进村公路需要维修,硬化路面。维修梅庄至交椅村的进村公路,硬化路面。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梅家庄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相对平缓,耕地面积 619亩,人均0.7 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以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147 户,种植规模达280亩以上。经果林种植达100余亩。现有提灌站一个,可灌溉面积200亩,泵房陈旧需维修。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有村计生服务室1个,面积20m2,建立健全了村计生协会,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7年初已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8%以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到就近的交椅小学1公里就读。   

漠河村

  漠河村位于蔡官镇东面,距安顺城区13公里,国土面积为72.27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25户、536人(男263人,女27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4人,劳动215人,外出劳动力104人,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2人。本村人畜饮水主要靠蔡官镇水厂供给,125户536人全部用上安全无污染的自来水。由于本村地理条件的客观影响,水利资源贫泛,仅靠从马官大水井天至田坝中间的一条小溪流引进灌溉,现因日积月累的淤泥所填满,河床逐渐提高,存水量大量减少,遇天旱则严重缺水,无法保证农田用水。通村公路长200米、宽5米,现因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公路两边无排水沟,部分路面常年积水。由于本村经济基础薄弱,至今尚无村办公楼,因此,拟定2008年准备筹建村办公楼100米,需投资15.5万元,100平方米公厕2个,需资金2.4万元,垃圾池5个,需资金0.25万元。      --人口总数:536人 农业人口:52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0.722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组 生产总值:12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漠河村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位于蔡官镇东南面,距安顺城区15公里,国土面积为115.93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18户、520人(其中男266人,女25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55人,劳动力220人,外出劳动力100人。      --人口总数:520人 农业人口:430人 非农业人口:72人   --行政区面积:1.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226.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潘家庄村   

沙锅寨村

  沙锅寨村位于安顺市东北部,距西秀区县诚20公里,距青黄公路2公里,与平坝县二官村、大西桥镇交界,国土面积为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1400之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多地少,地多田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365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6℃左右,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为—5℃,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39℃。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光.雨.热同季,且地层主要为石灰岩,土壤种类繁多,地带性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间有石灰土.紫色土等,土壤微酸性至中性,通透性能好,土层深厚,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发展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有倒春寒、干旱、冰雹、秋季绵雨等。   全村两个村民组,106户,人口508人(其中男263人、女245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62人,劳动年龄人口288人,外出务工71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党员7人。      --人口总数:508人 农业人口:450人 非农业人口:58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28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沙锅寨村   

张家庄村

  张家庄村位于蔡官镇西面,距安顺城区9.5公里,国土面积为148.23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93户、853人(男491人,女36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14人,劳动力382人,外出劳动力81人,年人均纯收入252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8人。      --人口总数:853人 农业人口:750人 非农业人口:103人   --行政区面积:148.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8.1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8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张家庄村   

水塔村

  水塔村位于蔡官镇北面,距安顺城区22公里,国土面积为323.06公顷,境内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零星不上规模的开采过,通过地质部门勘测理论蕴藏量为6500万吨;本村大石地河流如果者河交平坝县水落洞15公顷的辖地内,由于落差大,生态资源保护良好,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有天然的建筑材料山石26公顷,分布在大石地、瓜偏岩两个自然村境内。平均海拔1170—1352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4℃,夏季极端气温33℃,无霜冻期27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等。   全村由9个村民组,即黄泥地、大平台、瓜偏岩、大石地、果者、焦家寨、长坡、杜公院、老羊田、水塔坡、严家寨1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76户1816人(男926人,女89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25人,劳动力1089人,外出劳动力350人,年人均纯收入1865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37人。      --人口总数:1816人 农业人口:181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3.23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1.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回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黄泥地、大平台、瓜偏岩、大石地、果者、焦家寨、长坡、杜公院、 生产总值:401.8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水塔村   

老龙寨村

  老龙寨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7公里,国地面积为229.04公顷,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居住在半山腰,属金银山脉,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未开发,林业资源600亩,地势落差较大,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0℃,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6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组成(老龙寨、陆家寨、岩上、金银山)。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86户、855人,(其中男421人、女43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2人,劳动力 421 人,外出劳动力 114 人,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17人。      --人口总数:855人 农业人口:755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2.2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7.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老龙寨,陆家寨,岩上,金银山 生产总值:6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山药,生姜 办公所在地:老龙寨村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6公里,国土面积为205.5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97户、1663人(男843人,女82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732人,劳动力654人,外出劳动力298人,年人均纯收入248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2人。   全村家家户户均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地势优越,前有河流,左有山塘、后有水库,1975年修建的王家庄水库库容量为32万立方米,沟渠一条0.5公里,有效灌溉520亩。进村公路除蔡驿路外,另有两条由砖瓦厂至新马路、老狗场至郭家院,全长3000米,交通四通八达,给全村经济带来较大发展。      --人口总数:1663人 农业人口:1650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2.0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组 生产总值:526.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王家庄村   

尾巴寨村

  尾巴寨村距蔡官镇政府15.5公里处,与小屯街村、浪竹坝村相毗邻,蔡小公路穿村寨而过,交通便利,村辖地内有富足的矿产资源——煤,现有塘梨、化槁林2个煤厂开采原煤,年产原煤4万吨,产值800万元,年创纯利润24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25人。辖一个自然村,172户,780人,其中少数民族(苗、白)15户,40人。劳动力350人,外出劳动力95人,全村总面积118.41公顷(1776.15亩),其中耕地37.3公顷(560亩),水田16 公顷(240亩),林地面积16.33公顷(244.8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2公顷(137.9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全村有电视机100台,手机180部,电话座机120部。   尾巴寨村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即稻油两熟,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 200 吨,人均 256 公斤,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部份农户种植楠竹60亩,种植经济林10亩,目前已初见成效,全村饲养户饲养牲畜情况:大牲畜180头(匹),猪232头、禽类700羽,但都不成规模,饲养技术相当落后。都为传统养殖,有部份农户小面积种植蔬菜。   尾巴寨村现已有村级计生服务室、卫生室、计生协会、关工委,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都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2007年正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 86.4 %,低保户8户,18人,全部纳入镇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管理。   --人口总数:780人 农业人口:78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尾巴寨村 生产总值:6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大米 办公所在地:尾巴寨村   

小屯街村

  小屯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辖三个自然村,367户,1531人,其中少数民族(白)360人。劳动力690人,外出劳动力310人,全村总面积228.59公顷(3428.25亩),其中耕地53.27公顷(799亩),水田39.33 公顷(590亩);林地面积60.63公顷(909.4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9.2公顷(438亩),牧草地面积13.63公顷(204.45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人口总数:1531人 农业人口:1400人 非农业人口:131人   --行政区面积:2.285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小屯街,小牛场,花紘树 生产总值:4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小屯街村   

药寨村

  药寨村位于蔡官镇西北面,距安顺城区23公里,国土面积为280.7公顷,境内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因地势落差较大,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在2001年整改当中对原开采的煤矿进行关闭;现有村集体林场1260亩,竹林150亩。平均海拔1342—1352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地质灾害等。   --人口总数:1727人 农业人口:1532人 非农业人口:195人   --行政区面积:2.8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3.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关口,旧院,白果寨,箐脚,毛栗坡,药寨,平地场(7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618.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药寨村   

驿马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驿马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22.5公里,国地面积为202.65公顷,林地面积41.33公顷,园地3.21公顷,牧地3.897公顷。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属金银山脉,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春天气候宜人,夏天没有酷暑,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3个村民组、驿马寨、小驿马寨、北斗山3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57户、766人,(其中男382人、女384人),劳动力 302人,外出劳动力 181人,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21人,全村通电、通公路,使用电话无线座机30部,手机10部;有中心完小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电视机63部,有村卫生室1个,计生室1个。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驿马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高原丘陵,山地为主,属谷地,国土面积202.6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5.2亩,旱地181.2亩,人均0.48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人均粮食产量250公斤,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1)人畜饮水:    有给水设施,规模太少,只能供给部分村民饮用。    (2)教育设施:   驿马寨小学:老教学楼面积530.15平方米,建于1988年,办公楼面积为150平方米,建于1990年,操场1000平方米,有计算机室及其设备。   (3)水利设施:   驿马河发源于段家庄,经塘官、仲家坝、董官屯、驿马寨、河边寨至关口寨出境,流入平坝连架河,流域面积39.1平方公里,出河道长11.5公里,因河流切割线,蕴藏水能资源不大。   (4)进村公路:   蔡乐公路穿寨而过,建有小型转车场一个,每天有五辆中巴车由驿马村始发,往返安顺,大大方便群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2004年新建村委综合办公楼150平方米,解决了村计生服务室、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的办公环境条件。   

张官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张官村位于蔡官镇南面,距安顺城区8.5公里,国土面积为461.62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0—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93户、1825人(其中男932人,女893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63人,劳动力730人,外出劳动力320人,年人均纯收入243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9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经商,其次是发展经果林种植,点交通便利,离城区较近的优势。人畜饮水工程,水源已找好,并钻出井口,因缺乏后续资金,管理道未安装;已建小学一所,350平方米,有篮球场、围墙;有容量为 10.6 立方米马槽井小二型水库一座,坝基多年未维修加固,现为险库,有窑上、西边塘两个山塘;东西均与“两六能源公路”相交,里程3公里;已建村计划生育服务室20平方米。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张官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平坦,农业用地面积4615亩,其中耕地面积930亩,人均0.5亩,林地367.2亩,草地339.45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户8户,果树种植以桃、葡萄、梨等为主,种植规模达120亩以上。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有村小学一所,一至六年级,村卫生室一个,无敬老院,无村委办公室,无文化活动室,全村有五保户1户,低保户7户、22人,均纳入政府救助,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院参合率达78%.   --人口总数:1825人 农业人口:182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6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张官村 生产总值: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大米,土豆 办公所在地:张官村   

张家寨村

  张家寨村位于蔡官镇西北面,距安顺城区22公里,国土面积为51.3公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开采的合法煤矿(张家寨煤矿),年生产原煤5万吨以上;有林业面积260亩,主要树种为杉、松;竹林面积150亩。平均海拔1312—1348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48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3.5℃,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地质灾害等。   张家寨村属高原地区小河谷地势,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国土面积5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20亩,人均0.31亩,全体村民已接受了科技兴农的政策,“两杂”及“四五八”拉把插秧已100%的实现,近年不断引进适宜沁地的良种已全面推广,如珍珠米等。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人口总数:1023人 农业人口:872人 非农业人口:124人   --行政区面积:0.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河底下,张家寨,煤炭窑,山岔地,老猫洞 生产总值:27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张家寨村   

仲家坝村

  仲家坝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20公里,国地面积为171.61公顷,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居住在半山腰,属金银山脉,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势较陡,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4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21户、1015人,(其中男585人、女43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73人,劳动力 460 人,外出劳动力 115人,年人均纯收入1750 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21人。   仲家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高原丘陵,山地为主,国土面积171.6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78.8亩,人均0.57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   我村有4K12提灌站一台,装机容量55千瓦,灌溉面积200亩,由于年久失修,现不能使用,沟渠从新桥到沙洞全长300米、断面0.7×0.15。   全村到户街道于1999年全部改造成水泥硬化,进村公路于2000年改造成沙路。   公共设施:   本村现有计生室1个,占地面积20平方米。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2003年底已拉通程控电话,本村现有109台程控电话。   2、2005年底已完成闭路电视,现有200台电视。   3、2007年已安装远程教育设备,现已投入使用。   --人口总数:1015人 农业人口:1005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7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78.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仲家坝村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大米 办公所在地:仲家坝村   

樟树寨村

  樟树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约12公里处,土地面积为441.43公顷,林地面积2500亩,荒山500亩。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有合法开采的三层煤矿一个,年产原煤5万吨以上   全村有6个村民组、54个自然村组成,村寨坐落于安凤林区金银山脉,主峰交椅山东侧。至2010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82户、1832人(其中男911人、女921人),少数民族1731人(回族),劳动力907人,外出劳动力215人,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1999年12月至2002年新建优质商品茶叶基地2500亩,2000年引进先进技术及制茶机,研制金银山毛峰茶,现年经济效益为7万元以上。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7人。   樟树村属高原地区丘陵,属金银山脉,地势比较平坦,国土面积441.4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6.5亩(习惯亩),人均0.2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村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人口总数:1832人 农业人口:1818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4.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76.5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6 生产总值:31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金银山毛峰茶 办公所在地:樟树寨村   

鼠场村

  鼠场村位于蔡官镇西北面,距安顺城区29公里,国土面积为133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等。   鼠场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国土面积133公顷,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以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蔬菜种植户,种植规模达10亩以上。      --人口总数:1751人 农业人口:1174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7.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5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385.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鼠场村   

嘎岭村

  全村由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89户、381人(其中男197人,女18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5人,劳动力136人,外出劳动力32人, 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人均粮食300公斤。村传统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水稻、玉米、粮食作物种植。有党员12人。   我村有水库一个,沟渠两条全长约1200米,灌溉面积80余亩,另有了条沟渠总长3000米,灌溉面积100余亩,均因煤矿开采造成损坏。通电、通公路,有进村公路1条,泥夹石路面,平均宽4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村委综合办公室30平方米。计生服务室30平方米。   嘎岭村属高原地区丘陵小盆地地势,全村现有耕地154亩,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油菜为主。2010年农业总产值88万元   --人口总数:381人 农业人口:37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1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3 生产总值: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粮食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嘎岭村   

贝家村

  贝家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高原丘陵,山地为主,属谷地,国土面94.0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53亩,人均0.6亩,林地面积41.33公顷,园地3.21公顷,牧地3.897公顷。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人均粮食产量260公斤,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折耳根种植从以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种植规模达50亩以上。   --人口总数:534人 农业人口:530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0.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2 生产总值:20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折耳根 办公所在地:贝家村   

崩角村

  崩角村位于西秀区蔡官镇西南面,距安顺城区10.5公里,由崩角、新寨、长冲3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1342-1352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较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0C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0C,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0C,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全村192户807人(其中少数民族43人),劳动力406人,外出劳动力126人,土地总面积116.66公顷(1749.9亩),其中耕地面积404亩(习惯亩),林地面积9.18公顷(137.7亩),草地面积0.7公顷(10.5亩),乡村建设用地2.86公顷(42.9亩),其它用途规划区34.94公顷(524.1亩)。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粮食总产量187.11吨,人均232公斤。村传统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水稻、玉米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以油菜、山药、韭黄、洋芋等作物种植为主。   全村饮用安全卫生水161户,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寨3个,使用有线电话135部,使用手机132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电视机176部。拥有村委综合办公室220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70平方米,村委办公室60平方米,远程教育办公室30平方米,计生服务室30平方米,综治办公室30平方米。   --人口总数:807人 农业人口:713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1.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4.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崩角,新寨,长冲(3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570.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油菜,山药,韭黄,洋芋等 名特产品:山药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蔡官镇崩角村   

蔡官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蔡官村位于蔡官镇东面,距安顺城区14.2公里,国土面积为253.08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0—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6个村民组、3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427户、1732人(其中男893人,女839人),外来人口10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39人,劳动力692人,外出劳动力320人,年人均纯收入253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9人。人畜饮水工程方面,1993年,兴建的蔡官水厂已全部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教育设施方面,建有占地10亩,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的中心完小一所,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镇中心幼儿园一所。村里已建有篮球场一个,村综合办公楼90平方米。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善了村支两委的办公环境。有烂坝山塘一个,还有与冷家大寨村、崩角村、梅家庄村等共用的大寨水库一座。 “七跳”、“青挖”等县道穿村而过,境内路段油化正在实施中。交通非常方便,给全村的社会经济等带来了飞跃发展。   2、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蔡官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平坦,农业用地面积163.99公顷,耕地面积999.5亩,人均0.57亩,林地13.73公顷,草地14.4公顷。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3、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村辖地内有蔡官中心完小一所(一年级至六年级),教学楼2栋1480平方米,教师48人;蔡官中心幼儿园一所,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幼儿教师6名。   (2)2006年兴建一楼一底的村委综合办公楼200平方米,完善村计生室、党员活动室、远教室的设施及办公条件;   (3)全村有5户五保户共5人,低保户7户共19人,已全部纳入民政系统的救助管理体系;   (4)已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    主要特点   1、全村为苗汉杂居的村落,苗族人口占16.04%;   2、水资源丰富,有三条河流从村境内穿过且沟渠纵横;   3、在村境内的蔡官供销社的带动下,商业发达;   4、周边村寨较为集中,为每周日设立的集贸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农闲之余50%的农户从事第三产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村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   2、基础设施较差,沟渠年久失修,渗水、漏水现象严重,无机耕道,生产路窄且不平整。   3、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   a、无集中绿化活动场地,部分路面及宅前屋后空地未美化和硬化;   b、缺少必须要的环卫设施和管理制度;   c、排水设施不畅,村寨内道路不规范;   d、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无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1、在巩固现有粮食作物的基础上,提高种植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优质;   2、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扩大经果林种植面积,加强蔬菜基地的规范化种植、管理水平,形成产业区域化观光农业;   3、集中建一个1800平方米的牲畜养殖场;   4、从整体上抓好村容寨貌的治理。按照村寨规划的原则,完善街、巷道路面的硬化,路灯的安装,环境设施及绿化,从而改善人居环境;   5、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0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基本出发点,以村庄整治和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关键举措,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通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全力推进,使蔡官村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建设深入推进。      --人口总数:1732人 农业人口:1701人 非农业人口:31人   --行政区面积:283.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99.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王家屯、田坝中间、蔡官 生产总值:5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商业、加工 名特产品:大米 办公所在地:蔡官村   

长冲村

  长冲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20公里,国土面积为192.54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15户、592人,劳动力320人,外出劳动力170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8人。      --人口总数:592人 农业人口:500人 非农业人口:92人   --行政区面积:1.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6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山药,西瓜 办公所在地:长冲村   

长山村

  长山村位于西秀区蔡官镇正北面,距安顺城区12公里,由上院、下院、纳丼、新路口4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1350-1357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较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0C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0C,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0C,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全村现有194户919人(其中少数民族5人),劳动力450人,外出劳动力150余人,土地总面积96.55公顷(1448.25亩),其中耕地面积538亩(习惯亩),林地面积2.93公顷(43.95亩),牧草地面积1.46公顷(21.9亩),城镇建设用地14.14公顷(212.1亩),乡村建设用地3.46公顷(51.9亩),其它用地12.5公顷(187.5亩),流经村境内的千锋河上游----纳丼河长1.5公里、宽4.5米。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粮食总产量249.1吨,人均271公斤。村主要支柱产业是水稻、玉米、油菜种植。区位优势:长山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辖地内机关、单位(部门)、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集于一体,按规划启动实施的蔡官镇小城镇建设已在逐步实施中,同时,规划的小城镇也位于我村与相邻的蔡官、尖山3个村的辖地内。全村现有耕地538亩,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全年粮食总产量249.1吨,油菜籽产量50吨,从事于农业产业生产的劳动力390人。      --人口总数:919人 农业人口:720人 非农业人口:199人   --行政区面积:96.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8.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院、下院、纳丼、新路口 生产总值:12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长山村   --自然条件:平均海拔1350-1357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较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大荒村

  大荒村地处蔡官镇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安顺市区24公里,东与鼠场村、东南与水塔村、南与药寨村、西南与张家寨村相邻,北与与普定县、西与轿子山镇接壤,是贵州省三类乡镇一类贫困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18.26公顷(4773.9亩),其中耕地面积541.3亩(习惯亩),有林地96.91公顷(1453.6亩),牧草地面积2.59公顷(38.85亩),乡镇建设用地4.37公顷(65.55亩),独立工矿用地0.01公顷(0.15亩),其他用途区66.85公顷(1002.75亩),荒山242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外出务工,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达每人1580元/年,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0%,境内林场处建有寺庙一个,全村自然生态良好。   --人口总数:1149人 农业人口:1112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3.18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1.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荒地、刀鞘、牛角寨、石牛角四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大豆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大荒村   

大坡洞村

  大坡洞村位于蔡官镇正北面,距安顺城区25公里,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2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22户、569人,劳动力212人,外出劳动力158人,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9人,饮用安全卫生水122户,通公路、电,无限座机12部,手机60部,电视机100余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人口总数:569人 农业人口:567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707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组 生产总值:107.3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大坡洞村   

董官村

  董官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蔡官镇塘官片区下半片区,距安顺城区22公里,国地面积为 296.5公顷,属峰丛盆地地貌,平均海拨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百般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六个村民组、一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汉民族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15户、96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81人,劳动力432人,外出劳动力233人,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13人。   全村饮用安全卫生水215户,通电、通公路、通无线电话、通广播电视。其中座机46部,手机123部,拥有电视机106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人口总数:968人 农业人口:810人 非农业人口:158人   --行政区面积:2.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无 生产总值:194.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董官村   

段家庄村

  段家庄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8公里。国土面积213.85公顷,有林业面积200亩,平均海拨1400—145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至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至2006年底止,全村214户,总人口869人(其中少数民族30人),劳动力620人,外出劳动力110人。2006年农业总产值216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      --人口总数:869人 农业人口:850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2.13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6.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3组 生产总值:2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等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段家庄村   

对门坡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对门坡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7公里,国土面积为198.52公倾,宜林地面积500亩,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45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3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76户、765人(其中男415人,女35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15人,劳动力286人,外出劳动力85人,辖区总面积198.5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96亩,人均0.6亩。 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人均粮食500公斤。村主要支柱产业是传统的水稻、玉米、粮食作物种植。有党员17人。   全村饮用安全卫生水100户,通电、通公路,有进村公路2条,均为泥夹石路面,平均宽3—4米,有机耕道3条,宽1.5米,总长6公里。有小型提灌站2台,但因年久失修,现未使用。全村60户使用无线电话座机60部,使用手机60部,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拥有电视机120部,拥有村委综合办公室68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及远教室48平方米,计生服务室20平方米。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对门坡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地势较平坦,全村现有耕地496亩,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全年粮食总产量372.5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50人。农业总产值142万元。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991年投资3.5万元新建670平方米的篮球场1个;2006年建设了48平方米的远程教育接收站及设备一套,适龄儿童就近到离村500米的塘官九年制学校上学,入学率达100%。建立了健全的村计生协会,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7年初已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85%。      --人口总数:765人 农业人口:75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土家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对门坡村 生产总值:4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竹笋 办公所在地:对门坡村   

对沙地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对沙地村位于西秀区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6公里,国土面积为167.79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2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23户、536人,劳动力368人,外出劳动力136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1人。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对沙地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地势平坦,国土面积167.7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自留地)人均2.23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主要以2003年镇培育发展的150亩山药种植基地和西瓜为主,目前山药种植达200亩以上。   (1)、人畜饮水工程   对沙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始建于2004年,现饮用安全卫生水70户,新建时由于资金困难,有些设施有待下一步完善。   (2)、教育设施   对沙地村有兑长沙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学校设有3个年级 3个班,1个学前班,有教师9人。   (3)、现有引水沟渠2条,共长4.5公里,因年久失修,现在渗水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的有效灌溉;   (4)茅蕉坡至七眼桥的公路,从我村穿境而过,有公路经长冲、大坡洞至二关寨,虽有公路,但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才能有利于我村的经济发展;   (5)由于我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无党员活动室,无村办公室,无村计生服务室。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1%,学前班至3年级在本村就读,4至6年级在塘官完小,建立健全村计生协会,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7年初已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78.5%。   

林场村

  林场村距蔡官镇政府13公里处,与樟树寨相毗邻,蔡小公路经村寨旁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村辖地内有富足的矿产资源——煤,辖三个自然村,83户,367人,其中少数民族(回)173人。劳动力170人,外出劳动力46人,全村总面积89.3公顷(1339.5亩),其中耕地12.67公顷(190亩),水田7.8 公顷(117亩),林地面积37.47公顷(562.0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14公顷(137.1亩),牧草地面积8.77公顷(131.55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8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部分农户种植有小面积李子。农闲时,部分农户以采矿为主      --人口总数:367人 农业人口:36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8.9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39.5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林场 生产总值:9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林场村   

樊家庄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樊家庄村位于蔡官镇北面,距安顺城区18公里,国土面积为57公顷。村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开办有合法煤矿(安发煤矿)1个,年生产原煤5万吨以上;有村级林场1个,林业面积650亩;1999年至2003年培育楠竹基地1个,面积500亩。境内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55—132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4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24户、1054人(男542人,女51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63人,劳动力532人,外出劳动力195人,人均纯收入185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8人。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樊家庄村属高原地区山坡纵横,土地起伏较大,国土面积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35亩,人均0.32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人畜饮水工程:    胡家寨、樊家庄、白岩脚、0山四个自然村利用村寨与水源的落差优势,在1998年至2002年修建储水池、安装简易的自来水,但每年饮用自来水时间不长,一般只有8个月,没有机站抽水设施,没有处理净化水装置。   (2)教育设施:   全村仅有一个学前班,石木结构的教学楼15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已老化,且教育设施简单。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适龄儿童基本上靠步行2—3公里路程到平地场完小就读,入学率达100%。    (3)水利设施:   全村有3条农灌主沟渠,合计总长2150米以上,很多地方已年久失修,渗水漏水现象严重,没有抽水的农灌机站,全村有水库1个,水闸已严重损坏,无法蓄积足够的水量,另外还有一个年久失修的山塘,塘内淤泥积满,塘埂严重损坏。   (4)进村公路   四个自然村均通公路,由于本村和其它村办有年产十万吨以上的煤矿,运输煤车吨位大,一般在30至40吨以上,部份路段已严重压坏,坑凹到处都有,特别是胡家寨至孙家大坡2000米路段,目前已无法通车,需要整治和维修。   (5)公共设施   樊家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属二类贫困村,仅有简陋的村级小学教学楼1栋,计生服务室设在教学楼里面,没有村委办公楼、没有体育健身场、没有远程教育点、没有文化、娱乐场所等。   (6)计划生育方面:从管理型步入了服务型,具体体现在:完善了计生服务室,计生协会,对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都落实了奖励扶助和帮扶政策;   (7)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已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85%;特困户12户35人,全部纳入了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管理。   (8)、产业发展方面:引进外资办有年产10万吨以上的煤矿,全村农户生活用煤以优惠价供给2—3吨;引进经济林类楠竹种植200亩,目前楠竹长势良好,两年后可以进行竹器加工和销售。   

冷家大寨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冷家大寨村位于蔡官镇东南面,距安顺城区13公里,国土面积为146.57公顷,平均海拨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56—135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度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检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四个村民组、一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74户、680人(其中男349人,女33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80人,劳动力250人,外出劳动力150人,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2人(其中女党员2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技持下,于去年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但由于施工中操作不当,导致水源受到污染,现正在处理中。有一个小二型水库,设计灌溉1600亩,有效灌溉600亩,受益的村共四个:大寨、梅庄、崩角、蔡官。下设排水沟4条,总长6.5公里,由于年久失修,现预计在2008年修复。水库坝基设有1座桥,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因此需要维修加固,维修水泵房1间,60平方米。两条进村公路均需水泥硬化,其中水库坝基这条还需加固桥洞。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冷家大寨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平坦,农业用地面积109.9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32亩,人均0.48亩,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以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户134户,种植规模达250亩以上。主要以种植山药、韭黄为主。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冷家大寨村无村委办公楼,无卫生室、无党员活动室、无文化体育娱乐场所。   (2)有提灌站1台,需维修泵房。   (3)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   

格来月村

  格来月村位于蔡官镇西北面,距蔡官镇政府15公里,与织金县接壤,属一类贫困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全村总人口1171人,262户,其中少数民族(苗)16户、69人。共由6个自然村组成,劳动力614人,外出劳动力150人,全村总面积396.23公顷(5943.45亩),其中耕地面积68.67公顷(1030亩),水田30.67公顷(460亩),林地面积17.6公顷(264亩),牧草地0.1公顷(1.5亩)。村寨居住分散,目前除对门寨自然村没有通公路外,其余5个自然村都通了村级泥石公路。在坝道自然村有水晶石凸现,儲量尚未探明。村辖地多为山峰、谷地,地势起伏落差大。在距红岩自然村300米处有一青龙坡,山势陡峭,山顶曾建有防御工事。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全村有电视机110台,座机电话18部,手机100部。   --人口总数:1171人 农业人口:1156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3.96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格来月村   

谷灯坝村

  谷登坝村距蔡官镇政府14公里处,与水塔村、半屯村相毗邻,交通便利,村辖地内有富足的矿产资源——煤,辖三个自然村,158户,653人,其中少数民族(苗)12人。劳动力316人,外出劳动力150人,全村总面积165.95公顷(2489.25亩),其中耕地22.2公顷(333亩),水田15.33 公顷(230亩),林地面积41.69公顷(625.3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公顷(300亩),牧草地面积0.93公顷(13.95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农闲时,部分男劳动力以采矿为主,部份农户从事运输及经商。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全村有电视70台,手机60部,电话座机60部。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谷登坝村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即稻油两熟,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4吨,人均205公斤,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部份农户种植蔬菜,目前已初见成效,全村饲养户饲养牲畜情况:大牲畜160头(匹),猪270头、禽类1600羽,但都不成规模,饲养技术相当落后。都为传统养殖。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谷登坝村现已有村级计生服务室、组织活动室、计生协会、关工委,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计划生育率达94%以上,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都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2007年正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 85.2 %,低保户8户,18人,五保户3户,3人,全部纳入镇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管理。   --人口总数:653人 农业人口:645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665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郑家寨,下对门,张汪寨 生产总值:8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大米,养猪 办公所在地:谷灯坝村   --自然条件: 资源:煤矿   

关口村

  关口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37公里,与平坝县乐平乡竹林寨村和天龙镇接壤,属西秀区比较边远落后的一类贫困村。国地面积为418.2公顷,平均海拨1435—1472之间,居住区域紧邻金银山脉,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势较陡,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6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关口寨、左家寨、小坝头、高地坝)组成。是一个汉苗杂居的行政村。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12户、1049人,其中:少数民族35人,劳动力 520 人,外出劳动力 180 人,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 16人。      --人口总数:1049人 农业人口:1040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4.18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54.9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组 生产总值:317.0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关口村   

候家庄村

  (一)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候家庄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14公里,以轿子山镇的河安村交界,国土面积为173.15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4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83户、801人(男409人,女39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98人,劳动力360人,外出劳动力221人,年人均纯收入205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12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发展二、三产业,前几年种植竹荪,近几年种植蘑菇等。有小卖部2个,采石场一个。2006年已建的从水洞坡到村、从冲头至寨门口的自流水1500米,蓄水池2个,泵房2个,现有管道1000米。有村小学校一所,两层约250 m2,开办幼儿班至3年级,共四个班,学校操场约500 m2。有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一间40m2。有从水库脚至龙天洞,桥脚边至龙天洞的沟渠两条、泵房2个、小二型水库1个。有进村公路两条:岩脚至大荒田长1000米,宽4米的一条;软脚坡至对门大坡顶900米长,宽5米的路一条,均属土路。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候家庄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农业用地面积87.6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80亩,人均0.72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蔬菜种植户90户,种植规模将达50亩以上,其中大蒜种植占50%。全村有养鹅专业户1户,存栏200余只。有微型灌溉设备15台。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前班至3年级在本村就读,4至6年级 在蔡官完小。建立健全村计生协会,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7年初已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75%以上。   (二)主要特点   1、群众基础好,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技术。   2、利用交通方便,离城镇、新安、安吉近的优势,有利于发展经果林、蔬菜种植(山药、大蒜、白菜、洋芋)和养殖(鸡、鸭、鹅)等。   3、群众的小商品经营意识强。   4、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砂石。   5、有一个比较团结、求真务实的村级组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村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属典型的空壳村。   2、基础设施较差,沟渠年久失修,渗水、漏水现象严重,无机耕道,原有的生产路窄且不平整。   3、村民经济基础较差,大部分农户目前只能是解决温饱。   4、田间机械化运作程度基本为零。   5、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   a、无集中绿化活动场地,路面及宅前屋后空地未美化和硬化;   b、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无规划。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1、在巩固现有粮食作物的基础上,提高种植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优质;   2、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和加大蔬菜基地的规范化种植、管理水平,形成产业区域化农业;   3、在村林场建一个1300平方米的牲畜养殖场;   4、在杨角冲种植经果林100余亩;   5、从整体上抓好村容寨貌的治理。按照村寨规划的原则,安装路灯,改善环境设施并绿化,从而改善居住环境;   6、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鸡场大寨村

  鸡场大寨村位于蔡官镇镇西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3.5公里,与半屯村、小屯街村相毗邻,蔡小公路穿村寨而过,辖2个自然村,384户,1683人,其中少数民族50人(白),劳动力760人,外出劳动力300人,全村土地面积178.14公顷(2672.1亩),耕地面积65.33公顷(980亩),其中水田40.13公顷(602亩),林地面积21.35公顷(320.2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16公顷(152.4亩),牧草地面积1.56公顷(23.4亩),村内有煤矿资源。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鸡场大寨村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即稻油两熟,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2.2吨,人均245公斤,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养殖业成多元化发展,全村饲养户饲养牲畜情况:大牲畜112头、猪360头、禽类6500羽,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粮食经济作物为主,农闲时,大部分男劳动力从事采矿业,部分从事运输业,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但都不成规模,且为分散饲养,饲养技术相当落后,都为传统养殖。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鸡场大寨村现有计生服务室、计生协会、关工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有村小学1所,1至6年级,师资力量薄弱。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计划生育率达94%以上,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都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1996年村两委组织群众自筹资金5.6万元,首先解决了人畜饮水,但未完善安装入户;2005年村两委再次对自来水饮水工程实施完善,投入资金11.2万元,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因受煤矿排放污水的影响,现正在勘测实施安全饮用水的改造方案。全村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全村现有电话座机100部,手机150部,电视机200台。2007年正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85.3%,低保户11户,22人,五保户5人,都全部纳入镇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管理。      --人口总数:1683人 农业人口:168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鸡场大寨村 生产总值: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大米 办公所在地:鸡场大寨村   

尖山村

  尖山村地处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南面,距安顺市区13公里,与蔡官村、崩角村、冷家大寨村和镇政府所在地的长山村相邻,北面与贵航集团安吉铸造厂毗邻,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村已全部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等五通。全村166户750人,居住有汉、苗等民族。尖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5℃,无霜期286天。全村辖三个村民组,总面积54.1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53公顷,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主要靠小商品销售、粮食加工和外出务工为主,2006年,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其中农业收入占22.5%)。   --人口总数:750人 农业人口:732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0.54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7.9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3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山药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蔡官镇尖山村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5℃,无霜期286天   

交椅村

  交椅村位于蔡官镇南面,距安顺城区12公里,国土面积为181.89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8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4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组成。交通十分便利。有小二型水库一个,位于交椅村的西南部,总库容量10万立方,兴利库容8.54万立方,设计灌溉面积417亩,有效灌溉358亩,有输送沟渠四条,全长2900米、沟宽0.5米。      --人口总数:1164人 农业人口:945人 非农业人口:186人   --行政区面积:1.8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7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村民组,1个自然村 生产总值:554.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交椅村   

可瓦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可瓦村位于蔡官镇北面,距安顺城区22公里,国土面积为54.45公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开办有杨柳田、坡上田、黔兴、永顺、五冲五个合法煤矿,年产原煤均在5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属安凤林区的村集体林场面积1500亩;2006年种植楠竹286亩。平均海拔1332—1358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45—1328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6个村民组,即大坡、高坡、老鼠大田、可瓦、岩脚、坡上田6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375户,1690人(男860人,女83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45人,劳动力980人,外出劳动力290人,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4人。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可瓦村属高原山区、山坡纵横,地势起伏较大,国土面积54.4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50亩,人均0.44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人畜饮水工程:    部份自然村寨利用村寨与水源的落差优势,简单的水池设施和塑胶管道安装设施用上自来水,但每年饮用自来水时间不长,一般不超8个月,没有机站抽水设施,没有处理净化水源的装置,目前,饮用简易自来水的村寨有:坡上田、老鼠大田、可瓦、高坡4个自然村的村民。   (2)教育设施:   2006年新建的村级教学楼一栋160平方米,师资力量不够,有幼儿班至小学三年级,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有远程教育点一个20平方米及党员活动室一个20平方米。    (3)水利设施:   全村有3条农灌主沟渠,合计总长10000米,2006年自筹4.5万元兴修老鼠大田自然村至可瓦自然村的1.5公里沟渠;大部份已年久失修,渗水漏水现象严重,没有抽水的农灌机站,全村仅有一个农灌蓄水山塘,塘埂已严重损坏,塘内淤泥积满,需要维修和治理。   (4)进村公路   2005年在区交通局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修通连接6个自然村的通村公路,但进入高坡的公路还没有完善,部份路段无法通车,特别是下雨天气,大坡自然村与其它行政村的公路不能正常通行,该自然村居住有116户,还需要完善连村公路。   (5)公共设施   可瓦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目前仅有村委办公室40平方米,其中远程教育点20平方米,娱乐、体育健身设施基本为零。2006年投资3万元安装了全村的路灯,投资20万元对老鼠大田、可瓦、坡上田、岩脚、高坡、大坡六个自然村的街巷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但大坡、高坡两个自然村有待进一步完善。   (6)完善了计划生育服务室、计生协会,对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都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帮扶政策;2007年已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83%;有五保户2户,特困户13户,共计37人,全部纳入蔡官镇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管理。   

浪河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浪河村位于蔡官镇东北面,距安顺城区30公里,该村与关口村、马鞍山村、驿马村接壤,国土面积为116.36公顷,平均海拔1342—1352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8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等。   全村由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浪头寨、河边寨)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119户、508人(男257人,女25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5人,劳动力254人,外出劳动力120人,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9人。浪河村东面距河边寨自然村600米处有八哥洞,洞厅高3米,深500米。有电灌一个。蔡官至乐平公路从浪头寨自然村边经过,驿马寨河流经浪河村出境。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浪河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以高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势高低不平,其中耕地面积206.1亩,旱地64.6亩,水田141.5亩,人均耕地0.4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2006年粮食产量103吨,人均202公斤,农业总产值116.8万元。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蔬菜种植从原来的自给发展到现在的小面积蔬菜种植,现有冰脆李林园200余亩,所产李子以香、脆、甜闻名安顺,种植规模仅次于马鞍山村。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浪河村建有简易计划生育服务室一间15平方米,有远教设备一套,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对独生子女、双女户都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2007年正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低保户、五保户均全部纳入镇民政救济对象及进入农村最低生产保障系统管理。   

浪竹村

  浪竹村距蔡官镇政府16.5公里,与陇巴村、尾巴寨村相毗邻,与平坝县接壤,蔡小公路穿村寨而过,辖四个自然村196户、866人,其中少数民族(苗)21人,劳动力资源350人,外出劳动力150人,全村总面积131.18公顷(1967.7亩),耕地面积24.4公顷(856亩),其中水田13.7公顷(206亩),林地18.04公顷(270.6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08公顷(151.2亩),牧草地3.57公顷(53.55亩)。村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5元,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等经济农作物为主,现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村境内有矿产资源——煤。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全村有电视机110台,电话座机47部,手机120部。   --人口总数:866人 农业人口:815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浪竹坝,王家寨,小大寨,浪竹门前 生产总值:2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油菜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王家寨   

半屯村

  半屯村辖1个自然村,86户,364人,全部为苗族集居地,劳动力173人,外出劳动力85人,全村耕地面积72.85公顷(1092.75亩),耕地面积9.87公顷(148亩),其中水田6.57公顷(98.5亩),林地面积20.91公顷(313.65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8公顷(147亩),牧草地面积2.78公顷(41.7亩),村内有煤矿资源,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粮食经济作物为主。农闲时,大部分男劳动力从事采矿业,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现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全村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全村现有电话座机23部,手机40部,电视机60台      --人口总数:364人 农业人口:355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7.2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8.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半屯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矿资源,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半屯村   

发炸村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资源    发炸村位于蔡官镇西北面,距安顺城区23公里,国土面积为127公顷。集体林场300亩;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0号煤、8号煤)未开采。平均海拔1450—1500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四季降雨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1265—1335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左右,冬季极端气温-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2℃,无霜冻期286天。主要自然灾害:春旱、倒春寒、冰雹、伏旱大风、霜冻等。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由5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组成。至2006年底止,全村总户数213户、1013人(男539人,女47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81人,劳动力449人,外出劳动力137人,年人均纯收入1720元。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党员24人。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发炸村属高原地区小盆地地势,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国土面积12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45亩,人均0.43亩,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加工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1)人畜饮水工程:   2007年,通过农户自筹和政府支持,目前,本村213户已经使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2)教育设施:   原有两间教室60平方米,因拆点并校,现已成为危房。    (3)水利设施:   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山塘、沟渠损坏严重,无农灌设备保证农业生产正常用水。   (4)进村公路   通过2007年维修,路况有所改善,但路面宽度相对窄小。   (5)公共设施   2001年修建了3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2003年维修了6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室,但本村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6)无文化娱乐设施。   (7)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青壮年脱盲率达100%,通过远程教育播放点对本村农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训。   (8)2007年启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完善村级卫生设施建设,参合189户890人,参合率为88%。   (9)五保户、特困户、独双户等都得到国家、社会的奖励扶持   


崩角村特产大全




崩角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