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西秀区 >> 轿子山镇 >> 水洞村

水洞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水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洞村简介

  水洞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8公里,安顺市城郊北面12公里。西北两面与普定县白岩镇辖区接壤,村寨依水伴山而居。村东主要以生产坝与村南、村西生产坝连为一体:村南有人工运河自洋坪水库沿渠通过,灌溉千亩良田,村西与北面有象鼻河,大、小花洞、大小耳洞吃蚤洞等客斯特支溶洞群连壤。天保林、退耕林、岩林、林峰环扰村庄,村前有千峰河下游,曲抱村流水,河岸两旁绿树成荫,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奇景壮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水洞村史至今已300多年的历史,居住房屋以木结构(石板房)为主。部份古代建筑房屋仍保留着石栏、木栏、木吊灯、木吊锤等工艺装修陈列,原石拱桥一座,村寨中心陈列着原普定县著名书法家张益埔亲书“观水有木”四个大字,颜体石雕,石栏花板艺雕“曲抱村流”上下排列。村名先后更名“张家庄”、“水落洞”“水洞”展现了具典型又完善的古代艺术型的建筑群村寨,是避暑和旅游资源及待开发之宝地。
  水洞村人口总数1590人,农业人口1580人,非农业人口10人,行政区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700亩,民族主以汉族为主,苗族、仡佬族占7.5%,下辖四个村民组,经济产业是全镇产粮大村之一,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养殖为主。特色产业以西红柿韭黄为主,旅游景点以象鼻洞为中心,有待开发。
  水洞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改善民生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扶持种、养殖业。先后实施了排除危岩一座。改建农灌站一套,修建沟渠2000米,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村小教学楼一栋,村委办公室一棟,产业化扶贫70户,农网改造及河道治理。国家投入上千万元。整体推进了全村各项发展,多次荣获了“先进党支部”、“先进党组织”“无毒村寨”“文艺汇演奖”等称号。
  
  --人口总数:1590人 农业人口:158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1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苗族、仡佬族占7.5%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辖四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大豆、油菜 办公所在地:水洞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02108 561000 -- 查看 水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洞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水洞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轿监社区

  轿子山煤矿居委会属轿子山镇所辖,全矿所属矿部,斑鸠山矿井,新井矿井,平桥井矿井,平桥河家属区;安顺市西面,距市区15公里,有轿子山——安顺公路,轿子山——安顺铁路,总人口2100人,贵州省大型煤矿之一。      --人口总数:2100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2000人   --行政区面积:8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0 发展口号:安全生产   --所辖村:0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工业 名特产品:煤炭 办公所在地:斑鸠山   

小寨村

  小寨村位于西秀区轿子镇政府所在地跳蹬场东面1.8公里处,距安顺市城区10公里,属轿子山镇一个行政村。全村辖2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组,总户数188户,总人口706人,有耕地面积323亩,天然林500亩,荒山荒坡320亩,村庄占地面积58亩。交通便捷,跳小公路、小新公路已成为我村的主要交通干线,并依托跳蹬场较大的集市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外出经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村内人文资源丰富,是得天独厚的富庶之地。   近年来,小寨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包村部门的指导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以创建和谐“五新”村居为载体,结合实际,制定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粮食增产丰收,发展种养殖业,巩固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村农业生产新的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保障制度,切实做好低保户申报,成立民主评议团评议农村贫困户,做好申报工作,落实国家各项优抚政策;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和村级卫生室,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外出经商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得到了可持速发展,现外出经商人员达140人以上,2010年年人均收入达 7385.26 元;认真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01%以上,积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促进我村农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阵地对党员、群众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技术有了新的变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民主法制和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进行宣传和培训,重视教育,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制定村级奖学金奖励制定,对本村村民子女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的优秀者给以奖励,从而营造村民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村民能自觉遵守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加强村民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场所、跳小油路、卫生室、村主干道、小寨新村公路,设计新颖的农户新建房屋,保护完好的生态自然林,干净清澈的河道,舒适的人居环境,农村面貌有巨大变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支两委加强团结,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党员干部积极开展“争先创优践行宗旨教育” 活动,牢固树立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思想,村级党组织多次得到区委、镇党委的表彰。谐“五新”村创建获0西秀区委、区人民政府表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寨村正在大踏步前进。      --人口总数:706人 农业人口:673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打造新型旅游村寨   --所辖村:小寨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旅游资料 办公所在地:小寨村   --自然条件:水塘,绿色小山 资源:旅游资料   

云盘村

  云盘村位于轿子山镇西北角,距镇政府所在地5.5公里,距安顺市区1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5个自然村,是一个纯粹的少数民族村寨,总户数216户,总人口916人,大牲畜350头,土地总面积5375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田140亩、地210亩)、经果林260亩、林地4100亩、建设用地62亩、牧草地150亩、未利用地453,全村路通、电通、电话通,有远程教育站点一个。   村党支部由支书、副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共四人组成,村委会由主任和两名委员组成,会计由委员兼任。本村有办公用房五间,设有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五新”村办公室、计生室、便民利民服务站等专门的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设备齐全,另外,新建卫生室三间,即将投入使用。   一直以来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明显转变,加之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引导农户切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经济,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农用运输等产业的共生繁荣。蔬菜种植特别是地膜洋芋种植已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此外,西红柿、竹苼、瓜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提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人口总数:916人 农业人口:91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3.82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创建和谐“五新”村   --所辖村:云盘组,大坡组、新寨组、熊家山组、观音山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 名特产品:轿鼎毛峰 办公所在地:云盘组   

跳蹬场村

  跳蹬场村地处西秀区轿子山镇中心,距安顺市区10公里,是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又是全镇的文化、经济中心,经过镇政府几年来的规划建设,现集贸市场已有一定规模,是省“双百”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具有较好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4个村民组,总户数188户,总人口868人,耕地面积668.3亩,其中田420亩,地266.3亩。   本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粮食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生产油菜、葵花等。本村以商贸业为主要经济,建立集贸市场经过镇政府几年来的规划设计,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   我村是千峰旅游景区的第一站,远近闻名的千峰山就在我村。多年的维护管理使得山青林茂,给游客留下美好记忆,流连忘返;安顺监狱、轿子山监狱和西秀山水泥厂由我村经过;闻名的跳蹬场集贸市场是安顺城区最繁华的农村集市,逢赶场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花落我家。进几年来,我村建设速度加快,商贸楼林立,街道又宽又长,小城镇风貌已展现在世人眼前。      --人口总数:868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8.3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3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0 名特产品:0 办公所在地:跳蹬场村   

屯脚村

  屯脚村隶属于安顺市轿子山镇,位于镇政府东面3公里处,座落在千峰河屯脚段两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1430米。   人文资源:我村人民勤劳、团结和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寨,全村辖区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总户数367户,总人口1327人(其中少数民族62人),党员29人,劳动力976个,村级组织有村支两委、计生协会、用水协会、蔬菜协会和民间公共事业建设理事会。境内永峰山佛教景点远近闻名,是市级名胜风景区千峰山景区的一大亮点,美丽的千峰河从山脚围绕而过,为进一步开发以佛教文化和农田山水观光为龙头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由于村民文化结构差异大,综合素质相对较底,资金匮乏等制约旅游业发展。   自然资源,屯脚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3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285天,日照时长,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种养业发展的理想田园,全村土地总面积5444亩,耕地面积798亩。从一九九九年实施水土保持林工程、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至今,林地面积为1135亩,森林覆盖率达20.85%;境内其林湖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量55万立方米,千峰河流域屯脚段长2.4公里,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为全村农田灌溉发挥了很大作用。   社会经济状况,本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年产量4650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油菜籽生产119700公斤,现有大牲畜410头,生猪存栏537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50元,主要经济来源于种养业外,其次是剩余劳动力输出、个体工商户经营及农产品经营加工收入。全村现实现安全饮水180户,有固定电话297部,电视机306台,营运车辆5辆,农用车13辆,打米机3台、粉碎机3台、炸油机2台,自来水厂1个,村级小学教学楼、村委办公综合楼1幢,面积580平方米,操场1470平方米。有村级林场1个,面积205亩。      --人口总数:1327人 农业人口:132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3.62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辖区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40.0 万元 资源:旅游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西红柿,茶叶 办公所在地:屯脚村   --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3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285天,日照时长,土地肥沃,水源充沛   

下寨村

  下寨村位于安顺市区北面9公里处,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2公里,全村下辖下寨、上寨、老寿山三个自然村,三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6023亩,其中耕地面积910亩,现有总人口1835人,其中农业人口1812人,非农业人口23人,主要居住汉族、苗族、白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1%。村主要产业为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模式,养殖业有生猪等特色养殖,还有酿酒。      --人口总数:1835人 农业人口:1812人 非农业人口:23人   --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下寨村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厦耳村

  厦耳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北约七公里处,离安顺市约16公里,四周都是保护良好的天然林,环境优美,辖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旅游资源,茶林资源,相邻的轿子山镇煤矿将驻住在四千余人的煤矿企业,全村辖10个自然村民组,占地面积8118.7亩,耕地面积3843.5亩,林区2711.4亩,茶园71.5亩,住房占地面积192.2亩,现有人口2451人,613户,共有劳动力1032人,从事第二产业人数385人,第三产业人数235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1480元,本村主要产业农业、运输业,粮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为主,其次种植李子、梨到市场上销售。   全村已通用自来水,供水量夏秋有余,冬春稍缺。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有大型打米机一台、榨油机2台、货车31辆、农用车辆28辆、面包车11辆、犁田机4部。安装了远程教育点、电话座机80部、手机850部、电视机530台。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水稻平均单产500公斤、玉米400公斤左右、人均吃粮350公斤;运输为辅,普遍家庭附带养殖。      --人口总数:2451人 农业人口:2440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811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厦耳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小硐口村

  小硐口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面3.2公里处,距安顺市城区13.2公里,是一个多民族的村寨,居住着汉、苗、白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0%,全村辖小硐口、埋头井2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857人,178户,村域总面积2965亩,耕地面积1728亩,有劳动力427人,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195人,两个自然村相距1公里,无交通路线,来往步行于田间小路,村寨东、西、南、北面有保护良好的天然林600余亩,境内有玲珑洞景观,交通便捷,全村主要产业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   2006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目前经商务工是该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实现了通电、通话、通电视、通水。村里有远程教育点,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共有0员23名。      --人口总数:857人 农业人口:85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1.97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以种植带动农业发展   --所辖村:2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小硐口村   

水塘村

  轿子山镇水塘村位于安顺市区北面9公里处,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2公里,全村下辖水塘寨、鸡窝寨、院包、八角洞四个自然村,六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6096亩,其中耕地面积860亩,现有总人口2117人,其中农业人口2093人,非农业人口24人,主要居住汉族、苗族、白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1%。   村主要产业为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地萝卜等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模式,养殖业有野猪、野鸡、黄蟮等特色养殖      --人口总数:2117人 农业人口:2093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609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332.0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水塘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小园村

  小园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东面1公里处,离安顺市城区10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2520亩,耕地面积298亩,现有总户数198户,总人口712人,农业人口698人,非农人口14人,其中劳动力400人,从事第二产业人数380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5320元。小园村主要产业为农业,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外出经商、打工和面条加工是小园村的主导产业。外出经商、打工的有260余人,其中,经商200余人,打工60人,年收入达46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成立小园村面条加工销售协会,加工面条的农户达9户,年产量达500余吨,年产值达57万元,对促进村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村从1994年以来被原安顺市授予小康村,先后被上级党委多次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文明村寨;并边续两年被评为和谐“五新”。   村域总面积2520亩,辖3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158户,总人口695人,共有劳动力400人,其中从事第二产业380人,无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空壳村。本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外出经商、务工、面条加工为我村主导产业,2007年成立了小园村面条加工销售协会。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其次种点零星蔬菜到附近市场上销售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      --人口总数:712人 农业人口:698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三个组 生产总值:46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村委办公室   --主要经济产业:西红柿基地,生猪养殖基地 名特产品:西红柿,生猪   

水井坎村

  水井坎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东面1公里处,距小城镇中心跳蹬场不足1公理。村寨周围是一个粮食生产坝区,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民勤劳朴实。全村共6个村民组,村总面积610亩。其中耕地面积477亩,村庄占地面积80亩,现有人口978人。本村主要以粮食种植主,年青人外出经商、务工以及到小城镇从事小商品经销、餐饮、服务业为主来增加全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村寨中农户加工的面条,质量好,口感好,深受周边广大村民的欢迎,供不应求,经济效益高,已逐步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   水井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包村部门的指导下,领导小组得到了加强,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使“五新”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制定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巩固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巩固农村合作专业经济组织,以面条加工和经商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村农业生产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保障制度,规划和建设村级文化体活动场所,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使我村人均纯收入达4516元,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05%以上,促进我村农民生活改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阵地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技术进行宣传和培训,使我村和谐“五新”村“两基”相关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村民能自觉遵守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能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村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涨,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现村道干净、整洁,新建房屋多且设计新颖,自然林、基本农田保护完好,无乱垦乱伐、乱搭乱建现象,农村面貌变化快;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民主法制和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生活方式科学化,“一事一议”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的创建等,促进我村文明建设的发展。   --人口总数:978人 农业人口:935人 非农业人口:43人   --行政区面积:6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争创一流“五新”新村   --所辖村:水井坎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加工业 名特产品:面条 办公所在地:水井坎村   

张官村

  张官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北面8公里处,离安顺市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448人,308户,党员20 人。村域总面积1342.85亩:其中稻田473亩,地54.63亩,林地57亩,耕地面积371亩,村庄占地面积57亩。在外经商人数占全村总人口45﹪以上   张官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时俱进,很抓发展,于2009年创建成为和谐“五新”村。   张官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组建有养殖协会,50%的农户靠养殖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油菜、西红杮为主。   张官村党支部立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理念,以-表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契机,以争先创优为抓手,以强化素质为根本,立足村情,综合发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热心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人口总数:1448人 农业人口:1408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0.89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以时俱进,很抓发展,创建和谐“五新”村   --所辖村:张官 生产总值:4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张官村   --自然条件:优厚的地理资料 资源:优厚的地理资料   

新院子村

  新院子村地处千峰河下游河畔,洋坪水库坝脚,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村域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427亩,全村160户,810人(其中苗族486人、占总人口的60%)这里有优美的环境,这里既是轿子山镇的养殖业基地及渔米之乡,又是本镇待开发的旅游景点。   2007年至今种植西红柿160亩,有草地82亩、我村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方针。2008年修建机耕道2条、维修村办公室2次、2009年种植马铃薯250亩、同年修建人畜饮水池4个。2010年新建卫生室一栋,地到政府支持奖励。2011年洋坪村为先进党支部。      --人口总数:810人 农业人口:80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2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新院子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新寨村

  新寨村位于安顺西秀区轿子山镇西北面,距离安顺市10公里,轿子山镇6公里,全村总户数220户,总人口1165人,土地面积2500亩,纯属少数民族村。   新寨村是由新寨、平桥、木当三个自然村寨组合成一个行政村,新寨村有宽阔的土地资源,无工业污染,空气新鲜,有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蹈,在我村区域内由南向北的自然河流,环境优美,是乡村休闲娱乐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本村主要产业农业为主,建筑业,外出务工、经商是群众增收渠道,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种油菜。目前我村蔬菜种植、生猪养殖方面,正在走向专业化,规范化轨道,现我村生猪养殖户达50多户,西红柿种植35户,种植面积115亩,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是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我村从业人员有85人,其中,外出务工42人,建筑业25人,经商18人。      --人口总数:1165人 农业人口:1155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6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39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新寨村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中心8公里处。村有总人口1246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人,非农业人口25人。总面积26公倾,主要民族是汉族,其中还有苗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组成,主要经济产业是种植业(西红柿种植)和加工业。      --人口总数:1246人 农业人口:1241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12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白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3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郭家庄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洋坪村

  洋坪村地处千峰河下游河畔,洋坪水库坝脚,距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村域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427亩,全村160户,810人(其中苗族486人、占总人口的60%)这里有优美的环境,这里既是轿子山镇的养殖业基地及渔米之乡,又是本镇待开发的旅游景点。   2007年至今种植西红柿160亩,有草地82亩、我村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方针。2008年修建机耕道2条、维修村办公室2次、2009年种植马铃薯250亩、同年修建人畜饮水池4个。2010年新建卫生室一栋,地到政府支持奖励。2011年洋坪村为先进党支部。   有云盘地点面积250亩、水库准备招商引资。   --人口总数:810人 农业人口:80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建立特色农业   --所辖村:四个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村委办公室   --主要经济产业:西红柿基地,马铃薯基地 名特产品:西红柿,马铃薯   

袁家屯村

  袁家屯村位于安顺市北郊,距市区12公里,距轿子山镇人民政府南部1.5公里处,安轿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区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共有337户,1324人,其中,农业人口1296人,非农业人口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耕地面积827亩,山林面积215亩,6个村民小组。我村于1966年12月被安顺市命名为“小康”村,村内有市大中型企业安顺市西秀山水泥有限公司(原安顺地区水泥厂)。   我村商业服务业占全村经济收入的60%,仅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就达230人,进入十二五期间,我村支两委将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西秀山水泥厂产能提高到同时,力争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人口总数:1324人 农业人口:1296人 非农业人口:38人   --行政区面积:2.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白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袁家屯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小瓦窑村

  小瓦窑村位于轿子山镇北面,距镇政府1公里,东接跳蹬场,南接平寨村,西接安顺监狱宿舍,北接讨兑寨村。安轿铁路通过村寨田坝,周边有西秀区水泥厂,是一个苗、汉民族居住的村寨,总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387人,耕地面积163亩,真是山清水秀、和睦相处的好地方。   我村扎实推进远程教育工作,配齐了一套设备,村支两委进一步明确发展经济的思路,修通了四米宽的进村公路,筹划村水泥街道的实施,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果林蔬菜种植业,以崭新的风姿,迎接“五新村”的验收,争取在经济、文化上一个新台阶。      --人口总数:387人 农业人口:380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3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小瓦窑村   

尖山村

  尖山村位于轿子山镇西南角,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安顺城区2.5公里,安轿公路越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分两个自然村(即腾家庄和尖山),总户数256户,总人口1292人,大牲畜335头,土地总面积309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9亩(田1300亩、地709亩)、经果林300亩、建设用地 109.5亩、未利用地300亩,全村路通、电通、电话通,有远程教育点两个。村党支部由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共三人组成,村委会由主任和两名委员组成,另聘请村会计一人。我村有办公用房两层共三间,设有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五新”村办公室、计生室、便民利民服务站等专门的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上墙。   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与此同时,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大胆尝试,引导农户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如种植西红柿、山药、香葱、折耳根,组织劳务输出等。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一直以来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明显转变,加之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引导农户切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经济,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农用运输等产业的共生繁荣。由于地处城郊优势,蔬菜种植特别是西红柿种植已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此外,山药、香葱、折耳根、瓜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提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人口总数:1292人 农业人口:1260人 非农业人口:32人   --行政区面积:2.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巩固和谐“五新”村成果   --所辖村:腾家庄组,尖山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无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尖山组   

大洋村

  大洋村位于安顺市北郊,距安顺市3公里,在轿子山镇政府南面7公里处。本行政村辖区内有3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总人口1174人;主要居住苗、汉两个民族,苗族占总人口数78%;汉族占总人口数22%。行政村面积共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安轿公路侧村而过,交通便利。   近年来,大洋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创建和谐“五新”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大洋村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种植。西红柿种植已成为规模化,从原有的个体户种植发展到500亩种植;民间工艺从原有的个人手工蜡画发展到手工机械制作的规模,收入从原有的几千元发展为15万元。   全村三个自然村五通:即水、电、路、电视、通讯;其他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建设。   我村在“十一五”基础上跨入“十二五”规划之际,以创建和谐五新村为主题,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引进企业,为关心下一代成长,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而奋斗。      --人口总数:1174人 农业人口:1164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2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3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大洋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大院村

  大院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6公里处,离安顺城区8公里,东面有洋坪水库,南面和北面有硅砂石蕴藏丰富的山坡,西面与普定县接壤,并有千峰河支流一条。境内现有“两、六”公路通过,交通便利,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是一个资源利用较好的山村。全村所辖3个村民组,3个自然村,村域总面积3655亩,耕地面积1668亩,现有人口1131人,244户。林地4亩,荒山荒坡1815亩,宜种果、药、林荒坡1200亩,境内有可开发的资源为水库和方解石、硅砂石。   全村主要产业仅为农业,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为主。全村非耕地面积1069亩,其中:林地面积125亩,草地面积33亩,荒山荒坡面积911亩,适宜种植果、药、林。   全村领导班子由支书、主任、会计人口村长组成,共有28名党员。   大院村“十二五”期间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六新六化三配套”。“六新”即发展新产业、增加新收入、建设新环境、强化新服务、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六化”即“村寨空气净化、环境花园化、街道硬化、住房新居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三配套”即“社会保障配套、管理服务配套、文化设施配套”。   紧紧围绕“三建”、“三改”、“五提高”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大院村示范村建设。      --人口总数:1131人 农业人口:1052人 非农业人口:79人   --行政区面积:2.43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创一流和谐村寨   --所辖村:大院,棕树,竹林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养猪 办公所在地:大院村   --自然条件:田园风光 资源:棕树水库旅游资源   

大寨村

  大寨村距轿子山镇政府约2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210人,现由3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非农人口占百分之二,主要以汉族和苗族杂居,具有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尤其以明代石木结构建筑为特色,并且每年的四月初 八、六月六都会举行规模不一的民族歌舞表演,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建筑也随之诞生,自然新村与老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全村种植了西红柿、生姜、辣椒近150亩,今后将朝着‘一村一品’的目标发展,最终把我村发展成为生姜种植专业村。      --人口总数:1210人 农业人口:120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2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以种植带动农业发展   --所辖村:3个自然村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大寨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单家屯村

  单家屯村位于轿子镇政府所在地跳蹬场东面2公里处,距安顺市城区10公里,属轿子山镇一个行政村。全村辖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组,总人口116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3人;非农业人口10;一个少数民族组。总户数226户,村域面积4125亩,有耕地面积400亩,天然林320亩,荒山荒坡310亩,村庄占地面积86亩 。全村以农业为主。全年农业生产总值80万。饲养母猪、仔猪、肥猪是我村的特色产品;村办公楼在大门龙。我村与毛栗坡、金钟院、水井坎三个行政村同田共坝,人口集中,人文资源丰富,是得天独厚的富庶之地。   我村的发展口号:稳定农业、发展商业、引进项目、发展壮大我村经济。   主要优势   1、离城镇近,交通便捷,依托跳蹬场较大的集市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优势,跳蹬场至单家屯的通村油路是我村的交通主干道,客运专线已开通,其也是单家屯至菜官的公路,为我村交通运输、群众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2、外出经商人员较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让更多的人拓宽门路,多种经营,现我村劳动力在外经商的已达40%以上,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外出经商成为我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特色,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建房屋越来越多,农村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3、社会治安、教育卫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单家屯村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年来小学、初中入学率较高,全村尊师重教风气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民风淳朴,创建了“三无”“三有”村寨。   4:村子前面有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河;有美丽的鱼塘;有不同品种的水果林包围着村寨;有淳朴的民族歌舞。   目前,我村正在发动群众创建和谐“五新”村。   我村的发展探索   1:可依托村的自然环境开农家乐;发展多元化经济。   2:发展养殖业。   3:引进项目,发展我村的企业。   联系电话 13595358200 13765302805      --人口总数:1163人 农业人口:1153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2.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稳定农业、发展商业、引进项目、发展壮大我村经济   --所辖村: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邓家村

  邓家村位于轿子山镇东南角,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安顺市城区3.5公里,与东关办、蔡官镇接壤安轿公路越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分2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是一个纯粹的少数民族村寨,总户数216户,总人口1036人,大牲畜335头,土地总面积3604.5亩,其中:耕地面积2019.15亩(田952.35亩、地1066.8亩)、园地117.45亩、林地49.8亩、建设用地 132.5亩、牧草地672.4亩、未利用地613.2亩,全村路通、电通、电话通,有远程教育站点一个。村党支部由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共三人组成,村委会由主任和两名委员组成,会计由委员兼任。本村新建有办公用房三间,设有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五新”村办公室、计生室、便民利民服务站等专门的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设备齐全,另外,新建卫生室三间,即将投入使用。   特点:一直以来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明显转变,加之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引导农户切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经济,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农用运输等产业的共生繁荣。由于地处城郊优势,蔬菜种植特别是西红柿种植已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此外,山药、香葱、折耳根、瓜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提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亮点:将原有集体茶场该种水果,其中引进东北车厘子种植35亩,猕猴桃种植120亩,去年猕猴桃初或收成,今年收成有望增加。      --人口总数:1036人 农业人口:1000人 非农业人口:36人   --行政区面积:2.402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旅游资源,共同创造和谐、富足的村寨   --所辖村:2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旅游 名特产品:腌菜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邓家村   

各什村

  各什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两面5公里处,距安顺市城区15公里,北面与普定县相邻,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总户数214户,总人口868人,共有劳动力383人,耕地面积907亩,其中水田402亩,本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建筑业,外出经商和劳务输出是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   目前我村蔬菜种植、生猪养殖方面,正在步入专业化,规范化轨道。2007年,我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带动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业,种植户达30余户,年收益80万元。2009年我村利用扶贫项目发展了规模化生猪养殖,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我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建筑业是我村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从业人员60余人,其中有行业经验丰富,经济积累丰厚的包工头,也有一批技术精湛,发展意识超前的建筑队伍。目前,我村在外经商务工群众共有30余人。   --人口总数:868人 农业人口:837人 非农业人口:31人   --行政区面积:1.49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创和谐五新村   --所辖村:各什,岩上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西红柿,养猪,煤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各什村   

讨兑寨村

  讨兑寨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北面5公里处,距安顺市15公里的山村,主要寨四面重山环绕,东抵木头寨村,西抵大硐口村,南抵平寨村为毗邻,北与普定县辖村寨隔河相望,境内东至西一条宽10米得河流将三村连成一体,四面天然林茂密清新,环境优美、风景迷人,沿河两岩是一个水源充沛的粮食生产坝区、坝区东北面与四个自然村相连,全村辖内有6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村域是面积为14平方公里,现面是高耸林密的岩山,北面是种植林德丘陵,山林约为350亩,种植林1000余亩,构成了山水树林成阴的风景住地。   全村总耕地面积852亩,村庄占总面积160亩,现有人口1920人,425户,其中民族占全村总人数的30%,是一个民族杂导的大村,共有劳动力850人,从事第二产业350人,2006年人均纯收入2450元,集体经济收入年均6500元,本村主要产业为农业运输、建筑和养猪、牛、家禽等。主要经济来源以运输和企业劳动输出为主,有大车26辆,小车32辆构成的一个运输群体。      --人口总数:1920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3 生产总值:39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0 办公所在地:讨兑寨村   

河安村

  河安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东面5公里,与蔡官镇相邻,距安顺市西秀区政府有15公里,全村有9个自然村民组,总户数465户,总人口1876人,劳动力1260人,耕地面积960亩,从事第二产业380人,人均年收入1800元,无集体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为主。   我村北面有树林茶园1600亩,水库35亩,南面有2500米河流,环境优美,四季鸟语花香,属鱼米之乡,东西南为产粮地带,境内交通便利,通电通信,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是一个山水秀丽,人民勤劳朴实的好山村。   我村有党员29人,村领导班子由支书、主任、会计、人口村长、计生协会会长组成。      --人口总数:1876人 农业人口:1496人 非农业人口:380人   --行政区面积:1.56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共同创造和谐、富足的村寨   --所辖村:9个自然村民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腌菜 办公所在地:河安村   

大硐口村

  大硐口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北面3公里处,离西秀区13公里,有山有水有田园,良田成坝,水稻生产为主,山地成片,生产玉米、冬季普种油菜。村北面有天然林80亩、退耕还林160亩,共计240亩。村东有独特的石山可供开采,村南有天然的玲珑洞旅游资源,村西有连接旅游资源的奇山奇水田园风光,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旱无忧,山水秀美,土地肥沃的好地方。我村由一个自然村构成, 386户,1456人,其中少数民族456人,四个村民组。全村土地总面积2594亩,其中耕地面积1296亩,林地面积390亩。常年粮食总产量376吨,外出务工、经商等人员426人,近半农户传统家庭养猪,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2280元。总劳力612个,外出426个,近200个是全村现有农业生产的主力。   村境内有千峰河流入,自东向西,水势平缓,村东村西筑有水坝2个,四个成片良田均有四条沟渠引天然河流之水进行灌溉,一条长达1500米近年修成一半的规范引水沟渠,全长700米,位于村前,剩余800米未修。   全村已通用自来水,供水量夏秋有余,冬春稍缺。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有大型打米机一台、榨油机2台、农用车辆6辆、农用拖拉机5辆、客运中巴6辆、面包车1辆、犁田机36部。安装了远程教育点、电话座机210部、手机300部、电视机386台。      --人口总数:1456人 农业人口:1445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72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旅游业   --所辖村:四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大硐口村   

金钟院村

  金钟院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东面2公里处,全村120户625人,耕地面积454亩,其中田244亩,地210亩,过去以种植粮食为主、蔬菜为辅。   该村是2005年全省优质肉猪基地县实施村之一, 2006年9月获贵州省无公害优质肉猪产地认定,是全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之一。近几年来村支两委抢抓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强市、强区的机遇,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调整种植业结构,将80%的蔬菜地105亩改种牧草喂猪,实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进一步加快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养殖增收,在上级业务部门及村支两委的引导下,采取养殖户自愿参加的原则,于2005年8月成立了金钟院养猪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91人,在协会中组建了党小组,协会实行“四统一”,即:统一购外二元母猪,实行自繁自养;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切实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养殖收入;2007年依托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新建1500平方米养猪场一个,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金钟院村养猪业的发展,建成了市级标准化养猪小区示范点。   全村现有养猪户103户,其中饲养生猪20--50头的有30户、50头以上的有8户、20头以下的有65户,全村存栏生猪2600余头,其中外二元母猪360头,2007年生猪存栏2700头,出栏生猪3500余头,产值达600万元,纯收入130余万元,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总之,金钟院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养猪业,养猪业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让村民喜笑颜开、信心十足,现在,走进金钟院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养殖业,养猪业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并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全区乃至全市的养猪业发展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人口总数:625人 农业人口:62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2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族 发展口号:以种植带动农业发展   --所辖村:3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生猪 办公所在地:金钟院村   

镜子塘村

  镜子塘村位于轿子山镇西面,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安顺市城区7公里,两六公路越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分三个自然村(即小寨、大寨和石古凼),总户数205户,总人口1032人,大牲畜210头,土地总面积320亩,其中:耕地面积320亩(田100亩、地220亩)、建设用地 120亩、未利用地100亩,全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有远程教育点一个。村党支部由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共三人组成,村委会由主任和两名委员组成,另聘请会计村一人。我村有办公用房共三间,设有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计生室、便民利民服务站等专门的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上墙。   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与此同时,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大胆尝试,引导农户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如种植西红柿、香葱、折耳根,组织劳务输出等。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特点:一直以来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明显转变,加之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宣传和带头作用,引导农户切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经济,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农用运输等产业的共生繁荣。由于地处城郊优势,蔬菜种植特别是西红柿种植已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此外,香葱、折耳根、瓜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提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人口总数:1032人 农业人口:103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小寨、大寨和石古凼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镜子塘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毛栗坡村

  毛栗坡村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政府东北面1公里处,离安顺市城区10公里,村域总面积1280亩,辖4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183户,总人口723人,其中农业人口715人,非农业人口8人,村民以汉族和苗族为主,全村共有劳动力382人,其中从事第二产业122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境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   毛栗坡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我村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生产油菜,其次种点零星蔬菜到附近市场上销售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   2007年成立了毛栗坡村油菜籽加工销售协会,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的油菜籽加工协会领导小组和协会组织机构,民主推选了协会会长、副会长及成员,制定《毛栗坡村油菜籽加工协会章程》和发展协会的有效措施并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会议讨论通过。现加工协会年销售菜油达180余吨。另外,外出经商、打工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全村外出经商、打工的有135人,其中,经商85余人,打工50人,很大限度地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村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口总数:723人 农业人口:715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0.85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以种植带动农业发展   --所辖村:辖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3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毛栗坡村   

本寨村

  本寨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西北面,距城区约11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米,水脉交错,环境优美。全村共有4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388人,308户,党员24 人。   近年来,本寨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先后被授予2002年度“先进村”、2003年度“先进党支部”、2003年度“文明村寨”、2004年度“文明村寨”。   今年来,村支部立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理念,以-表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契机,以争先创优为抓手,以强化素质为根本,立足村情,结合发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热心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人口总数:1388人 农业人口:1380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8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1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本寨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为主,以油菜、西红柿、花生等   

平寨村

  平寨村距轿子山镇政府约2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210人,现由3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非农人口占百分之二,主要以汉族和苗族杂居,具有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尤其以明代石木结构建筑为特色,并且每年的四月初 八、六月六都会举行规模不一的民族歌舞表演,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建筑也随之诞生,自然新村与老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全村种植了西红柿、生姜、辣椒近150亩,今后将朝着‘一村一品’的目标发展,最终把我村发展成为生姜种植专业村。      --人口总数:1210人 农业人口:119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0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创建平寨平安村   --所辖村:平寨 生产总值:4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西红柿、生姜、辣椒 办公所在地:平寨村   --自然条件:人文和地理 资源:人文和地理   

青山村

  青山村位于安顺市北郊,距西秀区6公里,距轿子山镇政府3公里;本行政村所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组,总人口数2516人;少数民族(苗、白)占60%以上,所辖面积6266亩,其耕地面积4102亩,安轿公路、两六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纳入西秀区工业园区发展之一。   近年来,青山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创建和谐“五新”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开拓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区委评为创建和谐“五新”村一类村,多年来一直保持轿子山镇先进村之一。   青山村气候温和,适合种植和企业发展。现种植业分别有西红柿、蘑芋、大葱、食用菌、无籽茨莉等种植业;非农业产业有运输业、挖掘机、加工厂、餐饮等;发展企业有工艺土陶厂、彩瓦厂、砖厂。   各自然村达到了五通,即水、电、路、电视、通讯,其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建设。   本村在“十一五”基础上跨入“十二五”规划之际,以创建和谐五新村为主题,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引进企业,为关心下一代成长,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而奋斗。   --人口总数:2516人 农业人口:2314人 非农业人口:202人   --行政区面积:4.17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1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创文明、和谐村寨   --所辖村:青山,官旗山,邱家院 生产总值:1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西红柿,蘑芋,大葱,食用菌,无籽茨莉,工艺土陶厂,彩瓦厂,砖厂 名特产品:西红柿,食用菌,蘑芋,大葱,工艺土陶厂 办公所在地:青山村   --自然条件:田园风光 资源:黄土,矿产   

水洞村

  水洞村位于轿子山镇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8公里,安顺市城郊北面12公里。西北两面与普定县白岩镇辖区接壤,村寨依水伴山而居。村东主要以生产坝与村南、村西生产坝连为一体:村南有人工运河自洋坪水库沿渠通过,灌溉千亩良田,村西与北面有象鼻河,大、小花洞、大小耳洞吃蚤洞等客斯特支溶洞群连壤。天保林、退耕林、岩林、林峰环扰村庄,村前有千峰河下游,曲抱村流水,河岸两旁绿树成荫,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奇景壮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水洞村史至今已300多年的历史,居住房屋以木结构(石板房)为主。部份古代建筑房屋仍保留着石栏、木栏、木吊灯、木吊锤等工艺装修陈列,原石拱桥一座,村寨中心陈列着原普定县著名书法家张益埔亲书“观水有木”四个大字,颜体石雕,石栏花板艺雕“曲抱村流”上下排列。村名先后更名“张家庄”、“水落洞”“水洞”展现了具典型又完善的古代艺术型的建筑群村寨,是避暑和旅游资源及待开发之宝地。   水洞村人口总数1590人,农业人口1580人,非农业人口10人,行政区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700亩,民族主以汉族为主,苗族、仡佬族占7.5%,下辖四个村民组,经济产业是全镇产粮大村之一,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养殖为主。特色产业以西红柿韭黄为主,旅游景点以象鼻洞为中心,有待开发。   水洞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改善民生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扶持种、养殖业。先后实施了排除危岩一座。改建农灌站一套,修建沟渠2000米,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村小教学楼一栋,村委办公室一棟,产业化扶贫70户,农网改造及河道治理。国家投入上千万元。整体推进了全村各项发展,多次荣获了“先进党支部”、“先进党组织”“无毒村寨”“文艺汇演奖”等称号。      --人口总数:1590人 农业人口:158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1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苗族、仡佬族占7.5%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辖四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大豆、油菜 办公所在地:水洞村   

郭家屯村

  郭家屯村位于安顺市北郊,距市区17公里,距轿子山镇人民政府南部5公里处。村庄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约合6196亩),共有478户,2366人,其中,农业人口2207人,非农业人口15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0.7%,耕地面积1124亩,山林面积5072亩,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主要住居着汉族、苗族、回族等,其经济作物主要为西红柿、大葱、魔芋、山药等。   我村商业服务业占全村经济收入的30%,仅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就达769人,进入十二五期间,我村支两委将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2011年发展山药、大葱、西红柿、魔芋361亩,力争以后年平均增长15%以上,确保2015年达1000亩的奋斗目标。      --人口总数:2366人 农业人口:2207人 非农业人口:159人   --行政区面积:619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族 发展口号:发展种植业,搞好旅游业   --所辖村: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旅游 名特产品:西红柿、大葱、魔芋、山药等 办公所在地:轿子山镇郭家屯村   


水洞村特产大全




水洞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