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镇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城南部,牯牛降北侧。恭浚河中上游。境内群山叠翠,山峦绵延,河沟纵横。不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轱牛降的峭然挺立,还有以世界名茶“雾里青”和“大山富硒村”而驰名的仙寓山,更有无数大小山系相并相连,加之秋浦河源头支流恭浚河贯穿全境,形成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独特镇情。 仙寓镇总面积239平方公里,辖十二个行政村,一百一十个村民组,总人口15000人,地方民风纯朴,热情好客。镇政府所在地距石台县城仅28公里,中途有龙门潭风景区,交通方便。村村通电话,通简易公路。移动、联通无线电信网初步形成。集镇建有仙寓中学、中心小学,办有幼儿园,各村均有教学点,即小学。教育设施齐全。 境内风景秀丽。沿恭浚河入仙寓境内,两岸青山、绿水、古树、人家,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而被四村傍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轱牛降,主峰1728米,有皖南第三峰之称。其上怪石奇松,时而云雾缭绕,时而佛光映现,可谓天下奇秀。若置身于原始森林中,则使人有返朴归真之感。而作为天然的动植物园,更是集百宝于一身,有着许许多多的珍惜动植物和药用植物,有“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美称。千年古徽道,仙寓大峡谷,中国富硒第一村,牯牛降大峡谷等美丽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毛竹、木材、茶叶原材料十分丰富,水资源充沛,国际名茶产地仙寓山座落于此。另外,境内还有其它观光胜迹,如:罗仪岩、银弯、漏泉、蝙蝠洞、天地洞、观音洞,以及祠堂庙阁遗址等,都流传着一个个美丽动听的传说,这些难得的生态旅游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仙寓镇不但自然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明朝政治家李菘祥、桐城派最后一代文学家、著名学者李诚先生就诞生于此;“千古诗河”秋浦河发源于此并贯穿全境,沿秋浦河分布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宗祠、古树林、古村落及名人遗址、遗迹,其中著名的有翠屏居、崇德戏台、占坡古民居古村落、徽饶古徽道。 境内气候适宜,物产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毛竹、茶叶、山栗、李和蕨菜、猕猴桃、核桃、苦丁茶及中草药等。其中,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因受高山气候影响,茶质优、味纯、无污染,是天然的有机食品。建有仙寓南源茶厂,生产精制红茶、绿茶毛峰,已开发的“佛霞”和轱牛降野茶系列茶,久负盛名。目前,乌龙茶也研制成功,正筹办企业准备批量生产。境内毛竹面积逾12000亩,通过规范化管理,竹材韧性强、质优,毛竹年产竹笋多。仙寓竹胶板厂就是生产供建筑、交通等方面使用的优质竹胶板,产品供不应求。另外,还有竹地板加工厂、拉丝厂、编席厂等。茶叶、毛竹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神奇的富硒村
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是我国三大富硒村之一,位于仙寓山中的大山村,比陕西紫阳、湖北恩施的富硒村还好。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曾在此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发现大山村所在地的土壤含硒量,竟比一般地区高5~10倍,为全国罕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身处富硒之地的大山村人,多长寿,且不肥胖,建国五十多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患者。据说,一名癌症患者曾只身来到大山村,在这里居住了5年,饮溪水、食山果,也许是硒元素的神奇作用,竟不治而愈。更神奇的是,大山村的王村村民组相传是王莽的后裔所在,这个村240多人,男性全部姓王。大山村所产的名茶“雾里青”,曾在古商船“哥德堡号”上被发现。 从仙寓山半山腰下车,往大山村走的时候,才早晨6点左右,本来凉飕飕的,走不多远,突然感到一股迎面扑来的暖气流。走过山石浑圆的将军岩,深入到神龙谷一带,古树参天,浓烈的葳蕤之气,仿佛要将人席卷了进去。随手记录的古树有:石楠树,320年;紫薇,480年;紫楠,188年;枫杨,285年;甜槠,310年;江南楷木,480年;珊瑚朴树,320年……古树群中,蜿蜒着一条山谷,水势平缓,两边蝴蝶纷飞,生得特别精致的小鸟雀跃着,更有香气沁肺,如入花丛中。而名为“一帘幽梦”的所在,水瀑如帘,像极《西游记》里的水帘洞,此处还天然地冲出了一块圆形的巨石,镇于水帘洞前下方,似是仙人打坐之处。 被称为“龙脉”的山脊,景色奇美,古树林立,山风却大作,惊涛骇浪,意欲卷起千堆雪一般。而山下的村子则波澜不惊,静若处子。这一处风景,让前来的人们大呼过瘾。 大山村有王村、李村和洪村三个村民组,其中王村所在的地方尤为奇特,他们倚山结庐,世代以种茶为生。村口一棵甜槠,680年,葱茏如盖。村子四面环山,像安卧在摇床里的婴儿。东南面有一丛古树,天然一处入风口,光线也通透,远处层峦叠嶂,云雾常年缭绕,而西北面则有一个天然的出风口,我们先前感受到的暖流气息,很可能就是从这个出口散出去的。 据说,谋权代汉的王莽后裔隐居在此,而记载为王莽后代的王氏族谱,至今还保存着,如今传到一个50多岁的族人手上,不巧的是他外出干活了。村里有个王氏祠堂,却破败不堪。在山村里转悠时,见到一位101岁的王大爷,身体仍硬朗,坐在门槛上吃早饭,他说村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老奶奶,110岁。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39平方公里 | 341722102 | 247100 | -- | 查看 仙寓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碧潭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碧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利源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利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奇峰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奇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莲花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莲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源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南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占坡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占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溪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山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山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大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珂田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珂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竹溪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源头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源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考坑村 | ·石台县旅游·石台县特产·石台县十大特产·石台县十景·石台县 | 0 |
---- |
查看 考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仁里镇 |
仁里镇位于石台县中部,县城所在地。东接七都,南与横渡、大演、仙寓毗邻,西临丁香,北与矶滩、贵池区接壤。昔为徽池、徽省通衢上的重镇,“车马交通日以千计”。 通常称为仁里,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当地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仁里物阜民丰,人民热情好客。清末年间,民间贸易活跃,商贾云集,故称为仁里集。安徽省石台县仁里镇安徽省石台县辖镇。镇政府驻地属城南居民委员会,石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经117"29′,北纬30"13′。行政区面积189平方公里,总人口25557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4605人。全镇设立城南、和平、新街、马村、广阳5个居民委员会和七里、三增、杏溪、东山、永丰、同心、垅上、元坑、掘珠、上湾、杜村、立新、东风、高宝14个村民委员会。北与贵池区梅村接壤,东邻七都、横渡、大演、仙寓、丁香,西接矶滩; - 历史 仁里镇原名七里镇,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贡溪乡(贡溪乡以境内贡溪河得名。1962年建立贡溪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改为贡溪乡)并入更名。据《石台县志》记载,南北朝晋州刺史桂智览自幽州迁居于此后改名仁里。因日常使用时易于七都镇混淆故恢复“仁里”。1962年始建七里公社,1965年国务院批准复建石台县,始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1983年体制改革时改为七里乡,1987年与城关镇合并为七里镇,现名仁里镇。 325省道和县乡公路分布全境,全镇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全镇村村有小学,有县中学,二中。县人民医院坐落该镇,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敬老院里可供养30位老人。 - 资源环境 仁里镇 境内群山绵延,峰峦叠嶂。贡溪河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全境;秋浦河由东南向西北绕过;小(一)型庆丰水库集雨面 积2900公顷,总库容量187.5万方;小(二)型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万方;庆丰、南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2/200、2/150(KW)。小(二)型南山水库、永丰水库、考坑水库、三增水库、方村水库、园坑水库桐坑、南村集雨面积依次为70、400、320、100、430、350、1068公顷,总库容量依次为14.5、33、28.6、12.5、16.9、10.7、15.5、25万方;东方红、同心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均为3/750(台/KW)。 - 特产 农业以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料等;林业竹木资源丰富。 - 景观 仁里镇 仁里人文古迹有慈云禅寺、饶益寺、西园寺、普林寺、金钗井、节孝坊、西峰堂、沈家祠堂等古迹庙宇。慈云洞相邻的深山里发现了黄崖大峡谷,峡谷内植被保存完好,河流落差巨大,有大小瀑十多处,其中最大的黄崖大瀑布落差达70余米,蔚伟壮观。 境内有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蓬莱洞;李白等大诗人曾涉足的杉山僧国寺;杜村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故乡。 |
七都镇 |
七井乡位于石台县东北部,东与黄山相望,北与佛教圣地九华山相连,南面与闻名遐迩的蓬莱仙洞相毗邻。境内山峦起伏,群峰耸立,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全乡面积74平方公里,距县城39公里,古 徽商通道由南向北穿乡而过。现辖7个村,36个村民组,780户,3008人。全乡平均海拔850米,有林地面积40090亩,森林覆盖率达72%,现有耕地758亩。境内资源丰富,有元杂竹14178亩,毛竹2450亩,枣皮3200亩,茶园1108亩,高山辣椒2100亩。全乡年最高气温30℃,年无霜期18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mm。这里盛产全国最优质枣皮,素有“全国枣皮质量第一乡”的美誉。 “七井山”火腿、“七井山”辣椒、“七井山”薏苡米、“七井山”黑玉米等品质最优。高山花卉也远近闻名。2002年8月份,“七井山”牌茶叶、辣椒顺利通过安徽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历年来,勤劳智慧的七井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举生态农业旗帜,建精品示范基地,创绿色食品品牌,出农业综合效益,围绕“稳茶、强药、兴竹、扩菜、育市”的发展思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茶、药、竹、菜”四大无公害特色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特色效益、规模效益已逐步显现。七井乡党委、政府率七井乡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我乡投资兴业。. |
仙寓镇 |
仙寓镇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城南部,牯牛降北侧。恭浚河中上游。境内群山叠翠,山峦绵延,河沟纵横。不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轱牛降的峭然挺立,还有以世界名茶“雾里青”和“大山富硒村”而驰名的仙寓山,更有无数大小山系相并相连,加之秋浦河源头支流恭浚河贯穿全境,形成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独特镇情。 仙寓镇总面积239平方公里,辖十二个行政村,一百一十个村民组,总人口15000人,地方民风纯朴,热情好客。镇政府所在地距石台县城仅28公里,中途有龙门潭风景区,交通方便。村村通电话,通简易公路。移动、联通无线电信网初步形成。集镇建有仙寓中学、中心小学,办有幼儿园,各村均有教学点,即小学。教育设施齐全。 境内风景秀丽。沿恭浚河入仙寓境内,两岸青山、绿水、古树、人家,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而被四村傍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轱牛降,主峰1728米,有皖南第三峰之称。其上怪石奇松,时而云雾缭绕,时而佛光映现,可谓天下奇秀。若置身于原始森林中,则使人有返朴归真之感。而作为天然的动植物园,更是集百宝于一身,有着许许多多的珍惜动植物和药用植物,有“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美称。千年古徽道,仙寓大峡谷,中国富硒第一村,牯牛降大峡谷等美丽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毛竹、木材、茶叶原材料十分丰富,水资源充沛,国际名茶产地仙寓山座落于此。另外,境内还有其它观光胜迹,如:罗仪岩、银弯、漏泉、蝙蝠洞、天地洞、观音洞,以及祠堂庙阁遗址等,都流传着一个个美丽动听的传说,这些难得的生态旅游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仙寓镇不但自然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明朝政治家李菘祥、桐城派最后一代文学家、著名学者李诚先生就诞生于此;“千古诗河”秋浦河发源于此并贯穿全境,沿秋浦河分布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宗祠、古树林、古村落及名人遗址、遗迹,其中著名的有翠屏居、崇德戏台、占坡古民居古村落、徽饶古徽道。 境内气候适宜,物产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毛竹、茶叶、山栗、李和蕨菜、猕猴桃、核桃、苦丁茶及中草药等。其中,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因受高山气候影响,茶质优、味纯、无污染,是天然的有机食品。建有仙寓南源茶厂,生产精制红茶、绿茶毛峰,已开发的“佛霞”和轱牛降野茶系列茶,久负盛名。目前,乌龙茶也研制成功,正筹办企业准备批量生产。境内毛竹面积逾12000亩,通过规范化管理,竹材韧性强、质优,毛竹年产竹笋多。仙寓竹胶板厂就是生产供建筑、交通等方面使用的优质竹胶板,产品供不应求。另外,还有竹地板加工厂、拉丝厂、编席厂等。茶叶、毛竹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神奇的富硒村 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是我国三大富硒村之一,位于仙寓山中的大山村,比陕西紫阳、湖北恩施的富硒村还好。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曾在此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发现大山村所在地的土壤含硒量,竟比一般地区高5~10倍,为全国罕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身处富硒之地的大山村人,多长寿,且不肥胖,建国五十多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患者。据说,一名癌症患者曾只身来到大山村,在这里居住了5年,饮溪水、食山果,也许是硒元素的神奇作用,竟不治而愈。更神奇的是,大山村的王村村民组相传是王莽的后裔所在,这个村240多人,男性全部姓王。大山村所产的名茶“雾里青”,曾在古商船“哥德堡号”上被发现。 从仙寓山半山腰下车,往大山村走的时候,才早晨6点左右,本来凉飕飕的,走不多远,突然感到一股迎面扑来的暖气流。走过山石浑圆的将军岩,深入到神龙谷一带,古树参天,浓烈的葳蕤之气,仿佛要将人席卷了进去。随手记录的古树有:石楠树,320年;紫薇,480年;紫楠,188年;枫杨,285年;甜槠,310年;江南楷木,480年;珊瑚朴树,320年……古树群中,蜿蜒着一条山谷,水势平缓,两边蝴蝶纷飞,生得特别精致的小鸟雀跃着,更有香气沁肺,如入花丛中。而名为“一帘幽梦”的所在,水瀑如帘,像极《西游记》里的水帘洞,此处还天然地冲出了一块圆形的巨石,镇于水帘洞前下方,似是仙人打坐之处。 被称为“龙脉”的山脊,景色奇美,古树林立,山风却大作,惊涛骇浪,意欲卷起千堆雪一般。而山下的村子则波澜不惊,静若处子。这一处风景,让前来的人们大呼过瘾。 大山村有王村、李村和洪村三个村民组,其中王村所在的地方尤为奇特,他们倚山结庐,世代以种茶为生。村口一棵甜槠,680年,葱茏如盖。村子四面环山,像安卧在摇床里的婴儿。东南面有一丛古树,天然一处入风口,光线也通透,远处层峦叠嶂,云雾常年缭绕,而西北面则有一个天然的出风口,我们先前感受到的暖流气息,很可能就是从这个出口散出去的。 据说,谋权代汉的王莽后裔隐居在此,而记载为王莽后代的王氏族谱,至今还保存着,如今传到一个50多岁的族人手上,不巧的是他外出干活了。村里有个王氏祠堂,却破败不堪。在山村里转悠时,见到一位101岁的王大爷,身体仍硬朗,坐在门槛上吃早饭,他说村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老奶奶,110岁。 |
丁香镇 |
丁香镇属皖南丘陵地区,距石台县城西2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总人口10363人。其中新中村和红桃村是全国绿化“千佳村”。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调农、强工、兴游、建镇、开放”十字发展战略,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弘扬新中精神,学习红桃经验”,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镇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以开发性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户搞好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农业结构调整达到2500亩,且大部分属于订单生产,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围绕资源搞加工,做大做强现有的经济资源,把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建设结合起来,成立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目前认证的有机茶原料生产基地2135亩,基地生产的以”红桃顶尖”为品牌的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西欧部分国家。在基地效应的带动下,全镇掀起有机茶建设的0,2002年新发展有机茶基地600亩,无性系茶园600亩、无公害茶园2000亩、苗圃5亩。使茶业在规模、经营、品牌上均取得了突破。围绕山场抓开发。在林业结构调整中,以“张田板栗”为龙头,建有5000余亩优质板栗林,大部分已挂果,发展600余亩桃李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经济林,共发展杜仲300亩、青檀1000余亩、枣皮516亩、雷竹230亩、竹笋两用林9992亩。该镇林业发展工作多次得到县、市林业部门的肯定。养殖业则打好”土”字牌,形成规模,全镇共发展养殖大户26户,建有种、肉鸽场、养猪场、养鸡(土鸡)场。 在抓各项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加强镇、村两级企业建设。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了闲置资产,建立个私园区,大力扶持个私经济。先后兴办了有机茶厂、精制茶厂、木材加工厂、缫丝厂、复合包装厂等,并建有保鲜库一座。全镇共解决500余个劳力的就业。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的荣誉称号。 集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S221和S225两条省道穿境而过,移动通讯覆盖全镇大部分村组,实现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公路村村通。 |
小河镇 |
石台县小河镇地处皖南山区,位于石台县西北边境,与贵池、东至两县八乡镇毗邻,面积96平方公里,境内有佛教名山——卉竹山、古战场——城山寨、溶洞——来龙洞、农民-纪念塔等。 全镇辖14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2000年末总人口为12758人,人均纯收入1071.60元,主要以粮、林、养殖业为主,粮食产量最好年景为5500吨,森林覆盖率为76%,其中优质板栗基地达万亩,居池州市之首;拥有母猪良种繁殖基地,种仔锗供应基地,品种以“三元”杂交猪为主;养羊大户发展迅速,目前波尔山羊达780头。小河镇社会政治、治安稳定,投资环境良好。2000年度被池州市授予社会治安模范乡镇,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林业综合绿化先进单位。境内S221省道贯穿全镇,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信村村通的目标。现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基站各1个,拥有总量1500门的数字程控电话端局3个。小城镇建设实现突飞猛进,在建好集镇所在地的同时,新开辟了红石金三角集镇,现已初具规模。 2001年本镇又规划了农村三大产业、八大基地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镇人民有决心、有信心在新世纪开端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
横渡镇 |
石台县横渡镇位于县城以东11公里处,与祁门县、黟县毗邻。2001年8月,经池州市政府批准,撤销原石台县横渡乡、兰关乡,合并组建横渡镇。横渡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9413人,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是石台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2001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八七’扶贫攻坚先进乡镇”,2002年被石台县委、县政府授予“200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乡镇”。 横渡镇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37天,年均降水1682mm,每年3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雨量集中,雨热同期,适宜亚热带各种动植物生长。全镇耕地面积4317亩,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境内多山,属深山区,林地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75%,盛产松、枫香、杉和毛竹,野生植物中有山茱萸、香榧等。全镇有茶园面积2508亩,正常年景茶叶产量37.6吨,是石台县无公害茶叶示范乡镇之一。 境内有石台至芜湖公路贯穿全境,长江支流秋浦河上游鸿凌河流经全境。悠悠鸿凌河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人民,河水清澈透明,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两岸植被保护良好,自然景观宜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农村小水电事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横渡镇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涌现出一批生态种养业大户。土鸡、肉牛、山羊、野猪、蛇、蜗牛等特色养殖正在逐步兴起。石桥步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的系列水果,质优味美价廉,赢得客商的一致好评。 石台煤气仪表总厂座落在横渡镇,现已发展成拥有员工600人,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全县工业骨干企业。以安得利相册厂为代表的个私企业正在悄然兴起。 横渡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镇一届一次-会、人代会提出的“54321”工程(即建立“茶竹、果药、菜”基地,做大做强煤气仪表、相册、木竹、果业四类企业,发展以石桥步科技示范园、鸿凌河、太极迷洞为重点的生态游和探险游,建好二个基础项目、加快发展小城镇,争取一个水电项目立项建设、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加快脱贫脱困步伐。 横渡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横渡人民愿与您共创美好明天!. |
大演乡 |
大演乡位于石台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8100人,面积140平方公里。 大演乡地名是明末清初时期我国大文学家、复社领袖吴应箕所起。当年吴应箕回家探亲,当晚正逢家乡演目连戏,便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前往观看,当吴应箕来到戏场时,乡亲们欢声雷动,提议他题写戏台名,吴应箕情感大发,欣然挥笔写下“大演”两个大字。吴应箕逝世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就把“大演”作为当地的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大演乡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解放以前这里不通公路,没有任何通信设施,几乎与世隔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有学校。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高山居民开始移民下迁,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改善,基本上摆脱贫困,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 大演乡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丰富的茶叶、木竹自然资源。国家级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座落在境内,牯牛降面积10余万亩,主峰高1727米,这里一切处在原始状态,真山真水,景观神奇,是现代人领略回归大自然的佳境。目前部分地区已作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开放,通往牯牛降的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车,牯牛降的保护与开发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打牯牛降牌,做生态文章。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茶叶经济,以带动全乡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是我乡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方向。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今后主要抓好景区景点建设,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牯牛降知名度,同时搞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在发展茶叶经济方面主要抓好产业化经营,创好“牯牛降野茶”名牌,把产品推进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
矶滩乡 |
矶滩乡位于安徽省石台县城北部10公里处,辖9个村42个村民组,总人口5860人,国土面积97平方公里。李白游 秋浦中"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的名句,就是矶滩的自然由来,据明嘉靖《石埭县志》八卷记载,石埭县(今石台县)有五滩,其中"鸡儿滩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隶属石埭县太平乡第十三都。因有多处石矶延伸水中,与沙滩相对应,遂定名"矶滩"。 矶滩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仙人尖、天屏山、横山、赤水等海拔千米的山峰怀抱,素有"诗之河"美誉的秋浦河纵贯全境,两岸古柳依依,山色葱茏,"诗仙"笔下的旖旎风光、新石器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及侵华日军飞机迫降处等景点,令人流连忘返。百丈崖大石谷集青山、绿水、奇石、飞瀑、幽谷于一体,游人观后无不拍手称奇。 矶滩乡气候多样,物产丰富。境内盛产茶叶、粮油、豆类、蔬菜、药材、瓜果、林竹、矿产等。不仅林丰粮茂,水产富庶,多种经营等作物也种类繁多,尤其盛产茶叶、板栗、甲鱼等珍稀土特产品,一批高标准的优质经果林、竹笋两用林、高山名优茶、各类苗木繁育、大棚蔬菜、高山野菜等绿色保健食品基地建设正蓬勃兴起,与日增益。 矶滩乡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明清两代,沟汀村是远近闻名的商埠,是徽池通衢的中转站,城乡货物的集散地,河面舟辑云集,古有"日有千烟"(千户人家)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矶滩成为古徽州西北之要冲,是"徽省"、"徽池"的必经通衢。如今,矶滩乡境内的沿河公路和部分村民组公路建设提速发展,以秋浦河大桥为纽带,将"殷一石"公路和河西乡村公路相连,初步构成了全乡境内"H"型交通网。是石台县距市府、国道、长江最近的乡镇。 开放、建设中的新矶滩将在党的"-"精神指引下,以"-"重要思想为动力,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导向,忱迎四面商贾,八方宾朋来矶滩这块热土投资开发、休闲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