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位置
奇峰村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境内,距县城35公里,东与大演乡新农村、仙寓镇碧潭村相邻,南与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西与莲花村交接,北与南源村毗邻,是仙寓镇自然保护、生态经济发展重点村。
2、 地质地貌
奇峰村是典型的皖南深山区,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起伏较大,海拔主要在100—800米。全村东西长14公里,南北距7公里,村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体以花岗岩、页岩、石灰岩构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
3、气候条件
奇峰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无霜期237天。处于大气环流冷暖交流地带,又处于黄山与沿江两个暴雨中心交汇处,年降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间,每年3至8月降雨量占全年7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704小时,春夏盛西南风,秋冬盛东北风。
4、土壤生物
奇峰村以山地土壤为主,主要有黄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多种类型,PH值在4.5―5.5之间,土壤厚度在0.20—1.00米,层次明显,腐殖层较厚,土壤肥沃,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适宜于植物生长。
生物种类繁多,野生动植物丰富,阔叶林主要有槠、栎、栗、椿、楠、豺皮樟、枫等,人工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为主。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菌类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出没于林间的珍惜物种黑麂、野猪等,还有栖息于山林果树草丛之间的各种鸟类和蜂蝶等千余种昆虫。
5、自然资源
村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分布广泛。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山场总面积29000亩,茶园面积2000亩。森林覆盖率为90%,植被覆盖率为97%。
6、 人口劳动力
全村辖14个村民组,分别是檀家组、汪家组、罗家组、汪屋组、新田组、胡家组、前进组、团结组、塘屋组、汪三组、汪二组、汪一组、陈家组、新屋组,共有473户、1492人。其中劳动力850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落实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奇峰村人口年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
7、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和其他基础设施
全村现有的村级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村民组的村庄内部道路正在结合项目建设,逐步实施硬化。通过财政投入,2007年,县移动公司在奇峰村安装了信号发射塔,解决了移动没信号的问题,现在全村固定电话入户410余户,手提电话800余部。
8、能源结构
2002年全村完成农电改造,14个村民组全部通电,液化汽用户普及率达80%,太阳能和沼气用户已有200多户,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逐步增加。
9、产业类型
奇峰村产业包括林、茶、果、水稻、养殖和务工等,其中茶业收入占农民经济收入的50%,林业占5%,水稻占5%,经商10%,务工占20%,其它占10%。近几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鼓励下,奇峰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农家乐”,现有农家乐经营户达40余户,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务工主要依托周边的中小型企业,茶叶主打奇峰牌,目前正在注册成立奇峰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提高茶叶种植、采摘技术,提升产品品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2102 | 247100 | -- | 查看 奇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碧潭村 |
碧潭村地处仙寓镇的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辖10个村民组,383户,1320人口,有山场面积19000余亩,耕地面积700亩,茶园面积2400亩,90%茶园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醇香味浓、品质特优,是仙寓系列的生产基地。东与大演乡剡溪相邻,南与大演乡新农村交界,西与本镇奇峰村、南源村、利源村毗邻,北与大演乡剡溪村相邻。公信河穿村而过,溪流纵横交错,地下水蕴藏量十分丰富,水质良好,适宜生产、生活使用。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广泛。 |
利源村 |
仙寓镇利源村,地处皖南石台县,距县城南26公里,西与本县丁香镇交界,南与南源村接壤,北与仁里镇交界,东至与本镇碧潭村交界,辖区8个村民组,262户,956人口,有山场面积14000亩,耕地面积400亩,茶园面积1100亩,70%茶园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醇香味浓、品质特优,是仙寓系列的生产基地。利源村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象区,同时又具有山区小气候特点,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四季分明,平均无霜期220天,平均降雨量1200mm,平均气温16℃,平均日照4.7小时。地下水蕴藏量十分丰富,水质良好,适宜于生产、生活使用。利源村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广泛。 |
奇峰村 |
1、 地理位置 奇峰村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境内,距县城35公里,东与大演乡新农村、仙寓镇碧潭村相邻,南与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西与莲花村交接,北与南源村毗邻,是仙寓镇自然保护、生态经济发展重点村。 2、 地质地貌 奇峰村是典型的皖南深山区,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起伏较大,海拔主要在100—800米。全村东西长14公里,南北距7公里,村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体以花岗岩、页岩、石灰岩构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 3、气候条件 奇峰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无霜期237天。处于大气环流冷暖交流地带,又处于黄山与沿江两个暴雨中心交汇处,年降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间,每年3至8月降雨量占全年7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704小时,春夏盛西南风,秋冬盛东北风。 4、土壤生物 奇峰村以山地土壤为主,主要有黄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多种类型,PH值在4.5―5.5之间,土壤厚度在0.20—1.00米,层次明显,腐殖层较厚,土壤肥沃,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适宜于植物生长。 生物种类繁多,野生动植物丰富,阔叶林主要有槠、栎、栗、椿、楠、豺皮樟、枫等,人工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为主。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菌类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出没于林间的珍惜物种黑麂、野猪等,还有栖息于山林果树草丛之间的各种鸟类和蜂蝶等千余种昆虫。 5、自然资源 村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分布广泛。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山场总面积29000亩,茶园面积2000亩。森林覆盖率为90%,植被覆盖率为97%。 6、 人口劳动力 全村辖14个村民组,分别是檀家组、汪家组、罗家组、汪屋组、新田组、胡家组、前进组、团结组、塘屋组、汪三组、汪二组、汪一组、陈家组、新屋组,共有473户、1492人。其中劳动力850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落实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奇峰村人口年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 7、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和其他基础设施 全村现有的村级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村民组的村庄内部道路正在结合项目建设,逐步实施硬化。通过财政投入,2007年,县移动公司在奇峰村安装了信号发射塔,解决了移动没信号的问题,现在全村固定电话入户410余户,手提电话800余部。 8、能源结构 2002年全村完成农电改造,14个村民组全部通电,液化汽用户普及率达80%,太阳能和沼气用户已有200多户,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逐步增加。 9、产业类型 奇峰村产业包括林、茶、果、水稻、养殖和务工等,其中茶业收入占农民经济收入的50%,林业占5%,水稻占5%,经商10%,务工占20%,其它占10%。近几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鼓励下,奇峰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农家乐”,现有农家乐经营户达40余户,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务工主要依托周边的中小型企业,茶叶主打奇峰牌,目前正在注册成立奇峰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提高茶叶种植、采摘技术,提升产品品质。 |
莲花村 |
仙寓镇莲花村,由原建国村与联盟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政府南部,距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486户,人口1589人。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780亩,山场面积19000亩,其中竹林面积9000亩,茶园面积600亩,水库面积20亩。村民以劳务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茶叶、毛竹收入为辅。原建国村耕地种植粮食基本能自给,原联盟村耕地现已基本退耕还林,村民大都外出务工。 莲花村是一个传统的粮、林、茶和其他经济作物混作区,境内万亩翠竹,古树参天,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
南源村 |
南源村位于石台县南部,距石台县城28公里,香(口)—源(头)公路和秋浦河源头恭信河穿境而过,是仙寓镇政府所在地,也是石台县南部山区重要集镇和商贸中心。现今的南源村为原南源村和合心村合并,现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共有442户,1654余人,南源村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亩,山场面积2万亩,茶园120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林茶、商贸、外出务工为主。 南源村总支委员会和村委会各7人组成,其中5人交叉任职,两委班子共计9人,计生专干1名。在南源村党总支中,党员人数74人,其中女性党员15人,占20.9%,35岁以下党员12人,占17.9%,60岁以上老党员13人,占19.4%,高中以上文化11人,占16.4%。 南源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民勤劳质朴,热情豪爽。近几年,南源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村两委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围绕“特色农业、集市贸易、旅游服务、劳务输出”四大主题和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正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强村、集市工贸富村、外出务工活村、生态家园亮村”的战略目标,将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南源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富有皖南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占坡村 |
占坡村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南部,秋浦河沿岸,是由原占坡村和徐村村撤并组建成的新村。下辖10个村民组,共392户,1416人,全村17.9平方公里,拥有耕地846亩,林地25007亩,茶园1000余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农民收入以林茶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共有党员65名,预备党员3名,女性党员9名。一直以来,我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进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向新农村建设迈进的步伐。 |
山溪村 |
山溪村位于仙寓镇西南部,,全村9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分布于秋浦河源头两岸,共340余户农民,1248人。村两委有8人,都是党员,而且交叉任职,平均年龄39岁,中专文化程度以上有4人,目前全村共有党员60名,其中女性12人。 全村总面积3.5万亩,耕地面积680余亩,茶园面积1200余亩,林地面积2万余亩,其中毛竹有4000余亩。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为主,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林茶和外出务工,2011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560元。 如今山溪村两委决定要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着力抓好竹、茶两大传统产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兰花香型野茶和竹业加工,积极组织开发竹海休闲、古道寻踪、溶洞探幽等特色旅游业项目。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彻底改变全村的落后面貌,把山溪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憨厚、朴实、热情、开放的山溪村村民竭诚欢迎各位领导和有志之士,前来指导工作,投资开发,共创美好未来。 |
大山村 |
在皖南九华山脉,与祁门、东至县交界处,有一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村”、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点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安徽省100个特色农业示范村”。她坐拥9村民组,318户,1067人,耕地面积442亩,山场面积20600亩,茶园面积2550亩,她是一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村---大山村。 大山村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境内群峰逶迤,峡谷幽深,流泉飞瀑,有翠绿的生态茶园,梯田层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大山村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达1786米。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是茶叶生产专业村,大山富硒茶、仙寓毛峰茶享誉全国,供不应求,有名的雾里青茶原产地就坐落在大山村。 多年来,大山村坚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有机茶为突破口,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保障,以“生态强村、旅游兴村”为目标,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打生态牌、走旅游路,创出了一条具有高山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继承祖辈志愿开始,大山村人民就开始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有意识地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意识。 大山村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气候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比邻,境内动植物繁多,是皖南动植物基因库,天然生态博物馆。有云豹、鹿、山羊、猴等几十种野兽珍禽,有野生云雾茶、珍珠菜等山珍特产。大山村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村”。 大山村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休闲生态旅游”,本着“吃农家饭、品富硒茶、体验原生态、回归大自然”这一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大山村是原始生态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景区。坐落着一条全部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穿过山,通向林荫深处,一直望不见它的尽头,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道。在大山的深处还有一条长、曲、险、秀的七彩玉谷,峡谷两岸群山巍峨,森林茂密,谷底溪水长流不断,岩石晶莹剔透,七彩光芒,峰谷内云蒸雾绕,气象万千。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县、镇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下,2006年投资200余万元拓宽、改造了12公里进村公路,修建了停车场,大巴可直达三个村民组。村民出行和游客进山都不再困难。景区的通信也便利了。架设了一座移动无线通讯基站,实现了全村移动通信信号的全覆盖。全村程控电话用户115户,入户率达92%。村里结合人畜饮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使125户村民全都用上了自来水。 村民相处更加和谐。天方集团在大山村开发旅游,十分注重维护村民的利益。他们这种“发展不忘村民”的做法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村里为支持天方集团在大山投资兴业,一方面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另一方面组建村治保队,加强对村庄的巡逻,村“两委”干部在“黄金周”和节假日期间实行值班制度,协助景区维护秩序。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大山村从“靠自觉保护”走向“以制度保护”:实行了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划定了红线区,成立了专业护林员和护林防火小分队,构筑了护林网络体系。景区富裕村民,村民维护景区,大山宁静祥和而又生机勃勃。 在石台,像大山这样的生态旅游村还在不断涌现,如横渡镇的河西村、仙寓镇的奇峰村、七都镇的黄河村,丁香镇的新中村、红桃村,仁里镇的缘溪村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全县上下推进“绿色石台、皖南茶乡”建设,实施旅游业突破的结果。我们相信,随着-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这些“大山村”,一定会在新时期散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彩。 |
珂田村 |
珂田村位于石台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原是珂田乡政府所在地,在2007年拆乡并镇后由原幸福村和新店村合并而成,现隶属于仙寓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珂田村毗邻的村庄有山溪村、竹溪村和大山村。全村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辖区有珂上、珂下、夏坑、上湖、下湖、横店、塘坑和甘爵9个村民小组,一条商业街道和一所中心小校,另有025县道横贯商业街道。截止2011年底该村常住人口1200人,共290户,其中农业户口1078人。 2011年“两委”换届结束后,珂田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两委班子共计8人,其中2人交叉任职。全村共有党员66人,其中:女性党员11人,占17%,40岁以下党员20人,占30%,高中以上文化21人,占31%。另外,现有积极分子3人,其中2男1女。 |
竹溪村 |
竹溪村地处秋浦河源头——公信河上游,西靠东至县;东连本镇的珂田村;南北分别与本镇的源头村、山溪村毗邻。全村有7个村民组175户627人口。党员37人,女党员5人。其中山场面积14417亩,园地面积1067亩,水田面积437亩,茶园面积900亩, 竹溪村村民组均分布在两山夹一坞,西高东低,一条小溪自东向西流入公信河。山体主要是页岩、花冈岩、千枚岩残积物。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和水稻土等类。 竹溪村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处于大气环流冷暖交汇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无霜期235天,平均日照1714小时,年降雨量1685厘米,每年3-8月降雨量占75%,雨量集中。水土、气候条件优越、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竹溪村是一个以林、茶为主的边远山区村,有3个茶叶专业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毛竹,粮食自给不足。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千元左右。 |
源头村 |
源头村地处皖南山区,仙寓镇的西南部,秋浦河源头,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辖区4个村民组,204户,750人口,有山场面积14000亩,耕地面积500亩,茶园面积1400亩,90%茶园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醇香味浓、品质特优,是仙寓系列的生产基地,东与竹溪村相邻、南与考坑村交界,西与东至县毗连,北与竹溪村相邻。 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象区,同时又具有山区小气候特点,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平均日照4.7小时。境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恭浚河穿村而过,溪流纵横交错,源头村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石煤、铜、磷等。 |
考坑村 |
考坑村位于石台县最南端,与祁门县、东至县交接,是秋浦恭信河源头。全村有6个村民组,212户农户712人,山场总面积2.1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47万亩,毛竹620亩,油茶210亩,高山茶园2250亩,水田401亩,旱地225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林、竹及外出务工为主,全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辖区内一个茶厂、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二个木材加工厂。 考坑村两委班子共计5人,监督委员会主任1人,计生专干1名。村党支部党员人数47人,其中女性党员9人,占19.2%;35岁以下党员8人,占17.0%;60岁以上老党员8人,占17.0%;高中以上文化10人,占21.2%。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了“巩固林茶经济基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农家乐旅游和外出劳务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的发展思路,先后修通了村组道路、新建人蓄安全饮水、路灯亮化、水利建设等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的考坑村是道路通畅、路灯点亮、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新局面。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