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市东部。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3.3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辖21村委会。1954年置刘华、王家坝、小坝、汉屯、豪沟、中屯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海子街公社。1961年以原6乡地析建6公社。1984年改置小坝镇及刘华、王家坝、汉屯、豪沟、中屯5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小坝镇。镇境有煤、硫磺等矿。产党参等药材。有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小坝,在毕节东22公里。人口 2 000。海拔 1 440 米。原名杨柳。明于镇东1公里设守御千户所,称左所屯。因处山间坝子中,清更名小坝屯。海子街—瓢儿井公路经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3万人 | 62平方公里 | 520502122 | 551700 | 0857 | 查看 小坝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金钟社区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金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公鸡山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公鸡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塘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水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屯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中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
豪沟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豪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汉屯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汉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冲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西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刘华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刘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凤凰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凤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坝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小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莺歌岩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莺歌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泥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黄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官坝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官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场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新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河尾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河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仲村 | ·毕节市旅游·毕节市特产·毕节市十大特产·毕节市十景·毕节市 | 0 |
---- |
查看 大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市西街道 |
毕节市市西办事处位于毕节市中部,地处东经105°17′,北纬27°17′之间,是1994年毕节撤县设市撤镇(毕节镇)后新建的六个办事处之一。东与市东办事处隔河相望,南与流仓桥办事处接壤,西与三板桥办事处相邻,北与大新桥办事处毗邻,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桂花、天河、松山等15个社区,总人口88452人(不含流动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2515人,占人口总数的14.1%,人均占有耕地0.05亩,城市居民7593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34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 自然资源 辖区内主要以石灰岩、紫沙页岩、中山岩为地质特征,土壤结构以地带性铁铝质,硅铅质黄土和黄泥土为主,中心盆地属丘陵洼地,东有龙盘山,南有虎距山,西有灵峰山,北有文笔山,倒天河由城北流经市区,横穿境内。经治理,“北镇雄关”、“南桥虹霓”、“百花胜奇”、“阳山松涛”已成为毕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境内最高海拔1817米,最低海拔1472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2.8至13.4℃,无霜期在220至249天,年降雨量900至1100毫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经济发展 市西办事处地处毕节市主城区,是毕节市的形象大使,也是黔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川、滇、黔、渝等周边民间贸易的主要市场。川滇、川黔(即321、326国道)越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是从事综合开发利用最具潜力的办事处。 建办以来,党委、行政极为重视办事处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城郊型经济的特点,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积极引导村居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等多种经营模式,把“稳民增钱奔小康”作为首要任务,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农、工、商、贸、建、运”等多业并举的路子,促进了办事处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至今,已有办直工业企业5家、个体企业1625家,其中工业企业128家,施工企业201家,交通运输业、仓储业283个,商品流通企业451个,住宿及饮食服务业305户,其它企业307家,从业人员22400人,占劳动力总人数80%,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98569万元,比1994年增长61%;发展个体工商户3879户,从业人员4541人。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1300万元(地方税),比1994年财政收入增长191%,城市居民人均收入5200元,比1994年人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比1994年增长50%。1995年被毕节地委、行署授予“农村经济十强乡镇”,1996年贵州省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企业”称号。1998至2005年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办”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06年,办事处辖区有地直中学2所,市直中学3所,地、市直幼儿园各1所,办直完全小学5所,私立小学9所,共有小学在校学生10142人,2003-2006学年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初中学生入学率为98.4%,15周岁以上非文盲率为99.84%。1998年12月被贵州省教委评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10月“两基”攻坚工作经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为合格。 15个社区都建立了融文化娱乐中心、文化站于一体的农(居)民技术学校,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经市科技局考核,已有172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其中农技师18人、助师54人、技术员100人,科技示范户231户。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科学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99年9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首批省级文化先进街道办事处”,2000年4月被贵州省体委授予“贵州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4年3月被0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
市东街道 |
市东办事处成立于1994年,位于毕节市倒天河以东,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水西田、双井、清毕、文峰、双城、麻园、杨家塘、望城、双树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8946人,其中农业人口10189人,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820亩。 境内有地、市直行政事业单位70余家,有三星级毕节大酒店、百汇购物广场、佳诚超市等各类企业2451家,有毕节唯一本科院校毕节学院、全国高等级中专学校毕节卫校、毕节二中、八中等学校十余所。目前办事处已成为毕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东办事处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市场活跃,商贸繁荣。全办以“构建和谐市东、建设经济强办”为目标,按照“团结、创新、务实、为民”的市东精神,倾力打造响水滩公园、建设人工湖、开发城东新区、建设城北新区……各项建设事业如火如荼。 |
三板桥街道 |
三板桥街道办事处,是毕节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94年3月24日毕节撤县建市时成立。三板桥办事处位于毕节市西郊2公里、326国道旁、地处东经105度12分至17分,北纬27度14分至 18分之间,东与市西办事处和鸭池镇相接,南与鸭池镇和长春堡镇接壤,西与长春堡镇和何官屯镇 毗邻 ,北与大新桥办事处相连,全办辖茶亭、官大、灵峰、六合、大坡坪五个村,60个村民组、9个党支部,有党员356名,总人口12367人,住有汉、苗、白、彝、土家、蒙古、布依七个族别,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总面积30.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714亩,平均海拔1768米。 三板桥街道办事处,是毕节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94年3月24日毕节撤县建市时成立。现有人员编制48人(退休3人、退职1人,干部38人,职工6人),其中-1名(办公室电话:8245300)、人大工委主任1名、办事处副书记(主任)1名(电话:8245700)、副书记1名、政法书记1名、武装部长1名、副主任3名、党委委员3名、干部职工32人,下设2所(财政所、经管所)、10室(党政办、组织办、计生办、综治办、武装部、流管办、计生服务站、社会事务办、文化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辖区有1所中学、7所小学、3所私立学校,有垂管部门4个[派出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司法所、林业工作站]。分别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为民服务。 - 区域优势 三板桥办事处地处城郊结合部,是全市生态旅游重点开发区。境内灵峰村是全市规划建设中“灵河五彩旅游线”的两个中心区域之一。灵峰山最高海拔2060米,山峦奇秀,巍然屹立。灵峰山上有明代古玉兰、古杉、灵峰古塔遗址、灵峰寺等旅游资源。灵峰村灵峰组、长湾组苗族村民具有淳朴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特有的民族语言、服饰、风土人情等保留完好,有利于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灵峰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严格按照“五型、五改、五建、五化”的要求,以黔西北民族建筑风格的建设标准对民族村寨的房屋进行美化,并对院坝和串户路进行硬化。灵峰村植被良好,尤其连片种植400亩玉兰树,有利于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河其他服务业。 境内茶亭村有开放性的阳海公园,可容纳1万多人,在园内休闲娱乐。 境内水、电、路、讯通畅,草海大道和326国道贯穿茶亭、官大两村,辖区内已修编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近1200亩。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石灰岩、柴色砂页岩、中山岩和丘陵洼地、水热条件较好、土壤以地带性铁铝质、硅铝质黄壤和黄泥土为主,石灰岩、煤、硅、铝、铁、锌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建成了灵峰水泥厂、官大页岩砖厂、坤鹿页岩空心机砖厂、英富砂厂、六合运通砂厂、景泰彩瓦厂等18个企业,是毕节建筑材料的主要供给地,是社会各界投资经商、入住的最佳地方。 |
流沧桥街道 |
流沧桥街道位于贵州毕节地区毕节市。下辖: 520502004201 111 流仓村委会 520502004202 111 大兰村委会 520502004203 111 后河村委会 520502004204 220 烂泥村委会 520502004205 112 甲秀村委会 520502004206 111 德沟村委会 520502004207 111 碧玉村委会 |
大新桥街道 |
大新桥办事处地处七星关区西北方向,离市区1公里远,全办辖5个行政村,31个村民组,有总户数4100户,总人口14985人。 基本情况 辖区内有1个地直单位(毕节地区高源电瓷有限责任公司),4个市直单位(电管所、水管所、烈士陵园、信用社)4个市直垂管单位(国土所、林业站、派出所、司法所)13个办直单位党政办,政法综治办、人民武装部、农业服务中心,经管站,社会事务办、计生办、计生服务站、纪委监察室、文化站、财政所、中心校、中学)。毕节至杨柳湾公路穿境而过,辖区内有天河公园、倒天河水库、小河彝族风情、小河溶洞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
观音桥街道 |
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地处毕节市东北面,距市中心约3公里, 703县道贯穿全境,水、电、路、视、讯五通,四面环山。 有数千亩良田沃土,总面积7.25平方公里。全办辖2个村、29个村民组,有住户2282户,8504人。辖区内有十六小、十七小、十三中、职中等学校,有在校生25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和公有经济同时发展。全办有市水泥厂、地区佳盛包装公司、市观音缘矿泉水厂、市素琼酱油厂等24家工业企业,另有124个二、三产业个体经营户,发展形势大好。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地理优势,主要发展多品种反季节蔬菜、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建有420亩的蔬菜基地,养殖有54头奶件。2006年,全办工农业总产值达117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62元。 截止到2009年底,全办工农业总产值达14024万元,较1994年翻了近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2元,较1994年增加了2倍多。 自1994年建办以来,观音桥办事处历届党委、行政领导时刻铭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6、1988、1996年先后三次到我办看望农民企业家熊廷顺和苗族农户杨德才时嘱托:“放开胆子干,党的政策不会变!”“要多办开发型的企业,让这里的娃娃有就业机会,扶贫先扶智!” “再困难也要送孩子念书……。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观音桥办事处的历届党政领导始终牢记,转化为实践行动,带领全办群众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非公经济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经济强办为目标,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全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发展非公企业。现全办有非公有制企业32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办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农家乐10余家,日接待客人600余人次,年收入上百万元。转移了农村劳动力上千人,仅熊廷顺创办的市水泥厂,就吸纳了300多人就业,职工的月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高的达3000多元,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宽裕。 二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观音桥办事处依靠地处城郊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信息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平台,及时了解城区需求,指导群众盯住城里人的奶瓶子、肉案子、菜篮子和钱袋子,依托高寒山区现代设施农业集成示范项目带动,在奶牛饲养、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因工作突出,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多次得到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表彰。 |
鸭池镇 |
在毕节市东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4.1%。辖1居委会、26村委会。1949年为鸭池乡。1954年析设鸭池、以河、南箐、十八、头步桥、草堤等乡。1958年撤乡建鸭池公社。1962年析建6公社。1984年改置6乡。1991年合并置鸭池镇。有市属卷烟、造纸、化肥、水泥、发电等厂,是市重要工业区。有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大、中专院校。有中小学3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头步桥,在毕节东南6公里,响水河(跳蹬河)畔。人口 1 000多。海拔 1 460 米。清称德盛村。明、清于此设铺,为毕节城东南首站,故名头铺,讹为今名。驻镇厂矿多集中于此。321国道经此。. |
梨树镇 |
在毕节市东部。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2.01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0.4%。辖13村委会。1949年属鸭池乡。1954年析设梨树、松林、甘河沟、保河乡。1958年撤乡并入鸭池公社。1962年析建4公社。1984年复置4乡。1991年合并置梨树乡。1994年改置镇。是市内烤烟重要产地。有地区复烤厂、水牛屯电站。有中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梨树坪,在毕节东南14公里,小垭口南坝子中。人口 2 000。海拔 1 460 米。昔多梨树,故名。为农贸集镇。321国道经此。. |
岔河镇 |
在毕节市南部。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3.3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1.5%。辖17村委会。1949年分属朱昌乡和鸭池乡。1954年析设岔河、双寨、木来、茅草坪乡。1958年合并改置公社。随即并入朱昌公社。1962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岔河镇和双华、草坪乡、木来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岔河镇。富煤矿。产生漆、桐油、乌桕籽、茶叶。有小学2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岔河,在毕节东南17公里,岔河北岸。人口 1 000。海拔 1 382 米。木来、双华两河汇合后称岔河,镇以河名。为新兴煤炭工业城镇。朱昌—木来公路经此。. |
朱昌镇 |
在毕节市南部。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3.5万,其中彝、苗、布依、侗等民族占5%。辖1居委会、14村委会。1949年为朱昌乡。1954年析设朱昌、花厂、宋伍、小屯乡。1958年撤乡建朱昌公社。1962年析建4公社。1984年置朱昌镇和宋伍、花厂、小屯沟乡。1991年合并置今镇。富煤矿、黄铁矿。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油菜。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朱昌,在毕节南13公里,大箐梁子东南麓。人口 2 200。海拔 1 540 米。原名猪场屯,以“亥”日赶场得名。明末更名朱昌。清复名猪场屯。1932年置镇,复用今名。为农贸集镇。有农机、粮油加工等厂社。毕水公路经此。. |
田坝镇 |
在毕节市南部。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1.76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1%。辖8村委会。1949年为田坝乡。1954年析设猫场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阴底公社。1962年析建田坝、猫场公社。1984年改置田坝乡、猫场沟乡。1991年合并置田坝乡。1994年改置镇。产核桃、板栗、生漆、茶叶及桃、李、柿、柑橘等水果。有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田坝,在毕节西南25公里,车嘎梁子西北,五股田坝中部。人口 1 400。海拔 1 430 米。原名五股田坝,明、清为5家彝族土目分管,故名。后简化为今名。聚落依山临溪展布。设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接宋伍—马场公路。. |
长春堡镇 |
毕节市长春堡镇位于毕节市西部,距离市中心13公里,326国道线贯穿腹地,是毕节的大镇之一,地处东经105°16′,北纬27°9′-27°18′之间。海拔最高处为2086米,最低处为1510米,一般平均在162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降量994mm, 日照率为31%,无霜期250天左右,具有夏无酷署,冬无严寒的特点。地势从东向西逐渐倾斜,东与鸭池镇、三板桥办事处接壤,南与千溪乡毗邻,西与撒拉相邻,北与何官屯镇交界。全镇总面积为13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42亩(其中水田3520亩,旱地31922)。全镇辖20个行政村,152个村民组,全镇有彝族、百簇、苗族等8个少数民族。全镇居住11209户人家,总人口48098人(其中农业人口46730人,非农业人口1368人)。长春堡镇属喀斯特地貌,土壤多为黄棕色土壤,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洋芋、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同时产天麻、半夏等名贵中药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等。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已实现公路、自来水、照明电村村通。电视覆盖率80%以上,有20个村通电话,20个村建有综合办公楼,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8所,中学2所,共有教室183间,课桌6480单人套,有中学教师92名,小学教师183名。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全镇现有卫星接收站9个,图书室5个,藏书2万余册。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春堡镇干部职工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推进全镇经济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00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247万元,农业总产值13909.6万元,工业总产值922.36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5415.0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49元。. |
撒拉溪镇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4.3万,有汉、彝、苗、布依、侗等民族。辖26村委会。1949年为高溪乡。1954年析设撒喇溪、戈座、沙坝、高营4乡。1958年建撒喇溪公社。1961年析建撒喇溪、双龙、小龙、杨柳、沙东、高山铺公社。1984年改置撒拉溪镇及高营、戈座、沙坝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撒拉溪镇。镇境有煤、硫磺等矿。产大蒜、生漆、核桃、板栗。有小学3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撒拉(喇)溪,在毕节西南27公里,观音山北麓。人口 2 5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540 米。“撒拉溪”系彝语译音,意为回族居住的地方。传元代为回民军队驻地。明初设屯堡,称撒喇堡。集市以牲畜、皮张、山货、农产品为主。326国道经此。. |
杨家湾镇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3.3万,有汉、彝、苗等民族。辖16村委会。1949年为七星乡。1954年析设七星关、杨家湾、箐脚、嘎木营4乡。1958年撤乡建杨家湾公社。1961年析置杨箐、嘎木营、七星3公社。1984年改置杨箐镇及七星、嘎木营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杨家湾镇。镇境有煤、铁等矿。大蒜产量、质量在省内有名。产生漆、天麻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杨家湾,在毕节西南34公里,求雨山北麓。人口600。海拔 1 500 米。原名草坝场,后因杨姓居此,更名杨家湾。设农贸集市。326国道横贯。. |
放珠镇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辖14村委会。1949年为红岩乡,亦名洞井乡。1950年更名永安乡。1954年析设放珠乡。1958年撤乡并入杨家湾公社。1962年析建放珠、永安2公社。1984年改置放珠、永安乡。1991年合并设放珠乡。1994年改置镇。有煤、铁等矿。产核桃、板栗、油桐籽、乌桕籽、生漆等,大蒜有名。有小学1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放珠场,在毕节西34公里,大山西部坝子中。人口 1 000。海拔 1 620 米。“放珠”系彝语译音,意为岩上面的寨子。设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接326国道。. |
青场镇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其中彝、苗、壮、水、仡佬等民族占9.9%。辖13村委会。明、清为彝目领地,名清汹夷部院子。1949年为青汹乡。1954年析设吴家屯、青松、鲍家屯乡。1958年撤乡建青场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置青场镇及青松、鲍家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青场镇。镇境有煤、铁等矿。产生漆、油桐籽、核桃。有天麻、五倍子、栓皮等药材。有小学19所。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人民政府驻地吴家屯,亦称青场,在毕节西26公里,茅偏岭山麓,青场河畔。人口 1 3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430 米。明初设守御千户所,属毕节卫,清废。为毕节、镇雄两县交界农贸集市。西侧有青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毕节—镇雄公路经此。. |
水箐镇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辖12村委会。1954年置水箐、鲍家屯、后箐3乡。1958年分别改公社,后并入何官屯、青场公社。1962年析建3公社。1984年置水箐、鲍家、后箐乡。1991年合并置水箐乡。1994年改置镇。产生漆、杜仲、天麻、乌桕、油桐籽。有中小学31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水箐,在毕节西北14公里,大高山西南麓。人口600。海拔 1 800 米。原名水箐口,明洪武年间为军屯。设农贸集市。何官屯—马鞍桥公路经此。. |
何官屯镇 |
在毕节市中部。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2万,有汉、彝、苗等民族。辖20村委会。1949年为官屯乡。1954年析设官屯、大坝、后箐乡。1958年撤乡建何官屯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何官屯镇。镇境富煤矿、硫磺矿。产生漆、核桃以及天麻、白芍、竹荪等药材。乡镇企业有纸厂、硫磺厂。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何官屯,在毕节北9公里,聂宅山东麓山间坝子中。人口 1 500。海拔 1 610 米。古名北望村。明初设屯堡,由何姓戍守,改今名。设农贸集市。有卧龙石、通天洞、撑天岩等胜境。毕节—对坡公路经此。. |
对坡镇 |
在毕节市中部偏西北。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2.46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8.9%。辖13村委会。1949年为对坡乡。1954年析设对坡、杉寨乡。1958年撤乡并入何官屯公社。1961年析建2公社。1984年置对坡镇及杉寨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对坡镇。有煤、硫磺等矿。产生漆、核桃、板栗及桃、李、竹荪。有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对坡,在毕节北20公里。人口 1 5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500 米。境内两山对峙,故名。明属赤水卫,清康熙年间划入毕节县,设对坡讯。为县内古老农贸集市,新兴煤炭工业城镇。村侧沔鱼河特产四腮鱼。有公路接321、326国道。. |
大银镇 |
在毕节市西北部。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1.85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18.3%。辖15村委会。1949年分属对坡乡和林口乡。1954年析设初都、大坡寨、保旺、荷麻等乡。1958年建大坡寨、场坝、保旺公社,后并入何官屯公社。1962年析建大银、场坝2公社。1984年改置大银、场坝乡。1991年合并置大银乡。1994年改置镇。有煤、硫铁等矿。有小学3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大银,在毕节北29公里。人口 2 600。海拔 1 580 米。清代开过银矿,因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1国道。. |
林口镇 |
无在毕节市北部。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2.71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6.6%。辖16村委会。1949年为林口乡。1954年析设置林口、渭河、海嘎、德胜等乡。1958年撤乡建林口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林口镇及渭河乡,海嘎彝族苗族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林口镇。有煤、铁、褐铁等矿。产生漆、核桃、油桐籽、乌桕籽。有中小学2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林口,在毕节北40公里,青龙山南麓。人口 1 500。海拔 1 005 米。明为赤水卫八夷屯地。四周高山环抱,昔为密林深箐,故名。为市北部重要集市和生漆集散地。有硫磺厂、磷肥厂。有公路南接321国道。. |
生机镇 |
在毕节市北部,赤水河南岸。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2.88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7.6%。辖18村委会。明、清为赤水卫八夷屯地。1949年分属清水、林口、燕岩乡。1954年析设生机、耿官、峨峰、大渡乡。1958年改建公社,随即分别并入清水铺、林口、燕子口公社。1962年析建生机、耿官、峨峰、大渡4公社。1984年复置4乡。1991年合并置生机乡。1994年改置镇。富硫铁、煤矿。产柑橘、花生。有小学2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生机,在毕节北偏东50公里,生机岭北麓。人口 3 000。海拔 1 280 米。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1国道。. |
清水铺镇 |
在毕节市北部。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3.02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56.2%。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清水乡。1954年析设清水铺、高山铺、红岩、耿官乡。1958年改建4公社,旋即并建清水铺公社。1961年析建清水铺、高山铺、红岩、耿官4公社。1984年置改清水铺镇和高山铺、红岩、耿官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清水铺镇。产桐、乌桕籽、柑橘、夏橙。有中小学3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清水铺,在毕节东北48公里,龙潭山南麓。人口 1 700。海拔 1 360 米。东北侧有一池,池水清澈,故名。明属赤水卫,为川、滇、黔古驿道塘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划入毕节县。为市北部重要集市。321国道经此。. |
亮岩镇 |
在毕节市北部。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2.02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10.34%。辖12村委会。明、清为水西夷目领地。1949年为燕岩乡。1954年析置太极、亮岩乡。1958年改建公社,随即并入燕子口公社。1962年析置太极、亮岩2公社。1984年改置太极、亮岩乡。1991年合并置亮岩乡,划原峨峰乡部分地入辖。1994年改置镇。有硫铁、煤矿。产茶叶、天麻、生漆。有小学3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亮岩,又名白岩,在毕节东北42公里,白岩山(毛草山)南麓。人口 2 390。海拔 1460 米。石山高耸,岩壁呈白色,故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于山下设驿站,聚落依山分布。设农贸集市。321国道经此。. |
燕子口镇 |
在毕节市北部。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3.6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9%。辖24村委会。1949年为燕岩乡。1954年析置燕子口、龙洞、铁厂、小哨、太极等乡。1958年撤乡建置燕子口公社。1961年析置燕子口、先进、太极、沔鱼河等公社。1984年改置燕子口镇及太极、沔鱼河乡,小哨苗族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燕子口镇。有煤矿。产生漆、茶叶、核桃、板栗。有中小学6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燕子口,在毕节北34公里,青龙山西南麓。人口 2 000。海拔 1 300 米。以其山形如燕,故名。古名阿罗密,系彝语译音,为彝族家支名。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置阿罗密守御千户所(故址在镇东北1公里),隶层台卫。清废。历为毕节北部重要集市。燕子口—林口公路在此与321国道交会。. |
八寨镇 |
在毕节市中部。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2.5万,其中苗、彝、布依等民族占10.3%。辖18村委会。1949年为八寨乡。1954年析设八寨、果乐、金银山、新艾、牧郎乡。1958年改公社。随即并入海子街公社。1962年析建八寨、果乐、金银山、新艾、牧郎5公社。1984年改置5乡。1991年合并置八寨乡。1994年改镇。有煤、硫铁等矿。有陶瓷厂。有小学2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八寨坪,在毕节东北15公里,前所河上游。人口 1 000。海拔 1 560 米。原名巴折坪,系彝语译音,意为对面山坡上的寨子。后讹为今名。聚落依山展布。设农贸集市。321国道经此。. |
田坝桥镇 |
田坝桥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面,群山环抱,跑市中心约10公里,沿“观音缘”叉道左随河而上,平均海拔1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50mm,日照率约31%,无霜期250天左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 地势以北向南逐渐倾斜,东与海子街镇、八寨镇接壤,南与观音桥办事处毗邻,西与大新桥办事处相接,北与何官屯镇、对坡镇相通,全镇8个村,92个村民组,4300多户,17000多人,有耕地18634亩,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人,有少数民族60户,300人,其中彝族109人,苗族199人,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乡镇。 全镇境内岩溶、山脉、河流纵横交错,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黑壤等色泽各异,含量不同,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主要生产玉米、稻谷、小麦、土豆等作物,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特别烤烟是全镇经济的支柱,是当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下矿产主要有硫、铁、大理石、锌、硅、砂等矿藏,是有工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段。种草养畜绿肥综合开发在全镇普及推广,对全镇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促进的作用。 镇内环境幽美,资源丰富,大洞河(流经我镇螃蟹村)与小河(流经我镇弯腰树村)在田坝桥村交汇而在成观音河,流经我镇十二弯村,店子村,河流沿岸奇山怪石,在晴空万里,青山绿水,山水映衬下,让人感觉到走进田坝桥有桂林山水的意境。还有以黑穿洞(彝语为那鲁洞)为主的喀斯特溶洞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田坝桥镇有着较优越的区域、资源和自然气候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镇党委、政府抓斑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四大区”的历史机遇,经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小建设的发展步伐,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巩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努力开创田坝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
海子街镇 |
在毕节市中部。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5.5万,有汉、苗、彝等民族。辖38村委会。1949年属八寨乡和张新乡。1954年析设海子街、福集、观音、烧缸箐、邵官铺、沙地、王张、滥泥、十三亩、鸭子塘等乡。1958年撤乡建海子街公社。1961年后原各乡分出各置公社。1984年改置海子街镇及烧杠、沙邵、烂泥、观音桥、鸭子塘、迎宾、王张、十三亩8乡。1991年合并置海子街镇。镇境有煤矿。产生漆。有中小学5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海子街,在毕节东北12公里,321国道东侧。人口 2 000。海拔 1 500 米。古为喀斯特湖区,其西南有龙潭,名海口。明初于南部设毕节卫前守御千户所,清于今街区设塘铺,名海子铺。为县境中部较大农贸集市。有农机修理、铸造、酿酒等厂社。海子街—龙场营、大湾—瓢儿井公路在此交会。. |
小坝镇 |
在毕节市东部。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3.3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辖21村委会。1954年置刘华、王家坝、小坝、汉屯、豪沟、中屯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海子街公社。1961年以原6乡地析建6公社。1984年改置小坝镇及刘华、王家坝、汉屯、豪沟、中屯5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小坝镇。镇境有煤、硫磺等矿。产党参等药材。有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小坝,在毕节东22公里。人口 2 000。海拔 1 440 米。原名杨柳。明于镇东1公里设守御千户所,称左所屯。因处山间坝子中,清更名小坝屯。海子街—瓢儿井公路经此。. |
层台镇 |
在毕节市东部。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2.3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5.2%。辖13村委会。1949年属吉场乡和燕岩乡。1954年析设小哨、斯栗、层台乡。1958年撤乡建先进、斯栗、层台公社,随即并入吉场、燕子口公社。1962年析建层台、斯栗、小哨3公社。1984年置层台、斯栗乡及小哨苗族乡。1991年合并建层台乡。1994年改置镇。有煤矿、硫磺矿。产生漆、核桃、板栗。有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层台,在毕节东北26公里,东山坡西麓。人口 3 200。海拔 1 260 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筑城,二十一年置层台卫。二十七年废卫设赤水卫前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隶属毕节县,设层台驿,乾隆年间设层台汛。聚落依山展布。设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接海子街—龙场营公路。. |
小吉场镇 |
在毕节市东部。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4.4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9.3%。辖26村委会。1949年为吉场乡。1954年析设小吉场、大吉场、总基等乡。1958年撤乡建小吉场公社。1961年析建小吉场、胡吉、永兴、总基等公社。1984年改置小吉场镇及大吉、永兴、总基3乡。1991年合并置小吉场镇,划斯栗乡部分地入辖。有煤、铁、铅锌矿。产生漆、核桃、板栗及桃、李、柿、苹果等。有中小学4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小吉场,在毕节东北31公里,贵人山西麓。人口 2 000。海拔 1 280 米。原名鸡场,系彝语译音,意为铜厂。明洪武时屯军,称鸡场堡。清同治年间更名小鸡场。1932年更今名。设农贸集市。村民善植桑养蚕。海子街—龙场营公路经此。. |
普宜镇 |
在毕节市东北部。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1%。辖19村委会。1949年为普宜乡。1954年析设普宜、小河、火马、沙田乡和乐都民族乡。1958年撤乡建公社,旋即合并置普宜公社。1962年析建普宜、小河、火马、沙田、乐都5公社。1984年置普宜镇及沙田、火马、小河3乡,乐都彝族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普宜镇。产生漆、核桃、板栗、油桐籽、乌桕籽。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普宜,在毕节东北50公里,四面环山。人口 1 600,有彝族、汉族。海拔 1 200 米。原名普泥,系彝语译音,即仡佬人居住地。后易今名。明初设守御千户所,属赤水卫。清代划归毕节县。街区依山分布。设农贸集市。海子街—龙场营公路经此。. |
龙场营镇 |
在毕节市东北部,马洛河下游西岸。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1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3%。辖1居委会、12村委会。1949年为龙场乡。1953年置龙场、安顶、白岩、黄金4乡。1958年撤乡建公社,旋即并置龙场营公社。1962年析置4公社。1984年置龙场营镇及安顶、白岩、黄金乡。1991年镇乡合并置龙场营镇。产生漆、油桐籽、乌桕籽。有中小学1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场营,在毕节东北64公里,卧牛河支流龙场小河西岸山腰。人口 2 000。海拔998米。昔以“辰”日赶场,故名。清设龙场营讯。历为市东北边境重镇。集市繁荣。海子街—龙场营公路终点。. |
千溪乡 |
在毕节市南部。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1.51万,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28.4%。辖9村委会。1949年分属朱昌、鸭池、田坝乡。1954年析设南箐、千朗沟、摆溪、沙垮乡。1958年分别并入朱昌、鸭池、阴底公社。1962年析建南箐、千溪、沙垮、大郎4公社。1984年改置千溪彝族乡和沙垮、南箐、大朗乡。1991年合并置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有煤、硫铁矿。有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摆溪,在毕节西南11公里,摆溪梁子南麓。人口75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720 米。“摆溪”系彝语译音,意为山脚的水沟。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毕水公路。. |
阴底乡 |
在毕节市西南部。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2.72万,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26.1%。辖12村委会。1949年属田坝乡。1954年析设阴底、野鸡、治中、马场乡。1958年改建公社,随并建阴底公社。1961年析建阴底、治中、马场、大朗公社。1984年置阴底、大朗、星秀田乡和野鸡、治中2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富煤矿。产生漆、核桃、板栗及桃、李等水果。有小学3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阴底,在毕节西南27公里,倒箐梁子南麓。人口800。海拔 1 660 米。“阴底”系彝语译音,意为出水坝子。又为彝族家支名。为市西部重要集市。宋伍—马场公路经此。. |
野角乡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汉、彝、苗等民族。辖11村委会。1949年分属青汹乡和高溪乡。1954年改设野角、快乐等乡。1958年分别并入青场、长春堡公社。1961年析建野角、快乐、黄泥冲公社。1984年公社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野角乡。“野角”系彝语译音,意为弯曲的水。乡境富煤藏。有褐铁矿。产生漆、核桃等。有小学1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野角桥边,在毕节西23公里,白岩石山麓。人口650。海拔 1 800 米。村边有一小桥,故名。聚落依山临溪展布。设农贸集市。村周山势险峻,山岭间杜鹃、山茶茂密。毕节—镇雄公路经此。. |
大河乡 |
在毕节市西部。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1.43万,其中彝、苗、水等民族占8.3%。辖8村委会。1949年属洞井乡。1954年置官河乡。1958年建大河公社,后并入青场公社。1961年复建大河公社。1984年改设乡。因六冲河上游支流大河,得名。1991年划原青松乡部分地入辖。土产有生漆、核桃、油桐籽、天麻、五倍子。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李克坪子,在毕节西37公里,大河与六冲河(七星关河)汇合口东岸。人口2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330 米。有公路接毕节—镇雄公路。. |
团结乡 |
在毕节市北部。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4%。辖13村委会。1949年属林口乡。1954年析设余家寨、海嘎、得胜、柱钟、廉刀湾等乡。1958年改建团结、得胜、富饶、柱中公社,后并入林口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团结彝族乡、海嘎彝族苗族乡和大渡乡。1991年合并置团结彝族苗族乡。富煤矿、硫磺矿。有小学2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田坝,在毕节北46公里,潘家营北部山坞。人口110。海拔 1 180 米。附近为一片稻田,故名。有公路接林口镇。. |
阿市乡 |
在毕节市北部。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4%。辖13村委会。1949年属林口乡。1954年析设余家寨、海嘎、得胜、柱钟、廉刀湾等乡。1958年改建团结、得胜、富饶、柱中公社,后并入林口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团结彝族乡、海嘎彝族苗族乡和大渡乡。1991年合并置团结彝族苗族乡。富煤矿、硫磺矿。有小学2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田坝,在毕节北46公里,潘家营北部山坞。人口110。海拔 1 180 米。附近为一片稻田,故名。有公路接林口镇。. |
大屯乡 |
在毕节市东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66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7.7%。辖11村委会。1949年属龙场乡。1954年析设大屯、左泥、雅木、落鸿乡。1958年撤乡并入龙场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大屯、雅木2乡和烙烘、左泥2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大屯彝族乡。产油桐籽、乌桕籽、芝麻、花生。有小学1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屯,在毕节东北62公里。人口400。海拔900米。为水西余氏土司屯堡,因名。余氏土司庄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子街—龙场营公路经此。. |
田坎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