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乡是由原大布、龙安两乡于2005年4月合并成立的新乡,位于泰宁县西南部,辖16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人口1.15万,乡域面积310平方公里。乡境内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近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万多千瓦,以花岗岩地貌为主的金饶山和以丹霞地貌为主的八仙崖为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五大园区的两大园区,老虎际民俗村独具江南客家原始山寨特色。
该乡紧围绕“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靓旅游、做大集镇”的路子,创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新农民、规划建设新村镇、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5078万元,规模企业总产值 501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22元。到2006年全乡开发农村小水电22座,总装机2万千瓦;引进板材加工企业16家,大型矿山外资企业1家,年开采花岗岩1.2万立方米,生产板材40万平方米;引进金丰硅品有限公司,年生产结晶硅1200吨;烟、竹、锥栗、油茶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建立烟叶基地3500亩,毛竹基地1.7万亩,油茶基地8000亩,锥栗基地8000亩;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特殊地质地理条件及品牌效应,利用荒坡地,积极发展高山生态岩茶项目,已注册“大龙岩茶”商标,并建立1000亩岩茶种苗基地;金饶山、老虎际旅游开发开始启动,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前来观光探险游客逐年增加;铺设水泥路面道路55公里,12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实现了硬化改造,新建了大布、龙安集镇自来水厂和乡卫生院,实现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5万人 | 310平方公里 | 350429208 | 365000 | -- | 查看 大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江家岭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江家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官江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官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
里坑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里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饶山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坑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东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坪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双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善溪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善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显口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显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布村 | ·泰宁旅游·泰宁特产·泰宁十大特产·泰宁十景·泰宁名人·三明 | 0 |
---- |
查看 大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杉城镇 |
泰宁县辖镇,县府驻地。1956年设城关镇,1958年建红旗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3.5万。省道下甘线穿境而过。辖民主、水南、胜一、胜二、红光、红卫、蔬菜、南会、吕家坊、八里桥、东石、王石、长兴、梅桥、邱洪、洋川、调村、丰岩、南溪、磜溪、帐干、大坪22个村委会和城东、水东、水西、地洲、炉峰、和平6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烤烟、蔬菜、茶叶、水果。工业有竹木手工艺。镇内“尚书第”为明代古建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朱口镇 |
1、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地处省道205线邵(武)泰(宁)公路沿线,系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互通口。全镇有10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4258户,16728人,农业人口16219人,劳动力7461人,区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2.16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林业用地12万亩,有林地10万亩。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050万元,工业产值1.7亿元,镇财政总收入292万元,其中税性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85元。 2、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形成集镇较早,唐朝就有八坊、七街、四十九巷,镇内有建于宋朝绍兴年间的宝盖岩和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青云塔,又是被号称“天下第一团”梅林戏的发祥地,现有业余梅林戏团22人,经常深入乡村演出。富有特色的朱口村老年协会现有会员576人,包括花鼓队、秧歌队、旱船队、龙灯队,经常出乡入镇演出。全镇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建有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和占地420平方米的室内农民体育馆,拥有中学一所、完小8所,有全市一流的农村幼儿园。朱口镇多次被评为市、县“文化先进镇”。 3、特色农业比较明显。镇内有1050亩的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形成以优质稻、渔业、烟叶、花生、茶叶、欧美杨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其中全镇渔业面积4300亩,年产鲜鱼2400吨,产品远销邵武、南平、江西等周边市县,是闽西北渔业生产大镇,朱口镇的渔业生产分别于1994年获国家农牧渔丰收奖三等奖、1997年获省淡水渔业先进镇、2001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个私经济比较活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64家,从业人员2700多人,企业形成以机砖建材、食品加工、细木工板、水电等为主导的产业,2003年工业销售产值1.6亿元,出0货值1060万元。第三产业比较活跃,全镇注册个体工商户370户,拥有各类车辆510辆,建筑队伍400多人,外出打工、经商3500多人,同时在上海、北京设企业产品营销窗口2个。 5、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1997年被省建委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点镇,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朱青路、荣泰街、邵泰路等建设,镇区共建新房760余户,占镇区总户数1320户的57.6 %。目前镇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集镇人口0.8万人,镇内已建成“两纵两横”的小城镇布局。2001年结合全县小城. |
新桥乡 |
泰宁县辖乡。1958年建上游公社,1960年并入朱口公社,1962年析置新桥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105.5平方公里,人口0.8万。泰黎公路纵贯乡境。辖大源、大兴、水源、王明、新桥、坑坪、枫源、汾信、岭下9个村委会。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稀有树种钟萼木、黄山松等。农业主产水稻、水果、毛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瓷窑遗址和五代邓植将军墓。. |
上青乡 |
泰宁县辖乡。民国时期为崇高乡,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0年并入朱口公社,1962年复置上青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90.8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川里、永兴、江边、东山、上青、三南、崇磜、三地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烤烟、杂粮、食用菌、竹木。. |
大田乡 |
泰宁县辖乡。1958年属红专公社,1961年设大田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0.7万。省道下甘公路横穿乡境。辖大田、科坑、金坑、谙下、鱼川、北斗、垒磜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烤烟、杂粮、食用菌、茶果。林业资源丰富,是县主要木材和毛竹产地。. |
梅口乡 |
梅口乡:在县境中南部偏西处,西与建宁县交界,东北及东西与杉城镇、下渠乡毗邻,北连大田乡,南接大布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0.8公亩.1980年3月池潭水电站建成,大坝关闸后,形成人工湖──金湖的北半部湖区就在梅口乡境内.乡驻地洋地寺,原为寺庙兼学塾的偏静去处,金湖形成后,从水际至歧滩,全县南部最繁荣的集镇梅口、戈口、都成为库区,乡乃带名迁治到拥坑,又名洋地,形成新建的小集镇,距城20公里.原梅口在杉溪、濉溪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金溪的起点,因其两岸村落散处如梅花而得名.池潭水库建成前,梅口乡拥有沿杉溪两岸良田,水陆交通方便,经济收入居全县前列.成库后,近万亩良口没库底,全乡亦被隔成东、西两部,库区就地迁高的农户,大力发展茶果生产,所产金湖灵芝茶、乌龙茶远销国外.跨湖的悬索桥,解决了库西交通阻困难.梅口乡1995年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57个自然村,人口为3238人.. |
下渠乡 |
泰宁县辖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下渠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9.7平方公里,人口1.2万。通公路。辖下渠、陈元、上渠、渠里、大渠、渠口、大湖、红地、宁路、新田、大坑、王坑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烤烟、杂粮、茶果、食用菌。. |
开善乡 |
泰宁县辖乡。1958年建冲天公社,1961年更名儒坊公社,1981年更名开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公路。辖儒坊、佘上、肖坑、余源、墩上、洋坑、洋山、池潭、岩坑、余地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烤烟、杂粮、茶果、食用菌。盛产红菇、榛子。境内有池潭发电厂和良浅水电站。. |
大龙乡 |
大龙乡是由原大布、龙安两乡于2005年4月合并成立的新乡,位于泰宁县西南部,辖16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人口1.15万,乡域面积310平方公里。乡境内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近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万多千瓦,以花岗岩地貌为主的金饶山和以丹霞地貌为主的八仙崖为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五大园区的两大园区,老虎际民俗村独具江南客家原始山寨特色。 该乡紧围绕“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靓旅游、做大集镇”的路子,创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新农民、规划建设新村镇、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5078万元,规模企业总产值 501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22元。到2006年全乡开发农村小水电22座,总装机2万千瓦;引进板材加工企业16家,大型矿山外资企业1家,年开采花岗岩1.2万立方米,生产板材40万平方米;引进金丰硅品有限公司,年生产结晶硅1200吨;烟、竹、锥栗、油茶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建立烟叶基地3500亩,毛竹基地1.7万亩,油茶基地8000亩,锥栗基地8000亩;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特殊地质地理条件及品牌效应,利用荒坡地,积极发展高山生态岩茶项目,已注册“大龙岩茶”商标,并建立1000亩岩茶种苗基地;金饶山、老虎际旅游开发开始启动,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前来观光探险游客逐年增加;铺设水泥路面道路55公里,12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实现了硬化改造,新建了大布、龙安集镇自来水厂和乡卫生院,实现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