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泉港区 >> 界山镇

界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界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界山镇简介

  界山镇是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镇。现有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1375户,人口5131人,土地总面积11070亩,其中耕地面积1696亩,山地面积8456亩。
  界山镇,本为兴化府(今莆田市)仙游县之地,现为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接莆田的枫亭镇,通用莆仙话,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恺,把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的村连同同在枫亭境内的二村岑兜、秀溪(今属涂岭镇)与惠安北边邻,便于管辖为名,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0000多亩土地、几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本来属于兴化府(今莆田市)的现在属界山镇界山村的交界塘,后属南埔镇,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据《莆田县志》、《枫亭志》载,那时上述七个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再解放前仍然为枫亭负责[1]。界山村充分利用山多、林多、果林生长条件好等优势,大力种植芦柑、晚熟 界山镇
  龙眼等特色果树,发展果林、蔬菜、畜牧、花木等产业,年产值600多万元。同时,积极引进服装、针织、鞋业等劳动加工密集型企业20多家,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经济发展
  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村财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近年来,界山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200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八届“文明村”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05101 362000 -- 查看 界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界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玉山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玉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狮东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狮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前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大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凉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东凉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朱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下朱村谷歌卫星地图
槐山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槐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张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东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玉湖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玉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鹅头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鹅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阳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河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鸠林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鸠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界山村 ·泉港区旅游·泉港区特产·泉港区十大特产·泉港区十景·泉港区 0

----

查看 界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界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山腰街道

  泉港区山腰镇位于泉港区南部,系泉港城市中心区、口岸园区和管委会机关所在地。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有15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多。     区划调整后的山腰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新山腰镇是完整的肖厝城市中心区,统一的区域,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有利于山腰镇乃至泉港区的开发建设;二是人文优势,山腰镇经贸活跃、文化繁荣,有一大批乡贤志士活跃在各个行业,与外界有着广泛的接触,为山腰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条件;三是侨台优势,共有6万多侨胞,1万多台胞,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历来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四是配套优势,镇区交通设施便利,驿峰公路、南北五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贯穿全境,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已形成。  乘着肖厝开发和建设的东风,山腰镇按照“舞龙头、壮龙身、摆龙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区经济,产业规划以第三产业、轻加工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产业支柱特征明显。总体布局为:东北部即“龙头”,依托管委会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工业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轻加工业;南部即“龙身”,依托山腰盐场、肖厝化工厂,不断壮大以盐业为主导的盐化工业;西部即“龙尾”,大力发展钢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农业,从而形成各有侧重、共同发展的格局。  山腰镇坚持以“你发财、我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招商方式多样化、引资重点倾斜化、落实措施高效化、服务环境优质化”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了包袋、针织、石材、建材、装潢等五大支柱企业。目前,已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在镇里落户,如泉州市肖源鸿织造有限公司、肖厝厦日涂料有限公司、上海塑钢有限公司、肖厝轻质建材厂、泉州斯润化工有限公司、厦门市建田漆业有限公司等。1998年,山腰镇被泉州市0评为“发展企业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山腰地区是一块充满无限商机与成功机会的投资热土,我们竭诚欢迎四海宾朋和八方贤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开发,携手发展,共创未来。  福建省人民0于2003年7月批准泉州市泉港区撤销山腰镇设立山腰街道  

南埔镇

  南埔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北部。人口74630人(2003年末)。辖15个行政村。镇0驻柳厝街。古迹有沙格宫、槐山窑址、天湖山烟墩遗址。漳泉肖铁路、324国道和涂肖二级公路过境。  [代码]350505100:~201柳厝村 ~202南埔村 ~203天竺村 ~204塘头村 ~205天湖村 ~206凤翔村 ~207仙境村 ~209施厝村 ~211仑头村 ~212邱厝村 ~213柯厝村 ~214先锋村 ~215沙格村 ~216肖厝村 ~217惠屿村  [沿革]1961年置南埔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肖厝镇南埔街道,1996年改南埔镇。1997年,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11.6万,辖南埔、岭头、塘头、天湖、下朱、柳厝、天竺、凤翔、仙境、玉山、界山、鸠林、鹅头、河阳、东张、玉湖、狮东、槐山、东凉、大前、西枫、柳厝、施厝、仑头、外厝、柯厝、先锋、沙格、肖厝、惠屿30个村委会。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   -南埔镇概况   南埔乡位处县域东北部,东北濒临湄洲湾与莆田县灵川乡、东庄乡隔海相望,西北与仙游县枫亭镇交界,西与涂岭乡接壤,南与山腰乡、后龙乡毗连。面积约79平方公里,乡0设在柳厝街。  东部沙格村有全国著名的天然深水良港,万吨杂货码头,年处理原油250万吨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炼油厂即建在该乡东部的练马埔。  宋时隶城山乡,元时属忠恕乡,光德里、待贤里的九都、十都、十一都,清时属东林、竹溪、仙塘、良兴、添奇等铺及十九都梅峰铺一部分。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设天马乡,辖10个保。另划东部4个保与后龙乡北部3个保,成立梅东乡。  1949年9月,天马乡分属涂岭、坝头两区管辖,西部11个乡归涂岭区,东部4个乡归坝头区。1951年6月,南埔成立第九区公所,辖18个乡。1952年9月,析立施厝、仙境、槐山等3个乡,把土山、三川2个乡划归十二区。1955年10月,撤销南埔区公所(即原第九区),划出10个乡归涂岭区,3个乡归山腰区,2个乡归郭厝区。1956年并区并乡时(全县并为7个区、66个乡、8个镇),成立南埔区,辖14个乡。包括南埔、后龙地区全部。1958年撤区并乡,设南埔乡,辖9个联社、20个分社、335个生产队;玉湖乡辖4个联社、15个分社、262个生产队。尔后,两个乡合并为南埔乡,下辖12个分社、158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隶属超先人民公社,设南埔管理区,辖20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南埔人民公社,辖27个生产大队(其中25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1个运输大队)、420个生产队(其中403个农业生产队、8个渔业队、5个运输队、3个林业队、1个畜牧队)。1962年析出鹅头、东张、玉山、梨山、浮洋、山沟、界路、塘头、打厝、西枫、仑头、邱厝、仙境、柳厝,为35个生产大队。1966年春“四清”后期,撤并鹅头、东张、梨山、浮洋、山沟、界路、打厝、西枫、玉山,辖26个生产大队。1980年又析立鹅头、玉山、西枫、东张等大队,生产大队增至30个。  1984年10月,成立南埔乡人民0。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建立30个村委员会,下辖426个村民小组。同年4月11日,省0批准设立肖厝镇;同时撤销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的建制归肖厝镇,但未即施行。1989年12月,计辖30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有21747户、101596人。  鸩林行政村辖南庄、港西等2个自然村。  介山行政村辖蚵寨、交界、南山、石鼻、东邱、清厝等6个自然村。  河阳行政村辖潘厝1个自然村。  鹅头行政村辖鹅头、窑郑、牙口等3个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辖羊角山、铁打墘等2个自然村。  玉湖行政村辖东陈、新东陈等2个自然村。  陈张行政村辖东张、青枫林等2个自然村。  狮东行政村辖东吴、蒋厝等2个自然村。  大前行政村辖前潘、长潭仔、大路等3个自然村。  东凉行政村辖厝场、楼仔下、下凉尾、东潘、后帝、新宅等6个自然村。  下朱行政村辖下朱、下朱尾等2个自然村。  岭头行政村辖岭头、浮洋、海头、南边、桥仔头、下凉、大门头、洋面、前炉格、下窑等10个自然村。  槐山行政村辖槐窑、上庄、格头等3个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辖南埔、介路、山仔路、田厝、虎空口、顶溪、山沟、草溪、前沁等9个自然村。  天湖行政村辖白井、打厝、半尾、后张尾、清厝等5个自然村。  塘头行政村辖塘头、石牛、寮仔、埔尾、惊尾等5个自然村。  柳厝行政村辖柳厝、坝头仔、枫林坑等3个自然村。  天竺行政村辖林柄、后郑、地上、过溪、地头、倒桥、油园等7个自然村。  凤翔行政村辖田头、南埔头、黄河、马厝、文坂等5个自然村。  仙境行政村辖山仔、后坑、下楼尾、蔡坑头、蔡坑尾等5个自然村。  西枫行政村辖西枫1个自然村。  外厝行政村辖外厝1个自然村。  施厝行政村辖施厝、蔡厝等2个自然村。  仑头行政村辖仑头、张具等2个自然村。  邱厝行政村辖港口、前邱、后邱等3个自然村。  柯厝行政村辖柯厝、北辋等2个自然村。  先锋行政村辖刘厝、前陈、丁宁、西宁、后坑仔、后坑店仔、枫厝、林头、港墘、前厝、前虎山等11个自然村。  沙格行政村辖沙格、许店等2个自然村。  肖厝行政村辖肖厝1个自然村。  惠屿行政村辖惠屿1个自然村。  

界山镇

  界山镇是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镇。现有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1375户,人口5131人,土地总面积11070亩,其中耕地面积1696亩,山地面积8456亩。   界山镇,本为兴化府(今莆田市)仙游县之地,现为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接莆田的枫亭镇,通用莆仙话,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恺,把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的村连同同在枫亭境内的二村岑兜、秀溪(今属涂岭镇)与惠安北边邻,便于管辖为名,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0000多亩土地、几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本来属于兴化府(今莆田市)的现在属界山镇界山村的交界塘,后属南埔镇,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据《莆田县志》、《枫亭志》载,那时上述七个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再解放前仍然为枫亭负责[1]。界山村充分利用山多、林多、果林生长条件好等优势,大力种植芦柑、晚熟 界山镇   龙眼等特色果树,发展果林、蔬菜、畜牧、花木等产业,年产值600多万元。同时,积极引进服装、针织、鞋业等劳动加工密集型企业20多家,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经济发展   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村财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近年来,界山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200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八届“文明村”称号。  

后龙镇

  后龙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部。截止至2003年末,该镇总人口为人口41089人。辖12个行政村。镇0驻礁头。风景名胜有东岳庙、白石宫。   后龙镇地处湄洲湾南岸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前沿,陆域面积1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在做好福炼一体化、泰山石化仓储、方通石化码头、中石化输油管线泉港库区等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大量安征迁工作的同时,后龙镇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大工业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贸流和信息流,在服务项目中激活城镇要素集聚,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区域代码   ~201后龙村 ~202上西村 ~203峰前村 ~204许厝村 ~205土坑村 ~206后田村 ~207后圩村 ~208割山村 ~209东山村 ~210田里村 ~211坑仔底村 ~212柳亭村 ~001栖霞虚拟居委会 ~400福炼虚拟居委会   -历史沿革   1958年置超先公社后龙管区,1961年改后龙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肖厝镇后龙街道,1996年改后龙镇。1997年,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8.5万,其中回族1万,辖后龙、上西、峰前、许厝、涂坑、后田、后墘、东山、割山、田里、坑仔底、郭厝、诚峰、诚平、前亭、上楼、峥嵘、联岩、奎壁19个村委会。1999年从后龙镇分出设立峰尾镇。   -基础设施   后龙镇依山傍海,有深水岸线9公里,常年可通行25万吨以下级船舶,年加工原油400万吨的炼油厂和10万吨级的油码头就建在后龙的上西海岸,25万吨级的油码头正在筹建中。区域内有以福建炼化公司生活区为中心的城市建成区1.2平方公里,高等级公路12公里,镇中心区与漳泉肖铁路客货站和福厦高速公路进入口距离不超过5公里,交通方便;开通有2个装机容量达5万门的程控模块局和3个移动通信发射基站,通信设施先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海关、商检机构一应俱全;水、电供应充足,可完全满足区域内经营和生活需求;中心区商业、学校、医院、宾馆等服务设施完善。   -社会事业   2009年2月份,福炼一体化安全卫生隔离带工程需要拆迁后龙镇东山和土坑两村内280多户住房、1500多座坟墓。后龙镇仅用了59天,就0完成既定拆迁任务,确保了一体化项目的如期投料试车。  这只是后龙镇近几年来服务重点项目做好安征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几年来,为服务石化港口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后龙镇举全镇之力攻坚克难,先后为福炼一体化等2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提供建设用地,累计征用土地3300多亩,海域4200多亩,拆迁房屋720多栋,拆迁面积近20万平方米,确保了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在服务大项目征迁的同时,后龙镇也主动担当起配合区里建设安置区的重任,目前已建成栖霞、峰前和上西等安置区,另一大型安置区——柳山安置区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为了让8000多名动迁群众能安得稳、安得好,后龙镇着力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近几年来,先后修成南龙路、连接码头区二级公路和镇级路等一批道路,实现与通港路和沿海大通道的衔接,完成所有行政村主干道硬化和80%村级道路亮化,织造了一张“三横五纵”路网,极大便利了安置区群众的生活出行。同时,区第三实验小学、后龙中心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级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站、农村阅览室等一批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也悄然走进栖霞社区,为安置区及周边群众打造较为舒适完善的生活休闲环境,也为周边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说实话,原来老房子破破烂烂的,根本没想过能搬进城里,住进这么漂亮的社区。” 栖霞社区动迁群众刘琼珍感慨地说,搬迁后生活质量提高了。   -经济建设   走在后龙镇区主干道上,海天广场、东盛小区、栖霞社区、福炼生活区等各式建筑群映入眼帘,建行、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奇隆、麦肯基等各类超市、卖场比比皆是,四通八达的道路、接踵而至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让昔日的农村乡镇充满着城市的气息。  近年来,借助福炼一体化等大工业带来的强劲辐射,后龙镇着力打造泉港区现代化港口商贸强镇,城区商贸、房地产、交通物流、金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配套服务日臻完善。目前,以田里、华龙、宏安和莲花四大市场为主体的商贸平台基本形成,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区功能日益显现;东盛小区、海天广场、威华小区、华龙商住区、三青现代城等商住工程项目基本建成,新建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中心商贸区实现成片连接。而在镇区周边,依托一村一品工程,坑仔底花卉基地、东山村豆腐加工业、上西峰前养殖加工业等一大批服务城区的城郊型特色农业逐渐形成。  在福炼生活区建行附近的水果店内,后龙镇土坑村动迁群众刘建成告诉我们,尽管因一体化项目建设需要,家里的土地基本被征用,但在镇村的帮助下,他做起了水果买卖,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而妻子在附近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收入也有1000多元,日子过得比以前更红火。依托城镇化所带来的第三产业以及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几年来,后龙镇先后有5000多名失海、失地群众成功转移再就业。在重点培育第三产业的同时,后龙镇也注重寻求工业支持,先后引进世腾机械、纳川管材科技、江南换热设备、泉宁塑胶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超15亿元,地方财税增加近亿元。预计2009年后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800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  “‘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城镇化水平提高了,镇域经济发展壮大了,我们才有可能去谈群众增收”,回顾近5年来后龙镇抢抓机遇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镇-王晓莺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作为泉港区规划建设中的城市中心片区之一,后龙镇将从自身区位特点出发,继续在服务工业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加速城镇要素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让包括动迁农民在内的所有群众日子过得更红火。   -发展方向   后龙镇党委、0在泉州市肖厝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开放为重点,以福建炼化大工业、大港口和城市中心区为依托,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失时机地推进后龙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后龙镇主要发展工业、商贸服务业两个重点,发挥地域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和侨台优势,促进镇区南北三路、南山二级公路、油码头二级路、龙南公路、上西工业区、田里生活区的发展。工业以石化产品的后续加工和精细化工为主;农业以高科技农业和海洋食品加工业为主;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增加,田里城市建成区内的房地产业和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大发展的热点。  

峰尾镇

  峰尾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陆域面积1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随着福建炼一体化项目的启动,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东扩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历史沿革   峰尾本是个半岛,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规格较小。隆庆壬申年间,加筑环城,浚沟护城,兼容民居,东南西北设四大城门。-统治时期,当年雄伟的城墙被-0拆毁,只剩下四大城门依稀可辨,加之后来经济实在困难的小学也拆城基建校舍,最终导致整个城墙几乎荡然无存。  古城经过一系列的人工摧毁和风雨侵蚀,如今峰城已“无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的经济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  当时日本对我国沿海进行全面-,以海为生的沿海地区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落后,而峰尾渔民却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避开敌人的重重-线,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180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300至160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那时峰尾就设有“海关”。  海运贸易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的渔民、农民入股,还吸引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商人前来参股、托运,在城内开设行店、餐馆、茶庄,小小的峰尾城内就有23家商行,另有布店、药铺、酒家、茶馆等60多家行店。著名的“沈家门兴”、“台湾兴”商船闻名海内外,引得众多商贾前来贸易、参股或自设行店,峰尾城内商阜云集,栈铺林立,舟来车往,络绎不绝。夜里管弦弹唱,通宵达旦,留声机响个不停,且不时上演莆仙戏,一时人山人海、热闹繁华,宛若不夜城,有“小上海”之称,周边客商来峰尾贸易时吃住可免费,足见当时峰尾经济之繁荣,也是当时的奇迹。  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在这片古城上,沿海大通道穿城而过,一座新的石化港口新城正在海边崛起。古街两边如今住着上百户人家,许多人还以渔业为生计,驾着木帆船讨海。斜阳下,闲适的老人坐闲倚门前,任冬日的阳光打在身上,打发一段悠闲的时光,曾经的浮华已经如过眼云烟,褪色成一段平淡的日子,在门口慢慢流淌。 峰尾海   -行政规划   峰尾镇位于泉港区东南部。人口51960人(2003年末)。辖8个行政村。诚峰村 诚平村 前亭村 上楼村 峥嵘村 郭厝村 联岩村 奎壁村。镇0驻诚峰。  

前黄镇

  前黄,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进新城区8公里,东邻无锡国家旅游度假区,南离陶都宜兴15公里,是太湖与滆湖间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省级公里211线,-连线新长铁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苏南主流锡溧运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锡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亚洲最大的换流站座落在境内。   前黄镇有18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在镇人口超4万,总面积50.1平方公里,稳定农田4. 前黄镇   1万亩。市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道路宽敞美观,两旁绿化成荫,晚上灯火辉煌,形成了一派古式名乡和现代化建设交凑相映的美好农村集镇。  前黄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素称"江南鱼米之乡"。二十多年来,广大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卓越的人间奇迹。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已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副业为支柱,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  前黄镇是省级"重点中心镇",是常州市"农村十强乡镇"是武进"三产十强乡镇"。勤劳、智慧的前黄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奋发进取,肩负着新世纪的使命,正在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前黄,这块沃土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和各界朋友来共商发展大计,携手合作,同绘明天发展蓝图。   -环境地理   前黄全镇人口3.8万,另外还有外来人口1.2万,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前黄镇地势平缓,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为1086毫米左右,无霜期约为250天左右,日照总时间为2035 前黄镇   小时左右。距常州港15km市最大容量变电网坐落本镇距常州机场25km  "襟带连三吴,舟楫通五越。"紧邻太湖和滆湖的前黄地区历史上称为阳湖,是典型的水乡平原地带,水路交通极为发达。今天,前黄境内有232省道和武宜公路直通南北,新长铁路横贯东西,沿江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路口相距不过3公里,并和宁杭沪宁等高速公路连接称王成网,常州机场和常州港相距不过25公里。  前黄镇民风纯朴,环境优美,全镇的绿化覆盖率达25%,被评为江苏省卫生镇。最近,前黄镇现代化小城镇建设已通过论证规划,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建成后的镇区占地面积为3.5平方公里,拟建成生态型新街两条,集休闲、娱乐、贸易、家居为一体的大型商贸中心一个,高级生态型别墅园区一个。前黄镇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人文历史   前黄镇历史悠久。前黄镇西北五公里处,有一座三城三河环绕的古城遗址――淹城,这种独特的形制为全国所仅见。据考查,该城址建造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前黄镇起源何时已无法 前黄镇   考证,但作为阳湖地区重镇,前黄镇历来儒风浓郁,才人代出,这种尚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沿承到今天,造就了前黄国内少见的教育名镇。  前黄中学,创建于1939年,1957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现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该校每年高考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即使在全国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也遥遥领先。  前黄初级中学为省级示范性初中;前黄中心幼儿园、前黄中心小学均为省级实验园、校。   前黄镇北三公里处正在兴建的常州大学城,规划面积达10万亩,将集中江苏石油化工大学、常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建材学院等7所高等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人数为5万余人,教职员工3万人,成为集教、学、研、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  前黄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无锡马山旅游度假区和陶都宜兴相距不过15公里;天目山余麓在太湖北岸放下了高度,湖光山色,互相旖旎,度假村、休闲渔村、高尔夫球场已在规划中。   -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前黄镇经济迅猛发展,已经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 前黄镇   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2002年,全镇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4.5亿元,外贸出口3.5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前黄镇已经形成了以精细化工、康复健身器材、机械零部件、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零配件、幕墙装饰材料、精纺、精工铸造、电动工具、电子元器件、食品加工行业等为主的工业经济格局;另外,近几年来,前黄镇农业异军突起,成为常州市食用菌生产基地,现有食用菌培植户800多户,年食用菌产量突破8000吨,已打入上海市场。   -发展规划   本镇工业园区位于集镇之北1.5公里处,紧贴武进高新区南区,规划面积8338亩,工业园区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约式投入,首期启动面积1500亩已经全线展开,园区内 前黄镇宣传物   工业大道及供热等管网框架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新进区企业有70家。  镇党委、政府又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为合理利用和整体开发,正在组织实施农户逐步拆迁,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得到联动互进。又将其中3500亩规划为外向型工业开发区,以达到扩大经济规模,改造和提升经济产业之目的。   -经济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前黄镇经济迅猛发展,已经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 前黄镇   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26.58亿,销售25.18亿元。  为了加快前黄镇经济的发展,前黄镇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并在集镇以北规划建设镇办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紧贴武进高新区南区,规划总面积8388亩,其中3500亩为外资工业集中区.首期启动面积为1500亩,现已全线展开,集中区内工业大道及供热等管网框架基本,到目前为止,进区企业有70余家。   -特色农业   前黄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素称"江南鱼米之乡"。二十多年来,广大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卓越的人间奇迹。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已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副业为支柱,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  前黄镇是省级"重点中心镇",是常州市"农村十强乡镇"是武进"三产十强乡镇"。  勤劳、智慧的前黄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奋发进取,肩负着新世纪的使命,正在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涂岭镇

  涂岭镇地处泉港区西南部,与惠安、洛江、仙游三县区交接。全镇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占泉港区陆地面积的一半,下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5万多人。镇党委下辖39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总支部2个,党支部19个,社区党支部1个,直属单位17个,党员1524人。涂岭镇民风淳朴,辖区内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稳定。涂岭籍在外工商企业和政界人士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成功人士,是该镇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援力量。   -历史沿革   涂岭古称“桃岭”,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涂岭是泉港区唯一的革命老区乡,从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始终是0惠安县委和闽中工委的革0据地。  交通运输  涂岭交通便捷,国道324线、同三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福厦高速铁路南北横跨全境,并设有两个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驿峰路和通港路自西向东直达通往石化基地和城市中心区。我镇于2005年顺利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先后完成了朝阳公路、小坝公路、秀溪公路等通往内山地区的主要通道建设,通车总里程达到62.54公里,农村交通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农村路网结构得到很大完善。   -自然资源   涂岭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境内有山地15万亩,耕地2万多亩,是发展高优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的首选之地。辖区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商周文化遗址——蚁山、妈祖的祖先——闽林始祖陵、蔡襄读书处——虎岩寺、邱二娘起义遗址——笔架寺、惠安-起义地点——恒德寺、天下奇姓——出氏家庙、燕山寺等;有正在建设之中的菱溪、泗洲水库周边万亩观光园和陈田水库、笔架林场、朝阳林场生态旅游资源等。   -经济发展   近年来,涂岭镇瞄准建设“泉港后花园”目标,致力于推进泉港西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建设“山上泉港”,注重培育“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共引进名优水果、速生林、蔬菜、花卉、禽畜、淡水养殖等农业项目33个,共开发山地5.5万亩。建中集团、菁菁农业、绿笛果园、争艳农场等已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在我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以生态、观光、休闲为主打的“农家游”品牌初具规模,绿笛农庄成为泉港区首家“假日农庄”。  近年来,涂岭镇在区委、区0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目前,全镇共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在建的有恒昂工贸一期、曙辉仓储等大型企业,正着手征地的有恒昂二期、金秋生态园、恒昂农庄、众和针织等企业。加工经济蓬勃发展,先后创办了服装、手套、玩具、包袋、电脑刺绣、鞋面、石雕、针织等来料加工企业70多家,从业人员约5500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068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增长3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062.9万元,完成100.5%,增长62.9%。完成地方级税收898万元,完成105.5%,增长68.5%。完成合同外资额1110万美元,完成101%,增长45%。实现外商实际到资额255万美元,完成102%,增长2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00万元,完成104.84%,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下降3%。被市委、市0评为安全生产工作、“三农”工作先进单位,在区委、区0年度考评中,经济工作、综治工作均获得第一名。  


界山镇特产大全




界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