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泉港区 >> 界山镇 >> 鹅头村

鹅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鹅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鹅头村简介

  鹅头村位于泉港区界山镇西北部(是界山镇唯一的革命老区村),西与仙游枫亭交界北越潘南盐场与莆田接址,沿海大通道穿村往东而过,南连九峰山接福厦公路、高速公路穿山而过,站九峰山上,莆仙近在咫尺,村前天马、九峰,山山翠绿,后靠潘南海,波浪汹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村龙眼、什果笼罩民房,只有几十间皇宫式楼房才能服现,水泥路直通九峰山顶,山顶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峰寺、九云殿、大悲殿,九峰山由九个主峰命名,山顶三、四两峰呈现两狮,中间一巨石,古称“双狮抢球”之状,寺前东边一名家鱼鼓,西边一石像欠缸,古传天然古寺,寺后一大巨石,形似古时代“状元帽”,古村有“独占鳌头”之称,因此村叫做鳌头村,后改为鹅头村,惠安县记载“从前,潘姓一打猎人,打虎救帝,皇帝赐他走马游山,他从枫亭古院骑马游至涂岭乌面宫,疲倦下马少歇,一老人(传言是土地公)叫他就到此止。”至今乌面宫还有“潘界”石记。
  鹅头村先人以姓潘从莆田大仑迁入,据潘姓族谱记载,潘姓先人在隋朝时,官做到广东潮州别驾,后任兴化府知府,从河南迁居莆田大仑,元时三房迁居厚壮(早名),后改鳌头村,再改为鹅头村,村有鹅头、加口、窑郑三个自然村,有潘、郑、陈、连、吴、黄姓,各人和睦相处,互相婚嫁,亲如兄弟,都有着勤劳、俭朴、发奋、善良的美德。
  鹅头村落面积有3公里左右,人口1370人,近400户,分5个村民小组,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有耕地600亩(半田半农),被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鸠林中学等征用近200亩,溪流穿中而过,种植有水稻、地瓜、花生作物、龙眼、什果掩盖全村,有龙眼甲头北之称,村有山地1500亩,早有林场三个,种植龙眼近千棵,分布九峰山、四戈山、后坟山,山山翠绿,树木成荫。鹅头人亦农亦果,也有外出务工经商,都具有勤劳、俭朴、发奋的美德,有优美的山山水水和改革开放新政策下,鹅头人的前途无可限量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05101 362000 -- 查看 鹅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鹅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鹅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玉山村

  玉山村位于泉港区界山镇东南面,与涂岭镇白潼村、南埔镇塘头村相邻,距国道324线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近千亩,其中山林面积300多亩,主要种植经济速生林——巨尾桉。耕地面积500多亩,主要有水稻、地瓜、花生等。土特产以龙眼为主,加工龙眼干工艺历史悠久,颇有盛名。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90多人。辖区内有企业三家,其中福利纸品厂属规模以上企业。    玉山村与狮东村、大前村、东凉村、下朱村、槐山村、东张村、玉湖村、鹅头村、河阳村、鸠林村、界山村相邻。  

狮东村

  狮东村位于界山镇东北侧。全村人口分布较集中,全村以吴姓人口居多,部分蒋姓人口。   古时,吴氏村民从莆田东吴村迁此建居,仍以原祖居地村定史东吴。   狮东村依山伴水,沿海大通道沿村而过,交通便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村民主要收入是靠海里和山里,狮东村民的勤劳是镇里出了名的。   狮东村还是华侨的主要故乡,村里的海外华侨联谊会每年都为村里的学校、老协会捐钱捐物。   整个村子集中在狮山脚下,村前与村后分别有两个大门,那是村里华侨联谊会共同建成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两个门。   原村小学的设计也是匠心独运,前楼与后楼重叠字,远处望去呈“出”字,意思是说要出人才之涵义。   

大前村

  大前村分大路、前潘、长潭仔自然村。   村落渊源:   大路:古时此处系大道口,陈氏村民从仙游牧鸭到此定居,因当时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大前:取其主村大路与前潘二村的首字命名为大前。   姓氏分布:主要以陈姓为主。   文化教育:本村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大前小学历史悠久;大前中学的前身是大前小学附中,后来改名为大前中学。   道路交通:古时此处系大道口,故有“大路村”之名。村主干道连接沿海道,另一端连接南枫路,交通十分便利。   

东凉村

  东凉村地处泉港区界山镇,是一个行政大村,交通便捷,沿海大通道贯穿全村,村道整洁,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村内有数家企业,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创业,但情系家乡,为全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作用。全村总人口数为5381人,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后帝自然村、厝凉自然村、下凉尾自然村、楼仔下自然村、赤屿仔自然村。依此组成五个党小组,构成东凉村党支部。目前,支部有正式党员107名,预备党员3名,不断发挥党员同志的先进性作用,壮大党员队伍。支部协同村委会开展全村的日常工作,深入贯彻建设服务型村委会的理念,服务群众,为人民办实事。为提高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了下凉尾休闲锻炼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人民正以高昂的热情,为建设和谐的家园而不断努力。  

下朱村

  下朱村位于界山镇的东南侧,偎依在大山与大海的怀抱中。分下朱与下朱尾两个部分。   风景名胜:“一支香”是界山镇一座高峰,据人们说古时在静寂的早晨站在峰顶上能听到海对岸的鸡鸣。   下朱尾呈半岛状坐落在界山镇的最东侧,与对岸的莆田隔海相望。   高山作后盾,大海在面前,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下朱的风景可谓一绝。   村里村民大多以海洋为生,出海捕捞、种植海蛎……是村里主要经济来源。   姓氏分布:大概分三个姓氏分别是林姓(以下朱村为主)陈姓和沈姓(以下朱尾村为主)。   文化教育:本村有两所小学,村里学生勤奋好学,加上山青水秀,两村村民人才倍出。   

槐山村

  槐山村位于南枫路旁边,距界山镇址约四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97人,总户数863户。有土地1025亩,其中水田338亩,旱地687亩,村集体山地1200亩。   文化渊源:村里有“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很遥远的时代。村落偎依在丛山和树林中,环境优雅。南枫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捷。   槐山村与玉山村、狮东村、大前村、东凉村、下朱村、东张村、玉湖村、鹅头村、河阳村、鸠林村、界山村相邻。  

东张村

  东张村位于泉港区西北部,处于界山镇镇区规划框架内的中心位置。全村718户,总人口2888人,党员63人,村两委干部7人,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200多亩,省道201和南枫公路两条市、区主干道贯穿全境,人口居住集中,地理位势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2010年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起连续三届获“泉州市文明村”,2011年6月获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9月获泉州市农体协第一批“篮球示范村”,省级“十百千万”调解示范村等光荣称号。2012年被定为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历年来,东张村把民生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紧抓科学党建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民风文明、社会和美而努力奋斗。   2012年来以来,东张村紧紧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确立了”一心、两线、一园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产业、环境、美化、和谐、创新”六大工程,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室内灯光篮球场、休闲公园、无害化公厕、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拆旧建新、绿化亮化、文体活动综合楼、美丽乡村规划等10个重点项目,使东张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玉湖村

  村落历史渊源:以陈氏村民祖居地丁号“玉湖”命名。古时此地有座毓英亭,后来陈氏村民迁此,建居在亭之西侧,故称东亭。   村落姓氏:全村以陈姓为主。   文化教育:界山镇唯一的一所完中设在村内,玉湖中心小学是界山镇中心小学。   

鹅头村

  鹅头村位于泉港区界山镇西北部(是界山镇唯一的革命老区村),西与仙游枫亭交界北越潘南盐场与莆田接址,沿海大通道穿村往东而过,南连九峰山接福厦公路、高速公路穿山而过,站九峰山上,莆仙近在咫尺,村前天马、九峰,山山翠绿,后靠潘南海,波浪汹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村龙眼、什果笼罩民房,只有几十间皇宫式楼房才能服现,水泥路直通九峰山顶,山顶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峰寺、九云殿、大悲殿,九峰山由九个主峰命名,山顶三、四两峰呈现两狮,中间一巨石,古称“双狮抢球”之状,寺前东边一名家鱼鼓,西边一石像欠缸,古传天然古寺,寺后一大巨石,形似古时代“状元帽”,古村有“独占鳌头”之称,因此村叫做鳌头村,后改为鹅头村,惠安县记载“从前,潘姓一打猎人,打虎救帝,皇帝赐他走马游山,他从枫亭古院骑马游至涂岭乌面宫,疲倦下马少歇,一老人(传言是土地公)叫他就到此止。”至今乌面宫还有“潘界”石记。   鹅头村先人以姓潘从莆田大仑迁入,据潘姓族谱记载,潘姓先人在隋朝时,官做到广东潮州别驾,后任兴化府知府,从河南迁居莆田大仑,元时三房迁居厚壮(早名),后改鳌头村,再改为鹅头村,村有鹅头、加口、窑郑三个自然村,有潘、郑、陈、连、吴、黄姓,各人和睦相处,互相婚嫁,亲如兄弟,都有着勤劳、俭朴、发奋、善良的美德。   鹅头村落面积有3公里左右,人口1370人,近400户,分5个村民小组,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有耕地600亩(半田半农),被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鸠林中学等征用近200亩,溪流穿中而过,种植有水稻、地瓜、花生作物、龙眼、什果掩盖全村,有龙眼甲头北之称,村有山地1500亩,早有林场三个,种植龙眼近千棵,分布九峰山、四戈山、后坟山,山山翠绿,树木成荫。鹅头人亦农亦果,也有外出务工经商,都具有勤劳、俭朴、发奋的美德,有优美的山山水水和改革开放新政策下,鹅头人的前途无可限量的。   

河阳村

  河阳村位于泉港区西北部,邻近莆仙,属沿海丘陵地带,总人口3000人,790户,分20个村民小组。居住范围1.6平方千米。河阳村又名潘 厝,宋末潘氏村民从河南迁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潘厝。地名以本地大姓后加“厝”字命名。“厝”意为“停柩”。引申为停柩的地方,在闽南,这种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这是先祖早年开家发业的地方,闽南语引申为房屋。随后代的不断繁衍,该地带就以宗亲关系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   全村耕地面积950亩,山地面积750亩,村集体果场180亩。通过界山镇土地流转中心引进中国利农集团(福州)公司对我村耕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转让经营权156亩。   

鸠林村

  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与仙游县枫亭镇锦湖海地村相邻,两个村土地连成一片。同吃枫慈溪太阳陂引渠的溪水,讲莆仙方言,带有许多相同的民俗。全村共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60户,总人口6499人。全村主要有14个姓氏聚居在一起。原来的九峰乡在上世纪50年代时大乡分小乡,因该村有14个姓聚居在一起,村子东北又有一座小山丘,丘上树木枝繁叶茂,每晚引来鸠鸟大片在此盘旋,故命为鸠林村,意为诸姓杂居和睦相处。   又有:古时,此地隔海有两个埭,以方位称为南北埭,后来村民迁此,建居在北埭称北庄(枫亭辖),建居在南埭称南庄。   国道324线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里建有特色蔬菜基地,是2008年度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的特色产业较多,如特色蔬菜基地、合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晋农农业等,加上村里大多数人在外经商,故经济较发达。   

界山村

  古时,此地山峰有个寨,后来柯氏村民迁此建居,称为柯寨,后因人丁繁衍,析迁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称下寨。又因此地原系惠安与仙游山峰交界之处,故命名为界山。   村里主要以柯姓为主,还有部分李姓村民。   国道324线沿村而过,是村里经济的大动脉。村里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部分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辅。村里的明成华大酒店是界山镇唯一一家上档次的酒店。   村小学也是泉港区唯一一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校内环境优美,硬件设施齐全,教学质量过硬。   村里还建有思想文化宣传中心,是村里村民文化交流的主阵地。   村后的天马山是村里最大的靠山。村里在此开发建设天马山综合农业开发公司,主要种植各种时令水果,天然的农场加上村民辛勤的汗水,产品供不应求。   天马山同时是天然旅游避暑胜地,山上常年绿树成荫,山泉水清甜可口,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   


鹅头村特产大全




鹅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