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安溪县 >> 蓝田乡

蓝田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蓝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蓝田乡简介

  蓝田乡共有15个行政村,2个乡办场。2002年,全乡人口6568户25661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600万元,乡财政收入32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1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9%、9.6%和7.3%。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率93.67%,人口出生率9.24 ‰,节育措施到位率89.87%,实现计生台帐微机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两年被县委评为信访“三无”乡镇。中、小学校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蓝田中学、蓝田中心学校分别通过县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政务公开逐步形成制度,第二轮党建创先工作取得实效。
  【连续两年实现信访“三无”】
   2001~2002年,蓝田乡通过健全村级调解组织,设置村级老人协会,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努力做好民事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努力做好下访工作,结合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乡干部开展“进村入户察民情、心系群众办实事”的民情调查活动,变群众“-”为干部“下访”,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密切了干群关系,有效地化解了民事纠纷。两年间,全乡没有出现民转刑案件,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信访“三无”乡镇。
  【计生工作实现单列摘帽】
   2001年,蓝田乡计划生育工作被列入市级单列管理。乡党委、政府围绕计生单列管理摘帽,真抓实干。乡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人员进行专项检查督促。一年间,集中力量进行台帐整理并纳入微机管理,开展以落实节育措施、追补双查及未婚女青年见面教育未到位对象、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宣传访视为重点的计生宣传集中服务月活动,组织入户清理核实、村级台帐清理整顿等-,进行2次模拟式考核,自查问题、狠抓整改,实现人口总量控制目标,出生情况逐步好转,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计划外多孩率明显下降,育妇孩次结构逐步趋向合理,育妇基础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合格村、合格村协会工作进一步加强,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02年3月1日,经市计生委考核,蓝田乡摘除计生单列管理帽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4207 362000 0595 查看 蓝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蓝田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蓝田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蓝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内春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内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益溪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益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坂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湖坂村谷歌卫星地图
尚忠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尚忠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柏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黄柏村谷歌卫星地图
蓝二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蓝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益岭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益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内寨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山内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九磜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九磜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殊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乌殊村谷歌卫星地图
进德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进德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清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后清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土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乌土村谷歌卫星地图
蓝一村 ·安溪旅游·安溪特产·安溪十大特产·安溪十景·安溪名人·安溪 0

----

查看 蓝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蓝田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凤城镇

  凤城镇是安溪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2001~2002年,凤城镇围绕加快发展这一大局,以“工业立镇、旅游兴镇、商贸强镇”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两大工程,继续实施“科教兴镇、依法治镇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促进全镇各项事业的较快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1亿元,财税总收入1.33亿元,农(居)民人均收入6815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0.22%、70.86%和11.72%,比2001年增长24.3%、22.36%和6.48%。2002年,凤城镇被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文明乡镇”;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宽裕型小康镇建设先进单位”,被市爱卫办评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同时,两年来全镇有洪爱读、陈文元等8名干部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乡镇企业产值突破30亿】   两年来,凤城镇把乡镇企业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挂钩骨干企业制度,建立月督查制度,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投入资金近50万元,用于美法工业区、吾都工业区的道路硬化、供水、绿化美化、照明、通讯等配套工程建设;投资4678万元,用于企业技改、增资扩营项目10个,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全镇有泰兴特种包装公司、馨隆茶厂等8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年”工作,采取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新引办乡镇企业44家,新增注册资金7065.8万元,其中三资企业4家,注册资金2530万元,合同利用外资650万元。2002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0.13亿元,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增长50.65%和20.52%,并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商贸业、社区服务、中介服务、信息咨询、卫生保健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   2001年来,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大县城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东岳、党校、文庙片区的旧房改造工作,注意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2002年,启动工会、凤麓、大同路西侧、中百等片区的拆迁评估工作,基本完成东岳小区一期工程建设,实施党校——市场片区的建设。.  

蓬莱镇

  在茶乡安溪这片独具灵秀之气的飘香的大地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古有“人间仙境”美称的蓬莱镇。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文化古镇,又是人们心往神弛的朝圣、休闲、旅游胜地,更是一方开发的热土。   蓬莱镇位于县域东部,东经118°05′,北纬25°08′,距安溪县城16公里,东与魁斗镇相连,西与西南同尚卿乡、虎邱镇交界,南与官桥镇、城厢镇毗邻,北与湖头镇、金谷镇接壤,土地总面积122.86平方公里。   蓬莱之名因山而得。古代安溪交通不便,由县城往西北行,必经仙苑再绕越一处山格,而后到达一片较为平坦的地带,俗称“坪内”(闽南语“坪”即平,“内”即所在)。民间传说,宋元时期坪内建有一座“土楼”,名唤“彭城楼”。因“彭”与“坪”古韵谐同,“坪内”亦称“彭内”。山格便称“彭格”。彭格背负一座高山,古称张岩山,宋建清水岩寺,香火鼎盛。其山山青水秀,风景幽洁,堪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境”相媲美。又因“彭内”与“蓬莱”古音相近,文人便把“彭内”雅称为“蓬莱”。并在张岩山-“蓬莱”两字,张岩山之名也渐为蓬莱山所取代,地名亦美称为“蓬莱”。   自古以来,蓬莱镇的隶属多有变更。宋时,蓬莱分属修仁乡崇善里和金田乡龙兴里。明代,龙兴里析为兴一里和兴二里;蓬莱镇境的联盟、美滨、彭格、福山等18个村乃隶属崇善里,而镇境西北部的龙居、温泉等7个村属兴一里,镇境东北部的新林、新坂等5个村则属兴二里。清沿明制。民国时期境内各村隶属多变。先属兴善区,又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设立蓬莱乡。民国34年境内设立11个保。其中,彭格保隶城苑镇;上智保、龙居保、温泉保隶尚卿乡;登山保、鸿福保、岭南保、彭西保、蓬中保、美滨保、新林保隶属蓬莱示范乡。解放后先后为清溪区、第三区、蓬莱区;1958年10月成立蓬莱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设蓬莱区,下辖11个小公社;1965年4月撤区为蓬莱公社;1984年8月改为镇建制。2002年底,全镇有30个村、1个居委会,19200户,总人口75433人。   瑰丽的风光名胜   蓬莱地处安溪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境内多属低山、丘陵、串珠般河谷盆地为主,主要山峰有蓬莱山、三笏山、大寨山等,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秀山青。.  

湖头镇

  湖头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有“小泉州”的美称,全镇拥有1所财经中专、4所中学、1所职业中学、26所小学,2002年在校生17557人。   2001~2002年,湖头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做好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两篇文章,实施小城镇建设、科技兴镇、依法治镇和以德治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扶持钢铁、水泥、服装、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五大支柱产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2002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7亿元,乡镇企业产值25.2亿元,财税收入达1578.5万元,三项指标两年平均以19.6%、25.6%和20%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比2000年增长3%。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教文卫体同步发展。俊民中学于2002年8月顺利通过省三级达标验收,进入重点中学行列,2002年共有77人考入本科院校;湖头中心小学被列入省级农村示范学校,慈山学校、东方中学成为全县仅有的2所达标初中学校,成为本县实施素质教育合格校。党建工作有新拓展,组建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2001年度,湖头镇被0安溪县委评为全县宣传思想工作、政法综治工作、信访工作、教育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招商引资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度,被评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和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畜牧生产工作、教育工作、落实县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招商引资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文明乡镇。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01~2002年,湖头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进片万亩旱地改造工程和省年度粮食自给工程,共完成投资960万元,初步建成美坂、登贤现代农业示范区,治理改造中低产田8000亩,先后建成和修复一大批主干渠、田间渠、拦水坝,解决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引进和推广水稻良种4个、适用新技术2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施山地综合开发,发展五大农业基地,水果生产和500亩高优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米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一条“公司+农户”的经营路子,引进绿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官桥镇

  安溪官桥镇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距安溪县城13公里,东离泉州70公里,南抵厦门68公里,西达漳州100公里,是安溪两大中心城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旅居港澳台及海外侨胞达17万人。官桥镇不但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交通便捷,旅游、矿产资源丰富,省道206和207线贯穿镇区,建设中的安溪至厦门快速通道从镇区穿过,实现村村道路硬化。官桥镇是G3535花岗岩主产区,储量达1亿多立方米,年产近千万平方米各种规格石板材、异形材,产品远销国内外,2000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石材基地镇”。镇区内盛产成珍桔红糕、莲兜美豆干、山珍豆签、芒果、水蜜桃、荔枝等特产。几年来,官桥镇坚持“扶优扶大”,以石材业为龙头,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1996年官桥镇跻身“全省百强镇之列”,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7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0.1亿元,财政总收入5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0元,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产值2.89亿元。目前,官桥镇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开阔招商引资,抓紧抓好龙桥工业园官桥片区、官桥中心农贸市场、安溪建材城、石材集控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次带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官桥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通信信息网络四通八达,金融、税务、酒店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全镇拥有1.6万多门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入驻的金融机构有4家,拥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水力发电厂4家,柴油发电机组一座,并完成与县电力并网连接,30个村(居)全部完成农电改造,并建成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辖区内全日制中学有4所,小学38所,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40个。今日的官桥镇正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书写着建设现代化工业强镇新诗篇。在此,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到官桥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铸官桥辉煌的明天。.  

剑斗镇

  剑斗镇是安溪县两大重工业城镇、七大卫星集镇之一,面积121.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个场,有初级中学2所,完小15所。2002年,全镇总人口43120人,其中畲族225人。2001年来,剑斗镇紧紧围绕“工业强镇,茶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全镇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7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1400万元,财政总收入92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7.2%、42.7%和15.45%。   【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1~2002年,剑斗镇围绕“提高质量、增强后劲、增加效益”的目标,以“优质、绿色、品牌”为标准,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由义片200亩绿色丰产茶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后山茶场250亩和云溪、潮碧等村360亩低产茶园改造,新开垦茶园750亩。狠抓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降解工作,引导茶农改进制作工艺,推广“空调”做青技术,提高茶叶质量。据统计,两年间全镇新增制茶“空调”1200台以上。同时,筹建仙荣茶叶市场,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加工专业户在中国茶都、泉州、漳州、广东等地设立剑斗茶叶销售窗口,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打响剑斗茶叶品牌。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两年来,全镇新办乡镇企业14家,注册资金3462.6万元;引进中外合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99万美元。水泥、水电、矿产支柱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技改扩建项目6个,投入资金850万元。全镇水泥年总产量达100万吨;投入运营的水电站22家,装机容量近20000千瓦。其中三兴石凤水泥有限公司斥资兼并三兴三厂(水泥),收购4个石灰洞,参股兴建白濑水电站、新连兴水电站、仙荣火电,实现宽领域、多元化经营,公司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双认证。2002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0.5亿元,比2000年增长39.6%。2001年,剑斗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单位”。.  

城厢镇

金谷镇

  金谷,位于晋江西溪中游,距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全镇辖24个行政村,108平方公里的热土养育着5万多勤劳勇敢的金谷小儿女 。金谷,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金谷,旧貌换新颜。几年来,得惠于改革开放和闽南金三角的特殊政策,镇党委、政府率全镇人民以“高效务实,团结拼搏”的 精神,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来耕耘这方热土,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方热土,交通、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漳泉铁路(火车站设在金谷村),省道205线和金溪公路纵横交错,并村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程控、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通向各地;水电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5000KW,投资数百万的35KV变电站已投入使用,电源稳定。金谷,是安溪 投资创业比较理想化的乡镇。这方热土,教育、卫生等事来蓬勃发展。海内外乡亲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电视网覆盖全镇。人民安居乐业。荣膺省级“卫生级镇”和“普法达标乡镇”。    这方热土,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朴实、劳力资源丰富。由旅外侨胞陈先生独资捐建的“陈利职业中专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了上千人专业技术人才,为在我镇办厂兴业提供有利条利; 这方热土,农业基础巩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的步伐,现有以龙眼为主的各种名、优、特果树园1.6万亩。又因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金谷的特产—黄金桂,以其季节早,产量高,形丽、质优、味香、常饮强身健体而闻名。这方热土,乡镇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涌向。全镇集体、股份、私营企业达818家,年产值30554万元。 各种经济实体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以建材和农业综业开发等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使金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向集约化经营迈进。金谷,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新一轮的创业中,我们将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诚邀天下宾朋到金谷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未来。.  

龙门镇

  龙门镇位于安溪县南部的东岭峰北麓,东邻南安县翔云乡,南连同安县汀溪镇,西与虎邱镇、大坪乡交界,北和官桥镇接壤。地处东径118°05′,北纬24°57′,面积156.33平方公里。   龙门之名因山而得。明嘉靖《安溪县志》载:“龙门山,在依仁里,山势若崖,两石夹峙如门,古龙门驿以此得名”。当地族谱亦有如下记述:“层岩迭嶂,山势险要,崖岩直抵溪底,深百尺,通往小道,必经两岩夹峙之间,隙缝处如门。”其地圩场,亦称龙门圩。   安溪置县之初,龙门属归善乡依仁里,从宋至元、明、清龙门仍属依仁里。民国初期沿用清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依仁里属依新区;1940年6月,改为第一区龙榜镇,8月改属龙门、官榜两个乡镇;1945年,恢复龙榜镇,下辖仙地、溪内、湖山、金狮、榜头、山美、榜寨、美卿、寮山、龙山、龙门、桂瑶12个保。   建国初期,龙榜镇属龙城区,不久改属第二区,1952年7月改为第六区,同年9月改属官桥区,1958年2月撤区改设龙门乡,1958年9月并入官桥人民公社,1961年8月划为龙门、湖山、仙地、桂瑶、榜头、寮山六个小公社,隶属官桥区。1965年撤区,六个小公社并为龙门公社,1984年改为龙门乡,1991年改为龙门镇至今。现下辖山头、美顶、美内、美卿、榜寨、寮山、龙门、龙山、龙美、翠坑、桂瑶、桂林、观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内、溪瑶、仙地、仙东、仙西、仙凤、金狮、洋坑、和平、白芸、榜头、大生、山美、后坂、光孝31个村。2002年底,全镇14530户,64264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7637人;中学3所,学生4139人。.  

虎邱镇

  虎邱镇位于安溪县西南部,拥有山地面积15.7万亩,耕地面积2.2万亩,茶园面积1.2万亩,是安溪县茶叶主产区之一,也是乌龙茶“黄金桂”、“佛手茶”的发源地;茶苗繁育、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制造等行业初具规模。2002年底,全镇人口50310人。   2001~2002年,虎邱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8015万元,工业总产值19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8967万元。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106万元,工业总产值23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4420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4.6%、18.8%、3.88%和18.8%;新办企业7家,注册资金636万元;财政收入421万元(不包括下半年茶叶流通环节税),完成年预算的103.3%,天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缴税收超百万元,投资2000多万元的百丈磜兴华水电站建成投产,成为虎邱镇又一纳税大户。全镇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9∶53∶28。   两年来,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改造低产茶园近500亩,完成茶叶改植换种3050亩,建立2500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完成900亩麻竹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抓好畜牧业、日晒烟、茶苗等生产基地建设。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争取扶持资金180多万元,落实高村、双格、美庄、少卿4个村级校舍、村址、公路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四个村的农民纯收入和集体村财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侨台工作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共争取侨台资金200多万元投入镇村各项事业建设,新办企业27家,新增投资额4463万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同步发展,投入160多万元,完成金榜中学山体滑坡除险加固第一期工程,全力协助中央电视台二十集电视剧《婀娜公主》在虎邱的现场拍摄工作。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镇共出生455人,人口出生率为9.08‰,政策符合率为95.82%。.  

芦田镇

  安溪县辖镇。1959年设芦田农场,1965年改茶田,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芦田、鸿都、招坑、内地、红村、朝阳、三洋、云山、石盘、福岭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茶叶、柑橘,盛产乌龙茶。.  

感德镇

  感德镇地处安溪西北部,辖22个行政村和3个镇办场,总人口53000多人,全镇有完中和初中校各1所,24所小学。2001~2002年,感德镇积极实施“工业强镇、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茶业特色经济、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3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6.3%、13.68、0.4%和9.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增设30个泉灵通发射站,开通宽带网。计生工作开拓新局面,计划生育率达97.7%,基本实现“三为主”目标。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全镇2人被县委评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基层干部标兵,感德信用社被泉州市委评为“-”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以茶增收,以茶致富”目标实现】   两年来,感德镇认真组织实施“精品、优质、名牌”的茶业发展战略,以茶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2001年6月,又与远太(福建)集团在福州举办“感德杯”铁观音茶王赛,省政协副主席何少川,原省政协副主席刘金美,老同志伍洪祥、许集美,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少萍,市人大副主任周子澄,县领导曾荣华、尤猛军、唐建华、林金发、陈木根、龚培毓、陈长华、宋丽珍,省直部门领导,香港泉州同乡总会、香港安溪同乡会代表,福州振兴安溪经济促进会成员以及茶业界、新闻界、工商界等嘉宾共500多人参加活动。茶王赛期间举行茶王拍卖活动,100克“茶王”以9.8万元拍卖成交。   2002年5月,在镇区举办茶叶初制技术大赛,扩大茶农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时聘请44名茶叶技术监督员,负责茶叶农残、重金属的监督、指导、协调、宣传,全面推广空调制茶技术。2002年11月,歧阳村茶农王奕荣应邀赴省参加省长访谈录。槐东村陈清源选送的茶样荣获2002年中国芜湖博览会铁观音茶王银奖,槐植村杨松伟荣获2002年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铁观音茶王金奖。通过一系列的茶事活动,进一步扩大感德茶业的知名度,调动茶农制好茶、卖好价的积极性,茶叶生产走向产业化。感德镇已发展成为安溪铁观音名茶的主产区,茶叶价格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以茶增收,以茶致富”的目标。.   在“中国名茶之乡”福建安溪县西北部,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茶叶古镇迎来了举镇欢腾的盛事。安溪感德镇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茶叶第一镇”荣誉称号。   感德镇,是两岸民众和港澳、东南亚华人社会中被广为祀奉“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也是久负盛名的铁观音名镇。   陈志明镇长表示,“中国茶叶第一镇”不是只有茶叶的小镇,而是多产业互动发展的名镇。“这只是一个开始,感德镇将继续实施"茶叶富民"发展战略,开启茶叶名镇新篇章”。   

魁斗镇

  魁斗镇是闽南金三角区域内一个古老的乡镇,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隅10公里处,东邻参内乡,西连蓬莱镇、金谷镇,南接风城镇与城厢镇,北与南安市诗山镇和蓬华镇交界,面积57.0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7.39宙,山地面积56500亩,果园4828亩,茶园1500亩,其中连片种植龙眼800亩。辖区12个行政村和镇办的翁后林场、黎山果场,人口近3万人。其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平缓,海拔在200米以下,最高山峰莲花山主峰775米。晋江上游西溪绕镇区而过,河谷盆地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9--2l℃,无霜期达340天以上,年降水量1600毫米,适宜种植果树,农作物一年可三熟。   魁斗镇是革命老区镇,安(溪)南(安)永(春)中心县委曾设在该镇佛仔格村,当时-、彭德清及陈风伍、郭节烈士曾在这个地方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一九九九年九月,经0安溪县委批准,在佛仔格村原县委中新厝设立革命历史陈列馆,成为弘扬革命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该镇还是闽南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几年来,旅外乡亲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对家乡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魁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通讯便捷,省道205线和307线公路成“丁"字形贯穿全镇,漳泉肖铁路穿境而过,现已村村通水泥路,镇区至厦门和泉州行车时间仅约90分钟、70分钟。镇供电拼入电网,电力充足,电源稳定。拥有7000门程控电话模块局,移动通讯覆盖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10所,15所卫生医疗机构,还有广播电视接收站、文化站等。    几年来,魁斗镇党委、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3848万元,完成乡镇总产值56672万元,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财政收入320万元。    魁斗镇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清风洞风景区的建设]    魁斗山明水秀,胜景天成,在这里建有清风洞风景区位于距安溪县城6公里的大岩山上,地处魁斗镇蓬庭村,主要景点包括大岩山、清风洞、岱屏岩等。最近侨亲王先生投资二千万元兴建的清风洞旅游风景区将成为奇、特、新、险、幽的“佛国仙境"。.  

西坪镇

  西坪镇,是中国、世界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的发源地,蜚声中外的乌龙茶之乡,闽南乌龙茶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安溪县乡镇重要的茶叶交易市场之一。早在清朝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场,被誉为“西坪墟”(集市)。    西坪,古称栖鹏,寓大鹏在此栖息之意,后谐音而改之。西坪镇地处安溪县中南部,戴云山南麓,位于东经117°50′~117°59′,北纬24°56′~25°01′,东南同虎邱镇接壤,西与芦田镇毗邻,西南连接龙涓乡,北与蓝田、尚卿两乡交界。辖区东西宽 16千米,南北长17千米,面积145·5平方公里。距离县城33公里。    五代置县之初,西坪隶属积德乡崇信里第八都,元袭宋制。明清为下六里之崇信里。民国初期,沿用清制。崇信里在封建社会时期,为安溪县主要的行政辖区之一,范围很广,包括现在的西坪、芦田、祥华、福田以及西坪周边乡镇的一些乡村。民国21年(1932年)10月,崇信里改为新崇龙区,民国25年(1936年)7月,改为第四区,民国30年(1941年)1月更名第三区,民国31年(1942年)4月,改作崇新区。民国34年(1945年)3月,属崇新(西洋镇和宝溪乡部分),同年10月撤区调整为西洋镇和宝溪乡。    1949年,先为崇新区(辖西洋镇、宝溪乡),1950年4月后,为第七区(驻西坪村)和第八区(驻珠洋村)。1955年9月,又易名为西坪区(辖13个乡)和珠洋区(辖14个乡),1956年5月,撤销珠洋区并为西坪区,1958年2月,设西坪乡、宝山乡;1958年10月1日成立西坪人民公社,辖区面积扩大,包括现西坪、虎邱、大坪、芦田、尚卿等乡镇。1961年8月,再次调整为西坪区,下辖14个小公社。1965年4月撤区为西坪人民公社,虎邱、尚卿从西坪析出设立公社;1984年4月改为西坪乡,1992年8月改制为西坪镇至今。    西坪镇现辖西坪、西源、南岩、留山、柏叶、后格、柏溪、阳星、湖岭、百福、龙地、龙坪、尧阳、尧山、上尧、松岩、赤水、平原、赤石、宝山、内山、内社、宝潭、大垅格、珠洋、盖竹等26个村和西华居委会,2003年底全镇人口55000多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0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王、林、陈、潘、郑等,方、张、谢、罗、郭等姓氏人口较少。.  

参内乡

  2001~2002年,参内乡以招商引资、工业区开发建设、发展基础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全乡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两年来,全乡共引办企业26家,新增注册资金738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个,投入资金580多万元。2002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3亿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47亿元,完成乡财政收入6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8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3.2%、23.9%、89%和8.2%;企业创税5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全乡总人口27560人。   【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两年来,积极推广粮食新品种,引进“世纪102”在全乡12个村场试种,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投入资金2.2万元,在参山村建立抛秧栽培水稻示范片70亩,在美塘村建立抛秧技术学习基地30亩。全乡推广旱育秧稀植种稻示范片4500亩,推广抛秧稻650亩,每亩可增产30~61公斤。多方筹资83万元,建设参山中心坝、美塘刘坂U型槽、田间渠道系,完成5个小II型水库、18个小山塘的除险加固,确保全乡农业灌溉用水。改造低产果园2350亩,建立丰产果园基地4500亩;改造低产茶园456亩,改植换种229亩,引导茶农改革茶叶制作技术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引进莆田优良枇杷品种3000株,鼓励表彰种果先进户3户;成立农业110服务中心,茶果站与县茶果局建立横向联系,为果农提供栽培管理技术、产销信息等服务,有效地促进全乡水果生产。建立适度规模养殖示范户16户,以示范推动畜牧生产的发展。2002年,全乡生猪出栏12353头,牛出栏890头,各种家禽出栏10万羽,全乡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020吨,总产值达1900万元。完成幼林抚育510亩,完成中幼林抚育疏伐1620亩,人工造林109亩,人工点播200亩,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封山育林4000亩,预防林区病虫害4000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公里,其中参山村5公里被县林业局列入示范防火林带;建立12支防火应急突击队,队伍总人数达到220人,有效地保障林业的安全生产。   【抓好圆潭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来,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加快圆潭段防洪堤建设。该堤段总长1.98公里,第一期工程1公里于2001年10月完工,工程总投资615万元。.  

白濑乡

  白濑乡位于安溪西北部,全乡总人口9704人(其中有姓钟畲族人口345人),在校生1668人。   2001~2002年,白濑乡立足乡情,理清思路,集中力量打好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扶贫攻坚、小康建设等事关白濑发展大局的攻坚战,全乡思想观念、经济环境、教育质量、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生较大变化,基本实现温饱型小康。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4143万元,比2000年增长55.2%,其中农业产值2349万元,工业产值1794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5.4%和54.8%;乡镇企业总产值4000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52元,分别比增44.5%、39.5%和9.5%。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先后有8个单位(村)被评为文明单位、文明村、五好家庭等。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两年共发展党员1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7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3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给予党纪处分30人,其中开除党籍5人。2002年度,白濑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01~2002年度文明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机关效能建设、教育工作、“信访三无”、食用菌生产、森林防火等工作被评为先进单位。   【粮食生产和五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2001~2002年,组织干部群众义务投工,兴修水利,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修复改造一批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实施良种工程及先进技术,推广种植世纪“197”、“102”、“汕优89”等水稻良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技服务,做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2002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达5150亩,粮食总产达1415吨,比2000年的1359吨增长4%。   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扶持措施,抓好五大基地建设。一是茶叶生产基地。2001年,全县茶业呈现好的发展势头,乡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各村抓好低产茶园改造和低劣品种的全面改植换种和新种茶园开发,全年新种优质铁观音茶250亩,改造中低产茶园150亩;同时,抓好生产环节指导、监管和技术培训,邀请县茶叶专家和外乡镇制茶能手到长基、下镇等村传授铁观音茶制作技术,提高全乡茶农的制茶技术水平,2002年茶叶产量达103吨,总产值160万元。.  

湖上乡

  湖上乡地处安溪县东北部,2002年总人口25830人,在校学生5500人。   2001~2002年,湖上乡立足乡情,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和山地农业综合开发两篇文章;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7910万元,农业产值335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8%和3%,农民人均收入2850元;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5995万元,农业产值34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80元。招商引资有新进展,两年共引办企业3家,五阆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黄武水电在湖上乡落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两年来,铺设盛富至格头、湖珍大桥至雪山村部水泥路,实现村村路硬化;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新建电信机站2处,湖上电信机房扩容,2002年全乡电话用户达2600门。   社会事业有新的进步。教育方面,两年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设湖上中学、珍地中学电脑室、语音室,续建珍地中学校门、围墙,建设湖上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等。医疗卫生方面,2001年完成湖上卫生院300平方米加层建设,2002年建成检验室、心电图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就。先后组织较大规模打击活动43次,出动警力387人次,抓获“-”非法赌搏“赌头”、“庄家”8人,参赌人员120人。计生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年共查处非法B超鉴定胎儿性别3例,做好4户“二女”户安居工程建设,落实36户计生困难户的帮扶资金。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落实整改项目80多个,减轻农民负担100多万元。   【抢抓机遇发展茶叶生产】   2001~2002年,湖上乡积极实施“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拨出扶持发展资金12万元,鼓励农民抓住安溪茶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先后举办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班8期,举办2场“茶王”赛,大大地提高农民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和种茶、制茶技术,促进湖上乡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两年间,全乡共新植优质铁观音茶1400多亩,改造老茶园1000亩,新发展飞新、飞亚、盛富、上路村4个茶叶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复水坝5座,水圳6条,对内洋水库坝体进行灌浆加固;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湖珍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种植毛竹、桦树2000多株。.  

尚卿乡

  安溪县辖乡。1965年置尚卿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1164平方公里,人口38万。通公路。辖翰卿、科洋、科山、科名、黄岭、青洋、银坑、中山、灶美、翰苑、新楼、尤俊、福林、灶坑、中兴、后福、园德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粮食、茶叶、水果。矿藏有石墨、石灰石。主要企业有竹藤编织和水电站。特产竹藤工艺产品。境内有百丈磜瀑布,悬崖飞瀑,十分壮观。.  

大坪乡

  大坪乡位于安溪县南部,距县城50多公里,东面、西北面分别与安溪龙门、虎邱镇相连接,南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和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相毗邻,方圆78.65平方公里。宋代至明清称为积德乡新康里,解放后先后隶属崇新区、西坪区、虎邱公社。1985年虎邱公社改乡,1987年从虎邱乡析出设置大坪乡,辖大坪、萍州、福美、双美、帽   山、香仑、前洋7个村,乡址设在大坪村内。2003年底,全乡4130户,18082人。.  

龙涓乡

  龙涓乡位于安溪西南边陲,与华安、长泰二县接壤,全乡面积372.9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人口7万人,是安溪重点侨乡之一,拥有旅外乡亲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广大爱国侨胞、港澳台同胞踊跃捐建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龙涓人民立足乡情,发挥山多地广和传统的种养加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茶果、林竹、食用菌、畜牧等生产,初步形成副产品加工、陶瓷系列产品开发、电力、交通运输等四大产业。   龙涓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十分发达,每天都有开往广州、深圳、厦门、漳州、泉州、石狮等地的专线班车,货运能力达2000吨;电力充足,现有水电装机容量2.8万千瓦,11万伏输变电站实现与省、县联网,电源稳定,基本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通讯便捷,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0%;龙涓拥有丰富的山地、高岭土和旅游等资源。可供开发山地14万亩,高岭土品位高,储量达1亿吨以上;境内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景点有内灶护国岩、美岭仙峰岩、楼台庙、三乡皇斗岩、举溪进宝双塔等。花香蝶自来,几年来,龙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天香园茶厂、永发工艺厂等企业先后到龙涓投资办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带动了招商引资的长足发展。一花引来百花开,今年,华祥苑、魏氏茗茶等企业又相继到我乡安家落户,进行经济综合开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龙涓,这块正在崛起,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土地,又在安华泰金三角的深内建设一个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0万m2的茶叶交易市场;龙涓,正以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迎接海内外宾朋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长坑乡

  【镇区建设扎实推进】   两年来,长坑乡将镇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府路完成征地23.6亩,拆迁民居32幢、面积5142平方米,建设商住房31幢255间;投资65万元,砌筑排洪沟650米。长凤路建设有序推进,新建13幢52间。茶叶市场和十八阶完成征地70.3亩。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两年来,长坑乡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致力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筹集资金95万元,完成云二、祥泉5.6公里道路硬化,全乡村级道路硬化率达92.3%。通讯设施逐步完善,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建移动通讯基站10个(其中联通公司3个),讯号覆盖率达89%;2002年1月开通泉灵通网络。2001年10月,有线电视实现与县市联网,并逐步向全乡延伸,新开通三村、玉湖、西溪等村用户。农村电网改造稳定推进,完成25个村的农网改造,完成率达96.1%。为解决镇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着手实施建设长坑自来水厂,已完成规划、设计、报批、立项等工作。   【“12.1”长坑下林村鞭炮0事故】   2002年12月1日,长坑乡下林村烟花爆竹非法生产个体作坊王加法家发生鞭炮0的特大事故,造成6人死亡(其中3人为雇工)、2人重伤。事故发生后,事主王加法潜逃。   事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及时成立事故处理领导组,下设6个工作小组,迅速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进行死者的善后处理和伤者的抢救工作。6名死者的尸体迅速得到埋葬,2名伤者当夜即被送到市180医院抢救,乡政府抽调1名领导和1名干部常驻医院专项负责协调抢救工作,并先后垫付医药费24万元,使伤者及时得到医治,脱离生命危险。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一方面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全乡安全生产进行大检查,清理整顿辖区内烟花爆竹非法生产个体作坊,杜绝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一方面加快鞭炮基地建设,抓好验收前扫尾工作,争取早日得到合法证书,将非法个体生产转为合法经营。2002年12月5 日,事主王加法被公安机关抓获。年度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中。.  

蓝田乡

  蓝田乡共有15个行政村,2个乡办场。2002年,全乡人口6568户25661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600万元,乡财政收入32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1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9%、9.6%和7.3%。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率93.67%,人口出生率9.24 ‰,节育措施到位率89.87%,实现计生台帐微机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两年被县委评为信访“三无”乡镇。中、小学校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蓝田中学、蓝田中心学校分别通过县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政务公开逐步形成制度,第二轮党建创先工作取得实效。   【连续两年实现信访“三无”】    2001~2002年,蓝田乡通过健全村级调解组织,设置村级老人协会,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努力做好民事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努力做好下访工作,结合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乡干部开展“进村入户察民情、心系群众办实事”的民情调查活动,变群众“-”为干部“下访”,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密切了干群关系,有效地化解了民事纠纷。两年间,全乡没有出现民转刑案件,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信访“三无”乡镇。   【计生工作实现单列摘帽】    2001年,蓝田乡计划生育工作被列入市级单列管理。乡党委、政府围绕计生单列管理摘帽,真抓实干。乡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人员进行专项检查督促。一年间,集中力量进行台帐整理并纳入微机管理,开展以落实节育措施、追补双查及未婚女青年见面教育未到位对象、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宣传访视为重点的计生宣传集中服务月活动,组织入户清理核实、村级台帐清理整顿等-,进行2次模拟式考核,自查问题、狠抓整改,实现人口总量控制目标,出生情况逐步好转,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计划外多孩率明显下降,育妇孩次结构逐步趋向合理,育妇基础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合格村、合格村协会工作进一步加强,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02年3月1日,经市计生委考核,蓝田乡摘除计生单列管理帽子。.  

祥华乡

  2001~2002年,祥华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环境吸引力为目标,突出做好茶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重点抓好计生、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党的建设四大方面工作,推进全乡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2002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350万元,乡财政收入6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0.68%、102.97%和17.3%;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0965万元,完成企业税收140万元,比2000年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乡计生初婚率10.11‰,出生率10.33‰,政策符合率95.77%;粮食播种面积75600亩,粮食总产20338吨;抓好祥华万亩铁观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茶叶产量达2602吨。两年来,先后兴建了美西希望小学、祥华茶叶市场和美西市场,完成了石狮新村规划建设和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砌筑了祥华溪溪堤,实施了珍山、福新、郑坑扶贫工作。2002年9月24日,乡九届一次-会召开,-洲当选为乡-。   【茶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1年来,祥华乡通过实施“优质、精品、名牌”茶业发展战略,做好做足“茶文章”。一是抓好茶叶加工小区和专业市场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一期店面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期店面地皮顺利完成招标出售并开始兴建;茶叶加工小区引进了由深圳茶商创办的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头企业——深安茶厂,2002年底完成厂房征地、图纸设计、溪堤砌筑、填方平整等工作。二是抓好茶叶质量。以抓好市农业示范基地——祥华乡万亩铁观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茶农科学施肥和用药,提倡施用农家肥、饼肥、生物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抓好茶叶农残降解工作;提倡引进先进制茶机械,改造旧老机械,改茶叶烘橱明火供热为暗火供热,改煤块供热为液化汽供热,减少茶叶重金属污染,确保生产出无污染的茶叶绿色食品。同时,重视改进茶农制茶技术,通过举办茶叶初制技术大赛,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交流,普及推广利用空调制造“人工小气候环境”制茶、反季节制茶等先进技术,改进传统制茶技术尤其是夏暑茶制作工艺。经有关部门的检测,全乡20个村的茶叶农残指标均合格,重金属污染得到改正,全乡茶叶质量有较大提高,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夏暑茶从过去的每斤3元提高到6元以上,秋茶价格上扬三分之一,年全乡茶叶可增收1000万元以上。.  

桃舟乡

  2001~2002年,桃舟乡立足乡情、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主线,大力培育林竹、茶叶、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引导农民强化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法制观念、创新观念和诚信观念,抓好党建创先、计划生育、依法治乡、科教兴农和社会稳定五项工作。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2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80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508万元;新办企业5家,新增注册资金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乡级负债减少2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2460亩,建设丰产林竹基地3200亩,垦复低产毛竹3700亩,全乡木材蓄积量13.5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250万根,“绿色银行工程”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拆除旧房17座1960平方米,新建房屋21座219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5.2公里,村道硬化2.2公里,资金总投入212.4万元;全乡2002年底总人口11793人,两年出生273人,实际增加60人,自然增长率8.52‰;增加对教育投入,新建校舍2042平方米。2001年,桃舟乡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安溪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信访“三无乡镇”,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被确定为晋江源头】   福建省第三大河流、泉州“母亲河”——晋江,经泉州市水利局委托福建省水利规划院进行考察论证,采用“河源唯远”的定源原则,形成了考察报告。2002年5月8日,福建省晋江源考察报告审查委员会正式认定:晋江正源位于戴云山脉东麓的晋江西溪上游的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全长182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   【茶文章谱出好篇章】   2001~2002年,桃舟乡的茶叶生产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乡新增茶园750亩,改植换种300亩,建设绿色茶叶基地100亩。狠抓茶叶制作技术培训、农残降解、工艺改进等工作,并于2002年10月24日成功举办桃舟首届秋季茶王赛,12月4日召开茶叶生产发展促进会,评选全乡“十大制茶能手”和“十大种茶大户”,从而激发了全乡茶农种好茶、制好茶的生产热情, 桃舟乡的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大幅提高。.  

福田乡

  福田乡地处安溪县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0′,北纬25°12′,西与漳平市交界,南和华安县接壤,东邻祥华乡,北毗感德镇。辖5个行政村和福前农场、丰田林场2个国有企业。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在我乡辖区内。全乡总人口8969人,总面积17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草地面积152.4平方公里。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海拔高度在200~900米之间,四面群山怀抱,森林密布全境,生态保护良好;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年日照2069小时,无霜期349天,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资源丰富,已投产的水电装机25400千瓦;探明矿产资源有铅、锌矿、煤矿等。漳泉肖铁路从境内穿过,境内有格口、小舟两个火车站;乡政府距漳平市大深村3公里,距安溪县城116公里,村级公路全线贯通,已水泥硬化36.1公里。全乡企业16家。   【农业综合开发初显成效】    福田乡充分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以农、林、茶为支柱,以电力开发为龙头,突出培育茶叶生产和水果生产。发展茶果绿色食品基地,林竹基地,形成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福前芦柑”自1997~2002年连续六年被选送钓鱼台国宾馆。“福前铁观音”销售渠道不断拓展,春秋两季茶叶交易火旺。农业综合开发的效果日益凸显。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生态环境是我乡的一大财富,保护好生态是关系到我乡能否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有序”原则,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控污染源,使全乡保持着完好的自然环境。2001年,“云中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大部分在我乡境内。   【福前农场】   福前农场建于1958年,是省属综合性农垦企业,1972年下放安溪县管。自建场至七十年代,农场处于创业阶段,企业效益较低。八十年代开始,农场开始实行“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针。八七年,农场把原有的管理区改为分分场,改革开始处于萌芽状态。九四年,场八届二次职代会,通过了“农场经营机制转换的实施方案”创办了家庭农场,落实了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九六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原丰田乡政府迁址福前,改为“福田乡”,实行“一乡带两场”,原有的党、政、社会事务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政企分开”。.  


蓝田乡特产大全




蓝田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