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街道位于晋江市北部,东与陈埭镇接壤,北与池店镇相邻,西邻磁灶镇,南邻罗山街道。青阳因坐落于镇北的青梅山之阳而得名。地形自西向东稍微倾斜,地势较为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属于晋东平原的一部分,辖区面积29.2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
青阳街道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青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开元六年置晋江县,青阳属晋江县。入宋以后,青阳为二十七都及二十八都,均称永福里。其地域为现在的青阳镇全部,还包括陈埭、罗山及磁灶的一个村。明清时期,青阳有了长足的发展。1935年,青阳为晋江县三区区治所在地。1944年,撤区为乡(镇),青阳为示范乡,是乡公所署地。1949年9月,青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阳属晋江县第八区。1951年成立泉州市,县市分设,晋江县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内迁至青阳。自此,青阳成为晋江县(市)所在地。1956年,青阳改为区级镇;1958年改为公社;1980年又由公社划分为镇、公社二个机构;1985年,镇、乡合并成为一个青阳镇。21世纪后改为青阳街道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9.29平方公里 | 350582001 | 362000 | -- | 查看 青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洪宅垵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洪宅垵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青华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青华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霞行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霞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莲屿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莲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锦青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锦青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曾井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曾井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青新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青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阳光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阳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象山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象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陈村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陈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普照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普照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高霞社区 | ·晋江旅游·晋江特产·晋江十大特产·晋江十景·晋江名人·晋江 | 0 |
---- |
查看 高霞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青阳街道 |
青阳街道位于晋江市北部,东与陈埭镇接壤,北与池店镇相邻,西邻磁灶镇,南邻罗山街道。青阳因坐落于镇北的青梅山之阳而得名。地形自西向东稍微倾斜,地势较为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属于晋东平原的一部分,辖区面积29.2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 青阳街道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青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开元六年置晋江县,青阳属晋江县。入宋以后,青阳为二十七都及二十八都,均称永福里。其地域为现在的青阳镇全部,还包括陈埭、罗山及磁灶的一个村。明清时期,青阳有了长足的发展。1935年,青阳为晋江县三区区治所在地。1944年,撤区为乡(镇),青阳为示范乡,是乡公所署地。1949年9月,青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阳属晋江县第八区。1951年成立泉州市,县市分设,晋江县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内迁至青阳。自此,青阳成为晋江县(市)所在地。1956年,青阳改为区级镇;1958年改为公社;1980年又由公社划分为镇、公社二个机构;1985年,镇、乡合并成为一个青阳镇。21世纪后改为青阳街道 。 |
梅岭街道 |
梅岭街道位于晋江市北部,东与陈埭镇接壤,北与池店镇相邻,西界西园街道,南接青阳街道。街道因处于青梅山与岭山交界处而得名。 地形自西向东稍微倾斜,地势较为平坦,辖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下辖14个社区2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1693人,外来流动人口两万余人。[1]办事处驻桂山。 - 行政区划 [代码]350582002:~001梅山社区~002桂山社区~003岭山社区~004三光天社区~005竹树下社区~006蔡厝社区~007梅青社区~008许厝社区~009双沟社区~010赤西社区~011沟头社区~012竹园社区~013梅园社区~400梅岭街道工业区 2004年辖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001梅山居委会~201桂山村~202岭山村~203三光天村~204竹树下村~205蔡厝村~206梅青村~207许厝村~208双沟村~209赤西村~210沟头村 - 历史沿革 2003年设立梅岭街道,辖原青阳镇的梅山居委会和桂山、岭山、三光天、竹树下、蔡厝、梅青、许厝7个村,以及原属陈埭镇的双沟、赤西、沟头3个村,办事处驻桂山。2005年撤村改社区。 |
西园街道 |
西园街道,以名闻华夏的明末清“十八士”陈文晖(1570-1653)故里为荣,(泉郡耆士陈先生,晋江廿九都青阳屿头陈厝人。用举子,字光夏,一字浩文,号耆斋。文渊阁大学士陈洪谧胞父,父祖开纸铺于安平兴胜境徐状元巷北,民国《安平志》有载,文晖早年游庠于石井书院研读易学,受府学征师充教,理学大儒。明神宗万历庚子年领府学乡荐中举人,授青田令,爱民如子,天启初,擢户部主事,时魏忠贤阉党当炽,操纵朝政,陷害忠良,未几,弃官归隐卢塘,青田人塑像生祀之。兴建卢塘社学即鲁东文晖书堂,隐名陈鹄执教不仕。在鲁东文晖书堂执教,收门生十八,皆考取功名,在朝廷为官,明穆宗隆庆庚午年二月十二日辰时生,清太祖顺治癸巳年八月二十日午时卒於杭州客栈,寿八十有四,郡士悲焉,钦赐祭葬于鲁东。皇上之旨,为天下行人,及文武之臣下马之礼仪,如过孔庙,供人凭吊,或朝拜焉。郡守黄逊诚立石官道傍表其墓曰:“泉州府学耆士陈先生之墓”,知府陈秉直为志鲁东文晖书堂“十八士”碑文及其以字而名之石下“光夏社学”後祀名宦。其远祖五代後梁贞明四年状元陈逖,十四传至开族祖宋度宗咸淳庚午科解元陈与桂遂由晋江卅二都渎头移居青阳屿头陈厝;十四传至陈鹄偕子洪谧乃寓居鲁东。泉郡济东巷祠堂联载曰:“世代诗书承孝友愿人才有济,科名藩儒继状元胤文晖鲁东”。”全面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家庭美德教育。 历史沿革 西园街道于2003年11月设立,从原青阳镇拆出7个村,从磁灶镇拆出4个村合并成立。 行政隶属区域 位于晋江市区西北部,东南面与梅岭街道、罗山街道相接;西抵磁灶镇;北邻池店镇,是晋江中心市区的重要门户。面积20平方公里,下辖有11个行政社区,103个居民小组,户数9209户,总人口37760人。 交通状况 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连接线、泉三高速公路纵横境内,县道双龙路贯通各社居,泉州晋江机场往来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经济发展状况 全街道共有1所中专职校、1所初中校、8所小学、10所幼儿园,泉州轻工学院2009年建成,于2009年秋季开始招生。卫生设施完善,有1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级卫生所。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全街道现有工业企业209家,其中规模企业15家,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1家,上市后备企业1家,主要有皮革、纸业、彩印、汽配、钢结构等产业。 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90亿元,工商税收入库9123万元,人均收入8494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51亿元。 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去年1-12月份,街道完成企业总产值24.90亿元,比增19.01%,其中工业产值21.75亿元,比增19.07%。规模企业工业产值12.51亿元,比增28.18%。自营出口1957万美元,比增121.71%。财政总收入9123万元,比增23.23%,其中国税收入4825万元,比增20.47%,地税收入4298万元,比增26.49%。 |
罗山街道 |
罗山街道位于晋江市中部,东邻新塘街道,西通磁灶镇,南连灵源街道、永和镇,北接青阳街道、西滨镇。省道306线、青安线、市快速通道(社马路)和世纪大道纵横辖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特殊,是近期市政府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晋江市行政中心规划迁往本街道。街道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6693人,外来人口12627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罗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人文鼎盛的文明之乡,相传唐代著名诗人罗隐曾来此行吟显迹,留下画马石的美丽传说。世界唯一保存完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尼教雕像遗址——草庵位于境内,草庵、紫竹寺、世纪公园、社店舜帝纪念堂、画马石、福埔林欲厦古墓、梧?邦尾河古墓等景点是罗山的著名旅游景点。 2004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一主线,团结带领全街道人民一手抓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放松、一手抓发展经济不动摇,市政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经济质量、全民素质、城市品位继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喜人局面。 - 基础建设 2006年9月30日,晋江市政府办公室、人事局、民众咨询投诉中 罗山街道心(晋江市委市政府信访局)等单位,都一起搬迁至位于晋-山世纪大道南侧的晋江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经过紧张有序的过渡准备后,在国庆节后正式办公。 对此,许多晋江人都意识到,在省政府已原则通过晋江行政综合大楼迁建项目后,说了几年的晋江行政中心南移罗山,终于迈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步。 南移: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需要 然而,这只是晋江行政中心南移,加快建设中等城市的其中一个较大动作。采访中,记者从晋江市政府方面了解到,这几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快晋江中等城市建设力度: 200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晋江为中等城市后,晋江就加快推进“四个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民宅向居住新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市区集中; 2003年,晋江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撤销青阳、罗山镇,设立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6个街道,到2004年底,晋江市区村改社区、社区整合工作全部完成。 去年,晋江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大局,立足晋江城市发展特色,确立了“建设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作出了“一城两镇三组团”城市布局,“把晋江全市649平方公里的陆域、110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来规划,加强陈埭经济重镇、安海文化古镇的规划建设,做优中心市区组团、做强产业经济组团、做美滨海宜居组团。” 目前,晋江城市规划区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6%,一大批现代居住小区、精品路段、精品工程不断呈现,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那么,这几年来晋江选择持续推进行政中心南移主要是处于什么因素考虑呢? 采访中,晋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行政中心南移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是晋江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需要。“十一五”时期,晋江将基本形成“呼应泉州、辐射周边”的中心市区商业圈,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60万人,形成“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城市布局,这些必须加快中心市区发展。 再者,是建设新城区、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的客观要求,“目前青阳老城区的发展空间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老城区商业布局显得十分拥挤,直接阻碍到中心市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南移后,为中心市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区:呼应两重镇带动全市 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样一个问题:举足轻重的行政中心南移决策究竟能为今后晋江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因素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罗山街道地图 呢? 采访中,晋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称,行政中心南移将进一步推进晋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南移后的行政中心区,其地理位置在晋江全市的中心区域,介于以北的陈埭和以南的安海两大重镇之间,有利于发挥中心市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与两大重镇呼应,构成连片发展的城市繁荣带,进而带动全市各镇竞相发展。” 同时,以华泰国际新城为中心的新城市商业圈已经形成,第一期总部商务区26个项目开始动工,品牌博览广场项目启动建设,这些都表明行政中心南移后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 的确,如今走在晋-山行政新区可以看到一片有别于青阳老城区,“新意盎然”的景象:沿着世纪大道两边,博物馆、图书馆、晋江行政中心服务大楼、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五星级的华美大酒店构成了新区的标志性建筑群。而在不远处的华泰国际新城、兰峰城市花园、百宏等房地产项目和晋江SM国际广场、沃尔玛等,都体现着新区高起点的城市建设和不俗的生活品位。 那么未来晋江着力打造的中等城市又将是一幅什么景象呢? 该负责人向我们描述了未来晋江城市建设的蓝图:“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一带四区’的城市形象,即建设世纪大道两侧繁荣带,连接国际会展中心、企业总部商务区、泉州大桥南片区、行政中心。近期,我们将抓紧世纪大道佘店段、罗裳段、象山段三个精品段建设,抓好泉州大桥南片区、总部商务区、会展中心区的项目建设。” 而作为“一城两镇三组团”城市布局中举足轻重的两个重镇,陈埭和安海也都有着鲜明的发展规划:其中,经济重镇陈埭被要求按“功能分区清晰、产业分工合理、园区整合科学”的整体思路,致力于人居环境的重整和产业生态环境的重建,推进居住区、商贸区和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文化古镇安海则要求通过“退二进三”、土地综合开发、环境整治和旧城改造,合理布局商贸区、文化区和居住区,充分发挥“名镇、名企、名校、名桥、名寺”的优势,建设文化繁荣、工贸发达、现代宜居的安海“城”。 我们有理由期待,晋江这块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自身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热土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
新塘街道 |
新塘街道,设立于2003年11月,驻地上郭,位于晋江市中部,因辖区内有古代著名水利灌溉设施“七首塘”,故以新塘命名。“塘”为古代地理特征,“新”意为新组建的街道办事处,具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之意。 新塘街道拥有独具的区位优势,介于晋江、石狮两个城市之间,北接陈埭、西滨,南接永和,东邻石狮,西达罗山,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14360亩。地貌以平原为主,丘陵多为低丘,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季风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 历史沿革 新塘街道,宋属安仁乡,元、明、清时属二十六都,1942年为梧川保,1952年属梅山峰乡,1956年为属罗山乡,1991年属罗山镇,2003年11月从罗山镇析出11个行政村与晋江市良种场合设新塘街道办事处。机构沿革经历了八区、十二区、罗山乡人民委员会、罗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罗山人民公社、罗山公社、罗山公社革委会、罗山乡人民政府、罗山镇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辖区有11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19个自然村,9627户,34240人。 行政村名称:沙塘村:沙塘、山透;后库村:后库;后洋村:后洋;杏田村:杏田;杏坂村:沟下坂、后王;南塘村:南塘;塘市村:塘市、前曾;上郭村:后曾、塘边、中乡、虎啸、占头、上郭;荆山村:荆山;梧林村:梧林;湖格村:湖格。 |
灵源街道 |
灵源街道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中部。于2003年11月由原罗山镇和安海镇交界比的村委会析出组建而成,辖10 个社区。办事处驻林口。2003年设立灵源街道,辖原罗山镇的林口、张前、林格、英塘、小浯塘5个村和原属安海镇的曾林、灵水、大山后、大布林、小布林5个村,办事处驻林口。2005年撤村改社区。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灵源街道北靠灵源山,地理位置优越。泉安公路、佘马快速通道穿境而过,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风光优美,人文环境独特。世界仅有呆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寺”就在辖区附近。灵源街道办事处与晋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晋江市政府的直接派出机构。目前,晋江科技工业园区已引进入区企业191 家。投资商分别来自老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鞋业、食品业、纸业、物流业、伞业等几大产业集群。[1] - 经济发展 灵源街道深蕴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扎扎实实推进一批实践项目落地,才能谋求更好发展。帮助指导华宇织 造公司搞好生产经营,完善公司扩建项目北面厂房装置设施建设,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添置40台德国三层经编机投放生产,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可增至2亿元,同时帮助做好三层经编技术国家标准单位申报工作,有利于填补国家该项技术标准的空白;全力做好嘉丽仓储物流项目林地报批、土地平整、图纸规划设计等工作,预计年底可投产,年纳税可达600余万元;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积极做好旧机动车交易市场项目征地及土地平整及方案的论证、设计和报批工作;建设灵源山“3A”景区,总规划面积达265.5公顷;加快灵源星级酒店项目建设步伐,计划投资8000万元,规划建设12层,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7.3亩,酒店建成后将辐射和带动辖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积极进行土地招拍挂;大布林社区投资近3600万元,建设社区综合楼,总占地面积5.2亩,采取“居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拉动社区经济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 - 社会保障 灵源街道着重抓好民生事业,采取有效举措,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工作落实。一是抓好医疗卫生。做好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参合工作,计划全年参合率完成98%以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防范甲型H1N1流感日报告、外出返乡人员跟踪随访制度,大力开展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消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抓好计生落实。重点抓好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全部予以兑现。截至目前,发放法定奖励费5.25万元,其中独生证办理66份、奖励金额3.3万元,双女结扎户13户、奖励金额1.95万元;慰问二女结扎户、独生困难户179户,发放慰问金9.65万元。三是抓好民政工作。认真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残、慰问工作,对街道辖区272户低保对象逐一入户走访,发放低保金496260元,切实做到低保对象全覆盖;组织街道残疾人120余人参加义诊,建立健康档案;成立10个社区爱心援助站,共筹集爱心慈善资金42.4万元,先后救济特困群众199人次,发放救济金3.45万元。[2] |
安海镇 |
晋江市辖镇。古称海湾,宋以后称安海。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85年改安海镇。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1.8万。福厦高速公路、石厦公路过境。辖兴胜、海东、鸿塔、复兴、东鲤5个居委会及西安、型厝、安东、灵水、曾林、大山后、可慕、西畲、西门、梧山、山兜、桥头、菌柄、上安、社坛、坝头、赤店、前湖、新店、坑边、瑶前、前林、下山后、庄头、后蔡、水后、曾埭、西柄、桐林、前埔、庵前、仁寿、西溪寮、外曾、下洪、后林3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机械、建材、皮塑件、铸造、粉末冶金、蚊香、印刷、制糖、电子、食品、砖瓦等业,“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主产红薯、水稻、大小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灵源寺、星塔、晋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历史人物有宋代军事家高惠年、明代文学家王慎中、何乔远。. |
磁灶镇 |
磁灶镇地处晋江市西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8.7万,蕴含着丰富的瓷土资源。 磁灶陶瓷业,源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到宋代时已远播世界,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我国陶瓷发源地之一。磁灶因南朝晚期1500多年来延续不断炼制陶瓷而得名,该镇生产陶瓷花色品种数以千记。年产石材在1000万平方以上,成为全国四大陶瓷石材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目前,磁灶镇现有建陶企业350多家,其中34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生产;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其中18家企业通过质量双认证;申请专利产品59个,5家企业产品获国际金奖,培植4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42家企业获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76家企业获省级先进单位;有15家企业产品被有关重点工程采用,被评为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在众多企业产品中,“汇源”、“世隆”、“华泰”、“阔兴”、“毫山”已成为福建名牌产品,“汇源”牌系列产品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中国名牌产品。“汇源”、“闽南”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0年6月18日,该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命名为:“中国陶瓷重镇”,连续多年跨入福建省十强镇行列。 磁灶镇企业发扬得天独厚的营销资源,生产的外墙砖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六十五。琉璃瓦几乎垄断了全国市场,对全国瓷砖行业的通路具有重要地位,并在磁灶镇形成了以天工陶瓷城为代表的一级砖批发市场和以东山陶瓷城为代表的二级砖市场,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营销网络,目前镇政府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产业规划,以帮助企业有更快的发展。 福建天工陶瓷城从2000年起先后承办了多届全国陶瓷石材晋江博览会,该博览会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石材工业协会、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晋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规模、影响、效益逐年提高,已成为全面展示国内陶瓷工业水平成就、经贸洽谈、科技文化交流、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之一。. |
陈埭镇 |
陈埭镇位于晋江市东北部,境域大多属晋东平原。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7.3万。陈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沟渠纵横交错,水域星罗棋布,自古素有“晋江粮仓”的美誉,盛产水稻、海蛏等。 陈埭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以制鞋业为龙头,五金机械、日用塑料、印刷包装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制鞋业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的专卖店、商场专柜已多达6000多个,其中安踏公司多达2000多个,别克公司800多个;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办事机构也达40多个,其中三兴、万宝利、诚和等公司已在美国、阿联酋、俄罗斯等国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 到目前,陈埭镇已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1个全国重点新产品。 拥有以安踏、爱乐、别克、三兴、德尔惠、金莱克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安踏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安踏、爱乐、特步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有7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及8个泉州市知名商标,有5项产品荣获省部优称号。 陈埭鞋材专业市场以其“全、新、优、廉”的特点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其辐射面日益扩大。 陈埭鞋业造牌的初步成功,提升了陈埭作为中国最重要运动鞋生产基地的地位,也是陈埭鞋业二次创业的开始。. |
东石镇 |
晋江市辖镇。东晋升平元年(357)始称东石,唐宋先后称东安乡、舟建乡、仁和里,1958年置东石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境南部,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9.4万。辖东石以序数命名的5个居委会和井林、肖下、金瓯、平坑、龙下、永湖、东埕、檗谷、郭岑、埔头、白沙、许西坑、大白山、大房、潘径、潘山、张厝、光渺、塔头刘、塔头孙、三乡、梅塘、梅峰、洪塘、坑园、清透、柯村、金泽、湖头29个村委会。企业有纺织、制鞋、制伞、塑料制品、盐业。农业主产红薯、水稻、大小麦、花生、大豆、甘蔗。盛产花蛤、紫菜、对虾。曾是郑和下西洋起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操练水师的演兵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的南天禅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石寨、白沙古战场遗址。. |
深沪镇 |
晋江市辖镇。唐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称深沪。1958年属金井公社,1966年置深沪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沿海突出部,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4.8万。深沪港,有集装箱码头。辖港阜、壁山、南春、东垵、后山、狮峰、金屿7个居委会及首峰、群峰、华峰、东华、华山、浔光、华海、坑边、东山、柳山、运伙、科任12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针织漂染、服装鞋帽、五金塑料、电器装配、机械配件、冷冻加工、建筑材料、海陆运输、造船、织网、采矿、制衣。“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主产红薯、小麦、花生、芦笋、药材,盛产紫菜、海带、带鱼、鳗鱼、马蛟鱼。名胜古迹有古深沪对外联系通道“壁山栈道”,台湾同胞祭祖圣地宝泉庵,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遗址”。. |
金井镇 |
金井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围头湾畔,距金门岛仅5.6海里,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5.8万。 金井的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大发展,海水养殖面积超万亩,建立了一批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和水产基地。 金井的工业企业蓬勃发展,以服装、针织、玩具、电子、皮革为主,拥有多元化的服装织造及辅料工业企业近千家,其中有荣获全国驰名商标的福建七匹狼集团公司。创造了“七匹狼”、“大永日”、“黑太狼”等一批名牌产品。 民间对台贸易稳步发展,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民间贸易市场,把海上贸易引到陆上。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科技示范镇”、“综合实力百强镇”、“福建省双拥模范镇”、“福建省十好文明集镇”等称号。 无. |
池店镇 |
晋江市辖镇。1952年属涵坂乡,1958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析置池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位于晋江下游南岸,市境北部。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5.2万。324国道、306省道、福厦高速公路过境。辖池店、浯潭、新店、钱头、洋茂、赤塘、霞福、溜石、溪头、古福、东山、大洲、华州、霞美、清磎、柴塔、御辇、唐厝、旧铺、茂厝、屿崆、营边、仕春、潘湖24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制鞋、陶瓷、建材、家具、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印刷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大小麦、蔬菜。名胜古迹有溜石塔、御赐桥。. |
内坑镇 |
晋江市辖镇。1961年置内坑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位于市境西部。面积45平方公里,人6.1万。通公路。辖潘厝、山头、湖内、后山、宅内、古山、东宅、下村、土安、黎山、吕厝、葛州、砌坑、柑市、下尾、上方、亭顶、前洪、白安、加塘、后坑、东村、坑尾、深圳、长坡、内山尾、内湖、黄塘28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制糖、建材、制鞋、农机、榨油、食品、粮食加工。农业主产红薯、水稻、大小麦、甘蔗、花生。为省科技示范乡镇之一,有粮、糖、牧、菌、果五大基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闽中的主要游击根据地之一。有内坑革命烈士陵园。. |
龙湖镇 |
【自然地理】 龙湖镇以湖得名,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毗邻石狮和深沪、金井、英林、永和四个镇,距深沪6公里、围头万吨级码头10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20公里。省道308线、大深线贯穿境内,是晋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镇面积63.9平方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岸线长5公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篊,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0毫米。辖42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总人口8.7万人,总户数1.68万户,福林粘厝埔、衙口粘厝粘氏为满族、后溪郭氏为回族,其余均为汉族。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12.5万人, 全镇共有侨属6.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五分之四,素有“侨乡中的侨乡”之美誉。 【历史沿革】 宋时属安仁乡弦歌里,元至清代属十七八都,1942年属衙口镇,1944年改属霞坡乡;1956年归入西梧区, 1958年合并设龙湖公社,1978年由公社改为乡建制,1991年经省民政厅批准,由龙湖乡改为龙湖镇建制。 【行政区划】 辖区有42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 行政村名称:新丰村:大埔、新埔;后溪村:后溪;内坑村:内坑、新内坑;杆柄村:杆柄;埔头村:埔头、洋林、林埔内;鲁东村:鲁东;埔锦村:火夫埔、倒石埔、东厝;梧坑村:梧坑;秀山村:秀山、山头、山脚、历山、祖钞茂;新街村:新街、下炉灶、顶炉灶;衙口村:衙口;南浔村:南浔、田头、小埭、桥头、灰窑、山前;石龟村:许厝;苏坑村:苏坑;埭头村:埭头;后宅村:后宅;枫林村:枫林;吴厝村:吴厝、洋安;湖北村:西浔、英厝、十三施、庄厝、翁厝、枪城;前港村:前港、新乡;福林村:檀林、粘厝埔;西吴村:旧西吴、新西吴、苏厝;古盈村:古盈、中山街;锡坑村:锡坑;古湖村:古湖;坑尾村:坑尾;南庄村:古婆庄;石厦村:东头、中份、厝后、杏坑、竹山里、刘厝;洪溪村:洪溪;钞厝村:钞厝、山尾;仑上村:仑上;杭边村:杭边、银埕下、湖仔内;龙园村:龙园、西湖;陈店村:陈店;曾厝村:曾厝;溪前村:溪前、山边;溪后村:新溪后、溪后、中堡;后坑村:后坑;龙玉村:龙湖亭、玉斗;龙埔村:龙埔;烧灰村:烧灰、新烧灰;瑶厝村:瑶厝。 【基础设施】 交通网络:境内主干道路包括省道308线、龙英公路、大深线、龙永路段、东环路和西环路,总里程33.6公里;泉州市沿海大通道龙湖段北至杆柄村,南至前港村,全长6.4公里;现有村级水泥道路188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
永和镇 |
永和镇地处晋江市中南部,东邻著名侨乡石狮市8公里,南近深沪、金井对台贸易万吨级码头15公里,北临晋江机场16公里,西接福泉厦高速公路入口处15公里;全镇土地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万亩,红壤埔地1.2万亩。永和镇以盛产石材闻名,优质花岗岩资源储量1.5亿立方米以上,2003年5月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石材之乡”荣誉称号。. |
英林镇 |
英林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4.4万。 英林的优越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侨乡优势,目前已发展成为璀灿的“闽南服装名镇”。 服装纺织业和矿产业是英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全镇现有服装加工、纺织化纤以及其他服装产业相关企业1100多家,成为晋江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料集散地。 全镇形成了西装、西裤、T恤、茄克等十多个中、高档服装系列产品,。共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其中劲霸公司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证书》,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该认证的服装品牌。 全镇现有服装厂1000多家,拥有“柒牌”、“劲霸”、“乐尔舒”、“凯悦”、“奔驰”、“一度红”、“子月明”等一批在全省、全国评比中夺魁的名牌产品,并逐渐形成服装原辅材料市场,成为全省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材料集散地,赢得了“闽南服装名镇”的美誉。 该镇花岗岩矿储量达300万立方米,石料产品畅销各地并有部分出口。 规模化企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家,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超过全镇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柒牌、劲霸公司被列入全国5000家重点工业企业,锦福化纤公司被确定为省九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英林的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镇区拥有英华酒店、振英大酒店、捷龙酒店、捷龙超市、鑫龙购物中心等大型餐馆(商贸)企业。 各类特许专卖店不断增加,信息咨询、物流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对周边乡镇形成较大的辐射作用。. |
紫帽镇 |
【自然地理】 紫帽镇地处晋江市西北部,位于泉州市区西南6公里处,紧邻清濛科技开发区。距泉州火车站10公里,泉州晋江机场15公里,泉州后渚港8公里。西接泉州刺桐大桥的池紫公路及福厦高速公路牛山至国道324线紫帽路段。境内的紫帽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秀丽的山水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人文历史是紫帽山的三大特色。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14612人。 【历史沿革】 紫帽镇行政区域隶属多次更迭,历史上曾隶属于一都和三十二都,1949年前隶属晋江县梅溪镇,南安县下洋乡。1950年后晋江县先四区后五区,南安县第十五区管辖。1958年属晋江磁灶公社和南安县官桥公社所辖。1960年由晋江县磁灶公社隶属的园坂、湖盘、塘头、浯安等生产大队,南安县官桥公社管辖的紫星、霞茂等大队组建国营紫帽山农场,下辖园坂、湖盘村、塘头、浯安、洋店、紫湖、霞茂、紫星等八个管区,铁灶、红湖、红霞、紫岭等四个农牧场。1984年建紫帽乡将园坂等八个管区改为行政村。铁灶等四个农牧场仍属紫帽山农场所属。1992年撤乡建镇,镇址设在后厝街。 【行政区划】 辖区有8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 行政村名称:紫星村:白堀后、顶溪园、下溪园、大夫弟、祖厝、金星、古楼;霞茂村:霞茂;紫湖村:寮内、砌田、井尾、新村;园坂村:园坂、张园;浯安村:浯安;塘头村:塘头;湖盘村:湖盘、缺井;洋店村:后厝街、洋店、楼下、后厝。 【基础设施】 供水工程:紫湖、紫溪两水库容量达3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为生活、生产提供足够的用水。 供电工程:由泉州市电网直接供电。 公路建设:国道324线自北而南横贯境内,泉州迎宾路已延拓至镇区。连接国道324线的紫帽山旅游道路长3公里、宽12米。1月份紫星公路竣工,全镇村村实现通水泥路面。 邮电通信:拥有装机容量4000门的程控电话模块局,可根据需要发展至10万门,浯安、霞茂、湖盘3个移动电话基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
西滨镇 |
【自然地理】 西滨镇位于晋江东南部沿海平原,东靠军垦农场,南邻新塘街道、石狮,西面、北面接陈埭镇。西滨全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发达,农业耕作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沟、渠、路、林配置网络化。辖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精品袖珍镇”。 【历史沿革】 西滨镇历史相对较短。现有地域为陈埭西滨林氏华侨在解放前围海造田而成。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收归国有,并开始编场。50年代,农场转交晋江县人民政府管理,并相继兼并了罗山沙塘农场,形成了国营晋江西滨农场。1966年部分罗溪群众因修建水库,移民到农场,并自成村落,形成现在跃进村。1991年底,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省民政厅批准,西滨在农场基础上建制设镇。并于1993年正式挂牌成立。1998年,成立了海滨居。2000年9月,300名重庆三峡库区移民落户西滨镇,形成思进村。经过多次变迁,今日西滨镇面积2.1平方公里,共辖2村1居1场。 【行政区划】 西滨镇现辖3个行政村居,分别是:跃进村、思进村、海滨居。 【基础设施】 供水工程:日产1.5万吨的自来水引水工程于2000年底竣工,全镇人民均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供电工程:拥有1座3.5万千伏输变电站,全镇率先于全市完成农网改造。 公路建设:镇区主干道、村间道路全部实现水泥化。道路交通网络便捷、发达。 邮电通信: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000门、附近有移动电话基站2个,邮政通讯设施完善。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齐全,全镇设有绿化广场、路灯、公交停靠站、宣传栏、阅报栏、垃圾处理场、垃圾筒、公厕等。 【经济发展】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6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37万元工业产值5.57亿元。几年来,西滨经济均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 农业是本镇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镇种植水稻良种500多亩,平均年亩产量946公斤。蔬菜基地250亩,拥有反季节蔬菜、日本高效益西瓜等项目,经济效益良好。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整体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现代农业。本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自给工程综合示范片,正着手建设“两高一优”耕作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