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井社区在青阳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公里,泉安公路西侧,西连陈村,南接普照。辖曾井自然村,村委会设曾井。850户,3188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曾井社区交通便捷,长途汽车站与公交车站坐落社区镜内,泉安中路、迎宾路、崇德路、世纪大道等市区主要干道纵横交错,加之地处市标周旁,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社区依托曾井综合市场的管理和建设,成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青阳街道的新兴力量。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001 | 362000 | -- | 查看 曾井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洪宅垵社区 |
洪宅垵社区位于晋江市市区,下辖洪宅垵、仑顶两个自然村。辖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下设四个居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366户,共计常住人口3158人,其中外来人口1666人。2006年被晋江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百村示范、村村政治”示范村之一。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配套组建了妇联、民兵营、老人协会、计生协会等群体组织。社区贯彻落实上级“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加快农村城乡建设工程,加快环卫保洁,改善村容村貌,保障道路畅通,安全修造水泥公里、主干道、环村路。组建保洁队伍、综治巡逻队,安装无线广播、安装路灯、健身路径、道路硬化建设等。洪宅垵社区坚持“一流社区,一流服务,共驻共建和谐社区“的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区服务、居民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作用,努力建设文明安全、关爱和谐的现代社区。 辖区内有峰安皮业、彬晖轻工、华茂纸业、金宝达鞋业、富泰皮业、德福树脂等知名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青华社区 |
青华社区地处晋江市区繁华地段,是市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1230户、4291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海外侨胞、港、奥、台同胞近1500人。设12个社区居民小组,76个居民代表,设七个党小组,党员133人。 近年来社区根据本社区特点,坚持以创建和谐示范社区为龙头,以弘扬先进文化为主旋律,以服务社区居民、关爱老年人为重点,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作用,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社区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二届全省文明小区,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四届、第八届文明小区,2005年被命名为“泉州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09年被更被评为全国和谐建设示范社区,2011年3月被晋江市妇女联合会、晋江市综治办评为平安家庭示范社区,2011年3月被晋江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评为《晋江市流动人口“村自管理”工作示范社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霞行社区 |
霞行社区于1993年9月从莲屿村分离出来,成立独立行政村,并在2004年12月24日撤村改为霞行社区居委会。社区位于晋江市区商贸繁华的中心地段,是一个城乡结合、商业网点集中、流动人口居住、经商、务工较多的社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辖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31个,下设7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含辖区内31个理事单位的常住人口)共5914人,外来流动人口3000多人,各类经营门店600多个。本社区户籍有低保人员13户23人,60岁以上老龄人员264多人。 共驻共建:霞行社区坚持“一流社区,一流服务,共驻共建和谐社区”的社区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区服务、居民管理、计划生育、治安防范、社会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作用,努力建设文明安全、关爱和谐的现代社区。 一流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调节人际关系,关爱-,共建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设立面积120平方米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面积120平方米的社区爱心捐助站,完善社区“六个一”服务设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制度,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和各种便民服务队伍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便民利民的宣传咨询活动。 关爱互助:重视弱势属体和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提供各种法律咨询和服务。建立社区爱心捐助站,发动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单位、各界人士和社区居民捐资助学、救灾漳困和组织向慈会捐款等,帮助社区居民,特别是-解决生活困难。几年来组织捐款140万元,捐献各种衣物18000多件。同时社区对男60周岁、女58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200元。社区老年人协会、老年学校和各种老年人活动队伍一应俱全,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和各种娱乐乐活动丰富多彩。社区还经常性的组织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社区内形成友爱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 平安祥和:社区治安巡逻队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巡逻,05年又投入30多万元资金建成社区治安电子监控中心,配备32套探头、监视器、巡查棒和完善的广播网络等设施,以及在背街小巷安放路灯,监控范围覆盖整个社区。社区调委会经常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近两年来调解民事纠纷26起,成功利100%。平时还注意把各种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和睦相处。 文明进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反对封建迷信,禁止“黄、赌、毒”,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设文化宣传栏5个,有线宣传广播覆盖全社区范围,又建立面积600平方米的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和力书室。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莲屿社区 |
莲屿社区位于晋江市中心市区,交通十分便利,是青阳街道中较大的行政村,全村有中堡、尾透和西宫3个片区角落,12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有4573人,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社区总人口在10000人以上;党员有125人,社区两委有11人。莲屿社区作为晋江市不适应社区发展的社区之一,正逐步在进行社区改造,改变“城中村”形象,努力地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锦青社区 |
晋江市青阳街道锦青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锦青社区(原青阳居委会)地处晋江市府中心区域。青阳街正中部。现辖区常住人口5346多人,外来人口800人,居民大部分为青阳原住民。夹杂有离退休干部、职工、在职干部、外来人口。其中,解放后,经过高级社过人民公社转青阳镇后,经过选民选举形成选区计十个。社区现辖有新塘岸街、旗牌街、锦绣街、玉堂街、新华街以及福隆二期工程、湖光西路南面大部分。历史上,宋为永福里,为晋江第二十七、八都。后为青阳乡官路堡。宋、元、明、清即为府、卫之间的必经之道。为泉南入城(郡邑)的中点站。为浯江内河航运的主要周转地。下车头、渡头其为内陆及入城官路的主要枢纽,故历来备受关注。 [地名含义] 锦:喻意美好;青:即青春。原青阳居委会于1954年成立至今,为适应我市中等城市建设需要,全面加快城市步伐,晋江市区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已势在必行。青阳居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后以锦青为名,喻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新成立的社区将更青春、靓丽,有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人文] 宋 大观年间(1110年)董偃,举进士,工部尚书。府第在今东岩寺一带,规模大矣。明 嘉靖已丑(1529年)庄用宾,举进士,官行人、历刑部员外郎至浙江按察佥事、赠太仆寺卿(1543年)诺职。(泉州为其建功立业宗贤祠)。明 嘉靖已丑(1529年)庄壬春,举进士,授广州推官,入户部主事至广州知府。明 嘉靖已丑(1565年)林云程,举进士,官河南汝宁知府。明 万历壬辰(1592年)林欲楫,举进士,官司翰林,礼部尚书,唐王入闽召为宰相。明 万历丙戊(1586年)林欲厦,举进士,官司广西巡抚,都察院御使升工部侍郎,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赐祭葬。明 万历乙未(1595年)林欲栋,举进士,官大中大夫,南光禄寺卿、工部尚书、荣禄大夫。明 万历丙辰(1616年)林肇开,举进士,授中顺大夫,湖广黄州知府。明 万历丙辰(1616年)林岩,举武进士。明 天启壬戊(1622年)林朵昌,举进士,官司太常寺卿。明 崇祯庚辰(1640年)吴韩起,举进士,官当途知县入礼部主事,以文行世著有“四书易经说”。寺庙有宋、元原“东庵书院”后为“凌云庵”。今废无。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曾井社区 |
曾井社区在青阳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公里,泉安公路西侧,西连陈村,南接普照。辖曾井自然村,村委会设曾井。850户,3188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曾井社区交通便捷,长途汽车站与公交车站坐落社区镜内,泉安中路、迎宾路、崇德路、世纪大道等市区主要干道纵横交错,加之地处市标周旁,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社区依托曾井综合市场的管理和建设,成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青阳街道的新兴力量。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青新社区 |
青新社区位于青阳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0.7公里,青阳环城公路西南侧,北邻梅岭街道辖区,东连接霞行社区及曾井社区,南与陈村社区以迎宾路为界。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部为住宅区域。管辖2个自然村,分别为第一新村、第二新村,下有3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860人。辖区内有晋江市广播电视事业局、晋江市科技局、晋江市财政局、晋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青阳派出所、交警一中队、晋江市青少年宫、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星星幼儿园等单位。 社区原为丘陵山地,80年代初期,由当时的晋江县政府统一征用该地,用于解决照顾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部分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曾经为国家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统一按规划和相关规定的建筑面积,采用一户一厝自建房屋方式,形成一个半封闭式别墅型的居住社区,得名干部新村。于1990年12月成立社区居委会,取名为青新社区居委会,居委会驻地在青新社区一村。 社区获得多项荣誉:2005年被定为“泉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点”;2005年11月被评为“晋江市五四红旗团支部”;2006年3月被评为“晋江市2001-2005年度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村(社区)”;2006年7月、2008年6月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12月青新社区被评为“晋江市绿色社区”;2007年9月被评为“泉州市绿色社区”;2008年元月被评为“200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3月被评为“平安家庭示范社区”;2008年5月被评为“晋江市“制定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先进单位”;2008年11月被评为“泉州市第六届(2006-2007年度)文明社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阳光社区 |
阳光社区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位于泉安路东侧,和平路横穿而过,与陈埭花厅口连接,与晋江机场毗邻。 【文化遗址】 郭沫若亲笔提名的金鸡水利纪念碑一座。 【原村落及居民情况】阳光社区前身为青阳村,2004年完成“村改社区”更名为阳光社区。常住人口2360人,辖五个居民小组,居民代表72人;外来人口近10000人。2012年5月份成立党委,下设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138名。 【经济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社区历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社区紧抓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开启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阳光社区已经聚集着金融、酒店、百货、超市、餐饮、服装、金行、娱乐休闲、商务贸易等多种多样的行业,成为了晋江市区主要的商务、休闲、娱乐聚焦区。2013年集体经济收入2408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2011年为应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正式启动了股份改制工作,集体资产股份改制将促使阳光社区集体经济更加不断发展壮大。 【和谐阳光】阳光社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创新社会管理,在社区办公大楼设立一站式服务管理大厅,为群众提供教育、计生、物业、维权、社会保障、境外人员等服务。2013年4月份为实现资源共分享、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标,将区域划分为七个片区(既七个网格),初步打开了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象山社区 |
象山社区位于青阳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5公里,在罗裳山脚延伸处“画马石”东北侧500米处,东连接洪宅垵仑顶村,西连接空军、陆军驻地营房,南紧连洪山工业综合区域,北连接陈村村,辖区2个自然村。 象山村驻居罗裳山延伸处“画马石”东北侧山丘处有块石头与“玉笏朝天”相似成为“笏山”闽南语为“虎石山”,早期地图标注“上山村”后据传说,本山是有“象”的穴位,改成为“象山村”。据机制迁居至今已有600多年,曾有“庄厝”“曾厝厅”角落之称,现村中有一座“林氏宗祠”。 明清属泉州市南门处廿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大同乡四姓保(五区)解放至1952年为五区融村乡上山村。 1952年—1956年归属第八区融村乡上山村,1956-1957年属池店涵坂区岭山乡上山村,1957—1959年归属罗山普照大队上山村,1959—1961年归属青阳公社洪宅垵大队上山村,1961—1984年青阳镇洪宅垵大队上山村,1985年元月—2003年青阳镇象山村委会,2004—2009年归属青阳街道象山社区居委会。 象山社区区域面积0.35平方公里,辖区内2个自然村,有象山、新乡。社区居委会设“象山村”下有5个居民小组,404户,总人口1596人,旅居海外侨亲100多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老人协会、计生协会、综治巡逻队,南紧邻洪山综合区有市职工之家(总工会)、市科技馆、市博物馆、图书馆、市文化戏剧中心、晋江市南区中学。 象山两委近年来贯彻落实上级“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加快农村城乡建设工程,加快环卫保洁,改善村容村貌,保障道路畅通,安全修造水泥公里、主干道、环村路计12条共23954.73平方米。组建保洁队伍,综治巡逻队,安装无线广播、路灯156盏、健身路径2套道路硬化建设,水泥路东连接泉安路,西连接世纪大道,从村中横穿、北连接长兴路,南由环村路连接洪山工业区。 辖区内有美达弹性织物公司、奇峰食品公司、鸿昌食品公司、华美食品公示、维多利食品公司、大三豪鞋服公司、东安微型汽配厂以及多象服装、糖果食品加工、生产各种弹性织带、糖品果冻、鞋类服装、汽配等产品,远销国内网、欧美市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陈村社区 |
陈村社区位于原晋江市政府驻地向南2公里处,东与普照社区接壤,南与洪宅垵、象山两个社区相邻,西与许厝社区相邻,北与曾井社区相邻,隶属于青阳街道,区域面积为0.94平方公里。 在改革开放和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推动下,现我社区位于青阳商业区和晋江市政府南迁后的福埔政治经济中心区之间的中间地带,泉安路、长兴路、世纪大道、迎宾路和崇德路环抱我社区,交通四通八达,灯火辉煌。 社区辖区内有利郎服装公司、海峡制鞋公司、明鑫房产开发区。社区向来重视教育事业,现有青阳街道艺术幼儿园、晓聪中心小学和南区中学等教育基地。社区隶属西畔有福璟花园城、晋江市体育场、祖昌体育馆、游泳训练基地,是晋江市发展体育事业、培训体育健儿的好场所及中老年人休闲散步、晨练的好地方。 村落北面有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等几家银行,高楼林立,村的北面迎宾路两侧有银星花园和世纪豪园。社区辖一个自然村,整个自然村有587户,人口2173人,分四个区,7个村民小组,旅居印尼、西德和香港等地侨亲近1000人,区域面积0.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0亩,被政府征用600多亩,尚余村落前面一片田地,和长兴路两侧、世纪大道南侧一片农地约300亩,该地有待旧村改造进行开发,是居民理想的住宅区。 [地名含义] 陈村古代称千仓,原居民是明初洪武年间由石狮山上村顶房德公之子,两兄弟迁徙来给陈长姐看管仓库,后建家立业,繁衍成一个自然村,故称千仓,解放前夕改为陈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二十七都,民国33年(即1940年)属大同乡融村保。建国后,属五区区公所融村乡,后改为八区区公所融村乡,1956年属池店区融村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普照大队;1961年划属青阳公社陈村大队;1985年改为青阳镇陈村村委会;2003年撤镇改为青阳街道陈村社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普照社区 |
普照社区(原行政村建成制,2004年改制为社区居委会)位于晋江中心市区,隶属于青阳街道,与曾井、陈村、高霞、洪宅安四个社区及罗山街道缺塘社区接壤,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2154人,544户,外来人口近3000人。现有多家市级行政机关如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市交警大队、市规划建设局等单位入驻。 [村容村貌]普照社区是原村建制改制而成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道泉安公路穿村而过,崇德路、长兴路、洪山路环绕四周,普贤路、崇贤路贯穿村间。崇德路、泉安中路、长兴路、普贤路两侧高楼林立,商店繁荣。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们秉承“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努力融入晋江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居民大多从事居民服务业、个体运输业、餐饮业和贸易经商和务工等活动。 [教育事业]普贤小学是旅菲爱国华侨杨清江先生(已逝)偕同其他爱国侨亲于1946年春筹资创办的,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时至今日,普贤小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校园面积15亩和现代教育设施齐全的教学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一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一座,在校师生近500人。 [普照社区历史]普照社区历史悠久,晋人南迁时即有先人在此活动。说起“普照”村名的由来,这与“普照院林寺”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据《晋南地名探源、寺庵考》卷十六之三十七章记载,大宋朝仁宗天圣甲子十月(公元1024年)始建“燕吟寺”,后易名“院林寺”。该寺历史上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斯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乡人皆感念佛祖庇护,渲染“佛光普照”,故取“普照”为村名并沿袭至今。“院林寺”历史坎坷,几废几兴,终因第二十八世主持僧玄华率三十六棍僧助郑成功反清复明、收复台湾而遭清兵火焚而寺毁。而今角落地名尚有“院林”、“院后”、“池口”(放生池)均与“院林寺”有关可作佐证。 [普照院林寺]乡人感念普照院林寺历史悠久,命运坎坷,且与普照村的历史一脉相连,故乡人集资250多万元于2000年重建了院林寺,重塑了三世尊佛祖金身,并于2005年11月24日开光。现院林寺占地8亩,大雄宝殿为歇山式仿古建筑,为四方乡邻的一处宗教场所。 [人文景观]普照社区南隅有占地近400亩的“世纪公园”,是晋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内有音乐喷泉、假山瀑布等景观和游乐场,是市民晨练、游乐和休闲的好去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高霞社区 |
高霞社区地处晋东平区规划范围,为晋江市人民政府青阳街道办事处所辖社区,位于青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公里,东南接新塘街道沙塘社区,泉州晋江机场坐落于我社区范围。社区辖高岑、新岑、后街3个自然村,居委会设高岑,辖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便捷网络。 [村情概况] 社区有常住人口727户、2844人,流动人口约5千人,小学1所、幼儿园1所,酒店1家,菜市场1个,并驻有空军地勤部队。 [经济状况] 社区有企业、厂家共40多家,主要以五金、纺织、鞋业为主。多家已成规模企业,其它中小规模企业有汽配、发泡、鞋底、塑料、石材等项目。现企业年总产值已达2亿多元,外来流动人口达5千多人。 [党群组织] 社区支部党员共76人,其中正式党员73人,预备党员3人。社区两委会成员9人,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处理社区各项事务。我社区群团组织健全,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调解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体、妇代会、计生协会、治安组、企业组等等,同时,我社区还建立了“高霞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和“高霞社区租赁房屋旅馆式服务管理站”,以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社区福利] 我社区一年两次发放社区居民口粮每人每次400斤(折合成现金发放)。 [地名含义] “高霞社区”早期称为高岑,是由莲屿及本县关西、福埔内宅、深坑、内厝等地王氏迁移来此定居,1958年因与霞埔村合为一个大队,各取村名第一字,即现今的“高霞村”。 [历史沿革] 明、清属于二十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大同乡济原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融村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高霞大队;1961年划属青阳公社;1985年改青阳镇高霞村委会;2004年改高霞社区居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