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织金县东部。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1.24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47.5%。辖11村委会。1949年为自强乡。1958年撤乡建公社,后并入龙场公社。1963年析建自强、熊寨公社及支东苗族乡。1984年改置自强乡和支东苗族乡、熊寨苗族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自强苗族乡。境内有铁、重晶石、方解石等矿藏。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长耳朵,在城关镇东34公里,干河坝东侧长耳朵山北部山凹中。人口43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455 米。原名小兔场,以“卯”日赶场,故名。俗讳“兔”字更今名。有简易公路接站织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4万人 | 53平方公里 | 520524201 | 552100 | 0857 | 查看 自强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自强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自强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二坪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二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寨脚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寨脚村谷歌卫星地图 |
支东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支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化落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化落村谷歌卫星地图 |
菜坝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菜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冲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大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坡头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坡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口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山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堰塘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堰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桥上村 | ·织金县旅游·织金县特产·织金县十大特产·织金县十景·织金县 | 0 |
---- |
查看 桥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织金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6.47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占12.5%。辖16居委会、27村委会。1956年置城关镇。1958年撤镇建红旗公社。1963年析置城关镇及北门、花红、坪寨、白岩、平桥(木嘎)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城关镇。镇境有煤矿和重晶石矿。产茶叶、生漆、核桃。有中小学3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卜牛河西岸。人口2.7万,有汉、苗、回、彝等民族。海拔 1 309 米。古名陇那、比那,系彝语译音,为彝族家支名。向为贵州宣慰司重镇。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筑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置平远府,为府治。二十三年后历为州、县治所。新华南路、新华北路为商业区。有农机、化肥、酿酒、制鞋等厂。名胜古迹有城内财神庙及城郊东山寺、鱼山。黄安、站织、织金—纳雍等公路在此交会。. |
桂果镇 |
在织金县中部偏东南。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2.12万,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6.6%。辖1居委会、14村委会。1949年为桂果乡。以桂花、果底两村各取一字命名。1953年析设桂果、果化、新华、岔河乡。1958年撤乡建桂果公社。1962年析建桂果、果化、新华、岔河公社。1984年改置桂果镇和果化、新华、岔河乡。1991年合并置桂果镇。有煤矿。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小猫场,在城关镇东南12公里,东南靠铁厂梁子,西濒卜牛河。人口 1 0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400 米。为县东南部大牲畜、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黄安公路。. |
牛场镇 |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3.61万,其中苗、彝、布依等民族占5.8%。辖1居委会、28村委会。1949年前为文城镇,沙坝等地属桂果乡。1952年析设牛场、后坝、二坡、大麦、大营、黄河等乡。1958年撤乡建牛场公社。1962年析建牛场、岩寨、消坝、李井、二坡、大麦公社。1984年改置牛场镇及岩寨等5乡。1991年合并置牛场镇。有煤、硫磺、铝、重晶石矿。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油菜。有中小学31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牛场,在城关镇东25公里,马路河南岸,观山西侧。人口 3 3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350 米。周围群山环抱,聚落处土丘上,形如卧牛,又因“丑”日赶场,故名。集市繁荣。有农具厂、耐火材料厂。站织公路经此。. |
猫场镇 |
在织金县东南部。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3.42万,其中苗、彝、仡佬、布依等民族占11.1%。辖1居委会、19村委会。1949年为兴文镇。1953年析设猫场、高克、大寨、小牛场、新果乡。1958年撤乡建卫星、火箭、工农兵等公社。后合并置猫场公社。1963年析建猫场、新果、小牛场、大寨公社。1984年改置猫场镇及新果等3乡。1991年合并置猫场镇。有煤矿。产茶叶。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猫场,在城关镇东南30公里,歪头坡北面。人口 3 800,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1 345 米。昔以“寅”日赶场,俗讳虎改猫场。猫场陈醋县内有名。天龙—织金公路经此。. |
化起镇 |
化起镇位于织金县东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00′与北纬26°42′之间,距县城43公里,分别与龙场、大平、自强、马场、牛场、普翁、纳雍等7个乡镇接壤。全镇平均海拔高度为1375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在1200—1350毫米之间。全镇总面积96.3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面积28856亩,人均0.79亩,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235个村民组, 8594户, 39482人,境内居住有汉、苗、彝、白、水、仡佬、蒙古、穿青等少数民族。 全镇由两条河流包被,与其他乡镇相隔。一条河由普翁蔡氏桥流经化起塘边、木弄,过果底、中山流向东风湖,另一条由牛场牛昌桥流经九甲、大田边,经罗家寨流向自强。与镇内两条“丌”字形交叉的老龙路和和平路及化马路一起将化起镇勾勒成“三横两纵”形优势交通模式。 化起镇以种植业为主,主产玉米、水稻、烤烟、油菜、小麦等。烤烟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历史上最高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平均每年为农民创收近1000万元,为财政增税170万元以上。同时,化起镇煤、铁、硫磺等蕴藏量十分丰富,勘测可采量可达20亿吨以上,每年出具原矿达 60万吨。 化起镇是织金县典型的大农业、大自然资源、大人口“三大”乡镇之一,有着很大的待开发潜力。切望各路有识之士前往投资开发! -观光旅游 化起镇山川秀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溶洞遍布,有“溶洞王国”之称。距县城22公里的织金洞,有“天下第一洞”之称,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四十佳之一,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是贵州建设西部旅游黄金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织金洞1.5公里的恐龙谷,以其洞中有洞、桥上有桥、水上有水的奇绝景观而被国际著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斯誉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之一。距织金洞3公里的东风湖长37公里,是一个兼有三峡的壮观和桂林的秀丽的高原平湖。距东风湖25公里的洪家渡水电站,可蓄水4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将与恐龙谷、东风湖连成一片,成为融湖光山色、峡谷风光为一体的神奇组合。县城古有72泉,享有“小泉城”美誉,城郊有楼亭错落、绿树掩映、古树覆盖、形似木鱼的鱼山和素有“东寺晚钟”美名的东山,县城内外的“八大景”、“八小景”令人赏心悦目。 -资源物产 资源丰富。储量大、品位高的矿产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土等26种。其中: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热稳定性较好的优质无烟煤储量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0%以上,可开采量104。5亿吨,属“织纳煤田”的主体部分,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含硫量为1.5%左右,灰份14%左右,发热量7500大卡以上,灰溶点1250℃以上,水分5%以内,经加工、煤灰粒度为5—50mm,适宜多种化工及工业用煤,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电源点之一和重要煤化工基地。磷矿储量13.48亿吨,占贵州总储量的54.4%。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 -民俗风情 民间流传的花灯,分为“歌舞花灯”和“戏文花灯”两种,都是说、唱、舞三结合的歌舞剧。歌舞花灯多为二人表演,故又称“二人花灯”。但近些年来也有多人登台的群体歌舞。戏文花灯为三人表演,故又称“三人花灯”。二人花灯的角色为“生”、“旦”两个。生角名“唐二”,相传花灯起源于唐初,因唐二主李世民之母久病不愈,许下正月十五唱花灯闹元宵之愿方好。后来李世民谕今天下每年正月十五均唱花灯,相沿成俗。故花灯班奉李世民为祖师,主要角色称为唐二,喻指“唐二主”。旦角名“幺妹”,又称“文妹子”。生、旦合称“花园姊妹”。三人花灯的角色即在生、旦之外加一“丑角”,名“打岔老者”,且戴上傩戏面具表演,以增强趣味性和戏剧性。 花灯的剧目较多,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为《红灯记》 、《蟒蛇记》、《祝英台》、《水打兰桥》、《朱氏割肝》、 《孟娥吊孝》 、《五更劝夫》、 《五更望郎》 、《十劝郎》、 《桐子树》 、 《豌豆藤》 、《井中打水》、 《哥妹游方》等大小60多个。解放后,在合作化、-、农业学大寨各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现代花灯歌舞和花灯剧,典型的有《沙桂姑娘》 、《人民公社真正好》、《新果盛开大寨花》和《营盘山上学大寨》等。 |
龙场镇 |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其中苗、彝、仡佬、布依等民族占37%。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腾龙镇。1951年改设乡。1953年析设龙场、联盟乡。1958年撤乡建龙场公社。1963年析建龙场、金家坝、讨瓦、熊寨公社。1984年改置龙场镇及金家坝苗族彝族乡,讨瓦、熊寨2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龙场镇。有煤矿。产生漆。产桃、李、杏、梨等水果。有中小学5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场,在城关镇东北32公里。人口 2 2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300 米。昔以“辰”日赶场,故名。聚落沿山分布。集市繁荣。有公路接站织公路。. |
八步镇 |
在织金县北部。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3.31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占15.7%。辖2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碧云乡。1953年析设碧云、山脚、新场、化处、坝子等乡。1958年撤乡建八步公社。1963年析建八步、新场、山脚、化处公社。1984年改置八步镇、及新场等3乡。1991年合并置八步镇。富煤、滑石矿。有中小学5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八步,在城关镇北18公里,大偏坡北部。人口 1 1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250 米。曾名把步,系彝语译音,意为祖先居住的地方。又为彝族家支名。清初仍为安氏土目住地,是织金县北部重镇,古代贵州宣慰司十三则溪之一。清设则溪塘。镇周洞穴甚多,风景绮丽。镇南有八步湖。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贵州宣慰使安坤及南明匡国公皮熊反清,曾与清军吴三桂部在此大战,战死者合葬于镇北,俗称万人坟。黄安公路经此。. |
以那镇 |
在织金县北部。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3.16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占6.6%。辖2居委会、17村委会。1949年为复兴镇。1953年析设以那架、化合、果永、正平、包营、落圈、松柏乡。1958年撤乡建以那架公社。1963年析建以那架、多吉、果永、正平、包营、落圈公社。1984年改置以那架镇及果永、正平、落圈、包营乡。1991年合并置以那镇。有煤矿。产生漆、茶叶。花鱼洞水电站装机容量640千瓦。有中小学25所。境内果永底是清初吴三桂平水西重要战场。镇人民政府驻地以那架,在城关镇西北19公里,依那河西面1公里山间坝子中。人口 4 000,有汉、彝、布依等民族。海拔 1 250 米。“以那架”系彝语译音,意为水沟后面或河后面。为彝族以那家住地,故名。明、清为土目驻地。为县北部重镇。有公路东接黄安公路。. |
三塘镇 |
在织金县西部。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9%。1949年为三塘乡。1953年析设三塘、大方寨、补路、落处、平寨乡。1958年撤乡建三塘公社。1963年析建三塘、落处、岩洞口、大方寨、麻窝寨公社。1984年改置三塘镇、麻窝寨、落处、磨中3乡,岩洞口、大方寨2民族乡。1991年合并置三塘镇。有煤矿。产核桃、生漆。有中小学3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塘,在城关镇西南25公里,布旗山北坡。人口 2 0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630 米。清初设塘汛,自平远州城出西门第三站,故名。为县西部重要集镇。街区地下洞穴交错。织金—鸡场公路经此。. |
阿弓镇 |
在织金县西南部。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2.45万,其中彝、苗、仡佬、水等民族占19.1%。1949年属风西乡。1953年析设尚寨、吹聋、普嘎、阿弓乡。1958年撤乡建阿弓公社。1963年析建阿弓、吹聋、普嘎公社。1984年改置阿弓镇和吹聋、普嘎乡。1991年合并置阿弓镇。有煤矿。产生漆、油桐籽、茶叶。有中小学1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阿弓,在城关镇西南33公里。人 口670,有汉、苗、仡佬、彝等民族。海拔 1 620 米。传为彝族土目阿阻,垅革居住地,后合称阿垅,音转为今名。有农机修理、粮食加工等乡镇企业。有清光绪年间所建文昌阁。珠藏—卡房公路经此。. |
珠藏镇 |
珠藏镇 在织金县南部。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3.59万,其中苗、彝、水等民族占18.9%。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风达乡,后改珠藏乡。1953年析设珠藏、地贵、木汪、打刮、高山乡。1958年撤乡建珠藏公社。1963年析建高坪、地贵、木汪、高山、打刮公社。1984年改置高坪镇及地贵等4乡。1991年合并置珠藏镇。有煤矿。山间多小叶杜鹃。有中小学2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火草坝,亦称高坪,在城关镇西南16公里,青山南部小岭岗山腰。人口720,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1 605 米。1958年曾以境内高寨、坪寨两村各取一字命名高坪。有陶瓷厂、农机修理厂等。黄安公路与珠藏—卡房公路在此交会。. |
马场镇 |
马场乡 马场乡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部,东与清镇市、平坝县隔河相望,西与牛场镇接壤,南与营合乡毗邻,北连自强乡为界。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矿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织金“聚宝盆”之称。 基本情况 马场乡驻地马场街上距省城贵阳87公里离县城织金58公里,素有织金东大门之称,是外界观察和了解织金的窗口。 全乡总面积73.1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6°04′,北纬26°37′,海拔1395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平均气温3.7℃,七月平均气温22.2℃,年降雨量1290毫米,年均日照1070小时,无霜期290天。 全乡辖14个村139个村民组7826户28285人。其中:非农人口523人,劳动力总数18850人,总耕地面积17748亩,其中田4880亩,土12868亩,全乡多民族聚居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蒙古、穿青等民族,少数民族(含穿青族)占总人口的52%。 乡内矿产资源丰富。马桑林矿区铝矾土储量998万吨,小河矿区铁矿石储量425.8万吨,硫铁矿400万吨。全乡境内煤炭储量1.27亿吨,重晶石、硅矿、磷矿等都极为丰富。 农业基础条件好。马场海拔低,气候温湿,农田肥沃,易于农作物生长,品质好、产量高,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早,科技种植、科技养殖初具规模。 乡企发展迅速。全乡非煤矿山矿点7个,招商引资开采原煤煤矿3个。其中:嘎水井煤矿投资整改正式生产运营。自强电站,中央直属企业中铝公司的进驻,未来“厦蓉”高速公路的贯通,使马场的经济发展更加辉煌。 |
少普镇 |
在织金县南部。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2.83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20.4%。辖25村委会。1949年为少普乡。1953年析设少普、化董、文笔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阿弓公社。1962年析建少普、普嘎、化董、文笔、磨中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少普乡,划原歹阳乡部分地入辖。富煤矿。有小学3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场,在城关镇西南22公里,新寨大坡东北。人口4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600 米。珠藏—卡房公路经此。. |
熊家场镇 |
在织金县南部。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2.14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11.2%。辖18村委会。1949年为岭南乡。1953年析设新麦、岭南、木汪、打刮乡。1958年撤乡并入珠藏公社。1962年析建熊家场、新麦、木汪、打刮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熊家场乡,划原八甲、歹阳2乡部分地入辖。乡境有煤矿。产核桃。有中小学2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熊家场,在城关镇南23公里。人口 1 300。海拔 1 200 米。清康熙年间熊姓于此兴集市,故名。黄安公路经此。. |
白泥镇 |
在织金县西南部。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12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6.1%。辖15村委会。1949年为白泥乡。1953年析设白泥、水营、煤箐、倮木乡。1958年撤乡并入阿弓公社。1962年析建白泥、水营、倮木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白泥乡。产茶叶、油桐籽等。有中小学1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白泥,在城关镇西南38公里,那魏小河西岸山脊上。人口700。海拔 1 550 米。因产高岭土,俗称白泥,故名。珠藏—卡房公路经此。. |
黑土镇 |
|
板桥镇 |
在织金县北部,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2.21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5%。辖13村委会。1949年属复兴镇和德普乡。1953年析设板桥、多吉乡。1958年撤乡并入以那架公社。1962年析建板桥、多吉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板桥乡。乡境有煤矿。产生漆。有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板桥,在城关镇北11公里,程家河畔。人口450。海拔 1 350 米。明称后则溪,系彝语译音,为地方行政区域名。因村前有木板搭成的桥梁,更名板桥,亦称则溪桥。有公路接站织公路。. |
中寨镇 |
中寨乡位于织金县城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5°39′,北纬26°41′之间,东与城关镇,南与后寨苗族乡,西与雍县,北与板桥乡以及以那镇接界,距县城约20公里,居住着汉、苗、穿青、白、布依等民族,辖16个村,117个村民组,4859户18600余人,总面积14733亩(其中田5814亩,土8919亩),人均粮食348公斤,人均纯收入1275元,平均海拔1740米,县道四级织金至纳雍公路经乡政府横穿全乡而过。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10万伏高压输电线咱已拉通并使用,农网改造正在实施,通讯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良好,以煤炭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优质、低硫煤储量大,现已探明蕴藏量达11.3亿吨,居全县前列。98年以来共引进外商投资1000多万元,已建成投产上规模的煤厂11个,现已通过验收的有3个。 - 自然资源 铁、铜、铅锌、重晶石等矿具有较市制开采价值,铅锌矿已有外商投资开采,土特产有核桃、优冷水米,乡境内漆树多,每年可产生漆千余斤,盛产泡参、杜仲、天麻、黄柏、桔梗、龙胆草等中药材,万以天麻品质为佳。有荒山草坡8万余亩,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已列为地县规划的畜牧大乡。 全乡海拔落差大,多种气候并存,区域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有林地27000亩、灌木林3000亩,划地30000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可向外输送和利用的劳动力有9000余人。 |
三甲乡 |
在织金县中部偏东北。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白、苗、彝、布依、水等民族占26%。辖14村委会。1949年为三甲乡。1953年析设三甲、大嘎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3年析建三甲、大嘎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三甲白族苗族乡。划原木嘎(平桥)、果化2乡部分地入辖。富煤矿。产茶叶。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三甲,在城关镇东北10公里,慕恩溪畔。人口410。海拔 1 220 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编整里甲,为慕恩里三甲,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农具综合厂。附近多暗河洞穴。站织公路经此。. |
自强乡 |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1.24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47.5%。辖11村委会。1949年为自强乡。1958年撤乡建公社,后并入龙场公社。1963年析建自强、熊寨公社及支东苗族乡。1984年改置自强乡和支东苗族乡、熊寨苗族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自强苗族乡。境内有铁、重晶石、方解石等矿藏。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长耳朵,在城关镇东34公里,干河坝东侧长耳朵山北部山凹中。人口43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455 米。原名小兔场,以“卯”日赶场,故名。俗讳“兔”字更今名。有简易公路接站织公路。. |
大平乡 |
大平乡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下辖: 520524202201 210 大平村委会 520524202202 220 石板村委会 520524202203 220 中寨村委会 520524202204 220 新黔村委会 520524202205 220 新场村委会 520524202206 220 新河村委会 520524202207 220 新平村委会 520524202208 220 前平村委会 520524202209 220 前丰村委会 520524202210 220 箐拢村委会 520524202211 220 岩脚村委会 520524202212 220 花坡村委会 520524202213 220 群建村委会 |
官寨乡 |
在织金县北部。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2.14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水等民族占28.5%。辖16村委会。1949年分属安东乡和碧云乡。1953年析设官寨、坝子、新龙、化处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八步公社。1963年析置化处、白马公社和官寨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官寨苗族乡,划原鼠场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硫磺、滑石、大理石矿。有小学18所。境内织金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乡人民政府驻地官寨,在城关镇东北17公里,织金关西北。人口7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300 米。原为总机杨氏土目治所,俗称土目为官家,故名官寨。原址在西南1公里,清光绪间兴集市,因交通不便迁今地,称官寨新场,并设总机塘。有旅游专线公路接黄安公路及站织公路。. |
茶店乡 |
在织金县北部。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布依、苗、彝等民族占25%。辖22村委会。1949年为清和乡。1953年析设茶店、店子、海马、沙桂乡。1958年撤乡并入八步公社。1962年析建茶店、店子、海马公社和沙桂布依族乡。1984年改置茶店、店子乡和沙桂布依族乡,海马布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产茶叶。有小学2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茶店,在城关镇北23公里,六冲河南岸。人口 1 600 ,有汉、水、彝等民族。海拔 1 350 米。古称倮龙、保龙,系彝语译音,意为石城。明设保龙桥塘,清设倮龙汛。为县北部通往毕节、大方要道,川盐入县境必经之地,过往商贾多于此歇脚饮茶,改今名。设农贸集市。黄安公路经此。. |
金龙乡 |
金龙乡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下辖: 520524205201 210 老街村委会 520524205202 220 细木村委会 520524205203 220 中寨村委会 520524205204 220 关心村委会 520524205205 220 金果村委会 520524205206 220 黄山村委会 520524205207 210 新七村委会 520524205208 220 石板村委会 520524205209 220 安山村委会 520524205210 220 中坪村委会 520524205211 220 综合村委会 520524205212 220 包营村委会 520524205213 220 落作村委会 520524205214 220 齐心村委会 520524205215 220 建福村委会 520524205216 220 大竹村委会 520524205217 220 关法村委会 520524205218 220 复兴村委会 520524205219 220 新立村委会 520524205220 220 石兴村委会 |
后寨乡 |
后寨乡 后寨苗族乡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织金西部,东经105°36′,北纬26°36′,距县城26.4公里,东接城关镇、珠藏镇,北临纳雍县、中寨乡,西与三塘镇毗邻,南与少普乡、珠藏镇接壤。 全乡辖13个行政村96个村民组6910户25725人,境内居住着汉、苗、穿青、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全乡总面积1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85亩。全乡平均海拔1680米,年降水量10125毫米,年平均气温18℃。有林木5.5万亩,荒山草坡5万亩,产300多种中药材,地下有无烟煤、硅矿、硫铁矿、硫矿、重晶石等多种矿藏,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最为丰富,初步探明储量为20余亿吨,现有合格有证煤矿6个。境内有用于发电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库两座:红阳水库和群丰水库。库容量分别为780万立方米和40万立方米,乡现有农贸市场四个:地基坝、羊厂坝、高墩,马家田,成立了13个村治保会和13个村社会治安调解委员会。 |
鸡场乡 |
|
绮陌乡 |
在织金县中部偏北。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其中苗、彝、仡佬、布依等民族占20%。辖16村委会。1949年属瑞雪乡。1953年析设绮陌、二塘、阿烈、平桥(木嘎)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3年析置4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绮陌乡。有煤矿。产薏仁米。有中小学2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绮陌,在城关镇北8公里,绮陌河西岸大岩山下。人口200,有汉、水等民族。海拔 1 280 米。黄安公路经此。. |
普翁乡 |
在织金县中部偏西北。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其中苗、彝、布依、水等民族占15%。辖12村委会。1953年置龙普、果化、太平、新民、杨柳等乡。1958年分别并入桂果、化起、牛场公社。1963年后析建普翁、果化、李井、太平、杨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普翁乡,划原大嘎乡狗场坝村入辖。有煤矿。产薏仁米。有中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普纳翁,在城关镇东17公里,杨柳河畔。人口240,有汉、布依等民族。海拔 1 280 米。站织公路经此。. |
实兴乡 |
在织金县南部。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9.6%。辖13村委会。1949年为兴隆乡。1953年析设实兴乡、干河乡。1958年撤乡并入桂果公社。1963年析置2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实兴乡。有煤、铁、重晶石矿。产葵花子、生漆。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谌家庄,在城关镇东南19公里,斗篷山北麓小溪边。人口31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以姓氏命名。普定—织金公路经此。. |
上坪寨乡 |
在织金县东南部。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20.6%。辖14村委会。1949年为祝实乡。1953年析设克老坝、上坪寨、五甲乡。1958年撤乡并入猫场公社。1962年后析建上坪寨、克老坝、五甲公社。1984年改置上坪寨苗族乡和五甲、克老坝乡。1991年合并置上坪寨乡。有硫铁、铝土矿。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坪寨,在城关镇东南34公里,乌江上游顺河北岸。人口350,有苗、汉等民族。海拔 1 300 米。地势较为平缓,与上坪寨相对,故名。有简易公路北接站织公路。. |
营合乡 |
营合乡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1.43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13.2%。辖8村委会。1949年分属兴文镇和足麦乡。1953年置补花乡。1958年撤乡建幸福公社,后并入猫场公社。1962年析建补花、营合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营合乡。有煤、磷、硫铁等矿。有小学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小龙场,在城关镇东35公里,马鬃岭东南。人口200。海拔 1 350 米。昔以“辰”日赶场,为以龙场相区别,因名小龙场。有公路接天龙—织金公路。. |
纳雍乡 |
纳雍乡 在织金县东部,六冲河下游南岸。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1.85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3.5%。辖12村委会。1949年属东安乡。1953年析设东安、鼠场乡。1958年撤乡并入化起公社。1961年后析建纳雍、鼠场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纳雍乡,划原杨柳乡部分地入辖。有煤、大理石、滑石、铁等矿。产薏仁米、油桐籽。有小学1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纳雍,在城关镇东北23公里,六冲河(裸结河)南岸,比扎大山北部山谷中。人口8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105 米。“纳雍”为彝族家支名。原属黔西州安得里,民国初划入织金。1924年集镇迁于溪东鹅老虎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