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碧江区 >> 环北街道

环北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环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环北街道简介

  环北办事处地处铜仁城区东、南、北三面,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东经109’09‘一109’16’、北纬27040‘一27046’之间,东至灯塔办事处,南抵谢桥办事处,西连市中办事处、河西办事处、和平乡,北接川硐镇、滑石乡。全处行政区域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公顷,森林覆盖率33%,居住着侗族、土家族、苗族等20多种民族。渝怀铁路铜仁段客运站、货运站均在本辖区,大兴飞机场距辖区不到20公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区最高-机关,大、中专院校均座落于环北。
   环北办事处以创收型、创税型、发展效益型为主体,全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兴工富处”战略,以财源建设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城市创建为龙头,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狠抓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的组织建设,促进了全处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48平方公里 522201002 554300 -- 查看 环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环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桐梓巷社区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桐梓巷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桂花塘社区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桂花塘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北门社区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北门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两板桥社区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两板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梵净山社区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梵净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铜江村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铜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熊家屯村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熊家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板桥村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板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关村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北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坳村 ·铜仁市旅游·铜仁市特产·铜仁市十大特产·铜仁市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大坳村谷歌卫星地图

环北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川硐街道

  川硐镇位于铜仁市北郊,距铜仁机场和铜仁火车站各10公里。辖区面积97.71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居委会,74个村民组,16000人。有耕总面积1943公顷,其在常用耕地面积811公顷,田535公顷,常用耕地面积的65.97%,有林地面积2208亩,封山育林面积842公顷。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09年初,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 “文明村镇”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8元。   全镇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畜牧业方面:尖岩村的林中土鸡、波尔山羊养殖场;坞坭的民发生猪养殖基地;凉湾肉鸭养殖场;小江口白鹅养殖基地。在农业方面:尖岩村有油桃基地;川硐村有桃、梨基地;坞坭村有葡萄基地;凉湾村有西瓜种植基地;板栗园村有柚子种植基地;小江口村有花生种植基地,境内201省道沿线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全镇范围基本开成一村一品格局,   近年来,我镇迎来了铜仁城区扩容发展的新机遇,占地3.8平方公里的铜仁教育新区,5平方公里的大兴高科技工业园区相继在建设之中。先后投资100万元的万丰复合厂、投资200万元的民发生猪养殖场、投资1000万元的宏绿林加工厂、投资1.5亿的天生桥电站、占地10亩的贵州电网220千伏川硐变电站先后落户我镇,雄奇的天生桥峡谷景区,带动我镇乡村旅游蓬勃,项目的落户、企事业单位的进入为我镇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腾飞。   目前,我们正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三个次中心”的铜仁城区扩容和杭瑞高速、铜玉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机遇,按照“融入铜仁城、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川硐”的思路,大力实施“一城两镇三基地”发展战略(一城:通过5年左右努力建成我市新型次中心城市。两镇:经济强镇和生态名镇。三基地:特色种植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旅游休闲渡假基地),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中的川硐正以饱满的服务热情,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谐的社会环境,真诚欢迎天下有识之士,投资这片正在开发的热土,欢迎各界人士建言献策,共创伟业。  

市中街道

  市中办事处位于铜仁市中心区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有4个社区居委会,43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0403户,31064人。有包括省、地、市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56个省级示范高中1所,完全小学2所,有全区唯一一所二甲医疗机构——铜仁地区人民医院,有铜仁城区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和民主路人行道示范街,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周逸群故居,有古风犹存的中南门明清建筑群,有风景胜地东山寺,拥有旺盛的人气和商机,是铜仁市改革开放的窗口。  

环北街道

  环北办事处地处铜仁城区东、南、北三面,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东经109’09‘一109’16’、北纬27040‘一27046’之间,东至灯塔办事处,南抵谢桥办事处,西连市中办事处、河西办事处、和平乡,北接川硐镇、滑石乡。全处行政区域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公顷,森林覆盖率33%,居住着侗族、土家族、苗族等20多种民族。渝怀铁路铜仁段客运站、货运站均在本辖区,大兴飞机场距辖区不到20公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区最高-机关,大、中专院校均座落于环北。    环北办事处以创收型、创税型、发展效益型为主体,全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兴工富处”战略,以财源建设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城市创建为龙头,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狠抓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的组织建设,促进了全处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河西街道

  铜仁市河西办事处成立于1989年1月1日,位于铜仁城区西郊,面积41.48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000人,下设办事机构41个,分别是:   党政办、纪委办、工会、妇联、关工委、团委、民政办、统计站、计生办、计生站、计生流管办、综治办、司法所、财政所、国土所、村管所、创建办、农推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企管站、合管站、劳动保障所、安监站、交管站、农机站、凉水井派出所、河西派出所、锦江卫生院、新华村、新庄村、双江村、茅溪村、大江坪社区、新华社区、广场社区、文笔峰社区、鹭鸶岩社区、花果山社区。   有大中型企业40家。  

灯塔街道

  灯塔办事处于2006年8月挂牌成立,位于铜仁市东北部,距市区6千米,距铜仁机场18千米,铜仁至麻阳出省公路穿越境内,十里锦江贯穿全境,东与漾头镇相邻,北与滑石乡相接,行政区域总面积68.6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6公顷,辖5村1居66个村民组,15657人,主要民族有汉、侗、土家、苗族,辖区境内有13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    办事处成立以来,加大农业水利及道路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截止2010年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组公路达到9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一蔬二果三养四加工五旅游”战略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岩懂等蔬菜基地6个,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亩,马岩、寨桂、柑子冲已经列为铜仁最大的的蔬菜、瓜果基地。旅游资源丰富, 主要名胜及旅游景点有:岩董新石器遗址、锦江风光、莲池庵、奔马图、金棒鼓磨王、鸡观岩等。工业有铁合金、钒触媒、硅业、锰等中小型企业13家,每年创税近亿元。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的货站(铜仁东站)在辖区境内。行政事业单位18个,窗口单位5个,厂矿企业 13家,辖区内共有中小学5所,集贸市场 1个,网吧、游戏室4个110KV变电站2座,村级卫生院(室)5所,灯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中。商家534户,邮政、供电、供水设施齐全,广播、电视、电话、移多通迅覆盖率100%。    灯塔工业园区以发展仓储、环保二、三类工业,排污能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经济带动性大,竞争力强的工业为主。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2千万元,创税2070万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7千万元,创国税3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4元。2008年工业总产值72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2009年辖区规模企业生产总值66700万元,创税4000多万元,成为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大支柱。  

坝黄镇

  坝黄,一个亮丽的名字,一个风景毓秀的地方,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    坝黄,地处铜仁市的西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的东南麓,距铜仁市区仅20公里,是铜仁市通往西五县的必经之地,是两县(市)四乡(镇)的集贸中心。305省道穿腹而过,源于梵净山麓的隽秀锦江流经全镇,沿江两岸,在串珠般肥沃的田坝外,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人家处,或古树参差,或怪石嶙峋。    这里,山环水绕,山青水秀,溪沟纵横,气候宜人!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白花浪迷人风景区,有直入云端,恰似梵净山金顶的“双峰山”,亦有鬼斧神工的将军城石林。。    全镇总面积197.6平方公里,辖21个村,1个居委会,218个村民组。总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48万,农业劳动力22860人。有汉、苗、侗、土家、瑶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镇。    全镇现有耕地10万亩,林地1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1%。 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邮、通电、通电话、通电视。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抢抓机遇,负重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始终围绕“农业稳镇、绿产富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旅游强镇”的思路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53万元;粮食产量13074吨;财政收入完成135.9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5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0元。全镇有农牧专业技术人员34人;有学校33所,教职工366人;有卫生医疗机构26个,卫生技术人员58人。    坝黄属低山丘陵流水侵蚀地貌,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C,年降水量1337mm,无霜期280天以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土特产以油桐、花生、油菜、马铃薯等为大宗,经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猕猴桃等基地种植已初具规模。本地还贮有丰富的磷、铅、锌等高品位矿种,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   坝黄人民勤劳,生态资源丰富,全镇上下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东风,以宽广的胸襟,以“借您一桶水,还您一桶油”的优惠政策,热忱欢迎您前来投资、开发!同时,也愿奉出独好的风景,供您观光、旅游、休闲、娱乐!    有您的投资、有我的优质服务、再加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坚信,一个集生态旅游、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城镇--坝黄一定会显现在世人面前!  

云场坪镇

  云场坪镇位于铜仁市东部湘黔两省交界处。东连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北接滑石乡,西、南与漾头镇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17′至109°22′、北纬27°43′至27°47′之间。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35.64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罗坳后山) 859米,最低点(枫木坪老屋场沟底)320米。有小溪河两条, 一条由马仙溪流向马岩,俗名小河,一条在云坪镇内三眼泉至回龙溪库内。年平均气温为15至16℃,1月平均温度为2.3℃,7月平均温度为24.8 ℃;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降雨量1250毫米,年日照1050至1120 小时。全镇耕地面积3733亩,其中田2585亩,占耕地面积的69.25%;土1148亩,占耕地面积的30.75%。林地面积4876亩。    云场坪在元朝时隶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辖的施溪样头长官司。明朝江洪武五年,改名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州卫;六年(1373)拔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划属刚设置的思州府。清代仍为思州府施溪长官司的辖地。民国2年,施溪长官司地划属新设置的省溪县,为该县的东区(民国12年改称五区)。民国21年曾设置大洞镇。民国27年属省溪县第三区第三联保第4、5、6保(大硐喇、落水龙、老屋场)。民国30年撤销省溪县,原施溪长官司地划属铜仁县、云场坪属铜仁县的马岩乡。1953年由马岩乡分出建立云场坪乡。1957年又并入马岩乡。此后与马岩乡时分时合。1985年1月,再次将马岩乡的云场坪、 枫木坪、路腊3个行政村和云场坪矿区划出建立云场坪镇。1992年, 云场坪镇由乡级镇升格为科局级镇。镇政府驻地云场坪,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1′,北纬27°45′,海拔606米,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27千米。2007年,全镇辖3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7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65人,农业人口2989人。居住人口复杂,民族繁多,主要有土家族、侗族、苗族、蒙古族、布衣族、仡佬族、白族、水族、壮族、满族等15个少数民族。汉族占总民族的49%,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    云场坪镇地处高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深,具有云贵高原特色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岩溶洞穴,奇峰异石,风光绚丽。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价值。但由于云场坪镇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宣传不力、信息落后,至今尚未得到开发。最有开发价值的有沙落岗峡谷。   1、沙落岗峡谷:在云场坪镇枫木坪村马仙溪村民组镜内,上游与滑石乡小田村接壤,下游与灯塔办事处马岩村、独岩村相连,峡谷长约4千米,谷内两边悬岩峭壁,刀削斧劈,风光十分独特,景点集中,多约数十处,世间稀有。   2、铁门栓:位于沙落岗的下游,有两道石壁,一道石壁从左壁伸向右壁,一道从右壁伸向左壁,固似两个门栓,溪水从中间未关断的空隙中间流出。传说是远古时期一天夜里倾盆大雨、雷电交加、突然天崩地裂,一条黄龙从滑石飞奔而下,冲断滑石桥(断桥)奔入沙落岗谷内,企图从沙落岗进入锦江,回归大海。为使黄龙不绕乱地方安宁,一神仙作法,急忙从梵净山移来两匹山将黄龙关在谷内,固名铁门栓。    3、飞龙潭:在沙落岗谷内中断,流水从约百米高的石壁上飞奔而下进入潭中,形成世间独一无二的瀑布。气势宏伟,震耳欲鸣。传说黄龙经过石壁由于为了不误时辰,来势十分凶猛,将一个约百米的石壁,梭出约2米深的大槽,溪水从槽中流入深潭。形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瀑布。深潭水域面积约1000平方米,深约10米,潭似圆形,左壁上端有一天然洞,高约100米,宽约80米,深约10米,顶上有无数石山。正面石壁有无数小溶洞,洞内洞外壁上有很多奇形怪壮的石溶钟乳石,风光独特。   4、河道明珠:在飞龙潭顶上流水处,有几个圆形天然水塘,站在高处下看,太阳照在水塘上面银光四射,像几颗特大明珠镶嵌在河道中。大的约10平方米,小的约2平方米,深不可测,传说是八洞神仙铁拐李用拐棍凿通的,马仙溪曾有老人用棕绳吊上石头下放塘中测量水深,用了10余米绳子都没有放到底部。此处很有地理考察研究价值。   5、-、鲤鱼向天歌:又名-口,在河道明珠上端约400米处,由于千百年流水的冲刷将两块大石冲刷成一个酷似-的大口,一个酷似鲤鱼的大口,-、鲤鱼两旁齐排一起,头向天仰,张着大嘴,形象十分逼真。传说-、鲤鱼要争夺上端10米处的“金盆”、银盆”,相互争夺不下,仰头呼请玉帝定夺,由于玉帝不问人间事,所以至今“金盆”、“银盆”还在原处,-、鲤鱼均没有得到。   6、“金盆”、“银盆”在-、鲤鱼向天歌的上端10米处,两塘间隔丈余,水面深绿,形状如圆形,酷似两个装满水的大盒,俗称“金盒”、“银盒”。传说-、鲤鱼精都想将其占为己有,请求玉帝定夺,由于玉帝说不管人间事,所以至今还在原处。   7、沙落屯:在峡谷尽头,三面悬崖峭壁、刀削斧劈,一条路进入屯中,屯内呈圆形,面积2000余平方米。屯正面用石块砌成约3米的高墙,右面石壁脚下是飞龙潭,左面有一个约2米宽,2米高,3米长的自然通道,下面是-、鲤鱼向天歌和“金盒”“银盒”。相传是清代时为了抵挡苗兵的修建的关卡,也有可能是“南长城“的起点,很有考察价值。   全镇基础设施齐全,通邮、通电、通路、通电话。80%的村民饮上了自来水,80%的村民看上了闭路电视, 农业科技普及较快,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1年达2155吨,人均807公斤。绿色产业和养殖产业迅速兴起,各村(组)相继建立了养殖基地和果园基地。    我镇不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矿产资源, 有汞、铅、锌等十多种多种矿产,尤以出产汞,历史悠久, 在全国享有盛名。这里曾有全省最大汞矿之一铜仁汞矿。这几年来镇党委、 政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引来了外商在这里投资, 1999年德福选矿厂和2001年湘黔锌业有限公司相继在这里投产,并取得了很大的效益。    全镇农村经济发展迅猛。 下辖三个行政村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被铜仁地委、行署和贵州省委、 省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云场坪镇、云场坪村分别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 “六好”镇、“五好村”。全镇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云场坪镇正以崭新面貌,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造美好未来。   

漾头镇

  漾头镇位于铜仁市东部,镇政府距铜仁城区30公里,东与湖南省郭公坪乡接壤,南靠本市瓦屋乡,西接环北办事处,北与云场坪镇交界。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地势起伏较大,为中低山峡谷丘陵侵蚀地貌,属锦江河下游,全镇最高海拔970米,最低海拔205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日照数1127.5小时,年降雨量1317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80天。   全镇辖3个村,1个居委会,37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55亩,林地94665亩,水域10000多亩,居住地及公用地52889.7亩。其中集镇所在地位于漾头村,全村19个村民组,3500余人,其居委会也位于集镇。   全镇总人口7126人,其中农业人口6438人,境内居住侗、土家、苗、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95%以上。   全镇粮食总产量4000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00元。   境内水利、电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交通便利,是广大投资者投资、旅游、经商的理想场所。   1、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镇内水利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占全市的70%以上,经过镇内的有锦江河、瓦屋两条河流,水域10000多亩,具有水电开发5000千瓦,为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电开发提供了条件。   2、电力资源方面:境内现有漾头、施滩二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共计18645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76.4%,为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型加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3、旅游资源方面: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九龙洞,景观独具特色,洞内深广雄奇,怪石磷峋,巧夺天工,年接待游客量在10万人次以上。以九龙洞为中心,还有天鹅洞、东屏山寺、莲慈庵等景点,各具特色,开发潜力大,“十里锦江”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沿河两岸山势起伏,竹木点缀,风景宜人,沿岸有徐福后代居住地察院山庄及“万亩竹海”,郁郁葱葱,山间流水环绕,颇具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镇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锰、磷、汞、硅、矾等矿产资源。其中锰矿、磷矿蓄量较大,具有开发潜力。   漾头镇投资环境优越,镇内交通十分便利,经过镇内的有渝怀铁路,在镇境内设漾头货运站。铜麻、(铜仁到麻阳)万麻(万山至麻阳)高等级公路穿镇而过,集镇内车流量每日在1000辆以上,为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镇内通讯、电力、文化基础设施齐备,土地、水电、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明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坚持以情招商、以诚招商,竭尽全力的为广大客商创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   漾头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人们的旅游、休闲、投资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桐木坪乡

  桐木坪侗族乡成立于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位于铜仁市西南部,东经108°50′—109°28′,北纬27°26′—27°52′,距铜仁城17公里,总面积66.29平方公里。2008年末有汉、侗、土家、苗等14个民族,共2306户,总人口9114人,其中少数民族有5920人。该乡辖桐木坪、卜口、棉花坪3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东与河西办事处的新庄村、茅溪村接壤;南与谢桥办事处楚溪村、挞扒洞村相连;西与鱼塘乡老羊坪毗邻;北与坝黄镇的高坝田村、塘边坡村相邻。东西长12.25千米,南北宽10.50千米。该乡人均纯收入2415元,是全市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06年底,谢桐油路已开通,可直达桐木坪乡政府,大约需要30分钟。全乡3个行政村已全通公路,52个村民组基本上通公路。随着谢铜油路的开通,打破了长期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了工作思路,加大了投入和上跑力度。争取了桐木坪客运站、司法所建设,桐木坪至铁广坪、卜口至石阳洞等通村公路新建和维修工程,解决了31个村民组的人饮,受益人达5251人,牲畜6732头,基础实施的不断完善,为我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9月,桐木坪乡建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结束了长期没有中学的历史;全乡共有4所小学,2008年已通过了国家级“两基”试查。2006年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村寨、街道环境,实行了“整脏治乱”,现全乡的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变,到2008年底,该乡共建立了5个文明卫生村寨,并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现移动通信信号已全部覆盖52个村民组,1140户农户已安装了程控电话,并且5户农户买了电脑并已安装上了宽带和光纤。   2010年,全乡共有9243人,2248户,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达4205万元,人均纯收入2750元。   桐木坪乡地处铜仁市高山处,境内平坝地少,高山地多,平均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天堂坡)683.9米,最低点(言前坪沟底)270米。地貌类型较为复杂,东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高山。森林覆盖率为57%,森林覆盖面积34330亩。退耕还林5350亩,退耕还林7年来得到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为800余万元,目前,在卜口村已建成了6000亩优质板栗基地,且经济效益显著;粮食直补3年来共补助160余万元,农村低保惠及到全乡1045人,年低保金为68万余元;党的好政策惠及到了全乡大部分的农户。畜牧养殖初具规模:全乡存栏种鹅3600余只,共58户,100只以上的有28户,商品鹅年出栏100000羽以上,每户年收入均在2.56万元以上;棉花坪生猪、种猪养殖基地现已发展有养猪大户30户,母猪存栏数521头,生猪年出栏数1612头,到2008年底全乡共建沼气532口,为农民增产、增收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乡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铅、锌、硅、矾等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硅蓄量较大、品质优,有很大的开发价值。2008年初,引进了铜仁市锌源矿业有限公司,总投资达5000万元。旅游发展潜力大:乡内自然景观奇异———卜口夹岩河,两岸石壁高耸,景色迤俪,有“小三峡”之美称,而在2008年初,党委政府经过多方努力引进了总投资达1500万元左右的云灵仙景度假村座落其间,它的出现为夹岩河的开发带来了新的飞跃;还有卜口溶洞景观独具特色,洞内深广雄奇,怪石磷峋,巧夺天工,风景宜人;铜仁市最大水库———瓮坑水库座落该乡,旅游潜力很大,颇具观赏和开发利用价值。   桐木坪乡党委、政府根据乡情、村情,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出了优化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不断壮大畜牧业,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把桐木坪乡建设成铜仁市的“文明乡、旅游乡、矿产乡、畜牧乡、板栗乡”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方位推进经济发展工作思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利用本乡优势资源发展经济。  

滑石乡

  由原滑石、白水、三寨三个小乡及灯塔的一部分撤并建后组建而成,位于铜仁市东北部,东邻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黄合乡、本市云场坪镇,西连川硐镇,南抵环北办事处、灯塔办事处,北接松桃县大兴镇、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2007年4月“撤并村”工作后,全镇辖滑石、白水、豹子营、老麻塘、新寨、芭蕉、三寨7个村,共有83个村民组, 4454户,1865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本乡辖区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14.25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在350—600米之间,处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度斜坡上的一个平台,地势起伏平缓,土层深厚肥沃,雨量充沛,热量丰富,且雨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温、水三大气候要素配置较好,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全乡共有耕地3059公顷(即45885亩,其中:稻田36495亩,旱地9390亩)(计税耕地16371亩,其中稻田14700亩,旱地1671亩),人均耕地2.46亩,其中稻田2.0亩,有适宜发展果、茶的荒山面积1512公顷,园地135公顷,林地1548公顷,牧草地12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6公顷,效能运输用地4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50公顷,未利用土地1160公顷,是铜仁市的粮食主产区,素有“铜仁粮仓”之称,全乡粮食总产量稳定1.9万吨以上。   全乡区位优势明显,水利化程度高。乡政府驻地,距大兴机场仅13公里,距渝怀铁路铜仁站20公里。乡内有水库7座(豹子营水库、凉湾水库、帽子坡水库、茅坪水库、老虎龙水库、鱼寨龙水库、弄子丘水库),山塘12口,总库容量800余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高。滑石乡以盛产水稻、荸荠闻名。200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98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650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4160亩,森林覆盖率达28%,造林面积500。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扎实搞好劳务输出,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外出务工人员3120人。   滑石乡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善。投入资金180万元改扩建的尖砂公路已贯穿全乡,它已成为推动本镇经济发展的交通命脉,同时滑石客运站建设列为市2007年十件实事之一,正在测量规划阶段;率先投入800万元的农电网改造工程,建有变电站一所,实现了全广大农户城镇同网同价;现已实施了73个村民组的人畜饮水工程;投入200万元建设程控电话,移动机站、联通机站,改变了本乡讯息落后的状况。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通邮电、通电话、通自来水。全乡建有农卫接受站72个,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农村“三改”工程,建有1400口沼气池,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和卫生条件。全乡有少数民族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578人,教职工34人;建有小学10所,在校生1748人,教职工124人;有乡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3人,床位数8张,有村级卫生室七个,卫生技术人员19人,全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10714。计划生育工作,年出生人口238人,出生率达1.224%,自然增长人口253人,自然增长率为1.301%.   该乡处于云贵高原的丘陵地带,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文明而且古老的地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桥(又名断桥、湘黔人民友谊桥),她静卧南长城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南长城起点遗址保存良好,对发展旅游业有很大潜力;据沈氏族谱记载,中国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根在滑石镇老麻塘村下寨村民组;还有获得殊荣的电视剧《小桥流水》,曾在本镇白水村境内取景拍摄;三面环山、碧绿如镜、似如天池而相邻铜仁机场的豹子营水库,是旅游观光、垂钓、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和平乡

  和平乡地处铜仁市西北部,东邻河西办事处、川硐镇,西连江口县桃映乡、南抵本市坝黄镇,北接松桃牛郎镇,离城17公里,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辖稿坪、和平、凉水井、陈家寨、两岔溪、矮龙、孟溪、冷水、德胜屯、王家坪、八村、遥山沟、水源头、枣木溪、龙鱼15个村,114个村民组,5140户,总人口19832人,人口密度170人/平方公里,以土家族、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4.59‰,政府所在地和平,渝怀铁路从本乡穿境而过。   和平乡海拔240米—800米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是全市的高温区之一。夏季炎热时间长,7月份最高气温在38℃左右,冬季渐凉,最低气温在-3℃,年平均气温16.5℃,日照少,日照率仅为27%。冬春持续阴雨天气。雨量充沛,降雨量大,年降雨量多达170多天。   旅游景点。和平乡旅游资源丰富,聚居着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两河口民族风景园距市区6公里,地处发源于梵净山的和平河与流经天生桥的小江口河交汇处,两条河水温差较大,这里交通方便,绿树成荫,是十分理想的漂流之地,因此,通过招商引资,该处于2003年建有集工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林沁漂流山庄”。    “九牛困塘”更是休闲、娱乐的胜地。大坪坡有神奇的石林风景,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景区四季如春,还有神奇的龙角岩,伏魔山等自然风光,极富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技,土家杆杆舞、龙灯、花灯等人文景观与绚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造就了和平多姿多彩的独特景观。  

瓦屋乡

  瓦屋侗族乡位于铜仁市东南部,距市区39公里、(渝怀铁路)漾头火车站8公里,是湘黔两省三县(市、特区)7个乡(镇)交界地,东与湖南芷江县大树坳乡接壤,西与万山特区下溪乡、敖寨乡及本市六龙山乡毗邻;北与麻阳县尧市乡、拖冲乡及本市漾头镇相连。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72个村民组、105个自然村寨,居住着2868户10826人的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2003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100万元,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瓦屋乡是铜仁市粮油主产区之一,4000余亩的司前大坝是全市第一大坝。大坝灌溉水渠“龙司渠道”长9公里,瓦屋河防洪堤长5000余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瓦屋乡木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大量的重晶石、碧玉石、锰、硅等矿产。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确立了“绿产立乡、养殖富乡、畜牧养殖、矿产强乡、商贸活乡”的发展思路。实施退耕还林、畜牧养殖,建立后续财源。拉通矿区经济路,开发新田湾锰矿,增加财税总量。建有1200亩金秋梨、500亩水蜜桃、200亩高山葡萄、3000亩枇杷等经果林基地,建有甲鱼养殖基地2个、波尔山羊品改点1个、生猪品改点2个;实施退耕还林5200亩,森林覆盖率达65%。   瓦屋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大依法治乡工作力度,开展与接边乡镇联防联调,实施“法律服务进农家”活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浓厚,治安案件、刑 事案件发案率低,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居风纯朴,是铜仁市的无毒乡。    瓦屋乡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横贯全境的万(山)-麻(阳)油路已开工建设,变电站已投入营运,通讯十分便利。随着铜(仁)-麻(阳)油路开工、渝怀铁路(过境漾头)今年将通车,加于瓦屋-召田接湖南芷江大树坳乡的省院公路将开工建设,瓦屋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场更趋繁荣,商贸更趋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瓦屋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六龙山乡

  铜仁市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位于铜仁市东南部,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亩(其中:田2670亩、土1630亩),林地总面积13万亩(其中:淡竹10万亩,其他3万亩)。总人口4458人,2002年贫困人口2346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6%。全乡辖3个村,32个村民组,乡政府所在地距市政府45公里。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   境内资源十分丰富,交通便利,是广大投资者投资、旅游、经商的理想场所。一是10万亩淡竹资源;二是独特的气候资源;三是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四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坚持以情招商、以诚招商,竭尽全力的为广大客商创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    六龙山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人们的旅游、休闲、投资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环北街道特产大全




环北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