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置的中兴街道辖原中坝乡中坝村、小河村、夫子坝村、蔓苞村、大坑村、天池村、陈香村、付华村、大田村、堰塘村、杠穴村、罗星溪村、官家寨村、土黄坝村、双龟河村、土岩村、魏家寨村、杨家坪村,街道办事处驻中坝村。
名称来历
原名“中正”乡,民国因县城“中正街”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坝”。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8°18′35"~108°24′40",北纬27°,59′36"~28°07′29"。地处印江县城西部,东与峨岭镇接壤,南与思南县凉水井镇交界,西与德江县枫香溪镇交界,北与杉树乡交界。中坝乡人民政府驻中坝村,电话区号0856,邮政编码555200,距印江县城7.5千米。
政区沿革
唐宋时期属思邛县辖地。元朝属思邛江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年)废司设县后,始设本图,属在廓图,至道光十年(1830年)。中华民国中期(1940年)设中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更名为中坝乡,属一区;1958年2月划入城关区人民公社;1962年设中坝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中坝乡;1992年拆区并乡,由原中坝乡、玉屏乡合并为中坝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中坝乡辖中坝、小河、夫子坝、蔓庖、大坑、天池、陈香、富华、土岩、大田、堰塘、杨家坪、魏家、官家、杠穴、罗星、土黄、双龟18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734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30人,城镇化率29.1%。总人口中,男性占52.5%;女性占47.5%。
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14880人,占85.78%;苗族占12.14%、汉族占2.08%;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6%,人口自然增长率6.7‰。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5.4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0.32千米,总面积72.21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典型的山地地貌。境内最高峰鸡冠山,海拔1359米,最低点两河口,海拔377米。
气候: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水文: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河印江河,长16千米;二级河冷水河、孟溪河、小河三条,总长18千米;三级河六井溪河,长15.8千米。河流总长度49.8千米,河网密度0.74千米/平方千米,最大的河流为印江河,从东至西流经境内中坝村、大田村,流域面积58.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4立方米/秒。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矿、重晶石等。其中铁矿储量42.1万吨,分布在皮家山一带;重晶石储量约1444吨,分布在土黄、官家一带。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连阴雨,冰雹,地质灾害等。其地质灾害大型滑坡3处,中型滑坡4处。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8864.8亩,人均0.5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6011万元,比上年增加3.5%,占GDP的比重85%。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958.8吨,人均400千克,其中水稻1665吨,小麦39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450吨,其中花生150吨;蔬菜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275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胡萝卜。
畜牧业以猪、牛、羊、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7737头,年末存栏7581头;羊饲养量4688只,年末存栏2485只;牛饲养量1772万头,年末存栏1433万头;家禽饲养量35114羽,上市家禽32895羽。2011年生产肉类1089吨,其中猪肉911吨,牛肉44吨,羊肉38吨;禽蛋84吨;畜牧业总产值24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
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7047亩,林木覆盖率38.8%,活立木蓄积量10.4万立方米。渔业总产值1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630万元,比上年增加0.0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70万元,比上年增加0.03%。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455.1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3.91万元,比上年增加22%。2011年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210万元,比上年增加36%。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10平方米,藏书2.9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傩戏、花灯等。
●教育
2011年全乡有幼儿园(班)13个,在园(班)幼儿214人,专(兼)任教师14人;小学13所,其中:村完小及以上学校6所,村教学点学校7所,在校生1318人,专(兼)任教师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1所,在校生531人,专任教师26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8%,小升初升学率98.5%。拥有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6人。
2011年教育经费达68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8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7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7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3 %、11.6%、11.6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8.6%。
●医疗卫生
2011年来中坝乡医疗卫生机构(村级卫生室)16个。卫生院1所,病床14张,固定资产总值45万元,专业卫生员12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5人。注册护士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006人,平均每千个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00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001人。完成诊疗3506人次,出院921人次。
●体育
定期举行春、冬两季运动会,参与人员750人。
●广播电视
1992年10月开通中坝有线广播站,2000年开通调频台。 2011年3月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109户,其中数字用户63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7%。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户,人数25人,支出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月人均129.56元,比上年增长2.7%;城市医疗救助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7人次,共支出0.9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14户,人数4160人,支出559.2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112.03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支出3.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2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157人次,共支出22.9万元;农村临时救济435人次,支出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560人,紧急转移安置1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亩,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救灾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0.2%。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9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主要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交通运输网络。境内有县乡级公路25条,总长487.234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35万元。
●能源
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75.3千米,用电负荷2365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335万千瓦时。
名胜旅游
●旅游业概况
境内山势绵直,谷坝相间,岩溶奇秀,两河口峡谷等风光,引人注目。
●风景点
境内风景众多,有“美女跳崖”、“金盆滴水”、 “大象喝水” 、
“八宝洞”、“鸡冠山”、 “睡美人”、 “夫子草坝”等美景点,闻名县内外 。
● 风土人情
土家人过“赶年”、殡葬“红棺材”、婚庆打红伞唱哭嫁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520625003 | 555200 | -- | 查看 中兴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大坑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大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魏家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魏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家坪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杨家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官家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官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罗星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罗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虹穴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虹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龟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双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土岩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土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池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天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坝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中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蔓庖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蔓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富华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富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香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陈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堰塘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堰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田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大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夫子坝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夫子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河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小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土黄村 | ·印江县旅游·印江县特产·印江县十大特产·印江县十景·铜仁旅 | 0 |
---- |
查看 土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峨岭街道 |
新设置的峨岭街道辖原峨岭镇城南社区、岩底村、坪兴村、峨岭村、同心村、普同村、峨岭关村和原新寨乡小云村、大云村、黔溪村、上槽村、小泽村及朗溪镇塘池村、张家村、川岩村、大尧村,缠溪镇的杨柳塘村、曾家坳村、青杠林村,街道办事处驻峨岭村。 |
龙津街道 |
新设置的龙津街道辖原峨岭镇城中社区、城北社区、红光村、甲山村、麻柳村、幸福村、大竹村、大石村、和平村、黔江村、桶溪村、贵江村、丰良村、龙溪村、石灰溪村、杉木岭村、桐子坪村、长坡村、江家坡村,街道办事处驻红光村。 |
中兴街道 |
新设置的中兴街道辖原中坝乡中坝村、小河村、夫子坝村、蔓苞村、大坑村、天池村、陈香村、付华村、大田村、堰塘村、杠穴村、罗星溪村、官家寨村、土黄坝村、双龟河村、土岩村、魏家寨村、杨家坪村,街道办事处驻中坝村。 名称来历 原名“中正”乡,民国因县城“中正街”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坝”。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8°18′35"~108°24′40",北纬27°,59′36"~28°07′29"。地处印江县城西部,东与峨岭镇接壤,南与思南县凉水井镇交界,西与德江县枫香溪镇交界,北与杉树乡交界。中坝乡人民政府驻中坝村,电话区号0856,邮政编码555200,距印江县城7.5千米。 政区沿革 唐宋时期属思邛县辖地。元朝属思邛江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年)废司设县后,始设本图,属在廓图,至道光十年(1830年)。中华民国中期(1940年)设中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更名为中坝乡,属一区;1958年2月划入城关区人民公社;1962年设中坝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中坝乡;1992年拆区并乡,由原中坝乡、玉屏乡合并为中坝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中坝乡辖中坝、小河、夫子坝、蔓庖、大坑、天池、陈香、富华、土岩、大田、堰塘、杨家坪、魏家、官家、杠穴、罗星、土黄、双龟18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734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30人,城镇化率29.1%。总人口中,男性占52.5%;女性占47.5%。 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14880人,占85.78%;苗族占12.14%、汉族占2.08%;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6%,人口自然增长率6.7‰。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5.4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0.32千米,总面积72.21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典型的山地地貌。境内最高峰鸡冠山,海拔1359米,最低点两河口,海拔377米。 气候: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水文: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河印江河,长16千米;二级河冷水河、孟溪河、小河三条,总长18千米;三级河六井溪河,长15.8千米。河流总长度49.8千米,河网密度0.74千米/平方千米,最大的河流为印江河,从东至西流经境内中坝村、大田村,流域面积58.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4立方米/秒。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矿、重晶石等。其中铁矿储量42.1万吨,分布在皮家山一带;重晶石储量约1444吨,分布在土黄、官家一带。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连阴雨,冰雹,地质灾害等。其地质灾害大型滑坡3处,中型滑坡4处。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8864.8亩,人均0.5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6011万元,比上年增加3.5%,占GDP的比重85%。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958.8吨,人均400千克,其中水稻1665吨,小麦39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450吨,其中花生150吨;蔬菜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275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胡萝卜。 畜牧业以猪、牛、羊、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7737头,年末存栏7581头;羊饲养量4688只,年末存栏2485只;牛饲养量1772万头,年末存栏1433万头;家禽饲养量35114羽,上市家禽32895羽。2011年生产肉类1089吨,其中猪肉911吨,牛肉44吨,羊肉38吨;禽蛋84吨;畜牧业总产值24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 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7047亩,林木覆盖率38.8%,活立木蓄积量10.4万立方米。渔业总产值1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630万元,比上年增加0.0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70万元,比上年增加0.03%。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455.1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3.91万元,比上年增加22%。2011年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210万元,比上年增加36%。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10平方米,藏书2.9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傩戏、花灯等。 ●教育 2011年全乡有幼儿园(班)13个,在园(班)幼儿214人,专(兼)任教师14人;小学13所,其中:村完小及以上学校6所,村教学点学校7所,在校生1318人,专(兼)任教师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1所,在校生531人,专任教师26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8%,小升初升学率98.5%。拥有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6人。 2011年教育经费达68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8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7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7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3 %、11.6%、11.6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8.6%。 ●医疗卫生 2011年来中坝乡医疗卫生机构(村级卫生室)16个。卫生院1所,病床14张,固定资产总值45万元,专业卫生员12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5人。注册护士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006人,平均每千个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00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001人。完成诊疗3506人次,出院921人次。 ●体育 定期举行春、冬两季运动会,参与人员750人。 ●广播电视 1992年10月开通中坝有线广播站,2000年开通调频台。 2011年3月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109户,其中数字用户63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7%。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户,人数25人,支出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月人均129.56元,比上年增长2.7%;城市医疗救助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7人次,共支出0.9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14户,人数4160人,支出559.2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112.03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支出3.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2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157人次,共支出22.9万元;农村临时救济435人次,支出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560人,紧急转移安置1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亩,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救灾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0.2%。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9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主要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交通运输网络。境内有县乡级公路25条,总长487.234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35万元。 ●能源 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75.3千米,用电负荷2365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335万千瓦时。 名胜旅游 ●旅游业概况 境内山势绵直,谷坝相间,岩溶奇秀,两河口峡谷等风光,引人注目。 ●风景点 境内风景众多,有“美女跳崖”、“金盆滴水”、 “大象喝水” 、 “八宝洞”、“鸡冠山”、 “睡美人”、 “夫子草坝”等美景点,闻名县内外 。 ● 风土人情 土家人过“赶年”、殡葬“红棺材”、婚庆打红伞唱哭嫁歌。 |
板溪镇 |
板溪镇位于印江县城北面16公里,印沿、印秀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印江县联接渝蓉经济圈的主要通道,素有印江县城“北大门”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万人,有耕地2.09万亩,林地3.18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在全市推广,在全市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五在乡镇”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2014年12月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场会在印江县城召开,板溪镇作为现场参观点,2015年元月国家-带领山东、安徽、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八个省市公安交警部门到我镇参观学习。 大力发展三大产业(茶业产业、畜牧产业、果蔬产业);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增收致富、基础设施、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万亩茶、万亩果、万亩菜的目标,着力打造食用菌专业乡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8月被国家-表彰为“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2014年3月被国家普法办公室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集体”,201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贡献奖”。 |
沙子坡镇 |
沙子坡镇位于印江北部,距县城约43公里,总面积128余平方公里,东南面与本县刀坝乡、天堂镇、板溪镇、杉树乡毗邻,西北面与德江、沿河两县交界。全镇辖20个行政村,204个村民组,6490余户2.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6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 - 自然条件 镇域内居住地与耕地多在海拔700—9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为1282米,最低海拔为412米。在地势形态上,东西两面有南北走向的三座平行山脉夹两条河(车家河、六井溪河),中间有丘陵地带,平坝占6.1%,丘陵占30.6%,山地占3.3%,境内耕地多分布在坡旁沟谷,早地基本上分布地山坡上。耕地土壤以黄壤为主,主要有黄砂泥田、黄石渣子田、火石沙土、石渣子土等,境内多砂质岩、白云岩、石灰岩。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1℃,7月份最高温度为25.7℃,1月份最低温度为-3℃;≥℃以上积温4000—4700℃,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为277天,年日照时数125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8%,年太阳总辐射量3641.8兆焦耳/平方料。 - 自然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1324公顷(19860亩),其中田735公顷(11025亩)土589公顷(8835亩),农民人均耕地0.8亩,森林覆盖率为48.6%。其中:有林地38余平方公里(58380亩),灌木林地17.72平方公里(26586亩),疏林地1.12平方公里(1680亩),未成林地21.2平方公里(31800亩)。全镇天然草场面积25.81平方公里(38715亩)占总面积的2013%。 |
天堂镇 |
印江天堂,是人间美好的天堂,令人心往神驰,是一块充满希望、神秘而又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她位于梵净山西麓,居县城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木黄相邻,南与板溪交界,西毗沙子坡,北接壤刀坝乡;印江——松桃木黄,印江——沙子坡,印江——秀山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沟壑纵横,层峦叠嶂,2800多土家、苗、汉族人民世代栖息在这块神奇美丽的沃土上。全镇辖28个村(居)委会,241个村民组,7067户,总人口28180人(其中:男15499人,女12681人);拥有劳力16331人;总面积13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6197.93亩(其中:田9188.93亩,土7009.654亩);有荒山草坡14万亩,林地面积22392.3亩(其中:原有林地6000亩,退耕还林5700亩,荒山造林(含世行贷款造林,新增封山育林10692.3亩),森林覆盖率达36.3%。我镇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农业大镇;境内盛产优质大米、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烤烟、红薯、马铃薯、中药材、水果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投入的增加,科技含量的增大,粮食连年增收,经济逐年翻番,已实现人均粮食964斤,人均纯收入1370元,全镇已越过温饱线,正向小康目标迈进。天堂镇历届党委、政府以“集思广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敢于争先”为座右铭,率28000多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围绕“远抓林果和旅游,近抓烤烟和畜牧,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工作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改革作为动力;突出“一个”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两个”基础(农业和基础设施),实施“三大”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城镇带动战略、科技兴天战略),办好三件实事(村村通公路、解决人饮、平整硬化街道)和实施“1231”工程,即“一个”启动(启动小城镇建设),建“两个”市场(牲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强化“三根”支柱(烤烟、畜牧、辣椒),开发“一个”重点(以温泉为主的车家河旅游资源开发)为经济工作思路和着力点,基本实现了“三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基础增强),“两降”(降低贫困人口人数,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稳定(维护社会稳定,逐步达到小康)的预期目标;我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
合水镇 |
合水镇是1992年“撤、并、建”后的一个新建制镇,原属朗溪区,位于印江县城以东,距县城20公里,与朗溪、永义、木黄、板溪、天堂、新业6个乡镇接壤。因发源于梵净山的木黄、永义两河流域在此交汇而得名——合水。辖29个行政村187个村民组共30070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在此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土家族、苗族,行政区总面积10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288公顷(其中田716公顷,土572公顷)。这里交通便利,印(印江)—松(松桃),印(印江)—棉(梵净山棉絮岭)油路呈人字形穿越我镇11个村。合水镇文化底蕴丰富,具有“长号唢呐”之乡、“鱼米之乡”、“蔡伦古法造纸”之称。又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主要产品以“农”为主,这里有充足的水源,近年来已成为“优质稻种”制种基地。全镇学校共24所(其中中学1所,完小9所,初小12所,幼儿园2所),均通过了两基复查,为全镇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了基础作用。全镇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经果林、茶园、畜牧业等建设,现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盛产梨子、柑橘、苹果、桃子等水果,品种繁多,每年不仅满足了本镇人民的需求,还远销铜仁、遵义等地。现有经果林达1万余亩,经果林已经成为合水镇的一项支柱产业,茶园是合水镇发展的新兴产业,有茶园1100亩,主要聚集在海拔较高的村寨,现在已经开始步入收益阶段。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之际,合水镇出台相关惠民政策,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现有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合水镇“立足当年粮、烟、牧,着力长远抓调整,繁荣集镇活商贸,狠抓稳定谋发展,严控人口增经济”为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784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939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6903万元,保持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财政累计完成任121.73万元,粮食产量实现9828吨,各项存款余额385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339万元,其中投入烤烟、畜牧业等“三农”资金达210万元,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年共出生人口2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实现了人口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1866元。 合水镇的民间文化丰富,有“土家花灯”、“金钱杆”、“长号唢呐”等民间组织,在喜庆的日子,人们就会自发有组织、有秩序地到集镇所在地,敲锣打鼓,又唱又跳,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抒发快乐的情怀,欢庆美好的日子。每年的春节,临近集镇所在地的村都要组建篮球队,进行篮球比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合水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将逐步的提高。 在全省倡导建设文明城镇之际,合水镇积极响应上级相关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抓好“整脏治乱”,继续搞好集镇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营造整洁、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
朗溪镇 |
朗溪镇位于印江县城东,集镇中心距县城11公里,属集秀、幽、险、奇于一体的武陵第一峰——梵净山西线旅游线上的重要文化古镇。 - 历史 早在宋代就建立了印江第一个基层政权——朗溪蛮夷长官司,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朗溪镇现辖三个管理区,19个村(居)委会,135个村民组,2万1千多人口,有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苗族聚居镇。村寨多依山傍水,多茂林修竹,风光独胜。桶子院、吊脚楼极具民族特色。 该境内峰峦叠秀,谷坝相问,风光搞旅,地杰人灵。清部锻的溪水,自梵净山原始森林孕育,一路叮咚不息,自北而南,穿镇而过。集镇上下两坝田畦,阡陌交通,消雾延宕,揽几点牛在古柳,构成独特的田园风光。 该镇历来是县城东线游历胜地。“三潮弄月”、“古刹回龙”、“飞燕街书”、“犀牛垂钓”等景点更是声名遐迩,吸引四方游客。 该镇的粮食作物两坝、坪柳多以水稻为主,两山多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和蔬菜为主。蔬菜主要销往县城,已成 - 现状 为县城的“蔬菜基地”。林果更是朗溪一大支柱产业。朗溪镇素有“柑橘之乡”的美称,水果多为柑橘。金钱橘、算盘柑、药柑更是柑橘中的精品,清甜可口,嘴后留香。其次多为产梨、香抽、南方苹果。南方苹果在川岩、张家两村更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苹果园。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朗溪的生态畜牧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张良莱茵鹅种鹅场,现存栏莱茵鹅种鹅近万只,孵化鹅苗4万只,出栏商品鹅2.5万只;在其带动下形成了河西、张家莱茵鹅养殖小区。张家、川岩在今年规划中形成了生态猪,优质肉牛养殖小区。现存栏牛86头,猪637头。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河西村干川有全省闻明的梵净山紫袍玉带石工艺品加工厂;在张家村有投资上百万的勇拓青砖厂;在孟关村有投资50万的青砖厂;在朗溪集镇还有铁锅厂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更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朗溪中学百万教学楼工程的竣工,坪柳小学义 教工程的落成,孟关希望小学的兴建、朗溪小学改扩建工程的完善以及其他小学各类工程的投入使用,朗溪的基础教育从此开辟了新篇章。今年在11所学校配置的远程教育设备,更将推动学校和所在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
缠溪镇 |
缠溪镇地处印江自治县东南面,东与江口县接壤,南与本县杨柳乡毗邻,西接本县新寨乡,北连本县罗场乡、朗溪镇,是印江东南面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印江南大门”之称,省道303公路穿境而过,形成了东接铜仁即将开通的渝怀铁路,西连乌江航道和历史名城遵义,南通石阡。 全镇国土面积137.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984.86亩,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截至2003年底,全镇总人口2.2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11万人。缠溪镇是被铜仁地委、行署表彰的“六个好”乡镇之一。全镇涌现了15个“五个好”村,6个“小康村”,19个“双千村”。. |
洋溪镇 |
洋溪镇位于印江土家族苗自治县南部,梵净山西麓,坐落在印(江)——石(阡)通道南端。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65万人,总面积约187平方公里。该镇生态良好,林产品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可年产松脂2000吨。耕地富有,农产品优 质,人均耕地1.6亩,素有"米粮仓"之称。年产优质米3300吨,"洋溪优质贡米"远销省内外。山清水秀,避暑休闲好,有优质泉水100余处,河中暴雨不浑水,有"娃娃鱼"、团鱼等到二十余种天然水产品。暑天不热,冬天不冷,每年夏季避暑上万人,在历史悠久的文物"万里桥"和天然神奇的"风、火、水"洞。民风纯正,风土人情多,洋溪人民勤劳、善良、纯朴、好客,80%为土家族、苗族。优质烤烟1万担,上等烟达50%,均价5.30元/市斤,烟叶调运免检、免称。③优质绿茶10万斤,已被省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指定为"外交礼品"。④优质腊肉,众口皆香。⑤全镇人均产粮570公斤,人均收入1340元,年财政税收2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 03万元,曾被地、县分别命名为"六个好"镇、"二级强镇"、"一级强镇"。正朝着"优质烟基地镇"、"生态经济强镇"迈进。该镇可开发的铅、锌、重品石等矿产资源上亿吨,装机900千瓦电站一座,年产山野菜上千吨等。但苦于交通条件太差,一直制约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战略地位--本镇距印江县城虽有83km,特别是距S302油路只有8公里,如果"印--石"油路能够立项上马,将彻底解决该镇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无可估量的。①该镇1.6万多人民群众直接受益,同时本县的杨柳乡,思南的大坝杨镇数万人民均得到受益;②增强周边经济贸易,预计贸易交往将增长300%以上;③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④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的资源将显示出应有的价值;⑤疏通旅游大动脉,西连印江至梵净山,南连石阡至舞阳河,东连铜仁渝怀铁路至大兴机场。可以说,"印--石"线的55.6公里油路得到实施,就解决了周边县(市)南来北往交通、经贸、旅游的"肠硬阻"疾症。 |
新寨镇 |
新寨镇位于印江南部,距县城约145公里,东邻缠溪镇,西接思南县凉水井镇,南连思南县桥乡、孙家坝镇,中靠峨岭镇,是1992年“撒并建”新建乡,是新阶段省定帮点贫困乡,国土总面积196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60米,耕地面积20784.11亩,其中田1.69万亩,土5858余亩,辖4个管理区,26个行政村,285个村民组,7950余户,总人口3.27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有21098人,占总人口的64.4%。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304省道穿境而过,水利矿产资源丰富,有“贵州第一汤”美称的新寨温泉、凯望朱砂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农业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拥有全县唯一的一所农中和农外所,全乡科技普及程度较高,科技兴农意识较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曹状元、严寅亮等文化人享誉全国。小康村5个,双千村16个,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637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4329吨,全乡人均纯收入1425元。 新寨镇以重教兴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久负盛名。古有书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京师的着名书法家严寅亮,传说被皇帝错杀后赐朱棺厚葬让印江人为之骄傲的大才子曹状元,今有北大文科女状元邹丹莉、著名歌手吕海林等。 |
杉树镇 |
杉树镇辖17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5372户,20005人,行政区域面积74.7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836公顷。全乡以种养业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1850元,收入以种、养、劳工经济为主,外出劳工收入占50%以上。 杉树乡历史人文风情十分浓厚,是“神兵”的发源地,神兵队长、黔东独立师师长冉绍波出生于本乡冉家坡村。是民族长号唢呐发源地,其生产的长号唢呐远销全国各地。现民间流传土家花灯,长号唢呐,狮子灯等传统节目。是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家乡。 杉树乡是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八个试点乡镇之一。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杉树人正以农业学大寨的精神,以壮士报国抛头髅的勇气,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打一场脱贫致富的人民战争。杉树乡交通方便,投资环境宽松,扶持政策优惠,是致富创业的好地方。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视,村村通电话,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历史 杉树乡是 1992年“建并撤”时由原何家乡和杉树坳乡合并成的新建乡,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部,分别与板溪镇、沙子坡镇、中坝乡、峨岭镇、德江县枫香溪镇毗邻。全乡辖17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5372户,20005人,行政区域面积74.7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836公顷。全乡以种养业为主,有劳动力10817人,外出劳动力6237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2018元,收入以种、养、劳工经济为主,外出劳工收入占50%以上。 杉树乡 杉树乡历史人文风情十分浓厚,是“神兵”的发源地,神兵队长、黔东独立师师长冉绍波出生于本乡冉家坡村。是民族长号锁喇发源地,其生产的长号锁喇远销全国各地。现民间流传土家花灯,长号锁喇,狮子灯等传统节目。是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家乡。 地理位置 杉树乡位于镇雄县城西北,距县城124公里,东接碗厂乡,南接花山乡,西接彝良荞山 杉树乡、海子,北接彝良龙海,距彝良县城65公里,盐津县城90公里,昭通城135公里。杉树全境为白水江支流小干溪上游,有细沙河和大水河,大水河是全县唯一一条国家二级保护水域。有市级珙桐自然保护区,珙桐连片上千亩,有天然筇竹、方竹林,号称“千亩珙桐、万亩竹园”之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懒板凳梁子2300米,最低海拔板栗坝860米,高低相差1440米,气候类型属于北亚热气候和暖温带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1200 mm。 资源环境 杉树乡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水河和细沙河,属长江水系, 杉树水能储藏量大。在两条河流中,大水河开发前景最为可观,大水河发源于花山乡黄莲村山丹弯,流经瓦桥、杉树、大保、凤栖四个村,沿河一带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在杉树境内流程长达30公里,整个流域河床从最高海拔1500米到最低海拔700米,全流域落差高达800米,最高海拔水流量3.5立方米,最低海拔水流量8立方米。 杉树境内褐铁矿、硅、铜、铅、锌等蕴藏量丰富,有待开发利用。已初步探明无烟煤的储量有1.3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杉树、细沙河、大保、海子四个村,呈倾斜带状,离地表皮薄,极易开采。杉树村青香坝至细沙河村以茅一带全是优质含油无烟煤,是炼焦炭的极好原料。 |
紫薇镇 |
紫薇镇位于印江自治县东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面,南与江口县接壤,东、西、北与新业、木黄、合水、朗溪、罗场 5个乡镇交界,东西相距 41千米 ,南北相距 8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 169.6平方,是面积第二大乡。其中有近2/3的面积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1%,辖17个自然村、112个村民组,现有2987户,乡0所在地永义村,距县城 32千米 ,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义乡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全乡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3%。他们完整地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如:过赶年、哭丧、哭嫁等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上刀山、踩铧口、下油锅等绝技;傩堂戏、花灯、狮子灯、龙灯等民族文化;还有过蓑衣节、嫁毛虫节、晒龙袍节等少数风俗。 永义乡属亚热带秀风性湿润气候区。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 受梵净山山地气候的影响,使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百里之内,此热彼凉”。年均降雨量为 1600毫米 ,年均日照率约 15%,太阳总辐射量约28万焦每平方厘米,对光能的年均利用率不足0.2%,年均气温在12— 1 5℃ 之间,全年无霜期只有 21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250小时左右,常年相对温度在80%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宜人,绿色人居环境优美,是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 |
刀坝镇 |
刀坝镇这块红二军团多处安营扎寨的红色革命老区位于 城最北端52公里,距重庆秀山县城59公里,与两省(贵州、重庆)、四县(印江、松桃、沿河、重庆酉阳)、六乡镇(沙子坡、天堂、沿河晓景、松桃甘龙、松桃永安、酉阳南界)接壤。全乡国土面积126.49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68个村民小组、6885户、30000余人。该乡交通便利:全乡出乡公路三条(印秀油路、兰永公路、刀坝至印江),通公路总里程171公里;资源丰富:富有煤矿、硫铁矿、活铁矿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烤烟、生态畜牧业等已成经济发展支柱;投资环境好:白金矿煤矿开采、刀坝 机焦炭厂、梵净山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兰克幼儿园、刀坝水泥标砖厂等11户企 业落户刀坝,总投资达3000万元。 刀坝乡原煤煤矿分布于玉岩村、白 金村、席联村等地,附生有大量的硫铁矿、活铁矿。大量锰矿分布于我乡会堡 村、勤俭村。刀坝乡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成份为石灰岩。. |
杨柳镇 |
杨柳镇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64公里,毗邻思南、石歼、江口,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组,总面积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 11966人,耕地面积13740亩,其中田9929亩,土3811亩。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 杨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这里山川秀丽、风景迷人、土地肥沃、耕地富有,人均耕地l.2亩;这里生态良好,林产品丰富,我乡引进了日本砂梨品种,建成100亩的日本砂梨基地,辐射全乡栽植该品种450亩,现初具规模;争取扶贫资金建成160亩GAP天麻药材基地。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8%,植被覆盖率达 80%,可年产松脂1500吨以上,年产山野菜上千吨;这里资源丰富,富有潜力,蕴藏大量的铅锌矿、重晶石、矿铁矿资源。现有年产万吨的杨柳煤矿以及待开发的凯坪、杨家寨两村地下煤矿;这里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好客,有着悠久的土家族、苗族文化,是避暑休闲的好地方。杨柳是一个以种植业结构为主的农业乡镇。近年来,杨柳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紧紧围绕“粮烟稳乡,牧林富乡,果药强乡,城建活乡,科教兴乡,信法治乡”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壮大烤烟、畜牧、林果药等特色产业,今年又落实了600多亩的退耕还茶,积极发展茶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科教兴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外和上跑力度,狠抓小城镇建设。于去年,完成了财政所办公楼、国土所、电信所、计生服务站、信用社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又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投入 20多万元修建杨柳乡政府综合大楼和投入10万元维修政府办公大楼,现已交付使用。解决了乡派出所修建办公楼占地 220平方米,配套资金和上级资金共 12万元,正在建设中。教育方面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逐步硬化,全乡上下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如火如茶的发展景象,为争取外商 投资落户杨柳打下坚实基础。我乡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仍按照“宽税基、简税制、扩税源、严征管”的原则,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目标,实现年种植烤烟2000亩,产优质烟 40万斤,亩产 200斤;实现粮食总产量达 6000吨。建有优良品种“日本砂梨”基地 100亩,全乡年产量达 300吨。实现养殖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养牛大户 6户,养羊大户. |
木黄镇 |
木黄镇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陵主峰梵净山脚下,地处两省(市)三县(印江、松桃、秀山)交界处,距印江县城41公里,素有印江东大门之称,是中国工农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镇辖28个村(居委会),196个村民组6771户28620人,是土家族集居地。国土面积137.74平方公里。 境内交通便利,集镇商贸繁荣。省道304线贯穿境内阳坝村、集镇、燕子岩村、乌溪村、乌巢村,是印江县城连接渝怀铁路孟溪火车站最近路线;天堂至新业油路途经境内李家沟村、阳坝村、集镇、老寨村、五甲村,是印江东北部(刀坝、天堂、合水、新业)四个乡镇的主干线;重庆秀山至木黄坪洞口公路有望修通,这将使木黄成为重庆到梵净山的最近通道;全镇已有27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镇内有6000多平方米的客车站一个,直达广州、厦门客车五天发一次,铜仁、松桃客车每天发一次,到印江每天发11次(每小时一次)。集镇有会师路、长征街等大小街道九条,有常年个体工商户260多家,街道商品琳琅满目。粮食经济作物种类较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全镇有耕地面积16985亩,其中:田11640亩,土5345亩,主产优质水稻(优质糯米)、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及油菜、茶叶、烤烟、果药等经济作物。该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标准化的农业产品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茶叶、现代畜牧业、烤烟是全镇三大农业产业。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该镇以定植开垦新茶园、补植补垦荒芜茶园、精心管理现有茶园的发展思路,有计划的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力争在10年内完成10000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让茶叶成为木黄镇第一致富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以产业化建设制定畜牧业发展措施,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中心,着力培育生态优势畜牧业,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产业化经营,精心打造生态畜禽特色品牌,按照“宜鹅则鹅、宜牛则牛、宜猪则猪”的原则,围绕“完善生产布局、建设六大体系、实现三大突破”的总体思路,实现全镇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烤烟产业发展中,该镇按照“大户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优化区域,优化队伍,实行班子成员定村,抓烟干部包片,严格责任,强化奖惩,全力抓好这根产业。全镇烤烟面积有两千余亩。 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山水秀美,景点别致,气候宜人。主要自然景观及其特点:三大神泉(鱼泉河、燕鸣鱼泉、皇庵鱼泉)冬暖夏凉;“千年耳语”、“将军像”、 “象鼻山”、“美女晒羞”、“擎天一柱”惟妙惟肖;燕子坝、五甲田园、金厂河、芙蓉河清水潺潺,风光旖旎;将军山、观音山、峭壁岩俊俏壮观。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有气势雄伟的红军会师纪念碑、古朴典雅的会师纪念馆、高大挺拔的会师柏;人文景观有土家特色的田氏宗饲、工艺精湛的木雕文化等;佛教文化有神奇久远的梵净山四大皇庵之首的“天庆寺”,梵净山四大脚庵之首的“太平寺”;民族文化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还有富有土家风情的钱杆、花灯、龙灯、 长号等;饮食文化有金豆腐、米豆腐、糯米、窖酒等。 2003年木黄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电石灰岩、大理石、黄金矿、汞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
罗场乡 |
罗场乡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面, 距县城17.5公里,东面与永义乡、江口公德旺多相接。 西面、南面与缠溪接界,北面与朗溪镇紧连。 全乡辖罗场、两河、茶元三个管理管理区,15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3524户,13434人,总面积81.7平方公里。 有土家、苗、汉族群众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52%、38%和10%。 罗场乡地处梵净山西麓,平均海拔750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气温16.8℃。土壤呈微酸性,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条件交好,适宜各种粮食作物、烤烟、黄姜、天麻、茶叶等作物生长。有乐罗、罗两、罗茶公路贯穿全乡,交通比较方便。有长约20公里的清渡河横贯全乡,水力资源 丰富。森林覆盖率为 18 %,可供利用的荒山坡7.6万亩,已利用3.6万亩。至今,还有4万亩荒山坡急待开发利用。有迷宫洞、天生桥、大鱼泉等处景点,可供旅游开发。有清度河水资源可开发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