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光泽县 >> 寨里镇

寨里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寨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寨里镇简介

  "寨里镇名的由来
   寨里镇的镇治所在地寨里街,昔村口有寨,寨分里外,故名。原也称茶壶,古时因盛产茶叶而得名,后衍生茶富。寨里镇曾名为茶富公社。
   寨里镇历史沿革
   寨里镇地处县境北中部,镇治所在地寨里街,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666平方公里,属全县乡、镇面积之冠。该镇境域,在里都图建制时期,分属招贤里的二十、二十一都;永德里的二十二都;崇仁里的二十八、二十九都。民国时期,属新甸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茶富属三区;1951年,茶富划区后,改称四区;1952年茶富改为五区;1955年复又改称茶富区;1958年7月,撤销区的建制,按原区范围成立中心指导组,同年10月撤消中心指导组,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取消红星公社称号,改称茶富公社;1961年8月,改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工委是县委的派出机构,由县委-处-兼任公社-。下辖儒州、桥亭、梅溪、茶富4个小公社;1963年6月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撤区,改为人民公社。辖区内的大队调整为小公社;1968年“0”时,成立茶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又增设官桥、西溪2个大队,归属茶富人民公社革委会;1980年12月改为茶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撤销公社管委会,恢复了乡的建制,并启用历史地名,更名为寨里乡人民政府;1993年7月11日撤乡建镇,称寨里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制,现全镇辖有:茶富、大青、梅溪、桃林、大洲、桥亭、百石、儒州、山坊、山头、西溪、小寺洲及江源、官桥、桥湾、太银4个少数民族村,共16个村委会187个村民小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66平方公里 350723101 353000 0599 查看 寨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寨里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山坊村 - -

----

查看 山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银村 - -

----

查看 太银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寺州村 - -

----

查看 小寺州村谷歌卫星地图
桃林村 - -

----

查看 桃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青村 - -

----

查看 大青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亭村 - -

----

查看 桥亭村谷歌卫星地图
茶富村 - -

----

查看 茶富村谷歌卫星地图
浆源村 - -

----

查看 浆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百石村 - -

----

查看 百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溪村 - -

----

查看 西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桥村 - -

----

查看 官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梅溪村 - -

----

查看 梅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儒州村 - -

----

查看 儒州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头村 - -

----

查看 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洲村 - -

----

查看 大洲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湾村 - -

----

查看 桥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寨里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杭川镇

  "杭川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镇治所在地原在杭中(二一七路中段),1994年3月迁至镇岭街。总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3.8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建县以来,皆为县治所在地。该镇境域在里、都图制时期属一都(一都不属于里)。又因县治直辖,故又称在都。辖城内八坊及城郊三图。民国二十九年(1940)杭川始设镇公所,属崇仁一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县直辖区;新中国成立后,属崇仁区;1951年撤镇设杭东、杭中、杭西街人民政府,属城关区;1953年7月,三街并为镇,仍名杭川镇,属城关区;1958年10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包括原城关区和杭川镇)杭川镇改为大队;1959年4月卫星改称杭川人民公社,杭川大队属之;1961年8月,杭川公社改称工委,杭川大队(原杭川镇)改为小公社;1963年6月撤工委恢复区,属城关区;1964年5月撤区改为公社,杭川小公社改为生产大队;1966年,杭川大队改称东风镇;1968年7月成立杭川镇革命委员会,仍属城关公社革委会;1972年2月杭川镇上升为县直辖镇级人民政府;1993年,全镇辖有杭西、杭中、杭东、坪山、镇岭5个居民委员会,1个农场、2个村民小组..  

寨里镇

  "寨里镇名的由来    寨里镇的镇治所在地寨里街,昔村口有寨,寨分里外,故名。原也称茶壶,古时因盛产茶叶而得名,后衍生茶富。寨里镇曾名为茶富公社。    寨里镇历史沿革    寨里镇地处县境北中部,镇治所在地寨里街,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666平方公里,属全县乡、镇面积之冠。该镇境域,在里都图建制时期,分属招贤里的二十、二十一都;永德里的二十二都;崇仁里的二十八、二十九都。民国时期,属新甸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茶富属三区;1951年,茶富划区后,改称四区;1952年茶富改为五区;1955年复又改称茶富区;1958年7月,撤销区的建制,按原区范围成立中心指导组,同年10月撤消中心指导组,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取消红星公社称号,改称茶富公社;1961年8月,改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工委是县委的派出机构,由县委-处-兼任公社-。下辖儒州、桥亭、梅溪、茶富4个小公社;1963年6月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撤区,改为人民公社。辖区内的大队调整为小公社;1968年“0”时,成立茶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又增设官桥、西溪2个大队,归属茶富人民公社革委会;1980年12月改为茶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撤销公社管委会,恢复了乡的建制,并启用历史地名,更名为寨里乡人民政府;1993年7月11日撤乡建镇,称寨里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制,现全镇辖有:茶富、大青、梅溪、桃林、大洲、桥亭、百石、儒州、山坊、山头、西溪、小寺洲及江源、官桥、桥湾、太银4个少数民族村,共16个村委会187个村民小组。".  

止马镇

  止马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镇所在地止马村,距县城20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元代设大寺寨巡检司。该镇境域在明、清里都图建制时,分属于归仁里的四都,冲霄里的八、九、十都,永福里的十一都;民国时期建止马区;1933年曾曾划人“闽赣”省东方县;1950年设止马区;1952年划为二区;1955年复称止马区;1958年7月,撤销区的建制,按原区范围成立中心指导小组,同年10月撤销中心指导小组,成立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4月撤销英雄人民公社称号,改称止马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工委,同时将辖区内的大队调整为13个小公社;1963年6月,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撤区,改称公社;1968年文革时,成立止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从止马公社划出7个大队,另设李坊公社,同时从华桥公社划人虎塘、双坑2个大队归止马公社管辖,从此确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改称止马人民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撤销公社管委会,恢复了乡镇建制,称止马乡人民政府;1993年,7月11日撤乡建镇,成立止马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制。全镇辖有止马、岛石、亲睦、仁厚、杉关、排下、水口、虎塘、双坑、白门楼10个村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  

鸾凤乡

  " 鸾凤乡名的由来    在鸾凤乡的辖区内,有许多山以凤命名。如高原村的鸾山、丹凤唧书、虎跳村的翔鸾山,高田的飞凤山,枧头的飞凤上岗,大洋、湖步的凤山等等。鸾凤结合在民间有“鸾凤呈祥”之意,乡名“鸾凤”因此而来。    鸾凤乡历史沿革       鸾凤乡位于县境南部,乡治所在城区镇岭街。总面积277.59平方公里。该乡境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别属于县城周围的一都、归仁里的二都和三都、永宁里的十八都和三十都以及安福里十七都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属崇仁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崇仁区;1951年,崇仁区改称城关区,属城关区;1952年8月城关分为城关(一区)、崇仁(四区)二个区,现鸾凤乡境域属城关区;1958年7月撤区,城关、崇仁两个区域合并成立杭川人民公社,同年按原区范围划成5片,以片成立中心指导组小组,同年10月撤指导组,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恢复杭川人民公社称号;1961年,改称工委;1963年6月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5月撤区,复称为城关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城关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增设上屯大队;1980年12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改称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撤销公社管理委,恢复乡镇建制。启用历史地名,更名为鸾凤乡人民政府。1993年,全乡辖:饶坪、油溪、上屯、坪山、君山、高源、崇瑞、双门、中坊、大陂、大羊、黄溪、武林、文昌、十里铺15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1个茶果场,156个村民组。".  

崇仁乡

  崇仁乡位于县境北中部,处北溪下游。乡治所在地崇仁街,距县城8公里,总面积139平方公里,宋代设有东寨府,明代置军寨府,崇祯十一年(1638)建有城,设千户(明代驻军低级军官)。该乡境域在里都图建制时,分别属安福里的十七、十九都、招贤里的二十都和二十一都部分村庄(儒堂等);民国时属崇仁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崇仁区;1951年改属城关区;1952年8月城关区析为城关区(一区)和崇仁区(四区)二个区;1958年10月属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卫星更名为杭川人民公社;1964年改属城关人民公社;1972年2月,由城关人民公社划出崇仁、汉溪、洋塘、儒堂、池湖(共青村)、金陵和华桥公社划出的砂坪、大羊坪共8个大队,组建成崇仁人民公社革委会。从此,确定了崇仁公社境域。1980年12月撤销革委会,成立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改称崇仁乡人民政府,辖上述8个村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  

李坊乡

  "李坊乡名的由来    李坊乡的乡治所在地李坊村,元延祜七年,李五八在此建村安居,取名李家坊,后简称李坊。   李坊乡历史沿革    李坊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治所在地李坊村,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该乡境域,在明、清里都图建制时期分别属延福里五、六、七都;民国时期属于止马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止马区;1972年2月由止马公社分出7个大队,成立李坊人民公社,1973年又增设贯庄大队;1984年9月,李坊公社改为乡;1991年8月又增设后杉村委会,归李坊乡管辖;1993年全乡辖李坊、百岭、上观、贯庄、长源、石城、管密、增排、杨里、后杉10个村委会,93个村民小组。".  

华桥乡

  华桥乡位于县境西部,乡治所在地华桥村。距县城20公里,总面积304平方公里。该乡境域在里都图建制时,分别属永福里十二、十三都,招德里的十四、十、二十七都,安福里的十六都;民国时期属止马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10月,牛田、增坊、古林、园岱、铁关、大禾山6个地方(原十二、十三、二十七都)划归江西省资溪县管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又划回光泽管辖,并将这6个行政村,置一新乡,称金华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止马区;1951年2月设华桥区;1958年10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为华桥人民公社;1961年称工委;1963年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撤区改为公社;1968年文革时,成立华桥人民公社革委会;1972年2月划出砂坪、大羊坪归崇仁公社革委会管辖,从此确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委会,改称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重新恢复华桥历史地名。1993年,全乡辖有:华桥、官屯、吴屯、石壁窟、大禾山、邓家边、何舟坪、园岱、铁关、古林、牛田、增坊12个村委会,1个林场,161个村民小组。".  

司前乡

  司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处北溪上游,乡所在地司前村。距县城57公里。总面积433平方公里。该乡境域在里都图建制时,分属永德里的二十三、二十四都;招贤里的二十五都,崇仁里的二十六都。民国时期属新甸区;1950年属五区;1951年区所在地由新甸迁司前,改称司前区;1952年因纪念刘斌区长被残匪所害牺牲,改称刘斌区;1954年改称六区;1956年复称司前区;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后改称钢铁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称司前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工委;1963年撤销工委,恢复区的建制;1964年5月撤区改为公社;1968年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成立人民公社管委会;1984年8月,撤销管委会,恢复了乡镇建制,沿用历史地名为司前乡人民政府。1993年,全乡辖有:司前、碗厂、云际、庭燎、黄坊、台山、墩上、东山(民族村)、新甸、举安、长庭、岱坪、西口、清溪14个村委会,164个村民小组。".  


寨里镇特产大全




寨里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