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邵武市 >> 桂林乡

桂林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桂林乡谷歌卫星地图)


桂林乡简介

  邵武市辖乡。1949年设儒林乡,1958年属肖家坊公社,1961年析置桂林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西界江西省黎川县。距市府63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桂林、蕙林、槎口、下岗、盖竹、余山、横坑、大岭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木竹加工、石材、林产化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莲子、茶叶。毛竹林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誉称“竹子之乡”。殳山、余山、巫山动植物保护区位于境内。.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万人 133平方公里 350781200 353000 0599 查看 桂林乡谷歌卫星地图

桂林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横坑村 - -

----

查看 横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岭村 - -

----

查看 大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余山村 - -

----

查看 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盖竹村 - -

----

查看 盖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岚村 - -

----

查看 下岚村谷歌卫星地图
槎口村 - -

----

查看 槎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桂林村 - -

----

查看 桂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惠林村 - -

----

查看 惠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桂林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昭阳街道

   昭阳街道位于市区东南部,东至316国道城丰社区莆常小组,南至福山寺 邵武市昭阳街道,西至五四路与通泰街道相邻,北至富屯溪南岸。1983年11月邵武撤县建市后从原城关镇分离成立昭阳街道,辖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底,常住人口30 607人,流动人口7 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 700人。[1]   -   区位优势   辖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商贸活动中心,是邵武 邵武喷泉音乐广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驻有省、地、市属机关行政事业单位144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 000余家。辖区内五一九路、李纲路、熙春路、华光路、中山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驻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驻有教育局、闽北高级技校、成人教育中心、邵武第四中学、昭阳中心小学、东关小学、第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驻有博物馆、图书馆、文联、文化馆、艺术团、电影院、人民会场等文化机构;驻有市立医院、昭阳卫生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等医疗卫生机构;有喷泉广场、朱朝寺、福山寺、何公庵、民俗馆、基督教堂等人文景观;有东关、华光、城丰等大中型农贸市场3家;辖区内住宿、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发达,有李纲路、华光路餐饮业集中区,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及宾馆20余家。1999年竣工的喷泉音乐广场为闽北最大的广场,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   经济状况   1990年,全街农业总产值220.1万元,企业总产值1 335万元,财政收入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 069元。1990年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先后投资1 200万元新建城丰蔬菜基地防洪堤1 000米和5条排水渠,建成城丰13.33公顷蔬菜基地;投资300万元建成年出栏3万头生猪的莆常生猪基地;辖区内有养殖专业户120余户,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商品猪3万头、鲜奶356吨、禽类4.7万羽。工业方面,先后投资800万元新建猴子山工业开发区,投资2 000万元建设溪北高标准防洪堤1 500米及造地10公顷的锦溪开发区;全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规模以上企业29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13家,投资5 000万元以上1家,年创税920万元。2007年,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3.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与上年同比增加96%;农民人均收入4765元。   -   基础设施   1990年起,先后投资近1 300万元,陆续完成43条小街小巷、25个小区的路面硬化 邵武一中和改造;先后完成迎宾大道、新建喷泉广场、电视闭路光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基站建设;完成市立医院住院部、四中教学综合楼、电信大楼、广播电视大楼、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闽福花园、福航大厦、文化广场、佳阳大厦等商品住宅楼98栋,总面积100万平方米。   -   社会事业   1990年起,街道组织辖区单位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至2005年 邵武龙舟赛,共创建出省级文明单位5个,地级文明单位38个,市级文明单位49个,占辖区单位总数的50%以上;1996年,街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街道之星”称号,连续获第八、九届省级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2000—2005年,实现再就业1 250人。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0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一类先进单位。社会保障全面落实,2003—2005年,为309户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24万元。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成大同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等3个社区文化示范点、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腰鼓队、太极拳队、健身操表演队、舞蹈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伍22支,各类文艺骨干200多人;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32支,542人。2000年11月,街道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荣誉称号,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辖区内市立医院为卫生部首批命名的二级甲等医院,有病床位500张,拥用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等医疗诊断设备1.2亿元、投资4 000万元住院部年可接纳住院病人1.2万人次,业务辐射至黎川、南丰、鹰潭、光泽、泰宁等十几个省内外县市。  

通泰街道

  邵武市通泰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区西南面,富屯溪南岸,辖熙春、城富、五四、西门、北门、跃进、月山关、向南8个社区居委会长坪1个行政村和城裕、城富、下南寮3个农业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总面积16.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驻有省、地、市属单位112个。   通泰街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市区西南面,富屯溪南岸,辖熙春、 邵武沧浪阁城富、五四、西门、北门、跃进、月山关、向南8个社区居委会长坪1个行政村和城裕、城富、下南寮3个农业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总面积16.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驻有省、地、市属单位112个。[1][2]   -   交通概况   316国道纵贯境内,距福银高速公路出口43公里,武邵(邵武——武夷山)高速公路于2011年11月15日通车[1],鹰厦电气化铁路隔河穿越,长途客运站(闽运公司)坐落境内,是通往武夷山、大金湖、和平古镇、天成奇峡等旅游景点的交通枢纽。   -   人文景观   辖区内有北宋至和年间命名的“熙春山”;有距今二千余年前越王无诸练兵的“ 邵武越王台”;有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的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有明万历年间为纪念南宋著名诗理论家严羽而建的沧浪阁。通泰街道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街道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街道地处城区的优势,抓好旅游、休闲、宾馆、酒家等服务行业项目服务和引进工作,拓展税源经济,增加税性收入。2007年,通泰街道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先进单位”、“效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水北街道

  水北街道办事处地处市区富屯溪北岸,东、西、北与水北镇毗邻,鹰厦铁路纵贯全街。邵武火车站位于其中,是入闽第一大站。1983年11月成立水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中央、省、地、市属单位112个,辖9个居委会,其中8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业居委会。街道总面积7平方公里,素称邵武的“十里长街”,是全市交通枢纽,竹木集散中转地,粮食和燃料仓储地。2002年7月1日水北街道党委改建为水北街道党工委,下设9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现有林地面积7779亩,其中国有林4418亩,集体林3361亩。耕地面积760亩,其中水稻地360亩,疏菜地400亩。至2005年全街总人口3.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527人,流动人口7000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00人。   经济建设。   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街道综合实力为目标,集中各种有效资源,狠抓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大力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好的生产型项目,为实现街道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90年街道实现企业总产值1433万元,工业总产值520万元,农业总产值6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5元。至2005年底实现企业总产值34916万元,比1990年增长23倍。工业总产值16980万元,增长31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629万元。农业总产值1024万元,增长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655元,增长5倍。2000年以来,街道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壮大经济总量的依托和支撑,街居上下掀起大上项目、快上项目的热潮,项目开发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引进投资100万、300万和500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22个,主要工业企业有竹、木制品加工、建材等,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多、投资大、融资渠道宽、建设质量高的特点。同时,街道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偿还基建欠款和利息200万元,农村合作基金会欠款350万元。   基础设施。   1990年起,街道坚持既抓经济建设,又抓社会事业发展,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解放中路旧民房2万平方米,投入43万元改造解放中路路灯,投入411万元建设太保路下立交接线防洪、路面硬化工程,投入110万元兴修越王防洪堤坝和农业抗旱饮水工程,投入430万元建设街道社区综合服务办公大楼,投入200万元硬化白石前、机坪路、石化路、飞达路等10余条街道,优化了街道社区生活、创业和发展环境。   党的建设。2005年街道在各级党组织开展以实践“-”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另外,街道还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以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为抓手,建立党员“三卡”,即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管理新模式,开展“单位挂钩社区,干部轮流驻会”活动,街道党建“一会四联”,即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联管,社区经济联动、社区实事联办、社区文明联创工作机制,在南平市社区党建指导文集上推广,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载体不断实践与创新,被南平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科教文卫。   街道切实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科教文卫事业长足发展。至2005年,9个居委会都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群众文化活动扎实开展,街道社区有1个综合性文化、体育休闲中心,3个精品文化社区,有网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房、门球、晨晚练等文体活动场所80余处,被评为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街道辖区有邵武职业中专、邵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水北中心小学、越王小学以及10所幼儿园。医疗卫生体系完善,有邵武第二医院、水北卫生院和3所社区医疗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辖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地级文明单位9个,市级文明单位23个,被全国妇联、文化部、民政部、国家-、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省委、省政府授予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示范社区”、“文明社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社区计划生育“全貌划片、户况显示”工作机制在全市进行推广,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全国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98人,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省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446人。 “平安水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街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晒口街道

   晒口街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区东南部郊,是该市四个街道办之一,建于1983年。距市政府12千米。辖5 班子会议个社区、2个行政村。鹰厦铁路、316国道过境。1983年析城郊乡置晒口街道。1997年,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煤南、煤北、鹰山、红星、洒溪桥、碓下、晒口、下洒、新氨9个居委会和新丰、高峰2个村委会。是该市老工业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该省的“三线”建设时,开始在晒口工业布点,先后上马了一批共具有生产战略物资能力的省、地属国有企业如:邵武煤矿、木工机床厂、邵武化肥厂、邵武轮胎厂、邵武铜冶炼厂。由此,晒口工业区成为我市的基础产业区,引领该市工业的发展。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满意窗口”这一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活动,机关党员作风大转变,精神面貌一新,办事效率提高,群众满意率提升。街道的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建和谐、绿色新晒口” 为目标,正确定位,科学发展,创新机制,统筹全街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业竞赛、综治、安全、计生等社会各项事业步入先进行列。0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   经济发展   本世纪初,随着经济转型,国企改制,木工机床厂、冶炼厂,成为南平市第一批破产改制企业;合成氨厂、水泥 项目剪彩厂成为节能减排政策性关闭企业,其他国企也以不同型式实行改组改造。近年来,经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整合,晒口工业和社会事业又有长足的发展。邵武福煤公司、邵武化肥厂不断发展壮大,中竹公司、双友公司、永飞公司、正兴公司、龙砖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方兴艾等。晒口在规模工业产值、工业税收上,在全市占有半壁江山。街道将致力于搭建服务企业平台,搭建政企之间、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平台,真诚服务,努力开创政企互动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力争在行政管理与服务方面,在行业管理、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人才招聘、企业融资、扶持资金争取以及企业管理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为片区企业提供牵线搭桥、联络协调方面的服务。晒口工业园,是邵武的老工业基地,园区内目前有大中小企业共20家,2011年园区企业规模工业产值达30多亿元,工业税收超过1.3亿元,在2010年度邵武市委、市政府表彰的11家突出贡献企业中晒口企业占了6家。   -   基础设施   晒口善德中小学经教育资源整合,在邵一中挂点帮扶下,使晒口的教育事业大幅提升。邵武煤矿医院,逐步走 绿化培训进社区的医疗、卫生管理,改善了晒口社区卫生事业。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的改造及建设,晒口火车站扩大改建,大大提升晒0通运输能力。市区的东扩南移,晒口新区的建设,新村建设,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高峰生态区的确立,以及新埔瀑布等一批农家休闲游项目的开工建设,使晒口有了自已的后花园和绿色腹地。如今,晒口正从工业化向城市化、生态化迈进,晒口的明天将更加文明,更加和谐。街道领导通过社会筹资和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街道配套投入资金的方式,已完成了同青新村示范小区建设,新丰和高峰两村通组路灯工程、街道主干道十字路口减速带安装以及涵洞(铁路桥下)路灯亮化等一系列为民办实事工程。目前在建的项目还有高峰村饮水工程、主街公侧新建、幼儿园新建。街道作为一个老工业区,许多市政配套工程年代已久,下一步,街道领导还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着手对晒口大街主干道、农贸市场进行修建,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为晒口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   旅游资源   境内高峰村地处北纬27°14′,东经117°34′,方圆29.6平方公里为高山盆地,属亚、湿过渡区,平均海拔480米有着独特地理条件,5000亩的生态公益林,85%的原始阔叶林森林 山水资源覆盖率,山清水秀,高山耸立,形成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终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以及独特的高山丘陵森林,适合生长各种珍禽鸟兽,奇木异树。人情浓厚朴古,水利资源丰富。历史渊源,建筑景观有清代古民建筑三座,古民“三雕”景观,村落古井,老街旧巷与花鼓戏、山歌、龙舞、清代修建的大王庙。九龙瀑布上游特色的扁担山海拔780米,并有祥云庵、试心石、仙鱼塘、歇脚石等名胜古迹,高起点的建设高峰生态休闲旅游区,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九龙瀑布的一溪清流、古木大树,奇峰耸立,危崖百丈,小憩野餐,在扁担山的生态天然林荫道,闲庭漫步,登高赏景,古寺礼佛追思,反璞归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人文景观有祥云庵、大王庙、集庆寺、古民居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具有“奇、巧、险”特点,有浓厚的人文景观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境内林木繁茂,森林覆盖率85%,其中珍稀树木异竹奇茗,山羊、海狸、白凤火鸡,充满野趣的休闲,体验观光,与森林形成对照的动态差,且盛产高峰优质米、高峰梨、高峰乌龙茶、粟香绿茶、农家禽畜、山珍野味别具特色。  

城郊镇

  邵武市辖镇。1971年设莲塘公社,1979年改城郊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中部,富屯溪中游,距市府4公里。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3万。邵泰公路经此。辖莲塘、朱山、香铺、山口、隔应、高南、台上、芹田、莆明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合成氨、制茶、机砖、木材加工、石板材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特产甲鱼、鳗鱼。古迹有宋建南源寺、明都御史朱钦墓。.  

水北镇

  邵武市辖镇。1958年置红北公社,1960年更名水北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南临富屯溪与城区相望。面积511平方公里,人口2万。镇政府驻市区解放路。鹰厦铁路过境,316国道、水杉公路经此。辖大乾、龙斗、杨梅岭、上坪、王亭、大漠、故县、一都、二都、三都、四都11个村委会。矿藏有萤石、高岭土、钾长石、石英等。乡镇企业有木竹筷、建材、包装装璜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木材。特产松脂、笋干。名胜古迹有明建歧灵塔、越王台,汉城遗址乌坂城。.  

下沙镇

  邵武市辖镇。1961年置胡书公社,1971年撤销,1977年复置,1979年更名屯上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下沙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12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0.7万。水杉公路经此。辖屯上、胡书、分站、洛田、下沙、铁罗、杨家圩、庄坛、吴家塘、坊上、行岭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轮胎翻制、炼铜、化肥、橡胶制品、轧钢、木材加工等厂。省重点企业邵武纸浆厂设此。农业主产水稻,兼产毛竹、木材及香菇、笋干。.  

卫闽镇

  卫闽镇地处邵武东部,东与顺昌大干镇接壤,西北与拿口镇相邻,南与洪墩镇交界,富屯溪、鹰夏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卫闽火车站年货运量1200个车皮,距市区55公里,距京九高速公路顺昌道口45公里,面积105.23平方公里。素有“水果之乡”、“水电之乡”之美称。    1995年11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全镇辖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48个村民小组,共2414户、8125人,其中农业人口7214人,耕地面积12113亩,山林面积122486亩。辖区内有南平市属卫闽林场,邵武市属槎溪林业采育场,铁道部十六局谢坊基地,卫闽、陈坊两个火车站等上级所属单位,是邵东片商品集散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壮大四个支柱产业(烟叶、乡镇企业、畜牧业、流通服务业),培育三个新兴产业(中小茎竹、食用菌、订单蔬菜),提升两个传统产业(水果、油茶)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现有烟叶1300亩、中小茎竹2000亩、油茶2500亩、蔬菜1500亩、食用菌(袋装香菇120万袋、巴西菇2万平方米)、牧草2500亩。境内有铸造、奶牛养殖、土池养鳗、水电开发等投资500万元或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另外,还引进竹木加工、矿产加工、母猪养殖等一批小型企业。200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5746万元,农业总产值5960万元,企业总产值11980万元,财政收入35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  

沿山镇

  邵武市辖镇。1949年设古山乡,1958年设沿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17公里。面积261平方公里,人口1.8万。通公路。辖沿山、徐溪、砂坑、三元、古山、百樵、上樵、下樵、里居、红路、周源、危家窠、下畲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竹木加工、制茶和特种养殖等厂(场)。农业主产水稻、蔬菜。名胜古迹有双泉寺、狮子崖。.  

拿口镇

  邵武市拿口镇位于邵武市东部,距市区36公里,与4个乡(镇)2个县(市)(大竹镇、吴家塘乡、卫闽镇、张厝乡和建阳市书坊乡、顺昌县仁寿镇)毗邻,鹰厦铁路、316国道、富屯溪贯穿全境,总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8666.7公顷,耕地面积2810.3公顷,辖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茶果场、1个镇办采育场,辖区内有国税、地税、工商、林业、土地、交警、邮电等市直部门设置的所站,2004年新建拿口林业服务中心。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卫生镇、省科技示范镇以及第六、第七、第八届省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闽北首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05年,全镇总人口2.8万 人,其中农业人口2368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3人。    自然资源 拿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72%,用材林占森林面积86%,林木蓄积量143万立方米,现有速生丰产林面积5万亩,年商品木材产量5万立方米;全镇拥有毛竹面积5.4万亩,建立笋竹两用速生丰产林2.1万亩,毛竹蓄积量1860万根,年产毛竹200万根,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莹石、花岗岩和硫、铁、锰、铅、锌、铜等,其中莹石和铅锌矿最大。    基础设施 近年来,拿口镇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讯等各项设施完善。辖区内有大小电站4座,拥有日供水量2000吨的拿口自来水厂,2002年开发规划面积3000亩的市级工业平台。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目前安装程控电话2000余门,实现村村通电话;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002至2005年实施朱坊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经济建设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7.27亿元,财政收入846万元。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有较大发展。1993年开始发展烟叶,后因效益低下终止种植,1996年开始又再次发展,至2005年发展到6469亩,成为该镇农业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7.27亿元,比2002年增长38.2%,平均年增长12.7%;财政收入846万元,比2002年增长33.5%,平均年增长11.2%;.  

洪墩镇

  邵武市辖镇。1948年属卫石乡,1958年改洪墩公社,1980年属卫闽公社,1984年置洪墩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富屯溪中游,距市府44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1万。鹰厦铁路、316国道过境,富屯溪可通航。辖洪墩、桥头、王坋、尚读、宜坊、濠坊、水口寨、沙洲上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石材、竹制品、罐头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木材、毛竹,是市商品粮基地和用材林主产地。.  

大埠岗镇

  邵武市辖镇。1947年设宝埠乡,1958年设大埠岗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5万。邵泰公路经此。辖大埠岗、芜窟、宝积、李源、河源、竹源、加洲、松树坪、溪上、乌石、铁洋11个村委会。矿藏有花岗岩、矿泉水、高岭土、石英、钾长石、萤石等。乡镇企业有石材、石材机械、轧网、机压锅、竹制品等厂。石板材、切石机、螺纹钢、清水笋罐头、液化气锅为主要产品。农业主产水稻、烤烟。盛产木材、毛竹,是市重点林区。名胜古迹有道峰山、莲花寺。.  

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邵武市西南,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2.1万。    和平镇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其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   和平地处邵南要冲,是古代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早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墟,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贸易。故宋代以降,和平又别称“旧市街”、“旧圩街”。直到清末,这里的商贸和经济都还相当发达和繁荣。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平建城堡,周长360丈,辟8个城门,东西南北4个主城门上建谯楼,现存东、西、北3座城门和东、北两座谯楼。因城墙全用当地河卵石砌筑,故又称为“土堡”。堡内古镇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堡内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宽6~8米,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的古街是古镇主街,临街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城堡内近百条卵石铺就的大小巷道,长的数百米,短的仅十几米,宽者可过轿马,窄者仅容一人通行。这些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呈网络状,宛如一座迷宫。“九曲十三弯”的古街和纵横交错的古巷道加上众多的古民居形成罕见的城堡式古村镇。   和平历史上名人辈出,主要有唐乾符末镇将上官洎,唐中大夫、书法家吴崇书,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宋庆历进士上官凝,宋大理丞黄通,宋中大夫上官恢,宋尚书吏部员外郎上官愔,宋太仆司农卿黄伸,宋紫金光禄大夫上官均,宋朝奉大夫上官涣然,宋朝议大夫上官涣酉,元国史院编修黄清老,明代著名画家上官伯达,以及文人、名士丁时习、施鸿、杜麟光等。   和平山川毓秀,胜迹斐然,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而其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即是遗存的大量各类古建筑,不但有宝塔、书院、城堡、祠堂、义仓和庵庙宫观等公共建筑,还有近200幢明清民居,形成古建筑民居群。主要有,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邵武县知事袁崇焕题门额的聚奎塔;由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创办的和平书院;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时建的县丞署;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朝议大夫廖歧山首倡建立的旧市义仓;建于清代的“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  

肖家坊镇

  基本概况    肖家坊镇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46公里,距泰宁县37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肖家坊互通口仅2公里。东南与泰宁县的龙湖镇、上青乡接壤、西北与本市桂林乡、和平镇毗邻,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共1.4万人口,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畲、回族。   气候条件    肖家坊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多吹西北风,气温低,但无严寒,6-8月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无酷暑。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平均在17-19℃之间。四季分明,冬短夏长,雨量充沛。   人文历史    肖家坊镇解放初期为邵武第六区,1959年成立红方公社,辖现在的肖家坊镇、桂林乡,后又改称为将石公社?肖家坊公社。1984年9月公社改政府,正式成立肖家坊乡人民政府,1995年10月撤乡建镇至今。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8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1999年9月中心小学迁镇政府所在地肖家坊村,中小学教师总数170余人。   基础设施    肖家坊镇内溪流交错,水网密布。交通较为便利,镇政府距正在建设中京福高速公路肖家坊互通口仅两公里,全镇乡村公路42公里,沟通11个行政村。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入户率95%,覆盖率100%。11个行政村通程控电话,共2000余部。移动电话覆盖全镇。.  

大竹镇

  邵武市辖乡。1951年设大竹乡,1961年改大竹公社,1971年撤销,1981年复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市境中部,富屯溪中游,距市府20公里。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0.8万。鹰厦铁路过境,136国道经此,富屯溪可通航。辖大竹、官墩、谢墩、洋坑、龚家排、吴坑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电力、竹木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盛产竹木。.  

吴家塘镇

   吴家塘,是吴家塘镇政府和吴家塘农场场部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仅有10余户人家,交通闭塞,只有1条通往邻乡的羊肠小道,村内也只有1条长约50米、宽2米的鹅卵石铺的小街。   1956年,随着鹰厦铁路建成并在此设站,又成立吴家塘农场,吴家塘的建设逐年发展。至1963年,建成茶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砖瓦厂、酒厂、带锯厂、花炮厂等乡镇企业,占地面积1.8公顷。1964年后,又陆续投建中学教学大楼、小学教学大楼、电影院、卫生院门诊大楼、供销社、旅社、综合门市部、仓库、农贸市场等,建筑面积3438平方米。乡政府办公大院经过全面翻修,办公楼前开辟草坪绿地,楼后还建有一庭院式的游乐场所。1985年,吴家塘已初步形成邵武铁路沿线上一座新兴的集镇。1986年至1989年,又铺设水泥路面0.8公里;建公路1.5公里;建公厕1座,100平方米;建农贸市场1座,1500平方米;新建横跨富屯溪的铁索桥1座,长150米。  

桂林乡

  邵武市辖乡。1949年设儒林乡,1958年属肖家坊公社,1961年析置桂林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南部,西界江西省黎川县。距市府63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桂林、蕙林、槎口、下岗、盖竹、余山、横坑、大岭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木竹加工、石材、林产化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莲子、茶叶。毛竹林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誉称“竹子之乡”。殳山、余山、巫山动植物保护区位于境内。.  

张厝乡

  张厝地处邵武的东南部,离市区46公里,距316国道18公里,东部与洪墩镇接壤,西部与大埠岗镇交接,南部与顺昌、将乐县交接,北部与拿口镇相连。全乡有6个行政村,六十一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38户,总人口6458人,其中农业人口6173人,土地面积13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42亩,山地面积13.8万亩,其中竹山面积5.2万亩,现全乡6个行政村实现通程控电话,97年新开通了张厝至南溪的接线公路,六个行政村六十一个村小组农民都点上电灯和架上自来水;全乡有二个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450千瓦,其中乡办一个装机容量200千瓦,年总发电量为76万瓦小时,全乡现完成网改造工作,乡有卫生院,村村有保健站,现完成农网改造工作,乡有卫生院,村村有有保健站,全乡卫生初保全部达标,乡内有高山羊角尖海拔1500米,产洋半天名茶,曾荣获省边贸土特产品展览会“二等奖”,全乡盛产笋干、香菇等。.  

金坑乡

  邵武市辖乡。1949年为第五区,1958年属和平公社,1961年析置金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32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金坑、下黄街、湖溪、重下、隘上、山隔、下堡、大常8个村委会。为市香菇、笋干、土纸主产地。.  


桂林乡特产大全




桂林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