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岚村是革命老区村。先后被评为第七届和第九届市级文明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度18度,北纬27度19度,处邵武西南部,东北与金坑乡下黄街村连接;东南与槎口村相邻;西与盖竹村,余山村接壤;北与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交界。村部距市区66公里。
●名称来历
该村原名朱岚,意为本村三个大自然村朱洋、下岚、上岚总称,后行政村设下岚自然村,故取名下岚村。
●政区沿革
元代属儒林乡二十四都。解放后设朱岚乡,曾归肖家坊区管辖。1958年改为朱岚大队,并入桂林人民公社。下辖8个自然村:上岚、下岚、李家际 、朱洋、刘家、冲元、后山、高庄。1969年改为下岚大队。1984年9月改为下岚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朱洋一、朱洋二、高庄、冲元、刘家、下岚一、下岚二、下岚三、李家际、上岚一、上岚二、上岚三13个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65户,2278人。另有流动人口52人,总人口中男性1232人,占54.1 %;女性1046人,占45.9%;14岁以下245人,占10.7%;15-64岁1835人,占80.7%;65岁以上198人,占8.6 %。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 %,死亡率6.3 %,人口自然增长率9.6 %。
辖区总面积38.3平方千米(2553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 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度、东南低,地面高呈一般在海拔456 米,最高点在李家际 ,海拔968米,最低点在高庄,海拔465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1条小溪,名为金溪。金溪源于盖竹村巫山和横坑村岩前,两支水源在渠岭下汇合后流入我村,经上岚、下岚、刘家、朱洋、高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全长6.2公里,从高庄流出金坑、光泽,并入富屯溪。
●矿藏
境内的探明地下矿藏有:高岭土矿、稀土矿、大理石、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6月20日,全村大部分水坝,桥梁被冲毁,农田、庄稼损失惨重,电力中断。2008年年初,我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全村成林树木、毛竹大部分被压断,电力、电信设备大部分受损,电力中断半个余月,全村经济损失逾千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有10个村民小组得到硬化,通村道路硬化率77%。京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并在朱洋设有互通口,为我村连接各地和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3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41.4%;移动电话用户43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0%;宽带接入用户65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下岚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1只,共有电视用户415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为73.4%,目前尚有3个村民小组未与闭路联网。
●村政建设
结合引导散居在边远村落的地民向中心村集聚,已规划新建下岚朱洋中心村,为邵武市二十一个中心村之一,朱洋中心村总规划占地62亩。
2011年末,13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绿化覆盖率3.8%,人均绿地4.2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500亩,人均1.1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246.5万元,比上年增加8.5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41 万吨,人均24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206亩,产量27.8吨。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4户,年出栏生猪316头;家禽饲养量1516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0.3%,其中2010年野猪养殖户1户,年出栏野猪200多头。
林地面积2.3万亩,其中生态林0.84万亩,毛竹林面积1.02万亩,森林覆盖率83%,活立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620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人均拥有山林面积5亩。
●工业
境内有竹制碳厂、环保炭厂等2家企业,安排当地剩余劳力约50人,2011年末实现产值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末,有村小学1所,现有在校学生28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0.5万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265人,参保率99.4%。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500册。
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1933-1935年工农红军在我村先后建立刘家苏维埃东方县政府,上岚苏维埃区政府,上岚十八兵站等宝贵的革命老区机构,目前,市乡两级正在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准备修缮,作为未来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户,人数58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678人,参保率 97.6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1200 | 353000 | 0599 | 查看 下岚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横坑村 |
横坑村是革命老区村,省级生态村,闽江源头,第十一届邵武市级先进村。横坑村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60多座,均为青砖碧瓦,纯一色明清建筑,大门和大厅门均以石条为框,门框三围浮雕松鹤、祥云。厅内百年壁画色彩依旧鲜艳,每扇门、窗上雕刻的图案各不相同,都非常的精巧。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度38度,北纬27度30度,地处邵武市西南部,东北与泰宁县,上青乡交界,西南于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相邻,西北与余山、大岭村连接,西与泰宁县、新桥乡、宝石村接壤。村部距市区82公里 ●名称由来 该村原名嵘衢坊,因山势峥嵘得名,后改称邵武四十一都,民国时期改名横坑。 ●政区沿革 元代属四十一都,解放初,设肖家坊6区公所管辖,和大岭村合并称大横乡,1957年后改横坑乡,1958年4月29日并余山民兵营部,1961年和肖家坊分桂林人民公社设横坑大队,1984年改为横坑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横坑、东西丘、大放、上放、下放、小放、岩前、细溪、大溪、王家坊12个小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85户1785人,另有流动人口950人。总人口中男性901人,占50.7%,女性884人,占49.5%,14岁以下290人,占14.1%,15-64岁1436人,占80.5%,65岁以上172人占0 .96%。2011年人口出生率0.05%,死亡率0.001%,人口自然增长率0.05%,辖区总面积23.93平方千米(3588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4人。 自然 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重丘陵山区为主,地势略为东南高,西北底,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拨679米,最高点在上放海拨720米,最底点在王家坊海拨650米。 ●水文水系 境内5条小溪,分虽为横坑溪、东西丘溪、大放溪、细溪溪、大溪溪,5条溪都在各组发源地,横坑溪经过横坑小组,大放溪由上放至下放,和横坑溪汇入。经王家坊至余山村,境内全长4公里,东西丘溪由西向东经桂林村、下坪组汇入槎口村、境内全长2公里,细溪溪由西向东全长3公里,大溪溪流向西向东在岩前组和细溪溪汇入余山村、上巨组,境内全长6公里,有横坑水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420千瓦时。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青石矿、高岭土矿、硫铁矿、粘土矿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雨雪冰冻、雷击等,旱灾、涝灾、低温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一次,发生在2007年2月16日。最严重的洪灾是2010年6月18晶,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民房倒塌,道路、桥梁损毁,电杆倒塌,每户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全村合计经济损失960万元。细溪组是南平市级地质灾害点,2010年6月18日洪灾,全组39户,156人转移。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邵武经桂林至横坑通村道为主要交通,通往市区82公里,距乡所在地19公里,通组公路26.5公里,其中2.7公里横坑至大放公路201年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0.1%,交是我村一大屏障。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地电话用户405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83.6%,移动电话用户46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4.9%,宽带接入用户49户。 ●广播电视 2010年5月成立横坑村广播点,现有广播4只,共有电视用户484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结合引到散居在边远山村落的村民,向中心村集聚,省新农村建设正在规划中,2011年12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实行村部环境整治、铺设排水管1400多米,污水治理工程项,在村部四周和农房屋后种植花草树木,配有清洁工人,垃圾搬运车1辆,打造闽北清洁水源。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035亩(水田1515亩、旱地520亩,人均1.14亩,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1940万元,比上年增长9%,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20吨,人均683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145亩,产量21.5吨,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100亩,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2户,年出栏生猪260头,家禽饲养量3500羽。 林地面积:3.2万亩,其中生态林7612亩,竹林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90.7%,活立木蓄积量34万立方米,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45.13公顷,产量470吨,总产值70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95. 工业 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460多人 商业 2011平米菜有商业网点5个,职工5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万元。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全在乡里及城里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4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3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5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体俱部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学1个,建设面积3000多平方,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600册。 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云寺,始建于明万历中晚期,古称静痷,1972年古刹遭毁,片瓦无存,1983年由村民自发性把寺庙重新建起,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福云寺现为邵武市佛教协会寺庙。 文明古迹盛多,村内有磨崖石刻“鸿磐”二字,并提诗:“山骨峥嵘比奠磬,鸿文有渐进江干,云逵前云知何艰,好教克时刷羽轮”,是我村重点文物,村尾有“钟、鼓、旗、锣”四石等。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户,人数人,有五保户3人,国家怃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740人,参保率97.5%。 |
大岭村 |
大岭村是革命老区村,省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 地理位置 地处邵武市西南山区,距市区72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10公里,与殳山遥相对望;东至桂林连接,西与余山接界,南与横坑接壤,北与下岚相通,东北与槎口相接,处于桂林乡辖区中心位置。 名称来历 该村原名金岭坊,因村庄座落近山顶海拨高于周边村庄,凡到该村或路过该村都是上坡,先人为了大家进出便利,把通往各村的路修的路宽岭大而得名,大岭村(该村民至今还留有修桥修路的优良传统)。 政区沿革 清代为邵武县儒林乡四十一都金岭坊,民国时为邵武县儒林乡大岭村公所。解放初为邵武县肖家坊公社大横乡驻地1961年设为桂林公社大岭大队,1984年改为大岭村,属桂林乡行政区。 政区划分 大岭为独立行政村下辖三个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全村人口为677人,178户,黄峭后裔占96%,另有流动人口15人。男性367人,占54.2%,女性310人占45.8%,14岁以下120人,占17.7%,15-64岁505人,占74.6%,65岁以上52人占7.70%。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7.4‰,死亡率为6‰。辖区总面积7.64平方公里(11451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9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以山区为主,村庄地形似天鹅孵蛋,海拨820米,最高峰福云庵海拔1038米,最低点交溪海拔480米。 水文水系 因地处高山近顶,水源全部来自山泉水,唯有村前汇成一水沟向东流往交溪,全长4公里,落差大,中途有一瀑布高1百多米。 矿藏 境内有黄铁矿,硫铁矿,石英矿,大理石,粘土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冰灾、雹灾、霜冻,2008年出现特大冰灾,造成断电、断水、阻交通,2010年出现特大3·5雹灾,打烂房屋瓦片及6·18洪灾,冲毁农田及鱼塘。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由乡政府通往该村到余山横坑公路已全部硬化。 2011年有邮政投递点1个,固有电话23个,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2.9%,移动电话用户178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0%,宽带接入用户5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大岭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178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1996年基本完成自来水建设,2005年因水源不足不增加水源架设,自来水入户率100%。 村前屋后种花草树木及瓜果蔬菜,绿化覆盖率5.2%,人均绿地5.3平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894.78亩,平均1.32亩,全部为水田。 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298.4万元。比上年增加7%,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40万吨,人均502千克。 主要经济竹笋,天然茶叶(量少、价高难购到),天然药材等,2011年笋干产量61.6吨。 畜牧业以养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12户年出栏62头,家禽饲养6000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0.56%。畜牧业总产值2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 林地面积10232亩,其中生态林3069亩,毛竹林5500亩,针叶林1663亩。森林覆盖率89.4%。活木蓄积量11.5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400亩,全村集体林改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7163亩,人均拥有山林面积10亩。 鱼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为10亩,稻田养鱼200亩,总产量2吨,总产值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 2011年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126人。 商业 2011年末商业网点4个,社会商品全年销售总额达4.8万元,比上年增长4.6%。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及初中全在桂林乡所在地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4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2万元,专业卫生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72人,参保率99.3%。 文化 2011年末,图书室1个,藏书500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俗称:跳番僧)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庙会表演。“傩舞”被市定为邵武市第一批保护文化遗产。 古遗迹有“赤子嵊”道教圣地。清代黄心碗公墓,佛教“观音堂”在文革时被毁掉,80年代由村民自发重新建造起来。 历史名人有:文人,黄心碗,武举人黄顺城,武将黄清栋。 大岭村地灵人杰,现有黄坚在北京部队副军级,黄金印大学教授等人才。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户,23人,农村五保2人,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87人,参保率为97%。 |
余山村 |
余山村是革命老区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6′14.9″,北纬27°08′21.5″,地处邵武市西南部,属闽赣两省交界处,东北与桂林乡盖竹村、下岚村连接,西南于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相邻,东与桂林乡横坑村、大岭村连接,西与泰宁县新桥乡宝石村接壤。村部距市区78公里 ●名称由来 余山村历属邵武府管辖区域,在明、清时称昼锦坊,后又改为余家坊。 ●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做过集市,设立过余林乡政府,1984年9月属桂林乡行政区,改为余山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余家坊一组、余家坊二组、神仙坪、西边塅、山隔、上渠、马鞍山8个小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86户1030人,另有流动人口850人。总人口中男性560人,占54.37%,女性470人,占45.63%,14岁以下178人,占17.28%,15-64岁726人,占70.5%,65岁以上126人占12.23%。2011年人口出生率16.65‰,死亡率1.85‰,人口自然增长率14.8‰,辖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重丘陵山区为主,地势略为东南高,西北底,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拨612米,最高点在马鞍山海拨 米,最底点在海拨 米。 ●水文水系 境内1条小溪,名为金溪。金溪源于盖竹村巫山,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全长6.2公里,有秋苗水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300千瓦时。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矿、青石矿、高岭土矿、硫铁矿、粘土矿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雨雪冰冻、雷击等,旱灾、涝灾、低温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一次,发生在2008年1月25日,全村成林树木、毛竹大部分被压断,电力、电信设备大部分受损。最严重的洪灾是2010年6月18晶,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民房倒塌,道路、桥梁损毁,电杆倒塌,每户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全村合计经济损失570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邵武经桂林至余山通村道为主要交通,通往市区78公里,距乡所在地16公里,通组道路硬化率28%。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移动服务网点一个,固地电话用户163户,移动电话用户26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1%,宽带接入用户15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余山村广播站,现有广播1只,共有电视用户265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92.6%。 ●村政建设 结合引到散居在边远山村落的村民,向中心村集聚,已规划新建山隔组、神仙坪组两个新村,新村建设总规划占地26亩。2011年7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87,.5%,实行村部环境整治、铺设排水管1600多米,污水治理工程项,并在村部四周和农房屋后种植花草树木。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1114亩,人均1.08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960吨,人均930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等 ,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247亩,产量37吨;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2户,年出栏生猪316头,家禽饲养量2000羽;畜牧总产值8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 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生态林6788亩,竹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87.8%,活立木蓄积量31万立方米。 ●工业 境内有罐头厂、竹木加工厂等两家企业,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约48人,2011年末实现产值128万元,比上年增长8%。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25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全在乡里及城里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48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030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体俱部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1个,建设面积600多平方,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500多册。 文明古迹盛多,余家坊现保留古名居建筑6座,古名居“三雕”景观极为丰富,村落中余氏宗祠、旧巷、石拱桥、城门、魁星楼等。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 户 ,人数27人,有五保户3人,国家怃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89人,参保率96%。 |
盖竹村 |
盖竹村是革命老区,民族村,央级重点生态村,第十一届邵武市级文明村。该村少数民族村葫芦塘的傩舞源于商周时期,宋代由中原传入福建邵武,是当地一种祈福丰登的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4′22.5″,北纬27°09′23.2″。位于邵武市西南部,地处两省(福建、江西)四县(邵武、泰宁、建宁、黎川)结合部,东南面与本乡下岚、余山、横坑三村毗邻;南西面与本省泰宁、建宁两县接壤;北面与江西省黎川县、德胜吴镇、熊村镇两镇交界;村部距市区86公里,距桂林乡政府35公里。 ●名称来历 该村解放初期前夕,房屋顶上盖的全是竹片,竹代替瓦片来遮风挡雨,由“竹”村改为盖竹大队,故得名。 ●政区沿革 元代属西乡四十一都,解放后设“朱盈乡”,1958年10月-1984年8月为盖竹大队,1984年9月属桂林乡行政区,改为盖竹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渠岭下、草桥、葫芦潭、盖竹一、盖竹二、上坪、巫山等7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46户984人(其中兰姓少数民族人口356人),另有流动人口4人。总人口中,男性536人,占54.5%;女性448人,占45.5%;14岁以下82人,占8%;15-64岁839人,占85%;65岁以上73人,占7%。2011年人口出生率2‰,死亡率9‰,人口自然增长率12‰ 。 辖区总面积26.6平方千米(38216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1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四面青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地势略为南西高,东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拨498米;最高点在巫山(叶竹隘)海拨1100米,最低点渠岭下海拨489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2条小溪,分别为巫山溪和草桥溪,属金溪之流。巫山溪源于巫山(叶竹隘),流经巫山、上坪、葫芦潭、盖竹一、盖竹二、渠岭下6个村民小组,经渠岭下电站江入富屯溪,流向南西至东北,全长17.3公里,是闽江源头之一;草桥溪发源于福林峰,流经草桥,渠岭下,流入富屯溪,流向为东南,全长7.2公里。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高岭土矿、稀土矿粘土矿、金矿、银矿、钨矿、大理石及建筑石村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冰冻灾害、雷击、低温、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等,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6月20日,百年罕见的山洪暴发大量道路损毁,农田冲毁,庄稼绝收,桥梁损毁,民房倒塌,五通工程全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2个自然村组得到硬化;通现道路硬化率30%,京福高速距村6公里,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7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移动电话用户187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6%,宽带接入用户2户。 ●广播电视 2011年10月安装调频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60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24%。 ●村政建设 2011年末,5个村民小组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72%。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1226亩(水田960亩,旱地266亩)人均1.25亩,农业总产值123.19万元,比上年增加9%,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0吨,人均243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疏菜、大豆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136亩,产量21吨,蔬菜种植面积170亩,产量90吨,大豆种植面积96亩,产量19吨。 林地面积3.7万亩,其中:生态林1.2万亩,毛竹林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93.8%,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460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18000亩,人均拥有竹山面积18.3亩,村民主要收入毛竹生产(笋竹两用林)。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8.8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全在城里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1.2万元。未有专业卫生人员看病就诊。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974人,参保率100%。 ●文化 我村畲族拥有非文化物质遗产:练泰术、棍术、板凳功、打樵等,畲族村民大多信仰佛教,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还纪念妣母生日,方言为汀洲语。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33 户,人数 56 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646 人,参保率99%。 |
下岚村 |
下岚村是革命老区村。先后被评为第七届和第九届市级文明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度18度,北纬27度19度,处邵武西南部,东北与金坑乡下黄街村连接;东南与槎口村相邻;西与盖竹村,余山村接壤;北与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交界。村部距市区66公里。 ●名称来历 该村原名朱岚,意为本村三个大自然村朱洋、下岚、上岚总称,后行政村设下岚自然村,故取名下岚村。 ●政区沿革 元代属儒林乡二十四都。解放后设朱岚乡,曾归肖家坊区管辖。1958年改为朱岚大队,并入桂林人民公社。下辖8个自然村:上岚、下岚、李家际 、朱洋、刘家、冲元、后山、高庄。1969年改为下岚大队。1984年9月改为下岚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朱洋一、朱洋二、高庄、冲元、刘家、下岚一、下岚二、下岚三、李家际、上岚一、上岚二、上岚三13个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65户,2278人。另有流动人口52人,总人口中男性1232人,占54.1 %;女性1046人,占45.9%;14岁以下245人,占10.7%;15-64岁1835人,占80.7%;65岁以上198人,占8.6 %。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 %,死亡率6.3 %,人口自然增长率9.6 %。 辖区总面积38.3平方千米(2553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 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度、东南低,地面高呈一般在海拔456 米,最高点在李家际 ,海拔968米,最低点在高庄,海拔465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1条小溪,名为金溪。金溪源于盖竹村巫山和横坑村岩前,两支水源在渠岭下汇合后流入我村,经上岚、下岚、刘家、朱洋、高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全长6.2公里,从高庄流出金坑、光泽,并入富屯溪。 ●矿藏 境内的探明地下矿藏有:高岭土矿、稀土矿、大理石、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6月20日,全村大部分水坝,桥梁被冲毁,农田、庄稼损失惨重,电力中断。2008年年初,我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全村成林树木、毛竹大部分被压断,电力、电信设备大部分受损,电力中断半个余月,全村经济损失逾千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有10个村民小组得到硬化,通村道路硬化率77%。京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并在朱洋设有互通口,为我村连接各地和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3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41.4%;移动电话用户43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0%;宽带接入用户65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下岚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1只,共有电视用户415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为73.4%,目前尚有3个村民小组未与闭路联网。 ●村政建设 结合引导散居在边远村落的地民向中心村集聚,已规划新建下岚朱洋中心村,为邵武市二十一个中心村之一,朱洋中心村总规划占地62亩。 2011年末,13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绿化覆盖率3.8%,人均绿地4.2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500亩,人均1.1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246.5万元,比上年增加8.5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41 万吨,人均24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206亩,产量27.8吨。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4户,年出栏生猪316头;家禽饲养量1516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0.3%,其中2010年野猪养殖户1户,年出栏野猪200多头。 林地面积2.3万亩,其中生态林0.84万亩,毛竹林面积1.02万亩,森林覆盖率83%,活立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620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人均拥有山林面积5亩。 ●工业 境内有竹制碳厂、环保炭厂等2家企业,安排当地剩余劳力约50人,2011年末实现产值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末,有村小学1所,现有在校学生28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0.5万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265人,参保率99.4%。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500册。 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1933-1935年工农红军在我村先后建立刘家苏维埃东方县政府,上岚苏维埃区政府,上岚十八兵站等宝贵的革命老区机构,目前,市乡两级正在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准备修缮,作为未来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户,人数58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678人,参保率 97.6 %。 |
槎口村 |
槎口村是省级生态村,革命老区村,桂林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行村。创先争优先进村。 政区建制 地理位置 地处邵武市区南边陲,距市区76公里,东与和平镇坪上村相邻,南与桂林村接壤。西与余山村交界,北靠福银闽赣服务区与江西黎川交界,福银高速由东南向西北斜跨我村4公里,从武邵高速邵武西入口转福银到闽赣站下,到达槎口村只需5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 名称来历 解放初期为槎口乡,公社化时改为三溪大队,故得名。 政区沿革 元代属仁泽下乡三十九都,解放后设槎口乡,1950-1957年为槎口乡驻地,下辖2个村,1958年-1984年为三溪大队,并入桂林人民公社,1984年9月属桂林乡行政区,改为槎口村。 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槎口、溪口、三白、大洋、险马山、里段、大排、坳上、西坑、土塘、南坪、兆祥、茬上、杨家斜14个自然村。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031人,501户,总人口中男性1065人,占52.4%,女性966人,占47.6%,14岁以下286人,占14.1%,15-64岁1563人,占77%,65岁以上182人,占8.9%。2011年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 辖区面积28.6平方公里(4240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1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为重山士丘 岭为主,地势略为东北高,西南低,海拔430米,最高点在北祥的隘山,海拔860米,最低点在大洋410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3条小溪,分别为杨家斜溪、西坑溪、槎口溪。杨家斜溪源于杨家斜,流经兆祥、金口、土塘、溪口、三白、大洋,全长5.3公里;西坑溪源于大排,流经西坑、溪口、大洋,全长6.8公里;槎口溪源于槎口。流经槎口、溪口、三白、大洋,全长4公里。 矿藏 境内已探明有铁矿、高岭土矿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冰冻、履冰。冰灾、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冰灾是2008年2月,境内所有林木全部损毁,电力、交通中断。最严重的涝灾是2010年6月18日,道路、桥梁损毁,农田、庄稼被淹,交通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与5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25%,福银高速斜跨我村而过,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68户,固话普及率13.6%,移动电话用户46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3%,宽带接入用户3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槎口广播室,现有广喇叭1只,共有电视用户156户,入户率31%,并与城区联网。 村政建设 2011年16个村民小组已完成8个村小组安全饮用水建设,安全饮用水入户率50%。 经济建设 农业:耕地面积2600亩,人均1.28亩,全部为水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1560万元,比上年增加6%。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78万吨,人均768斤。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竹荪、生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180亩,产量27吨;竹荪100亩,产量3000斤;生姜130亩,产量25万公斤。 畜牧业以猪羊、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2户,年出栏500头,山羊养殖户3户,出栏山羊1500头,家禽散养户60户,养殖2100羽,畜牧业总产值1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1.5%。 林地面积3.98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7万亩,生态林1.48万亩,森林覆盖率90%,截止2011年末,累计人工造林2600亩,全村集体林改已全面完成,林农参与率100%,人均拥有林地面积15亩,其中毛竹13亩。 工业 没有工业企业。 商业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6个,职工7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0万元,比增7%。 社会事业 教育 因劳动力转移,全村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全部在乡中心小学、乡中学以及城里就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3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卫生所1个,专业卫生人员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031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村文化俱乐部1个,面积2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2户,图书阅览室1个,书籍400册。 有始建于清朝的杨家斜屋桥,独具风格,还有“树林庵”寺庙。吸引了众多信教人士。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户41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996人,参保率98.3%。 |
桂林村 |
桂林村是革命老区村、第十一届邵武市级文明村、桂林乡计划生育先进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9′56.5″,北纬27°08′21.3″。地处邵武市西北部,北与惠林村交界,西与槎口村相邻,南与横坑村连接,东面与肖家坊接壤。村部距市区66公里。 ●名称来历 1949年设儒林乡,1958年属肖家坊公社,1961年析置桂林公社,因地处桂林乡政府所在地,故得名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上桂林、下桂林、上岗、盖洋、山坊、扬名坊、下坪、发积、南源、白石、董家、上村等12个自然村。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75户,2336人。另有流动人口20人。总人口中,男性1255人,占53.7%;女性1081人,占46.3%;14岁以下393人,占16.8%;65岁以上176人,占7.5%。2011年人口出生率13.06‰,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6.56‰。 辖区总面积28.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东北高、西南低,地面一般在海拔700米,最高点在殳山,海拔1476米,最低点上村,海拔462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1条小溪,为桂溪。桂溪源于殳山,流经盖洋、桂林、发积3个村民小组,经下黄街汇入金溪,最后流入富屯溪,流向为东北至西南,全长20公里。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毛竹山2.3万亩,毛竹蓄积量达230万根;生长有大量名贵中草药金线莲,建有珍稀绿化树种乐昌含笑采种基地,现有成种树80多株,幼树3000余株,占全市该树种的85%以上。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辉绿岩石、铁、金、莹等20多种。。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冰灾发生在2008年1月23日,大量毛竹损毁,林木受损,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与4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33.3%。福银高速公路穿村而过。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78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30.9%;移动电话用户43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4.7%;宽带接入用户20户。 ●广播电视 2010年5月成立桂林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545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95%。 ●村政建设 2011年末,12个村民小组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86%;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8.5%,人均绿地5.1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306亩,人均1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160万元,比上年增加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07吨,人均350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100亩,产量15吨;蔬菜种植面积100亩,产量80吨。 林地面积3.1万亩,其中生态林0.77万亩,毛竹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95%,活立木蓄积量2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00多亩,全村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23000亩,人均拥有山林面积 10亩。 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2公顷,产量1.5吨,总产值3万元。 ●工业 境内有竹制品厂等1家企业,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20多人;2011年末实现产值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商业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0个,职工78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 200 万元,比上年增长12%。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68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全村设有中学、完小、幼儿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8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3.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336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500册。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户,人数59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760人,参保率达98 %。 |
惠林村 |
惠林村位于东经117°11′55.1″,北纬27°09′21.2″,处邵武市南部,北与和平镇坪上村交界,西与桂林乡桂林村相接,南与肖家坊镇黄家山村连接,东与肖家坊镇坊前村连接。村部距乡所在地6公里,福银高速公路横贯成下组。 ●名称来历 解放后1950-1960年设炉林乡蕙林,1961年-1984年为惠林大队。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惠一组、惠二组、交溪组、成下组、百岭组5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96户730人。另有流动人口11人。总人口中,男性372人,占50.9%;女性358人占49.9%;14岁以下91人,占12.5%;15-64岁578人,占79.1%;65岁以上62人,占8.5%。2011年人口出生率15.1%,死亡率8.2%,人口自然增长率7.1%。 辖区总面积12.1平方千米(18150亩)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耕地面积2000多亩。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东北高、西南低,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612米,最高点在赤米龙山峰,海拔978米,最低点交溪组,海拔514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2条小溪,分别为成下溪和惠林溪。成下溪源于层溪水库,肖家坊镇石门电站发电全长5.2公里。惠林溪源于交溪、下炉洋,全长3.6公里。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铅矿。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雨雪冰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雨雪冰冻发生在2008年1月25日,大量道路损毁,竹木损毁,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与3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60%。福银成下公路穿村而过。固定电话用户19户,移动电话用户18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1.8%;宽带接入用户2户。 ●广播电视 2011年5月成立惠林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1个;电视用户102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80%。 ●村政建设 2011年末,5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000亩,人均2.7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544万元,比上年增加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46万吨,人均574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120亩,产量17吨。 畜牧业以猪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3户,年出栏生猪650头;全村牧业养殖大户共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畜牧业总产值1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3%。 林地面积1.2万亩,其中生态林0.34万亩,商品林0.9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活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387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人均拥有山林面积8亩。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40元。 社会事业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1.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730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户,人数1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90人,参保率9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