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镇地处屏南县东北部,距城关18公里,与政和、周宁县毗邻。全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共有3334户1.7万人。平均海拔860米;平均气温13--19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626--2301毫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镇政府所在地为屏南县旧县治所在地(清雍正十二年建县至1950年),有200多年的历史。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有文庙、城隍庙、瑞光塔、北岩寺、古民居等文化古迹,堪称“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位于我镇境内。双溪人才辈出,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现在一大批政界、学术界人才遍布各地。我镇属重点的老区乡镇,叶飞、阮英平等闽东苏区领导人曾在这里战斗过,并留有“红军洞”等古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74.4平方公里 | 3509231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双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双溪社区 | - | - |
---- |
查看 双溪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前溪村 | - | - |
---- |
查看 前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安村 | - | - |
---- |
查看 高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头村 | - | - |
---- |
查看 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村村 | - | - |
---- |
查看 北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章岭村 | - | - |
---- |
查看 章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岩后村 | - | - |
---- |
查看 岩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宜洋村 | - | - |
---- |
查看 宜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后峭村 | - | - |
---- |
查看 后峭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郑山村 | - | - |
---- |
查看 郑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前洋村 | - | - |
---- |
查看 前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七房村 | - | - |
---- |
查看 下七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七房村 | - | - |
---- |
查看 上七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峭顶村 | - | - |
---- |
查看 峭顶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乾源村 | - | - |
---- |
查看 乾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古峰镇 |
古峰镇地处城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区域面积19.4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25米。全镇现辖长汾、古厦、城东、城北、佳洋5个社区,辖区内总人口50196人,其中常住人口44556人,流动人口5640人。共有13个党支部,2个党总支,345名党员。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265亿元,其中工业年产值2.659亿元,农业总产值0.5675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我镇认真按照省、市、县关于社区建设精神的要求,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原则,结合我镇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建设,0地完成了长汾、古厦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的选举工作,理顺了各种关系,计生、劳保、公安警务、服务等组织机构相继配套成立,各项职能都已步入正轨,逐步构建起具有山区县城所在地特色的社区组织机构。突出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较强、热爱社区工作、社区居民满意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同时还选派镇的优秀年青干部下到各个社区挂职,当任支部第一副-,加强支部的力量。按照现代文明社区建设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各项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城东社区在社区老党员、全体居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驻区单位的鼎力支持下,走出以往无址办公的困境,现已顺利搬进新楼办公。佳洋社区目前已完成办公楼的地基建设工程,现正着手策划下一步办公楼的筹建工作。城北社区加强巷弄路面水泥化建设,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巷弄道路硬化2300平方米。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从今年4月份起对辖区范围内的二级监督机制进行理顺,将原委聘请专人负责监督,改为由各社区负责,实行属地化监督。佳洋社区党支部在全县率先推出“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社区支部与社区党员在社区中亮出身份,投身于社区的各项建设,目前佳洋社区已成为宁德市市级示范社区。城北社区富有创新地成立了“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中心”,设立阅览室,收集各类书籍近百册,丰富城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经济建设。我镇按照县委、政府总体布置,抽调精干人员,专抓专管,通过三个层面加以落实。. |
双溪镇 |
双溪镇地处屏南县东北部,距城关18公里,与政和、周宁县毗邻。全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共有3334户1.7万人。平均海拔860米;平均气温13--19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626--2301毫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镇政府所在地为屏南县旧县治所在地(清雍正十二年建县至1950年),有200多年的历史。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有文庙、城隍庙、瑞光塔、北岩寺、古民居等文化古迹,堪称“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位于我镇境内。双溪人才辈出,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现在一大批政界、学术界人才遍布各地。我镇属重点的老区乡镇,叶飞、阮英平等闽东苏区领导人曾在这里战斗过,并留有“红军洞”等古迹。. |
黛溪镇 |
屏南县代溪镇位于屏南县、古田县、宁德市交界处,距宁德市三都澳港口80公里,距离福州市183公里全镇土地面积184平方公里,管辖22个行政村、132个自然村。人口有2.8万,是屏南县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 1997年以来,我镇共投入1800多万元,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贯通过境干线(屏南—宁德)柏油路面17公里,开通境内公路14条,里程14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2个行政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信息网初具规模。教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98年通过了“两基”验收。 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后,山地综合开发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已形成九洋花菇带、北圪猴头菇等模式;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已建千亩基地一个,基地村二个,年供蔬菜5000吨。97年我镇代溪村、玉洋村、福善村、垣坑等村引进169只上海“太湖母猪”种,母猪饲养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名闻遐迩的“北圪老酒”酒业计划打破其家庭作坊式束缚,以产业化、公司化扩大生产、销售。代溪工业小区初具规模,产业化格局已形成。. |
长桥镇 |
长桥镇位于屏南县西南部,与古田县接壤,南宋时期,村内架设一座长110米的木拱桥, 时为全县最长的桥,故村以桥取名为“长桥”。1950年至1956年为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1984年成立长桥乡, 1993年撤乡建镇。全镇土地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设1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9548人。长桥镇属亚热带丘陵地区,平均海拨435米。地势西北面高,东南低,省道溪东线东西横穿全镇,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分布着前高溪、新乡、官洋等11个行政村,居住着全镇80%的人口。境内,山叠翠,山峦起伏,溪涧纵横蜿蜒,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长桥溪、柏源溪、后圪溪等3条,全镇现建有大小水力发电站7座装机容量2600千瓦。 长桥镇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7.7度,无霜期285天, 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6.7万亩,其中毛竹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9%。长桥镇还是屏南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曾被誉为“屏南的乌克兰”,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马玲薯、黄豆、白芽芋、油柰、茶叶等,土特产有:香菇、草菇、黑木耳、竹荪、柿干、柰干等,长桥镇的水果主要有柿、桃、梨、油柰等,其中省优产品油柰的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量1800吨,是省内外闻名的“油柰之乡”。 长桥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长桥“内八景”之一的“万安桥”;有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的“天宝寺”,该寺现修建面积达4861平方米,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寺院,每逢佛诞等节日,附近各村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到寺中焚香拜佛,日达千人之多,香火极盛。侨胞回乡探亲,时有到寺中烧香或游览。此外还有宋宁宗敕封的“ 九天巡按江夫人”殿;始建于宋元 七年的岑洋“鹫峰寺”等古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未期以后,长桥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长桥镇成为全县较富庶的乡镇之一,2000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2.03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3亿元, 农业总产值7336万元,1996年还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区面积现已达到22.1公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8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邮电通讯设施完善,公路沿线11个村已实现移动通讯信号覆盖,您的手机可拨打任何一个地方的用户。. |
棠口镇 |
地理位置 棠口镇地处屏南县中部偏东,离县城6 公里,东与寿山毗邻, 南隔金造桥与熙岭、 代溪相望,西与古峰、屏城交界,北与双溪接壤。省道安嵩公路贯穿境内,乡政府所在地在棠口村。 历史沿革 解放初棠口成立第三区,1958年改为先锋人民公社, 1960年改称棠口公社, 又于同年拆棠口公社为棠口、城关两公社,1984年改为棠口乡。 基本情况 全乡辖14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170 个村民小组,22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14个,全乡农村总户数5462户,总人口22125人,乡镇从业人员数7403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6473人; 全乡总面积16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35亩,其中水田面积23304 亩, 旱地2561亩;农作物播种面积 42022 亩,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222亩;全乡1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通邮,11 个行政村开通公路,全乡公路里程45公里,11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14个行政村都能收看电视节目,14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其中有5 个行政村已建立了闭路电视台。 地势气候 本乡地势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850米,地势东北部及西部偏高,中部稍低,向南倾斜,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5座,牛母石山海拔1374米,是全乡最高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山地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 年总积温5644℃。 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宜物。全年无霜期240天,雨水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产。 水力资源 本乡溪涧纵横,水源丰富,利于水电事业的发展。棠口溪交源于岭下乡峰尖北麓, 流经富竹、 岭下、溪尾、棠口、旺坑直至单条桥汇于金造溪,全长64公里。棠口溪至棠口上游积雨面积有243平方公里。 山地、矿产林业资源 我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经地质队勘察,稀土和花岗岩矿产不但质量好,而且储量多。全乡林业用地面积193558亩,其中有林地178441亩,园地面积为10455亩,其中油柰面积4168亩,茶叶面积6388亩,宜林地面积8943亩,森林覆盖率76%。左里溪、西村等地还发现有水杉等珍贵树种。. |
屏城乡 |
屏城乡地处城郊,位屏南县中部,总面积143.8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1.2万。地型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723米,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性,湿润气候。屏城境内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可开发的水能容量2万千瓦,已探明的闪水岩储量60万立方米,森林履盖率82%。屏城还是屏南县重点侨乡之一。 近年来,屏城乡立足乡情,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各项工业都取得好成绩: 农业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壮大了食用菌、水果、高山反季节蔬菜、竹木、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在开展联动网建设工作中,农庄经济悄然兴起,涌现了绿源、华侨、利旺、丽珠、康佳等10多个大小农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工业方面:立足区位优势,以溪坪工业区和洋中工业小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石板材、水电、竹木加工、塑料再生加工等,齐头并进的格局,乡内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乡企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社会事业:全乡现有中学一所,实小13所,卫生院一所。1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五通”;乡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县城同步发展。2000年5月以后各村还成立了科技协会,其中后龙、上凤溪、村头的科协还配置了电脑与县乡联网,加强了科技普及推广力度。. |
甘棠乡 |
一、基本情况: 甘棠乡位于屏南县南部,省道203线空境而过,距福州154千米,距屏南城关17千米,东邻熙岭,西毗长桥、北邻屏城,南接古田吉巷,交通便捷,全乡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耕地2.4万亩,其中水田2.23万亩。 二、地理气候状况 全乡平均海拔840米,年均气温14-15℃具有冬暖夏凉之美称,年降雨量1800毫米,夏秋最高气温不超33℃,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4℃,初霜期一般在12月上旬,全年无霜期达285日以上,属北亚热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属性微酸,耕作层深厚,地下水位在0.5-1.0米之间。 三、农业生产情况: 甘棠乡为农业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水产、畜牧业等为辅,农民收入主要从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生产、家禽家畜,林果、水稻等取经济收入。一个部级立项厅级管理乡级实施的“夏秋淡季蔬菜示范基地”,三个淡水鳗鱼养殖场,二个茶叶专业场,一个拥有万头以上蛋鸭养殖场,一个百头母猪基地,一个四川麻羊放养基地,一个百种花卉示范基地,一片百亩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4个大型油柰场和一个黑琥珀种植示范基地,一个立体种养结合示范场,3个与省农科院联合的蔬菜新品种试验基地。 1、全乡发展反季节蔬菜面积达6000亩以上,主要分布在甘棠、新田、瑞云、坂兜、上山登、下山登、浙洋、际下、南山、王林等村。生产蔬菜品种主要有花椰菜、结球甘蓝,豌豆、萝卜、大白菜、金皮西葫芦、甜椒等。 2、全乡种植食用菌600万袋以上,主要生产、白木耳、杏鲍菇等。 3、养殖以淡水鳗鱼、蛋鸭、家兔、肉用猪等为主,彩虹村母猪基地生产的优质仔猪主要供应本乡,现产仔猪供不应求。. |
熙岭乡 |
屏南县辖乡。1961年设熙岭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2.9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熙岭、新墘、山墩、大塅、前塘、溪里、井兜、梨洋、塘后、管洋、岭里、秀溪、三峰、四坪、龙潭里、墘头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柿子、油柰、香菇、竹木。. |
路下乡 |
路下乡位于福建省屏南县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4公理。东南与屏城乡、长桥镇接壤,西北与岭下乡及建瓯市东游镇、玉山镇毗邻,该乡属中山地貌,平均海拔860米。全乡土地面积2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7万亩,林地19.4万亩。全乡辖11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有2313户,11475人。2000年,全乡国内生产 总值9860万元,农业总产值3775万元,财政收入289.83万元,人均收入1961元。 日产百立方米的法竹坑矿山 路下乡水电、石材、毛竹、林木、气候等资源丰富。区内可供开发水力资源达6000千瓦,现已开发百丈沶、三万里两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900千瓦。引资300万元,对百丈祭电站进行技改,现已开始开始发电,技改后装机容量由原来的840千瓦提高到1900千瓦。届时,全乡开发水电资源可达2500千瓦。 石板材品质优良,储量丰富。全乡储量达2000多万立方米,尤其以法竹坑闪长岩“654”为著名,目前已引进外商进行开采,并引进板材加工厂17家,锯机达70多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毛竹质量好,出笋率高,全乡现有毛竹2.13万亩,占全县毛竹面积的四份之一。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为81%,林木总蓄积量33万立方米。有乡办林场3个,总面积为1.9万亩。 丰富的竹木资源 路下乡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非常适宜反季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养殖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全乡共栽培反季节蔬菜3000多亩,主要有花椰菜、夏阳白、西红柿、荷兰豆、芹菜、萝卜、人参果等;种植水果1800亩,主要有油奈、板栗、无核柿等;发展食用菌每年达700万袋以上,主要有花菇、黑木耳、白灵菇等;发展以棘胸蛙、牛、羊、鸡、家兔为主的特种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 路下乡立足资源优势和十五发展规划,确定了“一线”、“二区”、“三条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一线”就是筹建从屏南城关至武夷山分水关的二级公路。“二区”就是建立以灵峰为主千亩反季节蔬菜,花卉栽培推广园区;石板材开采、加工园区。. |
寿山乡 |
寿山乡位于屏南县东部县境边界地带。东南与蕉城洪口接壤,东至东北与周宁县礼门乡毗邻,北连双溪镇,西接棠口乡,南靠黛溪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寿山村距县城38公里。全乡设14个村委会,下辖31个自然村。2000年全乡1722户8540人,乡域面积106.5平方公里,60%地域为海拔75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30%为海拔3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10%为海拔850米以上的高山或高丘平地。 寿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240—310天,白玉等低海拔地区达335天,年降雨量1750毫米。境内电力资源丰富,现有4个电站,总装机容量45000千瓦,是我县电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高谷深,奇峰林立,千姿百态,主要旅游景点有卧女峰、蝙蝠洞、公鸡寨、国婆峰、龙井峰等。 粮食生产以水稻、甘薯为主,2002年农业总产量2664万元,工业总产值45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6元。 三条经济带建设有了成效,即白玉油茶经济带、降龙到前圪毛竹经济带、郑洋太保食用菌经济带;四个基地初具规模,即白玉枇杷基地、降龙养兔基地、普岭东盘高山绿茶基地、单条桥石板材基地。乡域的主要产品有:油茶、草菇、花菇、毛木耳、高山绿茶、寿山米烧兔、蒙古羊、反季节蔬菜、枇杷、油奈、石板材等。. |
岭下乡 |
岭下古称""锦厦""。位于福建省屏南县西北部鹫峰山脉中段。东临双溪,南接路下、屏城,西与建瓯东游、水源乡交界,北毗邻政和杨源乡。 全乡轄11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3200户、1.3万人。全乡土地总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全乡平均海拔1070米,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境内地势平坦。各村均落于平整的洼地上,素有“高山夹平原”之美称。 岭下乡又是革命老区乡,当年,闽北独立师黄立贵率部与闽东独立师会师时,曾在这里指点挥过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上楼战役"",现今,上楼村仍保留有红军墓和上楼战役纪念碑等遗迹。 这里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屏乡路穿境而过。境内拥有 世界独有的冰川时期活化石72株成片林;闽东第一高峰“东峰尖”海拔1627米,拥有两大淡水湖“龙凤双湖”,湖面面积达2805亩。岭下乡屏南县重点林区,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6%,木材蓄积量为44.5万立方米,拥有全县最大的""万亩林场""-上楼林场和下南坑林场两大乡办林场。 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粮食产量432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0元,已相继建成食用菌、锥栗,无公害蔬菜三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夏香菇、花菇为主的食用菌年种植量达800万袋。天然绿色食品""水松林""牌,锥栗种植面积达2.3万亩,果品畅销上海、广东等地,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11000亩,成为我县最大的夏秋淡季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