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乐山 >> 峨眉山市

峨眉山市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峨眉山市谷歌卫星地图)


峨眉山市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3万人 1168平方公里 511181 614200 0833 查看 峨眉山市谷歌卫星地图

峨眉山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绥山镇 约9万人 56.5平方公里

----

查看 绥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高桥镇 约1.5万人 72.9平方公里

----

查看 高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罗目镇 约2.46万人 468平方公里

----

查看 罗目镇谷歌卫星地图
九里镇 约3.18万人 44.448平方公里

----

查看 九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池镇 约3.02万人 196.16平方公里

----

查看 龙池镇谷歌卫星地图
乐都镇 约1.14万人 28.28平方公里

----

查看 乐都镇谷歌卫星地图
符溪镇 约2.9万人 44.51平方公里

----

查看 符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峨山镇 约3.3万人 122.4平方公里

----

查看 峨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双福镇 约2.6万人 49.62平方公里

----

查看 双福镇谷歌卫星地图
桂花桥镇 约5.03万人 46.9平方公里

----

查看 桂花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为镇 约1.5万人 122.8平方公里

----

查看 大为镇谷歌卫星地图
胜利镇 0 0

----

查看 胜利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门乡 约1.04万人 69.7平方公里

----

查看 龙门乡谷歌卫星地图
川主乡 约7000人 48.5平方公里

----

查看 川主乡谷歌卫星地图
沙溪乡 0 77平方公里

----

查看 沙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平乡 约1.1万人 14.7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平乡谷歌卫星地图
普兴乡 约1.38万人 42平方公里

----

查看 普兴乡谷歌卫星地图
黄湾乡 约2.31万人 182平方公里

----

查看 黄湾乡谷歌卫星地图

峨眉山市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市中区

    乐山市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麓,古称嘉州,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的古城,为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坐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三江环抱着美丽的城市,绿心、绿岛、生态林点缀于江水与秀城之间,使这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并获得联合国在中国的第一个优良人居环境城市合作项目。   市中区幅员面积825平方公里,辖10个乡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52个行政村、59个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3万人,非农人口26.7万人。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拥有乐山港和500吨大件码头,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大港口,距成昆铁路二类口岸30公里;125公里的成乐高速公路直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打造“增长极、次枢纽、南中心、目的地”的中心,正在实施的以“两航、四铁、八高速”为重点的全市“千亿交通工程”线路均在区境内交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市中区通达市域内各县(市、区)的“半小时核心圈”、“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可通达重庆市和周边市州,4小时通达西南其他省会城市。   目前,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依市兴区、率先发展,打造枢纽、实现跨越”的发展战略,突出工业经济主线,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完成113.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47.6:4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2元。   市中区始终围绕“工业强区”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境内已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重点企业110户,一个以电子和硅材料、医药化工、丝绸纺织、机械制造为优势产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集中区主园区和土主纺织分园区、杨湾铸造分园区初见雏形。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之中,新光硅业多晶硅还原炉技改项目已竣工投运,乐电天威3000吨多晶硅即将进入试生产;成发纸机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九长药、艾丽碧丝等7户医药企业及瑞和祥兽药企业取得GMP认证;乐山无线电、吉象木业、艾丽碧丝、明星电缆、成发纸机、锡成、嘉州丝绸等支柱企业正积极扩大规模,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   市中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乐山市唯一的统筹城乡改革示范区,是四川省粮食、蚕茧、蔬菜、瘦肉型猪和速丰生产林基地,拥有全国26个、四川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坚持城郊型农村发展战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全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林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出栏生猪24.08万头、家禽522.34万只,肉类总产量2.88万吨,新增蔬菜栽培面积2万亩,培育速丰生产林13万亩、竹笋基地1.2万亩,水产品产量0.9万吨。24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基地区县整体认证。   现代服务业成逐步为市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环城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和商贸业,为乐山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紧紧围绕乐山大旅游,发展环城市乡村旅游,幽思怀古的平羌三峡等景点使人情趣盎然,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金鹰山庄、乌木博物苑等景点已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商贸流通业不断壮大,中心城区大型商场、商业街区、批发市场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新突破,烟草物流中心和乐山国家粮食储备仓库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已投入使用,西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蓝雁食品物流工业园、沿森化工配送调运中心和棉竹物流园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到2012年,初步形成四川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沙湾区

  沙湾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17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沙湾镇,邮编:614900。代码:511111。区号:0833。拼音:Shawan Qu。      行政区划      沙湾区辖8个镇、5个乡:沙湾镇、嘉农镇、太平镇、福禄镇、牛石镇、龚嘴镇、葫芦镇、踏水镇、谭坝乡、轸溪乡、范店乡、铜茨乡、碧山乡;沫江办事处。   历史沿革         2000年,沙湾区辖8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215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沙湾镇 53200 嘉农镇 23734 太平镇 24883 福禄镇 19923 牛石镇 8389 龚嘴镇 5298 葫芦镇 10898 踏水镇 10412 潭坝乡 7703 轸溪乡 5144 范店乡 4545 铜茨乡 5975 碧山乡 12052    2004年,沙湾区辖8个镇(沙湾、福禄、太平、龚嘴、牛石、嘉农、葫芦、踏水)、5个乡(范店、碧山、铜茨、谭坝、轸溪)。      

五通桥区

   1.五通桥历史悠久,有建制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周时,区境属蜀国辖地,秦惠文王灭蜀后,于前311年设蜀郡,区境隶蜀郡南安县地。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乐山市,为乐山市五通桥区(县级)至今。   区境内相连成片的东汉崖墓群和始建于东汉、五代时期的古陶瓷窑址(PS:就是瓦窑驼),是五通桥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   2.历史的记忆(盐业在五通桥)   五通桥因盐而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盐场。相传在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桥牛华溪红岩子凿井煮盐,距离今天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五通桥盐业生产便颇具规模。“架引高低筒络绎,车声轱辘井相连” 描绘了五通桥制盐场景。到1947年,五通桥共有卤井5805眼、灶935户,年均产盐达5万吨,最高年份达6万吨,直接、间接依靠盐业为生者达6万余人。民间流传“金犍为、银富顺”(“金犍为”实指五通桥),“千猪百羊万石米,不及桥滩一早起”之说,反映了五通桥曾经的繁荣。 (PS:烧的煤都已经有好几座山了,称为碳包山)   3. 历史的记忆(赵君陶在五通桥)   1927年8月,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派遣钟善辅到五通桥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从此,五通桥有了革命斗争的历史。   三十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赵世炎同志的妹妹赵君陶(当时化名赵郁仙)老师携子女李鹏、李琼来到五通桥,以通材中学(PS:我的母校,现在为艺术特色国家重点高中)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赵君陶同志组织学生成立“晨呼队”,每天清晨在市区边跑边呼口号、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共和国第四任总理李鹏也曾在通材小学读书,在五通桥度过了孩提时期一段难忘的时光。   4.历史的记忆(刘伯承在五通桥)   1924~1925年间一位史上叱咤风云者曾来此养伤,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刘伯承曾在1923年四川境内的南北战争中,不幸右腿受伤,后严重感染,几乎截肢,后接受老同学张仲铭(人称张二旅长)的建议到五通桥养伤。1924年1月24日,张二旅长亲自护送刘伯承来桥。养伤期间,刘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儿,饮茶垂钓,并做有诗一首:   苍山透迤尽天涯,绿野郊原覆菜花;   溪船荡破山花影,且置香茗换浮槎。   1925年,刘伯承离开五通桥。   5.历史的记忆(著名书画家在五通桥)   五通桥书画历史悠长。据五通桥区志记载,以书画表现五通桥秀丽风光的历史已有400多年,袁子鉴的书法、吴成之的绘画艺术早已驰名西南,扩大了五通桥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一代宗师徐悲鸿、齐白石、丰子恺、关山月等名家受此影响,又被五通桥秀丽的风光吸引,先后到五通桥游历写生,传道授业,他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风范影响至今。   6.历史的记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在五通桥)   抗战爆发后,永利公司在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侯德榜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氨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在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下,侯德榜愤然中止谈判,立志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1941年,侯德榜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研究出融合察安法与苏尔维法两种方法、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两种流程于一炉,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后来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第二部分 繁荣兴盛的五通桥   7.时代的节奏   五通桥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膏腴之土润育了鱼米之乡(PS:鱼确实够多,我吃鱼吃到闻鱼色变),风调雨顺造就了五谷丰登,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现代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盐业的兴盛,滋养了五通桥近代化工工业,产生了五通桥的近代工业。三线建设中,308厂、亚西厂等大企业迁入本地,壮大了五通桥的工业基础,使五通桥成为川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五通桥的工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五通桥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一个繁荣兴盛的五通桥正在崛起!   8.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五通桥花木科技园区   五通桥区花木科技园是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56000亩,总投资6.07亿元,带动1.5万户农民。   花木科技园已形成绿化树种、茶花、盆花盆果、草坪4大系列 400多个品种,其中,主导品种茶花和黄桷树畅销省内外。花木协会先后被评为“乐山市优秀专业技术协会”、“四川省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PS:鲜花非常便宜,在鲜花旺季的时候,花店最漂亮的红玫瑰才2毛钱一朵。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些花花草草的东东。高三的时候在班主任的英明带领下,我们班里就没有断过玫瑰花!!)   9.以工业模式办农业――规范化的种养殖业   全区已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藏技术规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重点是做好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示范点建设,实施无公害生产全程编码管理,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市场检测合格率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100%。   “协会十基地十经济实体十农户”、“协会十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这是该区以工业模式办农业的产物,是畜牧业发展的崭新模式。巨星集团、长益食品等龙头企业,被评为全省百强协会的养鸡协会、养猪协会及下属9个专业合作社,共同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优质生猪、优质蛋(肉)鸡生产基本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畜牧业已成为该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无公害蛋鸡、肉猪、肉鸡、肉鸭、肉兔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鸡蛋、猪肉已通过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被农业部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项目建设县。   11.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促进的大发展   我区在推进农村集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以每户有一项骨干增收项目、有一口卫生井、有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有一个硬化院坝、有电话、有光纤电视和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路渠电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庭园经济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为主要目标,实现了农户购买生产资料不出村、销售农产品不出村、修理农机具不出村、小病就医不出村、技术培训和文化娱乐不出村。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千人拥有摩托车169辆、固定电话69部、手机108部、彩电250台、洗衣机200台、空调65台、冰箱22台。   1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通桥是传统工业老区,我区一手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了盐磷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盐磷化工逐步成为乐山市四大优势资源产业之一,机电产品加工业跨区域横向配套合作的能力显著增强,农畜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国际国内大产业链、大经济圈。   13.先进的盐磷化工加工技术和设备   围绕打造“一流的盐磷化工基地”的目标,积极引导业主深度开发PVC、磷酸盐系列、草甘膦等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做长做宽盐卤资源开采—制盐制碱—PVC、稀土、磷酸系列等精细化工产品产业链。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化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的升级,采用世界级水平的技术设备,确保了安全环保循环生产。   14.基础雄厚的机电加工业   中小机电企业与知名大企业开展配套合作,桥牌厨具、竹根锅炉、雄狮锅炉主动与东方集团、万家乐、苏泊尔等大企业联合经营;国众集团成功研制聚合反应釜,与巨星集团PVC项目配套,促进了化工机械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15、已形成产业链条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巨星集团、长益食品、振静皮革等   一批企业的兴起,已初步形成区域范围   内的饲料 生猪养殖 肉食品加   工 皮革加工 鬃尾加工产业链条。   16.极具竞争优势的工业产品   全区有26家企业通过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3家企业的15产品获采用国际标准合格证书,批量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以上。拥有振静皮革、峨眉品种盐、巨星饲料、长城锅炉、SCL轴承、桥牌厨具、龙王电机等大量知名品牌,其中,长城锅炉、峨眉牌精制盐、桥牌豆腐乳等6个产品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桥牌、巨星等7个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主导产品规模迅速扩大,PVC填补全市空白,47万双吨纯碱(氯化铵)产能跃居西南地区第一,11万吨磷酸系列产品、2.5万吨稀土精矿加工产能居全省首位,皮革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   17.山水园林城市――小西湖   五通桥风光旖旎,钟灵毓秀,融山、水、树、桥、城为一体,“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素有“小西湖”之称,国画大师徐悲鸿曾誉五通桥为“东方君士坦丁堡”。   18.山   19.水   (垂榕夹岸水平铺)   20.树   黄桷树(又称榕树、菩提树)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平凡树种,她身躯高大伟岸,是树中的伟丈夫。一般的大小城镇、村落都会有那么一两颗被称其为风景(水)黄桷的,高高地独立于街头巷尾,然而像五通桥这绵延十里绿,两岸古榕平铺的,确为世所罕见。1987年3月21日,五通桥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黄桷树定为五通桥区树。 (PS:到处都是参天大树,还有好大的树洞,离我家不远的那颗可以钻进去3个人。偶尔还要自燃一下以释放能量!)   21.桥   五通桥山水环抱,风景秀丽。这里江面碧波荡漾,榕荫遮日,特别引人注目上报是那些掩映在参天古榕下长虹卧波的桥,它们宛如西施弯弯的眉,使小西湖更添几分姿色。   22、城   一到夜间,四望关口霓虹灯闪烁,使其城变得多姿多彩。   23. 抒文士之雅情――大佛脚下画家村   从这里走出了颇负盛名的老一代书画家李琼久、李道熙、杨天开、何康成、王白石等。李琼久先生属国家级“大师”,凭着对中国书画艺术执著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苍劲奇拙、热情奔放、高洁沉静”的艺术风格,创立嘉州画派,其作品享誉海内外。   在数以百计的书画创作群众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有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他们锲而不舍地在书画创作的道路上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其中不乏颇有造诣者,近几年来加入中国书协、四川省书协、美协的会员就达30人。在茫溪河畔一条不足100米的小巷内,竟居住着三四位全国有名的书画家,可谓艺术密集型地区。全区共有书画院4家,各类书画研究学术团体、协会近10个。因此,五通桥也被誉为“大佛脚下的画家村”。   24.思上古之幽情――千古奇观 桫椤峡谷   桫椤又名树蕨、蕨树、水桫椤、刺桫椤等,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恐龙灭绝,桫椤独存,故又有“活化石”之称,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走进五通桥桫椤峡谷,只见几万株桫椤撑起重重叠叠的绿伞,将峡谷荫蔽得幽深神秘。谷内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岩崖峥嵘,溪水淙淙,令人心旷神怡。现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   25.――号子声声赛龙舟   民间说端午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五通桥端午节龙舟赛历史悠久,史载:“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士女游红,舟多于鲫,其盛况冠于沿城及沿江各场。”可见境况之盛,河上号子声声,岸边人头攒动,山头、树梢都成了观者的席位。   近年来,五通桥人赋予了赛龙舟新的时代内涵。龙舟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除传统的龙舟竞赛、抢鸭子外,新添了皮划艇表演,书画、摄影、花会展,组织龙舟经贸洽谈会,充分展示五通桥经济、文化成就。经济、文化、体育,传统、现实、未来,组成了一首雄壮的“龙舟交响曲”。 (PS:五通桥人自己的盛大节日啊!)   26.旅游在五通桥   芳草萋萋的水面陆洲,四季飘香的农田果园,清新古朴的竹林茅舍,情趣别致的小桥流水,以及碧波中的渔鹰船队、露天茶园的盖碗茶,极富特色的民俗世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你可以去渔塘垂钓,到果园采摘,进农家作客,或泛舟清江,或信步田埂,或河滩野炊,还有果园里一闪而过的倩影,牛背上随风飘来的山歌……   27.美食在五通桥   “麻辣烫,叶儿粑(PS:早餐我最喜欢吃这个东东了),西坝豆腐嫩生姜,还有冠英的葡萄。”五通桥乡土美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佳肴美味变化万千、层出不穷,不仅色、香、味、形俱佳,而且具备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个菜品就是一个典故,一种小吃就是一段传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和乡土亲情。   28.玩水在五通桥   五通桥山水相依,古榕参天,绿荫掩映,波平如镜,河水温度适宜,一江碧玉,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场。夏日里,茫溪河畔,榕荫底下,身着鲜艳泳衣的苗条姑娘和小伙在水中嬉戏玩耍,甚至自得地信步在河边大街之上,成为夏日五通桥一道亮丽的风景。五通桥被命名为全国“游泳之乡”(PS:高一最酷的时候我们十一月底还上游泳课,在大约0摄氏度的水里冬泳,还是室外游泳池)和省“水上运动基地”。   29.长寿在五通桥   五通桥全区31.17万人,有百岁以上老人50名,占全区人口比率1.604/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0.3/万人的五倍。山色秀丽,树木葱郁,农家散居山林田野,家处山坳,满眼皆绿,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被认为是五通桥长寿老人多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最长寿的人杜品华,就住在这里。她已有120岁高龄,经历了三个世纪,2002年6月18日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她授予世界吉尼斯之最《全世界最长寿的人》证书。2004年,五通桥被授予“长寿之乡”的称号   

金口河区

   金口河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峨眉山南麓, 小凉山脉腹地,距乐山中心城区120公里,东南与峨边彝族自治县相邻,西与凉山州甘洛县、雅安市汉源县交界,幅员面积5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9%,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321米,最大落差2700米)。   行政区划   辖4乡(和平彝族乡、共安彝族乡、永胜乡、吉星乡)2镇(金河镇、永和镇)41个村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5000余人,是四川省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区县。   历史沿革   金口河区原属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二区,1955年随峨边县美丽的天池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1970年后由乐山地区代管。1978年4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从峨边县划出成立金口河工农示范区(县级),1979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金口河工农区。大瓦山1985年2月,乐山撤地建市后即为乐山市金口河区。   旅游资源   区内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大峡谷绝壁千仞,   仰天一线,落差2600多米,有动植物王国和地质博物馆   之美誉,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寿屏山云海日出如梦如幻,五彩天池碧波轻舟如诗如画;海拔3221米的大瓦山横亘天际,犹如一只巨大的诺亚方舟高耸云海,被美国自然科学家贝伯尔称为“世界最具魅力的天然公园”。   人文地貌   金口大峡谷金口河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另外还有彝族、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居多,形成一个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融合。区内地理形势复杂多样,生态资源丰富,狂奔的大渡河从中顺流而下,雄伟的瓦屋山耸入云霄。金口河,电冶强区,特色兴农,齐奔小康,工农业繁荣,冶金、炼铁、水电、纺织等工厂都发展得相当成熟。   

犍为县

  犍为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山)宜(宾)凉(山)自(贡)四市州交汇处,是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辐射的重要节点,乐山南翼城市群中心。全县辖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41个社区476个居民小组289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万亩、林地60万亩、其他农用地48万亩,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3.2万。近年来,犍为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先后创建成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整合涉农投资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桫椤之乡、中国茉莉之乡以及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县城玉津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改革和发展试点城镇。   犍为县地处岷江江中下游,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o43’35”~104 o ll’48”,北纬29 oOl’02”~29 o27’47”。县东北与荣县交界,东南与宜宾县为邻,两南与沐川县相交,两北与五通桥区、井研县毗连。县城玉津镇在岷江两岸,中心位置东经103 o56’47”,北纬29 o12’43”,距乐山市58千米,距成都市183千米,由国道213线连接;江水环流其东北面,城南为平坝,城西为丘陵。   县境的地质构造,属川中台拱威远窟窿构造西部(威西地区)及沐川—马边弧形褶束,地质构造简单,断裂稀少,以东北向或近东西向的平缓褶皱(背斜、间斜)构造为主,褶皱两翼地层形状平缓,岩层倾角6°—20°。县境内按地质特征差异,以岷江为界,大致划分为东西两部:河东属威远窟窿构造西部铁山背斜;河西属沐川—马边弧形褶束。   河东铁山背斜从罗城西延寿保,南延定文,直趋伏龙,蜿蜒玉屏,成一弧形脊背,形成浅中丘地形。岩层倾角4°—15°。地层分布以株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和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为主。   龙孔向斜呈东南向,东起纪家乡,南到孝姑乡止,形成中丘中谷地形。岩层倾角6°至20°。向斜轴部地层以白垩系夹关─灌口组为主。两翼有株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和遂宁组分布。   柏棵──榨鼓向斜呈北北东向。北东起自荣县县境,经公平到田坝,经榨鼓到九井乡止,形成单斜中立中谷地形。岩层倾角10°至25°。向斜轴部地层以株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为主,四周依次有遂宁组、蓬莱镇组分布。   河西属沐川──马边弧形褶束。从马边分南北两系经沐川进入县境。北系介入罗叶溪和马边河之间,包括菜子坝、马庙等乡。断层交错,沟深壁峭,多形成坪状低山地形。岩层倾角10°至30°。地层分布以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为主,次为三迭系中统雷口坡组。南系介于马边河大龙溪之间,包括同兴、双溪等乡。分布地层以须家河组为主,自流井组零星出露于上,岩层倾角10°至20°。(见下页地层系统简表)   县境地形东北、西南高、东、南低。东北部的铁山海拔723米,西南部的梁家山海拔1047米,东部的龙孔乡海拔358米,南部新民乡的板板桥海拔305米,呈起伏不平的丘陵、低山地形。岷江、马边河流经县境,形成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坝。地形特点是平坝、丘陵、山地皆具,以丘陵为主。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地形类型成因、海拔高度等,又可分为6个小地貌单元。   缓丘宽谷。面积53万余亩,分布于铁山以西、岷江以北的罗城、敖家、寿保、定文、下渡、岷东、舞雩等乡。海拔400至470米,相对高度10至30米,谷宽50至150米。谷底平坦,比降较小,地势开阔,田地块大,光照较好,土壤熟化度较高,是粮食、蚕桑、水果的重要产区。   单斜低丘中谷。面积29.8万余亩,主要分布于县境岷江以东铁山背斜一带的五联、青狮、金井、共同、纪家、新盛、玉屏、伏龙、下渡等乡。海拔430至550米,相对高度30至80米,谷宽50-80米,多由上沙溪庙组地层组成,地势起伏大,坡长陡,谷宽冲长,比降较大,旱地水土流失严重。   馒头状中丘中谷。面积30.6万余亩,分布于县境东部的龙孔、大兴、四联、公平、龙华等乡。由灌口一夹关组砖红棕红色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岩层近于水平,丘顶圆滑,梯台明显。海拔高度450至660米,相对高度50至100米。旱地小块,多梯台地,谷宽冲长,田块较大,比降较小,是粮食、花生和用材林主要产区之一。   单斜中丘中谷。面积41万余亩,分布于白果至榨鼓向斜一带的田坝、铁炉、榨鼓、龙溪、九井、四平等乡,多由上沙溪庙组和遂宁组厚泥岩组成。因地质作用的不同形成的地形单面山居多,土壤冲刷严重。海拔425至597米,相对高度90-100米,是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坪状低山峡谷。面积39万余亩,分布于马庙、菜子坝、同兴、新政、泉水等乡,属须家河组地层发育而来。海拔500至800米,相对高度100至200米。其特点是山高、岭平、谷峡、田地块小,是用材林、毛竹林、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   近代河冲(洪)积平坝。面积12.45万亩,分布于岷江、马边河河谷地带的石溪、塘坝、安乐、洛江、南岸、下渡、孝姑、新民等乡。岷江两岸有:石马坝、镇江坝、叉鱼坝、芙蓉坝、黄旗坝、南门坝、高家营、丁家坝、虎吼坝、望鹿坝等;马边河河谷地带有:老鸦坝、洛江坝、康家坝、南岸沱等,其中以石马坝、黄旗坝、高家营、丁家坝、洛江坝较为开阔。海拔308至360米,相对高度10至20米。大地形开阔平坦,小地形起伏较多,是粮、油、蔗、烟、茉莉花的主产区,也是良种繁育主要基地。   县境还多溶洞,仅泉水乡就有10多处,较大的有泉水乡黑咡凼洞、羊角洞、响水洞、女儿洞。金井乡的飞鼠洞。寿保乡的干溶洞。其中黑咡凼洞溶洞最大,洞内钟乳石甚多,十分壮观。此外,铁炉、纪家、青狮等乡均发现有溶洞。   今犍为县地,秦时属蜀郡。自汉至隋,大部分时间隶于犍为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郡治鄨(今贵州省遵义市西)。元光五年(前130年),郡治移南广(今云南省盐津县东)。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移治僰道(今宜宾市),后移至武阳(今彭山县境)。犍为郡初领县十二,即僰道、江阳、武阳、南安、资中、符县、牛鞞、南广、朱提、存阝马阝、堂瑯、汉阳(见《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今犍为县地当时隶于南安县(治所今乐山市市中区)。   南齐时,犍为郡治由武阳迁僰道,仍辖南安、冶官等县(见《齐书》)。今犍为县地属南安、冶官等地。至永元二年(500年),废冶官县,县地仍属南安。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僰道为戎州(治所今宜宾市),辖今犍为县地(见《梁书·地理志》)。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在原南安县境设置沉犀郡,立武阳县(见《北周书》)。这是今县境置县政权的开始。郡、县治均在今犍为县境(见《隋书》、《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北周所置沉犀郡,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属戎州,这是今县境称犍为县之始。县治所在今治东南十五里。据《元和志》载:“西北至(嘉)州一百五十六里”,“大江、在县西十步”,“大鹿山,在县北一里”,“沉犀故城,在县东南三里”。据此,当在今河口对岸之宝乘寺地带,现为孝姑乡永平村境。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治所未变,并分出北部县地设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得名。治所在县北九十里之冠英场(见《清一统志》)。同年,复置冶官县,今县地东北部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犍为县属戎州,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属嘉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嘉州为犍为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犍为郡复为嘉州,犍为县均先后隶之,治所未变(《旧唐书·地理志》)。乾元元年之后,再无犍为郡,只有犍为县了。   后蜀明德三年(936年),铁山僚族攻城,犍为县治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县南临大江”,“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其地当在今犍为治所(见《寰宇记》、《清一统志》)。    北宋初,犍为县仍隶嘉州。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废玉津县为镇,并入犍为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县治所移惩非镇(见《宋史·地理志》),其地即今清溪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犍为县属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嘉定府置总管府。属四川行中书省。领县七,犍为即其一。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嘉定府为嘉定府路,省冶官县元代犍为县治《元史·地理志》失载,但据《明史·地理志》所记可以推知,县治在玉津镇(今五通区冠英乡)。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改嘉定府路为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嘉定府为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领县六,犍为即其一。洪武中,县治从玉津镇(在今五通区冠英乡)迁惩非镇(见《明史·地理志》)。后又移治今县城玉津镇。   清初,州县依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府。犍为县属嘉定府,治所未变。    民国元年,废道制,府、州、厅由省直辖。置县公署,设县知事。犍为县仍属嘉定府,县治在今玉津镇。    民国2年,划全省为七道。将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以道辖县。犍为县属上川南道。    民国3年,改上川南道为建昌道,犍为县属建昌道。    民国19年,撤销道制,以省辖县,犍为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犍为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犍为隶属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四川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行署下设专区,犍为县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    1953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省以下仍设专区。犍为县属乐山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犍为县属乐山地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   

井研县

   井研县是四川省乐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乐山以东37公里、成都市以南142公里处。面积841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   井研县辖研城镇、马踏镇、竹园镇、研经镇、周坡镇、千佛镇、王村镇、三江镇、东林镇、磨池镇等10个镇,集益乡、纯复乡、三教乡、高滩乡、宝五乡、四合乡、黄钵乡、胜泉乡、门坎乡、石牛乡、高凤乡、金峰乡、分全乡、镇阳乡、天云乡、乌抛乡、大佛乡等17个乡,20个居民委员会,394个村,2,871个居民组。县人民政府驻研城镇,邮编:613100。行政区划代码:511124。区号:0833。   历史   井研,岁月峥嵘,历史悠久。自西魏十六年(公元550年)置蒲亭县,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置井研县。沿革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井研县处于一个大盐矿上方,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有人开矿取卤。   井研,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行政区划图宛如一只蹦跃的幼狮。境内苍雄神奇的龙泉山麓,蜿蜓幽曲的茫溪河流,灿烂的历史文明孕育其间。唐宋年间,井研就是蜀中盐丝产地,为近代深井技术先河——“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沧桑千余载,人才辈出,有“人物媲于上州”的赞誉。   历史沿革   汉置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   2000年,井研县辖12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万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研城镇 54865 马踏镇 24518 竹园镇 20442研经镇 25018 周坡镇 17967 千佛镇 20942 王村镇 22134 三江镇 15602 东林镇 14583 磨池镇 9324 集益乡 13406 纯复乡 9635 三教乡 7511 高滩乡 9958 宝五乡 10640 四合乡 7374 黄钵乡 10685 胜泉乡 8979 门坎乡 10142 石牛乡 7396 高凤乡 16345 金峰乡 9422 分全乡 6837 镇阳乡 8620 天云乡 6696 乌抛乡 7754 大佛乡 11148    2004年,井研县辖10个镇(研城、马踏、竹园、王村、三江、千佛、周坡、研经、东林、磨池)、17个乡(集益、纯复、三教、高滩、宝五、四合、黄钵、胜泉、石牛、门坎、高凤、金峰、分全、镇阳、天云、乌抛、大佛)。   地理      地理位置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县城北距成都市142km,西至乐山市37km,东南至自贡市118km。   213国道通过井研县。   地质   井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县域土地总面积126.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8万亩(果园面积11.3万亩,桑园4.6万亩,茶园1万亩),林地面积13.6万亩,水域面积6.2万亩。饲养动物有牛、猪、羊、兔、鸡、鸭、鹅、猫、犬等。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蕉藕、高梁、小麦、碗豆、胡豆、绿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甘蔗、花生、土烟、席草、药材、蔬菜、蚕桑、麻类等。森林用材林有柏树、马尾松、桤木树等。速生树有川楝、千丈、桉树、香梓、栾树(摇钱树)、刺槐、香椿等。经济林有桔柑、桑树及紫胶寄生树夜合、山槐、黄檀、麻柳等。矿藏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石灰岩、砂岩、粘土岩等。其中岩盐蕴藏量99亿吨,分布面积439平方千米,一般厚度为11~17米,经专家认证为优质巨型矿床。页岩储量巨大、品质上佳,可作为中高档墙地砖生产原料。   旅游 井研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境内苍雄神奇的龙泉山脉,蜿蜒幽曲的茫溪河流,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孕育其间。县境内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天府灵秀”之赞誉,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基地县,2002年被省外经贸厅批准为外经贸工作重点县,属乐山旅游大城市组团县之一。近有著名的被联合国载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县城是乐山市一级文明卫生城市。   旅游   朱氏节孝坊   朱氏节孝坊位于井研县与荣县交界处广胜乡-村四组。该节孝坊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它呈“一”字形布局,仿木石质结构,四柱三开间,三重檐歇山式顶,面阔4.8米,高8米,上面用浮雕形式塑6条腾云祥龙,14幅戏剧人物,以及栩栩如生的花木、动物等图案。   三-塔   三-塔位于井研县城南13公里处的三江镇东头小山丘上。塔为密檐式砖木结构,塔身为须弥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层。塔底地边长5.8米,逐层递减,微向内收。底层内高4米,向上逐层递减。塔内梯道盘旋,可以至第10层。每层四面均有假窗,有一通光方孔,有斗拱装饰,所有青砖,形式多样:大砖长55厘米,宽45厘米;小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均为5.5厘米。   竹园烈士陵园   为纪念在竹园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井研县于1954年修建了竹园烈士陵园,并前后历经5次改建。先后建成乐山市人民政府、井研县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井研马门溪恐龙   井研县马门溪恐龙发掘时是国内个体最大的恐龙化石骨架,骨骼属异地埋藏型。北京自然博物馆投资70余万元,历时三年才将分散在各处的骨骼碎片发掘完毕,并将化石碎片装成了300箱才运到北京。从1997年7月起一直修缮到2001年4月,才将所有骨骼修复完整。   大佛湖   大佛湖旅游度假区位于井研县西北面大佛乡,离县城18公里,到乐山大佛35公里,去眉山三苏祠50公里,距成都市区120公里。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湖面集中而开阔,共8000余亩,水量5500万立方米,在乐山市境内居首位。   雷畅故居   雷畅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雷畅以内阁侍读学士告休,其子翀霄以翰林院编制乞养待父归里,翌年春,在宅前隙地筑随春园以娱亲。园有池,广荫数亩,积乱石为阜,建月到亭、香光阁于其上,香林梅坞,极幽丽之观。   熊克武故居   熊克武故居建于1922年,位于距县城30公里,与仁寿、荣县交界的“盐井湾”(今研经镇)。该故居坐西北向东南,前临街道,后倚山坡,左邻镇政府,右邻邮电所。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门厅为穿斗式木结构,三穿用四柱,面阔15.6米,进深3.3米。中堂为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五柱,面阔6间共32米,进深2间共8米,通高7米,门厅为5级踏道。总占地面积11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73平方米。   红星湖   红星湖(红星水库)位于井研县城东北高凤乡红星村,与仁寿、威远、荣县交界,距县城20公里,于1974年建成,是井研县第二大水库。红星湖蓄水880万立方米,淹没面积1500亩,水域面积2000亩,正常蓄水位为海拔高程450米。湖中共有11个小岛,面积21亩。   美食和特产   香菇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在我国素有“山珍”之称,宋朝列为宫廷贡品。它不仅肉质脆嫩,滋味鲜美,香气沁脾,是筵席和家庭烹调不可缺少的“素中之荤”名菜,而且营养丰富。   泡菜是一种以湿态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渍品,为泡酸菜类的一种。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而瑰丽的食文化遗产之一。泡菜为四川地区人民喜爱食用的一种传统乳酸发酵食品。主要原料是蔬菜、食盐和若干辅料。   井研县是全国优质柑桔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到2002年底全县有柑桔种植面积11.3万亩,柑桔总产量3.6万吨,柑桔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并已形成了三大规模种植区域,即以周坡镇为中心的甜橙生产区域。   台柚又名“文旦”,俗称“梅家湾柑子”。清朝乾隆年间本籍人雷轮任清廷“兵科给事中转户部掌印”之职时奉旨巡视台湾,其随从梅医生从台湾带回三株柚树苗,在千佛梅家湾经240多年的培育和繁衍,从而遍布全县。   竹编炕席、晒席著名。   经济及资源   农业   1992年以来,已建成全国粮食基地、优质柑桔基地县,省蚕茧、瘦肉型猪商品基地县。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20.89万吨,农村人均535公斤。农业总产值51,429万元,比1992年的40,013万元增长28.53%。农村人均纯收入1,879元,比1992年的40,013万元,增长1.3倍。全县出栏肥猪510,037头,出栏山羊130,912只,出售家禽470万只。家兔179万只。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城郊型企业,基本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1998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62,36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966万元。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先后建成蓄水工程2701处,其中水库51座,水坝30座,石河堰185座,山平塘2,440口。总蓄水量12,105.2万m3。灌溉面积16,204公顷,其中自流灌溉面积9,163公顷。有电力提灌站323处,装机11,883千瓦,提灌面积576公顷。都江堰扩灌井研主干渠道工程已经完成,扩建大佛水库工程正在施工。   工业   井研已建成轻纺、食品、盐化、机械、建树五个工业体系。1992年 以来,新建和改造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基础进一步增强。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756万元,比1992年的60,710万元增长14.9%。有建筑公司10个,其中国家二级企业1个,省级三级企业3个,建筑队4个,完成总产值2,823万元,比1992年2,479万元增长13.87%。【商贸、财政、金融】1998年,全县财政收入4,655万元,比1992年增长113.90%,财政支出6,882万元,比1992年增长107.23%。积极组织城乡储蓄,支持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98年,全县城乡存款余额81,232万元,比1992年的24,156万元增加2.4倍。贷款余额8万元,比1992年的3,163.4万元增加27.06倍。【社会事业建设】1993年6月,井研列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电网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通过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共投资1,833.5万元,己基本实现电气化。农村用电户达到99.99%,人均用电301.81千瓦时。县城已用上了天然气。   基础建设   1997年已完成都江堰扩灌井一期工程,5月成功地将都江堰水引入大佛水库。“大佛水库扩建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并顺利实施。投资1,833万元的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工程经过四年半的建设,正式通过了省政府验收。多渠道筹措6,000万元,重点实施了“213”国道井研段25km的改造,自雅路井研段改造全面铺开,完成了杨家河到磨池段沥青路,面的铺设。全面实施数据通信网第一、第二、第三期工程,开通了1.1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通讯,完成了61km的光缆架设工程。市话净增1,420户,达到1603户;移动电话净增753户,达到1,160户。市话普及率26.7%。加速旧城改造,县城区绿化、供水、供电道路、民用天然气用户已增至2,900户,占总居民户的20.7%。小集镇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拓宽街道2万余m2,完成了12万m2的街道整治。【水资源】境内属河流发源地,共有小河14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33条,河流总长633km。属岷江水系的有茫溪河、沙溪河、泥溪河,流域面积776.83km2。属沱江水系的有卫家河,县内流域面积63.7km2。   矿产资源   矿藏资源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石灰岩、砂岩、粘土岩等。其中岩盐蕴藏量99亿吨,分布面积439km2,一般厚度3~9m,最高厚度17m,氯化钠含量大于95%以上,属优质巨型矿床。【农副特产资源】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免、鸡、鸭、鹅等。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高粱、小麦、豌豆、胡豆、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籽、甘蔗、花生、土烟、药材、蔬菜、麻类等。森林树种主要有柏树、马尾松、桤木,川楝、千丈、松树、香樟、栾树、刺槐、香椿、臭椿等。经济林主要有柑桔、桑树及紫胶寄生的夜合、山槐、黄檀、麻柳等。   资讯   2002-5月,投资4.2亿元的我国首家国家级畜牧科技园在井研县正式启动,全部土建工程将于2002年8月底结束。乐山市是经科技部批准的四川省唯一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井研畜牧科技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努力,井研目前已成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波尔山羊改良县和全国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重点县。今年1~4月,该县已向新加坡、俄罗斯出口冻猪肉4,200吨,创汇450万美元。   2002-6-12日,井研县向新加坡发运了300吨分割肉,自去年12月以来,该县已向新加坡出口猪肉1,000多吨;近一年多来,该县还向俄罗斯、意大利、埃及等国家出口猪肉10,000多吨,共创汇1,000多万美元。5月23日,全国首批21个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乐山井研畜牧科技园区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开建。参会的大学教授、著名畜牧专家、畜牧业官员认为,井研的外向型生猪生产模式,代表了川猪打入国际市场方向。   中国是生猪第一大国,占世界年出栏量的50%左右;四川则是我国的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年出栏6,800万头。然而,遗憾的是,川猪长期以来都很难挤入世界市场获得高额的利润,年出口猪肉仅3万多吨,不到产量的1.8%。   

夹江县

  夹江地处四川省西南、乐山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面积748.47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坝、丘、山各占三分之一。辖22个乡镇,人口35万境内页岩资源、高岭土矿藏丰富。   夹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   夹江水陆通达。成昆铁路贯穿全县,境内有乐山、吴场、马村三个火车站。乐山站紧靠县城,是成攀沿线最大的标准集装箱站,年货运吞吐量达l20万吨。成乐高速公路途经夹江,在新场、甘江设连接口;省道成乐、自雅公路穿县城而过。借青衣江水道,可通岷江、长江,达重庆、上海。   中国书画纸之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所描绘的“平羌江”,就是流淌在夹江县境的青衣江。从唐朝初创到明清兴盛,夹江竹纸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声名大噪。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被御点为“贡纸”,在乾隆年间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抗战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产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佳,技术之精,均为全国之冠。在这一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到夹江马村大槽户石子清、石国良家,一同研制新纸。试纸成功,画家试笔后赞之曰“乾隆帝用的纸也不过如此……中国有了宣夹二纸,堪称二宝”,将夹江纸提升到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地位。为纪念大千先生对夹江纸所作的贡献,夹江县人民政府把经过他改制后的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西部瓷都夹江:200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夹江欣然题词:“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黄彦蓉来夹江调研后称此现象为中国西部的“温州模式”。2003年底,夹江建陶企业110家,产值43.6亿元,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2004年9月23日,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授予夹江“中国西部瓷都”荣誉称号。 夹江通讯发达。SDH传输交换机总容量达4万线,光纤传输、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县各乡镇,宽带网络覆盖城区。夹江能源充足。由四川电力局、乐山电力公司共同供电,有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11座。建成丹棱至夹江、眉山至夹江的天然气输送管线,有气站7个,日供气量250万立方米。夹江城市优美,商场众多,餐饮、娱乐设施完善,有舒适高雅的二星级涉外宾馆夹江宾馆、千佛宾馆。三星级兴源宾馆,蜀蓝大酒店。   夹江水工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现拥有各类资产3.5亿元,目前,工厂已发展成为国家机械工业重点企业,全国100家最大金属制品企业和四川省技术开发百强企业,并多次荣获和保持着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四川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AAA级信用”企业等数十个荣誉称号。   夹江交通   夹江地处四川省西南、乐山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夹江水陆通达,成昆铁路贯穿全县,境内有乐山、吴场、马村三个火车站。乐山站紧靠县城,是成攀沿线最大的标准集装箱站,年货运吞吐量达 120 万吨,乐山二级海关口岸设在夹江。借青衣江水道,可通岷江、长江,达重庆、上海。成乐高速公路途经夹江,在新场、甘江设连接口;省道成乐、自雅公路穿县城而过。县城北距成都132公里,东距乐山市32公里,西距峨眉山市18公里。截止目前,夹江公路总里程达到7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公里,一级公路26.8 公里,二级公路66.5公里,三级公路50公里,四级公路38公里,等外级公路 552.7公里。等级公路204.3公里,占总里程27 % ,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里程306. 2公里,占总里程40.44%。公路网密度为 1.01公里/平方公里。   夹江在铁、公、水、空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所占比重最高,达85%以上,且呈不断增长趋势。无论从公路通车里程、公路网密度,路网覆盖区域及完成客货运输量来看,公路运输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成乐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夹江中心城区至周边区、市、县主干线公路全面实现等级化,夹江大桥、新场、甘江连接线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夹江至成都、乐山的时空距离,对夹江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树立了夹江西部瓷都的良好形象。   县城有火车站1个(乐山火车站)、汽车站1个(夹江县汽车客运中心站);县城开通了两路公交车(有大客车20辆);县城开行了出租车(100辆),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方便了市民出行。   目前,夹江已基本形成了以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夹江县城为中心,省道干线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向外辐射,连接城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能源   乐山电力夹江公司地处四川省夹江县,乐山市的北大门,是担负着夹江县19个乡、镇发供电重任的电力企业,为1993年并入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分公司。该公司下设9科、3所、1室、1队、1司,有职工476人,平均年龄37.1岁,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7人,中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171人,工人技术等级证书职工83人。   公司拥有发电站2座,机组7台,总装机容量2960kw;110kv变电站3座,总容量121500kvA,35kv变电站9座,变电容量51000kvA;110kv线路75.5kM,35kv线路167.63kM,10KV线路837.66kM,0.4kv线路2700kM;有配电台区987个;电网最高负荷6万KW,最低负荷4.2万KW,平均负荷达5万KW,日最高供电量为140万KWH左右;2004年供电量为4.1亿KWH,纳税1270万元,成为夹江第二纳税大户。公司经过90年代初期4年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和2000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使夹江公司电网建设日臻完善,电网结构更为合理,在夹江实现了以35kv电压等级辐射全县19个乡镇供电的现代化电力网架格局。   夹江县气候特征   夹江县位于川西平原的西南边缘,乐山市的腹心,青衣江的下游,是彭(山)、眉(山)、夹(江)缓岗平坝向峨嵋山中山区过渡地带,按气候区划,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全县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略长于冬季,分别为99天和96天。最热月是7月,基本上无酷暑。最冷月是二月,冬暖霜雪少,基本上无严冬。春秋季略短,分别为89天和81天。春季气温回暖快,但不稳定,秋季降温快有绵雨。全年无霜期长达308天。年平均气温17.0℃,年际变化不大。   县境内各地气温的差异,由东南向西北,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年平均风速仅1-2米/秒,累年各月均以静风最多,西北偏北风为县内的次多风向。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大,四季分配很不均匀。年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县内阴天多,日照的分配也不平衡,实感光照不足,但夏季比例大,加上雨水多,对大春作物很有利。   从热量条件来看,农业的种植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春季正值东亚大气环流调整时期,高空气流平直易变,多小槽小脊活动,使南北的冷空气交替频繁,因而春回大地早,但天气不稳定,有时出现对水稻播种不利的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气流影响,雨水集中,日照多,气温高,热量丰富,又基本无伏旱,是水稻等大春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但有时产生大暴雨,造成洪灾。秋季,高原低槽活动频繁,降温快,有秋绵雨,不利于迟熟中稻的收获和晚稻的抽穗扬花。冬季,受西伯利亚南下的冷气团影响,气温明显下降,但因盆地周围特殊的地形屏障,冷空气受阻,故较同纬度其它地区显得偏暖,有利于冬季作物的生长。   夹江县宾馆概况   蜀蓝大酒店   蜀蓝大酒店是一家按三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设计、建造和装修的酒店。地处“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县城中心的黄金地段,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酒店设有46套(间)各类豪华套房、单人房、标准间及普通客房。酒店内配有环保型中央空调、高保真丽音背景音乐、宽带网、光纤闭路电视、安全可靠的烟感、喷淋消防系统和监控报警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   酒店设有大型中餐厅1个,可同时接待近400人用餐;有不同风格的宴会厅13个,可同时接待150人用餐;还有大、小2个会议室以及茶楼、水吧、棋牌室、桑拿浴、保健按摩、浴足、美容美发、小商场和商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   自开业以来,酒店以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广大商务和休闲客人的理想下榻之处。   乐山市名优小吃——夹江余鸭子   位于夹江县迎春街108号的余鸭子甜皮鸭店,是该县一家规模雄厚的名牌老店。主营甜皮鸭及各种肉制品。本店以做工精细、品位独特的经营理念为主体。至我店上市以来掀起了小吃风暴。我店主要以传统的四川风味为基础,结合南北食品之精华与现代工艺和营养学的完美结合而成,选用上等原料配以二十几种中草药为主;运用多种传统工艺卤、炸、烤多种烹制方法精心制作而形成具有色、香、味、皮脆、肉嫩、骨酥的特点。本店不采用任何色素、添加剂、防腐剂,是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我店曾被乐山市保护消费者协会评为“乐山市名优小吃”、“乐山市消费者满意单位”、夹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先进个体劳动者”。二十多年以来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喜爱和好评。   娱乐   黄金海岸生态园位于新夹江大桥旁,占地150亩。生态园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2005年完成3000万元,2007年内完成其余3000万元的投资。生态园将设立体育广场、文化啤酒广场、美惠大酒店、大千画廊、青少年素质培训基地、生态观光园共六个小园区。生态园建成以后,将以展示瓷都文化为主题,为居民提供假日休憩之所,为全县少年儿童素质提高营造理想空间。生态园为夹江第三产业,尤其是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学校   四川省夹江中学校、夹江一小外国语实验学校、夹江实验中学、夹江二中、夹江二小 夹江黄土镇中心小学校   夹江县卫生工作概况   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6家,其中县属5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19个(焉城镇、界牌镇、黄土镇无卫生院,甘江、三洞、木城、华头为中心卫生院)及康复医院(麻风病医院)。系统职工总数1130人(在职职工823人,退休职工307人),卫生技术人员1043 人,卫生技术人员占92.3%,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28人。全县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29个。私立医院3家,个体诊所49家。此外,境内有部队医院1家,厂矿医院3家。   夹江县人民医院   夹江县中医院   夹江县妇幼保健院   夹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夹江县对外开放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参与该县经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夹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投资领域和形式   l 、欢迎和鼓励县内外投资者在以下领域投资   (1)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2)水利、交通、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建筑装饰材料和机械制造、电子、医药业;   (4)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宾馆等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5)企业技术改造及现有企业资产重组;   (6)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7)环境保护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   (8)教育、卫生、文化;   (9)其它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产业。   2 、投资方不受所有制限制,可采用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兼并、购买企业产权以及合作方认为合适的其他合法的合作方式投资夹江经济建设。   二、用地政策   3 、投资者在该县投资涉及用地的,根据不同区位及产业政策和供求关系,优先安排用地。按法律规定需进行出让的,经营性用地按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及基础设施用地可按协议方式出让,其出让地价可按国家的最低控制价标准执行。   4、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项目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资料的汇总和组卷工作,逐级上报审批。   5、投资者在该县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在完成该项目总投资(不含地价款和各项规费)的30%以后,在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投资开发条件的,可依法出租、抵押和转让   6、在该县使用荒山、荒坡及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农、林、牧、渔业等开发的,符合政策的可采用规定形式进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税费政策   7、外国投资企业和港、澳、台胞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 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前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8、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企业,在2005-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9、企业在技术转让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10、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11、凡在该县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其企业技术开发费实行与内资企业相同的增长抵扣优惠政策。   夹江县法律服务行业概况   夹江县目前设有国办律师事务所1个、公证处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6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执业律师13名、公证员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2名。   ◆ 四川索理律师事务所简介 ◆   四川索理律师事务所始建于1981年12月,其前身为夹江县法律顾问处,是由四川省司法厅批准设立的国办律师事务所,现有执业律师13人,均具有法学专业高等教育学历,并全部依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和执业证。   其业务范围,除开展刑事辩护、民事、行政、经济等案件的诉讼代理业务及法律顾问、法律咨询、商业资信调查、调解、见证、出具法律意见书等非诉讼代理业务活动外,还为社会提供企业工商登记、房地产、融资、商贸等方面的法律服务。   四川索理律师事务所是一所集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年轻而富有朝气且充满进取精神的律师事务所。该所及全体律师郑重承诺:将为社会和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廉洁文明的法律服务。   ◆ 夹江县基层法律服务所简介 ◆   夹江县现有6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分别是:迎春法律服务所、焉城法律服务所、黄土法律服务所、甘江法律服务所、三洞法律服务所和木城法律服务所,都是由省司法厅批准在乡镇、城市街道设立的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中介组织。   其业务范围为:   1、应聘担任法律顾问;   2、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   3、接受当事人委托,参与仲裁活动和非诉讼法律事务;   4、接受被告人委托,或经人民法院指定,担任不需要侦查的、告诉才处理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   5、根据双方的意愿,主持调解诉外纠纷;   6、解答法律询问,代写法律文书。   六个法律服务所现共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2名,都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并经市以上司法行政部门三个月以上法律知识培训,通过省司法厅统一考试,取得了资格证及执业证,能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是根据夹江县编制委员会夹编发[2002]09号文件于2002年8月1日成立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级部门在政府指定地点设立的规范统一的服务窗口,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新华大道中段地税局旁,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行政服务中心由管理机构、服务窗口和投诉处三个部分组成。管理机构内设综合股、督查股、网管股。   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做到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了29个县级部门,共373项行政审批和证照办理。29个窗口单位是:计划经济贸易局、财贸办公室、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人事劳动社   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卫生局、计生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物价局、农机局、畜牧局、气象局、教育局、科技局、管委会、统计局。   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把行政服务中心办成能展示县政府形象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夹江县行政服务中心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简化审批环节和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一是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投资项目的审批,实行首接   联办制。即由首接部门牵头主审,有关部门参与,实行联合审查。一次性申报,一次性收费,一次性审结。对同一个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在不同的审批环节不得要求投资者重复提交相同的材料,后续审批部门以前一审批部门的审查结果为依据。建设性投资项目,以县建设局为首接联办牵头部门;外商投资企业由县计济局为首接联办牵头部门;   其它类型企业的设立,以县工商局为首接联办牵头部门。审批全过程由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协调。二是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凡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一律以行政服务中心确定的为准。三是最大限度下放权力到窗口,增加即办件。行政服务中心的即办项目要达到中心全部项目的30%以上。   截止今年6月15日,中心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5,960项,按时办结15,933项,按时办结率达99%,收费11,866,318元,无一例群众投诉。   中国西部瓷都----夹江   夹江,中国西部瓷都,天府之国风水宝地,乐山市北大门。   夹江面积748.47 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坝、丘、山兼备,辖22个乡镇,人口35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以陶瓷墙地砖生产为西部诸省之冠,被誉为“西部瓷都”。   夹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置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   夹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距省会成都仅126公里。扼成昆铁路之咽喉,据成乐高速公路之要塞,得青衣江水道之便利,是乐山市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乐山市委、市政府将夹江县、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确定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金三角”地区。   夹江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敞开大门,广交朋友,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开明促开放,开放促发展的意识,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加速城市街道、商场、宾馆建设,完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引来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投资创业,大展宏图。目前,已有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夹江投资办厂。   夹江风光旖旎,旅游娱乐设施配套。青衣江畔千佛岩,有唐宋以来历代摩崖造像2470多尊,造型优美,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全国唯一的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馆藏丰富,生动展示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碧云山庄清幽奇秀,二郎庙古朴典雅二星级涉外宾馆夹江宾馆、千佛宾馆,餐饮娱乐配套成龙,可提供舒适、高雅的食宿和休闲娱乐等服务。夹江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面积5.8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一批建材、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高科技企业,利用优质页岩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为中国西部瓷都再创辉煌。   天圆地方,我们同在一个星球。   心笃人和,我们共爱这方热土。   迎着21世纪的新曙光,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把夹江建设成中国西部瓷都、四川省经济强县、富裕文明的乐山北大门,开放的夹江将以热情的双手,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各位朋友,与您共享建设夹江的欢乐!   夹江实验中学   夹江实验中学位于夹江焉城镇迎春南路,占地面积16000㎡,运动场面积4896㎡,绿化面积4800㎡。现有教职工79人,在校学生1250余人,住校生280余人。校园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具有一流的育人环境。学校办学理念先进:以美丽花园,健康乐园,快乐校园,成才摇篮为主题,注重师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学生群体,形成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成为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学校以“立德践行,超越无限”为校训,坚持“重德、博学、尚美、健体”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文化素养的陶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学校拥有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优秀教师群体,具有中级以上职称42人,各级骨干教师18人。两年来,教师获各级表彰10人,论文获奖94篇,17人次在省、市、县教学竞赛中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235人,其中国家级奖23人,省级奖55人,市级奖142人,县级奖15人。学校拥有现代教育网络和标准实验室设备,建有教学资源库、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网络学习室、多媒体室、语音室、智能化教室等一流的办学设施。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网络学习、合作教学实验,学生外语特长突出。学校实施小班额、个性化、寄宿制的特色教育。学校已成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无烟单位、市级校风示范校、市级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教科所联系学校、市级平安校园示范校、县最佳文明单位。学校2006届毕业班在全市平均分列第4位,综合排名第4名,综合评比获市一等奖。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四年居全市前列。  

沐川县

    沐川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山麓,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三角地带。东接宜宾、南连屏山县、北靠沙湾、犍为县,西与峨边县接壤,西南同马边县毗邻,岷江、金沙江倚境而过。沐川县地形状若彩蝶东展。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人口25.6万,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62.8%,被誉为“绿色明珠”,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四川省无公害基地县和四川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县人民政府驻沐溪镇。   沐川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全县形成了“一纸一电”两大支柱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GDP实现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总征收10463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7元。永丰公司10万吨制浆、舟坝电站建设、国道213线改造三大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6亿元。龙灯(草龙)、狮灯、牛儿灯、旱船、高跷等民间民俗活动,更是激发情趣;“一枝春”名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川马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沐川茶叶集团公司、沐川县变性淀粉厂为龙头的林竹、电力、茶叶、蕉藕等产业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地势东北较高,西北略低,平均海拔高度为397米。是一块“四面环山,两河水绕”的冲积平地。   气候特点   境内山高林密,溪河纵横,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有“干中部、湿沐川”之称。属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充沛,阴湿寡照,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见,无霜期长。   水文状况   岷江、金沙江倚境而过。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自然资源   沐川县境内煤、铜、石膏、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品位高;水能利用蕴藏量达25万千瓦,有森林面积90余万亩,林竹面积4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8%,有“天然氧吧”、“绿色明珠”之称;大鲵(娃娃鱼)、小熊猫、黑熊、棘腹蛙、桫椤树等珍稀动植物,藏于沟壑峻岭之中,特色农产品茶叶、白姜、苦笋、乌骨鸡、中药材等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地名由来   唐置沐源镇,因在沐川上源故名。以城东南峰岩耸立,如人沐浴名之。相传在沐川县的母亲河沐溪河中有三块巨石,远远望去就像是三个美丽的女子在沐浴、嬉戏,因而得名“沐川”。   历史沿革   沐川周为棘地。   汉属犍为郡。   为防彝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筑城驻兵。置沐源镇。   宋代在此设沐川寨,并驻兵防守。   元、明、清三代都是长官司治所。   元至25年(1288年)置沐川长官司,属马湖路。   清末废长官司,并入屏山县。   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沐川镇(1924-1926年屏山县政府迁此)。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沐川建县时改名为中城镇。   1941年建沐川设治县。   1942年正式成立沐川县至今。   1955年又易名为城关镇。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有沐溪河流经境内而更名沐溪镇。   2000年,沐川县辖7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994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沐溪镇 36389 永福镇 16032 大楠镇 13976 箭板镇 10188 舟坝镇 14699 黄丹镇 13750 利店镇 7910 建和乡 8705 幸福乡 13326 新凡乡 6013 新街乡 4645 富和乡 5647 炭库乡 7963 底堡乡 8426 干剑乡 6734 杨村乡 7844 高笋乡 8377 菠竹乡 8263 海云乡 6873 火谷乡 4687 武圣乡 5208 平乐乡 7463 凤村乡 6827。    2003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2号)批复同意:沐川县撤销新街乡,将所属6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新凡乡;撤销干剑乡,将所属4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底堡乡;撤销火谷乡,将所属5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利店镇。   2004年,沐川县辖7个镇(沐溪、黄丹、永福、舟坝、利店、大楠、箭板)、12个乡(建和、富和、炭库、杨村、高笋、茨竹、凤村、幸福、新凡、底堡、武圣、海云。   文物古迹   断桥      在沐川县沐溪镇沐溪河上的一座古桥,当地人称它为“凉桥”、“风雨桥”或“断桥”。据悉,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长约58米、宽2.8米,已被四川省乐山市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沐川自古以来交通不便,传说当地百姓为了在沐溪河上建一座桥,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也只修一大半,这成为今日沐溪河上仅有的一座“断桥”。   摩崖造像   位于老晓寺山门右侧,凿石壁成龛,龛中精工刊凿观音石像一尊,龛高1.5米,宽1米,观音石像高1米。右侧石壁题记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1年)四月老晓寺住持僧晓东升刊造。清道光元年、十二年、二十四年,曾由老晓寺住持僧三次粉饰金身,于观音左侧题记。   五马坪监狱遗址      五马坪原名铁丁山,1955年建-管教队,1966年建成五马坪监狱。距县城约20公里,占地46000多亩,海拔在680-1300米左右。境内阳光普照、雨水充沛、古树参天、灌木丛生、矿藏丰富、仙景迷人。      行政区划   沐川县辖7个镇、12个乡:沐溪镇、永福镇、大楠镇、箭板镇、舟坝镇、黄丹镇、利店镇、建和乡、幸福乡、新凡乡、富和乡、炭库乡、底堡乡、杨村乡、高笋乡、茨竹乡、海云乡、武圣乡、凤村乡。   经济商贸   该县突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大力气做强做大林纸和水电两大生态产业。1至9月,全县机制纸产量同比增长18.9%,发电量增长24.2%。永丰公司克服国道“213”线改造运输不畅等困难,强化内部管理,挖潜节能开足马力生产,前三季度完成纸产品产量49300吨,同比增长22%;实现销售收入23941万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4214万元,同比增长43%。该县加大企业的升级改造与环保整治力度,健全造纸厂新增投资1100多万元实施技改与废水处理工程,已进入调试阶段,将形成2万吨生产能力。沐鑫竹业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以毛竹和大头麻竹为主要原料的生态素胶板,形成年1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正加紧扩建1万立方米生产线。   该县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将开发绿色食品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培育扶持沐川茶叶集团公司、世众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云雾食品有限公司、乐山跃宏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茶叶、苦笋、黄白姜、金银花、乌骨鸡、甩菜等特色产品,目前,已完成年宰杀生猪30万头食品加工厂的建设,建成年生产1万吨的甩菜加工厂。一枝春茶厂在制作传统绿茶、名优早茶的同时,新开发银花茶绿色产品,新增产值200多万元。裕农淀粉厂开发出玉米阳离子淀粉、氧化淀粉、芭蕉芋淀粉等5个新产品,产量从5000吨扩展到1万吨规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建设1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立生猪、山羊等优质畜牧基地36个,打造食品工业的“第一车间”。目前,该县已有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在去年实现产值3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1至9月实现产值35亿元,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该县正加快总投资13亿元的舟坝电站建设和火谷电站筹建,着力打造马边河“黄金走廊”;10万吨制浆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推进。1至9月,该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30万元,蓄积经济发展后劲。   沐川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是四川林业基地之一。林业用地面积达5.13万公顷以上,木材积蓄量约110万立方米,已纳入林业部、四川省联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划,沐川的经济作物有茶叶、白姜,都属四川的重点产区。有茶叶面积2900公顷,年产1500吨,白姜是传统产品,年产干姜2650吨。   “一枝春”名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川马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沐川茶叶集团公司、沐川县变性淀粉厂为龙头的林竹、电力、茶叶、蕉藕等产业快速发展。  

峨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峨眉、沙湾、美姑等县毗邻,地理环境差,属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4.3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25.6%。全县辖6镇13乡,129个行政村,873个组,其中纯彝族聚居镇1个,乡7个,村45个,其余为彝汉杂居。县人民政府驻沙坪镇。   【行政区划】   峨边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   沙坪镇、大堡镇、毛坪镇、五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红花乡、宜坪乡、杨村乡、白杨乡、觉莫乡、万坪乡、杨河乡、共和乡、新场乡、平等乡、哈曲乡、金岩乡、勒乌乡。   【历史沿革】   本峨眉县地。明置峨边县。大渡河又称峨水,县在大渡河南岸,故名。一说因在峨眉山之边或峨眉县之边而得名。   峨边于1914年正式建县。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8月15日正式成立峨边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川南行署乐山专区。1955年11月9日,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委托乐山专区代管。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峨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1985年以后,隶属乐山市。   2000年,峨边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沙坪镇、新林镇、毛坪镇、五渡镇、大堡镇、斯合镇、万坪乡、白杨乡、红花乡、杨村乡、宜坪乡、觉莫乡、杨河乡、新场乡、共和乡、平等乡、哈曲乡、勒乌乡、金岩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16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沙坪镇 41666 大堡镇 10813 毛坪镇 11128 五渡镇 9606 新林镇 11914 斯合镇 3295 红花乡 3957 宜坪乡 6574 杨村乡 5338 白杨乡 2497 觉奠乡 1850 万坪乡 2319 杨河乡 3317 共和乡 4292 新场乡 5835 平等乡 1725 哈曲乡 2089 金岩乡 5651 勒乌乡 4300    2004年,峨边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沙坪、大堡、毛坪、新林、五渡、黑竹沟)、13个乡(红花、宜坪、杨村、觉莫、万坪、白杨、杨河、共和、新场、平等、哈曲、金岩、勒乌)。   【自然资源】   林、水、矿、旅游是峨边的优势资源,全县有林面积2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900多万立方米。全县总计水能蕴藏量125万千瓦 ,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在50万千瓦以上。   矿产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无烟煤、磷、铜、粘土、铅锌矿等20多种,储量丰富,且多分布在公路和成昆铁路沿线。全县有宜牧草山坡72万亩,具备大力发展牛、羊的条件。享誉中外的峨边黑竹沟,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 名胜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族】   峨边是由彝、汉、回、满、藏、壮、苗、维吾尔、土家、布依等11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彝 、汉两族是世居民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其中彝族约占30%左右,分别聚居于1镇、7乡、49 个村,并与汉族杂居于4镇5乡。   峨边彝族主要聚居在县境内西南高地,血缘关系、社会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大凉山彝族基本相同。   【工业】   工业企业从无到有。1952年创办了第一个国营企业——四川省地方国营峨边 县印刷厂。以后,地方工业相继发展,到1978年,已发展到56家,涉及机械、建材、煤炭、化工、缝纫 、印刷等行业。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26.16%。   【农业】   随着峨边汉区土地改革和彝区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广大彝、汉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 就。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县里于1954年组建了农技站,配备了技术人员,农业技 术逐步得到推广运用,并实行了对彝区优先照顾无偿供给农械具、药具、农药等生产资料,使全县粮食 产量稳步增长,畜牧业、副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地方特色】   双椒酱   鲜野藤椒剔透碧绿、清香纯麻,细海椒红亮香辣,劲道不凡,加入多种佐料以植物油炒制,色泽鲜亮而绝无凝结的浊滞。吃进嘴里则是在麻辣中透出鲜香的清爽来。   藤椒   藤椒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属芸香科。主要生长于金沙江流域和大渡河上游,属于野生植物。藤椒的种子、果皮、叶均可入药。果皮为传统中药,具温中止痛、温通血脉、降压、预防血栓形成、键脾强胃、祛风除湿之功效,中医入药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黑竹沟竹笋   黑竹沟竹笋产品,取材于海拔1800-3000米的峨边黑竹沟原始森林特产的天然春笋,独具香、嫩、脆、鲜的特点,富含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风味独特。   【地域风景】   峨边旅游资源独特,有中国的百慕大――峨边黑竹沟,它是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以高山深谷为骨架,以大规模原始生态群和动植物资源为外貌。兼有奇峰异石,溶洞,泉瀑,草甸,高山海子,原始森林等。经专家评估,具有世界级景点6个,国家级景点20点,是品位极高,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胜地。   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生态原始、物种珍稀、景观独特神奇。深藏着一块古朴、原始,并充满神秘色彩、曾被国内外舆论广泛称为“中国百慕大”的瑰宝。经中国森林风景评价委员会审议,黑竹沟二000年二月二十二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黑竹沟温泉   黑竹沟温泉位于峨边与黑竹沟景区之间的公路旁,距峨边县城仅40多公里,距黑竹沟镇约10余公里。黑竹沟温泉千百年来在神秘黑竹沟的官料河旁静静的流淌,它是大地热情的自然流露,是大地给予人类的宝贵馈赠。   峨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小凉山区,与佛教圣地峨眉山毗邻。县城沙坪镇介于东经103°15′至103°33′,北纬29°15′之间。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73千米,全县幅员面积2395.5平方千米。成(都)昆(明)铁路横越县城,省道306线穿过县境,距乐山大佛108千米,是通往大凉山的门户。2003年全县辖6个镇13个乡129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8883人,其中,彝族人口46300人,占33.12%。   【历史发展】   峨边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迟,夏短,秋绵雨,冬长,四季分明,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开”的气象景观。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最高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469米。原始森林林海茫茫,山水交错,有大小溪河42条,水产资源极为丰富,野生鱼类10多个品种,娃娃鱼(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海中生长着成片的三月竹、八月竹和箭竹,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繁殖的良好条件,珍稀动物种类繁多,以国宝大熊猫最为珍贵,还有四川山鹧鸪、短尾猴、白腹锦鸡、羚羊、黑熊等。峨边春笋为享誉中外的山珍,名贵中药材有天麻、杜仲、黄莲、黄柏等。但因森林过度采伐,引水办电以及滥捕滥猎滥采,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有的已濒临灭绝。   幅员辽阔,山高坡陡,物产丰富是自治县的显著特点。境内以坡地居多,坡度在20度以上占48.2%,旱地为耕地的91%,土壤为中性、微酸性和微碱性,壤土占75%。农耕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厚且肥沃,盛产茶叶、核桃、花椒、虅椒、花白云豆,素有大堡白菜、宜坪萝卜、雪山豌豆、杨村贡米(红花香米)、勒乌洋芋之称。   峨边历史悠久,从共和出土文物石斧,大堡镇火花村出土的石锛,在1977年原县属永乐公社新光大队九队(现金口河区永和镇)发掘的青铜柳叶剑考证,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活。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兵西进,开发“西南夷”,汉民族开始迁入,置州郡,今大渡河以北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市)。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大渡河以南属越西郡灵关道(今甘洛县)。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招慰”僚人,设罗目县,治地陁和城(今沙坪镇)。宋时隶属峨眉县,元时隶属大理国虚恨部。明朝正德时期,大批汉民入川,落业普雄乡(今金口河区)、平夷堡(今大堡镇)等处。正德七年(1512年),乡民附入峨眉籍,更普雄乡名归化乡。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从峨眉县分出,设峨边抚夷厅,厅治太平堡(今大堡镇)。民国三年(1914年),改峨边抚夷厅为峨边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0军和16军解放峨边。1950年8月15日峨边县人民政府成立(18日县府从大堡迁沙坪),隶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1955年12月13日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乐山专署代管。1984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峨边县,设峨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行署。同年10月5日,举行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仪式。   彝族和汉族是峨边世居民族,峨边彝族是古候、曲涅后裔,在距今六百年左右,分别从大凉山迁入。彝族以“同祖先的兄弟”分家支,家支是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峨边彝语属汉藏语系,彝文是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1974年国家将彝文规范为819个单字。彝族人民特别好客,无论谁家都以酒肉饭食热情款待宾客,留客住宿,从不索取报酬。彝族以“抢婚”为俗,“背新娘”是迎亲的独具方式。彝族年节为“库色”。多在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2002年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为彝族年节时间),其时家家杀猪宰羊,喝泡水酒,吃过年粑,串亲访友,载歌载舞,三日欢庆,日以继夜。   汉族,相传秦惠王移民万家于蜀时,就有秦人到峨边落户。在峨边,彝、汉两族世代相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族群众大都与彝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相互“结拜”亲家,相互学习对方语言,相互交流生产技术、劳动互助、生活困难相互扶持,年节彼此祝贺。同村寨的汉彝,任何一方修房造屋、婚丧嫁娶,都要停下自己的事前去帮忙,为主人分忧解难,而且从不索取报酬。   解放前,广大彝族劳动人民为奴隶主所有,受其奴役统治。历代王朝与封建地主、豪绅及黑彝头人相勾结,压迫剥削彝汉人民,更兼烟毒蔓延,匪盗出没,彝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彝区和汉区分别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奴隶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一跃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跨越封建社会的历史飞跃。从此,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县委、政府认真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清除大汉族主义,又批判地方民族主义,建立民族自治乡、自治区,继而成立自治县。培养民族干部、团结彝族上层人士,彝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管理民族内部事务,彻底结束了历代王朝“镇压”与“以夷治夷”的统治方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盛况空前,1988年中共峨边县委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0年10月,召开了全县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99个,先进个人199人。同年12月,峨边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4年9月,在自治县成立10周年前夕,县委、县政府又召开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先进集体100个,先进个人200人。1997年10月,自治县人民政府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1年9月,峨边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0年度四川省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先进集体。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 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总人口18.83万人,彝族占37%。属乐山市管辖。   区号:0833   拼音:Mabian Yizu Zizhixian   代码:511133   邮编:614600   区划:2005年,马边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民建、荣丁)、18个乡(劳动、建设、石梁、荍坝、民主、老河坝、下溪、苏坝、烟烽、袁家溪、沙腔、三河口、雪口山、镇江庙、大竹堡、梅子坝、高卓营、永红)。   县人民政府驻地:民建镇   民建镇属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部与劳动乡接壤,南与建设乡连界,西与雪口山乡、沙腔乡毗邻。幅员面积81.6平方公里。马边河呈“S”形穿城而过,形成河谷地带,民建镇即依河谷平坝而建。距乐山中心城区160公里,距省会成都340公里。海拔540米,年平均气温17℃。辖区内有建设街、中坝街、新建街、西街、滨河路、滨河大道、华西大道、东光大道、光明大道、鄢家巷。有长120米、宽20米北门钢筋水泥平板大桥,长160米、宽12米南门大桥。有北门环城花园、西门花园、南门花园。马铜路、马新路、马美路、马水路、绕城路贯穿全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城在森林中,水从城中绕,家在花园里”的园林式县城格局。建有红牌坊工业园区,东光、光明农副产品加工区,城区商贸中心和东光、中坝农贸中心。全镇辖张坝、民建、城南3各社区,7个居民小组。辖张油房、东光、红旗、永乐、光明、西城、兴隆、建新、天星、灯杆堡、水碾坝11各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其中纯彝族聚居村2个、组17个。全镇总户数11175户,其中非农业户5946户,总人口369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37人。人口出生率9.7‰,人口自然增长率8.12‰。境内聚居着汉、彝、苗、回、壮、瑶、土家等民族。境内地势相对较缓,多属于平坝和二半山区,平均海拔750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约300天。现有耕地15398亩,退耕还林13742亩。主产玉米、水稻、黄豆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是全县茶叶主产区之一。全镇有公办幼儿园2所、公办小学13所、公办中学2所,在校学生4784人;公办医疗卫生单位6个,床位172张,医务人员207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个。全年粮食总产6325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全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757元,比上年人均净增270元。全年出生人口326人,占计划任务的90.5%。   历史文化   马边从汉代起,先后属南安县、 道县、马湖县、犍为县地域。北宋开始设寨,属屏山县,清代升为马边厅。1914年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归嘉定府管辖。1984年4月,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今乐山市。   民族宗教   马边彝族自治县有彝族人口5万多,还有苗族及少数散居的回、壮族。   自然气候   马边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地形的特点,立体气候明显,有许多珍稀动植物和名贵土特产资源。气候冬暖夏凉。   地形地貌   马边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马边河纵贯全境,乡镇、村寨沿河座落,犹如串珠摆布,整个马边河流域是一个以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为特征的山区县。其中最高处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海拔4040米,最低处海拔448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个。   经济商贸   马边设立自治县以后,经济社会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已被乐山市列为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40.8%,盛产茶叶﹑竹笋﹑酸梅﹑中药材等。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龙湖雪梅”﹑“永山玉叶”等多次荣获中国西部名茶“陆羽杯”﹑“甘露杯”金奖;竹笋被誉为小山珍,已有清水笋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酸梅富含柠檬酸﹑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份,已销往宜宾五粮液酒厂,成为“青梅果酒”的原料。药用植物1619种,是全省中药材基地,目前大宗出产的中药材乌梅﹑天麻﹑黄莲﹑黄柏等。   交通建设   改革开放30周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截止目前,建成二级客运站点一个,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共建成大小桥梁2848.4延米/105座;县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009.57公里, 公路网密度为0.42公里 / 平方公里。其中:省道103线马边境内(马铜路、马美路)85.57公里;县道3条74公里;乡道13条110公里;通村路102条427公里,硬化8条41公里;专用道12条313公里。不通公路的村由改革开发前的193个减少到现在的26个,客运班车实现乡乡通。   马边兰花   在兰花界的句俗话:“国之春剑在蜀,蜀之春剑在马边”。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云雾山区,兰花品种异常丰富,春剑、春兰、莲瓣兰、四季兰、寒兰、建兰、墨兰、兔耳兰、虎头兰、丝茅兰等等,品种繁多,争奇斗艳,叶美花丽,沁人心脾。   马边大风顶兰园兰花珍品众多,奇花纷呈,其中珍奇品种有:春剑类:奥迪牡丹王、桃园三结义、皇梅、云梅、万寿锦荷、银丝雪玉、绿丝缟、红荷蝶、神州奇梅、马边奇蝶、神剑、西蜀道光、牙黄素、宽板素、马边荷素、马边雪玉、马边绿素、金边、银边、蓝边、缟艺,矮奇种等; 莲瓣兰类:大唐凤羽、粉荷、汗血宝马、玉兔、黄金海岸、丽江星蝶、桃园蝶、奇花素、滇梅、苍山奇蝶、玉狮子、丹心雪梅、龙 女、剑阳蝶; 春兰类:领带花、天彭牡丹、貂婵; 四季兰类:光登梅、峨眉弦、君荷、仙山牡丹、圣火、大荷素; 蕙兰类:国色牡丹、金丝缟。   休闲娱乐   特色小吃:   彝族风味肉(冻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坨坨肉 (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烹饪百花园里如一缕清风,一朵奇葩)。   臼捣仔鸡凉辣汤 (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   烤小猪 (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火烧洋芋(火烧洋芋是大、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酸辣汤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 ”(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圆根酸菜(它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中放进少许圆根酸菜,真叫画龙点睛。成为驰名大小凉山的各种酸菜汤,让人赞不绝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圆根酸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场)。   此外:马边抄手,麻辣烫,烧烤,火锅,狼牙土豆等正宗川味小吃也别具特色。   娱乐场所:滨和路KTV一条街,三九广场,西门花园。   购物场所:华西大道,新建街   医疗教育   学校:民建小学,光明小学,东光小学,荣丁小学,马边中学,张坝中学,马边一职中,荣丁中学,石梁中学。   医院:马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园,妇女儿童医院   城市建设   2009年该县为把中心城区逐步建设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管理有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县城的中心作用和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县的整体形象,让全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经马边县委、县政府研究,今年拟投入4.3亿元,启动入城通道建设、东光新区开发和修建连接桥、东光花园建设、东光农贸市场建设、光明与东光片区绿化亮化,旧城改造、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修建廉租房及经济实用房、开发光明新区、修建滨河路等11个城市建设项目。 马边的城,由3平方公里向10平方公里拓展,形成了一座独具山水特色、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观光城。   马边名人   贺昌群   (1903—1973)四川省乐山市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人,1938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30年代初受日本和西欧汉学的影响,开始研究中西交流史和敦煌学。抗战时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贺昌群认为,自秦汉以来,古代西城是中国、印度、波斯等几种文化的大熔炉,研究西城,可以探得这几种文化的线索;汉唐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特别是唐代文化;是含有世界性国际文化汉唐两代,实为铸成中国民族性的两大时代。贺昌群研究文学,很重视客观史学,力求通古今之变,从中发现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希望通过史学探讨,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贺昌群的著作很多,已发表的论著有200多篇本。   李伏伽   193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四川马边县人,曾任中学教师、校长,报社记者、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乐山专署文教科长、峨眉县副县长,乐山专科学校教务长,乐山市文教局副局长,乐山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四川乐山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四川省政协委员、诗词学会副会长。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资源与旅游开发   马边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乐山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乐山跨越式发展的后劲所在。有磷﹑铅锌﹑铜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磷矿储量24.8亿吨,列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是乐山市磷化工基地。水能资源可开发32万千瓦,是乐山市两河流域开发的重点区域。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能巨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莲山万亩人工林和石梁大佛(宋代)﹑明王寺(明代)﹑荣丁东皇殿及佛殿(明代)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其中马边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万公顷,主要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珙桐﹑水青树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至高山草甸森林生态系统,主峰海拔4042米,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43个。目前,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已被乐山市列为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40.8%,盛产茶叶﹑竹笋﹑酸梅﹑中药材等。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龙湖雪梅”﹑“永山玉叶”等多次荣获中国西部名茶“陆羽杯”﹑“甘露杯”金奖;竹笋被誉为小山珍,已有清水笋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酸梅富含柠檬酸﹑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份,已销往宜宾五粮液酒厂,成为“青梅果酒”的原料。药用植物1619种,是全省中药材基地,目前大宗出产的中药材乌梅﹑天麻﹑黄莲﹑黄柏等。   水文   县境内有大小河流 226 条,水能理论蕴藏量 50.6 万千瓦,可开发利用 30 万千瓦。马边河全长 200 公里,马边境内 118 公里,常年平均流量 79.52 立方米/秒,总落差 645 米。   马边特产   天麻   天麻属兰科,一种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环菌而生长。高0、5-1、3米,全株不含叶绿素,所以不呈绿色。没有根,地下块茎肉持肥厚,呈椭圆状,横生;地上茎直立,表皮黄赤色。节上长有叶片退化的膜持鳞片,互生,下部抱茎。每年夏季开花,淡绿黄色,或肉黄色,唇瓣白色,由多数花组织穗状总状花序,排列稠密,整个花冠好似一个歪壶的形态,显得极奇特。蒴果长圆柱状,淡褐色。 它性喜阴湿,生长在中山地区的腐殖质肥厚的林下,或向阳的灌丛中及草坡上。由于采收的季节不同,冬至以后挖采的叫’冬麻’,坚实肥壮,质地最佳;立夏以前挖采的叫’春麻’,体质轻松泡,质次。经沸水煮透或蒸透后干燥的块茎,呈略扁的长稍圆形,皱缩而弯曲,表面为淡黄棕色,半透明,质坚实光润,断面似角质。天麻的劣较多,常见的有以马铃薯、大丽菊、紫茉莉等植物的干燥块茎或根,冒充天麻。   丰水梨   丰水梨果实圆形略扁,个大(单果重200至300克,最大750克),皮黄褐色,果面粗糙,肉脆质细,汁多味甜,清香,皮薄芯小,可食率高,品质上乘, 质优价宜。   竹笋   竹笋功用竹笋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茎又称毛笋、毛竹笋等。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一种普通的蔬菜。竹笋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冬季采摘的冬笋,春季采摘的春笋,以及夏季采摘的鞭笋。其中以冬笋的质量最佳,春笋次之鞭笋最差。中医学认为,竹笋性甘、寒;入胃、大肠经。其具有清热化痰、利水消肿、润肠通便等功用,还有不少食疗方。   绿茶   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龙湖雪梅”﹑“永山玉叶”等多次荣获中国西部名茶“陆羽杯”﹑“甘露杯”金奖。   酸梅   富含柠檬酸﹑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份,已销往宜宾五粮液酒厂,成为“青梅果酒”的原料。   旅游资源: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距乐山市167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37.0公里,总面积3016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195.2公顷,占90.2%;森林覆盖率82%。区内有四条马边河的主要源头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物种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种132属2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32只)、四川山鹧鸪、牛羚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白鹇等28种。是一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地处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1997年以来,已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参观、科考15次100余人,现日接待能力达200人次。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水鹿等2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离异兽;有连香树、珙桐、银鹃树等珍贵树种,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成片生长达万亩以上,举世罕见。   荞坝镇古镇   在马边县城以东34公里,与屏山县的中都古镇接壤。由于屏山至沐川间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绥江一带到乐山成都,就经过中都荞坝这一条古道。 古代的荞坝繁荣过。如今走进古镇,就见一里长街古色古香。街上的人行道是红砂石,街沿砌的也是红砂石。古镇的老人讲,荞坝过去住着向、王两姓的人家,因家族矛盾相互争斗,古街便由向王两家各占一段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由于两姓争强,各自打点门面,又修祠堂、庙宇,使古镇上下两段有不同的建筑特色。   马边明王寺悬像   马边明王寺,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钟鼓楼、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为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神像已经损毁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过头顶的石佛,全部悬托在梁架上,离地面两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还有十一尊这样的悬托石佛。 据考证,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由于这些佛像悬在空中,人的视力的高度很难达到,加上岁月的剥蚀,石佛像显得有些模糊,让人很难辨别。几百年来,明王寺虽然香火不断,但直到最近,这群石佛中还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发现。 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悬托石佛被盗,后被马边公安机关从井研县追回,并将佛像存放在该县文化馆。最近文化部门准备将佛像请回明王寺,当人们用清水清洗佛像时,无意间才发现掩藏其间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悬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与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头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萨”,与彝族“天菩萨”极其相似;这些佛像服饰的花纹图案,与彝族男子服饰的花纹图案极为相似;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云上,与彝族人在艰苦条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状况也极为相似。这批彝族悬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 明王寺示建于明代,当时该地区属彝族活动区域。但佛像中为何出现彝族造型,这些造型与彝族神话有何关系,以及这批佛像在大小凉山彝族历史与佛教文化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黄莲山万亩人工林   石梁大佛(宋代),相传说是乐山大佛的兄弟。   荣丁东皇殿及佛殿(明代)还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   马边旅游资源具有规模大、品质高、景源密集的特点,是乐山旅游发展后劲所在,尤其是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形成旅游资源集团,有机融入省市旅游发展板块。   

峨眉山市


峨眉山市特产大全




峨眉山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