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原称“缸口”,因位居江河交汇之处,后于解放初期更名为江口。其位坐落亮江中域、锦屏县东南部、铜鼓镇西南面。东连花桥,南接敦寨,西邻铜坡,北抵八河,辖江口、向家寨、老寨、培冲、新桥5个自然寨,距县城35公里、铜鼓镇政府6公里。土地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海拔382米,气候宜人,冬暖夏凉。2005年底有4个村民小组、155户、706人,外出打工200多人。村民以农、林业及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
江口,地势南高北低,山环水绕,水秀山青,风景秀丽。东面花桥小河缓缓步入,西方铜坡溪流紧跟亮江哗哗走来,西江东河相汇而北奔流。乾隆丁未年(1787年)王家修建的祠堂门联称之为:“三江聚秀”(横批),“三川汇绕凝朱碧”(上联);“群秀雀崽显鲁青”(下联)。寨前门楼亦有匾、联赞其景观:匾一“气吞学海”、匾二“山不在高”、匾三“亨古之遗”;对联“门锁双江绕泊东吴船万里(上联),楼高百尺日落西山月一丸(下联)”,(此祠堂、门楼于1996年6月被百年不遇这洪水冲走)。当地还流传古歌赞之:“莫盘问,我郎坐地是两村,我郎坐地双江口,两水流来一口吞,又有螺蛳把水口,又有月形椅月形,又有船来又有网,鸬鹚又追鲤鱼形”。
“三江聚秀”使江口寨自然地划分为:平寨、陡寨、大河寨3个鼎立自然寨。平寨坐南朝北,背靠一道山峦耸立的天然屏障;陡寨位居平寨东北面,坐东向西,后龙山上古松参天,其景极为美观,寨脚东南角有门楼楹联道之:“秀夺南山”(横批)、“东西皆美里赏心时祗在清风明月”(上联),“左右尽长江堪羡处无非学孝教忠”(下联);大河寨面朝陡寨隔江相望。1986年前,3个自然寨的人以及外地人互相交往是靠浮桥、木船。1987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铜坡乡人民政府积极筹集资金,修建了横亘小河与大江水面相互连通全长148米的钢混水泥拱桥,给江口又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有道是:“一桥连跨过双江,众人便利达四方”。
依山而坐、临水而居的江口村民,有汉、侗、苗3种民族,有曾、潘、杨、王、吴、龙、向、刘、姚、欧10姓,其中杨姓居多,曾姓最早。清康熙初年曾姓从笋屯迁入,随后相继入居的是潘、杨、王等姓。有民谣:“曾家岭、潘家湾、王杨二姓坐两山”之传说。江口自曾姓始辟定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前隶属湖尔正长官司、铜鼓卫、黎平府。民国31年至38年属铜鼓乡二保。1950年1月至1958年12月属铜鼓乡。1958年12月至1967年1月隶属铜坡公社。1968年11月至1970年3月属铜鼓公社。1970年4月至1992年1月归铜坡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并入铜鼓镇。端午、中秋、重阳三个节日是村民一直沿袭过的主要节日,其次是三月三、七月半节日。
江口,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水陆两路交通。陆路:往东有1958年修建的2.5公里长公路到新桥与锦黎国道相交;走西能通铜坡、高柳。水路:由村住地下至锦屏,远达湖南常德。因此,江口历来都是木、粮商贾云集经商的转运要津,民国前就有“小洪江”之称。1963年至1978年建有松油收购站,1962年至1998年一直设有林业工作站。交通是江口村民的主要财路,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水陆交通。过去在河道经商木、粮的商船多达百余艘,有民谣:“篙子下水,婆娘夸嘴;篙子上岸,婆娘饿饭”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江口的水陆交通工具不断增多,2005年:百分之八十的农户有木船,有的还同时有机船;共有车子64辆,其中耕田机19辆、手扶拖拉机12辆、双排座小四轮货车3辆、工程汽车12辆、摩托车12辆、面包车5辆、中巴车1辆,是铜鼓镇拥有交通工具最多的村寨。
交通的发达,促使江口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才的不断增多。民国五年在王家祠堂开办“私熟”(私学)。民国21年开办“洋学”。民国30年开办“保国民校”。1952年至1978年开办民办小学。1979年转为公办小学。1983年在原地新建砖木结构一层楼7字形学校,1993年修建围墙和铁门,1996年6月被百年罕见洪水冲走。1998年由香港李满福女士捐资、地方政府集资新建“满福希望小学”。1949年前有秀才杨秀金、举人杨胜奇。1950年后至“0”期间,有大学生王先雄。1977年冬恢复招考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专生27人,其中本科7人(女4人)、大专11人、中师中专9人(具体见“大中专人才表”)。为了多出人才,村民委规定从2005年起,对高中生考取大学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每考取一名大学生奖100元。
三百多年的江口村民,在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开拓中,创建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同时也遭遇许多天灾-的折磨。光绪4年(1878年戊寅岁)发生特大洪水,水位到现在水泥大桥桥面,大部分民房被冲走。1996年6月又遭百年不遇之际洪水,水位比光绪4年的还高1米多,学校、仓库、凉亭、部分民房和商店被冲走。1967、1969两年,陡寨遭“三年两把火”的特大火灾。
江口,2002年接通有线电话。2003年被评为沼气建设示范村和生态文明富裕村。2005年修建移动通信插转塔,同时将寨中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境内有丹兴、归溪两个杉木林场,面积800余亩;有200多亩楠竹林场;有12037亩“天保工程林”;有铁、金矿产资源;有八河电站库区和正在修建的三蹬坎电站;距村住地200米远的西面亮江河中有面积42000平方米左右的“台湾岛”。
江口,是个有待开发成民族旅游度假的好村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105 | 556700 | -- | 查看 江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铜鼓村 |
铜鼓原叫“虎头寨”,得名传说不一,明洪武三十一年开辟城池,在开掘时在城南冯家井挖出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瓶似镜屏,故而叫“锦屏”。又在城西挖出一面铜鼓(古时一种乐器),因而取名叫“锦屏县铜鼓城”。还有一种传说,铜鼓城外有良田万顷,阡陌纵横,蜿蜒的山坡俨若玉带,环绕着一个似“鼓”形的山包,南门城外金家山的金家洞拱通城内,洞内有天然的群岩溶组合,徐家洞、张家洞、白衣洞均有潺潺的岩溶水往下灌注,发出铿锵悦耳的叮咚声,如古时一种笙乐铜鼓声,因而叫“铜鼓”。铜鼓历史悠久,在古汉为荆州郡,唐设都督府,铜鼓地属亮州,铜鼓设寨。明洪武21年设御千户所,30年改为铜鼓卫,清雍正5年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12年改县为乡,设县丞。民国元年重设铜鼓县,民国三年县城从铜鼓迁至王寨,故有“老锦屏”之称。铜鼓村系铜鼓镇政府所在地,辖铜鼓、后山、蔡家坪3个自然寨。1953年民主建政时期设铜鼓乡(辖铜鼓、锂鱼塘、马踏石、后山、水冲、高坡、大营冲、山洞、乐安、江口、嫩寨等村寨)。1958年设铜鼓工区,1959年改称管理区(辖铜鼓、岔路、花桥、水冲、乐安生产队)。1961年设铜鼓公社。1984年恢复铜鼓乡人民政府建制(辖铜鼓、乐安、水冲、花桥、嫩寨、岔路、小塘、新寨)。2002年建立铜鼓镇。2010年底,铜鼓村行政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589户,2570人,耕地面积2347.5亩,人均耕地面积0.63亩,稻田面积1747.5亩,旱地面积600亩。人均纯收入2425元 铜鼓座落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台地上,东有大坝为护,南西北三面有群山为屏,城廓若一圆形的“田”字。城内以钟鼓楼为中心,大街呈十字辐射四周,直通城门。东门为“迎晖”,南门为“定边”,西门为“镇静”,北门为“雄武”。东街长二里左右,小坡度缓缓向迎晖门及城外“凤鸣楼”倾斜。沿街左右有巷道垂直延伸,人烟稠密。北南两街各长一里,地势平缓,为连接湘桂的通道。西街短而宽阔,是古时军政中枢机构所在地,衙门前竖有“镇雄坊”,坊上镌刻为“楚西镇雄”四个威严无比的大字。坊两侧石狮一对,石锣两面,今置于铜鼓镇政府大门前。迎晖门向有双峰(凤凰山)耸峙,两相排闼,紧锁城池。定边门向的城内有“江西会馆”和“湖南会馆”。城外右侧有“南泉庵”、“接官亭”、“贞节坊”、“金家洞”、“文笔塔”。镇静门向是古锦屏县县衙之所在。衙门前竖有“镇雄坊”,坊上镌刻有“楚西镇雄”四个威严无比的大字,雄武门向距钟鼓楼约三十丈为“迎官楼”,也称“小鼓楼”、“牌楼”。楼下有大石桥一座,楼前有“文明坊”,横书“北望葵倾”四个大字。城门左侧为“池心亭”,起于赵家园塘之中。右侧是“北极观”,清末锦屏大文人龙绍讷常与友人在此纳凉赋诗。此观之下,有“羊崽洞”,据说为“金家洞”后出口。不远处还有杨泗将军殿,殿内设有牌位和“土地祠”,殿下边有“白衣洞”。城内有淙淙流水飞其下,复而淌出城外浇灌农田。洞侧有“万福寺(又称观音堂)”,寺宇高大,长宽各九丈,建筑精细美观,门联:“此地为避秦桃花流水杳然去,其间堪奉佛清磬红鱼入梦来”。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异。 村民为刘、曹、徐、苏等16个姓。其中刘姓迁入最早。名胜古迹有凤鸣楼、白云寺、金家洞等。其中金家洞全长约六里,洞门用石料砌成,高六尺。入洞既是一座宽六丈,高一丈八的大厅。洞口有“石梅”一株,枝干苍劲,花朵逼真,碗如丹青高手所绘。稍进有小溪脉,泉水叮咚有声。溪边石柱一根,高六尺,上下大,中间小,呈相连的两个大椎体。右侧峡谷,窄处仅过一人,宽处达两丈余。沿溪上爬三尺,为“千丘田”。稍进有“观音”一座,周围小丘无数,如打谷场的大小谷堆。再上是“仙人塘”,直径三丈,侧边有三根丈余长的巨木架成的塘桥一座,谓之“仙人桥”,洞顶的积水滴入塘中叮咚悦耳,如听仙乐。溪中、塘中产鲇鱼、乌龟等。从“仙人塘”翻上约三丈高的陡壁,一条丈余宽的“大道”直通铜鼓大街下层。从“仙人塘”另一侧爬上一丈左右的石壁后,出现一长三丈余、宽二丈余的平地,中有石圆桌一张,周围石凳八条,桌面上“金杯银盏”、“象牙筷子”、“白玉调羹”罗列有致,俨然“仙人宴饮”之地。石笋林立,钟乳皆然。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1934年10月19日,贺龙部队的任弼时、肖克、贺子珍率领红军部队从黎平潭溪过中黄、敦寨向铜鼓进发。进入铜鼓南门城外,在乐安屯的旗鼓山(马照子)与企图阻击我军的黔军第十五团碰上,打了一仗,打得黔军大败。红军在铜鼓驻扎了五天,十字街古楼柱子上写有标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是工农红军!”、“打倒-反动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1934年10月24日早晨,红军部队离开铜鼓,开向水冲往偶里方向推进。 铜鼓在道光二十三年始建“兴文书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铜鼓设立“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建立铜鼓小学。1978年,铜鼓小学附设初中班。1980年撤销铜鼓附中。是年,在铜鼓北门(雄武门)修建铜鼓职业初级中学。近年来,铜鼓职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年在全县中考中夺取了“五连冠”。铜鼓村设有卫生室,镇卫生院置村内。铜鼓与周边村寨都有宽阔的便道,处处是大道康庄。 铜鼓地形地貌为丘陵盆地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开阔,河谷盆地相互间错,土壤类型以硅质黄壤土和硅铅质黄壤土及石灰石土为主,铜鼓原叫“虎头寨”,得名传说不一,明洪武三十一年开辟城池,在开掘时在城南冯家井挖出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瓶似镜屏,故而叫“锦屏”。又在城西挖出一面铜鼓(古时一种乐器),因而取名叫“锦屏县铜鼓城”。还有一种传说,铜鼓城外有良田万顷,阡陌纵横,蜿蜒的山坡俨若玉带,环绕着一个似“鼓”形的山包,南门城外金家山的金家洞拱通城内,洞内有天然的群岩溶组合,徐家洞、张家洞、白衣洞均有潺潺的岩溶水往下灌注,发出铿锵悦耳的叮咚声,如古时一种笙乐铜鼓声,因而叫“铜鼓”。铜鼓历史悠久,在古汉为荆州郡,唐设都督府,铜鼓地属亮州,铜鼓设寨。明洪武21年设御千户所,30年改为铜鼓卫,清雍正5年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12年改县为乡,设县丞。民国元年重设铜鼓县,民国三年县城从铜鼓迁至王寨,故有“老锦屏”之称。铜鼓村系铜鼓镇政府所在地,辖铜鼓、后山、蔡家坪3个自然寨。1953年民主建政时期设铜鼓乡(辖铜鼓、锂鱼塘、马踏石、后山、水冲、高坡、大营冲、山洞、乐安、江口、嫩寨等村寨)。1958年设铜鼓工区,1959年改称管理区(辖铜鼓、岔路、花桥、水冲、乐安生产队)。1961年设铜鼓公社。1984年恢复铜鼓乡人民政府建制(辖铜鼓、乐安、水冲、花桥、嫩寨、岔路、小塘、新寨)。2002年建立铜鼓镇。2010年底,铜鼓村行政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589户,2570人,耕地面积2347.5亩,人均耕地面积0.63亩,稻田面积1747.5亩,旱地面积600亩。人均纯收入2425元 铜鼓座落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台地上,东有大坝为护,南西北三面有群山为屏,城廓若一圆形的“田”字。城内以钟鼓楼为中心,大街呈十字辐射四周,直通城门。东门为“迎晖”,南门为“定边”,西门为“镇静”,北门为“雄武”。东街长二里左右,小坡度缓缓向迎晖门及城外“凤鸣楼”倾斜。沿街左右有巷道垂直延伸,人烟稠密。北南两街各长一里,地势平缓,为连接湘桂的通道。西街短而宽阔,是古时军政中枢机构所在地,衙门前竖有“镇雄坊”,坊上镌刻为“楚西镇雄”四个威严无比的大字。坊两侧石狮一对,石锣两面,今置于铜鼓镇政府大门前。迎晖门向有双峰(凤凰山)耸峙,两相排闼,紧锁城池。定边门向的城内有“江西会馆”和“湖南会馆”。城外右侧有“南泉庵”、“接官亭”、“贞节坊”、“金家洞”、“文笔塔”。镇静门向是古锦屏县县衙之所在。衙门前竖有“镇雄坊”,坊上镌刻有“楚西镇雄”四个威严无比的大字,雄武门向距钟鼓楼约三十丈为“迎官楼”,也称“小鼓楼”、“牌楼”。楼下有大石桥一座,楼前有“文明坊”,横书“北望葵倾”四个大字。城门左侧为“池心亭”,起于赵家园塘之中。右侧是“北极观”,清末锦屏大文人龙绍讷常与友人在此纳凉赋诗。此观之下,有“羊崽洞”,据说为“金家洞”后出口。不远处还有杨泗将军殿,殿内设有牌位和“土地祠”,殿下边有“白衣洞”。城内有淙淙流水飞其下,复而淌出城外浇灌农田。洞侧有“万福寺(又称观音堂)”,寺宇高大,长宽各九丈,建筑精细美观,门联:“此地为避秦桃花流水杳然去,其间堪奉佛清磬红鱼入梦来”。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异。 村民为刘、曹、徐、苏等16个姓。其中刘姓迁入最早。名胜古迹有凤鸣楼、白云寺、金家洞等。其中金家洞全长约六里,洞门用石料砌成,高六尺。入洞既是一座宽六丈,高一丈八的大厅。洞口有“石梅”一株,枝干苍劲,花朵逼真,碗如丹青高手所绘。稍进有小溪脉,泉水叮咚有声。溪边石柱一根,高六尺,上下大,中间小,呈相连的两个大椎体。右侧峡谷,窄处仅过一人,宽处达两丈余。沿溪上爬三尺,为“千丘田”。稍进有“观音”一座,周围小丘无数,如打谷场的大小谷堆。再上是“仙人塘”,直径三丈,侧边有三根丈余长的巨木架成的塘桥一座,谓之“仙人桥”,洞顶的积水滴入塘中叮咚悦耳,如听仙乐。溪中、塘中产鲇鱼、乌龟等。从“仙人塘”翻上约三丈高的陡壁,一条丈余宽的“大道”直通铜鼓大街下层。从“仙人塘”另一侧爬上一丈左右的石壁后,出现一长三丈余、宽二丈余的平地,中有石圆桌一张,周围石凳八条,桌面上“金杯银盏”、“象牙筷子”、“白玉调羹”罗列有致,俨然“仙人宴饮”之地。石笋林立,钟乳皆然。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1934年10月19日,贺龙部队的任弼时、肖克、贺子珍率领红军部队从黎平潭溪过中黄、敦寨向铜鼓进发。进入铜鼓南门城外,在乐安屯的旗鼓山(马照子)与企图阻击我军的黔军第十五团碰上,打了一仗,打得黔军大败。红军在铜鼓驻扎了五天,十字街古楼柱子上写有标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是工农红军!”、“打倒-反动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1934年10月24日早晨,红军部队离开铜鼓,开向水冲往偶里方向推进。 铜鼓在道光二十三年始建“兴文书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铜鼓设立“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建立铜鼓小学。1978年,铜鼓小学附设初中班。1980年撤销铜鼓附中。是年,在铜鼓北门(雄武门)修建铜鼓职业初级中学。近年来,铜鼓职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年在全县中考中夺取了“五连冠”。铜鼓村设有卫生室,镇卫生院置村内。铜鼓与周边村寨都有宽阔的便道,处处是大道康庄。 铜鼓地形地貌为丘陵盆地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开阔,河谷盆地相互间错,土壤类型以硅质黄壤土和硅铅质黄壤土及石灰石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无霜期320天,年平均降雨量130毫米,最高气温3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摄氏度,全年日照时数为1086小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太子参、苞谷、高粱、小麦、洋芋、油菜、红苕,为全镇产粮区之一。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大豆、苞谷、高粱、小麦、洋芋、油菜、红苕,为全镇产粮区之一。 |
乐安村 |
因罗姓以前最多而称为罗安,后改称乐安。位于县域东南部、铜鼓镇西南部,东连花桥村,南接敦寨山洞村和江口村,西邻水冲村,北抵铜鼓村,距县城26.5公里,距镇政府3华里。全村幅圆面积6.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5亩,人均0.97亩,其中稻田面积375亩,人均0.83亩,旱地面积60亩。2005年底全村辖大延冲、苗田、王家榜、鲤鱼塘4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01户447人,劳动力318人,外出务工64人,人均纯收入1969元。劳务输出、经商、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乐安坐落大延冲海拨390米的田坝上,寨前田坝宽550米、长1200米,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县粮油主产区之一。乐安村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好机遇,2001年建成400亩的高产稻、高产油菜及稻田生态养鱼为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1984年,和敦寨镇山洞村争文笔山,告状到州、县法院。乐安村防火安全意识高,100多年来从没有发生过火灾,200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3年开通移动电话。 村民为龙、陆、杨、向、欧、张、田、文、王姓,其中龙姓最早迁入,龙、向为苗族,文、田、欧为侗族,其余为汉族。龙姓是从湖南妥宁县的东山乡搬到偶里再迁乐安,陆姓是从湖南迁来,杨姓是从嫩寨迁来,欧姓是从大同稳江迁来,文姓是从思南县秀山镇迁来。两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随行汉族礼节。 1970至1972年开始初办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学生在集体仓库上课,学生一共有20余人,当时是贵阳市姓张的第一批下乡知青任教,月工资为20多元。过后,从来没有兴办过学校。乐安村交通较为便利,锦榕公路穿寨而过,村民乐于经商而不重视教育,儿女不愿读书,认为经商万能并能养活儿女,故乐安村有“日出泗湾头,东水往西流,财主无三代,英雄无登头”之说。现在全村有小四轮车4部,手扶拖拉机23台.建国以来在外工作的有4人,龙立清在凯里市人大任主任已退休多年,张小东在三江镇政府工作,张小辉在贵阳市乌当区法院工作,任副庭长,龙本祥在钟灵乡政府水利站工作。 乐安是锦屏县沼气建设示范村、养鸭专业村、交通安全文明村寨。2001年筹资3000多元、投入300多个工建成村级主街道,2005年投入20吨水泥进行街道硬化。近年来,用于办公楼、人饮、寨改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16万余元,是锦屏县规划建设的农业生态文明富裕村。 |
水冲村 |
水冲,铜鼓置县城初期,水特清澈,水质好,无污泥,所以叫青水冲,后简称水冲。位于锦屏南部,铜鼓西北部,东接铜鼓村,南连乐安村,西邻大同乡八河村,北抵大同乡秀洞村,距县城里28公里,距镇政府6华里。耕地面积303亩,人均0.74亩,林地面积1200亩,辖新建、马台、高坡三个自然寨,1952年土改时期属铜鼓乡,1984年7月撤公社建乡时从铜鼓村分出。2005年底有5个村民小组,96户450人,基中劳动力330人,外出务工193人。劳务输出、农业、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水冲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半坡上,1976年修建的马台水库如今碧波荡漾,能灌溉1300多亩,灌溉铜鼓村所有农田,是铜鼓镇最大的水利灌溉设施之一。 村民为揭、杨、潘、潭、粟、龙姓,都为侗族,其中揭姓最早迁入,粟姓和杨姓是从天柱迁来,龙姓是从湖南通道县迁来,现有村级初小一个,一至三年级三个班,学生53人教师2人,校长刘才豪、老师陈银屏。有村级卫生室一间,村集体林场两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揭根兰的带领下,分别建起了股金林场和三八林场,面积分别为2000多亩和4000多亩,由于在全省造林影响较大,揭根兰于1984年7月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清朝时期出一秀才,名叫粟满荣,在锦屏地区较为出名。 水冲村草源丰富,养殖业较为发达,2003年成立了水冲村养羊协会,会长龙运林,副会长龙运根,成员107人,2003年发展山羊6346只,2005年底存栏7219只,是全县养羊专业村。 |
花桥村 |
花桥,三百多年前有一木桥上雕有千姿百态之花,行人过路举目眺望赞口不绝,因而得名花桥。位于锦屏县南部,铜鼓东南部,东接湖南三秋乡和岔路村,南连敦寨镇山洞村和江口村,西邻乐安村,北抵铜鼓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保甲制属铜鼓乡第四保,下设10甲,1953年至1958年属花桥乡,1959年至1984年属花桥大队所在地,现为铜鼓镇集市中心。耕地面积1828.5亩,人均1.2亩,其中稻田面积1708.5亩,旱地面积120亩,2005年底辖刘家山、太平冲、猫猫冲三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396户1780人,其中劳动力776人,外出务工258人,人均纯收入2150元。农业、经商、劳务输出、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花桥坐落在海拔400米的田坝上,四周有3000亩良田包围,朗江从新寨、嫩寨自东向西流经花桥,南山坡上有一条小溪蜿蜒而下,流经花桥街头,汇入朗江,有天龙山等景点。民国十二年(1923年)、民国十五年(1926)、1952年分别发生三次特大火灾,1926年6月、1996年6月1日分别遭遇水灾,1926年,黔军、滇军、川军分别驻扎花桥、刘家山,川军还驻扎了七天七夜,把村民的食物抢光吃光,当年村民-挖芒粑渡日。,1998年进行街道硬化,200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3年开通移动电话,2003年修建新桥至花桥公路。 村民有石、李、易、曹、徐、张、刘、王、胡、简、杨、吴、谭、粟、肖、黄、潘、阮、赵、甘、彭邹、蒲、孔、龙姓,姓最早迁入,因省外迁来杂姓较多,当年还专门成立“贵州会馆”、“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等,解放后这些会馆被公社、农场所用,改建而撤。有侗、苗、汉族,村民好玩龙、扎花灯、炸龙等活动。 1926年开私塾,1929年至1949年保校开公学,1956年开办小学,1972年至1987年开办附中,现在学校有13个班,老师21人学生540人。著名人物:曹鸿熙,清朝末年诗人;曹鸿仪,北伐军蔡锷部队营长。解放以来,现有工作人员40人,大中专毕业生42人。 花桥村历来为全镇集市中心,市场较为繁荣,有湖南邵阳、隆回、靖县,广西融水,锦屏、敦寨、中黄等地客商到此经商,集市货物琳琅满目,除百货、日杂用品、五金、电器、肉食、禽类、水产、瓜果、蔬菜、粮油外,还有五倍子、香菇、木耳、茯苓、桐油籽等土特产品,场交易额达50万元。1984年花桥市场被表彰为全州文明市场。 |
嫩寨村 |
最初称为“朗溪”,后称为“枫木脑”,后改称为嫩寨,因以前白果树旁有一口水井,水质特好,村民喝后脸长得白白嫩嫩,特别是女孩的寿命很短,只能活到十多岁,故名嫩寨。位于锦屏县东南部,铜鼓东部,距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东接新寨村,南连花桥村,西邻岔路村,北抵敦寨山洞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保甲制属第三保,下设14甲,1953年至1958年属花桥乡,1959年至1984年属花桥大队,2005年底辖乌尔司、新安两个自然寨。耕地面积1080亩,人均0.72亩,总人口1368人,劳动力785人,外出务工242人。农业、林业、太子参养殖、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嫩寨坐落在海拨410米的田坝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遭受大瘟病,病死70多人,1925年受旱灾,1926年遭遇水灾,1996年发生百年不遇大水灾。 1991年建立甲田冲林场、复兴林场、六个人林场、振兴林杨,1992年建立大田冲林场,1994年建立三八林场,1997年建立牛望坡林场,2000年建立新春林场,2002年建立新河林场。国家实施天保林面积为4万亩。 村民为杨、吴、龙、罗、刘、甘、冀、李、陆、粟、熊、周、王、石、易姓,杨、陆姓从江西迁入,吴姓从天柱远口迁入,龙姓从茅坪迁入,刘姓从湖南靖县迁入,冀姓从河南迁入,李姓从湖南隆回县迁入。杨姓和吴姓有谱本,杨姓并有宗祠,苗、侗两个少数民族随行汉族习俗。 1915至1949年期间办过私塾、洋学、保校,解放后办初级小学。1956年合作化时期,由于高级社以花桥命名,所以现在在嫩寨所在地的小学取名为花桥小学,周边花桥村、新寨村的学生都集中到该校就读。 1996年受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1997年被州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1年分别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
新寨村 |
来此定居的时间相对周边村寨最晚,故名新寨。位于锦屏东南部,铜鼓东部,东接湖南三秋乡,南连小塘村,西邻嫩寨村,北抵岔路村。1934年至1939年铜鼓设区属高寨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保甲制属花桥第四保,1953年至1958年属花桥乡,1959年至1984年属花桥大队,1981年从花桥分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0.98亩,稻田面积660亩,旱地面积165亩,2005年底辖下四湾、寨王、高寨三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92户830人,劳动力509人,外出务工224人,人均纯收入1169元。以农业、养殖、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新寨座落在海拨420米的田坝头,屋后依山,屋前依水,有朗江绕寨自东向西过。1925年遭遇大旱灾,1926年、1996年遭遇大水灾。1988年村民集资5400元兴建村级小学,2002年投资101万元修建防新寨田坝防洪堤。2001年开通了程控电话,2003年开通了移动电话。 村民为杨、王、姚、吴、任、欧、姜、曹、胡、龙姓,有苗、侗两个少数民族,其中杨姓最早从嫩寨迁入,王姓从高寨迁入,吴姓从天柱远口镇迁入,两个少数民族随行汉族生活习俗。 1950年以前吴家、杨家、姚家开办过私塾,1962年至2005年上半年开办小学教学班,2005年下半年学生下花桥小学就读。清朝时期的著名人物:王朝贵,七贡品,姚炳军,武士,剿匪大队长,后升为锦屏县保安局副局长。有牛丫坡林场和1993年建立的锦屏国有林场四湾分场,面积分别为17000亩、6000亩。 2003年被县人民政府表彰为文明村寨,2004年、2005年分别被州政府表彰为文明村寨和文明单位。 |
小塘村 |
小塘村,位于铜鼓镇东南部,距镇政府15公里。东邻湖南三秋乡地庙、石榴山村,南连敦寨镇九南,西接嫩寨、新寨村,北抵湖南三秋乡,土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2006年,小塘村辖小塘、地崩、乔麦冲、黄牛山、地芒5个自然寨,诸自然寨相距2~5公里不等。有5个村民小组,共73户326人,村委会驻小塘。全村有耕地面积435亩,其中稻田370.5亩、旱地64.5亩;有林地7980亩、封山育林6300亩;有外出打工27人,年人均纯收入1474元。 |
岔路村 |
明朝楚王派人来铜鼓建城池,一岔走同里、一岔通湖南、一岔过半塘段、一岔去老洞、一岔往大同,岔路非常多,因而取名岔路。位于县域东南部,铜鼓东部,距锦屏33公里,镇政府8公里,东接湖南三秋乡,南连新寨村,西邻大同秀洞村,北抵湖南大堡子唐款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保甲制属铜鼓乡第五保,下设10甲,1950年镇反期间,纠坡、细弯、罗槐、土地坪、上四湾、金家寨、枫香半边街属岔路小乡管辖,1952年拨归湖南,1959年岔路小乡拨归秀洞乡,1960年拨回铜鼓乡。1953年至1958年建岔路小乡。2005年底,全村辖十里坪、高头寨、乌龟塘、刘家脑、老洞、千丘田、曾家田、同里、同门、同安十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460户2049人,劳动力1681人,外出务工949人,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0.73亩,旱地面积335.1亩,人均纯收入1474元。农业、太子参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岔路坐落在海拨460米的丘陵山地上,村寨自然分散,地势俨然,雄伟恢弘,明洪武年间,曾有一单姓诗人把同门地形地貌赋诗概括: 岩门重关锁,杨子自古流。 生成连重坝,横坡万代秋。 将军独岩坐,江水盛悠悠。 庙侧排双股,兴隆桥锁头。 井中四生物,乌龟江内游。 蚂蝗岩并立,把守大门闾。 江边三折坎,同门永不休。 七槎枞古木,满清才是朽。 相继传万代,谨存百世流。 蔗民居于此,一网照鰲头。 明朝时期,林宽到岔路住扎,所以有林家溪、林家坪、林家坳的地名由来。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建有岔路钢铁厂,-时为了大炼钢铁,2000多社员用7天7夜时间修通铜鼓至岔路村级公路,钢铁厂是时任县委书记李绪太的联系点,钢铁厂工人最多时有3000多人,这个时期对岔路村影响最大的是破坏林木,毁坏森林资源。现在徐树昌老支书家门口还保留一块当时练的钢板。1981年与湖南靖州风冲村争山林地界,凤冲告状到北京,州府来人核查,后经两县调解协商立桃子界分界碑而成。1979年修通岔路至同里自然寨公路,200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5年修通同门至唐款公路。 村民有王、张、杨、吴、欧、单、曹、林、李、徐、秦、谢、潘、刘姓,王姓从密洞迁来,张、欧姓从大同迁来,吴姓从秀洞和新晃湖罗迁来,林姓从天柱坌处迁来,曹、徐两姓从铜鼓迁来。同里、同安、老洞、曾家田是铜族,女子捆红头绳、腰带、大巾衣,随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有“永远禁止”、“分界碑”、“万古不朽”、“祖德流芳”、“号记”等碑文。 2004年平秋、彦洞、固本、河口、启蒙5个乡镇79户移民到岔路十里坪居住,成立十里坪移民新村,移民户配有沼气池、闭路电视接收等设备,全村10个村民小组增加到12个村民小组。 1967年成立岔路大学,又名岔路农校,校长杨秀坤。2005年新建岔路小学,现有同门和岔路两所村级小学,同门小学有一至四年级教学班,公办老师1人民办老师2人,学生45人,湖南略冲村和大同密洞村的学生到此就读;岔路小学有一至六年级教学班,现有老师9人学生236人,远教室1个,微机两台。在徐树人支部书记的带动下,建有6000多亩联户股份制林场和400亩康富果场,康富果场投资70多万元,2002年徐树人被省人事厅表彰为省乡土拨尖人才,2001年徐树人当选为州十一届人大代表,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贵州省劳动模范。 |
铜坡村 |
铜坡,侗名“懈博”,苗名“杨凸”,民国前称“桐村”,民国初改为“铜坡”。位于锦屏县东南部、铜鼓镇西南面,东邻江口,南连敦寨镇的赖寨、笋屯,西接火冲,北靠高柳,辖铜坡大寨、小边寨、下朵冲、果旧榜、良柳冲、寨王、地坪、旋水湾、盘长溪口、良柳溪口,共13个自然寨,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亩。距县城35公里、铜鼓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海拔385米。2005年有8个村民小组,224户、1129人,外出打工400余人。村民以农、林及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铜坡,地处坝溪,一条蜿蜒溪流和宽阔坝田由西向东延伸至江0汇;北为群山环抱,南对一道山峦叠翠的天然屏障。据老人说,铜坡原始森林稠密,古树参天,桐油树满山遍岭,因而素称“桐村”、“桐坡”。后来,随着至此开辟定居的人们开山取石、建造房屋、修桥补路,发现其青石含有金属——铜,故更名为铜坡。 村民大多依山而建,环坝而居。全村聚居着侗、苗两种民族,有杨、吴、向、张、龙、潘、李、彭、舒9姓,其中杨姓最多,迁入较早,由地茶徙入,至今已400余年。 铜坡,解放后至1992年1月,曾是乡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区、乡人民政府的建置驻地,辖铜坡、高柳、火冲、江口4个村民。乡(社)治及卫生院原建在铜坡大寨前(今卫生院处),1971年被火灾后迁至铜坡锁口回龙庵处。1988年卫生院迁回寨前原地建为砖木结构。1989年政府办公楼改建为砖混结构,现保存完好。民国前,铜坡隶属湖尔正长官司、铜鼓卫、黎平府。民国31年(1942年)至1953年3月,铜坡大寨、小边寨、下朵冲、果旧榜隶属大同乡第三保;良柳冲隶属钟灵乡第五保;寨王、地坪隶属敦寨乡第八保。1953年4月至1958年12月建铜坡乡政府,铜坡属铜坡乡管辖。1958年12月至1967年1月属铜坡公社。1968年11月至1970年3月随铜坡公社并入铜鼓隶属铜鼓公社。1970年4月铜坡公社由铜鼓析出,恢复铜坡乡人民公社,铜坡随之隶属铜坡乡人民公社。1984年2月恢复铜坡乡人民政府至1992年1月,铜坡属铜坡乡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隶属铜鼓镇至今。三月三、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是村民过的主要民族节日,其中最为隆重的是六月头卯尝新节,次之是端午、中秋两节。 铜坡,因是乡治,所以村民对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较为重视。道光16年(1836年)建有“文昌书馆”在铜坡寨前石街左侧,光绪12年(1886年)重修建,均有碑文记载且至今完好。民国21年(1932年)、34年(1945年)、36年(1947年)分别开办“私塾”、“洋学”、“国民保校”。民国15年(1926年)果旧榜开办“学堂”。铜坡1952年至今开办公办小学,其间,1952年至1971年5月为木质学校,建于今村卫生院住地,1971年5月21日被大火烧毁,1972年在原地恢复木质学校,197年至198年开办附中,1988年月校园迁址于铜坡锁口枫树砂坪,新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食堂、厕所、水泥球场、围墙,成为办学条件基本达到配套的片级中心完小。咸丰8年11月6日和11年7月5日果旧榜杨芳远因助廷府剿苗匪-打仗有功,分别获黎平府颁发“八品军功”、“六品军功”热照各1张,晚年在印度去逝。1957年7月杨再铨到贵州省参加第六次民政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解放前杨再泗到国立榕江师范就读。1951年至1976年期间有大学生龙立厚、中师年彭仁朱。1977年冬恢复招考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专生36人,其中本科8人(女1人)、大专3人、中专中师25人(具体见“大中专人才表”),2005年有在职干部(含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23人,有退休干部6人。 历经几百年沧桑的铜坡,道光27年(1847年,丁未)遭特大水灾,锁口引龙桥、庵坝、庵子被洪水冲走,光绪4年(1878年),铜坡地区以生特大暴雨,历时3个小时,溪坝一片汪洋,水位到寨前石街的第9级台阶,庄稼被洗劫一空,给人民生活带来特大困难,次年,米贵饿死很多人。1996年6月初遇百年罕见之洪灾,水位到现在学校一楼1.5米之高处,溪坝汪洋一片,水泥电杆、学校围墙被冲倒。民国初年,下寨王发生麻脚瘟急性病,全寨72户,死亡或逃离他乡69户,只剩3户,急病奇特,一染上少为几小时多则24小时之内便死,最后死的人无人埋葬。1957年1月果旧榜被火灾全被烧毁,1990年11月19日果旧榜失火被烧毁2户,受灾8户。1971年闰5月21日铜坡大寨发生特大火灾,除张家被救脱外,其余的52户全化为灰烬。1998年8月14日铜坡“榜鹅”发生火灾,烧毁7户。 铜坡村民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建设,积极筹资捐款建桥修路,为民造福。光绪34年于锁口建有“回龙庵”(“0”被毁),19年改溪造田,将铜坡大寨前头流经“旋水湾”约300米长的一节弯曲小溪改为良田,新改的溪水有150米径直流向锁口引龙水泥拱桥。1985年修建江口至铜坡公路。1987年9月建成铜坡锁口引龙水泥拱桥。1989年10月建成果旧榜回龙水泥拱桥。19年月建成寨王便民桥。1994年基本解决照明加工用电。2001年第一批农网改造。2002年接通程控电话。2005年在原铜坡乡政府办公大楼安置程控电话机房。 铜坡境内,主产农作物有水稻、油菜,是铜鼓镇主要产粮区之一;盛产杉、松、桐等林木,有“天保工程森林”16612亩;有铜、铁、金矿产资源,199年至199年有农民自发在寨王的“崽白”金矿开采金子;有正在兴建的“三蹬坎电站”。 铜坡,古木参天,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风光迷人:春天,太子参开花,香气扑鼻;夏季,林阴溪清,最适蔽暑;秋临,漫山遍野,果实满枝;冬日,冰雪甚少,温暖宜人。 铜坡,是人们休闲的好山村。 |
江口村 |
江口,原称“缸口”,因位居江河交汇之处,后于解放初期更名为江口。其位坐落亮江中域、锦屏县东南部、铜鼓镇西南面。东连花桥,南接敦寨,西邻铜坡,北抵八河,辖江口、向家寨、老寨、培冲、新桥5个自然寨,距县城35公里、铜鼓镇政府6公里。土地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海拔382米,气候宜人,冬暖夏凉。2005年底有4个村民小组、155户、706人,外出打工200多人。村民以农、林业及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 江口,地势南高北低,山环水绕,水秀山青,风景秀丽。东面花桥小河缓缓步入,西方铜坡溪流紧跟亮江哗哗走来,西江东河相汇而北奔流。乾隆丁未年(1787年)王家修建的祠堂门联称之为:“三江聚秀”(横批),“三川汇绕凝朱碧”(上联);“群秀雀崽显鲁青”(下联)。寨前门楼亦有匾、联赞其景观:匾一“气吞学海”、匾二“山不在高”、匾三“亨古之遗”;对联“门锁双江绕泊东吴船万里(上联),楼高百尺日落西山月一丸(下联)”,(此祠堂、门楼于1996年6月被百年不遇这洪水冲走)。当地还流传古歌赞之:“莫盘问,我郎坐地是两村,我郎坐地双江口,两水流来一口吞,又有螺蛳把水口,又有月形椅月形,又有船来又有网,鸬鹚又追鲤鱼形”。 “三江聚秀”使江口寨自然地划分为:平寨、陡寨、大河寨3个鼎立自然寨。平寨坐南朝北,背靠一道山峦耸立的天然屏障;陡寨位居平寨东北面,坐东向西,后龙山上古松参天,其景极为美观,寨脚东南角有门楼楹联道之:“秀夺南山”(横批)、“东西皆美里赏心时祗在清风明月”(上联),“左右尽长江堪羡处无非学孝教忠”(下联);大河寨面朝陡寨隔江相望。1986年前,3个自然寨的人以及外地人互相交往是靠浮桥、木船。1987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铜坡乡人民政府积极筹集资金,修建了横亘小河与大江水面相互连通全长148米的钢混水泥拱桥,给江口又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有道是:“一桥连跨过双江,众人便利达四方”。 依山而坐、临水而居的江口村民,有汉、侗、苗3种民族,有曾、潘、杨、王、吴、龙、向、刘、姚、欧10姓,其中杨姓居多,曾姓最早。清康熙初年曾姓从笋屯迁入,随后相继入居的是潘、杨、王等姓。有民谣:“曾家岭、潘家湾、王杨二姓坐两山”之传说。江口自曾姓始辟定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前隶属湖尔正长官司、铜鼓卫、黎平府。民国31年至38年属铜鼓乡二保。1950年1月至1958年12月属铜鼓乡。1958年12月至1967年1月隶属铜坡公社。1968年11月至1970年3月属铜鼓公社。1970年4月至1992年1月归铜坡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并入铜鼓镇。端午、中秋、重阳三个节日是村民一直沿袭过的主要节日,其次是三月三、七月半节日。 江口,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水陆两路交通。陆路:往东有1958年修建的2.5公里长公路到新桥与锦黎国道相交;走西能通铜坡、高柳。水路:由村住地下至锦屏,远达湖南常德。因此,江口历来都是木、粮商贾云集经商的转运要津,民国前就有“小洪江”之称。1963年至1978年建有松油收购站,1962年至1998年一直设有林业工作站。交通是江口村民的主要财路,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水陆交通。过去在河道经商木、粮的商船多达百余艘,有民谣:“篙子下水,婆娘夸嘴;篙子上岸,婆娘饿饭”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江口的水陆交通工具不断增多,2005年:百分之八十的农户有木船,有的还同时有机船;共有车子64辆,其中耕田机19辆、手扶拖拉机12辆、双排座小四轮货车3辆、工程汽车12辆、摩托车12辆、面包车5辆、中巴车1辆,是铜鼓镇拥有交通工具最多的村寨。 交通的发达,促使江口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才的不断增多。民国五年在王家祠堂开办“私熟”(私学)。民国21年开办“洋学”。民国30年开办“保国民校”。1952年至1978年开办民办小学。1979年转为公办小学。1983年在原地新建砖木结构一层楼7字形学校,1993年修建围墙和铁门,1996年6月被百年罕见洪水冲走。1998年由香港李满福女士捐资、地方政府集资新建“满福希望小学”。1949年前有秀才杨秀金、举人杨胜奇。1950年后至“0”期间,有大学生王先雄。1977年冬恢复招考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专生27人,其中本科7人(女4人)、大专11人、中师中专9人(具体见“大中专人才表”)。为了多出人才,村民委规定从2005年起,对高中生考取大学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每考取一名大学生奖100元。 三百多年的江口村民,在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开拓中,创建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同时也遭遇许多天灾-的折磨。光绪4年(1878年戊寅岁)发生特大洪水,水位到现在水泥大桥桥面,大部分民房被冲走。1996年6月又遭百年不遇之际洪水,水位比光绪4年的还高1米多,学校、仓库、凉亭、部分民房和商店被冲走。1967、1969两年,陡寨遭“三年两把火”的特大火灾。 江口,2002年接通有线电话。2003年被评为沼气建设示范村和生态文明富裕村。2005年修建移动通信插转塔,同时将寨中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境内有丹兴、归溪两个杉木林场,面积800余亩;有200多亩楠竹林场;有12037亩“天保工程林”;有铁、金矿产资源;有八河电站库区和正在修建的三蹬坎电站;距村住地200米远的西面亮江河中有面积42000平方米左右的“台湾岛”。 江口,是个有待开发成民族旅游度假的好村庄。 |
高柳村 |
高柳,苗名“哥留”,原名“高了”,道光初年更名为高柳。其位居锦屏东南部、铜鼓西面。东邻江口,南连铜坡、火冲,西接钟灵乡的贡村、八客和大同乡的龙矮,北通大同乡的架枧、八河,辖高柳上寨、下寨、雷公寨、上朵、盘朵、高朵、盘长、项家8个自然寨,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6.8亩。距县城38公里、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2005年有12个村民小组、252户、1128人,外出打工500余人。村民以种(植)养(殖)业、林业及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高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山环,风光旖旎。背靠西北海拔800多米的高大山脊;面对东南笔架山峰;东北峰峦高耸,罗列环抱,有海拔800多米以上的“抱杆旗山”、“高岑山”、“扣框山”等山,其中“抱杆旗山”最高,海拔865米;西南高山耸峙,群峦拱卫,海拔在750—780米的山有“抱溜山”、“三佳山”、“磨掉山”。左右山岭溪涧环绕至南面交汇为锁口,使其住地形成高山上一个天然的“小小盆地”。高柳下寨就住其间,海拔685米,其右侧有10余亩稻田小坝,北角是一道600多米长的山谷,高柳上寨就居住在这深山峡谷里,比下寨高15米,上下寨相距30米。高柳住地山清水秀,有民歌道之:“高柳是个好地方,山环水绕好风光;东南西有歇气坳,人才靠出好山庄。” 高柳,因地处高山僻壤,远离集市,与四邻村寨相距五六公里且为下坡山路,住地为周围村寨最高,故始名为“高了”。据老人说,道光前,高柳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村子四周古树参天;寨侧溪畔柳树成荫,猛兽时常出来伤人,加上地名原因,一些姑娘闻名摇头不愿嫁到高柳,致使村里有些年轻汉子难寻到如意对象,甚至终身打光棍,村民为之叹息。至道光初年,一村民请来一地理先生择地葬母,寨上有几位老人与其在凉亭闲聊,谈及高柳年轻好汉难觅对象之事,并要求其将“高了”之称更名,地理先生听后不禁怜悯起来,沉思片刻,见溪边绿柳成荫,便触景生情,把“高了”更名为“高柳”,其喻意是:高柳位居得高,视野宽远,象春天的柳树焕发新枝,欣欣向荣,万象更新,事事称心。从此,高柳走向了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局面,应验了那地理先生的贵语吉言。 高柳村民依山而坐,傍水而居,或居山麓岭腰,或坐冲毫田边。村内聚居着侗、苗两种少数民族,有龙、向、杨、朱4姓,龙、朱2姓为苗族,向、杨两姓是侗族。龙姓到高柳最早,于明万历10年(1582年)从偶里迁入定居;向姓次之,于明万历初年从湖南省黔阳安江迁入贵州锦屏后至黎平,明崇祯末年由黎平徙入高柳。2005年,龙姓有79户;向姓有160户;杨姓有12户;朱姓有1户。 高柳,自龙姓始辟定居迄今已有420多年历史。民国前隶属湖尔副长官司、铜鼓卫、黎平府。民国15年(1926年),锦屏县将乡镇规模划小,百户以上村落设乡,高柳因而曾设为高柳乡,属第二区管辖(当时的第二区辖:铜鼓镇、高寨乡、花桥乡、大同乡、稳江乡、铜坡乡、高柳乡、乌坡乡)。民国31年(1942年)至1953年3月隶属大同乡政府第三保,是第三保置地。1953年4月至1958年12月隶属铜坡乡人民政府。1958年12月至1961年10月隶属铜坡管理区。1961年11月,敦寨、铜坡两个管理区及龙池管理区的者屯、地步大队等合并成立亮司公社,高柳属亮司公社管辖。1962年5月撤亮司公社建敦寨公社,高柳属敦寨公社管辖。1963年1月铜坡管理区从敦寨公社析出成立铜坡公社,高柳隶属铜坡公社。1968年11月铜坡公社并入铜鼓隶属铜鼓公社。1970年4月铜坡公社从铜鼓公社析出恢复铜坡人民公社隶属铜坡人民公社。1984年3月恢复乡人民政府建制隶属铜坡乡人民政府。1992年2月撤区并乡,高柳随铜坡乡人民政府并入铜鼓隶属铜鼓乡人民政府。2001年8月铜鼓乡更名为铜鼓镇人民政府后高柳隶属铜鼓镇至今。 高柳村民在创建自己家园的历史长河中,遭受过难以忘却的灾害。民国13年(1924年甲子岁)高柳下寨发生火灾全寨化为灰烬。民国14年(1925年)遭遇大旱灾耕种无收。次年,因连遭火、旱两灾,村民缺粮饿饭,饿死30余人。1953至1954年发生“天花病”和“麻脚瘟急性病”,死小孩40多人、大人20余人。 高柳龙、向二姓经几百年的生息蕃衍,人口不断增多发为大族,而住地山多田少,稻田分布于较远的山冲,耕种十分不便,因此,龙、向二姓后裔有迁距高柳五六公里远的山冲溪畔、田边地角定居耕种。清乾隆初年有上寨向姓福春之后裔朝乐等迁往距高柳6公里远的鬼鹅寨(今江口村的向家寨)定居耕种、管理江步。1969年有:上寨一组向姓13户徙居行们(今上朵冲);下寨三组龙姓6户、向姓4户、杨姓1户迁居盘长。1979年有:上寨一组向姓8户迁居高朵;二组向姓7户迁居盘朵;下寨四组龙姓9户迁居项家。龙、向二姓后裔外迁居住使高柳村的自然寨由解放前的3个增至8个。 高柳,民族传统节日丰富且独特。村民一直沿袭过的主要民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甜藤粑节、四月八乌米饭节、五月十五大端午吃粽籽节、六月头卯尝新节、七月半祭祖节、九月九日重阳吃芝麻粑节。其中:“六月尝新节”是龙姓较为热闹的节日,次之是“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重阳”3个节日;向姓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是“七月半”,次之为“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五大端午”、“九月九重阳”4个节日。在节日里,大多数男女青年去玩山娱乐,通过玩山赛歌交友、谈心结伴,寻找自己如意的对象。 地灵人杰的高柳,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化和办学历史。乾隆47年(1782年)向姓62户捐银49两5钱在上寨锁口始建书房。嘉庆10年(年)、13年(年)、光绪13年(年)、1996年8月先后4次对民书房进行修整,从兴办到整修均有碑文记载,1987年10月列为县文物保护之一。民国初年改建为三间木房学校(小学堂)。民国21年(1932年)开办私塾。民国24年(1935年)开办“短期小学”,是当时全县开办的14所“短期小学”之一,“短期小学”实行免费教育,经费由省拨专款,学生课本、笔、墨均由学校免费供给。民国29年(1940年)1月“短期小学”改为国民学校。1952年改为公办初级小学,学校置现在新建的砖混教学楼前右侧,跨溪而建。1966年县教育局支助部分资金在现在新教学楼处建两层五间及带两个耳房形为“凹”字的木质学校。1978到1998年上朵、盘长、盘朵分别先后开办教学点。2005年国家拔款、群众集资、干部捐资,撤除旧校在原地新建砖混结构教学楼,于10月竣工启用,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三层9个教室和3个小办公室,总投资28.5万元。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培养输送的人才不断增多。解放前有庠生向於清,有国立榕江师范毕业生向昌廉、向昌贤。解放后至1976年有中师生向成吉、向家奇。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专生61人(女13人),其中:大学本科生15人(女3人)、专科生12人(女4人),中师生13人(女4人),中专生15人(女4人)(具体见“大中专人才表”)。为多出人才,村民委规定从2000年起对高中生考取大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每有一名考取大学奖现金50元。2005年有在职干部35人(女8人);有在校大专以上学生9人(女3人);有退休教师6人、干部3人。在几十个人才中,有正县级干部3人、正科级干部6人。 高柳,偏远高寒,山多田少,林业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而,村民在重视“树人”的同时,很重视“树木”。村方园五六公里远的山坡上建造有很多林场。19年造有杠豪村林场亩。1988年造有岑顺联户股份制林场700亩。199年造有岑项家板栗、杉木联户林场亩。1985年以来农户历年在各自责任山中造林共2000余亩。2000年以来造有平开、谷板开、归器等个体林场共1093余亩。2003至2005年造林:退耕还林300余亩;山核桃林250亩;植被恢复林400亩;荒山造林260亩,共计1200余亩。森林覆盖面积得到不断扩大,给高柳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柳,0前,基础设施及村民的思想意识一直十分滞后。村民用石臼舂米、松槁照明,炸油是通过人力推拉,在高柳上寨锁口脚和下寨寨前左边路口分别建有加工核桃、茶籽、桐油籽的炸油房。1978年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扶贫攻坚政策力度的加大,高柳的照明加工用电、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交通、信息闭塞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2年村民投工投劳、出售村林场杉木架设高压线,1994年2月解决照明用电问题。2003年得到农网改造,实现照明、加工、文化生活电气化。1995年5月用“以林换路”方式出售村林场80余亩杉木价值24万元,开始兴工修筑高柳至铜坡公路,因组织管理不善,只修到距高柳1公里多的良柳坳就停工。2002年冬县扶贫办资助8万从上朵冲屋背改道下朵冲出铜坡溪口,长3.47公里,2004年季秋铜坡至高柳通村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同年上半年建成村民委综合办公楼。2005年,冬接通程控电话、建成人饮消防用水池和高柳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从此,高柳结束了用松槁柴煤油照明、肩挑背驮和通讯闭塞的历史。 高柳,山高水高,夏无酷暑。在高柳上寨的西边坡麓,有一口古井,一年四季涌喷不涸,其泉水,夏天凉若冰水,清甜爽口;冬季,温如热水,可直淋浴。饮用过其水质清凉井水的人,无一不赞之为山村最好的矿泉水,因而,到高柳的人如不饮这口井的水则为憾事。夏天,高柳林荫风爽,空气清新。夜幕降临,清风徐来,凉爽宜人;晚上入睡,不需蚊帐,安稳入眠。所以,夏天的高柳是人们避暑度假的好山庄。 四百多年的高柳,经村民一代又一代勤劳开拓、艰辛创建,至2005年,村容寨貌、村民思想觉悟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巨变。但是,目前的高柳,仍处于自然环境条件差、发展经济困难多、村民经济收入低的局面。不过,高柳村民有党委政府的关心支助,有几百年的创建经验,一定能正视历史,面对现实,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变落后面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迈向小康之道,挤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 |
火冲村 |
原大寨村民的屋地基都是一榜一榜的耕田,村民一般都是用来栽芋头,故称芋头寨,苗名为俄冲,后改称为火冲。`民国二年(1913年)至解放初为敦寨乡第八保,解放后至1992年属铜坡乡(其间1968年4月至1970年4月属铜鼓公社)。 距镇政府15公里,县城40公里。东接铜坡村,南邻敦寨笋屯村,西连钟灵娄江,北抵高柳村和钟灵贡村。2005年低,全村辖九朗、高屯、萝卜冲、赖头坡四个自然寨,田面积490.5亩,地105亩,人口1144人,其中劳动力410人,外出务工181人。村民以太子参、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民为杨、潘、刘、王、龙、朱、吴、向姓,刘、吴两姓从娄江迁入,潘姓从敦寨培寨迁入,王姓从启蒙迁入,龙姓从偶里迁入,朱姓从新化雷屯迁入,向姓从高柳迁入,其中杨姓最早从娄江迁入。村民有苗、侗两个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有一些农家老妪还流行穿苗装,系头发,捆腰带。六月偿新节和四月八过得很隆重,村民杀猪宰羊庆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