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辖镇。1958年建安良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安东、安西、安南、芦河、孔村、肖河、刘武店、酸庄、狮东、狮西、山头张、水泉寨、水磨湾、王楼、张庄、北朱洼、薛楼、赵楼、塔林坡、沟李、丁李庄、苗楼、牛村、高庙、峰刘、鲁庄、田村、王平庄、西安良、小寨、高楼、任庄、岩郭、老山薛、磨石坑、段沟、三岔沟、高门垌、高垌39个村委会。主要矿藏有煤炭、紫砂土。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乡镇企业有钢铁冶炼、铸造、陶瓷等厂。有裴里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有灵泉寺古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3万人 | 97平方公里 | 410425102 | 467000 | 0375 | 查看 安良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山街道 |
郏县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县城西大街69号,位于县城中部偏南,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3公顷,共辖14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9.18万人。辖区内名胜古迹有文庙、大成殿、文奎楼、山陕会馆等,交通便利,省道洛界公路和郑南西线在此交汇,由龙山大道向东可直达郑尧高速,至各乡镇均有省级公路相通。 近年来,龙山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郏县建设“特色经济县”、“生态宜居县”两大工作重心,紧扣“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安全稳定”四项重点工作,制定了“以城市建设统揽工作全局,以旧城改造工作为抓手,促进全街道经济社会全面繁荣”的工作思路和“一年大变样、三年变大样、五年建新城”的旧城改造工作目标,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全街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旧城改造工作全面展开,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取得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龙山街道办事处先后荣获“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精神文明先进乡镇”、“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平顶山市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平顶山市先进卫生乡镇”、“郏县财政工作先进单位”和“郏县目标管理金杯奖”等荣誉称号。 |
东城街道 |
城关镇为嵩县县委所政府所在地,镇政府位居嵩县老城。春秋战国时为高都城、秦设新城、东魏设伊阳都、县、宋为顺州城,明、金为嵩州城,有“前襟伊水、后拥高都,在控陆浑之险。右据三涂之固”之称,城关镇因驻县城而得名。 1947年嵩县解放,城关区为4区;1949年10月改为城关区;1950年7月改为城关区,1952年2月改称为13区,1955年8月改为城关区;1955年12月城关区改为城关中心乡,1956年,10月改为城关乡,1958年3月更名为城关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由城关、何村、桥北三个乡联合成立了红星(城关)人发公社;1959年建陆浑水库,县制变动,城关归伊川管辖,更名为伊川县老城公社;1963年恢复嵩县县制改名为城关区公所;1963年撤销城关区,成立何村公社和城关镇政府,1965年7月城关镇和何村合并组成城关人民公社;1968年8月建立城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何村公社从城关划出,城关辖区缩小,1982年后称城关镇。1982年前城关镇原16个村,1982年西关大队分为新一村、新城二村、西关村、西关村。现辖王庄、陶村、韩村、青山屯、孟村、朱村、北园、菜园、叶岭、北街、南街、上仓、西关、新一、新二、北店村、于沟、杨岭18个行政村,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113个自然村,171个村发组,有8494户,79个姓氏,32815人(男性16849人,女性15966人),回族3户10人,其余均为汉族。 城关镇地形由三川两岭一山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浅山丘陵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清新宜人。登高远望,“七峰叠翠”尽收眼底,湖滨美景令人心旷。洛栾快速通道、南阎公路、嵩州路、人民路、建设路交织,村村实现通公路、通汽车、通水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城关镇是嵩县经济强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69万元,财政收入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元。. |
冢头镇 |
冢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5.6万口人,其中镇区西寨村、南三村为回汉杂居,回族群众1000余人。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河七孔石桥、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资源优势明显。冢头镇水资源丰富,全镇有兰河、肖河、马皇河、灰河等4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其中兰河水清凉、甘冽,用兰河水煮制的茶饮后余味悠长,唇齿留香。境内四季分明,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0C左右,平均年降雨量在69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20天,为红薯、理想大根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从1999年到2001年,冢头镇连续3年争取到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强力推进以打井配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大格局,为农业生产备足了后劲。同时,该镇重点进行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同网同价。筹资近200万元,修建水泥路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使冢头的投资硬件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全镇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冢头镇被郏县县政府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该镇又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新0,现镇区内纬四路中段拆迁已全线贯通。 传统的农业大镇。烟叶,理想大根,红薯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发展农业化的号召下,冢头镇逐渐形成了三个农作物种植加工基地,即前王庄理想大根种植加工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2004年达到10000亩,产品属无公害、纯天然、低盐度、保健型的绿色食品,经过初加工后直接出口日本,是平顶山市唯一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并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豫农[市][2003]27号文件);红薯“三粉”加工基地。冢头镇红薯种植面积大,淀粉含量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加工的“三粉”产品口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已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3万亩无公害红薯加工基地(豫农[市][2003]27号文件);畜牧养殖基地.. |
安良镇 |
郏县辖镇。1958年建安良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安东、安西、安南、芦河、孔村、肖河、刘武店、酸庄、狮东、狮西、山头张、水泉寨、水磨湾、王楼、张庄、北朱洼、薛楼、赵楼、塔林坡、沟李、丁李庄、苗楼、牛村、高庙、峰刘、鲁庄、田村、王平庄、西安良、小寨、高楼、任庄、岩郭、老山薛、磨石坑、段沟、三岔沟、高门垌、高垌39个村委会。主要矿藏有煤炭、紫砂土。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乡镇企业有钢铁冶炼、铸造、陶瓷等厂。有裴里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有灵泉寺古迹。. |
堂街镇 |
堂街镇位于郏县东南13公里处,东依紫云山,北环汝河水,山水相连,风光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46700口人,耕地面积47000亩。 堂街镇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镇区南距平顶山市区20公里,东距平煤集团十三矿4公里,向此经柏堂线5公里与S238省道相连,向南5公里与S329省道前石线贯通,平郏公路穿境而过。 堂街镇地上地下资源丰富。镇域地势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的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寨内明清民居规模集中,错落有致;寨外河水环抱,芦花飘扬,红色的寨墙,绿色的护寨河,青青的芦苇、雪白的芦花和各色的水鸟,构成了天然合一的美丽图画。镇内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北汝河自西向东沿北界蜿蜒流过26公里,成群的鸭鹅洒满水面。芝河、运粮河、杨柳河、石河自南向此纵贯全境,注入汝河。地下矿藏20余种,其中煤碳、紫砂陶、白俄岩、石英石储量较大。110KVA输电线路穿境而过。有35KV变电站1座。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镇油路通村率和程控电话通村率均达100%。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内高楼林立,灯明街净,商业发达,是我县汝河南岸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和小商品集散地。 堂街镇人民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浓厚的文化积淀培育了堂街人民质朴、热情、团结、进取的性格,强烈的发展欲望化作堂街人民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郑重承诺:土地零出租、厂群零接触,手续零收费,保证“四通一平”,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负责协调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保证无一例侵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发生。 我们的口号是:工业兴镇,加快发展。把堂街镇建设成为平顶山市的后花园,建设成为环平顶山经济带的支撑点和闪光点。. |
薛店镇 |
薛店镇位于郏县城西15公里,东、北分别与本县的渣元乡、茨芭乡相邻,西于汝州市接壤,南隔北汝河与宝丰县相望,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总人口6.3万,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万亩。 薛店镇基础条件完善,镇区有金融、医疗、邮政、电信、电力等18家职能单位,机构设置合理、齐全,市场、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完备。境内已形成“三纵二横”公路框架,形成村村通汽车公路网络,电话普及率达36%。 薛店镇地处北温带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度10分,北纬33度44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均无霜期220天,光照充足,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0%,日照可满足农业一年两熟耕作制的需要;主导风向为东、东北和西、西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降雨量为678.6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52%。 薛店镇北部是山岗丘陵地,南部是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北汝河沿镇境区南流过,广阔大渠从中部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辣椒等。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习惯,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特别是薛店的辣椒全国有名,其椒果以“个大、皮薄、肉厚”享誉省内外。蔬菜种植面积最高年份曾达到2.6万亩。但由于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在本地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挫伤了农民种菜积极性,使蔬菜种植面积下降,目前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00亩左右。前街、王圪当、太朴寨等村蔬菜大棚在1000个左右,薛店镇发展蔬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
长桥镇 |
地处中原腹地的长桥镇位于平顶山市北部,距省会郑州110公里,距郏县县城10公里,是郏县的农业大镇之一。全镇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4.9万亩耕地,5.1万口人。 长桥镇交通通讯便利。洛(阳)-界(首)公路、前(凌堂)-石(台村)公路两条省、县道横穿东西,郑(州)-南(阳)公路西线沿境西北而过,东距平禹铁路6公里,距107国道公路14公里。2004年开建的柏(坟周)-堂(街)路和即将建设开通的郑(州)-石(人山)高速公路,将进一步拉近长桥与郑州、平顶山等大城市的距离。省、县、乡三级道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柏油路。通讯设施已全部开 通。 长桥镇水电资源充足。北汝河沿境南流经东西,另有吕梁河、蓝河、叶犟河自北而南贯流全境。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量为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约0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属极强富水区。电力供应充足。距11万伏高压变电站8公里,距3.5万伏高压变电站3公里,全镇农网改造已全部完成,工业用电价格低廉(现价每度0.525元),形成了安全可靠、布局合理、供应充足的供电网络。 长桥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是郏县的优质粮基地。境内盛产小麦、红薯、大豆、花生、烟叶及各类蔬菜,其中,烟叶素以质优而驰名中外,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并初步形成以坡河萝卜、日本理想大根、白灵菇、郏县红牛、大尾寒羊等为主的种植、养殖基地。 长桥镇地势开阔平坦。全镇地势平坦,无山川、丘岭,适宜建大型工厂、办大企业。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为2万余亩的开阔地,已被平煤集团选为年产200万吨焦化项目的厂址。 长桥镇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800余家,从业人数近万人。涉及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彩印包装、铸造、标准件、磨料磨具、针织、农副产品加工等。规模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瓜子加工业、磨料磨具、针织、农副产品加工等。瓜子加工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镇有30余家瓜子加工厂所生产的系列香瓜子,产品远销湖北、湖南、广东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
茨芭镇 |
" 茨芭乡位于郏县西北部,地处郏县、禹州市、汝州市的结合部。全乡地势北高南低, 30 度坡耕地占总面积的 70% ,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全乡总面积 107 平方公里,辖 41 个行政村, 105 个自然村, 5.3 万口人, 7.9 万亩耕地。 茨芭乡是一个农业大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烟叶等。其中烟叶和红薯为主要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全乡常年存栏红牛 2.2 万头,是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郏县红牛”的主产区。经济林主要以甜柿、杏、核桃等小杂果树种为 主 , 面积达 8000 亩,初步形成了以北部和东北部沿山地区为主体的经济林产业带。 茨芭乡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铝钒土、大理石、原煤等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农产品加工主要以红薯深加工和花生深加工为主。 茨芭乡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海拔 666 米,北枕嵩岳,南带汝水,林木茂密,景色秀丽,号称道教天下三顶之一。三苏坟是埋葬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玉骨和其父苏洵衣冠的宝地。自宋代以来 , 前来拜谒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络绎不绝。三苏坟经历代修葺,其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典雅。 茨芭乡境内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鲁医河、干河两条河流,又有红旗水库、北竹园水库等七座中型水库。 茨芭乡交通便利。洛界公路、前石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了四纵二横的交通干线网络。 茨芭乡电力充沛。境内有 35KV 变电站一座,农网改造已全部完成。通讯业发展迅速。全乡固定电话入户率已达 31%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在乡内建设了信号转发塔,乡内手机信号无盲区。 茨芭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这里必将成为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0茨芭乡委员会、茨芭乡人民政府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 |
黄道镇 |
黄道乡位于郏县西北部11公里处的大刘山腹地,北与禹州市神后镇相连。全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人口2.2万,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 该乡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供应充足.境内郏景公路南与洛界公路相接,北与许昌市神后镇相通;前石路东连许南公路,西与207国道交汇。拥有程控电话、长途直拨、移动通讯等现代化通讯设备,现有3.5万伏变电站2座,11万伏变电站1座。全乡矿产资源丰富,原煤储量为4亿吨,石灰岩储量为9亿吨,硬质粘土储量为1500万吨,铝石储量为2300万吨,镁石储量为500万吨,焦宝石储量为500万吨。 境内风光秀美,文化古迹、旅游景点众多,有刘山晚翠、钧窑遗址、谒主沟遗址、刘孝官坟、刘秀椅、五龙泉、拔剑泉、象鼻泉、永庆寺、国家千亩侧柏基地等景点。 黄道乡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乡镇。初步勘测,全乡原煤储量为4亿吨,石灰岩储量为9亿吨,硬质粘土储量为1500万吨,铝石储量为2300万吨,镁石储量为2300万吨,焦宝石储量为500万吨。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民营企业近百家,有天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田煤业有限公司等中型企业,有年产6万吨煤矿30对,石料厂43家,采石厂9家,粘土矿9家,铝石矿6家,耐火材料厂2家。2003年,全乡企业总产值达49870万元。 近年来,黄道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先后获得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平杯”杯奖、计生工作一类乡镇、计生工作先进乡镇、依法治市先进集体、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跻身全市综合实力二十强乡镇。 为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黄道乡以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法治环境、优越的人文环境期待各方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办厂,共图振兴大业。 ". |
王集乡 |
王集乡位于郏县城东2公里,全乡总面积68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4.7万口人,5.2万亩耕地, 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省道豫20线、洛界路穿境而过,道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122公里,距省会郑州110公里,平顶山市35公里;水资源丰富,南面13个行政村邻近北汝河,农业水利条件发达,工业基础完善,境内有平顶山市110KV和县35KV变电站、容量40万公斤的蔬菜水果保鲜,电话实现村村通。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初步形成了千亩梨树万头猪绿色生猪基地、花生米加工基地、沿汝万亩速生林基地,全乡涌现出造纸、农产品加工、制药、机动车配件交易等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特色产业 1、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重点是花生米加工。建立有专门的花生米加工园区,园区拥有大中型脱壳机264台,年加工花生米4500万公斤,并与广西、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建立了长年的销售联系,实现了种、购、加、售一条龙,带动了柴堂、蔡庄、汪庄、吴楼等村这一产业的兴起,初步形成了花生米精加工带。 2、畜牧养殖业取得大发展。以西岩绿色生猪养殖园区和枣庄肉鸡养殖园区为龙头,不断辐射带动全乡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乡“大牲畜”存栏达到8896头,生猪存栏57320头,家禽存栏616205只,实现畜牧业产值661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9%。 3、造纸业持续稳步发展。王集乡造纸业始于1975年,鼎盛时全乡大小纸厂27家,目前保留以三兴集中制浆有限公司为首的4家大型造纸企业,造纸采用蒸汽爆破制浆技术,生产麦草浆及高中强度瓦椤纸,产品远销黑、吉、辽、粤、闽、浙等全国各地,市场供不应求。进入2004年,为壮大企业规模,营建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王集乡确立了造纸业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组建造纸工业区,完成造纸资本整合;第二步建设污水处理厂,企业达到饱和性生产;第三步进行造纸技术升级,新上20万吨木浆项目,走木浆造纸之路。. |
李口乡 |
郏县辖乡。1958年建李口公社,1985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平(顶山)郏(县)公路穿境。辖李口西南、李口东南、李口西北、李口东北、张店西、张店南、郭楼、寺杨、昝庄、王辛庄、凤凰岭、周沟、马庄、韦楼、阎集、白龙庙、袁庄、林庄、小昝庄、老昝庄、周庄、大张庄、张店村2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建筑、建材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养殖业较发达。. |
姚庄回族乡 |
郏县姚庄回族乡成立于 1985年4月,全乡辖6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049亩,人口7989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5%,是平顶山市两个民族乡之一。距郏县县城13公里处,距平顶山市区14公里,南邻省道南石线,北毗中原红石古寨——临沣寨。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商机无限,是一方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热土。 姚庄回族乡茶食文化积淀深厚,以毛郎庙村为中心的饮食服务业源远流长。郏县三绝:“牛肉、茶水、 饸饹 面”,这里就占了“牛肉、茶水”二绝。这里加工的清真牛肉、烧鸡、烧兔风味独特,远近闻名。这里富含锶、锗的优质矿泉水,“玉泉”的传说,苏轼父子在此品茗赋诗的记载,茶满而不溢的神奇,营养保健的功效,洋溢着姚庄茶食文化的精深和雅致,素有“茶食之乡”的美誉。. |
白庙乡 |
白庙乡位于城东南7公里处,辖21个村委,73个自然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3399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烟叶、蔬菜等作物。 白庙乡邻城近郊,睢柘公路、石平公路贯穿全境,村村通有柏油惠济河、利民河流经白庙乡30多公里,全乡普及了程控电话,这里交发达,位置优越,土质肥沃,通讯便利,特别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加速了我乡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转化,从分散种植到集约种植的农业转变,提高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解决能源,投资建成了3.5万伏电变站一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今年我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又下定决心大搞小城镇建设,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相信白庙乡会借助改革的春风,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
广阔天地乡 |
广阔天地乡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南,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14平方公里,14000口人,14000亩耕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南隔北汝河与宝丰县相望,青龙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境汇入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十一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改革开放以来,广阔天地乡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全乡已形成铸造、化工、建材、磨料磨具四个工业区,广阔天地铁锅集团总公司在全国100家金属制品行业中排名第22位,跻身全省50强乡镇企业第19位,赵花园村被誉为“中华铁锅第一村”。全乡社会总产值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1954——1955年,广阔天地乡的前身原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在全国开创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对于这个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光辉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7月15日,郏县诞生了一个以伟人批示命名的“广阔天地大有作 为人民公社”。特殊的名字和地位使之成为祖国版图上字节最多、最富有思想内涵的地名。在这里,曾引发了那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二十七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下乡知青把新思想、新文化带到了农村,成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文明化、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动力,知识青年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熔铸了一代成熟、坚定、执着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曾有国际权威人士说过:“如果‘大寨’两字值二个亿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个字能值5000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公章仿佛是道“御赐金关令”走到哪里都一路畅通,“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河南郏县,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 |
渣元乡 |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西部,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3.2万口人,面积41平方公里,地势以平原为主。 该乡交通便利,洛界公路、郏景路、与乡道宋林路、杜寺路、二号路构成“三纵两横”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水资源丰富,北汝河、广阔渠、青龙湖与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构成“两河一渠一湖”的水利格局;通讯畅通,中国网通覆盖全乡,中国移动、联通全乡无盲点;电力设施完备,境内有10千伏变电站1个,紧靠新建的100千伏变电站,农网改造全部完成;农业基础条件得天独厚,有万亩宜林荒地。 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层次,拓展领域”的原则,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完善各种机制,选准项目,强力招商,推进工业兴乡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了投资500万元的豫湘麻辣研究所余氏兄弟豆制品加工厂,投资500万元的郑州维佳饲料科技有限公司郏县分公司,以及投资154万元的田园家俱厂等多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