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宣德小组隶属勐先镇宣德村,位于勐先镇南部,距县城4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距宣德村委会1公里。全组共有农户65户326人,是一个纯哈尼族寨子。当地俗称上宣德村民小组的哈尼族为“布都族”,布都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是宁洱哈尼族的一个缩影,也是普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统文化:上宣德有自己的语言,饮食习俗,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嫁丧葬习俗,祭竜神、祭茶神等。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祭祀,活动包括主持一年一度的祭笼、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哈尼族老人归终开路、叫魂等仪式保留得完整全面,举行开路﹙丧事﹚,在祭祀活动中庄重虔诚,所吟诵的祭文内容全面,是当地哈尼族群众所敬重和崇尚的古老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一)婚嫁、祭祀文化上宣德有独特的婚嫁礼俗,他们在民族情歌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用甜美的歌声坦露心扉,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互赠爱情信物,确定终身。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新婚必须在“持诉”家过夜,新娘出嫁时,新郎必须从-里把新娘背到竜芭为止,新娘和送亲队伍到了寨子边必须经过橄榄大战方能进寨,打橄榄战一是驱鬼魔,二是新郎新娘蜜月后的生活像吃橄榄一样回味无穷。姑娘出嫁那天,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的眷恋之情,都会唱起哭嫁调,母亲为女儿换上新嫁衣,叮嘱女儿到婆家要与婆家人融洽相处,勤俭持家,并祝福她婚姻幸福美满。在这一天,为了迎接新娘的到来,男方在迎新的路上跳起整齐、欢快的筷子舞,表达对新婚的庆贺,在热闹的筷子声中,共同祝愿新郎新娘的婚后生活甜甜蜜蜜,百年好合。
上宣德至今还保留上原始古朴的民族传统节日“苦努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哈尼人便穿上节日的盛装,前往“竜树林”祭拜竜村及白鹇鸟,哈尼“阿布漠比”念着咒语,请求竜村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迎接更多的白鹇鸟,给哈尼人带来吉祥、幸福和丰收。
(二)生产生活文化哈尼人善于织染上布,纺线不用纺车,亦不用专门时间,哈尼妇女自织自染,所织的土布结构紧密,构图丰富。哈尼妇女心灵手巧,人人能够刺绣美丽的花边图案。哈尼族人穿着用布多为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男子多穿-色或深蓝色棉布对襟上衣和大裤裆折腰裤,青布裹头。女子服饰因自称和住地不同而异。“豪尼”女子穿青色棉布满看对襟双扣上衣,长至膝盖,下摆左右开口至腰部,后腰间系皱布,胸前上端镶绣彩色滚边,满肩进缝有红、黄、绿几种颜色的花纹;富有人家用白银做纽扣,左右胸襟饰以银花红缨,系筒裙;蓝布包头、布包头的边上绣棉线,后端边上绣有红、黄、绿色花纹;未婚女子腰系白腰带,婚后改系蓝腰带。“碧约”女子身穿长衣和自织自染自做的-色棉布筒裙,挂项圈,喜戴流苏耳坠、银镯,腰系白色和粉红色的围腰;未婚女子头戴青布小帽,已婚者发辩缠于顶,并改青布小帽为青布包头,小帽和包头布上均镶银泡料珠。“西摩络”妇女身穿青衣,无纽扣而钉线排银泡,腰系白短裙青布包头。哈尼族男女从早到晚一般多赤足,节日及做客穿自做的南面布鞋,并用青布包脚。
哈尼人有种茶、制茶、喝茶的传统,茶是哈尼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生活中离不开茶,红百喜事需要茶,喜庆节日要喝茶,“喝门”来了要敬茶,哈尼人热情好客,都能喝上一杯哈尼人亲自制作的茶。
哈尼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节日、婚礼、祭祀至农闲时,宣德村及至几个村的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若遇讨亲嫁女,几里外的歌手都会赶来相聚唱歌和跳笙,夜以继日,以示祝贺。民歌也是哈尼族中最喜爱和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特别是青年人交朋友、谈恋爱均喜用对唱山歌的方式进行。此外还有“祝酒歌”、“合欢歌”、“苦情调”、“哭嫁调”、“送葬歌”等。
哈尼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芦笙、唢响、响篾(口弦)等。吹叶子是哈尼族喜爱的既简单又动听的娱乐活动,也是小伙子邀约姑娘的一种方式。各自均有自己的小调,有三弦舞、芦笙舞、劳动舞、动物舞等。
(三)饮食文化:哈尼族以大米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糍粑、饵块、汤圆。春节杀年猪,并舂糍粑、饵块敬献天地和0。出嫁过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祭祖,外出的人要在除夕晚上回家吃团圆饭,象征全家和睦,全年吉祥如意。哈尼族喜食酸辣食品,嗜烟、酒、茶。
(四)建筑文化: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有正房和耳房,有的还有地厅、组线四合院。正房有木架结构的楼房,以石为墙基,土基砌墙,楼上堆粮食和瓜菜,楼下中隔为堂层,供献祖先宗神,左右两隔为卧室。若有较多儿女即住在耳房(厢房),左耳房为厨房。与正房平行者称为地厅或对厅,一般为茅草盖顶的木架榜样楼房,楼上堆放柴木、农具,楼下关牲畜。清贫者只一幢茅草楼房,楼上作卧室及堆放粮食、瓜菜,楼下关牲畜及放柴草、农具,山墙外为厨房、灰房等。1950年以后多已建成有楼有墙的瓦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建成了钢混结构的平顶楼房。
信息来源:云岭先锋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30821105 | 665000 | -- | 查看 宣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蚌扎村 |
蚌扎位于宁洱县勐先镇宣德街对门勐先大河畔,居民临山而住,是哈尼族最集中的一个地方,“被人们称为“哈尼铺席”(哈尼语音译为:哈尼寨子)。蚌”为泉水,“扎”为知了,“蚌扎”意为知了多的泉水边。距县城30公里,距镇政府14公里。全村有农户79户352人,均为哈尼族。 传统文化:蚌扎传承着哈尼人那代代相传的茶文化,茶俗、茶艺、茶道别具一格,特有的哈尼民风民俗、文化艺术与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为舞、以茶入歌、以茶集贸、以茶兴农等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被称之为“蚌扎文化”,是宁洱哈尼的一个缩影,也是普洱茶文化民间的典型代表。蚌扎至今仍传承着民族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有自己的语言,饮食习俗,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嫁丧葬习俗,祭竜神、祭茶神等。 “苦努节”是蚌扎哈尼族的民族传统节日,“苦努节”又称六月二十四或称新米节,是一个庆祝新谷成熟,新米上市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哈尼人穿上节日的盛装,前往哈尼圣地“竜树林”祭拜竜林和白鹇鸟。哈尼“阿布漠比”念着咒语,请求竜林竜神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迎接更多的白鹇鸟,给哈尼人带来吉祥、幸福和丰收。届时,哈尼汉子给来宾们献上清香纯正的哈尼“节节”(现做现喝的茶)和浓烈醉人的“哈尼芝宝”(自酿玉米酒);让客人们尽情欣赏原生态的哈尼舞蹈和领略原汁原味的茶艺茶道演示;让你品味哈尼美食,感受哈尼风情,领略哈尼文化。 蚌扎哈尼文化内容丰富,以酒歌民谣、舞蹈等为盛,尤善以歌传情。主要有敬酒歌、敬茶歌、迎客歌、送客歌、男女情歌对唱(叶子调)、祭茶王歌、纺线织布歌、刺绣歌、阿米车和三弦舞、芦笙舞、劳动舞、筷子舞等;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芦笙、唢呐、响蔑、木鼓以及随手可得的叶子、葫芦、竹筒等。每年“苦努节”哈尼少男少女相约后山唱山歌、对情歌,歌声婉转,情深意长,直让人遐思遐想。如远方的客人来到蚌扎山寨,来时唱热情洋溢的《迎客调》,走时则唱依恋不舍的《送客歌》,哈尼雅咪将制作的溜包戴在客人胸前,跳着不舍的舞蹈,溜包则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哈尼茶香味! 蚌扎哈尼族“三道茶”民俗保留得比较完整。首道茶(薄荷茶),二道茶(绿茶),三道茶(炒茶),哈尼族常说:“一喝薄荷茶,常绿不老,清香四溢;二喝绿茶,喝希望,喝幸福;三喝炒茶,喝丰收喜悦,喝人生百味。”这就是哈尼族喝三道茶之说法。 蚌扎文化独特、别具一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张学材、王咏梅、李映忠为代表的哈尼文化传承人,正保护、传承、弘扬着蚌扎哈尼文化的神秘魅力。 近年来,蚌扎文化也不断走向外面世界,央视二台旅游风向标、央视三套《同一首歌》栏目组、央视《魅力12—魅力普洱》、北京电视台、省《茶马古道》摄制组,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云南日报》、《光明日报》、《百名摄影家》、中国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协会、《社会主义论坛》等媒体媒介,均到过蚌扎采风采访拍摄,蚌扎的哈尼文化终于迈出走向山外的第一步。 信息来源:云岭先锋网 |
宣德村 |
上宣德小组隶属勐先镇宣德村,位于勐先镇南部,距县城4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距宣德村委会1公里。全组共有农户65户326人,是一个纯哈尼族寨子。当地俗称上宣德村民小组的哈尼族为“布都族”,布都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是宁洱哈尼族的一个缩影,也是普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统文化:上宣德有自己的语言,饮食习俗,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嫁丧葬习俗,祭竜神、祭茶神等。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祭祀,活动包括主持一年一度的祭笼、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哈尼族老人归终开路、叫魂等仪式保留得完整全面,举行开路﹙丧事﹚,在祭祀活动中庄重虔诚,所吟诵的祭文内容全面,是当地哈尼族群众所敬重和崇尚的古老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一)婚嫁、祭祀文化上宣德有独特的婚嫁礼俗,他们在民族情歌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用甜美的歌声坦露心扉,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互赠爱情信物,确定终身。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新婚必须在“持诉”家过夜,新娘出嫁时,新郎必须从-里把新娘背到竜芭为止,新娘和送亲队伍到了寨子边必须经过橄榄大战方能进寨,打橄榄战一是驱鬼魔,二是新郎新娘蜜月后的生活像吃橄榄一样回味无穷。姑娘出嫁那天,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的眷恋之情,都会唱起哭嫁调,母亲为女儿换上新嫁衣,叮嘱女儿到婆家要与婆家人融洽相处,勤俭持家,并祝福她婚姻幸福美满。在这一天,为了迎接新娘的到来,男方在迎新的路上跳起整齐、欢快的筷子舞,表达对新婚的庆贺,在热闹的筷子声中,共同祝愿新郎新娘的婚后生活甜甜蜜蜜,百年好合。 上宣德至今还保留上原始古朴的民族传统节日“苦努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哈尼人便穿上节日的盛装,前往“竜树林”祭拜竜村及白鹇鸟,哈尼“阿布漠比”念着咒语,请求竜村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迎接更多的白鹇鸟,给哈尼人带来吉祥、幸福和丰收。 (二)生产生活文化哈尼人善于织染上布,纺线不用纺车,亦不用专门时间,哈尼妇女自织自染,所织的土布结构紧密,构图丰富。哈尼妇女心灵手巧,人人能够刺绣美丽的花边图案。哈尼族人穿着用布多为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男子多穿-色或深蓝色棉布对襟上衣和大裤裆折腰裤,青布裹头。女子服饰因自称和住地不同而异。“豪尼”女子穿青色棉布满看对襟双扣上衣,长至膝盖,下摆左右开口至腰部,后腰间系皱布,胸前上端镶绣彩色滚边,满肩进缝有红、黄、绿几种颜色的花纹;富有人家用白银做纽扣,左右胸襟饰以银花红缨,系筒裙;蓝布包头、布包头的边上绣棉线,后端边上绣有红、黄、绿色花纹;未婚女子腰系白腰带,婚后改系蓝腰带。“碧约”女子身穿长衣和自织自染自做的-色棉布筒裙,挂项圈,喜戴流苏耳坠、银镯,腰系白色和粉红色的围腰;未婚女子头戴青布小帽,已婚者发辩缠于顶,并改青布小帽为青布包头,小帽和包头布上均镶银泡料珠。“西摩络”妇女身穿青衣,无纽扣而钉线排银泡,腰系白短裙青布包头。哈尼族男女从早到晚一般多赤足,节日及做客穿自做的南面布鞋,并用青布包脚。 哈尼人有种茶、制茶、喝茶的传统,茶是哈尼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生活中离不开茶,红百喜事需要茶,喜庆节日要喝茶,“喝门”来了要敬茶,哈尼人热情好客,都能喝上一杯哈尼人亲自制作的茶。 哈尼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节日、婚礼、祭祀至农闲时,宣德村及至几个村的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若遇讨亲嫁女,几里外的歌手都会赶来相聚唱歌和跳笙,夜以继日,以示祝贺。民歌也是哈尼族中最喜爱和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特别是青年人交朋友、谈恋爱均喜用对唱山歌的方式进行。此外还有“祝酒歌”、“合欢歌”、“苦情调”、“哭嫁调”、“送葬歌”等。 哈尼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芦笙、唢响、响篾(口弦)等。吹叶子是哈尼族喜爱的既简单又动听的娱乐活动,也是小伙子邀约姑娘的一种方式。各自均有自己的小调,有三弦舞、芦笙舞、劳动舞、动物舞等。 (三)饮食文化:哈尼族以大米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糍粑、饵块、汤圆。春节杀年猪,并舂糍粑、饵块敬献天地和0。出嫁过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祭祖,外出的人要在除夕晚上回家吃团圆饭,象征全家和睦,全年吉祥如意。哈尼族喜食酸辣食品,嗜烟、酒、茶。 (四)建筑文化: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有正房和耳房,有的还有地厅、组线四合院。正房有木架结构的楼房,以石为墙基,土基砌墙,楼上堆粮食和瓜菜,楼下中隔为堂层,供献祖先宗神,左右两隔为卧室。若有较多儿女即住在耳房(厢房),左耳房为厨房。与正房平行者称为地厅或对厅,一般为茅草盖顶的木架榜样楼房,楼上堆放柴木、农具,楼下关牲畜。清贫者只一幢茅草楼房,楼上作卧室及堆放粮食、瓜菜,楼下关牲畜及放柴草、农具,山墙外为厨房、灰房等。1950年以后多已建成有楼有墙的瓦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建成了钢混结构的平顶楼房。 信息来源:云岭先锋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