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普洱

普洱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普洱谷歌卫星地图)


普洱简介

  概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总面积44221.34平方千米。总人口236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距离省会昆明市570千米。邮编:665000。代码:530800。区号:0879。
  
  行政区划
  
  普洱市辖1个市辖区、9个自治县。
  普洱市           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万(2004年)。
  思茅区           面积4093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665000。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670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665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面积5459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54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联珠镇。
  景东彝族自治县       面积453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762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7777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6664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4223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6665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恩乐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476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6659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烈镇。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665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娜允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8807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6656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朗镇。
  西盟佤族自治县       面积1391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6657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梭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254.3万人 44221平方公里 530800 665000 0879 查看普洱谷歌卫星地图

普洱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思茅区 约25.55万人 3928平方公里 思茅镇 南屏镇 倚象镇 思茅港镇 龙潭乡 云仙乡 六顺乡 查看 思茅区谷歌卫星地图
宁洱县 约19万人 3670平方公里 宁洱镇 磨黑镇 德化镇 同心镇 勐先镇 梅子镇 德安乡 普义乡 黎明乡 查看 宁洱县谷歌卫星地图
墨江县 约36万人 5312平方公里 联珠镇 通关镇 龙坝乡 新安乡 孟弄乡 团田乡 新抚乡 景星乡 鱼塘乡 龙潭乡 文武乡 坝溜乡 泗南江乡 那哈乡 雅邑乡 查看 墨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景东县 约35.4万人 4465.85平方公里 锦屏镇 文井镇 漫湾镇 大朝山东镇 曼等乡 花山乡 大街乡 太忠乡 龙街乡 文龙乡 安定乡 林街乡 景福乡 查看 景东县谷歌卫星地图
景谷县 约29.17万人 7550平方公里 威远镇 永平镇 正兴镇 民乐镇 凤山镇 景谷镇 碧安乡 益智乡 半坡乡 勐班乡 查看 景谷县谷歌卫星地图
镇沅县 约20.1万人 4136.81平方公里 恩乐镇 按板镇 勐大镇 者东镇 九甲镇 田坝乡 古城乡 振太乡 和平乡 查看 镇沅县谷歌卫星地图
江城县 约10.02万人 3544平方公里 勐烈镇 整董镇 曲水乡 国庆乡 嘉禾乡 宝藏乡 康平乡 查看 江城县谷歌卫星地图
孟连县 约11万人 1957平方公里 娜允镇 芒信镇 景信乡 公信乡 富岩乡 - 查看 孟连县谷歌卫星地图
澜沧县 约47.06万人 8807平方公里 勐朗镇 上允镇 糯扎渡镇 惠民镇 东回镇 发展河哈尼族乡 谦六彝族乡 糯福乡 东河乡 大山乡 南岭乡 雪林乡 木戛乡 酒井哈尼族乡 拉巴乡 竹塘乡 富邦乡 安康乡 文东佤族乡 富东乡 查看 澜沧县谷歌卫星地图
西盟县 约7.44万人 1391平方公里 勐梭镇 勐卡镇 翁嘎科乡 力所乡 岳宋乡 中课乡 新厂乡 查看 西盟县谷歌卫星地图

普洱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昆明

  昆明,云南省省会,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昆明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气候四季如春,鲜花长开不谢,风景四季如画,素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誉。昆明各类旅游设施齐全,是国际著名的风光旅游城市、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昆明全市土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9万公顷,湖泊面积377平方公里。全市范围是高原红壤地区,适宜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烤烟、花卉、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和桃、梨、苹果、柑桔、葡萄、板栗等经济林木。市域内有林地面积102.6万公顷。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20°45′、北纬25°2′。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城枕群山廓面湖,山川风景堪画图”。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极负盛名的“春城”。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昆明气候湿润,终年苍翠满城,花枝不断,四时如春。优越的气候条件使400多种花卉在昆明150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竞相开放,其中尤为茶花、兰花、杜鹃花、报春花驰名中外。昆明植物园是植物花卉荟萃之地,有近4000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以茶花最为著名。土特产品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   昆明作为一座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也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必游景点有: 滇池 、 石林 、 翠湖公园 、 云南民族村 、 金殿公园 、 西山森林公园 、 九乡风景区 、 圆通山 、 大观楼 、 筇竹寺 、世界园艺博览园 等。炮台、海口崖州古城、海口人民公园、海口儿童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寰岛游乐城共十一个景点,还有金牛岭烈士陵园、滨海公园 、海口体育馆等景点。   五华区 盘龙区 官渡区 西山区 东川区 安宁市 呈贡县 晋宁县 富民县 宜良县 嵩明县 石林县 禄劝县 寻甸县   

曲靖

  曲靖,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跨东经102°42"—104°50",北纬24°19"—27°03"之间。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曲靖是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   曲靖历史悠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味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蜀汉名相诸葛亮率师南征,降服当地大姓首领孟获后。置建宁郡。唐天宝年间,南诏崛起,云南的政治中心西移后,这里仍是滇东的政治、经济中心,先后设置过石城郡、曲靖路、曲靖府、1913年南宁县(原味县)改为曲靖县、沾益州改为沾益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两县建制成立曲靖市。   曲靖市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坝子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国土面积28904平方公里,人口546.6万。辖沾益、马龙、陆良、师宗、罗平、富源、会泽、宣威、麒麟等7县1市1区,市政府所在地麒麟城距昆明135公里,城市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3亿元。现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境内有乌蒙、梁王两大山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河、黄泥河等,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曲靖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5℃,平均降雨量1008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盛产水稻、玉米、蚕豆、荞子、小麦、烤烟、油菜等,是云南省粮食主产区和全国烤烟生产基地之一。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煤、磷、瓷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牋曲靖市是一个游览的好地方,市区位于市境中部曲靖坝子西缘,南部老城为明清所建,除城墙折拆除外,街道、房屋大都保留古城风貌。新城区向北延伸,街道宽敞整洁,水电充足。城内建有阿诗玛、麒麟姑娘、徐霞客、诸葛亮与孟获等大型雕塑,造型美观、雕刻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曲靖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市区、市郊有珠江源、天生洞、寥廓公园、麒麟公园、花山湖、潇湘湖、三宝温泉、翠峰山等风景区,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大型文化设施,设计合理、工程宏大,既是文化中心,又是娱乐场所;潇湘和西山一带的古鱼类化石、珠街八塔台古墓群和五尺道、爨宝子碑,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文物古迹是曲靖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曲靖又有“麒麟城”之称,市内以“麒麟”命名的地方随处可见,体现了曲靖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麒麟区 宣威市 马龙县 陆良县 师宗县 罗平县 富源县 会泽县 沾益县  

玉溪

保山

昭通

丽江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 ,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 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   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   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0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二)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三)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   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0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四)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 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六)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0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以上所述丽江古城是具有综合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水久传世,井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文化遗产价值:   1、古街  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   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2 、古桥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3、木府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0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0、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4、福国寺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6、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在丽江古城观赏什么:   一、登高揽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古城区 永胜县 华坪县 玉龙县 宁蒗县  

普洱

  概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总面积44221.34平方千米。总人口236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思茅区月光路,距离省会昆明市570千米。邮编:665000。代码:530800。区号:0879。      行政区划      普洱市辖1个市辖区、9个自治县。   普洱市           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万(2004年)。   思茅区           面积4093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665000。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670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665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面积5459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54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联珠镇。   景东彝族自治县       面积453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762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7777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6664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4223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6665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恩乐镇。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476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6659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烈镇。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665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娜允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面积8807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6656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朗镇。   西盟佤族自治县       面积1391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6657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梭镇。   

临沧

楚雄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辖1县级市(楚雄市)9县(禄丰县、武定县、元谋县、牟定县、双柏县、南华县、永仁县、大姚县和姚安县)。州人民政府驻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红河州

文山州

  牋牋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 。文山州盛产三七(田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本草纲目》中称为“金不换”,故世称文山为三七之乡。    全州有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个民族。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较为集中地展现民族风情特色的重要民族节日有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跳宫节”、白族的“火把节”。   文山县 砚山县 西畴县 麻栗坡 马关县 丘北县 广南县 富宁县  

西双版纳州

大理州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南诏古国,佛道胜地,"-雪月"的大理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苍山洱海珠联璧合,文明古都极具神韵,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滇西,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西接保山地区,北与丽江地区毗邻,南和临沧、思茅地区接壤。全州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全州主要有白、汉、回、彝、藏、傈僳等25个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大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人口49万人,其中白族占65%。   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居住着白族先民。西汉元封年间,始建叶榆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大理就是滇西之通衢,博南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沟通云南丽江、迪庆、德宏、保山、楚雄、临沧、思茅等8个地州的昆畹公路、滇藏公路的交汇点和物资集散地,又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现今已经成为连接滇西八地、州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文化中心。   大理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江河流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州内苍山、洱海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剑川石宝山的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观宇建筑群为人称道;洱海源头的茈碧湖、温泉闻名中外。大理的自然风光以“苍洱毓秀”、“-雪月”闻名遐尔,素有“文献名邦”、“东方日内瓦”之美称。   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但语言、服饰、民族、饮食、婚俗、宗教信仰富有特色,民间节日也饶有趣味、多姿多彩。白剧、洞经古乐、霸王鞭、大本曲和彝族打歌等是大理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始于唐代的传统盛会三月街、白族本主崇拜、白族三道茶等民俗蕴含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的“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上关花”是著名的“-雪月”四景,自然风光独甲天下,不可以不游   大理市 祥云县 宾川县 弥渡县 永平县 云龙县 洱源县 剑川县 鹤庆县 漾濞县 南涧县 巍山县  

德宏州

  牋“孔雀之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的西部;与缅甸相毗邻。德宏一词是傣语的译音,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全州总面积1117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德宏境段长503.8公里。   德宏州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最高海拔3400.46米,在盈江的大娘山;最低海拔,在盈江的那邦。一般海拔在800米——2000米之间。全州有较大的河谷盆地20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盈江、陇川、瑞丽、潞西坝子。   德宏州境内的山脉主要有大娘山山脉、打鹰山山脉和高黎贡山尾部主脉。 主要有“三江四河”,分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大盈江、瑞丽江和芒市河、南宛河流人伊洛瓦底江;怒江擦境而过,汇人朗洼河、万马河等流人萨尔温江。   德宏州的气候属于雨林性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最高温度38℃,最低气温2℃,平均无霜期 303天,年降雨量 1400毫米-1800毫米,每年5月-10月为雨季,这时对旅行者来说,应带雨具。   德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97万,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2%,其中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是这里的独有民族。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70多人常住。   德宏州辖潞西市、瑞丽市、晚可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州府所在地是潞西市,距离省会昆明市783公里。德宏州自197   更多介绍>>   9年粮食年年丰收,现在的总产量约45万吨。德宏的自然条件较适宜甘蔗生产,现全州有10多家机制糖厂,白糖年产量约20多万吨,占全省的1/4。德宏州曾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因此与缅甸有着较为活跃的双边边境贸易。据统计,现有边贸商号近200家,边民的互市成交额达2亿元。   到德宏州可以出境到缅甸的南坎、木姐等城市旅游,游览异国风情。位于瑞丽姐告的“中缅一条街”,异彩纷呈,兴旺繁荣。   德宏民族风味菜和小吃主要有:撒撇、撒达鲁、巴撒、酸粑菜、酸笋鸡、剁生肉、火烤乳猪以及盈江黄酒、紫糯米等。   德宏的名特土产还有:珠宝玉器、名种手饰、国外的化妆品、工艺品、柚木雕;国内的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织绵、户撒刀地等。遮放软米驰名中外。   

怒江州

迪庆州


普洱特产大全




普洱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