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Mò Jiāng)古称邪阶水(斜阶水)。源于始兴隘子镇棉地坑顶,北流经司前太平,于上江口注入浈江。长89公里,流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因河床底部有墨石得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l′~23°59′。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 312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220千米。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1915年始称墨江。
古属西南夷地,唐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景东县)地,为阿焚诸部所据。
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路因远部(元江因远)和马笼部(新平漠沙)属地。
元宪宗四年(1254)他郎内附,七年复叛。至元十三年(1276)设他郎千户所,隶属元江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户所为他郎寨长官司.隶属元江路。
明永乐四年(1406),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乡政府驻地),隶属元江军民府。弘治年间曾改隶临安府(建水县)。嘉靖十二年(1533)移恭顺州治至他郎寨(今县城)。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元江府“改土归流”,辖奉化、恭顺两州。雍正十年(1732)裁曲靖府通判移驻他郎寨,设他郎厅,仍隶属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遂改隶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隶他郎通判。
民国2年(1913)废厅改县,改他郎厅为他郎县,县列二等,隶属迤南道(驻地普洱)。民国4年经云南省督军公署参谋长、陆军中将郡人庾恩旸提议,由县长熊朝梁集绅协商,呈准以境内之阿墨江为名,改他郎县为墨江县。民国18年墨江直隶于云南省。民国30年隶属宁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改隶新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员公署,1953年3月宁洱专员公署改为思茅专员公署,墨江遂隶属思茅专员公署。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墨江县,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同年11月28日,在县城召开了自治县成立大会。
风景名胜_他郎八景
墨江县原名他郎厅,清道光年间,当地的文人学士曾将境内的风景名胜,择优选出八景,并得到他郎通判的认可,一直流传至今。
九叠联珠。为县城东北的联珠山,从土地塘梁子起,迤逦至县城,共为8个山包,形如一串翠绿色珍珠,后来又在第八个山包下建了一座寺观“观音阁”,凑成九九之数,故名“九叠联珠"。九叠联珠第4、5、6、7叠上分别建有玉皇阁、三义庙、文庙、中学、县衙门。现玉皇阁、三义庙已毁。
双溪绕阁。观音阁建在天溪河和涟漪河交汇处,两河环绕观音阁交汇后向南流去,故得名双溪绕阁,阁上悬挂一幅“九叠联珠三宝地;双环玉抱小西天”的佳联,至今为人传诵。现观音阁早已拆毁,景点不复存在。
青烟古洞。位于县城西3.5千米处的埔佐村头一棵大树旁。相传此处有一岩洞,从洞口终年冒出一股袅袅青烟。人们可根据青烟而卜吉凶。后来因前往参观祈祷者络绎不绝,当地百姓不堪重负,遂用铁锅将洞口盖上,用土填实,从此再无青烟出现。现此景点已无。
双峰叠键。位于城南12千米的双龙乡五素村,指“五素尖山”和“五岗山”两山,两峰对峙、形容叠键。双峰叠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哈尼族祖先阿基洛奇洛耶和密扎扎斯扎依为反抗-,争取婚姻自由而双双逃到他郎河边。为堵追兵,洛奇洛耶便从天下挑来两座山,要堵住他郎河水,使之变成大海,但正挑到河中,突然扁担铜销断了,两座山便掉在河两岸,长成了两座高大的尖山。
笔架连峰。指城南5千米桑田村后的山峰,三峰耸立,形如笔架,故名。旧时在山顶建有一石塔,名“文笔塔"。现文笔塔已毁,只留遗址。
龙泉滚珠。在城南桑田村旁龙树脚下,有一池塘,名龙泉,水从塘底向上翻涌,冲动塘底白沙,滚动如珠,故名“龙泉滚珠"。1993年拨款捐资重新修复,四周古木苍苍,水气弥漫,尤其是盛夏,人临其间,此地却凉风习习暑气顿消,是避署游玩的好地方。
碧岫灵仙。在县城西北22千米的遮碧山,古时有一石洞,常见彩云绕护。隐士余成龙曾在山上结茅庐-,山顶原建一座庙,传说庙内住有仙人,故又名“仙人城"。现无遗迹,景点亦不复存在。
墨江锦澜。位于阿墨江瞻鲁坪大桥(现忠爱桥)下的江面上,每当下午,夕阳余晖照射,清风徐来,江面上金光万道,水波粼粼,颇为壮观,故名“墨江锦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6万人 | 5312平方公里 | 530822 | 654800 | 0879 | 查看 墨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联珠镇 | 约2万人 | 681.32平方公里 | 癸能村 | 查看 联珠镇谷歌卫星地图 |
通关镇 | 0 | 474平方公里 |
---- |
查看 通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
龙坝乡 | 0 | 267平方公里 |
---- |
查看 龙坝乡谷歌卫星地图 |
新安乡 | 0 | 304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新安乡谷歌卫星地图 |
孟弄乡 | 0 | 211平方公里 | 胜利村 | 查看 孟弄乡谷歌卫星地图 |
团田乡 | 0 | 479平方公里 |
---- |
查看 团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
新抚乡 | 0 | 489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新抚乡谷歌卫星地图 |
景星乡 | 0 | 411平方公里 |
---- |
查看 景星乡谷歌卫星地图 |
鱼塘乡 | 0 | 290平方公里 |
---- |
查看 鱼塘乡谷歌卫星地图 |
龙潭乡 | 0 | 228平方公里 |
---- |
查看 龙潭乡谷歌卫星地图 |
文武乡 | 0 | 365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文武乡谷歌卫星地图 |
坝溜乡 | 0 | 269平方公里 |
---- |
查看 坝溜乡谷歌卫星地图 |
泗南江乡 | 0 | 310平方公里 |
---- |
查看 泗南江乡谷歌卫星地图 |
那哈乡 | 0 | 189平方公里 |
---- |
查看 那哈乡谷歌卫星地图 |
雅邑乡 | 0 | 292平方公里 |
---- |
查看 雅邑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思茅区 |
一:思茅市,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 二:思茅区,2007年由翠云区更名而来 三:思茅镇 三、思茅市 思茅(今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思茅(今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国的台湾省同处一个纬度。 思茅市(今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区面积44221.34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南与缅甸比邻,国境线长达625公里,是祖国重要的西南门户,仅陆上边境通道就有18个,澜沧江、红河、南亢河三条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之一。 思茅市(今普洱市)总人口数为2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44万,占61%。全区少数民族有36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有14个。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民族风情迥异多彩。 思茅市(今普洱市),距离省会昆明市570公里,乘飞机40分钟即到,在昆明任一个机票代理处都可以买到票,而思茅市民航售票处就在红旗广场北角主街道旁。思茅机场改建后,每天都有班机,可全天候飞行。也可乘车前往,高快8小时左右就可到达。 思茅,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十个县(市)宛若十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这里世代居住着汉、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瑶、苗、傈僳等十多个民族。有人口248.03万人,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图。 思茅在解放初期称"普洱专区",专员公署驻普洱,辖思茅专区及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南峤(勐遮),镇越(勐腊)。1955年专员公署迁往思茅,改称思茅地区,车、佛、南、镇四县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仍由思茅地区代管,1973年州署分开正式成为两地州。 思茅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其境。 思茅地区地处低纬地带,平均气温在10.3°C—13.2°C之间,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在17.9°C—24.6°C之间。 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壤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思茅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多彩,云南亚热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条件的植被类型在思茅地区几乎均有分布。 思茅地区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包括16种珍稀兽类,如金丝猴、孟加拉虎等;鸟类16种,如绿孔雀等。 思茅是云南的第一大热区,占云南热区面积的28.6%,是一块极适宜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的宝地。热区经济作物面积达214万亩。小粒咖啡是思茅热区经作中的新秀,品质一流,1999年发展到12115公顷,居云南之冠,成为世界著名咖啡企业雀巢公司的生产基地。 思茅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拥有茶园29361公顷,年产茶1.59万吨。景谷象牙芒果、冬早甜瓜等热带优质水果进入上海等市场。 思茅是云南的第二大林区,有林地面积3829.5万亩,人均15.4亩,为全国人均的8.1倍,全省人均的3.4倍。灌木林面积37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8%,活立木蓄积量2.03亿立方米,人均56立方米,是全国的3.8倍.其中可供采脂、用材、造纸、化纤用的优良速生树种思茅松占68.9%。 思茅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及一百多条支流。澜沧江纵贯南此,漫弯、大朝山、糯扎渡三级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835万千瓦。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初步探明有金、银、铅、铜、铁、锡、镍、钴、铬、钠、钾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资源。 思茅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国境线长486公里,有着一地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思茅距省会昆明550公里。 思茅正在或即将成为一个陆、海、空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思茅——-一条北回归线上的奇苑,一个奇特的生态区域,将伴您度过一个绿色的假期,带给你一个绿色的梦幻。 一:思茅区 2000年,思茅市(今普洱市)辖4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083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思茅镇 84490 南屏镇 59035 倚象镇 34580 思茅港镇 17119 震东乡 5741 云仙彝族乡 9316 翠云乡 11508 龙潭彝族傣族乡 9045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思茅市设立翠云区,以原县级思茅市的行政区域为翠云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 2004年3月21日,云政复[2004]34号批复:翠云乡更名为六顺乡。 2006年,撤销云仙彝族乡和震东乡,设立新的云仙彝族乡,新设立的云仙彝族乡管辖原云仙彝族乡和震东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乡政府驻原云仙彝族乡政府驻地。 2007年,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 |
宁洱县 |
|
墨江县 |
.墨江(Mò Jiāng)古称邪阶水(斜阶水)。源于始兴隘子镇棉地坑顶,北流经司前太平,于上江口注入浈江。长89公里,流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因河床底部有墨石得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l′~23°59′。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 312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220千米。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1915年始称墨江。 古属西南夷地,唐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景东县)地,为阿焚诸部所据。 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路因远部(元江因远)和马笼部(新平漠沙)属地。 元宪宗四年(1254)他郎内附,七年复叛。至元十三年(1276)设他郎千户所,隶属元江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户所为他郎寨长官司.隶属元江路。 明永乐四年(1406),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乡政府驻地),隶属元江军民府。弘治年间曾改隶临安府(建水县)。嘉靖十二年(1533)移恭顺州治至他郎寨(今县城)。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元江府“改土归流”,辖奉化、恭顺两州。雍正十年(1732)裁曲靖府通判移驻他郎寨,设他郎厅,仍隶属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遂改隶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隶他郎通判。 民国2年(1913)废厅改县,改他郎厅为他郎县,县列二等,隶属迤南道(驻地普洱)。民国4年经云南省督军公署参谋长、陆军中将郡人庾恩旸提议,由县长熊朝梁集绅协商,呈准以境内之阿墨江为名,改他郎县为墨江县。民国18年墨江直隶于云南省。民国30年隶属宁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改隶新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员公署,1953年3月宁洱专员公署改为思茅专员公署,墨江遂隶属思茅专员公署。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墨江县,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同年11月28日,在县城召开了自治县成立大会。 风景名胜_他郎八景 墨江县原名他郎厅,清道光年间,当地的文人学士曾将境内的风景名胜,择优选出八景,并得到他郎通判的认可,一直流传至今。 九叠联珠。为县城东北的联珠山,从土地塘梁子起,迤逦至县城,共为8个山包,形如一串翠绿色珍珠,后来又在第八个山包下建了一座寺观“观音阁”,凑成九九之数,故名“九叠联珠"。九叠联珠第4、5、6、7叠上分别建有玉皇阁、三义庙、文庙、中学、县衙门。现玉皇阁、三义庙已毁。 双溪绕阁。观音阁建在天溪河和涟漪河交汇处,两河环绕观音阁交汇后向南流去,故得名双溪绕阁,阁上悬挂一幅“九叠联珠三宝地;双环玉抱小西天”的佳联,至今为人传诵。现观音阁早已拆毁,景点不复存在。 青烟古洞。位于县城西3.5千米处的埔佐村头一棵大树旁。相传此处有一岩洞,从洞口终年冒出一股袅袅青烟。人们可根据青烟而卜吉凶。后来因前往参观祈祷者络绎不绝,当地百姓不堪重负,遂用铁锅将洞口盖上,用土填实,从此再无青烟出现。现此景点已无。 双峰叠键。位于城南12千米的双龙乡五素村,指“五素尖山”和“五岗山”两山,两峰对峙、形容叠键。双峰叠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哈尼族祖先阿基洛奇洛耶和密扎扎斯扎依为反抗-,争取婚姻自由而双双逃到他郎河边。为堵追兵,洛奇洛耶便从天下挑来两座山,要堵住他郎河水,使之变成大海,但正挑到河中,突然扁担铜销断了,两座山便掉在河两岸,长成了两座高大的尖山。 笔架连峰。指城南5千米桑田村后的山峰,三峰耸立,形如笔架,故名。旧时在山顶建有一石塔,名“文笔塔"。现文笔塔已毁,只留遗址。 龙泉滚珠。在城南桑田村旁龙树脚下,有一池塘,名龙泉,水从塘底向上翻涌,冲动塘底白沙,滚动如珠,故名“龙泉滚珠"。1993年拨款捐资重新修复,四周古木苍苍,水气弥漫,尤其是盛夏,人临其间,此地却凉风习习暑气顿消,是避署游玩的好地方。 碧岫灵仙。在县城西北22千米的遮碧山,古时有一石洞,常见彩云绕护。隐士余成龙曾在山上结茅庐-,山顶原建一座庙,传说庙内住有仙人,故又名“仙人城"。现无遗迹,景点亦不复存在。 墨江锦澜。位于阿墨江瞻鲁坪大桥(现忠爱桥)下的江面上,每当下午,夕阳余晖照射,清风徐来,江面上金光万道,水波粼粼,颇为壮观,故名“墨江锦澜"。 |
景东县 |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历史沿革:“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又称景董)。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1331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县)、威远(今景谷县)、干远(今镇沅县)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猫头山)3371米,最低海拔(文笑河口)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
景谷县 |
景谷地图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的一个县。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辖钟山、凤山、景谷、边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170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 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 |
镇沅县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隶属于思茅地区,东靠新平,北接景东、双柏,东南与墨江、普洱毗邻,南接景谷,西与临沧隔澜沧江相望。县城恩乐镇距省会昆明46公里,南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190余公里。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21个民族共20.1万人。 镇沅,山川秀丽,景色迷人。东有峰峦叠嶂、林海茫茫的哀牢山,西有群峰云集、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常年江河流淌,清泉歌唱,100多个瀑布恰似银梯从蓝天伸向人间,哀牢山云海秀美壮观,神秘莫测,高山梯田鬼斧神工,秀丽如画,奇妙迷人的土林,千姿百态,千古溶洞引人入胜,河谷小坝稻花飘香,高山坡地茶叶叠翠,还有距县城90多公里,占地280公顷的古茶树群落,树龄达2700年的古茶王,成为镇沅一处独有的景观,置身于此,会还给你一种纯自然的感觉,触动起无尽的遐想。 自然资源 镇沅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立体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镇沅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森林覆盖率66.7%,且种类繁多,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果木林等,是云南省林业生产重点单位之一;镇沅地处哀牢山、无量山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铝、钼、铬、镍、锑等。非金属矿藏有盐、煤、石灰石、石膏、石棉、石英石、花岗石、瓷土等。 行政区划 共划分为:4个镇、5个乡:恩乐镇、按板镇、勐大镇、者东镇、田坝乡、古城乡、振太乡、九甲乡、和平乡。 历史沿革 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一说,镇沅为傣语“正也”转音,意为“粮仓小城”。1913年设县。1990年改为镇沅彝哈尼拉祜县。 2000年,镇沅彝哈尼拉祜县辖2个镇、9个乡:按板镇、恩乐镇、里崴乡、者东乡、九甲乡、和平乡、田坝乡、古城乡、振太乡、勐大乡、三章田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570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恩乐镇 26010 按板镇 21046 田坝乡 11969 古城乡 14447 勐大乡 27121 里崴乡 13830 振太乡 34893 三章田乡 10699 九甲乡 15805 者东乡 17923 和平乡 11966 2001年,全县辖3个镇、8个乡:恩乐镇、按板镇、勐大镇、田坝乡、古城乡、里崴乡、振太乡、和平乡、三章田乡、九甲乡、者东乡。 2003年末,全县辖恩乐、按板、勐大3个镇和振太、里崴、田坝、古城、三章田、九甲、者东、和平8个乡,109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2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万人,占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10.58万人,占总人口的51.8%;人口密度49.39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三章田乡和者东乡,设立者东镇,新设立的者东镇管辖原者东乡和三章田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者东乡者东村委会文奴村;撤销里崴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大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乡镇简介 恩乐镇 位于县境中部,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天然分界线把边江上游的恩乐河段两岸,海拔1080米。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恩乐为者乐甸长官司地,先后设过长官、册、厅、府、县,素有桃花城之美谥,东接三章田乡、者东乡、东南邻墨江县团田乡,南连古城乡,西毗按板镇和勐大镇,北界为景东者后乡。全镇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达2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6人)。 田坝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无量山东南麓支系,红河与澜沧江两个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大营主峰南北两面,跨东经100°55′-101°07′,北纬22°45′-23°18′,东与古城乡接壤,南与普洱县梅子乡接界,西与景谷县凤山乡相邻,北与按板镇相连,总面积257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地田坝街海拔为1490米,距县城86千米,全乡辖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三合、联合、民强8个村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在册2830户12788人,实有2147户8554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5%,辖区内居住汉、彝、哈尼、拉祜、傣、回、瑶、白、壮九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62%。 按板镇 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60千米,位于东经100°42′—101°02′,北纬23°45′—23°56′之间,东邻恩乐镇与古城乡接壤,西接振太乡,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乡接壤,北靠勐大镇。全镇辖13个村(居)民委员会:按板社区、红星、文腊、杏城、宣河、联盟、磨庆、安康、玉河、那布、罗家、文牍、文立,下设166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1423人,其中农业人口16886人,非农业人口4537人。 勐大镇 位于镇沅县西部,东经100°39′—100°56′,北纬23°54′—24°08′,东与恩乐镇和景东县的者后乡交界,南与按板镇接壤,西与振太毗邻,北与里崴乡相连。面积522平方千米,是镇沅第一大镇。辖15个村,222个村民小组,有总人口27485人,主要有汉、彝、回、哈尼、傈傈等民族。镇政府驻地勐统街,海拔1180米,距县城57千米。 里崴乡 “里崴”源于傣语,“里”为好,“崴”为回头,“里崴”意为回头河的好地方。位于镇沅县境西北部,依偎无量山,濒临勐统河,坐落在海拔为1260米的勐统河上游东畔。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白水村与景东县接界的朝阳山2765米,最低海拔为文夺村河口1100米。 东与景东者后、文井接壤,西与景东永秀毗邻,南与景东景福接边,北与镇沅县内勐大相连。全乡总面积347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3308户,14020人(其中集镇人口1250人)。里崴乡人民政府驻地新街村,距县城75千米。 九甲乡 位于镇沅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与景东县花山乡、双柏县锷嘉镇、新平县者笼乡及本县三章田乡相邻。最高点哀牢山主峰大雪锅山海拔3165.9米,最低点登高村者干河底海拔1002米。总面积198.5平方千米。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有113个村民小组,3746户,总人口16089人。乡政府驻地九甲,海拔1780米。 古城乡 位于镇沅南部,把边江畔。全乡总面积406.4平方千米,山区占99%。辖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3269户,1431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6.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41%,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6人。 和平乡 成立于1987年。位于镇沅县东部,地处哀牢山区,距县城恩乐74千米,距省会昆明310千米。东部与玉溪地区新平县相连,东南部与墨江县团田乡接壤。全乡总面积为231平方千米,辖麻洋、那壮、丫口、光山、那洛5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有人口3106户,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8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2%,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阿昌族等1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 振太乡 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千米。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全乡总面积661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8957户,35941人,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是镇沅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1958年前,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乡政府原在太和紫马街,1984年9月迁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迁到紫云街头新楼办公。 者东乡 位于镇沅县东部,北纬23°51′42〞—24°08′21〞,东经101°14′46〞—101°27′34〞,地处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东北隔哀牢山主峰与新平县接界,南与和平乡接壤,西北与恩乐、三章田接壤,全乡面积348.1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坝区占5%,政府驻地海拔1780米,距县城74千米。全乡辖者东、者整、马邓、学堂、麦地、凹龙、木厂、樟盆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1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有总人口1763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4人,非农业人口671人,乡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7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 60.9%。其中,拉祜族支系的“苦聪人”5643人 ,占总人口的32% ,占全国“苦聪人”总数的六分之一,是全国“苦聪人”聚集最多的乡镇之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 人。 三章田乡 于1988年2月7日从九甲乡分设成立,位于县城东部,哀牢山西南麓的者干河畔。东南与者东乡接壤,西南与恩乐镇相连,西北与九甲乡和景东县的者后乡毗邻,东北与玉溪新平县的水塘乡接界。境内海拔在940—3137.6米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新文村,海拔1000米,距县城37.5千米。全乡国土面积227.8平方千米,辖7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除河谷区新文和新庄的2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者干河谷一带外,其余的都在高寒山区。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10603人,其中农业人口9872人,占总人口的93%;杂居和聚居着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937人,占总人口的5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6.5人。 |
江城县 |
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居思茅市首位,是全省畜牧基地之一。可溶性古钾盐矿床储量较大,为全国独有。热区开发潜力巨大,牛洛河万亩茶园闻名全省,橡胶品质优良,供不应求。云雾茶、茶王茶、南江奇兰、报春银毫、江易毛峰等15巳个品牌在国际国内获奖,白糖销往俄罗斯和蒙古。麻线谷、大毛毛谷、三百子等优良稻远近驰名。 位置面积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经101°14"~102°19"、北纬22°20"~22°36"之间。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翠云区145公里。 历史沿革 东晋、南北朝时期,属永昌郡辖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属剑南道濮子部。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地。宋、辽、金时期,归威楚府管辖。元、明时期,先后归元江路、钮兀御夷长官司管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弹压委员,做为地方行政官吏,军政兼辖。1916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归普洱道管辖。1929年设县治。1949年3月解放,1954年5月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全县共辖勐烈、整董2个镇和红疆、嘉禾、宝藏、国庆、曲水、康平6个乡,下设4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到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1002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69人,农业人口84274人。县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拉祜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万人,占总人口的79.8%。其中,哈尼族52339人,占总人口的52.2%;彝族14421人,占总人口的14.4%。 地理气候 江城县地处横断山余脉无量山的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高低相差1890米。境内江河纵横,水源丰富,有曼-、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腊户河、土卡河等30条江河及200多条溪流。以康平乡营盘山为分水岭,营盘山以西河流注入曼-,属澜沧江水系,营盘山以东河流注入李仙江,属红河水系。气候属低纬山区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2.1℃;最热月6、7月,月均气温22.2℃。全年基本元霜,年均有霜日仅2~3夭。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位于全省前列。年均降雨天数178夭。年均日照1886小时,相对湿度为85%,蒸发量为1478毫米。 民族文化资源 江城县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6个世居民族中除哈尼族和拉枯族外都有文字。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民歌民谣、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哈尼年”、“火把节”、“泼水节”、“盘王节”和各种祭祀活动,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10余种,乐器有葫芦笙、直箫、三弦、锯锣、鼓、竹筒、响蔑和地芦杆、吹叶子。哈尼人还喜欢用本民族语言编唱各类喜怒哀乐和婚丧娶嫁的曲调。现有保存完好的彝文手抄书23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故事、医药、祭祀;瑶族文字使用汉字读瑶音,字形是在汉文上多一笔或少一画,主要用于记录经书或歌词,现存一部分手抄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 旅游资源 江城县是云南惟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内环三江的水文地理特点,为江城县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乡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中老边境的7号界碑、整董镇的傣家竹楼,可使旅游者饱览边疆的壮丽山河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边境旅游,从江城县水路可通越南的莱州(省)、河内,陆路可达老挝的丰沙里(省)、万象。 |
孟连县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邻接缅甸。总面积1957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娜允镇。邮编:665800。代码:530827。区号:0879。拼音:Menglian Daizu Lahuzu Wazu Zizhixian。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3个乡:娜允镇、-、芒信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勐连农场。 历史沿革 1954年设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区。因旧为孟连长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2000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辖2个镇、5个乡:孟连镇、-、景信乡、南雅乡、富岩乡、腊垒乡、公信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859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孟连镇 34190 - 111109 景信乡 12946 南雅乡 7990 富岩乡 12639 公信乡 13729 腊垒乡 15990 2001年,全县辖3个镇、4个乡:娜允镇、-、芒信镇、景信乡、南雅乡、富岩乡、公信乡。 2006年,撤销南雅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娜允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
澜沧县 |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土地面积居云南省县级第二位,山区、半山区占98.8%。精制茶“茶王神毫”和“涌泉”在中国第二届科技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铅、铁、煤为多。是云南省蔗糖生产基地县之一。装机585万千瓦的糯扎渡电站正在澜沧县与翠云区的交界处开工兴建。 概 况 位置面积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29′~100°35′、北纬22°01′~23°16′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市、区)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翠云、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区)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设于勐朗坝,海拔1054米,距省会昆明588公里,距思茅市政府驻地173公里。 历史沿革 澜沧县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至两晋属永昌郡,元朝属木连路军民府(治所孟连),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上隶永昌府、顺宁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置镇边直隶厅,隶云南省迤南道。民国2年(1913年)改为镇边县,1915年更改重复县名,以东临澜沧江而更名为澜沧县。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恢复原澜沧县。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2003年,全县辖勐朗、上允2个镇和东朗、东回、拉巴、谦六、新城、东河、大山、南岭、糯扎渡、谦迈、酒井、惠民、竹塘、富邦、安康、文东、富东、雪林、木戛、发展河、糯福21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下设15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7.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9万人,非农业人口3.67万人。县内居住着拉祜、汉、佤、哈尼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29万人,占总人口的77.12%,其中主体民族拉祜族19.93万人,占总人口的42.24%。 地理气候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条,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糯扎渡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有大小河流130余条,较大的有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竜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适宜甘蔗、茶叶、橡胶、咖啡、南药、水果等经济作物生长。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20.1℃,年降雨量1551.8毫米,日照2412.8小时。 |
西盟县 |
西盟佤族自治县(Ximeng Vazu Zizhixian) 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怒山山脉末端,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0.3万余。 本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宋、齐均属永昌郡地。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属云南布政司。清属镇边厅。1914年改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县部分地区设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均温15.2℃,年降水量2812.9毫米,最多年达3289.6毫米,最少年亦达2041.4毫米,为云南省境的“雨城”。 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水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万余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7%,复种指数约131%。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等,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现仅有少量采伐。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 西盟佤族自治县_百度百科 自然资源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主要有西盟山脉、拉斯龙山脉、盘龙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地形复杂,全县除勐梭镇有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外,其余均为山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河流属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条,主要河流有库杏河、勐梭河、新厂河,河流交叉分布,呈树枝状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 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相对高差达1869.9米,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量丰富,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居全省之冠,最高年(1991年)达3426.7毫米。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319天。年均日照2204.7小时,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1.8千卡。风速年平均2.5米/秒。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偏少,占9.9%。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 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盟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从总体上看,各类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数量较小,但远景挖掘开发的生产潜力较大。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总面积203.02万亩,可耕地72.5万亩。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非地带性土类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全县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缺磷、少钾。 全县林地面积85.16万亩,占土地面积41.9%。森林覆盖率为37%,活立木蓄积量298.21万立方米。植被复杂多样,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后期发展的杉木林、橡胶林、思茅松林、竹林等。树种类有40多料100多种、以壳斗科树种为主,其他还有山茶科、楝科、榆科、太戟科等。其中草药399种、蕴藏量约123万千克。其中,苔藓类1种,蕨类植物16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380种。有懒猴、青猴、黄猴、虎、熊、豹等数十种兽类;孔雀、白鹤、山鸡、鹦鹉、画眉、猫头鹰等近百种鸟类;蟒、眼镜蛇、腹蛇等数十种蛇类;白鱼、青鱼、甲鱼等数十种水生类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