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14万人 | 470.6平方公里 | 530825102 | 666500 | 0879 | 查看 按板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红星村 | ·镇沅旅游·镇沅特产·镇沅十大特产·镇沅十景·普洱旅游·普洱 | 0 |
---- |
查看 红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恩乐镇 |
恩乐镇位于县境中部,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天然分界线把边江上游的恩乐河段两岸,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恩乐为者乐甸长官司地,先后设过长官、册、厅、府、县,素有桃花城之美谥,东接三章田乡、者东乡、东南邻墨江县团田乡,南连古城乡,西毗按板镇和勐大镇,北界为景东者后乡。全镇总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达2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6人)。 恩乐镇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全镇平均海拔2010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0%左右,有耕地面积25130亩,其中水田9932亩,旱地15198亩,森林面积52.3万亩,森林覆盖率76.7%,林木总蓄积271万立方米。同时,省道弥宁公路、恩水路、恩普路从境内通过,县境公路可连接全县10个乡镇,镇内各村、组都通了简易土路,形成了较好的交通枢纽网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几年来,在国家加大扶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恩乐镇共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黄家大沟、托写大沟和丙庙大沟3条三面沟渠,实现了西水东调;建成小康村3个、“7+8”项目19个和温饱示范村2个;完成了4个组230户890人异地搬迁项目2个;完成茅草房改造90户326人;有力地实施完成了重点扶持村1个和小流域治理项目2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702亩,建成沼气池2004口,占全镇农户总数的55.8%,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建成镇中、镇小及村完小教师、学生住宿、教学楼9栋,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镇中学、小学入学率和掇学率都达到了上级要求标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在提高;建成砖木结构村卫生室9栋,并配备了相关设备,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保障。同时计划生育率每年控制在8‰以内,成立了镇、村、组三级治安联防体系,民政救灾救济及时到位,全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共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各级各类资金的扶持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主要经济指为:农村经济总收入2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1元;粮食总产量63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72公斤;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3936万元,财政收入485万元,比上年都不同程度有所增加。. |
按板镇 |
|
勐大镇 |
勐大镇是镇沅第一大镇,也是最大的粮蔗主产区,是一块神奇宝地,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素有“渔米之乡”之美誉。地处镇沅县西部,位于东经100°39′—100°56′,北纬23°54′—24°08′之间,东与恩乐镇和景东县的者后乡交界,南与按板镇接壤,西与振太毗邻,北与里崴乡相连,是西部四乡镇交通、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党委政府驻地勐统街,海拔1180米,距县城57公里,拥有国土面积522平方公里。勐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河岸不高,勐统河中部河曲发育,河谷拓宽,形成勐大坝子。镇内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10℃积温6017.5—7219℃。全镇土地利用面积为52670.60公顷,人均1.9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88.97公顷,林地面积37641.06公顷。森林覆盖率68%。勐大镇辖15个村222个村民小组,有总人口27485人,主要有汉、彝、回、哈尼、傈傈等民族。全镇以农业为主,主要有粮食、甘蔗、烤烟、畜牧、林产五大支柱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00万元,比2003年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6元,比2003年增长5.6%;各项存款余额达417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141万元,居民人均存款达1518元;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478万公斤,比2003年增长0.5%,农民人均有粮456公斤。工商联合会勐大分会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7家,注册资金647万元,从业人员65人。个体工商户254户,注册资金361万元,从业人员428人。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234万元,实现总产值1047万元。. |
者东镇 |
[位置面积] 者东乡位于镇沅县东部,跨北纬23°51’42"—24°08’21",东经101°14’46"—101°27’34",地处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东北隔哀牢山主峰与新平县接界,南与和平乡接壤,西北与恩乐、三章田接壤,全乡国土面积348.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5%,坝区占5%,政府驻地海拔1780米,距县城74公里。 [行政区划] 民族人口 全乡辖者东、者整、马邓、学堂、麦地、凹龙、木厂、樟盆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1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有总人口1763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4人,非农业人口671人,乡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7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 60.9%。其中,拉祜族支系的“苦聪人”5643人 ,占总人口的32% ,占全国“苦聪人”总数的六分之一,是全国“苦聪人”聚集最多的乡镇之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 人。 [地理气候] 者东地处哀牢山西南麓,系云岭山脉,境内群山并列,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凹龙村大村寨子)2877米,最低海拔者整村文怕组者干河边901米。者干河贯穿全境,主要河流有属红河水系的南老河、拉练河、回果河。全乡地处低伟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只有干湿季之分。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6℃,年平均气温15℃,全年无霜期253天,年平均降雨量1530毫米,雨量集中在5-10月间,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0%。全年多盛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约1.1-1.4米/秒。7、8两月常有“北风”侵入。 [土地资源] 全乡现有耕地面积38959亩,其中水田8345亩,固定地9867亩,轮耕地20747亩,主要分布在1100-1800米海拔间,共分10个土壤 ,15个亚类 ,29属 ,38个土种,山区适宜发展茶叶、烤烟、核桃、中药材等作物,坝区适宜发展甘蔗、木薯、柑桔、芒果,板粟、西瓜、辣椒等作物和畜牧业。 [生物资源] 者东独特的地型地貌与良好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优越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全乡有森林面积3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有活立木蓄积量94.44万立方米,除有大量常见的思茅松外,境内有高等植物47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达75种,有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植物的水青树.. |
九甲镇 |
[基本情况]九甲镇位于镇沅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与景东县花山乡、双柏县锷嘉镇、新平县者笼乡及本县三章田乡相邻,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最高点哀牢山主峰大雪锅山海拔3165.9米,最低点登高村者干河底海拔1002米,乡政府驻地九甲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0C,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境内有凹古河、小街河、嘟噜河、者干河流过。 由于地处哀牢山脉,境内有丰富的铅、锌、煤、金、铜等矿藏资源。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千家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区内有树龄2700余年的古茶树王及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风景秀丽的大雪锅山,气势磅薄的大、小吊水瀑布,早出晚归、成群结对的鹦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许多的特色物种,其中九甲草烟、九甲火腿、九甲腊生、九甲核桃最为有名。 [经济发展情况] 九甲辖8个村民委员会,有113个村民小组3746户,总人口16089人,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为主,大杂居、小聚居。全乡总耕地面积21969亩,其中水田5904亩,地16065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至2004年底,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94个村民小组通路,91个组通电,农民拥有固定电话313部,移动电话400多部,64个小组吃上自来水,56%的农民能看上电视,(其中410户看上了开通21个频道的闭路电视)。全乡教育实现了“普六”、“普九”、“普实”。全乡农业良种率达60%以上,其中水稻达91%,玉米达80%;猪品种改良率达90%。 200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26.6万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539元,增长8.5%,生产粮食511.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70公斤,增长3.4%。全乡主要经济来源为畜牧业317万元,烤烟187万元,核桃120万元,竹子100万元,茶叶20万元,劳务收入40万元,蚕桑5万元,松脂6万元,其余蔬菜瓜果树等20万元。财政收入36.7万元,支出176万元。全乡农业人口15372人,人均纯收入超过825元的2000余人,在825—625元之间的5000人,不足625元的8000余人。 2005年经济目标是:经济总收入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粮食生产持平,税收15万元(扣除农业税),力争基础设施投资400万元,招商引资600万元。脱贫人口1000人。. |
田坝乡 |
|
古城乡 |
古城乡地处镇沅南部,把边江畔,恩古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是镇沅的南大门。全乡总面积406.4平方公里,山区占99%,森林覆盖率70%,有耕地31223亩,田8109亩,全乡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3269户,1431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6.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4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全乡地势随无量支系由西向东南走,把边江由北向南流,总体分布坐西朝东,西高东低,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境内由西向东流的蛮糯河、清水河、蛮海河、蛮怕河、蛮连河和由东向西流的薄叶河均进入把边江,属红河水系。海拔最高点为京联村老虎口嘴处2441米,最低点河西村蛮连小河流入把边江口处942米。年均气温2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987.5毫米。 200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5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元,粮食总产533万公斤,人均口粮333公斤,财政收入118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乡。古城乡集镇先后于1986年、1997年、1999年进行了三次规划,规划范围北至河东小学,南至文海河、东至把边江、西至老金店,规划面积为1.24平方公里。2003年集镇初期建设已基本结束,建成一条长1000米,宽12米的过境线街道(依靠恩古公路建设),一条长450米,宽12米的中心街道和两条各长150米、宽12米的竖街道,建成三条街道绿化面积3319平方米,农贸市场、停车场、街道亮化工程、集镇供排水工程基本建设完毕,集镇居民人口达3068人。从事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工、服务、餐饮业)65户,从业人员505人。乡政府驻地形成了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并已形成了镇沅县通往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南大门。. |
振太乡 |
振太乡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公里,全乡总面积66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委员会30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8957户35941人,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是镇沅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境内最高海拔2530.1m,最低海拔774m,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525m,年平均气温18—19C0,平均年降雨量1470—1560mm,全乡总耕地面积68582亩,其中田32991亩,地35591亩,人均占有耕地2.05亩。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364.6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62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元;财政收入127万元,乡镇企业收入1229.57万元,2004年完成总产值647.74万元,实现增加值325.72万元。 历史沿革 振太乡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西临临沧,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响。振太人口流动广,物资流动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小学(雍正13年创办兴隆小学),1940年创办泰和中学。目前,振太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旅居的华人华侨有500多人,振太素有“侨乡”之称。振太乡政府原在太和紫马街,1984年9月迁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迁到紫云街头新楼办公。 发展优势 振太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乡以农业为主,2004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88014亩,推广优质稻10654亩,杂交玉米10718亩。目前振太主要培植畜牧业、林产业、烤烟、橡胶、油菜五大支柱产业。 (一)畜牧业。畜牧业是我乡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乡大牲畜存栏9510头,其中牛存栏9256头,出栏肉牛824头;生猪存栏31281头,出栏肉猪15200头;羊存栏14500只,出栏肉羊5500只。 (二)林产业。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6.4%,乡党委政府坚持“宣传与教育并重,管理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扩大绿源面积。2004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1000亩,成片人工造林3300亩(其中一般造林2300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0亩)。全年完成松脂生产2813吨,实现产值562.6万元。. |
和平乡 |
和平乡位于镇沅县东部,地处哀牢山区,距县城恩乐74公里,距省会昆明310公里。乡境东部与玉溪地区新平县相连,东南部与墨江县团田乡接攘,是思茅市、镇沅县、墨江县与玉溪地区新平县的“二区三县”结合部。全乡总面积为231平方公里,辖麻洋、那壮、丫口、光山、那洛5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乡境内平均海拔1784米,最高点为大金山2712米,最低点是者海者干河渡口处857米,两地高差1855米。年平均气温13.8—16.8℃,全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全乡有森林面积16.4万亩,森林覆盖率51.6%。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锑、铁、锌、镁、石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