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三都县 >> 中和镇 >> 姑劳村

姑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姑劳村谷歌卫星地图)


姑劳村简介

  姑劳村位于中和镇东面,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东、南两面与坝街乡高坪村相连,西临拉旦村,北与松寨村相连。全村由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组成,共98户525人,有一个教学点,全村林地、耕地面积多,水田较少(人均不足0.5亩)且不集中,森林资源丰富。
  由于姑劳村级组织相对薄弱,中和镇党委、政府已于2009年初从镇抽调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党员班干部到村里挂职任村支部书记,帮助抓好组织工作,为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打基础,为下一步更好地带领群众抓好经济建设。
  镇政府为解决行路难、人畜引水困难;修建村委办公房和村卫生室,解决群众办事、开展活动学习、看病难等问题,镇政府已把姑劳村等偏远的村组列入“十二五”易地移民规划,逐步把条件最差的搬迁出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732106 558100 -- 查看 姑劳村谷歌卫星地图

姑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姑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塘赖村

  塘赖村位于塘州乡西北面,距乡政府5.5公里,通村公路为毛石泥路,海拔900米,气候温和。全村共有12个组,392户1792人,其中水族1645人,全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35人,初中文化218人,小学文化370人。   耕地面积1465亩,人均0.82亩,人均其本农田0.32亩,自然资源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15亩,草山草地1512亩,可开发荒地面积62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村教学点学生190人,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小;村级活动场所面积为150平方米,设有卫生室一间,电网一覆盖全村。   

古城村

  古城村距三洞乡政府驻地5.5公里的东南面,辖五个自然小组,213户,1021人,田土面积510亩,全村以农业为主。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岜炮村

  岜炮村位于三洞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面,距三洞乡人民政府驻地9.6公里,全村辖四个自然寨,四个村民小组,132户586人,设置一个党支部,有党员18人。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在“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努力拼搏,顽强奋斗,各项村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助民增收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达便村

  达便村位于三都县中南部,距县城三十五公里,离三洞乡政府驻地三公里,海拔600—1000米,属于中亚热地带季风气候类型,辖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共有九个生产小组,四个自然寨,302户1510人,劳力800个,耕地面积961亩(其中:田831亩,土130亩)。是一个典型的单一种植业村,主要农业产品有水稻、玉米、黄豆、油菜、蔬菜、辣椒等;林业产品主要有杉木和松木。通水、通电、通路(水泥路)到每家每户,是新农村建设推行村之一。   

水根村

  水根村位于三洞乡政府驻地北面,将军坡脚,距乡政府2.5公里,呈半月形,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55人,总户数238户,是人口比较集中的一个自然寨,主要以水族人口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95%。全村耕地面积1000亩,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其次外出务工经商等,全村人的年纯收入2500元左右。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根村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   创新载体,党建先行。党支部充满活力,为水根村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提供了组织保障。   便民服务,真情为民。两委每人分包一个村民小组,在此基上积极探索把“村委会”变成“村民服务中心”工作思路,创新“一点一窗”和“一点多窗”便民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好盖章,好办事,好诉求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完善设施,环境改善。多方筹资,完善寨内道路硬化、路灯、绿化、环境卫生等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各项建设使得水根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梅育村

  梅育村位于塘州乡驻地,距县城32公里,平均海拔865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辖4村民小组和一个居民小组,其中农业人口162户,735人。耕地面积380亩,人均0.28亩,人均基本0.24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1亩,草山草地1579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682亩。   几年来,社会事业发展这较快,目前已建成村办公房,卫生室等、通组道路硬化正在建设中,预计。2010年全村人均占有粮302公斤,人均纯收入2951元。   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草山和荒坡地、水塘等。   

安塘村

  安塘村位于塘州乡政府驻地西北部,距乡政府6公里,塘州州乡至合江镇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平均海拨730米。共瞎17个组,471户,2200人,其中水族2005人。全村劳动力1112个,全村高中文化122人,初中文化为266人,小学854人。耕地面积2021亩,人均0.95亩,人均基本农田0.43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84亩,草山草地3015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2604亩。   近几年来,村级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目前有1260m2的教学用房,在校生413人,为完全小学;有卫生室1个,村级活动场所1个,面积108平方米。   2010年全村人均粮食672公斤,人均纯收入2679元。   

中化村

  中化村位于塘州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距公路1公里。海拔79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6个组,289户1188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180人,耕地面积771.54亩,人均0.77亩,人均基本农田0.52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83亩,草山草地338.3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481.2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有占地面积为756平方米的的教学点,在校生211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为158平方米,设有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等。   2010年人均占有粮339公斤,人均纯收入2964元。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和荒坡地等。   

板良村

  板良村位于塘州乡南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公路2公里,海拔79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10个组,271户1127人,其中少数民族为901人,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有131户507人。全村劳动力451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10人,初中文化为110人,小学149人。   耕地面积835亩,人均0.92亩,人均基本农田0.33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45亩,草山草地2284.7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611.9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仅有一个瓦木结构300m2的教学点,在校生208人;没有卫生室、文化室,不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   2000年人均占有粮350公斤,人均纯收入905.67元。   

高本村

  高高本村位于塘州乡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平均海拔880米,最高海拔96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8个组,200户,785人,均为少数民族。   耕地面积556亩,人均0.76亩,人均基本农田0.29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0.32亩,草山草地300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50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通村公路没有硬化,通组路硬化率低,新建设卫生室面积为85平方米,村办公楼1栋,面积为108平方米。2010年全村人均占有粮311公斤,人均纯收入2675元。   可开发的优势资源和荒坡地等。   

阳猛村

  阳猛村位于乡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通村公路为简易山路,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860米,气候湿润温和。共有7个小组,283户(224户为贫困户),1272人。   全村耕地面积845亩,人均0.66亩,人均基本农田0.46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2.76亩,草山草地1248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000亩。资源相对贫乏,田少、土少,大多数田是冷、烂、锈水田,难以发展经济作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有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教学点,在校学生230人;有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内设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等。   2010年人均占有粮303公斤,人均纯收入2626元。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和荒坡地等。   

板告村

  板告村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面,206省道穿境而过,距三洞乡政府驻地6公里,距县城30公里,距邻县独山、荔波两县城车程均在1.5小时左右,交通较为便利。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760米,平均气温18C°,气候宜人。全村辖8个自寨9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1850人,水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通过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目前村内道路硬化面积已达2.2万平方米,篮球场、停车场、迎宾门及民族文化活动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健全。201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约为551.3万元,人均收入2980元,其中马尾绣产业产值贡献40%以上。  

下岳村

  下岳村位于塘州乡政府西北面,距乡政府13公里,距公路10公里,海拔820米,气候湿润温和。共有11个组,271户,1358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355人,全村耕地面积1358亩,人均1.2,人均基本农田0.38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7亩,草山草地2253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900亩。   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学校建筑面积225m2,在校学生140人,有村卫生室一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153平方米。   2010年全村人均粮食286公斤,人均纯收入2512元。   

灯光村

  灯光村位于塘州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4公里,通村公路。海拔76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8个组,365户,1625人,少数民族人口1605.有贫困户245,贫困人口526人,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劳动力856个,其中:大专以上文化17人,高中文化有32人,初中文化为420人,小学637人,其余为文盲半文盲。   全村耕地面积1043亩,人均0.64亩,人均基本农田0.24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2.24亩,草山草地3414.7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698.7亩。   村级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学校为仅有三年级的教学点,学生98人,有卫生室一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为108平方米。村主道路面差,通组道路硬化率为不足30%。   2010年人均产粮299公斤,人均纯收入2544元,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煤矿、石灰石和荒坡地等。   

丁寨村

  丁寨村位于塘州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0公里,距水龙廷牌公路4公里。平均海拔72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9个组,294户,1343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325人。全村劳动力552个,其中:大专以上文化9人,高中文化55人,初中文化为348人,小学257人   耕地面积817亩,人均0.62亩,人均基本农田0.33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67亩,草山草地2484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379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有一所小学,占地513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650平方米,在校学210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108平方米,村级卫生室建设中,通组道路硬化建设正在进行,预计到年底可以达80%以上。   

雄寨村

  一、自然条件   雄寨村距三都县城南面35.5公里,距州府都匀市116公里。雄寨村位于塘州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距塘廷公路3公里。东面与中和镇姑引村、三洞乡板告村、乔村接壤,西面与本乡梅育村、塘州村交界,南抵本乡石旺村,北接本乡水平村。   雄寨村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现有一幢15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场所,村务会议室容量小,不够参会人员就坐;也没有党员活动室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仅有一栋120平方米的教学点,房屋陈旧,学校无娱乐场地和娱乐基础设施,在校生100人,1个正式教师;有一卫生室,但是没有医务人员;无文化室,不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覆盖面小;宽带网络光缆已通村。   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仙人河漂流、天生雄壮的仙人桥景点、别独至洞杯山上的6个美观、独特的天然溶洞等。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高谷深水低,平均海拔约860米,小盆地地形,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南北两地势较平坦。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境内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3.2℃,年平均气温14.2℃,无霜期243至29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10.2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耕地面积1275亩(其中田面积1016亩,土面积259亩)农田面积1110亩,草山草地2250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2730亩,石漠化山林3310亩。水域占1.6%,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有40%分布在大坝一带,60%主要分布在山谷和半山腰之间。   2、水资源   全村水资源较为一般,有龙角至雄寨1条小河和塘州比寨水库常年漏流小溪1条,一直流至仙人桥然后流入三洞乡内,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58.4mm,水资源总量2.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8亿m3。可利用丰富水源修建600~1000千瓦左右的水力发电站。   3、旅游资源   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仙人河漂流、天生雄壮的仙人桥景点、别独至洞杯山上的6个美观、独特的天然溶洞。   4、矿产资源   境内主要有可开发的矿产资源有:铁矿、硫铁矿、铜矿、煤、石材、金钢砂、山砂、重晶石及可用做水泥、石灰原料石灰石。   

阳乐村

  阳乐村距塘州乡政府驻地6公里,距公路4公里,不通公路。海拔85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8个组,244户1206人,均为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有122户597人。全村劳动力456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9人,初中文化为77人,小学121人。   耕地面积753.48亩,人均0.84亩,人均基本农田0.21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0.81亩,草山草地1580.4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90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仅有一个栋瓦木结构80m2的教学点,在校生135人;没有卫生室、文化室,不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   2000年人均占有粮298公斤,人均纯收入849元。   

水平村

  水平村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距廷牌至水龙公路2.5公里,塘州至中和公路目前正在规划中,全村平均海拔79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6个组,158户,637人,其中少数民族为631人。   全村资源相对贫乏,田少、土少,难以发展经济作物;耕地面积640亩,人均1.0亩,人均基本农田0.64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2.0亩,草山草地254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458亩。   全村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有一栋建筑面积为120m2的教学用房,在校生90人;教师1人,目前有村办公房一所,内设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等;有卫生室一个,面积为60m2。   2010年人均占有粮302公斤,人均纯收入2951元。   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和荒坡地等。   

拉海村

  拉海村位于塘州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塘州乡至合江镇公路穿境而过。村组道路硬化70%,交通条件较好,平均海拔86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11个组,309户,1444人(99%以上为水族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003亩,人均0.69亩,人均基本农田0.56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2.04亩,草山草地210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15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教学用房面积较小,在校学生205人;村办公房面积150平方米,村卫生室在建中。   

拉下村

  一、基本情况   拉下村位于塘州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路。海拔890米,行政面积1.2平方公里,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4个组,122户502人,都是少数民族人口有救济户6户21人,,特困户48户236人,贫困户9户40人,一般户30户141人。   耕地面积350.4亩,人均0.8亩,人均基本农田0.32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2.03亩,草山草地320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75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没有学校,没有卫生室、文化室、不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   2000年全村人均占有粮331公斤,人均纯收入633.6元。   拉下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荒坡地等。   二、贫困原因分析   1、不通公路;   2、资源相对贫乏,难以发展经济作物;   3、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占88.1%,接受各种适用技术培训少,获得绿色证书的只有9人。   4、医疗、卫生、文化等设施缺乏;   5、发展意识淡薄,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单一满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三、奋斗目标   1、用5年时间   ①通过水利、基本农田、公路,改善拉下村的   

石旺村

  石旺村位于塘州乡南部,距县城38.5公里,距公路1.5公里,海拔84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6个组,218户913人,其中少数民族为829人。全村劳动力459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3人,初中文化为44人,小学29人。   耕地面积596.88亩,人均0.72亩,人均基本农田0.27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0.89亩,草山草地2058.3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2000亩。   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在校学生109人,没有卫生室、文化室,3、4、5组不通广播电视,全村未通程控电话。   2000年全村人均产粮388公斤,人均纯收入779元。   石旺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和荒坡地等。   

塘州村

  塘州村位于塘州乡南部,距乡政府1公里,水龙至廷牌公路穿境而过。平均海拔52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11个组,400户,1810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759人。全村劳动力917个。   塘州村是今年行政村合并工作中由原来的梅花村和塘州村合并而成,合并后全村耕地面积817亩,人均0.62亩,人均基本农田0.33亩,自然资源以山林为主,人均林木面积1.67亩,草山草地2484亩,可开发荒地面积为1379亩。   塘州村近两年来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目前有一所完全小学,占地1200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1650平方米,在校学265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153平方米,设有村级卫生室,通组道路硬化建设正在进行,预计到年底可以达80%以上。   2010年全村人均占有粮254公斤,人均纯收入2773元。   

地寨村

  地寨地位于水龙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县级公路7公里。北抵祥寨村、东抵伟寨村、南抵科寨村、西抵水龙村。平均海拔760米,气候湿润温和。全村共有15个组,624户,2887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救济户16户72人,特困户30户202人,贫困户194户873人,一般户384户1519人。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是个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山村。   地寨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总共有劳动力1613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62人,初中文化有275人,小学文化有898人,文盲半文盲的有413人,只有37人获得“绿色证书”,掌握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术的仅占0.6%。   全村有耕地面积1742亩,人均0.7亩。现有林地9658亩,人均3.92亩。草山草地3202亩,人均1.3亩。可开发利用荒地4597亩,水面面积18亩,板栗30亩,其他面积850.80亩。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现有牛存栏880头、猪890头,鸡2000只。   地寨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地、草坡、荒山。   

中和村

  中和村位于中和镇政府所在地,共6个村民小组,484户,2271人。面积9.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7亩。目前中和村已建成通村公路6条,通组公路率达100%,寨内硬化率达80%,农田灌溉水渠纵横65公里,灌溉面积630亩,全村现有党员25人,其中男党员22人,女党员3人,20-30岁的党员2人,30-40岁的党员3人,40岁以上的党员20人。   中和村以发展绿色经济、畜禽养殖、加工经济为基础,稳定以水稻、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商品贸易、餐饮服务、建筑装修等走特色路,多元发展,多头并举。一是通过加大对农民各种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技能培训力度;二是发展以水晶葡萄种植为主的水果产业,搞好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开;三是加大对返农民工重新再就业培训力度,引导和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金和技术在家乡再创业,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他们收入结构多样化。   中和村农民通过不断的培训,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   

甲化村

  甲化村距中和镇政府驻地8.5公里,地势开阔,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83户,907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著、油菜等,养殖方面主要养牛、猪。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近几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为搞好甲化村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结合甲化村实际制定如下发展思路:   一、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上级争取甲化村人畜饮水项目;积极申请补助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水库,解决3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二、做好“一村一品”工作,建设150亩匍萄示范种植基地,做好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扩大种植规模,努力形成匍萄种植产业。   三、加大劳务输出。利用秋、冬季农闲时间,分批组织甲化村剩余劳动力到广西、广东等地进   

拉旦村

  拉旦村位于中和镇东面,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有6个民小组,总人口1476人,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5亩(其中:田712.7亩。旱地252.3亩),人均耕地面积0.76亩,林地面积12733.3亩,森林覆盖率达65.1%,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2792元,全村现有党员人数18人,其中男党员16人,女党员2人,村主要的自然资源有矿产、林木,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以种养殖业为主,村文教卫生机构有:远程教育站一个、学校、村卫生室1个,文化图书室1个,通组公路6条,寨内道路硬化率达40%,电视电话覆盖率达72%。  

松寨村

  松寨村地处中和镇东南面,距镇政府距地6.5公里,北与水龙乡伟寨村相邻,东与拉旦村、姑劳村相接,西与水龙科寨村相连,南接中和村。全村是我镇最边远的一类村贫困村之一,全村共辖9个村民小组,256户,1603人,村级主公路已于2003年修通,通组公路尚未修缮。   近年来,松寨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村人民群众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立足与松寨村实际情况,“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发展思路,党员干部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着重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富”和“带富”能力。村级制定出来后,村党支部号召全村党员和村干,要“敢于冒尖,带头致富”。松寨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实同志,从自身做起,率先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植了5亩葡萄,次年党员陆林春同志的带动下,松寨村种植的70亩的葡萄,建立了2个本地鸡、鸭养殖场并初见成效。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得到改善,松寨村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妙良村

  妙良村位于中和镇南面,距政府5公里,“三荔”油路过村境西北角,交通便利。全村6个村民小组,263户1274人,耕地面积983.91亩,经果林150亩。   调整优化村班子结构,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班子集体,一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加强村支部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有力地推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发挥原有基础优势,带动更多群众更好更快发展生产。利用便利交通,加力开发妙良村石场,增加就业渠道和群众收入;借助妙良村成立的城乡建筑公司这个契机,加大妙良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鼓励妙良村青年加入建筑行业,增加收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帮助群众和利用信贷支持群众从事交通运输工作。   目前妙良村主要以种养业,建筑业、运输业为主,外出务工及手工业为辅。全村现有运输户8户,建筑公司1家,养殖大户16户。是中和镇小康村的典范。   

西洋村

  西洋村位于中和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平均海拔700米,有6个村民小组共五个自然寨,178户,1099人,人口以水族居住为主,劳动力457人,全村大中专以上文化18人。西洋村土地总面积4.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33亩,其中田面积555.35亩;全村林木面积1401.1亩,经果林0.22亩,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油菜为辅助经济收入,第二产业主要以养殖猪、牛为主的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实现西洋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行外向带动,大招商、招大商,借助外力,明确方向,选好路子,借梯上楼。目前,西洋铁矿厂是西洋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带动辖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为此,西洋村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促其尽快开工建设和投产。如果这项工作抓好了,就可以树立西洋村工业经济的良好形象,增强了西洋村招商引资吸引力。   西洋村把创建和谐村组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认真落实。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对创建和谐村庄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民事调解、医疗卫生、治安管理,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环境舒适整洁、欢乐祥和的文明家园。   

庞寨村

  庞寨村位于在“三荔”油路边上,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6户,972人,其中99.8%是水族,土地总面积为5.3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为865.7亩,其中耕田226.2亩,旱地520.5亩,人均基本农田0.51亩。   由于庞寨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小农经济意识较浓,产业结构形不成规模化发展,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靠外出打工。为了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庞寨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庞寨村近路和水库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家禽养殖业。建设一个比较大型的养鸡场,规模达到20000只左右,养鸭25000只,自然放养鱼50000尾。养牛1500头,养猪1000头,营造适合外部投资的良好环境,确保引进一个项目,成功一个,让投资者放心,即来之则安之,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解决庞寨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立中庞寨村,展望未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根据庞寨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带领庞寨村民步入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打造一个和谐、文明、富强的新庞寨而努力奋斗!   

姑劳村

  姑劳村位于中和镇东面,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东、南两面与坝街乡高坪村相连,西临拉旦村,北与松寨村相连。全村由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组成,共98户525人,有一个教学点,全村林地、耕地面积多,水田较少(人均不足0.5亩)且不集中,森林资源丰富。   由于姑劳村级组织相对薄弱,中和镇党委、政府已于2009年初从镇抽调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党员班干部到村里挂职任村支部书记,帮助抓好组织工作,为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打基础,为下一步更好地带领群众抓好经济建设。   镇政府为解决行路难、人畜引水困难;修建村委办公房和村卫生室,解决群众办事、开展活动学习、看病难等问题,镇政府已把姑劳村等偏远的村组列入“十二五”易地移民规划,逐步把条件最差的搬迁出来。   

姑坡村

  姑坡村位于中和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98户,530人,党员9名。耕地353.5亩,林地573.3亩,地少人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现在,村党支部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改变姑坡的贫穷落后面貌。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维护农村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加强和改善农村党建,为全村各项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抓基层打基础,全力维护全村社会稳定;三是向上积极争取项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四是立足姑坡村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推动发展畜牧养殖业。   通过以上的五个途径,力争到2015年,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领导农村组织建设的能力上新水平,村贫穷落后面貌将焕然一新。   

幸福村

  全村寨八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478户,3216人,幸福村于2011年初建立,是原定城村、寨罗村合并村,原定城村曾经荣获县委县政府评为、助民增收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水龙村

  水龙村是水龙乡政府驻地所在地,距县城21.5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oC,海拔700米,无霜期为320天,年降雨量2530毫米。三都至荔波、三都至独山两条县级公路贯穿全村,各组均已通公路,村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2010年末,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465户2062人,水族占总人口的97%以上。设有村党支部一个,现有党员32人,是水龙乡最早开展的党建综合示范村。   全村耕地面积为888亩,其中682亩,土206亩。人均0.59亩,草地1490亩,可开发利用荒地3006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源于种植农作物、养殖业,近几年,经商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投资收入也成为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2010年人均粮食38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   虽然水龙村有一个能蓄水8000立方米左右的务劳水库,但由于水龙村地处山区,沟渠建设难度极大,水利灌溉仍成为影响水龙村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华兴村

  华兴村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460户,2776人,耕地面积1356亩,森林面积4800亩。全村主要以种粮为主,有美丽的雪花洞河流贯穿村内流过,水源丰富,地势开阔,北面略高,南低走向,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为发展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独寨村

  独寨村位于水龙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距公路0.5公里。北抵马联村、南抵中和镇、东抵水龙村、西抵塘州乡。平均海拔720米,气候温和。全村共有18个组,611户2958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特困户14户74人,贫困户204户912人,一般户393户1972人。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2290元。   独寨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总共有劳动力1512个。其中:高中文化仅有47人,初中文化有415人,小学文化有987人,文盲、半文盲的有63人,有23人获得“绿色证书”,掌握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术的仅占3%。   全村有耕地面积2033亩,人均0.86亩。现有林地2955亩,人均1.05亩。草坡草山4018亩,人均1.7亩。可开发利用荒地5234亩,水面面积122亩,其他面积987.5亩。   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现有牛存栏830头,猪840头。   独寨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石灰石、草坡草山、林木、荒地等。   基础设施中,已通电、路,村卫生室、村学校、村文化室尚待建设,公路尚待维修。人畜饮水和灌溉较为困难。   

马联村

  马联村位于水龙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距三都到独山县际公路2.5公里。北抵拉佑村、南抵独寨村、西抵拉佑村、东抵水龙村。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湿润温和。2010年末,全村共有5个组,254户,1099人。其中:特困户8户23人,贫困户46户218人,一般户146户858人。2010年人均粮食30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01元,是个比较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全村有耕地面积580亩,人均0.58亩。现有林地1966亩,人均近2亩。草山草地1778亩,人均1.7亩。可开发利用荒山荒地2104亩。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照下,马联村通过努力,顺利通过了“普六”、两基、普实等验收,全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末共有劳动力541个,其中:高中文化有137人,初中文化有203人,小学文化有178人,文盲半文盲的有23人。有27人获得“绿色证书”,掌握农业适用技术的占0.8%。   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现有牛存栏320头,生猪存栏340头。   马联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木、草山草坡、种值业、养殖业等。   在省委办公厅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马联村通村通组公路有了明显改观;近些年,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帮助下,各组均已完成通组道路和组内人行步道的硬化,极大方便的群众出行。但水利设施建设落后,人饮工程建设有待提高。   

拉佑村

  拉佑村位于水龙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距县级公路4公里。北抵三合镇行偿村及大河镇苗草村、东抵马联村、南抵塘州乡丁寨村、西抵合江镇尧吕村。平均海拔700米,气候湿润温和。   全村共有17个组,586户,2581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特困户19户108人,贫困户83户352人,一般户399户2121人。2010年人均粮食28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是个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山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765亩,人均0.68亩。现有林地8803亩,人均3.4亩。草山草地2716亩,人均1.05亩。可开发利用荒地5547亩,水面面积40亩。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近年来,村支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村民小组完成电力改造,建成通组公路3条,建成中心片人饮和把洋片人饮工程,电视、移动电话覆率100%。村文化室尚待建设。   拉佑村可开发的优势资源有:林地、草坡、荒山。   

科寨村

  科寨村位于水龙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5公里,距县级公路4公里。北抵地寨村、南抵中和镇、东抵孟寨村、西抵水龙村。平均海拔740米,气候温和,道寨河流贯全村各自然寨。全村共有9个组,334户1526人,基本为少数民族。   全村有耕地面积1138亩,人均0.55亩。现有林地6754亩。草山草坡1423亩,可开发利用荒地2481亩,水面面积31亩,其它面积635.10亩。   

孟寨村

  孟寨村位于水龙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与坝街乡光明村和中和镇松寨村相邻,地幅面积6.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拨640米,地型为高山狭谷山地,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8℃,无霜期320天。   全村有耕地面积452亩。其中:田377亩,土75.4亩。人均稳产高产田0.18亩。现有林地面积7854亩。其中:用材林7843亩,经果林11亩,人均林地面积13.54亩,森林覆盖率为86.4%,有可开发荒山荒坡600亩。孟寨村以水稻、玉米为主产粮食,以松杉、桐籽、养牛、猪为主要经济来源。   

红星村

  红星村位于三洞乡政府驻地,三荔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非常便利,属于全乡社会经济中心,辖下街、板闷、善哄三个片区,共14个村民小组,786户3486人,支部一个,党员52名,土地总面积14402.6亩,田1371.79亩,土457.425亩,人均收入为2895元。   

杨柳村

  杨柳村村情概况:全村寨11个自然寨,19个村民小组,1200户,3500人,杨柳村于2011年初建立,是原板厘村、板龙村合并村,原板厘村曾经荣获县委县政府评为、助民增收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兴旺村

  兴旺村由原来的板劳、板南两村合并而成,位于三洞乡东面,村委会距三洞乡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500余户,2600多人,水族人口占100%。党员共65名,其中男党员60名;占92.3%;女党员5名,占7.7%。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9名,占13.8%,高中、中专8名,占12.3%;初中35名,占53.8%,小学13名;占20%。50岁以上有18名,占27.7%,35岁----50岁有35名,占53.8%,35岁以下有12名占18.5%。兴旺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这个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着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自2005年至2011年共荣获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次、“五好基层党支部”一次,荣获乡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次、“先进集体称号”三次。   

务朝村

  务朝村位于中和镇政府驻地东南面,东北面临拉旦村,南与甲化村和三洞乡定城村相连,西面与故引村相临,是中和镇较远的村之一。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281户,1809人,耕地面积1108亩,其中田991亩,旱地面积为117亩,人均基本农田为0.68亩,森林覆盖率为67.75%,气候宜人,经济社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务朝村支部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发展村级经济。村支两委结合务朝村实际,根据务朝村荒山坡地多的特点,积极引导群众搞特色种植。形成种植野生核桃500亩和凯里新进的李子100亩特色种植基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全面提高农户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户解决温饱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争取政府扶持,让野生核桃和凯里李子能够种得出来,走得出去。成为带动务朝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   近年来,务朝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务朝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姑引村

  姑引村位于中和镇南部,东接甲化村,西临塘州乡,南接三洞乡板告村,北邻中和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村民户数237户,总人口1451人,全村有耕地1610亩,林地面积1194亩。姑引村各村民小组三荔公路穿两侧,地理、交通环境非常优越,是农民投资创业致富的理想环境,同时,姑引村是水族文化“活化石”之一马尾绣的发源地,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   几年来,姑引村村党支部一班人,根据姑引村实际,充分发挥姑引村各种优势,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重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品牌。自2007年3月27日成立了“马尾绣艺术品”协会来,由协会组建之初仅有67名会员,已发展到如今420人,会员遍及周边的三洞、塘州、水龙等四个乡镇。经省人事厅评定的高级工艺师有3人,州人事局评定初级工艺师有65人。在下一步工作中,姑引村将发展重点放在马尾绣品牌的打造上,主要做法是:1、加强马尾绣品牌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载体宣传马尾绣艺品,使马尾绣艺品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2、加大马尾绣艺人的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工艺师技艺,使绣品档次不断提高,打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品牌。3、加强工艺师自身素质建设,同时做好工艺师技艺的“传、帮、带”工作,使工艺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把马尾绣品牌做大做强。4、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站点建设,做好“马尾绣”的开发、销售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做好“协会+农户”的模式。   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使农民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   


姑劳村特产大全




姑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