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581110 | 455000 | -- | 查看 南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家岗村 |
陈家岗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北2公里处,辖陈家岗、党家岗两个自然村,村名来历也是以姓氏命名,东边是峨眉山,南与西蒋村相邻,西边是取经山,北边毗邻牛家岗村。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996亩,7个村民小组,310户人家,1380口人。距村1公里取经山脚有一古刹奉仙观,据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碑记记载,创建于古岩州隋大定十六年。党家岗是河神党柱故里,村里建有“党柱祠”。原林县城隍庙西院建有“党将军庙”,为清嘉庆元年林县知县石昂所建,清道光癸卯年《创建河神党将军庙碑记》中记载了河神党柱13岁时为堵黄河决口而献身的事迹。河神党柱的故事在党家岗《党氏家谱》《重修林县志》《大清会典》《河南府志》《黄河两岸纪略》《洛阳县志》及《偃师县志》等多部史籍中都有记载。 |
椤棬村 |
椤棬村位于北纬35°76′,东经113°90′,是国家级大字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收录的村庄。椤棬是古村名,寓意为珍贵木材制成的盂。椤棬村西紧临淇河,到椤棬村拐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东南方是连绵不绝、高耸险峻的群山,深沟大壑泗沟孕育的泗沟河,从东南向西北流过,汇入淇河。淇河与泗沟河两岸是茂密的竹林、树木和芦苇荡,蒹葭苍茫,护卫着罗棬村的安全。村子东边是形似奔马的马连山,半山半水把椤棬村围了个封闭的圆,酷似坐落于盛满食物和水的盂中。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无意识地把村名简写为罗棬村。铅字向电脑文字过渡时,字库里尚没有“棬”字,就被登记成了“罗圈村”。椤棬村辖椤棬和下庄两个自然村,面积约1.3平方公里,距五龙镇区西南2公里处。有耕地917亩,8个村民小组,495户人家,总人口2050人。20世纪70年代初大办水利工程时,石官、上庄(当时椤棬归上庄大队)、阳和、渔村四个大队在椤棬村北的马连山半山腰共-建了椤棬排灌站。 |
石官村 |
石官村位于北纬35°46′,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东1公里处,辖石官、赵官、马官、宋官、新农村、东南坡、西南坡、岭子南、向阳、楞石、天之邻、羊圈沟1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3600亩,村民1320户,5280口人。东边与七峪接壤,南边是鸡冠山,西紧邻阳和村,北边是峨眉山。S226省道和S305省道在石官村交叉穿越。据《石氏家谱》和石氏家族明朝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石家先祖石有信奉召东迁,从山西潞安府平顺县南关携全家迁至林县横水石家壑。到先人石应斗辈又从石家壑迁到淇南峨眉山前立村,被称为石家村。石家迁此后辈辈出大官,故又被当地人称为“官村”。后赵、马、宋氏也在官村周围立村,为沾点官气,都叫成了官村。为便于区分,后分别叫石家官村、赵家官村、马家官村、宋家官村,简称为石官、赵官、马官、宋官,这便是五龙历史上民谣中的“四官村”。村南鸡冠山下有一千年古刹龙泉寺,寺内有淇河八景之一的“龙泉双柏”碑,乃清康熙三十四年林县知事熊远寄题书。石官村南原有一“贞节牌坊”,系清朝嘉庆皇帝御赐圣旨为朝中督学石庆云之母18岁守寡的谭氏所建。牌坊宏伟精美,柱石和横梁均有二米多粗,上有三道横梁。第一道与第二道横梁间嵌一长方形石块,上刻“奉诏”,门眉大字书写着“石文明之妻贤孝坊”,落款为“嘉庆九年奉旨建坊旌表节孝”。第一道横梁正面刻着八仙过海人物,背面刻西游记人物。第二道横梁正背两面刻着文武百官,可惜毁于1976年文化革命中,现只存有几段残柱断梁。 |
泽下村 |
泽下村位于北纬35°46′,东经113°57′,五龙镇区东北3公里处,辖东泽下、西泽下、琅沃、白岭根四个自然村,东靠白岭,西依峨眉山,南与石官村接壤,北与石阵村毗邻,村庄居于一个小盆地之中。有1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1780亩,950户人家,3655口人。据村中“佛堂寺”北宋碑文记载:村名原叫“官开村”。历史上雨水充沛,村居盆地,由于大涝,一片汪洋,土地都成了沼泽地,由此更名为“泽下村”。新中国成立初期,泽下村甚为为辉煌。1950年,刘振元、刘振东率先组织七户农民成立互助组,后发展为合作社,为林县最先成立的合作社,当时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于1956年1月1日亲自到泽下村佛堂寺大戏楼上宣布,命名其为“林先社”,后成立泽下乡、泽下人民公社,驻地都在泽下村。1958年底,泽下公社驻地移到牛家岗,1994年11月又移到金岗山。一直到1996年前,还都使用泽下这个名称。泽下村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故乡,村东有座孤山,名曰小神山。山旁有一墓地,据传是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正宰相)刘统勋之父刘应乾及祖上坟茔,墓前盘龙大碑上有刘统勋亲笔留墨“统勋远道寻根叩拜先祖”十个大字及刘统勋返乡寻根祭祖的经过。可惜盘龙碑于20世纪70年代被毁掉。 |
七峪村 |
七峪村位于北纬35°45′,东经113°59′,距五龙镇区东10公里处。东边是东大岭,与淇县搭界,南边与丰峪村相连,西边是石官村和城峪村,北与碾上村毗邻,S305省道穿境而过,辖上七峪、下七峪、牛羊驼、香庄、东杓把、漕旺水、南沟、岗泉、西沟、岗泉南沟、尖瓦沟、沟窑头、井沟13个自然村,面积30.8平方公里,耕地1450亩,21个村民小组,745户人家,3098口人。历史上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漆树,明朝洪武年间,几户迁民从洪洞老槐树下到此落脚生息,以熬漆为生,故取名漆峪村,后为书写方便改为七峪村。七峪村属河南省古村落,武家大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砖石木雕做工精致,九门相照,十分气派。在东大岭山顶与淇县交界处有“淇林岩”庙宇群,大门楹联为:“一步跨两县莫说腿长路短,庙中求神佑不论贫富贵贱”。“淇林岩”是休闲好去处,站立山头,鸟瞰两侧,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满目青翠,心旷神怡。S305省道如苍龙起舞,盘旋于大山两侧。七峪村已被打造为“蟠龙峪旅游度假区”。 |
碾上村 |
碾上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4°02′,距五龙镇区东北12公里处,南与七峪村相邻,北是盘石头水库,东与马兰村毗邻,西与桑峪村隔山相连。辖碾上、上楼沟、底楼沟、寺口、兆峪、梭沟口及东岩上、西岩上8个自然村。面积15.3平方公里,耕地1400亩,950户人家,3868口人。村中有一文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中碑文记载,明朝时此地有一槽大碾子,摊一底谷子足能碾出一石米,故取名“碾子村”。后来人们觉得村里人口不旺,怀疑村名叫得不吉利,把小孩儿都碾了,就把村名改成了“碾上村”。碾上村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摆脱交通闭塞的困境,他们发扬红旗渠精神,硬是靠一锤一钎,手挖肩扛,坚持十年挖山不止,在南大岭下开凿出一条长634米、高7米、宽8米通往淇县境内的隧洞。碾上境内有著名的“华严寺”“南泉寺”“寂静庵”遗址,还有一座基督教堂,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碾上的红薯粉条、粉皮非常驰名,有丰富的方解石矿藏。碾上村境内有盘石头水库的优势,已打造成山清水秀的旅游度假区。 |
丰峪村 |
丰峪村位于北纬35°42′,东经113°57′,距五龙镇区南10公里处,东与淇县交界,南与卫辉毗邻,西与古城谷泗沟边界小头创接壤,西部北部与阳和村呼应。境内的三县垴,是林州市、淇县、卫辉市三市县交界处。S226省道、鹤辉高速从境内东西穿过。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721亩。辖丰峪、东岩、冯家峪、新庄、老北沟、庄沟、驴驮沟、小西沟、东坡、二道庄、老君沟、槲坡、窟窿沟、三道庄、南沟、四道庄、猪圈绝、外良峪、小良峪、大良峪、东岭上、老黑沟、羊圈凹、中心界、老里沟、小车辋、大车辋、南坡、五龙洞口29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618户,1672口人。丰峪村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故名“峰峪”。20世纪80年代,人们为追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改名为丰峪。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自然奇迹天生桥,是休闲旅游的绝妙之地。 |
渔村村 |
渔村位于北纬35°46′,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1公里处。西临淇河,南为马连山,北靠日月山,东是五龙镇政府所在地金岗山,S305省道穿村而过。很早以前,淇河水在渔村周边积成一片汪洋。北宋南迁后连年战争,变得人烟稀少,一于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于村”。因于家捕鱼为生,慢慢演绎为渔村。渔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2335亩,15个村民小组,村民782户,人口3050人,40多个姓氏。渔村紧靠淇河,水利条件良好,曾与他村合修南、北排灌站。联产承包后,两处排灌站荒废。村中“徐氏宗祠”乃隆虑、辉县、卫辉、淇县徐氏家族祖祠堂,建筑艺术精湛,与村中的广和寺被列为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林州市党史馆记载,八路军129师太行五分区于1943年8月在渔村徐氏宗祠和广和寺设立野战医院,长达7年之久,先后有8000余名战斗伤员在此医治。这些伤员有的重返部队继续作战,有的因残转至后方工作,也有少数重伤人员抢救无效长眠于渔村土地上。2015年,村民张建启被被评为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
西蒋村 |
西蒋村位于北纬35°46′,东经113°55′。村名来源于历史事件,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在东城(今五龙镇城峪村)筑城屯兵,命大将窦建德在东城之西驻防,因而得名东主西将。后高士达被隋将杨义臣打败,战死石阵,窦建德率残部逃往河北,西将驻地逐渐荒芜,故“将上长草”改为西蒋村。过去西蒋有大西蒋、小西蒋之分,现已连为一体。全村6个村民小组,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470亩,601户人家,2652口人。东边与石官村为邻,南边是五龙镇政府所在地,西边是金岗山、凤凰山,北边与陈家岗毗邻,S226省道S305省道纵横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西蒋逯懿为光绪己丑年进士,钦点同州衔五品,任保定府知府,当地流传逯懿小时候还记得前世之事。前生在世时,临终对儿子说下辈子要到西蒋转生逯懿,后果有一白发老人到西蒋认十来岁的逯懿为父。村西北“逯氏祖茔”有牌坊、蛟龙碑等文物,是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石阵村 |
中石阵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7′,距五龙镇区北4公里处,S226省道从村中穿过。东边是大岭关,南边与泽下、薛家岗接壤,西边是凤凰山,北与长坡村毗邻,辖贾峪、前石阵、中石阵3个自然村。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2785亩,有14个村民小组,1286户人家,4965口人。村名来历于历史故事,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在东城(今城峪村)屯兵,在前、中、后三个石阵摆开战场,被隋朝派来的太仆卿杨义臣打败,高士达战死,三个战场均失守,故名此地为“失阵”,后村民觉得失阵不吉利,便改成了石阵村,历史上也曾叫过“石砧”“得阵”。石阵是五龙川面上民谣中七石阵(前石阵、中石阵、后石阵、东庄石阵、后庙石阵、下街石阵、庙沟石阵)所指,村中有泰山庙创建于明朝。石阵是林县历史上著名的南刘北张东靳西常的南刘所指,官宦“小毡帽”刘振峰的“刘氏庄园”,是林州清代最大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98平方米,以四合院九门相照建筑布局为主。刘氏庄园现存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一栋,四合院20多个,其中主院10个,房屋294间。高大的门楼、宽厚的院墙、青石基础、青砖墙壁,给人庄严雄伟之感。从西向东,随地势步步升高,形成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的建筑群,现为河南省古村落。 |
荷花村 |
荷花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北5公里之地,南西北三面淇河环绕,东边是老寨垴,与合脉掌及临淇镇党街村接壤。荷花村历史悠久,1972年平整土地时,曾从地下挖出石攫头、石斧等新石器时代遗物,还挖出一个殷商时期的大青铜鼎,可惜当时正处在-的“文革”时期,破“四旧”之风刮得正盛,挖出的青铜鼎被当作废铜卖掉了。后林县文化馆派人追讨,未找到下落。此外,还挖出大量豆、鬲等绳纹泥质灰陶。除7000余平方米“荷花遗址”外,还发现“荷花池遗址”,池塘四周有用青石与石灰垒砌的印记,池底有许多散落的莲子,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名来历更是神奇,村里老辈人口口相传,以前淇河水很大,村南淇河正中有一孤石,中间有一石缝,里面长着一株妖艳荷花。一南人从此路过,说这是吉祥之物,村里要出一个王后。后来果真应验,出了一个王后,小名就叫“荷花”,村名由此而生。全村辖荷花,村东坡、村南沃、小荷花四个自然村,面积共3.6平方公里,耕地1456亩。有12个村民小组,农户670户,2713口人。村东老寨垴山根有开凿于隋唐时期的一个石窖,村南有24孝之一的“王祥卧冰”遗迹,这段河面冬天烟雾缭绕,不会结冰,是当地一大奇观。村南淇河南岸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台寺,村西淇河西岸有林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雷音寺”。淇河鲫鱼乃河中珍品,曾作过皇宫贡品,诗经中曾有“以其食鱼,唯淇之鲫”的诗句,“荷花淇河炖鱼”国内驰名,现村里开有十余家“淇河炖鱼渔庄”,每天前来品尝者络绎不绝,除本市外,还有郑州、新乡、焦作、安阳、鹤壁等地的客人。 |
上庄村 |
上庄村位于北纬35°45′,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南3公里处。东接阳和村,南邻栗家凹村,西边是淇河,北为椤棬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1164亩,有9个村民小组,515户村民,2110口人。明朝初年,张氏一族在洪洞县大移民潮中,从山西省壶关县迁居林县,在临邑(今临淇镇)东南淇河边立村。因紧邻临邑古镇,且位于集镇东南部上方位置,故取名临上村,即“临邑上庄”的意思,实际用口语叫起来,不说“临上村”,依然叫上庄村。中国古时每一集镇,都有上下庄相配,从北往南无不如此。上庄村北边的村子地势没有上庄高,故名为下庄村。20世纪中叶,上庄村辖椤棬和栗家凹,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热潮中,修建了“一渠串八库”水利工程,当时是河南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1975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在河南省委领导人刘建勋陪同下,轻车简从,先去新乡县参观了七里营刘庄村,而后直接来林县,参观了上庄大队第四水库建设。 |
岭后村 |
岭后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北3公里处,西邻淇河与临淇镇杨村隔河相望,东边是晒经坡,北与荷花村接壤,南是象岭。据当地碑文记载,岭后村和岭南村原来都叫东杨村,现在的临淇镇杨村叫西杨村。为避免重复,后人把象岭之南的东杨村改为岭南村,象岭北边的东杨村改为岭后村。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1270亩,有10个村民小组,512户人家,2660口人。村北的淇水河畔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阳台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遗址3000平方米,东南北三面断崖,环绕淇河,呈高台地结构。寺内有双石唐塔,上镌刻四行文字:“维大唐天宝九载岁次庚寅八月十八日”“浮图主孟崇仙抽缄财敬造石浮图九层七级今将成就”“上为开元圣神文武皇帝陛下郡守又为七代先臣”,“师僧父母普及法界苍生同沾此福”。1996年春,由于东塔倾斜,人们在对东塔进行修复施工时,从塔底下发掘出一尊佛骑大象的白玉石雕,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由于疏于保护而被不法之徒-。1993年,村医宋成元被评为“全国模范乡村医生” |
桑峪村 |
桑峪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9′,距五龙镇区东北10公里处,辖东桑峪、西桑峪、新庄、小庄、大理沟5个自然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有12个村民小组,809户人家,2972口人。东与碾上村隔山相邻,南与城峪村接壤,西是抬灵关,北与花营村毗邻。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在石阵失阵,被隋将杨义臣打败阵亡,大将窦建德急忙令士兵抬着高的灵柩翻过抬灵关(今名台岭关)喘过气来,士兵们才顾得上放声大哭,故此山沟名为“哭丧沟”,后来这里的人觉得这个名字很败兴且不雅,就改成了“桑峪村”。村东半山腰上有一古水井,井旁有一石碑记载:“清康熙五十三(1714)年,天下大旱,桑峪村人吃水需到十里之外的淇河挑水吃,村中一老汉赵继周发现一只猫圪獜(松鼠)从地头的石缝中钻出,身上湿漉漉的,由此推测石缝下有水,便组织村民挖掘,从康熙五十三年开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26年,硬是一锤一钻打出深20米、直径1.2米的水井,人们叫它“猫圪獜井”。1980年桑峪村民从此井下挖了一个长400米、高2.5米的隧洞,直通猫圪獜井底,把水引到村头一个大型蓄水池中,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 |
文峪村 |
文峪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北5公里处,四面环山,北方留一山沟出水,东与石阵村中隔凤凰山,南与南沃村中隔铁钉垴,西隔米山与合脉掌相邻,北边出口处是河头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900亩,辖文峪、孟家庄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40户村民,1197口人。村名来源于地形,因村四周环山,只有北边有一小出口,貌似一瓮,故取名“瓮峪村”,后为书写方便改为“文峪村”。文峪村建有“盛林生态园”,各种果树漫山遍野,度假村、垂钓湖,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是旅游休闲、采摘观光的好去处。 |
城峪村 |
城峪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3°59′,距五龙镇区东8公里处,S305省道穿境而过。辖东城峪、西城峪、滴流棚3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403户人家,1695口人,北与桑峪村为邻,东边是七峪村,南边是尖瓦岭,西边是白岭,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852亩。城峪是个古老城堡,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所建,当时叫东城。隋朝末年,群雄纷起,各支起义军抢占地盘。高士达坐镇东城,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命大将窦建德在西边不远处(即西将,今西蒋村)屯兵。公元616年,隋王朝派太仆卿杨义臣领兵讨伐。面对强敌,窦建德提议避开隋军锋芒,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伺机出击。高士达不听劝告,在今石阵村摆开前、中、后三个战场,结果被隋军所败,三个阵地均失守,高士达也当场阵亡。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和成立砖厂时,古城遗址被发掘出来,城址地面散布有大量的绳纹板瓦和简瓦残片,城址北部有很长一段夯土台和壕沟,环城墙的东、南、西三面山上发现了五个烽火台遗址,出土了大量箭簇,稍远处还发现了护卫城堡的石筑长城。长城及城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村 |
岭南村位于北纬35°46′,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2公里处,地处淇河东岸,临淇淇河大桥东头,S226省道穿境而过。东边是显圣山,南边是渔村及五龙卫生院,西边与临淇杨村隔河相望,北边为象岭。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96亩,6个村民小组,450户人家,1750口人。据当地碑文记载,历史上象岭南北两个村庄都叫东杨村,临淇现在的杨村叫西杨村。为避免村名重复,把两个东杨村以象岭为界叫成了岭南村和岭后村。另据《张氏家谱》和张氏祠堂碑文记载:张氏先人大明成化五年因逃荒要饭从陈州府逍遥镇流落于此,繁衍生息,于是有了淇河两岸多个村庄庞大的张氏家族。张氏家族到第十七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富甲一方的六兄弟,不仅家财万贯,且个个都是太学生。张氏大院是目前村里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有50多间,主楼雄伟壮观,二层正面泰山石门楣上镌刻的“留侯家风”,表现了主人对先祖张良(被汉高祖封为留侯)的崇拜与敬仰。院南边门楼四根石柱上分别刻着颜体对联,笔力雄健圆润,气势庄严恢弘,一组上 书:“道理无穷看一篇多一篇旨趣,光阴有限闲半日少半日工夫。”另一组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墳五典八索九求。”本世纪初,岭南村支书郝合兴致富不忘报效桑梓,出资千万把岭南村打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并大力捐赠慈善事业,2014年荣获“中国农民十大慈善家”称号。 |
合脉掌村 |
合脉掌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西北4公里,辖合脉掌、桃峪两个自然村。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2774亩,全村12个村民小组,814户,3041口人。南与南沃村毗邻,北与临淇镇党街村接壤,东边是文峪村,西边是荷花村,村庄坐落于山间小盆地之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经山坡上下来的洪水冲刷,形成五脊六沟的地形。登高鸟瞰全境,宛若右手之掌,村落正居于手掌掌心,故有合脉聚掌之意,取名合脉掌村。明平度太守冯栋生于此村,墓地有一个叫“太守坊”的大石碑坊,上 书“明直奉大夫平度太守冯公墓”,为安阳明时阁老郭朴所题,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仅存部分构件。东山东桃凹内有一石窖,开凿于唐代。 |
牛家岗村 |
牛家岗村北纬35°47′,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北2.5公里。东与薛家岗接壤,南与陈家岗毗邻,西为五螺山,北为椿树岭。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281亩,3个村民小组,322户人家,1386口人,省道S226从村东绕过。1994年之前,牛家岗为泽下乡政府所在地。据牛家岗村《牛氏家谱》记载,大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祖上牛兴奉诏东迁,自山西省潞安府壶关县小沟沙谷村迁居河南省彰德府林县南乡淇东椿树岭下。因所处岗坡地带,以姓氏、地形、风水命名牛家岗。五龙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谣中说:“七石阵,六个岗(牛家岗、于家岗、陈家岗、党家岗、薛家岗、唐家岗),四官村,两西蒋,前后阳和上下庄,抬起渔村攮吕庄”的六岗之一。村东五螺山上的老奶奶庙,历史悠久,据传创建于汉朝武帝年间,庙内石供桌上刻有“大明正德十三年六月十一日重修”字样,为纪念汉景帝三女儿隆虑公主所建。历史以来,正月十六庙会盛大隆重,涉及范围遍布百里之外,各村年关社火都要在此庙会上排队表演达五天之久。庙会风俗,流传至今。 |
长坡村 |
长坡村位于北纬35°49′,东经113°57′,村西是S226省道,距五龙镇区北5公里处。南与石阵村紧邻,东边是大岭关,西边是凤凰山,北边与河头村接壤。辖后石阵、申家窑、长坡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907亩,村民380余户,1306口人。系历史故事取名,相传明朝胡大海0洗县时,这里山高沟深,坡长林密,便于百姓躲避胡大海的追杀,五龙盆地的百姓多来此地藏身,故名“藏坡”。后人觉得藏坡不雅,便又改为“长坡”。村中三圣寺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村前的刘氏祖茔,建筑规模宏伟,工艺精湛,碑刻字体飘逸,石柱飞龙舞凤,具有很好的文物价值。 |
马兰村 |
马兰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4°03′,距五龙镇区东北14公里处,马兰村四面环山,东、南、北被鹤壁市包围,西与碾上村接壤,辖马兰、亚园两个自然村,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900亩,有9个村民小组,442户人家,1725口人。村名来源于历史事件,据传明朝初期,这里刚从洪洞老槐树下迁来几户居民,在一个严冬的拂晓,一伙山贼土匪来此抢掠,山贼马队刚走至玄阳山腰咸豆石下,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迫使山贼马队不得前行。尽管山贼扬鞭使劲抽打坐骑,而马只是嘶鸣而不肯迈步。马的嘶鸣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村民,人们从山头居高临下滚下石头,把山贼马队砸得狼狈逃窜。村民为纪念斗贼成功,便给村子起名为“拦马”村,后觉得“拦马”叫起来不顺口,就把两字颠倒过来叫成了“马兰”村。1949年农历二月二十九,在马兰村发生过著名的“马兰战役”,国民党残部王三祝妄图从鹤壁经过马兰逃往太行山深处,被刘保柱为首的东山民兵营在马兰打得溃不成军,又退回鹤壁,最后被解放军消灭。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时,村民王磨妞被评为特等劳模。马兰村西的玄阳山也叫马兰老爷顶,山顶有规模宏伟的祖师庙,站在山顶,碧波荡漾的盘石头水库尽收眼底。 |
阳和村 |
阳和村位于北纬35°45′东经113°55′。村北是五龙镇政府所在地,南面是雁顶山,东边与石官村以珠山为界,西边与栗家凹、上庄毗邻。S226省道和S305省道贯穿东西南北,辖前阳和、后阳和、大虎山、小虎山、李家庄、上荒6个自然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2668亩,21个村民小组,1113户人家,4421口人。村名来源于山水地名,前后阳和中间有一孤山,名曰“羊山”,山北清泉寺前有一常年喷涌的山泉,形成一条河流,汇入淇河,此河名曰“羊河”,据村中清泉寺碑文记载,阳和村就是以这条河命名为“羊河村”,境内泗沟灵泉观又名“禅房寺”,山势险峻,清泉流淌。寺中有元明清石碑多处,刻工精美,碑文记载始建于元宪宗八年,其中元代王志真撰刻《重修灵泉观碑记》及多处碑中都有提到“史魏川石城谷阳和寨灵泉观”,对考证战国古石城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史料,也蕴含出村名由羊河村——阳和寨——阳和村的演变。灵泉观现为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沃村 |
|
薛家岗村 |
薛家岗村位于北纬35°47′,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北3公里处,S226省道从村东穿过。辖薛家岗、唐家岗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1380亩,370户人家,1380口人。东与泽下村、陈家岗村接壤,南、西两边紧邻牛家岗村,北边依凤凰山,西北与石阵相毗邻。据薛家岗《薛氏族谱》记载,大明洪武七年,薛氏兄弟薛阡、薛陌和一唐姓人家,奉诏东迁,自山西省潞安府壶关县北唐村来到林县,薛陌落籍东姚西峪,薛阡与唐家落籍淇南史魏一里零泽村,但零泽村已湮没,只有被土掩埋了半截的关帝小庙和几间倒塌的破草房。薛阡在关帝庙东定居,取名薛家岗,唐姓在关帝庙西定居,取名唐家岗。唐家岗村前有一古井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唐家岗人长期饮用此井水,无人患癌症,是闻名遐迩的长寿村。井水经中国科学院1975年分析化验,确认不含亚硝酸盐氨(致癌物)和氨氮成分,且有6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建在薛家岗村的林州市红旗渠酒业有限公司的酿酒用水。薛家岗村中有“观音堂”很是驰名。村东卧虎山是一孤山,山上有二龙庙,虎溪绕山流过,山青水秀。 |
河头村 |
河头村位于北纬35°50′,东经113°56′,距五龙镇区北10公里处,S226省道在此穿过河头淇河大桥,纵贯河头南北,东与花地村一衣带水,南与文峪村接壤,西与临淇镇联庄村隔河相望,北边是东姚镇黄贝沟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670亩,辖东河头、西河头、刁公岩、高照峪、东香磨、西香磨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46户人家,3170口人。素有北国漓江之称的淇河在河头画了个开口朝北的月牙形,河头村就坐落在淇河围成的月亮弯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背后山峦层叠,恰如一副巍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的山水画卷,是淇河风景最胜处,被誉为“林州的小江南”。《说文解字》有“阳,水之北也”。《康熙字典》注释:“头,阳也。”故“河头”村名来源于淇河之阳的地理位置。河头村位于淇河北岸,即淇水之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记载,河头村曾叫过河合村,是因为淇淅二河在村西汇合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从河头出土的石盆(现存于安阳市博物馆)、石碗、石镢、石刀等器皿可以证明,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河头村中的佛爷庙,始建年代不详,有明朝重修碑文,位于河头淇河南岸的“神帅顶”,建在山势陡峭的绝壁上,是一个分前、中、后的庙宇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盛大庙会。盘石头水库蓄水后,这里成了半淹没区,2016年已有2/3的村民迁徙于鹤壁市淇滨区。 |
栗家凹村 |
栗家凹村位于北纬35°44′,东经113°54′,距五龙镇区西南3公里处,东为阳和村,南是临淇镇白泉村,西接临淇镇东张村,北边紧邻上庄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823亩,有5个村民小组,267户农户,1060口人。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有几户人家从洪洞老槐树下迁徙于此,开荒生息。因都是山坡小地,不适合种庄稼,仅在大一点的地块种小麦、玉米、谷子,其他大部分山坡地都栽植了栗树。栗子既是干果,又能当粮食充饥,且旱涝都有收成,靠栗树养育了村民。因村子地处山坳,故把村名取为栗树凹。而距栗树凹村西边一带的迁民看到栗树凹村民种植栗树生活自足,便也纷纷仿效,种起栗树,并把村名也叫成了“栗树凹”。村子重名不便于远方亲友探访,又不想与其他“栗树凹”村的人争辩,当地村民就又把村名改成了栗家凹,但并非是栗姓人家居住之地。栗家凹老爷顶上的真武庙居高望远,地势险峻,站在老爷顶,整个五龙和临淇盆地风光尽收眼底,是“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50年代初,栗家凹村牛喜生获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