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总人口1.5万,辖8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00个村民委员会。
米林藏语意为“药洲”。米林县的前身为则拉岗宗。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专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又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至今。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多宽谷,平均海拔3700米,相对高差较小。该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为17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春旱、冰雹和病虫害等。
已初步发现的矿种有砂金、石膏、石灰石、铬、铁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能、豹、野耗牛、香捧、水獭、虫草、贝母、当参、红景天、天麻、三七、雪莲花等。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
东多地处海拔2950米。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林泽公路从城外通过。建有邮局、银行、商店、医院、影院、学校、书店、电视台、招待所等服务设施。
全县有装机容量1600千瓦的南伊电站,3 个乡(镇)电站,全县电力装机容量2264.4千瓦,全县村通电率74。米林至八一输电线路并网工程正在实施。
米林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90公里,境内有一条省道林邛公路,主要公路干线有林邛线、岗扎线、岗派线三条。全县行政通车率达86,乡(镇)通车率达100;国家投资亿元修建的林芝米林机场距米林县城12公里,72公里机场路从林芝修至米林县城,并向南伊沟延伸2公里。
米林现拥有米林宾馆、厦门大酒店二家涉外旅游定点宾馆。其中厦门大酒店由我县招商引资2500多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设,内部装修豪华,娱乐配套设施齐全。
米林现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2647人,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8、99以上,有2家幼儿园(私营1家)。
全县有电视差转台1个,中波台1个,乡村电视覆盖率达92,广播电视同步覆盖率达82.7,文化基础设施有厦门文化广场,有1个县文化馆,8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有县人民医院一所,乡(镇)卫生所8个。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孤峰揽胜的南迦巴瓦峰和江心的沙洲以及山脚下的沙丘链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极其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其中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尚侍人们继续探索。著名的雅鲁藏布江绕山峰形成大拐弯,致使海拔2800米的江面层层波浪,水流湍急,形成蔚为壮观的“江水倒流”。被列为西藏重点旅游区的还有尼洋曲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的南伊珞巴新村和南伊沟茂密的原始森林。
自然地理
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西部与朗县、北部与林芝县、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毗邻,南部与印度接壤,边境线长180公里。
全县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县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
米林县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县界上的最高峰南迹巴瓦峰7782米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自垒峰隔江相望。
米林境内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公里。全县有5条较大的支流,河流总长1077公里,水利资源和淡水渔业资源丰富。
米林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2℃,降水量641毫升,85的雨水集中在6-9月份,无霜期为170天。印度洋与孟加拉湾暖流通过雅鲁藏布江通道,形成亚热带、温带、寒带并存的特殊气候。
米林县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春旱、冰雹和病虫害等。
米林藏语意为“药洲”之意。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境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主要有虫草、红景天、当归、雪莲、秦艽、雪山一枝蒿等。以及松茸、厥菜等多种菌类、蕨类植物。是世界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堪称生物基因库。
全县有林地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11,林木总蓄积量9150万立方米。主要林木品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杨桦、高山栎、青冈和巨柏等,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栖息着野耗牛、叶猴、香獐、水獭、野熊、羚羊、野鸡等野生动物。矿产资源初步勘探发现有石膏、石灰石、铬、铁、砂金、水晶石和电气石等,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米林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土地资源富饶,现有耕地4.36万亩。
历史沿革
米林县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米林藏语意为“药洲”之意。
米林县的前身为则拉岗宗。
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专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 ,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至今。县府现驻米林乡。
2002年米林县总人口约2万。
经济概况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木材,总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年平均采伐量6万立方米。现有电站、木材加工、粮食加工等一批基础工业,其余为民族手工业。
截止2003年底,全县实现GDP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4100万元,第二产业4900万元,第三产业900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541.2万元,同比增长4.08%;财政收入完成776万元,同比增长8.18%;税收完成830万元,同比增长18.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073.38万元,同比增长15.6%;粮食总产量9624.27吨,同比增长1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08.5元,其中现金收入1480元。
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8亿元,(不包括机场和机场路),机场、机场路、岗派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90户582人的“天保搬迁”和82户415人的扶贫搬迁工作。
目前全县的通电、通路、通水率分别达到了80%、86.4%、72.5%。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98%。同时厦门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支援力度,拓宽援藏领域,使援藏总资金突破4000万元,总项目达28个,厦门社区文化广场、汽车站、城网改造等9个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促进了米林县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城的品位。
米林目前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点360个,从业人员614人。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税务、工商、邮政、电信、移动通信等服务性机构。其中: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54户,移动通讯用户800户,村通电话率18,通光缆的乡(镇)达到60,乡乡实现了通邮。
如今的米林县各族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行政区划
卧龙镇 总人口2931人。米林镇 总人口4460人。派镇 总人口1771人。里龙乡 总人口1384人。南伊乡 总人口973人。扎绕乡 总人口2909人。羌纳乡 总人口2149人。丹娘乡 总人口1470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万人 | 9471平方公里 | 540422 | 860000 | 0894 | 查看 米林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米林镇 | 约2000人 | 10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米林镇谷歌卫星地图 |
卧龙镇 | 约4000人 | ·米林县旅游·米林县特产·墨脱县十大特产·米林县十大特产·米 |
---- |
查看 卧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
派镇 | 0 | 0 |
---- |
查看 派镇谷歌卫星地图 |
丹娘乡 | 0 | 12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丹娘乡谷歌卫星地图 |
南伊珞巴族乡 | 约400人 | 2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南伊珞巴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
羌纳乡 | 约2000人 | 240平方公里 |
---- |
查看 羌纳乡谷歌卫星地图 |
里龙乡 | 0 | 3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里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
扎西绕登乡 | 约2000人 | 3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扎西绕登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巴宜区 |
巴宜区,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地处中国西藏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雅鲁藏布与尼洋河在此相汇,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区域,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 巴宜区国土面积10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草场面积56.5万亩,森林面积502万亩。辖2个街道、3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107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2013年)。区政府驻地双拥路街道。 巴宜区平均海拔3000米,相对高差2200-4700米,位于巴宜与米林交界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境内从亚热带到寒带植物都有生长,素有“绿色宝库”之称。 巴宜区(原林芝县)古称工布,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史前时期。20世纪70年代,尼洋河边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骨和墓葬群,考古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林芝地区已有人类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巴宜区曾设则拉宗、基巧宗,隶属西藏地方嘎厦政府。 1959年9月,则拉宗、德林宗和贡穆宗3宗合并成立林芝县,驻地尼池村,直属林芝专署。 1960年,设八一区。 1964年林芝专署撤销,林芝县划归拉萨市管辖。 1986年林芝行署成立,林芝县又划归林芝行署管辖至今。 1987年,八一区改为八一镇。- 1997年,林芝县辖1镇6乡,县政府驻达则乡。 2000年,林芝县辖3个镇、4个乡,根据当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960人。 2005年10月9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林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林芝镇(达则乡更名改建)迁至八一镇。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林芝地区和林芝县,设立地级林芝市和林芝市巴宜区,巴宜区人民政府驻双拥路街道尼池路4号。[4] 6月5日,巴宜区正式成立。 |
工布江达县 |
|
米林县 |
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总人口1.5万,辖8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00个村民委员会。 米林藏语意为“药洲”。米林县的前身为则拉岗宗。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专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又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至今。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多宽谷,平均海拔3700米,相对高差较小。该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为17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春旱、冰雹和病虫害等。 已初步发现的矿种有砂金、石膏、石灰石、铬、铁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能、豹、野耗牛、香捧、水獭、虫草、贝母、当参、红景天、天麻、三七、雪莲花等。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 东多地处海拔2950米。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林泽公路从城外通过。建有邮局、银行、商店、医院、影院、学校、书店、电视台、招待所等服务设施。 全县有装机容量1600千瓦的南伊电站,3 个乡(镇)电站,全县电力装机容量2264.4千瓦,全县村通电率74。米林至八一输电线路并网工程正在实施。 米林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90公里,境内有一条省道林邛公路,主要公路干线有林邛线、岗扎线、岗派线三条。全县行政通车率达86,乡(镇)通车率达100;国家投资亿元修建的林芝米林机场距米林县城12公里,72公里机场路从林芝修至米林县城,并向南伊沟延伸2公里。 米林现拥有米林宾馆、厦门大酒店二家涉外旅游定点宾馆。其中厦门大酒店由我县招商引资2500多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设,内部装修豪华,娱乐配套设施齐全。 米林现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2647人,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8、99以上,有2家幼儿园(私营1家)。 全县有电视差转台1个,中波台1个,乡村电视覆盖率达92,广播电视同步覆盖率达82.7,文化基础设施有厦门文化广场,有1个县文化馆,8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有县人民医院一所,乡(镇)卫生所8个。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孤峰揽胜的南迦巴瓦峰和江心的沙洲以及山脚下的沙丘链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极其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其中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尚侍人们继续探索。著名的雅鲁藏布江绕山峰形成大拐弯,致使海拔2800米的江面层层波浪,水流湍急,形成蔚为壮观的“江水倒流”。被列为西藏重点旅游区的还有尼洋曲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的南伊珞巴新村和南伊沟茂密的原始森林。 自然地理 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西部与朗县、北部与林芝县、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毗邻,南部与印度接壤,边境线长180公里。 全县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县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 米林县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县界上的最高峰南迹巴瓦峰7782米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自垒峰隔江相望。 米林境内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公里。全县有5条较大的支流,河流总长1077公里,水利资源和淡水渔业资源丰富。 米林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2℃,降水量641毫升,85的雨水集中在6-9月份,无霜期为170天。印度洋与孟加拉湾暖流通过雅鲁藏布江通道,形成亚热带、温带、寒带并存的特殊气候。 米林县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春旱、冰雹和病虫害等。 米林藏语意为“药洲”之意。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境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主要有虫草、红景天、当归、雪莲、秦艽、雪山一枝蒿等。以及松茸、厥菜等多种菌类、蕨类植物。是世界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堪称生物基因库。 全县有林地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11,林木总蓄积量9150万立方米。主要林木品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杨桦、高山栎、青冈和巨柏等,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栖息着野耗牛、叶猴、香獐、水獭、野熊、羚羊、野鸡等野生动物。矿产资源初步勘探发现有石膏、石灰石、铬、铁、砂金、水晶石和电气石等,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米林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土地资源富饶,现有耕地4.36万亩。 历史沿革 米林县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米林藏语意为“药洲”之意。 米林县的前身为则拉岗宗。 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专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 ,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至今。县府现驻米林乡。 2002年米林县总人口约2万。 经济概况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木材,总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年平均采伐量6万立方米。现有电站、木材加工、粮食加工等一批基础工业,其余为民族手工业。 截止2003年底,全县实现GDP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4100万元,第二产业4900万元,第三产业900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541.2万元,同比增长4.08%;财政收入完成776万元,同比增长8.18%;税收完成830万元,同比增长18.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073.38万元,同比增长15.6%;粮食总产量9624.27吨,同比增长1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08.5元,其中现金收入1480元。 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8亿元,(不包括机场和机场路),机场、机场路、岗派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90户582人的“天保搬迁”和82户415人的扶贫搬迁工作。 目前全县的通电、通路、通水率分别达到了80%、86.4%、72.5%。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98%。同时厦门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支援力度,拓宽援藏领域,使援藏总资金突破4000万元,总项目达28个,厦门社区文化广场、汽车站、城网改造等9个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促进了米林县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城的品位。 米林目前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点360个,从业人员614人。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税务、工商、邮政、电信、移动通信等服务性机构。其中: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54户,移动通讯用户800户,村通电话率18,通光缆的乡(镇)达到60,乡乡实现了通邮。 如今的米林县各族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行政区划 卧龙镇 总人口2931人。米林镇 总人口4460人。派镇 总人口1771人。里龙乡 总人口1384人。南伊乡 总人口973人。扎绕乡 总人口2909人。羌纳乡 总人口2149人。丹娘乡 总人口1470人。 |
墨脱县 |
墨脱县,曾经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直到1993年才有沙石公路通达墨脱县城,2009年4月20日,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奠基仪式在嘎隆拉雪山口举行。这一工程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 墨脱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的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也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三万多平方千米(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属于墨脱县的两万多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一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一岗日嘎布山脉的南部。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一说总面积30553 平方公里),其中墨脱实控1万平方公里,印度占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 万亩,森林面积 3200 万亩。2003年底,全县人口9759人。辖 8 个乡 ( 含一个民族乡 ) , 59 个村民委员会。墨脱藏语意为“隐莲盛开的地方”。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 3 千多种,竹类植物约有十几种,野生兰科植物 80 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42 种。另外还有千余种昆虫。 墨脱县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的南迦巴瓦峰高达7756米,下降到南部的仅数百米。形成“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年均温16℃,1月均温8.4℃,7月22.6℃ ,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达5000毫米,无霜期330天。水力资源极丰富,仅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处,水能就占全江的2/3,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1/10。境内有墨脱国家自然保护区 。1950年8月15日发生墨脱地震 。 县内自然条件优越,有“西藏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之称。原始森林类型众多,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等。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皆丰(见墨脱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明显。1982年开始对多雄拉山南坡至布裙山一带的八个垂直自然带谱进行重点保护。 墨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风光揽胜、科学考察、独特文化及探险登山。 自然地理 墨脱县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貌,平均海拔1200 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莲花。这里的地形有“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的民谣形容。 墨脱县境内有雄伟壮观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峰,这两座山峰是东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两座山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与山峰南坡上遍地生长着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座山峰的夹峙中雅鲁藏布江咆哮而出,于崇山峻岭间劈开一道深达五千多米的深壑,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最险峻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由南迹巴瓦峰脚下急转直下。纵贯南北。 雅鲁藏布江从朗县进入林芝地区,在米林县迎面遇上喜马拉雅山阻挡,被迫折流北上,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 墨脱县气候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无霜期340 天,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下,年降水量为2000 毫米左右。自然灾害有虫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 历史沿革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全域地形极象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卧图,因此又有说法这里是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并取名“白玛岗”。 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所以这里就成了朝佛圣地,多少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远千里、舍生忘死来到这里。 1881年波密王在墨脱设宗。 1927 一 1931 年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之间爆发战争,波密王战败。噶厦政行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墨脱7司建县。 1964 年划归拉萨市管辖。 1986 年2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东波。 经济概况 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鸡爪谷、黄豆、棉花、芝麻等。牧业经济比重不大。林业、副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 它丰富的林业、水利和农业资源足可以养活大半个西-口。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富足的地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长久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不但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经济建设也基本等于零,封闭使这里成为西藏高原上还保持着原始状态下的一个“孤岛”。 名特产品主要为野生果类和天麻、三七、鹿茸、靡香、猴头、胡黄连等。 矿产资源基本上还是未被普查的处女地。 行政区划 墨脱镇 总人口1878人。 背崩乡 总人口2138人。 德兴乡 总人口1549人。 达木乡 总人口729人。 旁辛乡 总人口1266人。 加拉萨乡 总人口812人。 甘登乡 总人口647人。 格当乡 总人口680人。 旅游资源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角,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面积3.4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200万亩,总人口1万余。墨脱意为“隐秘的莲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因为属喜马拉雅山东侧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墨脱县四季如春,气候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墨脱县平均海拔1200米,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高原,它的高度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它的周围砌着高耸的雪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风挡住山外的一切资源,再加一条边境线的圈围,切断了它的视野,并把它降到了井底。 墨脱县是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当地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是运出大山的仅有商品。 因为墨脱县的一切物资都是靠人背畜驮,这里物价较高。自墨脱解放以来,政府曾选定了5条修路路线,并付诸了行动。但因多方原因,最终未能让汽车顺利驶进墨脱,如今也只能分季分段通车,而且很难保证通行。许多专家经多年勘察,得出的结论是:墨脱处于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加之墨脱的气候潮湿多雨,使得墨脱实现通车的愿望困难重重。 扎墨公路(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全程141公里,这条1994年耗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公路也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如今公路上已长满了灌木和杂草,许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设的桥梁仅剩下一些锈蚀的钢架,墨脱如今仍旧保存着人背牲口驮的运输方式。 藤桥、溜索往来峡谷 瀑布、藤桥、溜索是墨脱最具特色的景观。墨脱山多、水多,瀑布也多,有的瀑布细弱如几缕轻纱,缓缓地从石壁上飘落下来,水珠被岩石碰撞得四分五裂,化作缕缕雾气,飘浮在山腰;有的瀑布水流宏大,吼声悦耳,四季不涸,十分壮观。在这些瀑布中,除了素有“藏布奇观”之称的大拐弯瀑布外,有高达400米的汗密瀑布,有从悬崖绝壁倒挂的“老虎嘴”瀑布,有云崖飞泻的地东瀑布,有云雾缭绕的背崩瀑布,还有银丝彩带飞舞的拉格瀑布。墨脱较有名的藤桥有背崩藤网桥、德兴藤网桥,都长约400米。其中德兴藤网桥横跨雅鲁藏布江,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藤网桥整个呈管状悬空,多位于峡谷险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桥随人的重力与河风吹送,左右晃悠幅度极大,但整座桥近似密封,不会有危险。墨脱著名的景观还有溜索,过溜索时以背对江面的姿式高速滑向对岸,需要较高的胆量和平衡技巧才能顺利过江。 佛之净土白玛岗的墨脱 墨脱古称“白玛岗”(白玛岗现为墨脱县城的所在地),藏语意为“花朵”。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甘珠尔》藏经里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传说中这里有不种庄稼吃不完的粮食,不养牲畜喝不尽的牛奶,山上布满古树,花朵大得人可以睡在花心里,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 宗教传说增加了白玛岗的神秘感,这里成了区内外远近闻名的朝拜圣地,一批批虔诚的信徒抛家舍业,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路途艰险、湿热环境、劳累困顿使沿途不时有人倒毙……上世纪50年代,还有上百名藏东川西的朝圣者来到这里,或食物中毒,或病饿而死,至今墨脱的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幕惨剧。 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门巴人在近一两百年前开始东迁,凭着勇气以及对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迢迢来到白玛岗。他们并未找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来。还有一支东迁者门巴族的“门”是指门隅,“巴”藏语指人,藏语“门巴”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据1999年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在整个墨脱县9000多人口中,门巴族就有6000千多人。 路途凶险,一年大半与世隔绝 因为地势隐蔽,墨脱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步步丈量。 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山口处不分冬夏都是白雪皑皑,沿途猝不及防的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诸多艰险,每年因为迷路、雪崩、滑下山崖,付出生命的时有所闻。 每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墨脱县都与世隔绝。出入墨脱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派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拉到墨脱的背崩乡后,逆雅鲁藏布江北上至墨脱县城,全程约115公里,步行需4天时间。这条路在每年的6—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条是从波密县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公里。由于嘎龙山的阻挡,这条路只能在每年的8—10月初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才能通行到80公里处,然后步行两天到墨脱县城,其他时间只能翻越海拔4640米的嘎龙拉山口,正常情况下步行约需5天时间。 水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 墨脱的山多、水多、瀑布也多。有的瀑布细弱如几缕轻纱,缓缓地从石壁上飘落下来,水珠被岩碰撞得四分五裂,化作缕缕雾气,飘浮在山腰;有的瀑布水流宏大,吼声悦耳,四季不涸,十分壮观。在这些瀑布中,除素有“藏布奇观”之称的大捌弯瀑布外,有高达四百战百公尺的汗密瀑布,有从悬崖绝壁倒挂的“老虎嘴”瀑布,有云崖飞泻的地东瀑布,有云雾缭绕的背崩瀑布,有银丝彩带飞舞的拉格瀑布…… 因为水量充沛,动植物也是十分丰富,墨脱还是世界罕见、我国少有的特殊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垂直带状分布明显,在短短4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几乎分布着寒带至热带的所有植被类型,河谷阔叶林中樟木、楠木等珍贵树种,墨脱境内的特种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有孟加拉虎、牛、长尾灰叶猴、大犀鸟等珍稀动物;有楠木、樟木、乌木、铁木、红豆杉和有“天然活化石”之称的蕨树等多种珍稀植物,其分布广,数量集中。这里有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大峡谷生活着门巴、珞巴族,由于长期的封闭,形成了基于自然崇拜的原始而特殊的珞渝文化和风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绝妙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以极强的典型性、种类多样性、品质的珍稀性、整体的自然性、突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科学内涵,使其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
波密县 |
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帕隆藏布河北岸。地处东经94度0007-96度3004,北纬29度2106-30度4026。全县总面积16578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扎木镇,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636公里。 1959年成立波密县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北麓。为冲积平原。最高峰明朴不登山,海拔6118米。县城所在地扎木镇,海拔2700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8.5℃ ,1 月均温- 0.2℃,7月均温16.5℃,年降水量 900毫米。农作物主要产小麦、青稞、油菜等,是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有海拔最高的茶园133公顷,所产茶叶质量颇佳。也是出口菌类松茸、羊肚菌的重要产地之一。岗乡自然保护区是山地温带针叶林的典型。境内海洋型冰川发育极好,有著名的卡钦、则普、若果、古乡等冰川。其中卡钦冰川长35千米,面积172 平方千米,冰舌末端伸入森林,下达海拔2500米的地方,蔚为壮观。 建制人口 全县设3镇8乡,111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05万人。 自然地理 地形河流与冰川湖泊 波密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北高南低,高山连绵,中部为帕龙藏布河谷和易贡藏布河谷,支流数十条,流域面积4549.6平方公里。境内有卡青、木如草复、罪玛、日母、关星、洛腮、公汤、曲玛尔矿勒、杂接着等十大名山。易贡错湖、古错湖等冰碛湖80多个,其中易贡湖名列藏东50多个淡水湖之首,面积22个平方公里,形成于1900年,境内最高海拔6648米,最低2001.4米,县城驻地扎木镇海拔2720米。 气候 波密县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影响,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进入帕龙藏布河,因此,海拔2700米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带,2700-4200米属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4200米以上属高原冷湿寒湿带,年日照时间1563小时,年均温度8.5度,年无霜期176天,>10度积湿为2269度,年均降水量977毫米。 自然资源 水土资源 波密县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降水量和地下水外,主要河流年均流量31.5亿平方米,其中可开发装机总容量77万千瓦,并且多分布于峡谷,水头高,水流急,落差大,目前已开发利用4100千瓦。有草场面积33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14%,其中可利用草场2944平方公里,占87%,其中本县实际耕种53123亩。另外,裸岩,石砾占3550平方公里,其他占35.6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矿种有砂金、铁矿、水晶矿、石灰岩、石膏等四十余种。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80余种,其中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动物的有獐子、梅花鹿、熊、罴、金丝猴、豹、羚羊、小熊猫、小獭、黑颈鹤等二十余种。 植物资源 共400余种。其中高级食用菌松茸年产量80吨,50%已加工出口日本。中草药材资源如天麻、虫草、贝母、知母、党参、茯苓、大黄已部分开发利用。各种树木80余种,其中云杉、高山松、华山松、高山栎、柏树、杨树、桦树、樟树、椿树、乔松、铁杉、毛竹为常见的经济价值高的种类,原始森林中的云冷杉多数生长180年以上,树高70-80米,树胸径超过2米,一般单株蓄积量达30立方米以上。草地植物200余种,其中藜科、蔷薇科、豆科、龙胆科、菊科、乔本科、莎草科植物为草地主要植被,大部分为优质牧草。经济林木主要核桃、花椒、苹果、沙棘、葡萄、水蜜桃、漆树、毛树、毛桃等,都有利于进行开发利用。 历史沿革 波密,藏语意为“祖先”。 1954年,合曲宗、易贡、倾多3个宗统一管辖,1959年12月波密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林芝地区。1964年后划归昌都地区管辖。1986年1月恢复林芝地区,波密县划归林芝地区管辖。(出处) ?年,波密县辖1个镇、10个乡,112个村委会:扎木镇、古乡、倾多乡、许木乡、八盖乡、玉仁乡、多吉乡、康玉乡、松宗乡、玉普乡、易贡乡。 2000年,波密县辖3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7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松宗镇 1600人、 倾多镇 4350人、 扎木镇 6651人、 多吉乡 2772人、 玉普乡 1302人、 许木乡 2503人、 玉仁乡 2300人、 康玉乡 1564人、 八盖乡 1344人、 易贡乡 1108人、 古乡 1254人。 波密,藏语意为“祖先”。 1954年,合曲宗、易贡、倾多3个宗统一管辖,1959年12月波密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林芝地区。1964年后划归昌都地区管辖。1986年1月恢复林芝地区,波密县划归林芝地区管辖。(出处) ?年,波密县辖1个镇、10个乡,112个村委会:扎木镇、古乡、倾多乡、许木乡、八盖乡、玉仁乡、多吉乡、康玉乡、松宗乡、玉普乡、易贡乡。 2000年,波密县辖3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7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松宗镇 1600人、 倾多镇 4350人、 扎木镇 6651人、 多吉乡 2772人、 玉普乡 1302人、 许木乡 2503人、 玉仁乡 2300人、 康玉乡 1564人、 八盖乡 1344人、 易贡乡 1108人、 古乡 1254人。 |
察隅县 |
|
朗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