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花果山”之美称,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奇的地方,一片洋溢着生机的热土。位于红河县境中北部,东接勐龙乡,西并架车、车古两乡山水相连,南与乐育隔河相望,北连大羊街乡和睦相处。乡政府驻地浪堤,距县城47公里。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境内聚居有哈尼、彝、汉三种民族,5780户,269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5人,哈尼族人口占64%,彝族人口占24.2%,人口自然增长率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54人。
浪堤地处玉屏山梁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两侧罕龙河,南罕河强烈下切,河谷深邃,山高坡陡,无平坝,海拔800—2329米。哀牢山深度变质岩地层,土壤为红土壤、赤红壤、黄棕壤。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山区温凉,河谷炎热,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C,1月最冷只有7.8 C;7月最热达到23.5 C。年降雨量为1164毫米。森林覆盖率为23%。全乡耕地面积20565亩,其中水田8565亩,旱地12000亩。粮食种植面积占85.2%,总产量达5835吨,农民人均有粮208公斤。
经济社会发展:浪堤是边纵元南大队的革命摇篮,1948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区,7月成了裕泰乡人民政府。1954年7月从元江县划属红河县第五区,1958年第五区驻地由大羊街迁驻浪堤。当时,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发展步履艰维,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困。1979年全乡财政收入仅有11.6万元,入不敷出,资不低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浪堤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全乡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生产力逐步解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巩固粮、糖、畜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林果、蔬菜新兴产业,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5538.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385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273万元,乡镇企业收入85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0.8万元,完成税金64万元。
浪堤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乡情的认识,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坚持走“两高一优”的农业发展路子,科学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先进的栽种技术,提高单产和优良品种。2002年,优质水稻“红阳二号”等种植面积达4300亩,产量达165万公斤,杂交水稻和养留再生稻种植面积2500亩,产量达257.7万公斤,杂交玉米种植3500亩。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面积达5120亩,产值240万元。木薯试种成功,种植面积1890亩。积极打造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量154万公斤,辐射邻乡,远销县外。
培植新型农业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浪堤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紧紧抓住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重塑“花果山”面貌。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引进优质梨果系列产品10万株种植1500亩,成为浪堤水果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将成为浪堤特色农产品之一。以此为龙头,还发展雪梨、芒果、樱桃、核桃、石榴等水果,形成了以柑桔为主,其它经济林果为辅的特色农业。全乡已种植棕榈5600亩,出产品的棕榈2000亩,产量达1.2万吨,保证了浪堤三个棕丝加工厂的原料。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共完成教育费附加19.4万元,投资320万元新建虾里完小、坡垤小学、浪堤中学教学大楼,中心小学综合楼,浪堤中心第二小学校,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完成“普六”工作,着力准备实施“普九”工作。2002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巩固率98.5%,小学在校生3270人,其中女生1468人,小学升初中78%;浪堤中学有12个班,3个年级,在校生650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60.5%,中小学危房控制率8.5%。扫除青壮年文盲1020人。广播电视事业逐年发展,与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联网,闭路电视入网户680户,全乡有2840台电视机,电视覆盖率达92%。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座机站为中心,形成电信网络,电信通讯用户已达1130户,小灵通天线安装完毕,正在发展普及。浪堤历史上是有名的“瘴瘟之乡”,疟疾流感终年流行。解放后,医疗条件逐年改善,现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工作者21人;8个村委会都建盖了村卫生室,有村医生16人,卫生员14人,为全面实施初级卫生工程提供了保障。各种发病率控制在2.2‰以下。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集镇化水平,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总投资30.7万元的集镇中心大街于2002年8月全面竣工,总投资75万元占地867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于2000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以街为市的历史,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工农业产品市场,优化农村经济整体结构。把集镇作为资源的聚合体进行资本营运,走“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的路子,拍卖小宗地35宗,每平方米最高价1200元,最-250元,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
浪堤资源优势明显,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甘蔗、木薯、竹子、蔬菜、养殖等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其次,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20565亩,荒山荒坡11264.7亩,借退耕还林之机,全力开发荒山荒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甘蔗、木薯、印楝、竹业、棕榈、杉木等产业。2002年,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面解决了全乡109个村民小组和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修复大小水沟97条,14.8千米,投资100万元新建12千米阿罕宗大沟,新增灌溉面积1560亩。全乡还有3个村民小组153户没通电,使97.4%的农户用上了照明电。97个村民小组通公路;投入45万元,完成热区公路36公里,形成热区公路网络。“七小”建设得民心,建设村组卫生街道30条24572米;完成沼气458口;新建小厕所48个,实现寨寨有卫生厕所,完成农网改造4个自然村1820户,这对浪堤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展思路和主要建设项目:根据党的-提出的小康目标建设的要求和县第九次-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经济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围绕“抓住一个中心,发挥两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五大目标”的思路,以“艰苦奋斗,转变观念,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抓住一个中心,就是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发挥两大优势,就是发挥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第一自然优势,巩固粮、蔬菜、畜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林、棕、果、糖等新兴产业。浪堤公路置于“三叉口”的位置,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公路经济,使浪堤形成物流和小商品集散地中心,促进商贸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绿色通道战略,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和集镇化战略。充分发挥浪堤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以优质雪梨,千亩无公害蔬菜和公路沿线的竹子为特种种植基地,建成“绿色大通道”使其成为迤北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浪堤乡西部高寒山区还有三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集少数民族,闭塞、落后、贫穷为一体,发展相对滞后。实现共同富裕,重点继续解决好道路、电力建设问题,结合特点,坚持走“近抓粮、畜,远促林、棕、果”的路子,使西部人民逐步走向富裕。城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以商带农”的发展思路抓好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就是打牢基础,大兴科教,调整结构,注重党建。基础设施是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强化电力基础,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三是强化公路基础,努力解决好乡村公路、田间道路、低等级公路质量差的问题;四是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的普及推广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实施“强基兴农”的同时,大力提倡“科教兴乡”,今后继续巩固“普六”成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实施“普九”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大多数干部为群众尽可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入“WTO”和国内市场的变化,农业所面临形势日渐严峻,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中介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三是注重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优良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四是发挥区位优势,掌握市场信息,注重产品流通,确保农业增产;五是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农业压力,减少农业所占比重,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按照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勤政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端正党风的自觉性,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以权谋私案件,纯洁党的组织,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转变干部作风,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五大目标:(一)绿色经济强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巩固粮、糖、薯、畜支柱的同时,发展以竹子、杉木为主的林业和雪梨为主的果蔬产业,形成特色大乡,绿色强乡。(二)传统农业稳乡。提高对农业大乡的认识,今后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三)集镇经济兴乡。加速浪堤集镇建设,按照“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以商带农”的发展思路,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集镇形象工程,营房至中学大街的建设,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其形成集镇的商业、文化中心,发挥辐射、集散、服务功能,改变传统产业模式,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四)交通商贸活乡。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公路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形成集散和贸易中心,带活全乡经济的发展。(五)革命老区扬乡。浪堤“边纵”元南大队成长的摇篮,是1949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区,建有烈士陵园,为革命牺牲的86名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古松参天,翠柏葱郁之中。将充分利用“革命老区”、“游击根据地”之名,争取上级同情和支持,发挥效应,扩大浪堤知明度,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促进浪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17万人 | 109.4平方公里 | 532529104 | 654400 | 0873 | 查看 浪堤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马龙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马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虾里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虾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洛那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洛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娘普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娘普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波洛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红波洛村谷歌卫星地图 |
俄期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俄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安品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安品村谷歌卫星地图 |
浪堵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浪堵村谷歌卫星地图 |
浪堤村 | ·红河县旅游·红河县特产·红河县十大特产·红河县十景·红河品 | 0 |
---- |
查看 浪堤村 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甲寅镇 |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中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迤萨37公里。全乡国土面积91.5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有5488户、24343人。境内居住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5人。年末耕地面积14879亩,其中水田9738亩、旱地5141亩。境内海拔在760 —23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毫米。粮豆播种面积25402亩、粮食总产量875.6千克、农民人均有粮321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3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1元。全乡共有棕榈面积7000亩、年棕片140万公斤,共有15个棕丝加工厂,有固定工256人、临时工360人,棕丝和棕制品远销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有小学21所、中学1所、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6个。甲寅乡民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哈尼族的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儿歌等种类和唱词内容独具特色,哈尼族乐作舞、棕扇舞、娃娃舞、竹板舞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哈尼“长街宴”节庆深受专家、学者好评。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他撒、阿撒的万亩梯田,为县内集中连片的梯田,甲寅后山有3座小(二)型水库、环抱四周为4000多亩的森林,每逢春暖时节,“妥垤玛依”(啼血杜鹃)成片成林竞相开放,春游者络绎不绝。他撒十二龙泉泉、俄垤水库风光、作夫哈尼蘑菇房,老博阿波罗陀的山泉瀑布、州级历史文物文星阁、江外八大土司之首瓦渣土司遗址等为开发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
迤萨镇 |
迤萨镇迤萨镇是红河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居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哈尼、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2003年末全镇有4561户、13986人(含驻社区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11173人。全镇有3100余人华侨居住在老挝、越南、缅甸、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全镇国土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034米,年平均气温20℃—2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1000毫米之间。有耕地面积3299亩,其中水田743亩、旱地2557亩。矿藏以石膏最为丰富,蕴藏量1.19亿吨,其它矿有铜、铅等。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64万元、粮食总产量72万千克、肉类总产量43.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12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全镇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实现了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畜饮水问题全面得到解决。全镇共有小学2所、卫生室3所,闭路电视覆盖率达95%。 迤萨镇中式的传统民居四合院、中西合璧的古堡式楼房建筑,以造形独特、做工精巧、工艺结构复杂而著称,形成了迤萨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及景观,在滇南颇有名气,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大。. |
宝华镇 |
宝华乡位于红河县境中南部,距县城迤萨36千米,总面积120.1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有5098户、2248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6人。年末耕地面积26351亩,其中水田11078亩、旱地15273亩。境内海拔700—2436米,年平均气温13.7℃、年降雨量1485.3毫米。 2003年,农民人均有粮339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90元,累计种植棕榈2.3 万亩、产棕片226.7吨,甘蔗1万、产量3万吨,稻田养鱼4600亩,肉产量900千克。全乡个体工商户47户。有中学1所、小学33所、闭路电视入网110户。 宝华乡有集中连片的撒玛坝万亩梯田,素有“红河县粮仓”之美称,“宝华米”享誉县内外。花岗石矿储量大,质地好。如今的宝华民族民风民俗融土司文化、哈尼族文化、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为一体,形成了底蕴丰厚、乡土气息浓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乡境内旅游景点有海拔2436米高的落孔尖山,有处于原始森林中的清水河,有蓄水3100万立方米的俄垤水库,有哈尼生态龙甲村、龙甲石壁,形成了以撒玛坝万亩梯田为重点的多条旅游线。. |
乐育镇 |
乐育乡位于红河县境中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93.6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汉等三种民族,年末总人口22356人,其中哈尼族占5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8人。境内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量1486毫米。年末耕地面积19660亩,其中水田11680亩、旱地7980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9元、农民人均有粮334千克、粮食总产量854万千克。种植甘蔗15100亩、产量4530万千克,棕榈6500亩、产量32万千克。有乡办中学1所、村完小6所、一师一校6所,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院6个,闭路电视入网户达342户。. |
浪堤镇 |
浪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花果山”之美称,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奇的地方,一片洋溢着生机的热土。位于红河县境中北部,东接勐龙乡,西并架车、车古两乡山水相连,南与乐育隔河相望,北连大羊街乡和睦相处。乡政府驻地浪堤,距县城47公里。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境内聚居有哈尼、彝、汉三种民族,5780户,269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5人,哈尼族人口占64%,彝族人口占24.2%,人口自然增长率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54人。 浪堤地处玉屏山梁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两侧罕龙河,南罕河强烈下切,河谷深邃,山高坡陡,无平坝,海拔800—2329米。哀牢山深度变质岩地层,土壤为红土壤、赤红壤、黄棕壤。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山区温凉,河谷炎热,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C,1月最冷只有7.8 C;7月最热达到23.5 C。年降雨量为1164毫米。森林覆盖率为23%。全乡耕地面积20565亩,其中水田8565亩,旱地12000亩。粮食种植面积占85.2%,总产量达5835吨,农民人均有粮208公斤。 经济社会发展:浪堤是边纵元南大队的革命摇篮,1948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区,7月成了裕泰乡人民政府。1954年7月从元江县划属红河县第五区,1958年第五区驻地由大羊街迁驻浪堤。当时,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发展步履艰维,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困。1979年全乡财政收入仅有11.6万元,入不敷出,资不低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浪堤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全乡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生产力逐步解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巩固粮、糖、畜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林果、蔬菜新兴产业,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5538.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385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273万元,乡镇企业收入85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0.8万元,完成税金64万元。 浪堤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乡情的认识,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坚持走“两高一优”的农业发展路子,科学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先进的栽种技术,提高单产和优良品种。2002年,优质水稻“红阳二号”等种植面积达4300亩,产量达165万公斤,杂交水稻和养留再生稻种植面积2500亩,产量达257.7万公斤,杂交玉米种植3500亩。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面积达5120亩,产值240万元。木薯试种成功,种植面积1890亩。积极打造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量154万公斤,辐射邻乡,远销县外。 培植新型农业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浪堤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紧紧抓住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重塑“花果山”面貌。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引进优质梨果系列产品10万株种植1500亩,成为浪堤水果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将成为浪堤特色农产品之一。以此为龙头,还发展雪梨、芒果、樱桃、核桃、石榴等水果,形成了以柑桔为主,其它经济林果为辅的特色农业。全乡已种植棕榈5600亩,出产品的棕榈2000亩,产量达1.2万吨,保证了浪堤三个棕丝加工厂的原料。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共完成教育费附加19.4万元,投资320万元新建虾里完小、坡垤小学、浪堤中学教学大楼,中心小学综合楼,浪堤中心第二小学校,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完成“普六”工作,着力准备实施“普九”工作。2002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巩固率98.5%,小学在校生3270人,其中女生1468人,小学升初中78%;浪堤中学有12个班,3个年级,在校生650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60.5%,中小学危房控制率8.5%。扫除青壮年文盲1020人。广播电视事业逐年发展,与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联网,闭路电视入网户680户,全乡有2840台电视机,电视覆盖率达92%。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座机站为中心,形成电信网络,电信通讯用户已达1130户,小灵通天线安装完毕,正在发展普及。浪堤历史上是有名的“瘴瘟之乡”,疟疾流感终年流行。解放后,医疗条件逐年改善,现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工作者21人;8个村委会都建盖了村卫生室,有村医生16人,卫生员14人,为全面实施初级卫生工程提供了保障。各种发病率控制在2.2‰以下。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集镇化水平,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总投资30.7万元的集镇中心大街于2002年8月全面竣工,总投资75万元占地867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于2000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以街为市的历史,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工农业产品市场,优化农村经济整体结构。把集镇作为资源的聚合体进行资本营运,走“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的路子,拍卖小宗地35宗,每平方米最高价1200元,最-250元,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 浪堤资源优势明显,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甘蔗、木薯、竹子、蔬菜、养殖等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其次,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20565亩,荒山荒坡11264.7亩,借退耕还林之机,全力开发荒山荒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甘蔗、木薯、印楝、竹业、棕榈、杉木等产业。2002年,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面解决了全乡109个村民小组和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修复大小水沟97条,14.8千米,投资100万元新建12千米阿罕宗大沟,新增灌溉面积1560亩。全乡还有3个村民小组153户没通电,使97.4%的农户用上了照明电。97个村民小组通公路;投入45万元,完成热区公路36公里,形成热区公路网络。“七小”建设得民心,建设村组卫生街道30条24572米;完成沼气458口;新建小厕所48个,实现寨寨有卫生厕所,完成农网改造4个自然村1820户,这对浪堤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展思路和主要建设项目:根据党的-提出的小康目标建设的要求和县第九次-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经济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围绕“抓住一个中心,发挥两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五大目标”的思路,以“艰苦奋斗,转变观念,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抓住一个中心,就是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发挥两大优势,就是发挥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第一自然优势,巩固粮、蔬菜、畜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林、棕、果、糖等新兴产业。浪堤公路置于“三叉口”的位置,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公路经济,使浪堤形成物流和小商品集散地中心,促进商贸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绿色通道战略,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和集镇化战略。充分发挥浪堤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以优质雪梨,千亩无公害蔬菜和公路沿线的竹子为特种种植基地,建成“绿色大通道”使其成为迤北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浪堤乡西部高寒山区还有三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集少数民族,闭塞、落后、贫穷为一体,发展相对滞后。实现共同富裕,重点继续解决好道路、电力建设问题,结合特点,坚持走“近抓粮、畜,远促林、棕、果”的路子,使西部人民逐步走向富裕。城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以商带农”的发展思路抓好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就是打牢基础,大兴科教,调整结构,注重党建。基础设施是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强化电力基础,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三是强化公路基础,努力解决好乡村公路、田间道路、低等级公路质量差的问题;四是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的普及推广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实施“强基兴农”的同时,大力提倡“科教兴乡”,今后继续巩固“普六”成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实施“普九”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大多数干部为群众尽可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入“WTO”和国内市场的变化,农业所面临形势日渐严峻,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中介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三是注重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优良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四是发挥区位优势,掌握市场信息,注重产品流通,确保农业增产;五是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农业压力,减少农业所占比重,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按照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勤政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端正党风的自觉性,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以权谋私案件,纯洁党的组织,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转变干部作风,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五大目标:(一)绿色经济强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巩固粮、糖、薯、畜支柱的同时,发展以竹子、杉木为主的林业和雪梨为主的果蔬产业,形成特色大乡,绿色强乡。(二)传统农业稳乡。提高对农业大乡的认识,今后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三)集镇经济兴乡。加速浪堤集镇建设,按照“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以商带农”的发展思路,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集镇形象工程,营房至中学大街的建设,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其形成集镇的商业、文化中心,发挥辐射、集散、服务功能,改变传统产业模式,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四)交通商贸活乡。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公路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形成集散和贸易中心,带活全乡经济的发展。(五)革命老区扬乡。浪堤“边纵”元南大队成长的摇篮,是1949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区,建有烈士陵园,为革命牺牲的86名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古松参天,翠柏葱郁之中。将充分利用“革命老区”、“游击根据地”之名,争取上级同情和支持,发挥效应,扩大浪堤知明度,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促进浪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洛恩乡 |
洛恩乡位于红河县境南部,面积198.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世居民族为哈尼族,是全州乡镇中唯一的纯哈尼族乡。年末总人口2248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3人。境内海拔1050米—2534米。年末耕地15565亩,其中水田7887亩、旱地7332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农民人均有粮259公斤、粮食总产量达625.7万公斤。有棕榈1.8万亩、400万株,年产棕片400吨;茶园3376亩,产春茶 10 万公斤,产夏茶20 万公斤;草果面积756亩,年产干草果30余吨。. |
石头寨乡 |
石头寨乡位于红河县东南部,总面积74.8平方公里,2003年末有3496户、149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2人。境内海拔620—2745米,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1240.2毫米。有耕地面积14364亩,其中水田6223亩、旱地8141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85万元、粮食总产量500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824元、农民人均有粮329千克。肉类总产量51.1万千克。全乡有小学20所、中学校1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5个。. |
阿扎河乡 |
阿扎河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迤萨64千米,土地总面积166.9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97个自然村、92个村民小组,有7318户、36401人,世居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等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8人。境内最高海拔2520米、最低海拔822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1449毫米。年末耕地面积20101亩,其中水田11296亩、旱地8805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08万元、粮食总产量10401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22元、农民人均有粮262千克。阿扎河乡种植棕榈历史悠久,被誉为全国有名的“棕榈之乡”,全乡棕榈面积达5万亩、1100万株、人均达203株,年产棕片108万千克,共有棕丝加工厂72户、固定资产210余万元。有茶叶面积3028亩、年产绿茶3万千克,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全乡有38所小学校(其中完小10所、村小28所)、中学校1所、乡卫生院1所,闭路电视入网户173户。阿扎河乡具有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如享誉国内外的“歌舞之乡”垤施洛孟的歌舞组曲、各民族神奇的传说故事、神秘的贝玛文化和各具风味的民俗节仪等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
大羊街乡 |
大羊街乡位于红河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5千米,全乡土地面积为97.1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有3831户、189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6 人,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和傣族等,其中哈尼族支系奕车人共有52个自然村、1390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5%。年末有耕地面积11529亩,其中水田6461亩、旱地5068亩。乡境最高海拔2125米、最低海拔34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164毫米。 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93万元、粮食总产量488.2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826元、农民人均有粮229千克,发展甘蔗3500亩、印楝1600亩、木薯500亩。 大羊街乡是红河县哈尼族支系奕车人的主要集居地,占全县奕车人的75%。奕车文化底蕴深,内涵丰富,传统节日有“矻扎扎节”、“姑娘街”、“打石头架”等,其中“姑娘街”和“打石头架”世界独一无二,别具特色;奕车舞蹈、奕车鼓闻名中外,历史悠久;奕车音乐、奕车服饰别具一格,制作精美,中央电视台采编制作人员、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多次来访,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多次。. |
车古乡 |
车古乡位于红河县境西北部,境内最高海拔2484米、最低海拔1080米,年平均气温14.20C、年平均降雨量1538.9毫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迤萨镇66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乡共有2301户、111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0人,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里。 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16万元、粮食总产量382.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56元、农民人均有粮301公斤。年末生猪存栏3920头,肥猪出栏2056头;大牲畜存栏1548头,菜牛出栏300头;肉类总产量20.9万公斤。稻田养鱼面积3000亩、产量6.2万公斤。年末耕地面积7459亩,其中水田3527亩、旱地3932亩。. |
架车乡 |
架车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6千米,全乡国土面积314.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有3820户、18110人,世居哈尼、瑶两种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占9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人。境内最低海拔1030米、最高海拔2466米,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降雨量1593毫米。 年末耕地面积13332亩,其中水田6297亩、旱地7035亩。有林地面积33.8万亩,占全乡土地面积的71.5%,其中森林面积7.7万亩,覆盖率16.8%;灌木林面积19.8万亩,覆盖率39.2%,为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之乡。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元、农民人均有粮280千克、肉类总产量达29.3万千克,年末生猪存栏5777头、肥猪出栏3370头。有茶园面积3012亩、产茶3.1万千克,棕榈3000亩、年产棕片9万千克。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3个、中学校1所,小学校点30所。. |
垤玛乡 |
垤玛乡位于县境西部,土地面积200.9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境内世居哈尼、汉两种民族,总人口14031人,其中哈尼族占9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1人。境内海拔1146—2580米,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1628毫米。年末耕地面积16440亩,其中稻田8160亩、旱地4900亩。 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1元、粮食总产量506.9万千克、农民人均有粮296千克。有中学1所、卫生院1所。. |
三村乡 |
三村乡位于红河县境最西端,距县城迤萨147千米,全乡国土面积169.6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57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有3211户、148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7人。世居汉、哈尼两种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年末有耕地面积12130亩,其中水田面积3946亩、旱地8184亩。境内海拔在850米至1950米之间。 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478万元、粮食总产量983.1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569元、农民人均有粮282公斤。主要产业有水果甘蔗、冬早蔬菜、茶叶、柑桔、芒果。有中学一所、完小6所、村小16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