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波洛村委员会
红波洛村委会是浪堤较为落后贫穷的村委会之一。在乡境东部,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与乐育乡大新寨隔河相望,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548户,2459人,其中男人1271人,哈尼族占65.5%,彝族为34.5%,1976年由浪堤大队分设出红波洛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委会。地处浪堤梁子中部东坡,罕龙河中游西岸,海拔950—1835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优越,主产水稻,包谷、小麦、高梁、花生、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矿藏有高岭土、铁等;离乡政府驻地2.3公里,通公路但不便,条件极差,晴通雨阻。全村生态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危急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人口多土地少,全村耕地面积为1448亩,其中水田877亩,旱地571亩,人均耕地只有0.58亩。近几年来,乡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引导红波人民走脱贫致富的路子,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多数红波洛人民土地少,条件差出现返贫现象,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4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和劳务输出收入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1990亩,总产量579吨,农民人均口粮204公斤。红波洛村建有一所完小,三个校点,在校生500人,其中女生227人,入学率87.5%,巩固率80%,有卫生室,2名村医生。红波洛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尝到党的富民政策温暖,但以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红波络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十分优越,但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下,经济文化落后,没有像样的特色产业,但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当地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用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认真做好田间地头的文章,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放小额信贷,发展稻田养鱼、田间养鸡、养鸭、养鹅,2002年全村田间地头养殖业已发展到250多户,全村仅靠这项养殖业收入就达65万元。
红波洛是一片洋溢着生机的热土,绿色的田野风光和美丽的哈尼梯田展观在你眼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浪堤作甫大沟项目列项建设,我们决心抢住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沼气为主的“七小”建设将继续实施下去,自力更生,治理好山体滑坡,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32529207 | 654400 | -- | 查看 红波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龙村 |
红河县浪堤乡马龙村地处红河南岸的一个山坳地带,是乡集镇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玛梅村接壤,西靠营房村,南与乔地街村相连,北与小浪堤村衔接。 村情概况:马龙村辖有7个村民小组,共有366户1456人。祖先为江苏南京,是纯汉族居住地,主要信仰佛教,享有“革命老区花果山”的美誉,距离红河县城约47公里。 特色文化:马龙是一片令人羡慕的灵土福地,这里汇集了古建、革命、马帮、梯田、经商、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解放初期在马龙这里建有1个党支部,是当时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现在仍然存有1处遗迹(马龙大庙)。马龙村据说还出现过一位举人,当时在浪堤乡算是小有名气,现存有遗迹1处,有的说是栓马桩,有的说是贞节牌坊。大概是受多年文化熏陶的缘故吧,马龙村如今从才辈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任教教授有1位,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更是数不胜数了,浪堤乡经商特色也源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马龙村对于当地的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贡献作用。 阳春三月走进浪堤村,可亲眼目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景色。山腰的梨花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之中,那一片片雪白雪梨基地穿插于美丽马龙村与巍峨玉屏山之间;大风吹起,梨花翻滚千层浪,飞花如同满天雪;一切都如梦如幻,一切都如诗如画。走在马龙村里,可看到整个村落布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加之村脚农田密布,显得古朴清秀典雅。马龙现存土墙青瓦古民居四合院近四五十所,房屋最早的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其余大多建于民国时期,一般由正房和左右两间耳房形成,含有西方建筑元素,建筑形式基本统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马龙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也令人担忧。从马龙古村落的地理空间来看,包括村落生态环境、村落建筑、基础设施等,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村落的空间布局和风格建筑被肆意更改和摧毁。浪堤乡这一独特的标志性地理特征逐渐消失。近年来,浪堤乡委、政府非常重视马龙古村的保护工作,正在筹划为把马龙古村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集古宅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信息来源:云岭先锋网 |
虾里村 |
虾里村民委员会 虾里村委会是浪堤乡最高寒、最边远、最贫穷集聚在阿姆山脚的村民自治,在乡境内的东南部,与架车乡莫垤山水相连,与乐育乡窝伙低隔河相望,国土面积为23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798户,3725人,其中男人1912人,世居彝族、哈尼两种少数民族,彝族人口占59.1%。1956年设乐育公社星光村公所,1970年改设星光大队,1982年划属浪堤公社,更名为虾里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委会,地处阿姆山脚咪尼嘎南部,罕龙河源头。海拔1740—2329米,属浪堤乡最高海拔。山高坡陡,灌木丛生,气候温寒,水源丰富,土地贫瘠,农业条件较差,主产稻谷、包谷、小麦、荞子,但广种薄收。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离乡政府驻地8公里,公路绕道架车而过,但公路等级差,晴通雨阻。耕地面积为2178亩,其中水田1245亩,旱地933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58亩,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落后,无法摆脱贫困的状况。最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当地人民群众抢住西部开发和世界宣明会的农业综合项目发展的难得机遇,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部分虾里人民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但离小康目标的要求相差太远。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02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410万元,工业产值和劳务输出收入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为4253亩,总产量达924吨,农民人均口粮200公斤。虾里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不怕艰难困苦,知难而进,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寻找致富门路,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当地能工巧匠们带着农民兄弟一道走出大山,到外面闯天下,每年出去的人不少1500人次,拿回家里的钱也不少百万元,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之路。1921年始办学,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解放后重新办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已办成虾里完成小学校,在校生524人,其中女生249人,入学率88%,巩固率80%。在世界宣明会的支援下投资100多万元建盖了虾里完小教学楼和坡垤校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全乡最好的学校;有卫生室。 虾里境内灌木丛生,水泥源丰富,土地广阔,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根原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文化教育落后,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下,在外参加工作的有名可数。科学技术更加落后,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解决温饱任务还十分艰巨。但党的富民政策和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来自各方的扶持,当地人民对未来充满了坚定信心,对早日脱贫致富的期盼越来越浓厚,所以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积极搞好退耕还林工作,争取退耕还林5000亩,保护好罕龙河源头,引导农民走生物创新脱贫致富之路。 |
洛那村 |
洛那村民委员会 洛那村民委员会是浪堤乡发展较为平衡的哈尼龙美人世居的村委会之一。在乡境内的西南部,与架车莫垤、车古腊娘垤山水相连,和睦相处,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543户,2740人,其中男人1367人,全属哈尼龙美人,1976年由星光(虾里)、团结、浪堵大队分拆结合的一个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委会。地处咪尼嘎大山东坡,罕龙河、南罕河源头,海拔1710米—2261米。山高坡陡,灌木丛生,森林茂密,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主产稻谷、包谷、小麦、荞子,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离乡政府驻地5公里,公路通往架车,但条件极差,晴通雨阻。因历史原因,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耕地面积为1615亩,其中水田793亩,旱地822亩,人均耕地面积只达0.59亩。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当地乡委、政府抢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十分重视和引导洛那人民走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洛那人民解决了温饱走上了致富大道,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35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290万元,工业产值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2914亩,总产量661吨,农民人均口粮216公斤。洛那人民在体会到了党的政策温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寻找致富之路,在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和带领农民走出大山,纷纷到外地见世面,学技术,走劳务输出的快捷脱贫致富奔小康。1961年办学,个旧市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在洛那建盖一所“开源小学”,成了比较完整的完成小学校,在校生262人,其中女生 70人,入学率84%,巩固率75%,在爱德基金会的支助下建盖了一所卫生室。 洛那境内森林茂密,灌木丛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是浪堤乡一块绿色的天然水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新社会,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下,文化教育较为落后,解放至今,还没一个从学校走出参加工作的人;科学技术更加落后,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解决温饱任务还十分艰巨。但党的富民政策和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早是脱贫致富的欲望一天天强烈,所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用科学技术为动力,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动员保护好天然水库,同时抓紧抓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引导农民走生物创新脱贫之路。 洛那是一块充满生命活力的神秘处女地,等待着人们去开垦发展,特别是森林、水源非常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如果建设一座中型水库,那它将成为阿姆山中的一颗绿色璀璨明珠。洛那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就成为现实。 |
娘普村 |
娘普村民委员会 娘普村民委员会是浪堤乡相对贫困的哈尼(龙美人)世居的村委会之一。在乡境东南部,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与乐育乡窝伙低村隔河相望,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44户,3100人,其中男人1566人,全属哈尼族。原属乐育乡管辖,1956年设团结乡政府,1970年改设团结大队,1981年2月从乐育公社划属浪堤公社,并更名为娘普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元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民委员会。地处美尼鲁者山岭下段,东西两侧河谷深邃,海拔1322—2052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主产稻谷、包谷、小麦;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矿藏有铁、高岭土等。离乡政府直径距离2公里,通公路但不便,条件极差,晴通雨阻。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随时危急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村人口多土地少,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面积为1779亩,其中水田1075亩,旱地704亩,人均耕地只有0.57亩。最近几年,浪堤乡委、政府和娘普村党总支一道给政策、出点子,积极引导娘普走人民脱贫致富的路子,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搞好荒山造林工作,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生产劳动条件逐年改善,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复耕复种工作,多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0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工业和劳务输出收入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元。全年播种面积2675亩,总产量635吨,农民人均口粮205公斤。娘普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大群众尝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甜头,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每年从外挣回来的钱有上百万元,成了当地人民脱贫的一条捷径,与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1973年办学,现已成为娘普完成小学校,在校生401人,其中女生185人;入学率86%,巩固率80%,建有一所卫生室,村医两人。 娘普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十分优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至今无法找到需发展的特色产业,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解决温饱的担子还十分沉重。但在党的富民政策和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用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认真做好田间地头文章,积极建办“生态”养殖园,同时,抓紧抓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现已种下棕榈1500亩,杉木3000亩,为恢复生态环境,绿化荒山奠定了基础。 娘普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绿色的田野风光和美丽的哈尼梯田展现在你的眼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决心抢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小康目标的要求将逐步缩短,娘普的明天更美好。 |
红波洛村 |
红波洛村委员会 红波洛村委会是浪堤较为落后贫穷的村委会之一。在乡境东部,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与乐育乡大新寨隔河相望,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548户,2459人,其中男人1271人,哈尼族占65.5%,彝族为34.5%,1976年由浪堤大队分设出红波洛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委会。地处浪堤梁子中部东坡,罕龙河中游西岸,海拔950—1835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优越,主产水稻,包谷、小麦、高梁、花生、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矿藏有高岭土、铁等;离乡政府驻地2.3公里,通公路但不便,条件极差,晴通雨阻。全村生态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危急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人口多土地少,全村耕地面积为1448亩,其中水田877亩,旱地571亩,人均耕地只有0.58亩。近几年来,乡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引导红波人民走脱贫致富的路子,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多数红波洛人民土地少,条件差出现返贫现象,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48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和劳务输出收入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1990亩,总产量579吨,农民人均口粮204公斤。红波洛村建有一所完小,三个校点,在校生500人,其中女生227人,入学率87.5%,巩固率80%,有卫生室,2名村医生。红波洛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尝到党的富民政策温暖,但以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红波络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十分优越,但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下,经济文化落后,没有像样的特色产业,但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当地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用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认真做好田间地头的文章,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放小额信贷,发展稻田养鱼、田间养鸡、养鸭、养鹅,2002年全村田间地头养殖业已发展到250多户,全村仅靠这项养殖业收入就达65万元。 红波洛是一片洋溢着生机的热土,绿色的田野风光和美丽的哈尼梯田展观在你眼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浪堤作甫大沟项目列项建设,我们决心抢住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沼气为主的“七小”建设将继续实施下去,自力更生,治理好山体滑坡,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俄期村 |
俄期村委员会 俄期村委会是浪堤乡粮食主产区之一,是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村委会。在乡境西北部。与羊街乡新村隔河相望,国土面积11个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世居哈尼、彝等民族,520户,2447人,其中男人1227人,哈尼族占76.6%;1981年由安品大队分设出来,成立俄期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村委会。地处浪堤梁子西坡,南罕河东岸,海拔900—1650米。气候温热,土地肥沃,传统农业条件优越。主产稻谷、包谷、高梁、花生、小麦、木薯等,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矿藏有大理石、高岭土等。离乡政府驻地4.4公里,交通方便。耕地面积为2088亩,其中水田892亩,旱地1196亩。近几年来,俄期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大干苦干,艰苦奋斗,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74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380万元,工业产值和劳务输出收入29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23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2712亩,总产量达655吨,农民人均口粮有258公斤。建有一所马街完小,在校生301人,其中女生143人,入学率82%,巩固率78%,有卫生室,2名村医生。俄期人民坚持以传统农业发展地位,粮食逐年增收,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过着幸福的生活。 俄期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条件十分优越。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文化落后,在乡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土地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价值规律,认真研究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把粮食生产做强做大,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积极抓好退耕还林工作,2002年全村种植花椒250亩,毛竹200亩,花红李子200亩,目前初具雏型,长热喜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景象。 根据-提出的小康目标建设的要求,俄期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本地热区和区位优势,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畜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收入稳步增收。大力发展木薯,以沼气为主继续实施“七小”建设,实现村村寨寨有一条卫生街道。 |
安品村 |
安品村委员会 安品村是浪堤乡热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最快的村之一。在乡境北部,离乡政府驻地5.5公里,以迤北公路为主轴,东西纵横,南北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68户,2498人,其中男人1245人;彝族人口占71.2%,汉族人口28.1%;1956年设乡政府,1970年改设大队,1984年改设大队,1984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为村委会。地处土鲁白梁子地带,中部山脊曲折,东西两侧沟壑深邃,海拔800—1530米,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降雨丰富,草场宽广,农业热作条件优势,主产稻谷、高梁、包谷、花生、甘蔗、木薯、香蕉、芒果、芝麻等,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矿藏有大理石、铁等。耕地总面积3949亩,其中水田1047亩,旱地2902亩。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以生物创新为中心,绿色革命为先导,智能化成长为关键,结构型优化为捷径,跨越发展为坦途,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安品村委会人民群众生产条件大改善,生活蒸蒸日上。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86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41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和劳务输出收入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5360亩,总产量达757吨,农民人均口粮有288公斤。安品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富道路越走越宽,正朝着甜蜜的小康迈进。 安品境内土地肥沃,农业条件良好,当地农民利用热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糖业公司为依托,提高效益为目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效增收。近几年来,大力开发热区荒山,在安品境内蔗区公路达40公里,形成了蔗区交通网络;种植优质甘蔗4520亩,交售给糖厂的甘蔗18000吨,总产值达240万元。在甘蔗种植饱和的情况下,把发展甘蔗调整为种植木薯,2002年底,完成木薯种植1900亩,为今后发展木薯奠定了基础。 安品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末清初,内地汉族移居境内,汉文化随之流入,教育开始萌芽,在安品办起了私塾,1916年始办小学并建盖了一间祠堂用来办教,现已成为安品完成小学校,在校生290人,其中女生133人,入学率93%,巩固率85%,安品小学培育出来的人才遍布各地。在爱德基金会的援助下,建盖有一所卫生室,村医3人。红河县第一个0党员出生在安品,是革命的摇篮。在开发热区资源优势中,历史又一次给予安品人民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乡委政府决心抢抓机遇,再借东风,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目标的跨越。 |
浪堵村 |
浪堵村民委员会 浪堵村是浪堤乡哈尼叶车人世居最大的村民委员会,没有其他民族杂居;浪堵系哈尼语“龙堵”的演化名,即牲畜打滚之地,在乡境西部,迤北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面积13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962户,4745人,其中男人2382人;1956年设乡政府,1970年改设大队,1984年改设乡政府,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称村民委员会。地处浪堤梁子玉屏山西坡,厄普洛巴(南罕河上游)东岸,与大羊街乡车普村隔河相望,离乡政府驻地5.5公里,海拔1510—2158米,气候温和,降雨丰富,土地肥沃,传统农业条件优越。境内有一座可蓄水31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主产稻谷、包谷、还产小麦、黄豆、洋芋等;畜牧业中以牛羊为主,耕地总面积2078亩,其中水田1194亩,旱地884亩。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认真执行党的富民政策,着力抓好农业基础建设,积极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世界;每年劳务输出收入达300万元以上,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村容寨貌日新月异,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986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520万元,工业和劳务输出收入4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2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5444亩,总产量达879吨,农民人均口粮有206公斤。浪堵1935年始办学校,1957年正式创办小学,现已成为浪堵完成小学校,在校生439人,其中女生194人,入学率82%,巩固率79.5%。建有一所卫生室,村医4人。浪堵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朝着小康大道迈进。 浪堵村委会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巩固粮、畜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洋芋产业并取得明显成绩,使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劳务输出是浪堵村民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中坚力量。今后将加大管理力度,把剩余劳动力全部输送到他们的用武之地,争取早日脱贫。浪堵是哈尼叶车居住的中心,为发展经济,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村委会正着手建立一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将为浪堵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浪堵还是一块丰腴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沃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息在这块热土上的哈尼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绿色田野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每年的六月的“矻扎扎”节上撵磨秋、打秋千、跳起狂欢的民间舞蹈,欢快而激动;十月的“扎特特”节日里,在美丽的哈尼梯田上打“石头架”,惊险而刺激,为民族文化百花园缀上了新姿亮色,将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之佳境。 |
浪堤村 |
浪堤村民委员会 浪堤村民委员会是浪堤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自治组织,在乡境中部,面积7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世居汉、哈等民族,有1198户,5209人,其中男人2511人;汉族占83.4%。1939年曾设元江县裕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元江县第四区浪堤乡公所,1954年7月划属红河县第五区,并设立浪堤乡公所,1958年改设大队,1984年改设镇,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11月改设为村民委员会。地处玉屏山东坡凹子,达龙河(南罕河上游)西岸,村东北河谷狭窄,切割强烈,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419—2157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主产稻谷、包谷、小麦、黄豆、蔬菜、大泡梨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1971年11月通公路,交通便利。耕地总面积2645亩,其中水田1445亩,旱地1200亩。全村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146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735万元,工业和劳务输出费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元。全年粮豆播种面积5345亩,总产量达775吨,农民人均口粮只有201公斤,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村人民充满信心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浪堤村委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巩固粮、畜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林、果、蔬新兴产业,并取得明显成效,使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养殖业是浪堤村民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蔬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积极引进优良仔猪品种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生猪的出栏率,2002年全村养猪户达1180多户,存栏数达6470头,年末肥猪出栏3850头,产值达327万元,种植蔬菜是浪堤村民的一项重要传统产业,成立了蔬菜协会,建盖了大棚30座,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形成,成为群众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2002年蔬菜产量达1.48万吨。浪堤誉有“花果山”之称,全村有梨、樱桃、桃子等10万多株,年产值达78万元;在2002年退耕还林工作中,种植优质雪梨10万株1500亩,为重塑“花果山”形象奠定了基础。 浪堤历来重视教育,明末初清始办私塾、书院,民国二年在乔地街三教殿内开办新学,1913年始为裕泰乡乡立两级小学,1977年创办中学;此后,从浪堤学校培养的桃李满天下,留美博士2人,大学以上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办有卫生室,村医4人。 浪堤将继续走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中心集镇、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借鸡孵蛋。在稳粮的基础上,利用“短、平、快“的特点,抓好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推广科学养殖,发展饲料转化率高,市场潜力大的草食型和节食型畜禽业。加大农业科技含量,更新优化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的贡献率,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