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阿里 >> 革吉县

革吉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革吉县谷歌卫星地图)


革吉县简介

  革吉县地处西藏西部,狮泉河的源头。面积47225平方公里。草场面积4万余平主公里,耕地面积300余亩。总人口1.1万。辖4个区,15个乡,52个村民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驻革吉镇那布村,邮编:859100。代码:542525。区号:0897。拼音:Geji Xian。
  革吉基本上是一个纯牧业县。主要饲养藏绵羊,还有少量牦牛、犏牛、黄牛、马、驴、骡、山羊等。
  1989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光能电站,使用良好。风力发电正在试验中。 
  特产品主要有高原畜产品和高原鱼类。
  革吉县城就建于山脚下,是个安静的小城,也是阿里区域最为漂亮和整洁的县城。由于这里离狮泉河较近,只有110公里,所以在此住宿的人不多。这里也有电讯业务,可以打手机和长途电话。
  那坡是全县政治、文化的中心。始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辖3个小区,人口400余人。拥有全国先进的光能电站1座。那坡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藏-格融合的新兴城镇。
  该县有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10余人。较大的寺庙有扎西曲林寺、扎加寺和热执热普寺等。
  自然地理
  县境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山势高耸,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其中最高山峰直龙拉峰,海拔高6380米。
  西南部有冈底斯山山脉,冈仁波齐峰,海拔高6656米;东南部有丁拉日居山。境内北部有字末午日山,海拔高5580米。多扎日山,海拔高4618米,吉不桑山,海拔高5130米;东部有加拉山,海拔高4878米;东南方位有仲日纵青山,海拔高5888米。
  西部有东西转南北流向的森格藏布河,狮泉河,西南部有东西流向的生拉藏布河;中部有南北流向的相曲河;南部有东西流向的扎贡曲河;东部有东西流向的阿毛藏布河。境内北部有热邦错湖,草不杂湖,纳屋错湖;中部有聂尔错湖,色卡执湖,茶里错湖;西南部有吓萨尔错湖;南部有君玛错湖,阿尔过错湖。
  属高原亚寒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风大寒冷,雨雪日19天。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雪、雹等。雪灾一般4年一次。旱灾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风灾多发生在2-4月。
  历史沿革
  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
  革吉县旧时境内曾驻有包括革吉部落在内的7个部落,与藏北其它部落一道被称作藏北十八区,统属阿里噶本所辖。
  1960年8月合并7部落设立革吉县。1962年春,县址正式确定在那坡。县府现驻革吉镇。
  经济概况
  2004年上半年,革吉县不断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使群众实现创收534.4万元,同比增长2.5倍。其中劳务输出创收274.2万元;实施“两白一黄”县域经济战略创收57万元;特色产品创收49.2万元;牲畜出栏创收90万元;中介服务创收64万元。
  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革吉县,发展特色经济的雄心不减。平措旦增县长说,革吉县将狠抓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继续实施五大措施,即实施白山羊绒产业、硼镁矿、黄金开发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施“增产增收见行动”活动,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月活动,实施“平安革吉”活动。通过实施这些举措,达到振兴经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目的。
  行政区划
  革吉镇
  总人口3252人。
  雄巴乡
  总人口2652人。
  亚热乡
  总人口2874人。
  盐湖乡
  总人口2072人。
  文布当桑乡
  总人口1976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1万人 47225平方公里 542525 859000 0897 查看 革吉县谷歌卫星地图

革吉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革吉镇 0 0

----

查看 革吉镇谷歌卫星地图
雄巴乡 约2700人 ·革吉县旅游·革吉县特产·革吉县十大特产·革吉县十景·阿里旅

----

查看 雄巴乡谷歌卫星地图
亚热乡 约2900人 ·革吉县旅游·革吉县特产·革吉县十大特产·革吉县十景·阿里旅

----

查看 亚热乡谷歌卫星地图
盐湖乡 约2100人 ·革吉县旅游·革吉县特产·革吉县十大特产·革吉县十景·阿里旅

----

查看 盐湖乡谷歌卫星地图
文布当桑乡 约2000人 ·革吉县旅游·革吉县特产·革吉县十大特产·革吉县十景·阿里旅

----

查看 文布当桑乡谷歌卫星地图

革吉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普兰县

  key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80°27〃~~82°30〃 北纬30°00〃~~31°13〃 是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县政府网站http://www.pulan.gov.cn/。   县人民政府驻普兰镇吉让居委会,邮编:859500。代码:542521。区号:0897。拼音:Pulan Xian   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因为有神山,圣湖而广受旅行者青睐。   普兰县城南距中尼边境约10千米,北距狮泉河镇398千米,且乡乡公路相连。加之与尼泊尔、印度相邻,境外朝圣者和商贩多由此口岸(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出入境口岸有亚东、樟木和普兰)入境,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也到这里来参拜神山圣湖。   普兰有中国海关和边检,每天不少尼泊尔和印度人通过,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国游客以团体方式进藏。但这里并不是中国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从这里到尼泊尔的人,必须在申领尼泊尔签证时注明,否则即使有尼泊尔签证,也不让出境。   普兰对面是尼泊尔山区,叫khojamath。当地人说,即使能出境,到尼泊尔后仍要徒步两天,走一条穿行在喜马拉雅山里的小路,才能到达有公路的城镇。   普兰属半农半牧县,粮食产量占阿里粮食总产量的1/3以上。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油菜、豌豆、马铃薯、萝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等。、   工业主要以生产农具及生活用品为主。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牛羊皮、羊毛,玛旁雍裸裂腹尻鱼、长体裸鲤鱼。   普吉在孔雀河东南岸。和平解放40年来建设迅速,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心。道路整洁宽敞,绿树成荫,幽雅清静。   普兰县为西藏佛教圣地之一。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等风景名胜区。“神山”似带着银冠的“金字塔”,“圣湖”为神话传说中的“西天瑶池”。由于“神山”、“圣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普兰成国内外旅游和朝圣者的圣地。   经济概况   普兰县属于半农半牧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大县,也是阿里地区的粮油生产大县,全县粮油产量占全地区总产量的60%以上。全县耕地面积为10238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4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麦、油菜、豌豆、蔬菜等,主要牲畜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等。   普兰作为阿里高原赋予神秘色彩的古老县城,是阿里从古至今通往尼泊尔、印度进行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也是中国12个3国交界的边境县之一,又是西藏自治区2个边境口岸之一。临近印度、尼泊尔,有边境通道21道,边境贸易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自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普兰县建立政权以来,普兰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历经和平解放、平叛改革、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彻底改变了封建农奴制的统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近几年,普兰县各族人民在阿里地委、行署的坚强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藏社会局势日益稳定的大好机遇,在陕西省对口支援和援藏干部的共同奋斗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经济总体呈现出速度快、效益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截止去年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060万元,连续三年增长速度超过18%;财政收入240万元,同比增长22%,走出了多年在100万元左右徘徊的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327.5元,同比增长10%。   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去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552亩,经济作物比重明显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年末牲畜存栏达165986头(只、匹),牲畜出栏率达33%,农牧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许许多多的农牧民盖起了宽大整洁美观的新房,很多村组通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有了电话。现在这个边陲小县不仅有了小灵通,有了移动手机,还通了互联网,坐在办公室、坐在家里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格桑路的改造、农贸市场、广场、客运站、疾病控制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安居园等相继建成;城市供水、供电、街道硬化、公厕建设等市政工程也有所进展,县城建设骨架基本形成。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县城耸立了起来,新旧县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83%,建立卫星接收站33座。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与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报告机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贷款用于教育资金350万元,完成了普兰中学、完小教师、学生住宿楼和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巩固率97%,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并顺利通过了上级扫盲验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精神文明建设“五个进”和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农牧区”活动,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民共建活动蓬勃开展,2004年该县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双拥模范先进县”称号。2004年我县组织招商引进印商资金804万元,并争取国家贴息贷款100万元用以发展神山矿泉水公司,在引进外资上取了得历史性突破。   总的来说,如今的普兰县是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然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比,在高寒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依然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做到立足现实、发挥优势、谋求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群策群力,励精图治,把普兰建设成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百业兴旺、人民富裕的新普兰,普兰县也必将会迅速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自然地理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阿里地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该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较高。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形成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秀丽多姿的高原地貌。   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年日照时数约为3153.2小时。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自然资源丰富。普兰县农田、草场广阔,县境内天然草场的分布与地貌、气候等环境紧密相关,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为主,灌丛、沼泽、荒漠草场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等为主,有机质、氮、钾含量高,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   普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有野驴、野牛、盘羊、岩羊、雪豹、金雕等20余种,约1万余头(只)。县境北部的玛旁雍错是西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开春季节候鸟成群在此营巢产卵,孵化育幼。湖中盛产裸鲤,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此外县境内还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   普兰县矿藏资源较丰富,分布较广,品位较高。已探明的煤炭、铜、稀有金属矿储量大,开发远景广阔。其境内的石灰岩、硅岩、铅、锌、锰亦有开发价值。其境内的天然矿泉水流量大,品质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为国内少有的优质矿泉饮品。其境内的热水矿泉、温泉流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对治疗皮肤病等具有特殊疗效。   历史沿革   普兰,名称的解释众多:一叫“不让”,象雄文献记载:“不”最初指头,“让”指马;另一说“不”在象雄语中意为“雪”,“让”意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围的区域。   1959年以前,称为普兰宗。1960年将“普兰宗”更名“普兰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普兰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归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普兰镇。   行政区划   普兰镇   总人口5026人。   巴嘎乡   总人口1208人。   霍尔乡   总人口1685人。   普兰旅游   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梵语称之为“湿婆(印度一种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槽。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冈仁波齐峰被称为神山,可见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发源于此,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络绎不绝,更体现出此峰的神圣意味。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处女峰。为了表示尊敬,多数来到神山的游客都会转山。   山峰概况在西藏普兰县境内,有两个水系相通,间隔仅3公里的高原湖泊;东面较大的是玛旁雍错,西面较小的是拉昂错。在湖泊的南北是两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位于东经81.3度,北纬3l度,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西段的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东经8l.3度,北纬30.4度,两峰相距约l00公里。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之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漕。其峰顶宛若皇冠晶莹夺目,远远望去却仅见一个浑圆的山顶。   朝圣者的踪迹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带着强烈而巨大的心愿,沿着一条相对固定、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向一个公认的圣地进发,这便是朝圣之举。朝圣由来已久。在自然环境险绝卓著的西藏,朝圣尤其显得精诚执着。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强磁场般的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作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冈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冈仁波齐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每年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不断得以体现并加深。冈底斯山脉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这些河流与冈仁波齐有着神圣的关连。据苯教经典描述:从冈仁波齐而下的一条河,注入玛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北、南、东、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之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相传,苯、佛相争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与苯教徒纳若本琼于冈仁波齐斗法时的若干遗迹仍有存留。在这些地方转一转并祈祷一番是后世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课。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转山道分两条:外线是以冈底斯山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内线是以冈底斯山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外线总长32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磕长头则需15-20天。转山人一般都是在转足13圈外线之后再转内线。每逢-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藏族传统生肖观受汉族相应观点影响较多,其生肖属相大小的具体排列也和汉族相一致,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也有作乌鸦的)、狗、猪。(-结合阴阳及五行等学说,在具体年代节气等方面和汉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区别)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札达县

噶尔县

日土县

革吉县

  革吉县地处西藏西部,狮泉河的源头。面积47225平方公里。草场面积4万余平主公里,耕地面积300余亩。总人口1.1万。辖4个区,15个乡,52个村民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驻革吉镇那布村,邮编:859100。代码:542525。区号:0897。拼音:Geji Xian。   革吉基本上是一个纯牧业县。主要饲养藏绵羊,还有少量牦牛、犏牛、黄牛、马、驴、骡、山羊等。   1989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光能电站,使用良好。风力发电正在试验中。    特产品主要有高原畜产品和高原鱼类。   革吉县城就建于山脚下,是个安静的小城,也是阿里区域最为漂亮和整洁的县城。由于这里离狮泉河较近,只有110公里,所以在此住宿的人不多。这里也有电讯业务,可以打手机和长途电话。   那坡是全县政治、文化的中心。始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辖3个小区,人口400余人。拥有全国先进的光能电站1座。那坡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藏-格融合的新兴城镇。   该县有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10余人。较大的寺庙有扎西曲林寺、扎加寺和热执热普寺等。   自然地理   县境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山势高耸,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其中最高山峰直龙拉峰,海拔高6380米。   西南部有冈底斯山山脉,冈仁波齐峰,海拔高6656米;东南部有丁拉日居山。境内北部有字末午日山,海拔高5580米。多扎日山,海拔高4618米,吉不桑山,海拔高5130米;东部有加拉山,海拔高4878米;东南方位有仲日纵青山,海拔高5888米。   西部有东西转南北流向的森格藏布河,狮泉河,西南部有东西流向的生拉藏布河;中部有南北流向的相曲河;南部有东西流向的扎贡曲河;东部有东西流向的阿毛藏布河。境内北部有热邦错湖,草不杂湖,纳屋错湖;中部有聂尔错湖,色卡执湖,茶里错湖;西南部有吓萨尔错湖;南部有君玛错湖,阿尔过错湖。   属高原亚寒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风大寒冷,雨雪日19天。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雪、雹等。雪灾一般4年一次。旱灾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风灾多发生在2-4月。   历史沿革   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   革吉县旧时境内曾驻有包括革吉部落在内的7个部落,与藏北其它部落一道被称作藏北十八区,统属阿里噶本所辖。   1960年8月合并7部落设立革吉县。1962年春,县址正式确定在那坡。县府现驻革吉镇。   经济概况   2004年上半年,革吉县不断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使群众实现创收534.4万元,同比增长2.5倍。其中劳务输出创收274.2万元;实施“两白一黄”县域经济战略创收57万元;特色产品创收49.2万元;牲畜出栏创收90万元;中介服务创收64万元。   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革吉县,发展特色经济的雄心不减。平措旦增县长说,革吉县将狠抓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继续实施五大措施,即实施白山羊绒产业、硼镁矿、黄金开发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施“增产增收见行动”活动,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月活动,实施“平安革吉”活动。通过实施这些举措,达到振兴经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目的。   行政区划   革吉镇   总人口3252人。   雄巴乡   总人口2652人。   亚热乡   总人口2874人。   盐湖乡   总人口2072人。   文布当桑乡   总人口1976人。  

改则县

   县人民政府驻改则镇鲁仁居委会,邮编:859200。代码:542526。区号:0897。拼音:Gaize Xian   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积9743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00万亩。总人口1.5万。现辖5个区,21个乡,75个村民委员会。   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为改则、色锅和帮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1961年3月23日,县址由门董村迁至现在的隆仁年底将路南2个区划出,新成立了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媛,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朝气候差异较大。年日照时数3160小时,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铜、天然碱、食盐、钾盐、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此外,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小型发电机工作。   改则县境内有广阔的牧场,经济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马、绵羊、山羊等。   改则县已形成以隆仁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安狮公路贯穿改则县境,各区、乡均通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牛羊绒、食盐等。   隆仁,因其北面的鲁玛仁布河而得名。居民500多人。城区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小学、医院、国营商业零售门市部、银行营业部、影剧院、招待所、电视台、广播站、电影站等设施。公用房屋配有太阳能取暖设施。   改则地处"世界屋脊"之巅,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壮丽多姿的高原自然景观,对探险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里地广人稀,自然生态至朴至真。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得以保存,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以及濒临绝迹的黑颈鹤等,为研究它们繁衍生息、进行变异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实为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基本概况二   改则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东部,藏北高原腹地。东经81°59′—86°,北纬31°30 ′—35°40′,东与那曲地区的双湖、尼玛县相接,东南与措勤县相连,南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以昆仑山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70公里,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注:最新勘界面积),是阿里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纯牧业县,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改则地处南羌塘高原湖盆区。全县均为高山河谷地带,山势平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昆仑山、隆格尔山、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藏萨岗日、岗阿若、夏岗坚等主要山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乌斯腾达格峰,海拔6878米。   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394米,属高原亚寒干旱高原季风型气候。干旱,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0.2 ℃,1月平均气温-12.8 ℃,极端最低气温-44. 6 ℃(1987年12月);7月平均气温11.9 ℃,极端最高气温26 ℃(1979年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4 ℃左右。年平均日照3168小时。年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出现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为46天。年均降水量189.60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大295.8毫米(1977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84.5毫米(1982年),年降雪日60天左右。有冰雹、积雪、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二   据改则县考古发现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元6世纪前,改则一带住有“门”人,是在改则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清初顺治年间,改则境内先后形成了改则本、帮巴部落、色果部落三大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属噶夏政府和0喇嘛辖区。1680年,五世0派噶丹次旺进军阿里,击败拉达克军队,1686年建立了阿里噶尔本政府。帮巴部落隶属噶尔本辖区。此后,随着改则境内部落的不断兴起壮大,到改则本第三代头人贡布顿珠后期(1925年)改则本头人受封为世袭四品官,改则本相当于宗级。   在和平解放前,改则境(包括措勤)除了帮巴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后分为色果罗玛部落,色果江玛部落)外,还有罗美部落、秋夏部落、露途部落、下玛部落、强图部落、那让部落、江让部落、秋夏老部落、赤玛部落、雄玛部落、塔尔美部落、塔尔计部落、巴果部落、参朵部落、江都部落、江美部落、白尔寺部落、东果江玛部落、昂无部落、偏吉部落等大小二十多个部落。最早的色果部落在距今约900年以前就已居住在改则麻米一带,是最早活动在改则境内的部落。改则本、帮巴部落等部落大多由青海、昌都等地迁徙而形成。   1950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进藏部队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先遣连)在团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抵达改则西北扎麻芒保(在今先遣乡境内)地区。与噶尔本取得联系,双方达成协议后,噶尔本政府承认人民解放军进驻扎麻芒保,并协助人民解放军开展群众工作。1951年5月6日,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同志率领后续部队进入阿里,5月28日与先遣连会师,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宣告阿里分工委在昆莎(今噶尔县昆莎乡)成立。1956年9月28日,经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批准,阿里地区基巧办事处成立,1959年撤销。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改则东南局部地区发生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第十一师三十三团进驻改则平息叛乱。   1960年4月29日,西藏军区十一师三十三团在门董(现措勤县驻地)成立改则县筹建工作组,组长傅荣贵。5月3日,中共改则县委员会在门董成立,傅荣贵任书记。10月1日,改则县人民政府在门董成立。下辖路南一区(现属措勤县)、路南二区(现属措勤县)、路北三区(现改则县洞措乡以北)、路北四区(现改则县物玛乡以北)。1961年3月,县驻地由门董迁罗玛仁波(现址)。至1962年,相继建立了康托区、麻米区、洞措区、物玛区、磁石区、达雄区、措勤区、江让区8个区委、区公所。1970年,国务院批准筹建措勤县。1971年10月,原改则县所辖达雄、措勤、磁石、江让4个区,21个乡划归新成立的措勤县。(改则县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除1971年以前需特殊说明的,其余均为1971年后数据。编者注)。   1966年7月15日,改则县文革领导小组成立,张明贵任组长,马才华任副组长,“文革”运动在全县铺开。1967年2月,受上海一月夺权风暴的影响,“文革”运动在全县范围内推向高潮,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部分领导被罢官、批斗。党政机关被夺权,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4月1日,改则县军管小组成立,全县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12月25日,改则县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取代了县人民政府。1969年2月7日,改则县革命委员成立“四大组”,即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分别取代原县委、政府各工作机构。   1969年6月至9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了洞措区、滋石区、江让区、措勤区、康托区、物玛区、麻米区、达雄区革命委员会。1977年5月18日,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开始筹建察布区。1978年10月30日,察布区委、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81年12月25日,改则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县人大常委会成立,选举产生了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84年,全县乡一级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成立了为各选举委员会,“撤社建乡”。至此,全县从县到乡的革命委员会组织全部撤销。到1999年,全县辖5个区,21个乡和75个自然村。1999年8月,改则县撤区并乡,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撤区并乡后全县辖物玛乡、洞措乡、麻米乡、先遣乡、察布乡、古姆乡6个乡及改则镇,75个自然村。   改则县世居民族为单一藏族。和平解放前,由于缺乏可靠的人口统计资料,其各个时期人口数据不可考。1962年,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一师兼日喀则军分区政治部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全县(包括措勤县)总计有32个部落,2738户,10897人。2000年,全县有6乡1镇75个自然村,总人口17532人,其中农牧民人口16104人,农牧业劳动力7915个。   三   改则县自然资源丰富。东经83°13′—86°,北纬31°44′—35°04′之间,属羌塘自然保护区。   据生物化石与孢粉分析证实,羌塘地区在更新世中期尚是温带森林草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过程中,原来的森林草原退出该地。同时蒙新世等地的草原成分逐渐进入,许多植物适应了高原生态环境,成了这一地区的代表种。现代植被类型在我国植物区划系统中属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高原中部草原区域,北羌塘高原高寒草原区。植被类型简单,以高原寒带荒漠草原为主,主要有紫花针茅型,垫北蒿草型,硬叶苔草——垫北驼绒藜型组成。   这里有野生动物乐园之美誉,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盘羊、岩羊、黄羊、黄白鸭、猞猁、雪鸡、高原免、狐狸、狼、旱獭、岩鸽等。数量最多的数藏羚羊、野驴、黄羊等。   改则县盛产酥油、牛羊皮张、牛羊绒、食盐等。酥油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从牛、羊奶中提炼而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用酥油做成的酥油茶,油滑而不腻,温润可口,营养丰富。具抵御寒冷,生津止渴和消除疲劳之功效。牛、羊皮张质地优良,是制革的最好原料。牛羊绒产量丰富,具有优良的质地,可用于制衣、被等,有软黄金之称。   改则县境内散布了大小逾三十个(已探明的有26个)温泉。比较大的有夏岗坚温泉、康托微温泉、温泉湖温泉、高温泉、鸭子湖西微温泉等。   改则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均为内流河)、湖泊、温泉和丰富的地下水。境内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夏岗坚、藏萨岗日、琼布岗拉、昂龙岗日山脉等,总面积约7200万平方米。水质良好,是境内河流、湖泊、泉水的重要补给源。境内较大的河流(总长在20公里以上的)有12条,湖泊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4个,其中绝大多数为咸水湖。黑石北湖为境内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5048米。   四   改则县是阿里地区最大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是改则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和平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1962年,据陆军第十一师兼日喀则军分区改则县社情调查报告资料显示,当时全县总计有32个部落(其中已改革的有28个部落),2738户,10879人。牲畜存栏中牛有33001头、马1085匹、羊416416只。从当时已改革部落阶级成份划分状况来看,贫牧民1746户,6920人、占78.7%;中等牧户423户、1830人,占18.8%;富裕户85户453人,仅占3.8%。可见,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时期,农奴在领主(注:改则县1962年统计数字,当时有领主19户,136人,代理人3户,29人)及其代理人的盘剥下,仅靠在领主及其代理人的庄园从事放牧或其他重体力的劳动,挣取微薄的收入,生活状况极为艰苦,生产条件极为恶劣。   和平解放后,1960年6月,改则县路南地区28个乡开展了“三反两利”(即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奴役,牧工和牧主两利)运动,采取了与农区不同的阶级路线教育,即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叛乱牧主及其代理人进行民主改革。改则县民主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发动牧民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建立各级政权阶段;废除牧区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阶段;反对牧区各种类型的乌拉差役阶段;实行赎买政策,把牧主,寺院及头人的部分牲畜及生产工具进行赎买后分配给牧工阶段。民主改革后,牧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64年,改则县试办互助组。1969年,开始试办人民公社。1970年,改则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时期,社员除每人留3—5只“自留畜”之外其余均归集体。这一时期由于受“文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1972年,全县牲畜存栏总数为43.95万头(只、匹)(不含措勤县)。到1977年,牲畜存栏数为57万头(只、匹),5年间增长3.05万头(只、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系统地进行了拔乱反正,落实了各项政策,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治穷致富的政策。即农牧区生产队(组、户)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牧业税,废除一切形式的用工摊派任务;保障城市职工、居民必需品供应等。1980年5月,改则县各公社相继实行了“五定一奖”(即定草场、定畜群、定劳力、定产量、定报酬,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改变了过去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大锅饭”现象。1984年,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在牧区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1984年8月,全县实行“撤社建乡”工作,经济发展有所恢复。   1984年全县收入达到39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33.99元,群众住房有所改善,“花帐篷变成了黑帐篷”,条件稍好的群众置有冬夏两季用帐篷,个别群众修建有土木结构住房。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家里有了收录机、手表、各种藏卡等日用品,极个别家庭已拥有了汽车。1985年,群众存款达200万元,过上了银行(信用社)有存款,家里有余粮的殷实日子。1984年,全县有万元户5户,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对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仅1984年一年,全县各种商品销售额就达130万元,人均120元。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西藏发展的政策。此后,阿里地区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了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3776.14万元,比1994年增长99.47%。比“八五”规划的800万元,增加2976.14万元,增长372%。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数达74.36万头(只、匹),比1994年增加5.7万头(只、匹),总增率为29.72%,比“八五”计划增长6.72%。商品畜为3.4万头(只、匹),商品率达28.42%。羊毛产量达400.78吨,比1994年增长9.45%,羊绒产量达44.58吨,比1994年增长53.49%,牛绒总产量达13.55吨,比1994年增长37.18%。酥油产量达70.05吨,比1994年净增9%,畜产品综合商品率为57.34%。人均收入达1417.7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八五”计划的1000元,人均净增417.75元,增长率为41.78%。粮食总数为1669.18吨,人均占有227.53斤。1995年,牧民群众的存款已达960万元,人均存款达654元。群众住房条件,生活条件不断得到大幅度改善。大多数群众已住上扶贫项目援建的定居点(土木结构住房)或自筹资金建设的住房。电视机、汽车等已进入普通牧民群众家庭。   1998年,全年牧业总产值完成4005.2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算),牲畜存栏数达到80.5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比1997年,下同)为9.5%。幼畜成活率达到77.34%。1998年底,共完成收购绵羊毛496吨,比1997同比增长28%,山羊绒47.9吨,增长10.7%,牛绒16.2吨,增长62%,酥油产量86.2吨,奶渣产量164.11吨,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44.49%。1998年共完成牧民半定居点576间(包括1997年续建工程241间),完成半封闭羊圈574套,标准羊圈172套,太阳能采暖水井6眼,饲草饲料基地建设500亩。在1998年全县遭受雪灾期间,收到各种救灾资金143万元,救灾粮食161.8吨,衣被3587套,饲料40吨,抗灾药品折合人民币36.1万元,抗灾油料折合人民币8万元。1998年,完成财政收入352万元,完成计划的100.5%,财政支出1051万元,完成计划的108%(包括各种专款)。   和平解放前,改则一带的经济活动存在两种交易方式,一种即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最早的物物交换,主要以羊易其它生活用品为主。据考,物物交换中,一只羊可交换七米质地较好的布料,可交换十五公斤粮食。规模最大,行程最远的要数盐粮交换。一支驮队由几十头牦牛,数百只羊组成,驮盐上万斤,行程最远可达印度,尼泊尔等地,以盐易粮或其它日用品。据考,在盐粮交换过程中,交易较好可以1:1的比例进行交换,稍差则以1:3的比例进行交易,即3斤盐换一斤粮(米或小麦)。随后,随着章嘎(一种铜质货币),大洋(银元)的出现,物物交换活动日渐减少,使用货币交易成为一种既方便省事,又快捷的交易方式。但由于交通不便,直到20世纪70年代,物物交换尤其是以盐粮交换为主的经营方式仍然存在。   1961年,改则县罗玛仁波银行小组成立,人民币成为牧民群众经济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流通货币。1965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则县支行成立。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则县支行分设为中国农业银行改则县支行。下设中国农业银行察布营业所、洞措营业所、物玛营业所、麻米营业所、康托营业所(1998年并入改则支行)。开展银行信贷,储蓄等业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牧民群众银行储蓄也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牧民存款达 200万元,到1990年,牧民存款款已达690万元。比1980年增加490万元。到2000年,牧民储蓄额达到3290万元,比1990年增加26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则县个体商业日趋兴盛。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家茶馆。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从事餐饮、娱乐、小商品批发零售的个体户逐年增加。据统计,1990年,改则县有个体工商户32户,注册资金2.74万元。到2000年,上升到有个体工商户161户,注册资金275万元。各种商品琅玡满目、餐厅、茶园、舞厅一应俱全,丰富了改则县人民的商品需求和饮食文化生活需要,活跃了改则县经济。改则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亦随着个体工商户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改则县服务业的主力军。199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完成税收59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29.94%,到1995年,完成税收101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59.76%。2000年,随着规模扩大,投资增多,全县个体工商户共计完成税收14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69.08%。   改则县民族手工业以加工业和简易手工制作为基础。和平解放前的加工业主要是原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工。如加工拉古尔(注:一种加工糌粑的石磨),董末(一种打酥油茶用的条形桶),扎拉(一种三条腿的铁质火炉支架)等。改则北部由于特殊的生存需要,制造打猎工具。“尼”是捕猎工具,用鹰羽或用草卷成椭圆形,牛毛线捆紧、中间夹着羚羊角若干细条,上面放短绳,放在地坑里套野兽。“续落”也是打猎的一种工具。这些捕猎工具直至1997年才停止使用。   和平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的生产工具不再被牧民群众接受,代之以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家庭作业为主的加工业不再盛行,民族手工制作占主导地位。民族手工制作以简易生活用品制作为主,主要制作服装(衣帽鞋等)、氆氇、帐蓬、土枪、袋、尼网,捕捉野兽用的套索、刀具、博(一种缝纫工具)等。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以联合生产的手工业组式的生产方式。1973年12月,古昌乡手工业小组成立,但人员少(仅有一个师傅,三个徒弟),生产规模不大(加工或生产马掌、马掌钉、剪毛刀、镰刀、粑磨、杖、炉子、烟囱、门窗、锅、筛子、帐蓬楔子、铁箱、水桶等),这是改则首次出现的手工业雏形。后由于缺乏原材料,手工业小组没有得到发展,80年代初解体。   改则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砂金、煤、盐、硼矿、石膏、铜、铁等。金、硼矿蕴藏量丰富。在和平解放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据考、在和平解放前,改则境内开采金矿的既有本地牧民(现改则丁昌一带),也有来自日喀则、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由于技术落后,其利用率相当低下,资源保护意识差,属典型的掠夺式开采。在当时,开采金矿收入较从事放牧收入高 ,尽管条件艰苦,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从事采金谋生。其规模大的有五六十人,较小的亦有十几人。除开采金矿之外,改则县得天独厚的食盐资源,在和平解放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在和平解放前甚至和平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改则境内牧民的诸多日常用品如粮食、茶叶、布匹、食糖等,均靠盐粮交换满足。可见当时的食盐开发利用已达相当规模。   1971年,阿里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同意开发位于洞措乡境内的川巴煤矿,但由于煤质差,技术条件落后,1984年停产。1992年,改则县人民政府与那曲交通综合公司签约,联合开采“基布茶卡”硼矿,从而揭开了全县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此后,大批金矿开发商进入改则,开采金矿,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1999年财政收入中,仅金矿收入就达101.5万元,占1999年全年财政收入的25%。此外,从1999年伊始,改则县开始开发卤虫资源。2000年,卤虫开发收入达50.9万元,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2.7%。   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人民,祖祖辈辈靠的是人背畜驮。在进行一次盐粮交换的过程中,就有十几乃至几十人上百头牦牛或数百只羊的驮队风餐露宿,往返最快得两个月,路程远一点的需近四个月时间,其艰辛可窥一斑。   1956年3月23日,从黑河(今那曲)到阿里首府噶大克的简易公路试通车(1956年2月24日,由西藏一支勘察队的汽车队从那曲往阿里方向进发,边勘察边修路,历时20余天,行程1300公里,始抵噶大克),翻开了阿里地区交通史上新的一页。这一年伊始,改则境内有了一条长约280公里的简易公路,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轰鸣声打破了这块沉寂而亘古的高原的沉静。之后,几经扩建,维修、这条最早途经改则的简易公路演化而成一条横贯改则的公路主干道——安(安多)狮(狮泉河)公路。此后,由拉萨经日喀则途经改则至狮泉河的另一条公路拉(拉萨)狮(狮泉河)公路建成通车,经过多年发展,改则县公路网络日趋成熟。到2000年,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安狮、拉狮公路为主线,向各乡镇、村辐射的公路交通网。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县各种公路(包括乡村道路)里程达2657 公里。   运输工具方面,在和平解放前,主要以牲畜(牦牛、羊、马)为主,一头成年牦牛能(驮)负重达120—150斤,一只成年羊能负重20—25斤。民主改革时期,有少数畜力车出现,代替了人背畜驮。1963年,改则县人民政府购置了一辆解放牌货车和一辆北京牌吉普车。1972年起,逐年增加了大小车,解决了县上部分干部职工的生活用品运输和外出难的问题。1983年,原麻米区古昌乡两户牧民集资购置了两辆解放牌卡车,这是改则县群众最早拥有的现代交通工具。1987年,改则县社会车辆运输大队(集体所有制)成立,由个体运输户组成,承包县里各种进出货物的运输任务和县内货物的周转任务,最初拥有车辆30台,到1991年,发展到拥有各种运输车辆87台,全县的车主有700余人,固定资产达400万元,年收入达260万元。1990年,县人民政府动员社会闲散资金30万元,集资入股成立了有70户股民参加,有60辆汽车的运输联营公司。   1996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则县征稽站成立,负责改则县、措勤县、革吉县盐湖乡,文布当桑乡境内车辆的公路养路费征收工作。从而使改则县车辆运输得到了有效管理。2000年,改则县交通局成立,进一步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到2000年,全县拥有各种公车,私车数达246辆,拖拉机254台。年完成货运量近400吨。   五   在和平解放前,改则县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仅局限于有限的寺庙教育。改则县境有麻米寺、扎江寺、罗波拉康、洞措拉康四座寺庙(拉康)。其中麻米寺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属黄教宁玛派。在寺庙所在辖区内,牧

措勤县


革吉县特产大全




革吉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