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印度及泥泊尔毗邻,东靠日喀则、那曲地区,西与克什米尔等地区接壤。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区山脉纵横,雪峰林立,北部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自西向东绵延;中部冈底斯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南部有喜玛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亘于中印、中尼边境。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通外道路山口近60条,形成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道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阿里地区现辖普兰、札达、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7县,30个区、106个乡、359个村民委员会。截止1998年底全区人口74005人,逐牧业人口61979人,占总人口的85.1%;国内生产总值24118.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0.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8.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620.16万元,牲畜总头数229.5万只头(匹),粮食总产量5551.97吨。工农业总产值16361.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863.7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4.7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78.58元。
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使昔日受压迫奴役的广大农奴,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的新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人民在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经过阿里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阿里地区资源丰富。全地区草原面积约4亿亩,占总面积的87%,实际可利用草原2.8亿亩,共有耕地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55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全地区林地面积10万亩,主要分布在普兰、札达、日土县。阿里地区有丰富的盐、硼、铅、芒硝、铬、锌、金、银、铯、水晶石、大理石、花岗石、玉石等矿藏,其中盐、硼已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阿里有较好的水能、太阳能、地热风能资源。有著名的狮泉河、孔雀河、马泉河、象泉河等,在境内流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地热遍布全区。
阿里地区东起唐古拉山脉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抵喜玛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南连冈底斯山中段,临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对外通道57条。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群山竞高,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总的地势趋向是南北高,中间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9.55万人 | 305000平方公里 | 542500 | 859000 | 0897 | 查看阿里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普兰县 | 0 | 12497平方公里 | 普兰镇 巴嘎乡 霍尔乡 | 查看 普兰县谷歌卫星地图 |
札达县 | 约1万人 | 24601平方公里 | 托林镇 萨让乡 达巴乡 底雅乡 香孜乡 曲松乡 | 查看 札达县谷歌卫星地图 |
噶尔县 | 约1万人 | 17197平方公里 | 狮泉河镇 昆莎乡 左左乡 门士乡 扎西岗乡 | 查看 噶尔县谷歌卫星地图 |
日土县 | 约1万人 | 75400平方公里 | 日土镇 热帮乡 日松乡 东汝乡 多玛乡 | 查看 日土县谷歌卫星地图 |
革吉县 | 约1.1万人 | 47225平方公里 | 革吉镇 雄巴乡 亚热乡 盐湖乡 文布当桑乡 | 查看 革吉县谷歌卫星地图 |
改则县 | 约1.5万人 | 97437平方公里 | 改则镇 物玛乡 先遣乡 麻米乡 洞措乡 古姆乡 察布乡 | 查看 改则县谷歌卫星地图 |
措勤县 | 约1万人 | 22980平方公里 | 措勤镇 磁石乡 曲洛乡 江让乡 达雄乡 | 查看 措勤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拉萨 |
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宫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四十年代松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它座落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中心、古城西北约2公里的玛布山(红山)上,最高处海拔3767.19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1961年国务院将布达拉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布达拉宫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古建筑。“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现有建筑群为17世纪中叶五世0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0不断扩建而成。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0之后历代0-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九个赞普 (藏王)和十位0在这里居住过。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布达拉宫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殿宇巍峨,金顶辉煌,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按西藏建筑计算办法以柱计算)。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宫城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0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0的宫殿、大经堂、噶厦0机构和僧官学校等,0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 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0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 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 布达拉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红宫白宫内珍藏无数。一年四季开放。开放时间和当地企事业机关办公时间相同。每当-新年前一天会有跳神活 |
日喀则市 |
|
昌都市 |
牋那里是最接近阳光的地方,空气因而透明;那里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灵因而宁静;那里是最后的世外桃源,憧憬因而向往……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是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是锁在横断山脉深处的一片净土,孕育着神秘、孕育着恢弘、预支育着古老而独特的高原文明。这里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神山圣湖、亘古雪峰,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永恒的魅力。而那独特多姿的康巴风情、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也对人们充满了无尽的吸引。 昌都地处著名的横断山脉,这里山高谷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它们的60多条支流像条条玉带般盘绕其中。俯瞰昌都,万峰突起,气势磅礴,座座山脉犹如巨龙昂首。遥望远方,群山峥嵘,江河纵横,牛羊成群,真让人仿佛置身于雄伟壮丽的画卷之中。 昌都地区高山峡谷相间排列,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大面积的森林,-茫茫,一望无垠,树种多达1500余种,珍稀树种繁多。 广阔的森林和草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在昌都,野生动物多达400多种,约占西藏的80%。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金钱豹、藏羚、白唇鹿、黑颈鹤、猞猁、盘羊、马熊、锦鸡等。在许多地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呈现出一派最美丽的自然画卷。 昌都地形复杂,许多地方从谷底到山顶相差2000多米。因此自然景色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山下是地毯似的草场,山腰是莽莽的森林,再上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丛,而山顶则是终年不化、重峦起伏的雪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 昌都不但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也独具魅力。作为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人文景观丰富独特,多彩多姿,极具神秘色彩。茶马古道的沿线囊括了西藏原始宗教到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寺庙。 昌都在藏语里是水岔口的意思,扎曲、昂曲两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成为澜沧江的源头。美丽的昌都镇就坐落在这山与水之间。 |
林芝 |
牋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山青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它的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北面是那曲,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部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地区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其主要城镇和景区有尼洋河谷经济区、八一镇、帕隆藏布江景区。其中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玛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蕨”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林芝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的本教的盛行,使林芝拥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点,与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景观.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位于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地区毗邻,东与林芝地区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面积7.3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山南地区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南面与不丹国接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山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浪卡子、贡噶、扎囊、乃东、桑日、曲松、加查7个县,境流长度424公里。此外,山南地区还有41条河流终年流淌于藏南的高山峡谷之间,江河面积38000平方公里。全地区还有大小湖泊88个,其中著名的羊卓雍湖、拉木纳木错、哲古湖、普莫雍错湖就象一个个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山南的丛山之间。 牋牋山南地区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 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600-3300小时,年平均气温最低为6℃,最高8.8℃: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零下37℃。年均风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风速为17米/秒,风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山南地区拥有众多种类的动植物。在栽培植物方面,盛产青稞、小麦、蚕豆、豌豆、玉米、荞麦、油菜等作物,是西藏粮油的主要产区之一;蔬菜有萝卜、土豆、白菜、辣椒、豆角、西红柿、南瓜等;水果有苹果、梨、核桃、桃、葡萄等。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有几百种,著名的药材有虫草、贝母、丹参、当归、党参、枸杞、大黄、雪莲等。主要林木有杨、柳、落叶松、铁杉、冷杉、柏树、白桦等。 牋牋家养动物有山羊、绵羊、黄牛、牦牛、犏牛、马、驴、骡、猪、鸡、鸭等。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盘羊、野牦牛、藏羚羊;此外还有獐子、鹿、黄羊、野牛、熊、豹、猴子、猞猁、水獭、雪猪、雪鸡、马鸡、野鸭、天鹅、蛤蚧和鱼类等。 牋牋山南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铬、金、铜、铁、锑、铅、锌、锰、云母、水晶、玉石、大理石等。其中,铬矿储量初步探明有500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5-45%,平均品位达4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铬矿资源基地。 牋牋山南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非常丰富,湖泊蓄水量170亿立方米,冰川蓄积量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23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550.2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510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1.83万千瓦。目前,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已正式建成发电,沃卡一级电站也竣工。从根本上缓解了拉萨及边周边地区用电紧张的状况。此外,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十分可观。 |
那曲市 |
牋那曲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那曲地区下辖那曲、安多、聂荣、比如、嘉黎、巴青、索县、班戈、申扎、尼玛等10个县,1个双湖特别行政区,截止1995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330286人,其中藏族326920人,占总人口的98.98%,汉族3258人,其他民族108人。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又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届时,旅游观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贩等云集此处。旅游者可以领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风光、节日气氛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参观游览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区境内,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栖息着野牦牛、藏羚 、野驴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的当雄与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每年都有许多前来转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
阿里 |
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印度及泥泊尔毗邻,东靠日喀则、那曲地区,西与克什米尔等地区接壤。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区山脉纵横,雪峰林立,北部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自西向东绵延;中部冈底斯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南部有喜玛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亘于中印、中尼边境。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通外道路山口近60条,形成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道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阿里地区现辖普兰、札达、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7县,30个区、106个乡、359个村民委员会。截止1998年底全区人口74005人,逐牧业人口61979人,占总人口的85.1%;国内生产总值24118.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0.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8.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620.16万元,牲畜总头数229.5万只头(匹),粮食总产量5551.97吨。工农业总产值16361.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863.7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4.7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78.58元。 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使昔日受压迫奴役的广大农奴,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的新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人民在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经过阿里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阿里地区资源丰富。全地区草原面积约4亿亩,占总面积的87%,实际可利用草原2.8亿亩,共有耕地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55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全地区林地面积10万亩,主要分布在普兰、札达、日土县。阿里地区有丰富的盐、硼、铅、芒硝、铬、锌、金、银、铯、水晶石、大理石、花岗石、玉石等矿藏,其中盐、硼已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阿里有较好的水能、太阳能、地热风能资源。有著名的狮泉河、孔雀河、马泉河、象泉河等,在境内流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地热遍布全区。 阿里地区东起唐古拉山脉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西及西南抵喜玛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南连冈底斯山中段,临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对外通道57条。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群山竞高,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总的地势趋向是南北高,中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