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姜谭街道位于宝鸡市区西南端,距区政府3千米。主要承担发展经济、管理城市、维护稳定、搞好服务的职责,内设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劳动保障事务所四个机构。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共辖姜谭路、市铁塔厂、市发电厂、中心医院、宝鸡卫校、钢管厂、氮肥厂、秦机、谭家、桑园铺10个社区。
-
沿革
1971年建谭家路公社,1981年改姜谭街道。1996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姜谭路东段、姜谭路西段、桑园堡、任家湾4个居委会。2002年辖10个社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万人 | 12平方公里 | 610302004 | 721000 | -- | 查看 姜谭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陵街道 |
金陵街道办事处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金陵街道位于宝鸡市中心,渭滨区政府驻地。辖新建路东段、新开路、宝渭路、新华巷、机厂街、金陵6个社区。宝鸡火车站、清真寺在境内。西以汉中路为界与经二路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以陇海铁路为界与金台区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接壤,东、南分别濒临金陵河、渭河,位于宝鸡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辖 6 个社区居委会,有 130 个辖区单位,总面积 1.64 平方公里,总户数 13554 户,总人口 38980 人。办事处设有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三个办事机构,有干部职工 43 人。 因东临金陵河得名。位于经二路东段,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东自金陵河,西至汉中路,南临渭河,北至陇海铁路,面积2.23平方公里。辖9个居委会、29个家委会。1990年,有居民8379户,27903人。办事处驻机厂街。 - 沿革 1955年称机厂街道,1963年改称金陵街道,1966年更名东风路街道,1971年改公社,1981年复改东风路街道,1985年恢复金陵街道。1996年,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炭市街、机厂街、魁星楼、新华巷、步行街、河堤、金陵新村、经二路东段、新建路东段9个居委会。2002年辖6个社区。 |
经二路街道 |
经二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宝鸡市中心繁华地段,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市级机关驻地,东接汉中路,南临渭水,西、北依宝成铁路,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辖10个社区居委会,驻地有13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省级文明大街经二路纵贯其中,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宝鸡商场、新世纪购物中心、聚丰银座大厦、聚丰银座、聚丰天下汇、万全宾馆、宝鸡饭店、宝鸡新华书店、市图书馆等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主干道两旁,炎帝祠、渭河生态公园是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全面贯彻“-”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一线两带”和宝鸡大城市建设的机遇,按照渭滨建成西部一流城区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双佳”活动为重点,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全力维护辖区稳定,以服务促开发,以服务促发展,争创一流明星街道,实现了辖区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辖区共建成三级文明单位96个,治安模范单位76个,文明社区2个,建成各类专业市场6个,大型服务企业14个,发展个体经营户1350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后获得中组部“双学”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街道、省级青年文明社区、市级精神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勤太同志荣获宝鸡市“五一”劳动奖章。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街道机关创建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机制;在机关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六项制度,用制度管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以打造一流明星街道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经二路辖区建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现代化城区,为西部一流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
清姜街道 |
清姜街道办事处是渭滨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座落在常羊山下,清姜河畔,历史悠久的姜炎文化发源地。距市区 2.5 公里 ,是市区的南大门。辖区占地 8 平方公里,四址为东邻神农镇峪泉村,西邻川陕路,北起 310 国道,南至观音山社区 、 马头滩林场与凤县接壤,辖区总人口为 59804 人。共有 11 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板块型社区 4 个,单位型社区 7 个,包括 51 个国有企事业单位。 辖区内工业企业密集,占经济主导地位,是宝鸡市重要的工业区。烽火电子、宝成仪表、宝鸡桥梁、长岭冰箱以其独特的品牌誉满国内外。历年来,辖区先后建成园林式先进单位 18 个,花园式单位 5 个。治安模范先进单位 27 个,其中市级 7 个,各级精神文明单位 33 个,其中,中铁宝桥为全国文明单位,宝成( 38# )、烽火( 41# )、长岭( 43# )、凌云( 48# )、市气象局等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 2 个,即宝桥小区、清姜小区;文明社区 3 个,其中凌云社区为全国文明社区,宝成社区、宝桥社区为省市文明社区,卫生先进单位 35 个,凌云、 409 医院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清姜文明小区是全市最早命名的文明小区之一,办事处获市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社区等多项荣誉。 清姜街道党政一班人,本着经营大城市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管理城市的水平和能力,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将清姜地区建成外来客商发财的福地,各类资源流入的洼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宝地。 |
姜谭街道 |
宝鸡市渭滨区姜谭街道位于宝鸡市区西南端,距区政府3千米。主要承担发展经济、管理城市、维护稳定、搞好服务的职责,内设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劳动保障事务所四个机构。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共辖姜谭路、市铁塔厂、市发电厂、中心医院、宝鸡卫校、钢管厂、氮肥厂、秦机、谭家、桑园铺10个社区。 - 沿革 1971年建谭家路公社,1981年改姜谭街道。1996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姜谭路东段、姜谭路西段、桑园堡、任家湾4个居委会。2002年辖10个社区。 |
桥南街道 |
桥南街道辖18个社区。310国道西宝公路过境。宝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境内。 - 沿革 1981年设置。1996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桥南、相家庄、石坝河、中滩路、公园路5个居委会。2002年,辖桥南头、中滩路、开发区、7107、北照、文理学院、相家庄、宝鸡师范学校、机筑处、公园路、铁一局五处、市制药机械厂、市医药玻璃厂、省安装公司一公司、省开关厂、宝光、96401部队、市一建、宝鸡车辆厂19个社区。 |
马营镇 |
马营镇地处宝鸡市东南 15 公里 处,南依秦岭,北俯渭水,西起茵香河,东至清水河,总面积 177 平方公里。-镇历史悠久,相传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遵循太宗李世民 “ 刀枪入库,马牧南山,文治天下,发展生产 ” 的旨意在此牧马扎营,垦荒种粮,繁衍生息,始称-。 一、人口、城镇基础建设 镇辖 22 个行政村,其中川道村 10 个,山区村 12 个, 总人口 4.25 万人 (其中 农业户 6973 户,人口 2.8 万人 、非农业人口 1.4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镇内川道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面积 25.7 平方公里, 川道区域总人口 3.3 万人 。、 交通:西宝南线, 310 国道穿境而过,新修的高新大道、滨河路横贯东西,代马大桥、斗马隧道的建成更将-与市、县区连为一体。截止目前,全镇公路总里数 6.25 公里 , 镇村道路铺设面积 19 万平方米,累计道路建设总里数 53.2 公里 。 随着市区东扩南移,高新东区建设逐步发展,坐落于高新区东区的-也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逐步发展壮大。 二、经济发展现状 2005 年 底全镇 社会总产值 10.96 亿元 , 人均纯收入 3100 元 ,工业总产值 10.47 亿元,农业总产值 5445 万元。 农业:在保持农产品稳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及水产养殖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基地,使粮经比已趋各半。目前全镇 现有耕地 17987 亩 ,其中水浇地 10443 亩, 2005 年全镇 粮食总产量 7389 吨 (其中 小麦播种面积 20020 亩 ,产量 4973 吨, 玉米播种面积 13747 亩 ,产量 2416 吨);现有果园面积 1533 亩,专业菜田 1700 多亩; 畜牧业以猪、牛、羊及家禽养殖为主, 2005 年存栏数分别为:大生畜 653 头,猪 2489 头,羊 885 只,家禽 92.78 万只; 2005 年产量为 75 吨。各村利用本村资源优势也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其中燃灯寺村的特色养殖红鳟鱼、规模发展的无公害菜田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示范。 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迅速,全镇现有联合收割机 57 台,大中型拖拉机 170 台,小型拖拉机 276 台,农用三轮运输车 204 台。. |
石鼓镇 |
石鼓镇位于渭河南,距区政府2千米。辖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坝河村。西宝公路过境。景点有石鼓山、天台山等。 - 沿革 1956年设石坝河乡,1958年建卫星公社,1961年更名石坝河公社,1971年由宝鸡县划归渭滨区,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石坝河、党家村、相家庄、赵家庄、石嘴头、沙家湾、张家沟、庙沟、李家槽、甘沟、陈家堡、高家河、孙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范家庄、窑院18个行政村。 1998年,石坝河乡改为石鼓镇。2002年,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孙家庄、范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党家、张家沟、石嘴头19个行政村。 - 基本信息 石鼓镇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孙家庄、范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村、党家村、张家沟、石嘴头等19个村委会。 石鼓镇于陕西省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市城区,地处宝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石鼓镇原为石坝河乡后因于该镇石嘴头发现大量石鼓文而更名。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在石鼓镇境内有秦岭著名山峰鸡峰山。鸡峰山景区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天台山主峰景区的东北方,宝鸡市区的东南方,距市区10余公里,主峰元始天尊峰海拔2014米。古称“陈仓山”、“宝鸡山”,或称“鸡山”。宝鸡地名即源于此。宝鸡原称“陈仓”。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在此狩猎,获雌鸡,后飞至山上化为石鸡,立祠祀为“陈宝”。“得雌者霸,得雄者 王”。到秦穆公时果得霸业。唐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10余里,皇帝以为这是瑞祥之兆,便下诏改陈仓为“宝鸡”。 所以宝鸡的名称也是源于此。 石鼓镇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产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石鼓镇已发展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城镇。 |
神农镇 |
神农镇地处宝鸡市南郊,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属典型城郊型乡镇。总面积 12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100 亩,辖 16 个行政村, 89 个村民小组, 4276 户,农村人口 15258 人。 神农镇地貌多样,山塬川并存,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西周文化遗址,价值连城,为科研、考古、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古大散关、和尚塬古战场、诸葛山、九龙泉、姜氏城、古栈道等名胜景观令中外游人仰慕,特别是常羊山的炎帝陵和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愈来愈被国内外游客所称道,是海内外游客寻根祭祖的理想之地。 境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宝成铁路、川陕公路以及 310 国道穿境而过;市区清姜路、火炬路、峪泉路纵横交织;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自由漫游,通讯快捷;餐饮、娱乐、商业网点、集贸市场等服务设施齐全。 近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建设富裕型小康乡镇作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双创三大主题,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一产,巩固二产,扩大三产,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顽强拼搏、敢于争先的神农精神,聚-神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稳步发展。 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个安全、稳定、富裕、和谐的崭新神农正屹立在渭水之滨。. |
高家镇 |
位于宝鸡市区西南郊,距城区8个千米。辖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高家村。 - [沿革] 1958年建秦渭公社,1961年改称谭家村公社,1964年更名高家村公社,1971年由宝鸡县划归渭滨区,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巨家、崖子、王家山、凉泉、赵家崖、符家、桑园堡、庙坡、水泉路、刘家山、三合村、塔稍、苟家岭、寺沟岭、解家滩、孙家庄、高家村、厥湾、塔明、太寅20个行政村。 1998年,高家村乡改为高家镇。2002年,辖高家、桑园铺、三合、孔家庄、巨家、符家、塔稍、厥湾、王家山、凉水泉、塔明、寺沟岭、水泉路、庙坡、崖子、苟家岭、太寅、赵家崖、刘家山、解家滩20个行政村。 |
八鱼镇 |
八鱼镇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地处渭滨区最东端,距市中心 10 公里,东与陈仓区潘溪镇接壤,西与-镇一河之隔, 310 国道穿境而过。 境内川、塬、山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镇域面积约 180 平方公里。全镇辖 15 个行政村, 90 个村民小组,共 5385 户,人口 22928 人,耕地面积 26940 亩。镇党委下辖基层党组织 25 个,共有党员 885 名。 2005 年底, 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 4.4 亿元,完成财政收入 27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489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