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371.67万人 | 18196平方公里 | 610300 | 721000 | 0917 | 查看宝鸡市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渭滨区 | 约37万人 | 923平方公里 | 金陵街道 经二路街道 清姜街道 姜谭街道 桥南街道 马营镇 石鼓镇 神农镇 高家镇 八鱼镇 | 查看 渭滨区谷歌卫星地图 |
金台区 | 约11.92万人 | 309平方公里 | 中山东路街道 西关街道 中山西路街道 群众路街道 东风路街道 十里铺街道 卧龙寺街道 陈仓镇 蟠龙镇 金河镇 硖石镇 | 查看 金台区谷歌卫星地图 |
陈仓区 | 约60万人 | 2580平方公里 | 虢镇街道 东关街道 千渭街道 阳平镇 千河镇 磻溪镇 天王镇 幕仪镇 周原镇 贾村镇 县功镇 新街镇 坪头镇 香泉镇 赤沙镇 拓石镇 凤阁岭镇 钓渭镇 | 查看 陈仓区谷歌卫星地图 |
凤翔县 | 约51万人 | 1179平方公里 | 城关镇 虢王镇 彪角镇 横水镇 田家庄镇 糜杆桥镇 南指挥镇 陈村镇 长青镇 柳林镇 姚家沟镇 范家寨镇 | 查看 凤翔县谷歌卫星地图 |
岐山县 | 约46.3万人 | 856.45平方公里 | 凤鸣镇 蔡家坡镇 益店镇 蒲村镇 青化镇 枣林镇 雍川镇 故郡镇 京当镇 | 查看 岐山县谷歌卫星地图 |
扶风县 | 约42.8万人 | 751平方公里 | 城关街道 天度镇 午井镇 绛帐镇 段家镇 杏林镇 召公镇 法门镇 | 查看 扶风县谷歌卫星地图 |
眉县 | 约30.2万人 | 863平方公里 | 首善街道 横渠镇 槐芽镇 汤峪镇 常兴镇 金渠镇 营头镇 齐镇 | 查看 眉县谷歌卫星地图 |
陇县 | 约35.03万人 | 2418平方公里 | 城关镇 东风镇 八渡镇 杜阳镇 东南镇 温水镇 天成镇 曹家湾镇 固关镇 河北镇 新集川镇 | 查看 陇县谷歌卫星地图 |
千阳县 | 约13万人 | 959平方公里 | 城关镇 崔家头镇 南寨镇 张家塬镇 水沟镇 草碧镇 高崖镇 | 查看 千阳县谷歌卫星地图 |
麟游县 | 约8.71万人 | 1740平方公里 | 九成宫镇 崔木镇 招贤镇 两亭镇 天堂镇 丈八镇 酒房镇 | 查看 麟游县谷歌卫星地图 |
凤县 | 约10万人 | 3187平方公里 | 双石铺镇 凤州镇 黄牛铺镇 红花铺镇 河口镇 唐藏镇 平木镇 坪坎镇 留凤关镇 | 查看 凤县谷歌卫星地图 |
太白县 | 约5.19万人 | 2780平方公里 | 咀头镇 桃川镇 鹦鸽镇 靖口镇 太白河镇 黄柏塬镇 王家塄镇 | 查看 太白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西安市 |
|
铜川市 |
|
宝鸡市 |
|
咸阳市 |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16万。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交通的新枢纽。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今天的咸阳,称得上西北连接世界最便捷的城市。拥有国内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产品内陆港,从这里坐飞机出发,一小时之内可达全国40多个重要城市。毗邻亚洲在建最大的火车站,全国9条铁路、6条高速路在此纵横贯穿,正在规划建设的北京至昆明、乌鲁木齐至上海两条高速铁路唯一的交汇处也在这里,咸阳将形成到其他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届时从咸阳坐火车到北京4个小时,上海5个小时,必将为咸阳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中华文明天然的博物馆。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也让咸阳成为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不来陕西领略不了中国历史,不到咸阳就体验不到秦汉雄风和中华原生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始于咸阳,秦创设的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以及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秦开创蕴含的革新开放、创新进取、诚信有为的文化元素,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现代产业基础坚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是关中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每年给国家提供2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尤其面粉品质优良,享誉三秦。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总量10%以上的优质苹果来自咸阳,全球六分之一的浓缩果汁出自咸阳。同时也是陕西最大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销售范围辐射西北。咸阳地下水、煤炭、石灰石、地热等其他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今天的咸阳,更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是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宜居城。咸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境内渭河、泾河、沣河交汇,400万亩林地郁郁葱葱,自然条件宜人,神刀、神针、神脉、神袋、以及攻克肿瘤克星的神医等“五神”全国闻名,食疗、医疗、药疗、水疗、足疗、茶疗等“六疗”特色保健项目一枝独秀,每年吸引国内外1100多万人次观光旅游。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美丽、浪漫、温馨的城市家园,建设了一批秦汉主题鲜明的古典景观,整座城市溢满着浓郁的秦风古韵。蓄渭河水而成的“咸阳湖”景观碧波荡漾,给咸阳增添了灵气,引来了人气。5年来,咸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位居北方城市前列。今天的咸阳,已成为中华养生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越来越让每一个咸阳人感到自豪,也让每一个外来者称羡。 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是未来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大引擎。咸阳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憧憬。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咸阳)打造成1000万市区人口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届时,10公里长沣河将变成清水长廊,渭河将成为我们的城中河,昔日秦都城“沣渭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恢宏气势将重现咸阳,一个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咸阳,一个更加开放、加速崛起的咸阳,一个天蓝水绿、更具魅力的咸阳,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咸阳简介】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既在九竣诸山以南,又在渭水以北,山南叫阳,水北也叫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南北长145千米,东西最宽106千米,面积10196平方千米。辖兴平市一市,秦都、渭城2个区,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个县,共有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人口516万人。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市区海拔378—421米。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市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峻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气候: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0℃,无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河流:泾河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流出注入渭河。渭河自西向东沿南界流过,形成“人”型水系。其大大小小的河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别注入泾渭两条动脉。 矿藏:主要有煤、铁,石灰石、陶土、铁矿石、大理石等16种。市区北部属渭北“黑腰带”的一部分,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为陕西第二大煤田。中部石灰石储量40亿立方米。 经济: 有耕地41.54万公顷,是陕西主要粮、棉生产基地,全市有9个省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和6个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人均产粮居陕西之首,每年提供商品粮5亿多公斤。多种经营已形成以棉花,苹果、烤烟、蔬菜、笼养鸡、生猪等产品为主的15个商品基地。尤其是“红富士” 苹果等新品种多次获国家和省优质果品奖。大力发展礼泉短富、皇家嘎拉、美国8号等优质品种。美国红地球葡萄已在泾阳、三原、礼泉、永寿建立了200公顷开发示范园。境内动物以家畜家禽为主,是关中驴、秦川牛的主要产地,奶山羊发展较快,已成为陕西奶山羊基地之一。天然次生林5万公顷,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林木总蓄积量为456.5万立方米。11.5万公顷草场。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品种达626种。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30科、140余种。 咸阳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纺织、电子、煤炭、石油化工、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机械及纺织科研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完整体系,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其年产值占全省纺织业的1/3。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等13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于市区西郊,其年产值占全省电子工业的近一半。秦都已被人们誉为“纺织电子城”。咸阳市已成为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药保健基地、纺织工业基地。 交通: 陇海铁路贯通东西,咸(阳)铜(川)、西(安)韩(城)铁路与陇海线在此交汇;西(安)兰(州)、211国道、咸(阳)宋(家川)、西(安)宝(鸡)、西(安)铜(川)等公路干线四通八达,县县、乡乡实现了油路化。已建成的西安至天水、西安至铜川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几千年的“咸阳古渡”已被横跨渭河的铁路和公路大桥代替。国内第四大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有国际、国内航线80多条。 名胜古迹: 全市文物景点5000多处,国家级文物12处,省级73处。乾陵举世闻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夫妇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汉武帝墓)、阳陵(汉景帝墓)等27座帝王陵墓和256座陪葬墓,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帝王陵墓群。还有郑国渠渠首遗址、彬县大佛寺、唐昭仁寺大殿、杨贵妃墓等。咸阳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地理位置】 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213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辖2区1市10县,169个乡镇3736个行政村。 咸阳自古素有交通要冲之称。古时,咸阳北有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泾河谷地;南扼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陇西;东处泾渭交汇地带。左扶崤函,右控陇蜀,战时兵家必争。渭水于此折向东北,构成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自古中原和长安来往于川、甘、青、宁、新各地者,均由此处渡渭,咸阳成为西出阳关,北上萧关,东至长安,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尔后,陇海、咸铜、西韩铁路在此接轨,公路网织,四通八达,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最大航空港之一,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相互交融的大交通格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0的正确-下,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富民兴市和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战略措施来抓,全力实施交通跨越式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交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1、公路:截止2008年底,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4683.933公里,公路密度为45.87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养管单位分:省高速集团、交建集团养管公路里程301.22公里(不包括绕城高速),咸阳公路管理局养管的国省道里程为859.111公里;市地道处养管的农村公路3523.602公里。 全市拥有农村公路3386.929公里,其中县道1590.999公里,乡道1662.57公里,专用公路133.3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路173.115公里,二级路520.828公里,三级路1738.582公里,四级路1968.003公里,等外路86.91公里(等外路全部为专用公路)。目前,176个乡镇3685个行政村,现有村级公路总里程11869公里(含生产路)。现已实现油路化(水泥化)的村级公路共6700公里,通3289个行政村,238个行政村实现砂石化。 2、铁路:咸阳车务段管辖陇海线、咸铜和西户支线共计163公里上的20个车站,2002年,完成货物发送量281.76万吨,旅客发送量163万人次,运输总收入26658.5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5%,创车务段历史最好水平。 3、民航:西北最大、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区域性中心机场,距市区仅9公里。目前,机场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航空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国内通航主要城市90多个,国际11个,已形成以西安为中心,沟通祖国各地的航空运输网,并有通往日本、韩国、泰国等国的国际航线和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以及新加坡、阿塞拜疆的包机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近10万吨。总投资73亿元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可达2600多万人次。 【气候环境】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温度9.0—13.2摄氏度,全年太阳辐射 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2346.9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2%,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自然资源丰富 。有煤炭、石灰石、陶土、铁矿石、大理石、油页岩及石油、矿泉水、地热水等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120亿吨,原煤生产能力300多万吨,是陕西的第二大煤田,为国家后备能源基地。石灰石储量5000亿吨,正待大规模开发。地热面积达800平方公里。境内有泾河、渭河、沣河、黑河、泔河等八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70多亿立方米,城市供水充足。经济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其中沙棘、黄芪、山楂等野生植物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自然地理】 ◎河流 水资源 咸阳市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组成。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5.43亿立方米,地下水不重复量3.66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入境客水量60.79亿立方米。大气降水是地表径流及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年平均降雨量567.9毫米,年降水总量58.60亿立方米。各地年降水量的分布呈南少北多之大势。 河流水系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渭河干流从南缘流过,在市境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漆水河、新河、沣河、泾河、石川河,其中泾河最大,形成了泾河、渭河两大水系。市内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和沟道有15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6条。 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水资源总量11.3亿立方米。有温泉12处,热水钻空9处。水资源人均水量为全省水平20.5%,全国水资源9.8%。呈现出南富北贫的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01.96万公顷,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土石山地、丘陵地、原地和川道四大类。咸阳市土壤分布属于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灌丛褐土带向北部的暖温带半干旱草原黑垆土带的过渡带。北山以北属黑垆土带,北山以南属褐土带。耕地面积2001年末40.7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9.9%;园地11.85万公顷,占11.6%;林地17.98万公顷,占17.6%;牧草地2.28万公顷,占2.2%。咸阳市农耕地垦殖指数为56.7%,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水浇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8.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生物资源 咸阳市气候温暖,雨量适度,地形复杂,土地广阔,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植物资源丰富,2001年全市尚有天然次生林5万公顷,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大面积的人工林以刺槐为主,四旁绿化为杨树为主。林木总蓄积量为436.5万立方米。11.47万公顷草场,理论载畜量15.7万个羊单位。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2001年已发现品种多达626种,分布遍及全市。野生药材138种,人工种植药材33种。此外,野生果类植物、野生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和化工原料植物等均有一定蕴藏量,但开发利用还很不充分。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30科140余种,兽类6目14科约40种。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有狸、獾、鼬及鸣禽等。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探明22种,已开发利用10种,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台坳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集中在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的部分地区。已探明储量为101亿吨,预测为150亿吨左右。煤种主要为不粘结煤、长焰煤,为中灰粉、低硫、低磷至中磷、低发热值至高发热值的低变质烟煤,是较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重要矿产,储量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乾县、永寿县、礼泉县、淳化县、泾阳县、三原县境内的北部山地一带,东西延长75公里,质量佳、厚度大,储量估计有3000亿立方米。矿石的碳酸钙含量97%以上,氧化钙含量55%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轻质碳酸钙等产品和烧制石灰的优级矿石。 |
渭南市 |
|
延安市 |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地区为邻,东西最大横距257.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39.12公里,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地形以塬梁峁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崂山-黄龙山山脉之东,延河等河流直注黄河;其西,洛河水系南流出境汇入渭河。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5.0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4.38万人,增长2.08%。全年出生人口为20499人,死亡5970人。出生率为9.59‰,死亡率4.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6‰。 2009年全市总人口215.18万人(常住人口),增长0.46%,人口自增率4.64‰,出生率10.44‰,死亡率5.8‰。 椐史料记载,夏,今延安市属雍州。商,属鬼方。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时,本境为白翟部族所居。战国初期,中部和北部属魏,南部属秦,后全部为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本境属上郡。 汉仍为上郡。 北魏,在本区南部设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州、乐州4郡,北部设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郡、朔方4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州、金明7郡,仍设延州、敷州、丹州。大业三年(607),废州制,设上郡和延安郡。隋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本区属关内道。武德元年(618),撤上郡、延安、丹阳3郡,设鄜州、延州、丹州。武德二年(619),增设坊州。天宝元年(742),废州制,设延安、洛交、中部、咸宁4郡。乾元元年(758),又废郡制,复设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本区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据。收复后,设保安、定边2军。庆历元年(1041),设鄜延路。元佑四年(1089)延州升延安府。 金仍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及保安、定边2军。皇统六年(1146),撤定边军。大定十一年(1171),降保安军为保安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安县为保安州。 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2州在今榆林市区)。 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延安路改设延安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直隶州。本区有两个省辖行政建置延安府和鄜州。 民国2年(1913),撤府、州,属县改隶榆林道。民国9年(1920),道治迁置肤施城。民国17年(1928),废道,诸县由省直辖。 民国23年(1934年)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 1935年11月,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改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6年5月,合为陕甘宁省。西安事变爆发后改称中华民国特区。1937年9月6日,改称陕甘宁边区,11月10日改称陕甘宁特区。1938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0驻西北办事处。 1937年1月0中央进驻延安,9月6日成立陕甘宁边区0。 1942年7月,陕甘宁边区0决定新建吴旗县,隶属三边分区。 11月,设延属分区。 1943年1月,成立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和延安、子长、延川、延长、固临、甘泉、富县、志丹、安塞9县。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0迁往西安市,11月5月,改为陕北行政区。 1948年1月,黄龙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澄城、韩城、合阳、白水、富平10县。 建国后,1950年5月改设陕西省延安分区,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称延安专区,设陕西省人民0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 1968年8月,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改称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6月,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延安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1997年1月8日,延安市人民0正式成立);撤销县级延安市,设县级宝塔区。1996年辖1区12县19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3416个村民委员会,162个居民委员会,463354户,19037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2332人)。 |
汉中市 |
|
榆林市 |
牋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望山西,西连宁夏,南邻延安,北接内蒙。全市辖1区11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口330万。 牋牋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是中国新兴重化工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试验示范区,也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热点区域之一。 牋牋榆林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世界级的靖边天然气田、中国特大巨型盐岩矿和陕西具有潜力的石油开发区,以及高岭土、铝土矿、石英矿、石灰石等八大类四十多类矿产资源,而且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富水区与能源主储区分布一致,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牋牋目前,国家和地方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开发榆林优势资源,全市已形成3000万吨原煤、30亿立方米天然气、180万吨原油、22万吨-和6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建成了国家最先进的特大型环保煤矿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以及靖边至北京、天津、西安、银川四条输气管线,一个大型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牋牋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经过长期不懈的“治沙治土”,榆林脆弱的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定了坚实的基础。榆林农牧资源丰富,羊、枣、薯、豆等农副土特产品,质地优良,享誉国内外。 牋牋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孕育和造就了榆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既有大漠古道的苍凉雄劲,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 榆林,物化天宝,钟灵毓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330万榆林儿女正以勤劳的双手描纷“两区一市”的宏伟蓝图,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的新榆林必将崛起在陕北高原。 |
安康市 |
牋牋安康,古称“金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于中国中、西结合部位。北靠秦岭主脊,南依大巴山北坡,东经108°01'—110°12',北纬31°42'—33°49'。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国土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1.4%。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340公里,秦岭、巴山和汉江构成“两山夹一川”的地理地貌。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山区,全市土地总面积3529万亩,人均13.68亩,其中宜林宜药荒山坡地680多万亩。森林面积1761万亩,森林覆盖率50.2%.;山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2.5%,丘陵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群山环抱中有石泉、池河、汉阴、恒口等山间盆地。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安康市隶属于长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5.7℃,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600—2000小时,年无霜期210—270天,南北气候交汇地带,南北兼具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特色资源。 全市现辖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旬阳、镇坪、平利、白河9县和汉滨区,109个镇,88个乡,3个市区办事处。安康市0驻地汉滨区。全市2003年总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51万,占总人口的85%,人口密度125人/平方公里。其中安康城区人口26万。 牋牋安康市历史悠久,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女娲在平利抟土造人和敢偷上帝息壤为民除害的鲧的传说。夏代属梁州,商、周时称“上庸”,后属楚国、秦国。秦惠文王12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郡址即在今天的安康市,在安康汉江北岸(今江北中渡台一带)设西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汉中郡东部即安康市为西城郡。曹魏、西晋设魏兴郡,辖七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易名安康县,“安康”由此而得。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故名“金州”。宋元及明清前期仍设金州。明万历年间(1583年)洪水覆没州城,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易名兴安州,乾隆年间(1782年)升州为府。辛亥革命后,废道设府,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陕西省人民0安康专员公署,1979年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更名为安康市人民0,地级安康市2001年元月1日成立。 牋牋安康市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又是全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气候过渡地带,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在秦巴汉水风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教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誉为“古城西安后花园,休闲度假好地方”,“灵蓄南国一派秀,势承秦巴二脉雄”是安康美景的真实写照。目前已探明景区32处,景点78处,其中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有29处,其中有南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瀛湖、香溪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千家坪、神河源、平河梁、岚河漂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风景名胜区或旅游项目。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有千家坪、擂鼓台、凤凰山、灵崖寺、鬼谷岭、天华山等省级森林公园牋处。安康不仅自身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是连接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西安—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特色的陕西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是连通过境旅游的中转站。 |
商洛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