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宝鸡市 >> 岐山县 >> 益店镇

益店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益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益店镇简介

  益店镇位于岐山县城东13公里处,因古代为官方传递公文的驿站而得名。全镇总面积49.4平方公里,与扶风县及本县故郡、枣林、蒲村、祝家庄、青化等乡镇为邻。全镇管辖11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9445户,总人口32514人,其中农业人口30996人,为全县四大镇之一。镇区有康源化工公司、西京公司、益店高级中学等18个县、镇属单位,常住人口5500人,农村小镇功能比较健全,商贸流通活跃。
   益店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有冯家山灌区北干六、七、八3条支渠,渠系配套设备较好,水利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有45000亩耕地,可灌农田38000亩,是全县农业大镇。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辣椒、中药材、名贵苗木、酿酒葡萄、西甜瓜种植为主,是省、市、县优质小麦和辣椒生产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初见成效,在机械加工、火补、食醋酿造、化工生产、建筑安装方面比较有优势。辖区内交通便利,西宝北线和眉麟公甭支叉穿过镇区,镇村组主干路基本实现了硬化,农村基础条件良好。城镇建设初见规模,电力设施完备,邮电通讯发达,建立起移动电话基站3处。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均取得新成果。全镇建成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18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1320户2003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6713万元,比往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7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比往年净增200元。
   益店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作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大调整力度,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新经验、新项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坚持定期举办新型产业、技术发布培训会,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与西农大、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辅导,收集各类致富信息。狠抓农业示范村、示范户,带动发展。镇上在益平村建立了酿酒葡萄专家大院,在益合村建立了名贵苗木示范点,在晁村建立了良种辣椒示范点,在张庄村建立了杂果示范点,在宋村建立了养殖示范点,实现一村一点,带动农业纵深发展,并且注重规模种植,投资200万元建成培育各种苗木的基地共1050亩;已投资200万元,种植各种以姜为主的药材3000亩;已投资270万元,在益平村建成了酿酒葡萄示范园共30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3万人 49.4平方公里 610323103 721000 0917 查看 益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益店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益店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凤鸣镇

  岐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133亩,辖3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187人,其中城镇居民24784人,农村人口49403人。2003年度,凤鸣镇紧紧围绕兴镇富民,建设小康这个中心,突出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两个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镇村企业规模化、民俗旅游特色化、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工业强劲、农业发达、商贸活跃的经济强镇。到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总产值8180万元,比上年增长8%,粮食总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10%,乡镇工业总产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改制企业40户,上交税金2260万元,合同引资6000万元,其中到位资金2730万元,实现税收686万元,其中入库农业税230万元,入库农特税6.06万元,入库工商税450万元,全镇共完成劳务输出9519人次,其中新增劳动输出8087人。    2003年是农业应对人世挑战的开局之年,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气候干旱、夏粮减产的严峻形势,农民种粮收入减少;秋粮又遇汛期冰雹、暴雨的严重袭击。面对困难,镇上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0.5万亩,经济作物1.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124亩,全镇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为改善,优质小麦5万亩,订单小麦8000亩,将粮经比提高到60:40,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粮油,优质禽蛋奶、特色蔬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生态经济林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全镇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2家,龙头企业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个,示范园15个。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2万亩,建优质示范果园1500亩;在岐周公路沿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500亩;在沿山坡一带栽植干杂果经济林2000亩。根据本地牧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抓好传统家庭养殖的同时,引导扶助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投资300万元完成河远宝鸡牛牧业公司一期建设工程;投资万元办起粉王村PA肉牛养殖场;投资200万元办起了河家道翟氏奶源公司;投资25万元办起蛋鸡养殖场。.  

蔡家坡镇

  岐山县辖镇。“三秦乡镇之星”,岐山县工业基地。1954年设蔡家坡镇,1958年建公社,1984年重设镇。位于县境南部,紧邻渭河,距县城18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7.3万。辖岐星、令狐、龚刘、水寨、永乐、永尧、古城、赵家、范家村、东堡子、南社头、高家崖、宋家窑、三刀岭14个村委会和自强 、新民村等7个居委会。岐星村是陕西省委、省0命名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村”,村党委是中组部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是民政部表彰的“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盛产紫皮蒜、秦椒、莲藕。工业以水泥、机电、食品为主。境内有西北机器厂、渭河工具厂、陕棉九厂(及锦帘分厂)以及县属化肥厂、磷肥厂、造纸厂等几十家企业。永尧村有新石器时期至西周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村有汉代文化遗址。令狐村有仰韶文化遗址。.  

益店镇

  益店镇位于岐山县城东13公里处,因古代为官方传递公文的驿站而得名。全镇总面积49.4平方公里,与扶风县及本县故郡、枣林、蒲村、祝家庄、青化等乡镇为邻。全镇管辖11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9445户,总人口32514人,其中农业人口30996人,为全县四大镇之一。镇区有康源化工公司、西京公司、益店高级中学等18个县、镇属单位,常住人口5500人,农村小镇功能比较健全,商贸流通活跃。    益店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有冯家山灌区北干六、七、八3条支渠,渠系配套设备较好,水利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有45000亩耕地,可灌农田38000亩,是全县农业大镇。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辣椒、中药材、名贵苗木、酿酒葡萄、西甜瓜种植为主,是省、市、县优质小麦和辣椒生产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初见成效,在机械加工、火补、食醋酿造、化工生产、建筑安装方面比较有优势。辖区内交通便利,西宝北线和眉麟公甭支叉穿过镇区,镇村组主干路基本实现了硬化,农村基础条件良好。城镇建设初见规模,电力设施完备,邮电通讯发达,建立起移动电话基站3处。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均取得新成果。全镇建成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18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1320户2003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6713万元,比往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7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比往年净增200元。    益店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作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大调整力度,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新经验、新项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坚持定期举办新型产业、技术发布培训会,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与西农大、县农技中心、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辅导,收集各类致富信息。狠抓农业示范村、示范户,带动发展。镇上在益平村建立了酿酒葡萄专家大院,在益合村建立了名贵苗木示范点,在晁村建立了良种辣椒示范点,在张庄村建立了杂果示范点,在宋村建立了养殖示范点,实现一村一点,带动农业纵深发展,并且注重规模种植,投资200万元建成培育各种苗木的基地共1050亩;已投资200万元,种植各种以姜为主的药材3000亩;已投资270万元,在益平村建成了酿酒葡萄示范园共300亩;.  

蒲村镇

  蒲村镇位于岐山县城东北,距县城13公里。东接祝家庄镇,南临益店镇,西临故郡乡,北依麟游县。辖14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7056户,24431人,辖区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522亩,其中可灌溉面积19540亩。    蒲村镇东西较窄,南北狭长,境内沟壑纵横,岐青路东西而过,与蒲益路形成十字形框架结构,村级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组级道路明显改观。镇内有县、镇属企事业单位30家,陕西省关中水泥厂、岐山县乳品厂和东西所在的蒲村、双桥、南庄三个村形成三村两厂工贸小区。    蒲村镇是周文化发祥地之一,著名的佛教圣地白雀寺古木参天,环境优雅,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农闲时节香火不断,门庭若市。“岐山八景”之一的崛山森林公园,以其浩瀚茂密的森林景观、奇特俊秀的自然风光和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    蒲村镇是著名的粮油生产基地,年种植优质小麦26300亩,高蛋白玉米23200亩,年产粮食15000吨。鲁家庄、南庄、北庄等村生产的小麦颗圆色艳,筋韧味甘,名扬八方。    2003年,镇党委、镇政府在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兴镇富民、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即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围绕以奶畜业为主的养殖业和牧草、药材、果品为主的种植业两个重点,实施畜牧强镇、科技兴农和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建设奶畜、牧草、药材、果品四个基地,抓好户均一头牛、户均一亩果、户均一亩园、户均一人在外搞劳务、户均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五个一”工程。以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求发展、富蒲村的工作思路统揽全局,形成畜、牧、药、果异军突起,粮、油、菜、林并重发展,各项产业纷纷兴起的快速发展新格局,为畜牧大镇、药业大镇、果业大镇和生态旅游名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当年全镇国民总产值3.6亿元,财政收入1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工业建设和改造、镇区建设、奶畜、药材、果品、牧草四大基地建设、生态工程等7个方面11个项目的建设任务。计划生.  

青化镇

  青化镇位于岐山县城东北20公里处,东与扶风法门镇毗邻,北和京当乡相连,西接益店镇和祝家庄镇,南与扶风县城关镇接壤。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10个村85个村民小组,共7207户,26910人。    青化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渠道纵横,冯灌区九支、十支渠和祁家沟、陈家坡、周刘、丁童4座水库、157眼机井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共有耕地35844亩,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农业生产以小麦、辣椒、苹果、蔬菜为主,是省市粮食、辣椒、苹果生产基地,笼养鸡、生猪、肉牛、奶牛养殖已具规模。境内交通便利,岐青公路、益青公路、青扶公路和青新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建成青化初级中学教学楼和实验楼,青化中心小学、后峪小学教学楼已开工建设,投资35万元启动“健康工程”新建的青化中心卫生院门诊大楼,总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全镇镇村组三级防治非典紧急预警机制全面建立,计划生育实行了村民自治和知情选择,“关爱女孩行动”进展顺利。改制激发了企业活力,邮电通讯有线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全镇电话普及率达53%以上,上宽带网已成为青化农民一大时尚。以“村村文明一条街”创建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活跃,“四五”普法全面提高了群众的法律素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已深入人心。该镇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小康镇”,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6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    该镇紧紧围绕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这一思路,狠抓粮食生产。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麦辣葱玉米间套、地膜小玉米沟播、吨粮田、双千田、旱高田等技术,大力推进以良种繁育为核心的种子田建设,积极大面积推广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开展集约化经营、资本化运作。2003年,全镇已推广种植“小偃503”、“郑麦9023”、“陕253”等优质小麦27000亩,推广种植“中单9409”、“户单2000”、“农大108”、“陕资1号”、“陕单16号”、“单20”等高蛋白玉米17000亩,总产1873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枣林镇

  枣林镇地处岐(山)、扶(风)、眉(县)三县结合部,位于县城南部16公里,距西宝高速公路4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眉林路、张强路、南环路、大枣路等四条公路形成二纵一横框架,贯穿全镇东西南北,南接西宝高速公路,西接岐蔡路。全镇共辖11个村,63个村民小组,9021户,34765人。有枣林、罗局两个商贸古镇,镇区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工、商、贸门类齐全,人流物流集中,商贸交易活跃,边贸优势突出。罗局古镇是著名扶眉战役主战场。民风纯朴,人民勤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热情好客,乐善好施。资源优势比较丰富,发展环境较好。全镇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1名,其中初中级技术人才136名遍布农、工、商、贸各行业。辖区总面积4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657亩,人均耕地1.3亩。村组主干道路全部实现姜石硬化。冯灌南干渠及三、四、五支4条主干渠道贯穿东西,支斗分引渠配套齐全,灌溉条件便利。    2003年,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兴镇富民,建设小康为主题,以增加群众收入和财政收入为重点,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兴农和镇区开发管理三大战略,按照创建农业大镇、经济强镇、建筑名镇的目标,立足镇情,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以建筑业带动劳务输出,以基地建设带动多种经营,稳粮促经,优果优牧,建设优质粮果、奶畜、药材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和“双万亩”(一万亩油莱,一万亩澳洲青苹)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增长11%,镇村企业产值4.98亿元,增长10%,实现利税2545万元,增长5.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5元,增加205元。枣林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非典防治”先进单位,被县委评为农村小康建设先进党委,并有林业重点工程、土地管理、五型机关创建、药品监督管理、普法依法治理、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12项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  

雍川镇

  雍川镇地处岐山县南碛雍塬岐蔡路中段,虢马、强青、南环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60.3平方公里,耕地69094亩,辖19个村,149个村民小组,13452户,48855人,其中农业人口47608人。境内地势平坦,土质优良,灌溉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线辣椒繁育和手工挂面加工闻名省内外;私营经济发展活跃。至2003年底,全镇各类企业总数达3208个,从业人员达到25300人,镇村企业完成总产值136809万元,实现利税6439万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5元,比上年净增201元。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巩固了优秀服务乡镇成果,计生率达到98.6%以上。全镇治安状良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雍川镇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开发为手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镇种植优质小麦2.5万亩,高蛋白、甜糯玉米1.35万亩,在巩固0.5万亩线辣椒面积基础上,发展双低油菜0.48万亩,蔬菜0.37万亩,其中返季节蔬菜0.11万亩;种植西、甜瓜0.35万亩,其中大中棚早熟栽培150亩;发展黄姜、柴胡、丹皮等中药材0.35万亩,栽植杂果0.25万亩;退耕还林112亩,将全镇粮经比调到6:4。以手工挂面加工和辣椒育种两大产业为龙头,推动产业开发。全镇有挂面加工大户19户,个体加工户1836户,年产挂面2600吨,实现收入416万元,建成辣椒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全年向省内外提供良种2.5万公斤。引进推广国内外粮经作物新品种23个,示范面积3560亩,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全年举办农民科技培训活动31场次,受训3420人次,印发科技宣传资料2.1万份,科技咨询960人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及示范大户去杨陵等地参观学习,提高其科技意识及创新意识。    全镇建成韩家、楼底、独殿头等养殖专业村,发展规模养殖小区23个,其中100头以上养殖场8个。至2003年底,全镇大家畜存栏1.5万头,鸡存栏15.8万只,羊800只,畜牧业收入418.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9元。.  

故郡镇

  故郡镇位于县城东7公里处,以境内有故郡寺而得名。全乡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88人,其中农业人口18950人。    全乡共有耕地49114亩,可灌农田17247亩,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油莱、苹果、西瓜等为主,是优质小麦、苹果、西瓜基地之一。乡村企业起步较早,发展平稳,交通便利,西宝、岐青大路横贯东西,南北相接,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力设施完备,电网覆盖面达100%,邮电通讯事业日益发展,电话初装数2418部,基本实现组与组通电话,有线电话覆盖到政府所在地。工贸小区建设有一定规模,非公有制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8724万元,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同比增长15%;企业总产41805万元,同比增长10.5%;劳务输出总收入17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比上年净增220元。企业上交税金582万元,完成农业税904056元,农业特产税46800元,完成招商引资3000万元。    为了解决设施农业单季生产,无接替倒荒作物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支持下,在孙侯等村投资3万元,从外地引进试种温棚秋延蔬菜,以青椒、西芹、蒜苗为主,在经受40多天低温、阴雨、病害等灾害影响下,一举成功,亩产2400斤,亩收入2000元,在宝鸡地区属第一,受到市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从而使全乡的设施农业实现了生产常年化,品种系列化,质量名牌化。    近年来,退耕还林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又一新亮点。2003年乡政府共落实退耕还林任务3364亩,其中林地658亩,退耕地2706亩,已全部栽植,质量符合标准,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位,四旁植树2万株,以核桃、杏、梨枣等为主的干杂果面积发展到1200亩。截止2003年底,全乡累计退耕还林6622.%亩,荒山造林3298亩,取得较好成效。.  

京当镇

  京当镇以地处先周京城当中而得名,北依乔山与麟游县交界,东邻“佛都”法门寺和扶风县接壤,南以祁家沟水库与青化镇为界,西隔祝京水库与祝家庄镇相分,总面积45.2平方公里,境内北部山地广布,南部地势平缓,土质肥沃,水原充裕,有祁家沟、王家沟、祝京三座中型水库及冯家山北干渠、京当抽水站10多座小高抽等。全乡耕地面积15389亩,可灌面积7000亩,总人口10348人,辖6个村,30个村民小组。    京当乡是周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古文化遗产居多,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风雏、贺家、董家、礼村西周文化遗址,双庵新石器文化遗址等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掘出西周早期最完整的四合院式群体建筑——风雏甲组宫殿基址,出土了两千多件珍贵文物,上万件甲骨龟片。过去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牛樽等“国宝”誉满神州。    京当乡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走特色经济的路子,围绕“兴乡富民,建设小康”目标和“优粮扩经,突出林果,强抓畜牧,余劳输出,开发矿产”的思路,积极推进“五个一”富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成了机制石棉瓦厂、石材厂、采石场等企业,促进了乡域经济全面发展。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1.703亿元,比去年增长2.1%,乡村企业总产值1.486亿元,农业总产值2173万元,同比增长11%,财政收入5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比去年净增210元。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工作    在优化粮食品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实施“五个一”(户均1亩果、1头牛、1亩药草、1人搞劳务输出、掌握1门以上致富新技术)富民工程,对农业、种植业实行了战略性调整。2003年,全乡退耕还林1069亩,总面积达到3100亩,推广新品系辣椒850亩,日光温室无公害西红柿30亩,双低油莱900亩,黄姜、柴胡、天麻、留兰香、板兰根等药材800亩,大棚西瓜110亩,红地球匍萄等优质果品350亩,优质苹果950亩,核桃、花椒等林杂果2800亩。劳务输出2100人,收入800万元。.  


益店镇特产大全




益店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