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镇,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 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人民承载着文明古镇的文化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培育了享誉西北地区的铁门加工、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良种、粮食生产、苹果辣椒栽植、畜牧养殖为骨干的主导产业,全年粮食总产 吨,辣椒15吨,建成了以巨良面粉厂、官道谷原粉厂等股份私营企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个体私营工商户共270户,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3.5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全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召公已成为扶风县东北部崛起的强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万人 | 42平方公里 | 610324106 | 721000 | 0917 | 查看 召公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街道 |
城关街道地处扶风县城乡结合部,位于西宝公路北线和扶绛公路、法汤二级公路交汇处,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人居中心。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辖3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 城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团结稳定的主题,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镇,科教兴镇”的总体目标和“秦川牛,设施蔬菜精品辣,劳务经济,新区开发”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正处在上升期。以法门寺纸业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书写纸、胶印书刊纸、瓦楞纸、高档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誉满全国,多个产品填补了西北地区造纸行业上的空白。规划实施的法门寺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800万元,新上日处理150吨碱回收项目已经市县立项批复;投资7899万元,新建7000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已形成可行性报告,建成后,可为周边企业提供稳定、价廉的电力资源,降低境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建材、机械加工、化工冶炼、餐饮服务业的扩展壮大,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现有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339户,从业人员1.8万人。2005年完成企业总产值9.8亿元,实现利税5597万元。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品牌化的特色农业。全镇设施蔬菜达1170亩,秦川牛存栏3300头,设施养鸡5万只,奶牛存栏1000头,辣椒种植2万亩,劳务输出19730人,形成了多渠道,全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格局。 全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电话和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镇、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村级卫生所达到甲级标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已创建小康村26个,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乡镇”,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 城关镇文化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北五里周秦坡有符秦安南将军窦滔墓;西五里有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南台村为汉史学家班固故居;东塬五里南宫庄有周南宫适墓;东十里案板、下河村有新石器时代姜氏城遗址;近代革命烈士彭修墓在西官村南;五郡村有新石器时代五郡沟遗址;王家台、唐家河、秦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龙泉村南有扶眉战役旧址。. |
天度镇 |
天度镇位于县城北部的乔山脚下,距县城20公里,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62个村民小组,21384人。扶天、天绛公路穿境而过,扶永公路 相接,镇村道路交错成网,交通便利。全镇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阶梯错落,形成山、丘、川三种地形。土地面积5.4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31410亩。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建设果业名镇、畜牧大镇、工业强镇、文明新镇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至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7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8元。苹果面积13485亩,蔬菜大棚发展到128个,秦川牛存栏2697头,奶牛586头,羊2380只,鸡5100只,栽植辣椒3200亩。引进了年生产150万吨水泥的冀东海德堡扶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非公经济组织37个,年产值20100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镇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目前,镇上连接各村的主干路9条,长22.6公里,全部达到了柏油化。建成了省级教育强镇,全镇共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幼儿园2个,在校学生3606人,教师194人。镇上建有文化中心,各村有文化室,全镇农民文化生活活跃。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先后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乡镇”称号。. |
午井镇 |
午井镇位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东与段家镇相连,南与眉县接壤,西与岐山毗邻,北与城关镇相望。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全镇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9230户,36681人,是扶风县八大古镇之一,以北宋淳化年间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而得名。西(安)——宝(鸡)渭北南环线和扶(风)——常(兴)公路在镇内交汇,镇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来,镇上坚持“农业立镇”,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建设优质粮基地3万亩,实现定单收购3万亩,实施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面积1.5万亩;同时,借中央惠农政策的强劲东风,积极实施农发工程,维修衬砌渠道40公里;走科技兴农之路,改善小麦品质,发展种子田2万亩,小麦种子统繁统供达到了100%,促进了农业良性发展。全镇粮食总产逐年递增,人均占有粮食915公斤,为扶风的产粮大镇。主导农产品小麦、玉米,颗粒饱满,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无限商机。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镇形成“畜牧”和“劳务”两大品牌产业。在畜牧业方面,坚持三个轮子一起转,三张品牌一起打,建成县内最大的仔猪繁育中心,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建成养殖小区2个,养殖示范村8个,有力带动了镇域畜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目前,全镇秦川牛存栏6578头,奶牛存栏832头,笼养鸡32万只,其中千只以上养殖大户160户,生猪存栏1.2万头,其中10头以上养殖户80户,羊存栏1490只。在畜牧业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硕果累累:苹果面积达到2518亩,苗木花卉实现600亩,大中棚设施蔬菜突破800亩,澳洲青苹覆盖500亩,辣椒栽植常年稳定在2000亩左右,各自优势突出,效益看好,年产值5000多万元。在劳务方面,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积极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闯天下,2005年共输出劳务人员9250人,有组织输出1181人,培训外出务工人员362人,年可揽回劳务收入七千多万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劳务大镇,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
绛帐镇 |
绛帐镇地处陇海沿线,渭水之滨,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73亩,人口48289人。辖17个行政村。 绛帐以汉大夫马融设帐讲学而闻名遐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自古为关中西府工、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人力资源优势,走工业强镇之路,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现有企业42户,固定资产总值2.2亿。一大批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化工、纺织、机电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绛帐火车站及境内的粮库、石油公司油库、宝鸡峡仓库等货运物流设施,为绛帐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科教兴镇战略,狠抓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初中升学率,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是省、市命名的教育强镇。发展特色农业,利用镇域气候条件良好,土地平整、肥沃且毗邻杨凌农业高科技开发区,依托杨凌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发展现代化农业,走畜牧名镇、苗木大镇之路,渭河沿河经济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秦川牛、奶牛、家畜家禽三张牌一起打。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绛帐已凸现而出。. |
段家镇 |
段家镇位于扶风县中南部,地处扶风县城与绛帐工业园区中间,距县城7公里,东与杨凌高科技示范区毗邻,扶绛公路、法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冯家山、宝鸡峡首灌区,宝鸡峡一、二支渠横穿东西,水利条件十分优越。镇辖13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4万口人,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其中水浇地3.75万亩。陕西省秦川牛繁育中心位于段家镇街道什字南200米处,境内有名扬海内外的宗教圣地大明寺,千年古刹青龙庙。 以牛、猪、鸡并举的畜牧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稳粮促经,以秦川牛、奶牛为主,猪、鸡并举”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从基础服务入手,在特、优、精上实现突破,采取肉品加工项目带动,全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畜牧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截止2005年底,全镇秦川牛存栏2880头,奶牛存 栏1380头,生猪1.2万头,笼养鸡40万只,发展养殖专业村5个,生猪屠宰企业2家,牛肉深加工企业1家,鲜奶收购点3个,鸡蛋收购点13个。畜禽收入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平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水利条件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段家镇坚持把“水、路、渠”的建设改造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地域人源优势,紧切国家扶持方向,千方百计争资金,跑项目,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截止2005年底,村村主杆道路实现沙石化,有望两年内村级主杆道路80%以上实现柏油化。99.5%的耕地水利灌溉有了保障,全镇1.4万人用上干净的深层水。据统计,近三年,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总投资超过1300万元。 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政策为企业投资营造乐土。纯朴善良的段家人民,用真诚的心,积极的行动,营造了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和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越丰厚的政策扶持为企业投资、共同发展带来了生机。近年来,吸引外来投资1670万元,宝鸡红太阳肥业有限公司、戊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三星铸造厂、西河钢木家具厂等一大批私营企业已在段家落户,实现了产销两旺,共求发展的目标。. |
杏林镇 |
杏林,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杏林镇区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东与武功县相连,南与杨凌示范区相临,西接太白乡,北连召公镇。镇区长宽均为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8%。镇人民政府驻杏林北大街145号。杏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西汉名将马援、马超的故乡就在杏林,现存的马超岭遗址、马援射弓处遗址依然风韵犹在。西宝北线、天绛公路在镇区交会。全镇有9个村,82个村民小组,26354人,耕地面积31546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杏林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达到了1965.5元,创全县之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优质果、大棚菜、红提葡萄、种子粮、秦川牛养殖、规模养猪六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镇村组道路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示范小学创建、人畜饮水等项目佳绩不断,捷报频传。特别是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受到了省市县的充分肯定。目前,镇村班子坚强有力,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召公镇 |
召公镇,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 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人民承载着文明古镇的文化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培育了享誉西北地区的铁门加工、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良种、粮食生产、苹果辣椒栽植、畜牧养殖为骨干的主导产业,全年粮食总产 吨,辣椒15吨,建成了以巨良面粉厂、官道谷原粉厂等股份私营企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个体私营工商户共270户,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3.5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全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召公已成为扶风县东北部崛起的强镇。. |
法门镇 |
法门镇地处乔山脚下,距县城北偏东城10公里处,镇名以镇区中有法门寺而得名,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也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今交通非常便利,境内有法门至乾陵,法门至汤峪两条二级汽车专用公路。 法门镇属宝鸡市冯家山灌区,水利条件比较优越,盛产小麦、玉米、苹果和辣椒。全镇优质苹果园7000多亩,年种植小麦8000多亩,特别是享誉海内外的“秦椒”,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镇已完全走出了以前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粮、果、瓜、辣、蔬菜、秦川牛、奶牛、羊、猪、鸡及农副产业加工销售,齐头并进,为兴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门寺是国家4-风景名胜区,法门镇曾是西周都邑,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境内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曾赴日本、法国、美国等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建有周原博物馆,并有西周宫殿遗址供人参观。1987年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后,稀世珍宝佛指舍利的出现,使法门镇再度名扬海外。为了加快法门镇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宝鸡市政府对法门镇进行了重新规划,扶风县政府1998年成立了法门寺经济园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旅游区占地2.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周原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院,四面大佛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