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川镇位于陇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东连火烧寨乡,南邻温水镇,西北与甘肃省华亭县接壤,乡域面积99.7平方公里,海拔1445米——1781米。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属于石质山区侵蚀地貌,平均土层厚度30——45厘米,年平均温度6.4℃——10.6℃,年降雨量700mm——1000mm,无霜期130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现有6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1418户,5870人。年末耕地面积2752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20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715公斤。森林面积3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烤烟为骨干产业,以地膜玉米、奶畜、干杂果、药材、劳务输出为主导和后续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种植烤烟5100亩,完成产值达550万元, 5个种烟村人均纯收入770元。种植地膜玉米5500亩,户均4亩平均亩产量400公斤,亩收入400元,产值220万元。现有大家畜3900头,出栏700头,年收入25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总劳力的25%,年收入360万元。现有核桃面积2300亩,挂果面积700亩,年收入105万元。山杏面积3000亩,药材留床面积2600亩,年收入80万元。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乡财政收入突破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8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万人 | 99.7平方公里 | 610327113 | 721000 | 0917 | 查看 新集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地处千河川道,是陇县县城所在地。版图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43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062人。镇区山川塬兼备,宝平、宝天公路、宝中铁路穿境而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陇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工商贸和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1 元。曾先后被省市授予“明星镇”、“小康示范镇”。 全镇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主要以奶畜、蔬菜、林果、药材为主。奶牛存栏5190头,奶山羊存栏8760只,年产鲜奶1.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其中精细蔬菜5000亩;以油桃、苹果为主的水果4780亩,干杂果1.1万亩,其中核桃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全镇共有镇办企业7户、村办企业43户、私营企业86户,个体工商户2932户,基本形成了建材、化工、乳品、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和建筑、商贸、运输、服务、房产开发产业。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共有中小学校16所,在校学生5425人,基本实现规模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2个医院,2个门诊点,初级卫生保健全面落实,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65%和80%。实施城区商贸、服务经营园区和“三沿”开发,使城市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和园区化方向发展。 发展前景广阔。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镇党委、政府将以加快陇州市建设为载体,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创建特色经济园区,稳步提高农业,多方搞活企业,强力扩张第三产业,突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奶畜做大、蔬菜做精、果品做优、建材做强,力争建成奶畜、蔬菜、果品、建材四个大镇。加大招商引资,抓好县城周边经济园区开发建设和镇办水泥厂、塑料一厂等5户企业的联营开发,提升企业效益。发挥地位优势,挖掘关山、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等旅游风景区旅游服务潜力。广招天下客商联手开发镇区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
东风镇 |
东风镇,古称娘娘庙,位于陇县最东部,2001年与原麻家台乡合并,北邻甘肃省灵台县,东接陕西省千阳县,南邻陕西省陈仓区及本县八渡镇,镇政府驻地东风村,距县城15公里,境内地域辽阔,山、川、塬相间,宝中铁路、省道212和千陇南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120个村民小组,1个办事处,1个居民委员会,5755户,19754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8人,劳动力9280个,全镇土地总面积159.8平方公里,有耕地6万亩,其中水浇地0.96万亩,人均耕地3.3亩。 畜牧、果品、烤烟、蚕桑、制种是本镇的主导产业。大家畜牧存栏6991头,羊存栏9890只,其中奶牛存栏4638只,奶山羊存栏6573只,年交售鲜奶10406吨,现有果园8810亩,其中苹果园7545亩,梨园1096亩,普乐塬、后沟两村红富士苹果味美香甜,远销四川、广东等地;蚕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建桑园3500亩,群众收入稳定;全县最大的油菜制种基地处于梨林河畔,每年可向社会供应优质油菜籽20余万斤;药材、干杂果、烤烟及劳务输出也是本镇重要的的经济增长点。 该镇地质资源尤为丰富,主要有原煤、石灰石、粘土、陶土等,共有工矿企业12个。秦源煤业有限公司设在尧场村,耐火材料和机砖也是企业主营产品。 区内设初中一所,小学16所,有教师202名,在校学生3178人,初中升学率85%,有文化交流中心市场1个,无青壮年文盲,有线电视入户率45%,固定电话3679部,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75%,设有中心卫生院1个,各村也设有医疗服务室。. |
八渡镇 |
八渡镇位于陇县南部,与宝鸡县毗邻,距宝鸡市区50公里,县城30公里,辖7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2342户,10147人。辖区总面积273.7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林地30多万亩,人均耕地3.7亩。属秦岭北麓林区气候。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393万元,财政收入1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元。是宝鸡市烤烟主产区,曾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烤烟第一乡”、“小康镇先进党委”等。 八渡山川秀丽,森林茂密,是中德合资、国家级油松种籽基地,又是我国稀有树种白皮松分布区和国家级保护动物细鳞鲑繁育基地。林区资源丰富,有中药材1000多种,以猪岑、柴胡、秦艽、五味子等为主;20多种野生动物,以野山羊、野猪、鹿、麝、兔等居多,林区内蕨菜、木耳、刺椿是陇洲享有盛益的特产,可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 近年来,全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烤烟、畜牧、药材、干杂果等优势主导产业。烤烟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大户带动、科学管理、优质服务,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已建成2个两千亩村和2个千亩村。2005年烤烟总产量1.4万担,产值620万元,烤烟产值居全市前列。畜牧业依托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小区带动,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大家畜存栏3576头,奶山羊存栏1120只,年产鲜奶1000吨。中药材产业抓住西洋参、秦艽2个适销对路产品,千方百计引进试种新品种,建成了药材基地。干杂果产业上,采取扩盘、施肥、高接换优与标准建园相结合的办法,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和板栗园。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机砖、木材加工、石英石矿开发等企业12户,个体私营企业54户。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村村通班车,组组通电视,80%的人吃上了自来水。. |
杜阳镇 |
杜阳镇位于县城以东10公里,全镇面积74.87平方公里,耕地4.13万亩。宝(鸡)中(卫)铁路、陇(陇县)凤(凤县)公路和千河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杜阳镇1961年设杜阳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为杜阳乡,1998年撤乡建镇。现辖杜阳、张家山、堡子身、焦家坡、胡家庄、刘家咀、三教殿、上凉泉、下凉泉、川口河、糜家河11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全镇3847户,人口14332人。现有15个党支部,448名党员。堡子身村有西魏所置杜阳县城郭遗址。 近年来,杜阳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辣椒、畜牧、烤烟、果品”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极为显著。2005年全镇种植辣椒5650亩,实现产值565万元;新增奶牛1013头,累计存栏4529头,鲜奶产量10672吨,实现收入1700万元;引导支持群众种植烤烟729亩,交售优质烟叶22.8万斤,实现产值100万元;建成优质核桃园面积3000亩,发展果树大棚、时令干杂果,增加收入27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所有村组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00万元,粮食总产62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831元,以“杜阳辣椒”而誉满陇州。 镇党委、镇政府携全镇人民群众热诚欢迎各位仁人志士前来杜阳投资发展,提供最佳环境,共兴杜阳之伟业,共绘发展之蓝图。. |
东南镇 |
东南镇位于陇县千河以南,距县城仅一河之隔,东、南、西分别与本县杜阳镇、牙科乡、凌底下镇接壤,宝中铁路和宝平南线公路横贯全境。陇县火车站与镇政府相邻。全镇辖11个村,81个村民小组,6664户,25544人,劳动力16428人,为全县第二人口大镇。辖区面积52.8平方公里,耕地26758亩,其中水浇地16544亩。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794万元,粮食总产88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30元。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1998年被省政府评为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先进单位,镇党委两次被市委评为“小康镇先进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1997年被0陕西省委评为“小康镇先进党委”。 近年来,全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奶畜、蔬菜、劳务输出、林果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畜牧业创出了集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奶牛存栏5698头,年产鲜奶1.14万吨,统一规划建设奶牛规模养殖小区12个,标准化圈舍400余间,2003年、2005年新建占地20亩,可入住奶牛250头的多功能现代化奶牛园区3处,建立林果基地4010亩,为全县林果管理“五佳乡镇”之一,年产水果2650吨。每年栽植烤烟1000亩,种植各种蔬菜11078亩,其中辣椒6000多亩,劳务输出长年在4000人以上。农民增收和财政收入有了比较可靠的项目。 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加强了公路建设力度,全镇镇级公路均实现了柏油或砂石硬化,村庄主干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或砂石硬化。2005年开始在全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修U型渠40多公里,U型渠达到了100多公里。同时大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在边家庄、高庙、菜园等5个村新建沼气池900座,配套入户900座;在黄花峪、纸沟等5个村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在梁家村、演峪山等4个村建起了集中供水站,方便了群众。 镇村企业和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镇逐步建起经济小区2个,小区内基本实施了临街门店楼房化。现有建筑公司等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15个,个体私营企业130余户。其中由镇办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东南造纸厂,年产值达到1400万元,是全县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 |
温水镇 |
温水镇因陇州八景之一“温溪不冻”而得名,位于陇县县城西北7公里处,与甘肃省接壤,是历史上繁荣的商埠重镇。东与李家河乡、唐家庄乡连接,南与城关镇毗邻,西接曹家湾镇,西北接新集川乡,正北紧靠火烧寨乡。辖区总面积155.27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5289户,21090人(其中非农人口509人),劳动力10965人。耕地面积48526亩,其中水浇地4520亩。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804万元。 温水镇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独特,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强基固本,张扬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项目带动,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扩张三大骨干产业(畜牧、烤烟、非公经济),壮大五项特色经济(核桃、柿子、制种、蔬菜、劳务输出)。畜牧业已初具规模,大家畜存栏达到9427头,奶牛4400头,肉牛3909头,饲草留床面积达到1.8万多亩。已经在闫家湾村庙沟建成了2个高标准畜牧小区、温河、坪头、枣林三村畜牧小区正在积极建设中。建成2800亩优质烤烟生产带。同时根据特殊地理条件,在适生区建成了5300亩核桃生产基地、3000亩柿子生产林带、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4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加强劳务管理,有序运作,年输出劳务4160多人。 镇内有中小学17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5所,初级小学1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镇建立健全了农村初级医疗保健制度,达到了村有卫生室,镇有卫生院。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94‰以内。近年来,修建人畜饮水站8处,新建人饮窖井1300眼,在山区村建成5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了9个村程控电话网络及两座移动通讯网站,架通了川道6个村有线电视光缆,全镇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 温水镇在目前发展基础上,正在向完善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迈进,并张开双臂,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和发展。一是地理位置特殊。发挥边际贸易重镇的地理优势,抢抓省道212线升等改造的机遇,全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全方位配套,诚请各路客商参与开发,再创边际贸易辉煌。. |
天成镇 |
天成镇位于陇县西部关山脚下,镇政府距县城12公里,镇域面积125.69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塬地形并存,平均海拔980米。陇马公路、蒲峪河纵贯全镇。辖9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10个驻镇单位,2812户,11080人,耕地面积1.9万亩,林地面积91.2平方公里,林草丰茂,物产丰富,野生动物品种繁多。2005年社会总产值5520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8元。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烤烟、名优果品、特色药菜、优质核桃和良种奶畜生产。全镇现已发展烤烟面积5000亩,以水梨为主的果园面积4000亩,特色药材种植面积1600亩无公害特色蔬菜1800亩,奶畜存栏1020头,奶山羊存栏3800只,核桃面积3800亩。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00万元。是全市“优质烤烟生产综合示范镇”、“优质核桃生产镇”、“水梨生产基地镇”,同时也是全省最大最优的“黄金梨生产基地镇”。 天成镇风景秀丽,旅游等非公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秋菊山庄旅游渡假村集休闲渡假、生态旅游、骑射游乐、传统民俗于一体,独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与镇内远近闻名的蝉饵山、混元寺、尖山、太傅碑楼等文化景点交相辉映,成为关山草原风景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私营企业12户,个体工商户386户,实现产值2620万元,实现旅游服务业收入1200万元,是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乡镇之一。. |
曹家湾镇 |
曹家湾镇位于陇县西部,与本县城关、天成、关山、固关、温水相邻。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总面积218.4平方公里,有林地20多万亩,耕地3.24万亩,人均耕地2.4亩。陇固路穿境而过,千河纵贯全镇。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445人。境内石英石、白云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办有彩色石厂、矿厂等多个加工企业;农副产品众多,盛产核桃、大黄、柿子等特优产品,是陇县西部核桃产销基地之一。2005年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240万元,农业总产值 3735万元,粮食总产量7100吨,实现财政收入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6元。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努力发展镇域经济,着力实现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烤烟、奶畜、林果、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发育壮大。到2005年底,全镇经济作物面积1.13万亩,多经收入2125万元;烤烟面积5000亩,产值达到422万元;奶牛存栏4560头,实现产值1140万元。小城镇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建成了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集工商贸于一体的全县西部贸易和商品集散地;全镇私营企业11户,个体工商户493户,年实现产值2513万元。2004年,通过引资总投资3000万元的宝鸡仲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场落户镇内三里营村,为全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坚持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投资建成了咸惠渠、益坪川、曹家山三大灌区渠系配套,全镇水浇地面积达到1.5万亩;实施了异地搬迁,道路硬化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通讯及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路通、电通、话通、水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镇内中小学共16所,在校学生2839人,乡村医疗、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工商、供销、银行、税务、派出所等服务机构完备,镇区绿化得体,环境整洁。镇政府2005年被市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县委评为“平安乡镇”。 镇党委、镇政府及全镇人民热忱欢迎各方有识之士来镇投资建厂,共谋发展。. |
固关镇 |
固关镇是一个古老的山区民族镇,位于陇县西部,西与甘肃省华亭县接壤,距县城25公里,辖12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2325户9066人,其中回民238户1008人,占总人口的11.1%。镇域总面积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万多亩,林地20多万亩,灌木草地43万亩,境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资源充足,气候湿润,牧草茂盛,矿产丰富,是一个理想的投资创业之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为重点,强化烤烟、畜牧、果品三个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镇种植粮食2.8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3万亩,种植烤烟3200亩,实现产值275万元,新栽核桃3400亩,新栽苹果树300亩,招商引资400万元,止年底,大家畜存栏4480头,羊存栏3800只,实现生产总值3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
河北镇 |
河北镇地处陇县北部山区,距县城20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有2742户11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1429人。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76亩,素有“北部粮仓、高山红旗”之美称。 乡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现有乡村主干道路6条,其中砂石化6条,基本达到“三化”标准;水利设施基础较好,先后建成人饮站14处,水窖670眼,其中雨灌溉窖300眼;有7个村完成卫星妆收站暨“村村通”工程,并开通了3个村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全乡电视入户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85%;建有移动、联通、电信基站5座,全乡现有手机用户637户、固定电话115户;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在校学生2208人;现有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11所,医疗设施基本齐备,群众就医难问题基本解决。 近年来,乡常委、乡政府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实际,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整合特色资源优势,按照“抓产业、建基地、上规模、增效益”的总目标,实施“稳粮、优烟、兴牧、扩经、劳务”五大富民工程,建设烤烟大乡、畜牧强乡、核桃名乡及粮食基地和劳务基地,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5661万元,粮食总产量1.26万吨,财政收入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乡烤烟面积5500亩,实现产值352.24万元;牧草面积15000亩,牛存栏7653头,羊存栏10900只(其中奶山羊10000只),猪存栏5202头,牛羊奶产量2638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040万元;新建优质核桃园3500亩,优化管理4.1万株核桃,全乡核桃面积累计达到1.7万亩,总产量400吨,实现产值360万元;输出劳务2365人,实现劳务收入580万元。建设经济林30117亩,生态林59938亩,其中退耕还林56972亩,成为陇县唯一的退耕还林示范区。. |
新集川镇 |
新集川镇位于陇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东连火烧寨乡,南邻温水镇,西北与甘肃省华亭县接壤,乡域面积99.7平方公里,海拔1445米——1781米。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属于石质山区侵蚀地貌,平均土层厚度30——45厘米,年平均温度6.4℃——10.6℃,年降雨量700mm——1000mm,无霜期130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现有6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1418户,5870人。年末耕地面积2752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20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715公斤。森林面积3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烤烟为骨干产业,以地膜玉米、奶畜、干杂果、药材、劳务输出为主导和后续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种植烤烟5100亩,完成产值达550万元, 5个种烟村人均纯收入770元。种植地膜玉米5500亩,户均4亩平均亩产量400公斤,亩收入400元,产值220万元。现有大家畜3900头,出栏700头,年收入25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总劳力的25%,年收入360万元。现有核桃面积2300亩,挂果面积700亩,年收入105万元。山杏面积3000亩,药材留床面积2600亩,年收入80万元。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乡财政收入突破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