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河镇地处秦岭南麓,位于太白县西南部,距县城108公里。东与本县二郎坝相连,西与工家塄接壤,北与咀头、白云毗邻,南与汉中留坝县交界。太白河源于本镇,流向西南,汇入褒河,辖区总面积245平方公里。
全镇辖2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280户,1440人,耕地面积1220亩。境内森林、矿产资源奉富,森林面积达8万余亩,为本县林业乡镇之一。经济林木以核桃、板栗、毛栗、橡树为主,林副业特产品有竹子、扫帚、栓皮及木耳、猕猴桃等。本镇驻有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太白新星金矿两大矿产企业。采矿业的兴起,相应地带动和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使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927万元,其中工业3485万元,农业442万元,乡企总产值3890万元,多经总产值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6元,财政收.121万元,是宝鸡市首批命名的小康乡镇之一。
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确立了“稳粮、促工、强多经,突出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的发展思路,狠抓了经济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狠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一是将以黄金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 二是将以林为主,调整为以多种经营为主; 三是将农业以种粮为主,调整为以粮为辅多种经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用于扩大多种经营面积,使25度以上的二荒地全部退耕还林,栽种板栗、矮化核桃等“摇钱树”。同时发展以黄姜、天麻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不断扩大群众的增收领域。
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框架。在抓好传统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板栗和中药材两大支柱产业。按照“户建百亩点,村建千亩园, 乡建万亩带”的思路发展板栗林]万亩,并使其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太白河镇建成远近闻名的板栗镇。在发展中药材方面,重点以种植黄姜为主, 目前已建成了两个百亩黄姜种植示范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45平方公里 | 610331104 | 721000 | 0917 | 查看 太白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咀头镇 |
咀头镇位于太白县城郊,镇政府设在县城南大街。总面积62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67亩。辖18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3454人,其中农业人口3873户15546人。 咀头镇地处秦岭山区,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7.6℃,年降雨量800mm,无污染,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境内有多处旅游景点,石沟瀑布、龙华山、青峰山等美景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观光旅游。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近1800种,药用植物多达5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种类多达21种,各种野生动物近280种。金、铜、镁等矿产资源尤为丰富,素有地质公园、动物园、药材宝库之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咀头镇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特点,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抢抓太白县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恢复县和姜眉公路开通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和休闲度假产业,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5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120万元,多种经营总产值6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咀头镇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岗位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 2006年,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突出强镇富民两大主题,狠抓蔬菜标准化生产;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桃川镇 |
桃川镇位于太白县东部,东接鹦鸽镇,西连咀头镇,北临高龙乡,南依黄柏塬乡,总面积33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杜家村。全镇辖15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人口1518户6091 人,其中农业人口1509户5942人。耕地总面积11250亩,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元,工农业总产值3254万元,财政收入20万元,眉凤公路穿境而过,石头河纵贯全镇,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林麝、黑熊、鹿等;有优质木材椴、白桦、特用经济树种漆树等;有名贵中药材山萸、党参、黄芪、当归等,其以名贵中药材山萸及名优土特产核桃、板栗等远近闻名。全镇素有太白药材第一镇之美称。 主要景观有褒斜古道、关帝庙、佛爷洞、白云峡等。 近年来,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锐意改革、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靠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取得了项目建设、经济、文化发展及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 在农业生产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核心、稳粮促经,压夏扩秋,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使用新技术和良种,扩大优质粮食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主攻生产,提高总产。 多经方面,坚持在全镇开展“百千万”(镇建万亩产业带,村建千亩示范园,户建百亩示范点)创建活动,大力实施“1123”工程,不断张大多经基地,实施规模经营,提高降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截止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以山萸、天麻、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以板栗、核桃等为主的干鲜杂果;以蔬菜、大豆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奶牛、布尔山羊等为主的畜牧养殖;以袋料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等五项多经支柱产业。山萸面积达到了1万余亩,板栗栽植超过了1万亩,蔬菜5000亩,大豆5000亩。多经成为群众怎手的主要来源,多经总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纯收入的75%以上来自多种经营收入,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方面,坚持每年为群众办 5件实事,发展5个经济项目,以生态资源开发,小水电、矿产、食品、建材、第三产业、村组道路、通信等为重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粒度,建成了山萸酒厂,用本地特产山萸作为原料生产的山萸酒获得1997年泰国曼谷国际博览会金奖,2002年与北京清华德人公司合作生产“清华德人”养生保健酒享誉全国。白云峡水电站等骨干企业,已全部投入生产。. |
鹦鸽镇 |
鹦鸽镇位于太白县东部,秦岭北麓,石头河沿岸;东经107’40’’,北纬54’8’’。属川山区。距太白县城45公里,距眉县县城30公里,素有太白县的“东大门”之称。 **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太白山最高峰——拔仙台,位于境内南端,景色壮观,驰名中外。贯穿全境的石头河北出斜峪关经岐山境入渭水形成东西两山夹间的川道地带。海拔最高为3767米,最底为740米。南部高山峻岭,层峦叠嶂,森林荫蔽;川道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太白县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全镇共辖14个行政村,0.8万人口,;气候温和,地形地貌复杂,资源丰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220亩。 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80万元;乡企总产值达到6591万元;乡企总收入完成6061万元;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1113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0元。 境内考古发现汉唐居住遗址五处,汉代古墓两处,残留有鲁班石窟寺一座,有明清道教胜地七圣宫,有近代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刘家城兵变”遗址等等。民间艺术有舞狮子、赶旱船、跑毛驴、扭秧歌、打锣鼓等。民间工艺有刺绣、雕塑、剪纸等,这里沿用了旧时观众道通用的婚嫁、丧葬习俗。 农业上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区域化管理,创特色经济,使粮经面积之比基本上达到1:1,正常的粮食总产稳定在3600吨左右。农产品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工业产品以钨钼材料、大理石、大白粉为主。富有大理石、碳酸钙、镁、石英石、铅锌、石墨等矿产为主。先后扩建了钨制品厂,开发了钨钇佃户电极和钨镧电极两个产品;扩建了马耳山、流沙崖两个小型水电站;新建了火烧滩银洞沟铅锌矿、瓦窑坡白云石采矿厂、寺沟石英石采矿厂,鹦鸽街长石采矿厂等五个采矿企业。目前全镇拥有建材企业3 户,金属加工企业1户,采矿企业5户,小型水电企业6户,饮食服务业24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30%以上。. |
靖口镇 |
靖口镇位于秦岭腹地,位于太白县西部边境。西与凤县,北与宝鸡市接壤,东、南风别与本县咀头镇、王家楞乡毗邻。全镇辖11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86亩,总人口3781人。境内群山连绵,森林广布,黄牛河、石沟河在此交汇后流出县境流入汉江,眉凤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铅锌、大理石、等有色金属矿藏丰富,有一定的工业开采价值。主要特产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适应区广泛,素有“花椒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通过全镇上下齐抓共建,有力的促进了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83万元,财政收入13.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 元。 目前万亩花椒产业带已经形成,共新栽花椒60多万株,建成了6 个千亩花椒示范村和20 个百亩花椒示范园,年产花椒60吨,总收入达190万元;建设太白药材生产基地,走“药业兴镇”路子,年发展中药材均在2000亩以上,产值达60多万元;开发引进布尔羊、良种秦川牛,形成多元化养殖齐头并进,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升,畜牧业产值达77万元。 几年来,靖口镇“一带两地”(万亩花椒产业带,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基本完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项”的特色产业格局已初具规模。 全镇退耕还林4473 万亩,荒山造林6633亩。实施移民搬迁工程88户472人。全镇交通、水电、通讯、广播电视、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迅猛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今年合同引资470余万元,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五个,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靖口镇党委、政府以及3700口人民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垂旬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成就伟业。. |
太白河镇 |
太白河镇地处秦岭南麓,位于太白县西南部,距县城108公里。东与本县二郎坝相连,西与工家塄接壤,北与咀头、白云毗邻,南与汉中留坝县交界。太白河源于本镇,流向西南,汇入褒河,辖区总面积245平方公里。 全镇辖2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280户,1440人,耕地面积1220亩。境内森林、矿产资源奉富,森林面积达8万余亩,为本县林业乡镇之一。经济林木以核桃、板栗、毛栗、橡树为主,林副业特产品有竹子、扫帚、栓皮及木耳、猕猴桃等。本镇驻有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太白新星金矿两大矿产企业。采矿业的兴起,相应地带动和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使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927万元,其中工业3485万元,农业442万元,乡企总产值3890万元,多经总产值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6元,财政收.121万元,是宝鸡市首批命名的小康乡镇之一。 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确立了“稳粮、促工、强多经,突出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的发展思路,狠抓了经济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狠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一是将以黄金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 二是将以林为主,调整为以多种经营为主; 三是将农业以种粮为主,调整为以粮为辅多种经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用于扩大多种经营面积,使25度以上的二荒地全部退耕还林,栽种板栗、矮化核桃等“摇钱树”。同时发展以黄姜、天麻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不断扩大群众的增收领域。 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框架。在抓好传统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板栗和中药材两大支柱产业。按照“户建百亩点,村建千亩园, 乡建万亩带”的思路发展板栗林]万亩,并使其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太白河镇建成远近闻名的板栗镇。在发展中药材方面,重点以种植黄姜为主, 目前已建成了两个百亩黄姜种植示范园。. |
黄柏塬镇 |
黄柏塬镇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太白山西南脚,太白县东南方,距县城70公里,与周至、佛坪、洋县、留坝等县接壤。全乡面积896平方公里,人口1949人(其中农业人口1859人)。辖5个村19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633亩,林地27万亩。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11oC,年降水630—1030毫米,夏秋降水量集中,日照充足。 境内森林、矿产、水能、生物、药材等资源丰富。目前已初步探明的矿产有白云岩矿、金矿、铁矿。汉江一级支流----湑水河流经全境,集流面积882平方公里,境内河长45.6公里,平均流量14.1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4.4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55,734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30000kw。境内森林覆盖率96%以上,生态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区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角雉等珍稀动物息栖。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为主,主要林特产品有板栗、山萸、天麻、猪苓、土蜂蜜、核桃等。太洋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按照 “突出林果药、狠抓矿水电”的发展思路和“药业兴乡、多经富民”的总体要求,农业多经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板栗为主的干杂果、以山萸为副的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建成了湑水河万亩板栗林带和湑水河万亩中药产业带,全乡发展板栗10080亩,人均5亩;山茱萸6783亩,人均3亩;天麻20000窝,人均10窝;养蜂6000箱,人均3箱;猪苓10000窝,黄姜1000亩,中药材累计11183亩,人均4亩。工业以湑水河流域水能和矿产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电站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以省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大熊猫保护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有序利用; 加快水、电、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乡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02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62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万元,农民人均纯入1746元。 黄柏塬乡山峰高耸,河流纵横,自然风光秀丽。红军遗址、谠骆古道等古迹较多,汉蜀文化特点突出,有“小江南”之美称,是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 |
王家塄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