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 >> 西吉县 >> 震湖乡

震湖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震湖乡谷歌卫星地图)


震湖乡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震湖乡  震湖乡位于西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西邻甘肃会宁县,辖17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民小组,总面积153.35平方公里,人口22039人,回族人口492人,占总人口的2%。苏堡地处该县祖厉河与滥泥河流域,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497mm,旱灾频繁。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境内有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神奇怪异的亚洲第一大震湖---党家岔水堰,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堡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集中精力主攻马铃薯、草畜、劳务和特色经济、特色旅游主导产业,突出抓好集镇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西吉县西部中心集镇。2007年人均有粮53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0元。震湖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苏堡至党岔的柏油路已经建成通车,200户的党岔新村即将动工建设。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苏堡中学校舍得到大规模的改扩建,苏堡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已投入使用。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已2007年实现“一无”乡的达标创建。强化技能培训,做大劳务产业,年输出7000多人,创收1800多万元。抢抓机遇,加快集镇建设,总投资300多万元的苏堡集镇建设商贸二层楼工程将于今年6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迎“国检”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有序推进,乡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修建已竣工。  为纪念海原大地震、进一步利用震湖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经自治区政府同意,从2010年3月25日起,西吉县苏堡乡正式更名为震湖乡。  1920年 12月 16日,海原大地震暴发,造成规模巨大、数量极多的山体滑坡,使固原地区山川变样,原来的干山枯岭,摇身一变成了大片沼泽湖堰,并在西吉县苏堡乡境内的党家岔形成世界第二大震湖。地震堰塞湖星罗棋布,风景秀丽、神奇怪异,仅西吉县就有这样的天然堰塞湖43座,如串珠状点缀在滥泥河谷,成为干旱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地震景观。由于震湖地震遗迹明显,具有科学考察、旅游观赏、探奇探险的明显特征,党家岔震湖2003年被自治区批准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苏堡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0551
  男 10535
  女 10016
  家庭户户数 405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238
  家庭户男 10254
  家庭户女 9984
  0-14岁(总) 7339
  0-14岁男 3734
  0-14岁女 3605
  15-64岁(总) 12199
  15-64岁男 6289
  15-64岁女 5910
  65岁及以上(总) 1013
  65岁及以上男 512
  65岁及以上女 50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0200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2万人 153.35平方公里 640422204 756000 0954 查看 震湖乡谷歌卫星地图

震湖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震湖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吉强镇

  吉强镇镇域面积2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1万亩,辖27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10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8955户、66923人,其中回族人口25685人;农业人口8676户、40175人。有36个党支部,1091名党员,其中回族党员304人,女党员176人。全镇干部职工118人,其中回族48人,女56人。全镇共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2600家,(其中私营企业581家,个体工商户2019个)。2007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30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87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5元,人均有粮384公斤。   -吉强荣誉   吉强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按照思路,绘制蓝图,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共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38项之多。连续三年被县委、政府评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一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增加农民收入先进集体一等奖;2006年度综合考核先进集体一等奖,劳务输出先进集体二等奖,马铃薯产业先进集体二等奖,发展草畜产业先进集体三等奖;被固原市委、市政府考评为发展劳务产业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区农牧厅、市政府评为黄牛养殖科技示范乡;被区人事厅、财政厅、民政厅评为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度吉强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被自治区人事厅、民政厅评为全区民政工作先进集体;被县委、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度计划生育“万人入户”先进集体,被宁夏军区评为2007年度基层训练先进单位、被固原军分区评为2007年度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特色   2007年以来,吉强镇党委、政府下大力气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以大滩、团结、水泉为核心的西芹产业基地,以上堡、万崖等村为核心的胡萝卜产业带,特色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其中上堡村的胡萝卜产业今年大获丰收,仅十月份就创收一百多万元。  上堡村在发展特色种植上经过多年的尝试,已逐步形成了非常实用的经营之道。首先在品种的选择上,他们通过外地客商,了解掌握市场动态,将质强品优的种植信息及时送到种植户手中。今年“七寸红”就是通过外地客商介绍,农民从甘肃靖远选购进来的。其次在田间管理上,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通过地膜覆盖,压砂封口等技术,提高采光量和发芽率,确保苗齐苗壮;另外形成了以外地客商、蔬菜协会、网络销售和自己开拓市场等多种销售方式。同时,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基本实现了家家种植,户户经营的模式。据了解,吉强镇农民种植的“七寸红”因肉质甘甜、细嫩、无丝、个长畅销至湖北、河南、西安、宝鸡、郑州、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   -吉强镇下辖村   团结村 大营村 大滩村 泉儿湾村 高同村 苟家新庄村 夏家大路村 龙王坝村 -村 套子湾村 万崖村 芦子沟村 沙葱洼村 上堡村 袁河村 水泉村 前嘴村 羊路村 短岔村 夏寨村 杨坊村 杨河村 何洼村 水岔村 酸刺沟村 大坪村 王昭村   

兴隆镇

  西吉县辖镇。1949年设兴隆区,属隆德县,1953年划入西吉县,1958年改兴隆公社,1983年置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85.1平方公里,人口1.7万。中(卫)静(宁)公路过境。辖兴隆、罗家庄、川口、马家嘴、姚杜、杨茂、陈田玉、王家沟、单南、单北、王家河11个村委会及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小麦、豌豆、马铃薯。单南清真大寺位于境内。.  

平峰镇

  西吉县辖乡。原分属静宁、海原、隆德、庄浪四县,1942年划入西吉县,并设平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1.8万。西(吉)静(宁)、西(吉)平(峰)公路穿境。辖平峰、张武、葛岔、中岔、南湾、沙岔、焦湾、权岔、八岔、民和、西坡、高赵、金塘1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豌豆、马铃薯。.  

新营乡

  新营乡位于西吉县西北方向、月亮山下。土地面积282.8平方公里,23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6880户3.4万人。  新营乡是马铃薯之乡,现在已成全县最大的马铃薯外销集散地。它的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占全县的十分之一.户均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至3亩,增加到人均3亩以上。每年收购旺季,在这里常驻的外地客商160多人,累计投入收购资金1亿多元。产品运销河南、广东、内蒙古、四川等12个省市和地区。2006年,这个乡人均纯收入2033元,其中马铃薯收入占到1084元。  新营乡按照全县“稳基地、提单产、扩营销、促增收”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在标准化种植上下功夫,在拓展外销上下功夫,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坚持做强、做优、做精马铃薯产业。为了化零散为整体,形成合力。2003年,乡党委政府组织成立了马铃薯经销协会,下设了装卸公司,规范了马铃薯经销市场。今年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规范了马铃薯经销协会管理体制,健全了管理制度,提供了办公场所,做到了“政府搭台,协会唱戏,客商赚钱,农民增收”。农民从种植马铃薯中得到实惠,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增加,老百姓自发的建起了大型贮藏周转窖。为了鼓励农民建窖,政府采取补贴的办法,累计投资178.5万元,统一设计、统一图纸、统一验收,全乡目前新建10吨以上贮藏窖1378座,60吨以上贮藏窖255座。不但解决了马铃薯周转外运,同时为反季节销售提供了方便。  

红耀乡

  红耀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县城西北部,北与甘肃会宁县新原接壤,属干旱苦水区,境内最高山峰黑虎山海拔2154米,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无霜期135天左右,年降雨量为320—380毫米。全乡辖10个自然村66个村民小组,共有2089户10583人,其中回族1566人,人均有粮352公斤,人均纯收入1748.7元。牛、羊、猪存栏量分别为1104头、6520只、4250头。现有中学1所、中心完小10所,在校学生1983名,村文化室10处,村卫生室11所。农作物以杂粮、胡麻为主,关儿岔堰塞湖有“彩鲫鱼”。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以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抓好马铃薯种植、种草养畜,特色经济,劳务输出等工作。   一、马铃薯产业   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56020亩,做好14500亩优质专用脱毒薯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24000亩。重点培育一批马铃薯专业村、专业大户,形成农户+协会的模式,不断完善销售市场和网点,积极推广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和精美包装等技术;推广家家建窖、户户贮藏、规模经营的“经营方式”,加快构建种植、加工、窖藏、营销、信息共享、中介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马铃薯贮藏窖199座, 60吨贮藏窖15座,鲜薯贮存能力达2700余吨。   二、草畜产业   落实优质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禾草种植13000亩,年产草量2800余万公斤,贮存量达1000余万公斤。加强和固原金泉草业、银川等草业点的联系,力争在红耀建设草业加工企业一至二家,提高饲草转化率。大力发展舍饲养殖,认真实施“百村万户养殖工程”、生态养牛工程、“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等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发展养牛、养羊,稳定发展养猪,适度发展养禽,鼓励发展特色养殖,强化养殖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养牛示范点2个。   三、劳务经济   在巩固原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劳务基地,扩大输出规模,围绕企业需求和技能要求,有针对性的强化对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把技能培训作为培育壮大产业、精心打造劳务品牌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不断拓展北京、天津、兰州、福建等工业密集城市输送保安、家政、餐饮服务等轻工技能型人才基地。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使全乡农民熟练掌握1—2门劳动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为外出打工创造良好条件。   四、特色经济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紧紧围绕该乡实际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小秋杂粮、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努力做优做大特色经济。  

田坪乡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田坪乡   -一、基本乡情   田坪乡位于西吉县西部,与甘肃省会宁县接壤,是两省两县六乡交界处,距县城47公里,是西吉的西大门。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共3016户,14736人,系纯汉族乡。行政区域面积17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0人/km2,农业用地13万亩,人均8.8亩。年平均气温6.50C,年平均降水量365毫米,无霜期150天,日照2482.8小时。农作物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为主,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等小秋杂粮为辅。全乡拥有60吨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14座,10吨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1113座,土坯窖5000多座,年可贮藏鲜薯4万吨。2006年外销鲜薯9000吨。309国道、苏田公路、田红公路贯穿乡境,乡村通等级公路69.965公里,基本达到了村村通公路。乡农贸市场农历二、五、八为集日,辐射甘肃会宁的大沟、新源、平头川等乡的部分村和西吉的红耀、马建、苏堡等乡的部分村。目前,全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在校学生达2000人;小学19所,其中完小14所,初小4所,教学点1个,现有教学班82个,在校学生2121人,其中女1029人;有适龄儿童1774人,女840人;15周岁人口339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9.7%;现有小学教职工118人,在编教师90人,代课教师7人,支教教师7人,招聘教师6人,雇用教师8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5%。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田坪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马铃薯、劳务、草畜三大主导产业,狠抓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教育卫生、民主法制等重点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增加。2007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4173.7万元,比2006年净增266.2万元;二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马铃薯产值达到3277万元,人均马铃薯纯收入6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3.5%;实现劳务产业创收1231.81万元,人均劳务纯收入85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8.1%;实现草畜产业产值445.7万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7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5.6%;三大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三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四是社会事业较快发展。五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1894元,比2006年净增272元。  

马建乡

  位于西吉县西部,距县城32公里,属黄土丘陵干旱区,总面积174.1平方公里,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4754户,22821人,其中回族9317人,占总人口的41%,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1983元,人均有粮598公斤。全乡现有劳动力11476人,耕地面积154965亩,其中已实施退耕还林(草)45775.1亩,耕地类型分为旱平地和坡耕地两类,其中: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全乡抓好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实施“百村万户”养殖工程,壮大养殖业生产,按照防疫要求,做好牲畜口踢疫及高致病性-防治工作,防疫密度及耳标佩带率均达到100%。   -相关介绍   全乡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外出务工创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粉条加工、城乡运输和农副产品深加工,2007年全乡镇企业产值完成1100万元。  组织农业、林业、水利和畜牧技术人员下村入户,宣传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实用技术,推行科技承包。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各类适用人才,把实施“义教工程”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女童入学率达98.2%以上,15周岁人口完成率达98%,毕业率达到98%。 “两基”工程已顺利通过上级考核验收。  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和干部职工超计划生育,2007年超额永久性和半久性节育措施,全面实现计划生育“三为主”达标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两劳”释放人员帮助安置生活,遏制黄、赌、毒,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  党建工作责任明确,工作常抓不懈,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全乡14个村党支部均有党建活动阵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全乡有0党员383人,其中:农村党员383人,少数民族党员98人,占总数的25%;妇女党员42人,占总数的11%。形成抓好党建促经济,发展经济促党建的良好机制。   -人口数据   马建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0514   男 10494   女 10020   家庭户户数 393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388   家庭户男 10388   家庭户女 10000   0-14岁(总) 7950   0-14岁男 4113   0-14岁女 3837   15-64岁(总) 11777   15-64岁男 5974   15-64岁女 5803   65岁及以上(总) 787   65岁及以上男 407   65岁及以上女 3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0345   

震湖乡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震湖乡  震湖乡位于西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西邻甘肃会宁县,辖17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民小组,总面积153.35平方公里,人口22039人,回族人口492人,占总人口的2%。苏堡地处该县祖厉河与滥泥河流域,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497mm,旱灾频繁。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境内有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神奇怪异的亚洲第一大震湖---党家岔水堰,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堡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集中精力主攻马铃薯、草畜、劳务和特色经济、特色旅游主导产业,突出抓好集镇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西吉县西部中心集镇。2007年人均有粮53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0元。震湖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苏堡至党岔的柏油路已经建成通车,200户的党岔新村即将动工建设。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苏堡中学校舍得到大规模的改扩建,苏堡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已投入使用。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已2007年实现“一无”乡的达标创建。强化技能培训,做大劳务产业,年输出7000多人,创收1800多万元。抢抓机遇,加快集镇建设,总投资300多万元的苏堡集镇建设商贸二层楼工程将于今年6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迎“国检”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有序推进,乡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修建已竣工。  为纪念海原大地震、进一步利用震湖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经自治区政府同意,从2010年3月25日起,西吉县苏堡乡正式更名为震湖乡。  1920年 12月 16日,海原大地震暴发,造成规模巨大、数量极多的山体滑坡,使固原地区山川变样,原来的干山枯岭,摇身一变成了大片沼泽湖堰,并在西吉县苏堡乡境内的党家岔形成世界第二大震湖。地震堰塞湖星罗棋布,风景秀丽、神奇怪异,仅西吉县就有这样的天然堰塞湖43座,如串珠状点缀在滥泥河谷,成为干旱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地震景观。由于震湖地震遗迹明显,具有科学考察、旅游观赏、探奇探险的明显特征,党家岔震湖2003年被自治区批准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苏堡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0551   男 10535   女 10016   家庭户户数 405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238   家庭户男 10254   家庭户女 9984   0-14岁(总) 7339   0-14岁男 3734   0-14岁女 3605   15-64岁(总) 12199   15-64岁男 6289   15-64岁女 5910   65岁及以上(总) 1013   65岁及以上男 512   65岁及以上女 50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0200   

兴平乡

  兴平乡地处西吉县南部的滥泥河流域,距离县城21公里,西(吉)平(峰)公路贯穿乡镜。总土地面积14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8亩,林草地面积3.67万亩。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800米。每年平均降水量418mm,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且时空分布不均,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年均蒸发量1485.5mm,年均气温6℃,无霜期120天,日照时数2326小时,多年来,以干旱为首,冰雹、霜冻、暴雨、大风沙尘等自然灾害多并发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该乡辖12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4725户22138人,其中回族17429人,占78.7%,是全县回族聚居乡之一。2007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82元,人均有粮385公斤,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4860人,占总人口的21.7%。属于全县自然环境较差,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乡镇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豌豆等。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9619   男 9989   女 9630   家庭户户数 336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604   家庭户男 9975   家庭户女 9629   0-14岁(总) 7887   0-14岁男 3924   0-14岁女 3963   15-64岁(总) 11035   15-64岁男 5709   15-64岁女 5326   65岁及以上(总) 697   65岁及以上男 356   65岁及以上女 34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593   -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种植面积66003亩,其中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面积16800亩(建立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1处),育芽移栽面积3080亩,建成标准化马铃薯贮藏窖230座。   -草畜产业   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子,种植牧草21468亩,其中紫花苜蓿7140亩,禾草14328亩。认真落实整村推进扶贫养殖项目,在兴平、友爱两村建成暖棚圈舍30座,投放铡草机60台,新建黄牛冷配点1处。完成了兴平、友爱、高崖3村基础母牛养殖项目调查摸底、项目农户筛选确定和异地采购准备工作。加强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抓好口蹄疫和-防治,全年完成家畜预防7010头(只),家禽预防4120只,防疫密度达100%。   -林业生产   在全面抓好历年3.6万亩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的抚育管理,搞好封山禁牧,加快林权证颁发建设的同时,动员群众自购苗木103万株(其中山杏40万株,毛桃12万株,沙棘51万株),完成补植补栽10200亩,占任务的100%。另外,为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路子,按照林业部门规划设计方案,在公路沿线退耕还林片带完成整地补植任务660亩,修剪整枝山杏、毛桃共计3.96万株,准备实施高枝嫁接。   -农田水利   韩垴、友爱、杨坪三村9个村民小组完成机修农田面积2594亩。建成人畜饮水窖400眼,硬化集水场5600平方米 ,解决了2230人的饮水问题。积极协调加快八台轿水源坝扫尾工程和西吉西部引水工程建设。在杨坪村八台轿组平整水浇地1450亩。在友爱村南川组打造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82座,占地面积140余亩,其产权归属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实施。   -扶贫开发   重点组织实施了2007年度整村推进项目落实,按照县财政局、扶贫办、农牧局联合下达的项目计划,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目前,养殖业、太阳能灶、电视机等到户项目已全部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社会扶贫工作,年内争取区供销社捐赠电脑及打印设备1套、化肥20吨、棉被76套、特困户生活救助金7600元、机修农田集资款5万元、设施农业配套资金8万元。区文化厅捐赠影响设备和体育器材折合人民币1.5万元。争取县直10个帮扶单位投资11万元,用于本乡“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计划生育困难户生活补助等项目。   -招商引资   年内通过西吉慈善服务中心牵线引进马来西亚伊斯兰教慈善协会捐款5.6万元扶持团结、马沟两村发展养殖业。通过区文化厅固原博物馆联络引进香港佛光协会捐资港币15万元扩建兴平杨百户小学,争取该协会意向投资90万元人民币,用于解决韩垴村腰庄和下堡两个人畜饮水困难的自然村实施井窖和土泉改造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该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   -教育工作   紧紧围绕巩固“两基”达标成果,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力度,年内完成了韩垴小岔完小、王堡黄湾、王湾彦麦高两所初小的翻建任务,扩展校园面积2600平方米,新建校舍约600平方米,围墙440米,维修校舍356平方米,使全乡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劳务输出   全乡安排输出任务5360人,创收入1850万元,引导性培训任务是1950人,发展劳务经纪人40名。据统计,全年完成输出总人数6724人,创收入2040万元。分别完成任务的125.4%和 110.3%。有组织输出人数达到3801人。引导性培训3801人,覆盖面达到56.5%以上。年内培训扶持劳务经纪人50人,新增劳务基地2处。全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31元。   -计划生育   扎实开展“万人入户”计划生育活动,在此期间共清理历年节育欠帐956例,其中结扎42例,置环66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2.3万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严把户籍管理和婚姻登记关,严格实行准生证制度。全面掌握人口和生育底数,及时采取相应的避孕节育措施,确保及时率。认真落实“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纯女户结扎任务,及时兑现奖励扶助政策,千方百计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计划生育率。   -社会事业   认真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122”科技入户工程,累计举办农民实用技术班5期,参训人数1700人,辐射带动近万人。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进度,在管好、用好原有的地面-和MMDS直放器的基础上,投放数码接受器375台,解决了6个自然村收看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新修村道7.5公里(高崖—王民小岔),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重视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村卫生室的运营管理,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广泛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累计收缴参合资金184920元,参合率达到85%。积极实施特困灾民救助和危房危窑改造项目,全年发放救助金22.3万元,救助对象1100余人,实施危房改造160户,解决了近千人的安居问题。  

西滩乡

  西滩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城南部,距县城20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2006年底,人口   14474人,其中回族14230人,面积122.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设在西吉滩村,原名席友滩,以席友草为多而得名,后雅称今名。1949年,属城关区的一个乡,1958 年成立胜利人民公社,后改为西滩乡。2006年,实有耕地 4169公顷,农机总动力8188千瓦,农作物播种面积5327公顷,粮食总产量6596吨,人均有粮45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元,牛存栏5144头,羊存栏4763只,猪存栏30头。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2027   男 6072   女 5955   家庭户户数 213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962   家庭户男 6018   家庭户女 5944   0-14岁(总) 4717   0-14岁男 2370   0-14岁女 2347   15-64岁(总) 6900   15-64岁男 3491   15-64岁女 3409   65岁及以上(总) 410   65岁及以上男 211   65岁及以上女 19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992   自然环境   该乡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境内黑虎 沟、大岔、庙湾、张村堡、五岔、甘岔等 河沟常年流水分别汇人滥泥河和葫芦河。境内有塘坝2座。农作物以小麦、 杂粮、土豆、胡麻为主。夏(寨)西(滩) 公路贯穿乡境。境内有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道堂。   特色产业   一、马铃薯产业  全乡年均种植马铃薯都在45000亩左右,总产量在4500万公斤左右,发展马铃薯产业潜力极大。  二、草畜产业  全乡年均种植高粱、农作物秸秆等饲草作物都在18000亩左右,加之已有的15000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草料资源相当充裕,以草调畜、以草促牧,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乡牛饲养量在7500头左右,存栏量已达到了6000头;羊饲养量在8000只左右,存栏量已达到了7200只,发展后劲很足。  三、劳务产业  全乡总人口为14461人,劳动力7263人,相对剩余劳动力为3266人。近年来,通过引导培训、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培育劳务经纪人,是劳务输出对象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为务活做强劳务产业夯实了基础。  四、特色种植  全乡每年种植优质豌豆4000亩左右、优质胡麻4000亩左右、地膜玉米1000亩左右、蔬菜500亩左右、中药材200亩左右,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面积近万亩,有极佳的发展前景。  五、餐饮、贩运、农产品加工、零批商品等行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动员、引导和扶持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参与二、三产业,队伍、规模、效益日见突现。  六、民族旅游业有待开发  西滩乡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道堂所在地,素有"中国小表加"的称谓,每年都有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此瞻仰圣地、点香上坟、赶"尔迈里"的信众均在数以万计,发展民族旅游业的潜能很大。  

王民乡

  王民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南部、六盘山西麓,东与将台乡交界,西和平峰镇、兴平乡相连,西南与甘肃省为邻,东南与兴隆镇相连,北和西滩乡毗邻。距西吉县城约45公里。   全乡面积121.6平方公里,下辖王民、小岔、小湾、周康、学阳、二岔马、红太、杨湾、下赵、二岔口、窑坡、三岔12个村民委员会、71个村民小组、2387户、13581人,其中回族9160人,占总人口的67.4%。乡人民政府设在王民村,乡名以乡政府驻地自然村而得名。村名原为王明,后演化为今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此地。1949年为平峰区的一个乡。1955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改为王民乡。  境内属黄土丘陵沟堑区,地势西高南低,平均海拔1802米,最高处石家窑坡梁海拔2055米,滥泥河流经该乡,10余条河流分布各村。乡政府所在地有公路与202省道相接。乡农贸市场每三、六、九日逢集。  农作物以粮、油为主。特色产业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为主。2007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45339亩,建立马铃薯种植千亩示范点1个。马铃薯种植60亩以上的有5户, 50亩以上的有36户,户均种植20.8亩,人均种植约3.5亩,人均马铃薯收入可达800元以上。   乡下辖村   王民村 小湾村 周康村 学杨村 三岔村 下赵村 二岔口村 红太村 二岔马村 杨湾村 窑坡村 小岔村    -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调整种植结构。高度重视当前严重旱情,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意识,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采取压夏增秋,种植节水避灾作物,扩大春秋覆膜种植面,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增加和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和技能,确保灾年减产不减收。二是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劳务产业品牌,把“劳务产业”作为本乡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扩大基地、提升技能,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100元;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在稳定巩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地膜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在马铃薯种植技术、品种、单产方面要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780元;稳步发展草畜产业,继续走“家家种草,户户养蓄”的规模化发展之路,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扩大牛、羊的饲养总量,提高出栏率,草畜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80元。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全力做好退耕还林(草)补植补造工作,确保苗木成活率。深入开展以道路、城镇、村庄、学校为重点的城乡大绿化活动,开展荒山造林活动,坚定不移的实施封山禁牧。四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教育事业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加强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无越级或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加强依法对宗教人员、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的管理。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做好农村特困户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狠抓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各项惠农政策,推行扶贫项目-向“少生快富”户倾斜等有效措施,巩固“一无乡”成果,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3‰,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35‰,计划生育率达到80%。五是加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广泛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把党的建设与全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围绕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  

什字乡

  什字乡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处,与原洲区、隆德县相毗邻,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万亩,属于干旱贫困半山半川区,下辖16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共有4325户23808人,其中回族19891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豌豆等。兴(隆)什(字)公路横穿乡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6元,牛存栏9026头,羊存栏7231只,猪存栏750头。动物防疫达到100%。   马铃薯产业稳中有升。每年种植马铃薯5.05万亩以上,标准化栽培1.1万亩以上,在谢寨、杨庄,余堡、保卫建立千亩马铃薯种植示范点两个。在去年旱灾严重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民抢墒播种马铃薯8000亩,全乡共产鲜薯7.5万吨,每年加工粉条850吨,马铃薯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   -草畜产业   草畜产业扩质增量。全2007年全年共种草1.9万亩,新种植多年生优质紫花苜蓿2156亩,乡现存优质紫花苜蓿0.97万亩。马沟村为市、县确定的科技养牛示范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2320元,其中养牛收入1000元。近年来,乡上从畜群改良,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入手,使养殖科技含量逐步增强,养殖数量逐年增大,形成了以马沟村为中心,辐射新店村、李海村、玉丰村的草畜产业链条。   -劳务产业   劳务产业不断壮大。2007年全乡共输出劳务6800人,全年完成引导性培训3900人;基本技能培训535人职业资格鉴定501人;人均劳务纯收入800元;培育经纪人57名;新开辟劳务基地6个,年劳务收入达2060万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5%,使该乡劳务产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进展顺利。2007年在杨庄、马沟、保卫完成机修农田3000亩,自保卫、余堡2个村被确定为全区第二批"整村推进"村,乡党委、政府根据村情和发展需要,编制完成余堡、保卫两村整村推进扶贫方案,向两村投放铡草机70台、电视机20台。区、县定点帮扶单位按照帮扶工作安排深入包扶村组,积极开展帮扶工作,有效带动了全乡的扶贫开发工作。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进展顺利。在全乡建立了以马沟、保卫、玉丰、山庄、新店、余堡为主的拱棚示范点2000座,优质鲜活蔬菜在春冬两季上市销售,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  

马莲乡

  马莲乡位于西吉县东南部,东与原州区接壤,距县城40公里,境内南北为山峦,平均海拔1890米,最高点古城梁海拔2165米,中部为河谷平川, 属于葫芦河川道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90米,现有耕地面积45285亩。全乡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共有3406户19234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全乡现有水库2座,小塘坝及淤泥坝12处,机井82眼,可灌溉农田603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91公顷,人均有粮3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87元,牛存栏6039头,羊存栏6903只,猪存栏906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   发展思路   乡党委、0围绕县情、立足乡情、针对村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结合川区与山区不同的生产条件,提出了“山区种草种树种洋芋,川区有粮有油有特色,以川区带山区,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主攻“马铃薯、草畜、劳务”三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递增,年增长速度超过10%。   -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山区马铃薯种植优势,适当扩量川区水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种植马铃薯55949.9亩,力争全年实现马铃薯总产75532吨,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优质脱毒专用马铃薯22279亩,标准化种植11063.6。在马铃薯示范点建设上,重点抓好以新堡村、后庄村、马其沟村、罗曼沟村为主的马铃薯万亩种植示范点,村村建立500以上马铃薯示范点一个。继续加强“村企合作”,逐步提高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水平;争取年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建个体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2个,改扩建2个,不断加大马铃薯产业化进程。   -草畜产业   继续巩固和增加人工种草面积,加大圈舍改造步伐,力争年内牛饲养总量达到1万头,努力解决好在草畜产业发展中草、圈、畜的关系,为发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牛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进一步提升北山村全区黄牛养殖示范村的基础上,结合实施“百村万户”养殖工程,在草畜发展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巴都沟村建立全县肉牛养殖示范村;加强对历年的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抚育管理14618亩,补栽补植781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实行舍饲养殖,做到“封得住,不反弹”。   -劳务产业   以春季万人劳务输出活动为契机,积极鼓励劳务经济人带动,主要向新疆、内蒙古等建筑工地输出。2006年向区内银川、吴忠等重点工程输出,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务工人员3185人,占总任务的70%,乡0组织输出269人,占任务673人的40%,集中输出91人,福建16人,占任务的41%。通过经济人带动向新疆、内蒙输出600人、向区内重点工程输出241人,群众自发性输出2063人。   -扶贫开发   马莲乡新堡村、后庄村、罗曼沟村被确定为全县第二批59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会同区、市、县包扶部门(单位)制定出了村级扶贫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包扶部门(单位)多次在所包扶的村协调解决有关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教育卫生、基层党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涉及新堡、后庄、罗曼沟、八代沟等四村的2500亩机修农田任务进展顺利,乡0成立了农田建设实施-小组,并与中标车队、村委会签定了责任书,目前,12台机车已机修农田面积过半。同时加大集资款收缴力度,确保按期按标准完成机修农田建设任务。   -农村建设   乡党委、0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确定川道区南川村、巴都沟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正在规划当中。全乡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危窑改造42户。在困难群众生活上,认真做好低保户的摸底登记确认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救助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五保户”供养制度。  

将台堡镇

  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   【马铃薯产业】 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8635亩,建立千亩示范点2个,总产鲜薯6000万吨,马铃薯人均纯收入超过800元。争取自治区贮藏窖建设资金300万元,启动建设了占地56亩,建设贮藏量150吨以上鲜薯贮藏窖200座的西吉县将台马铃薯专业营销市场,新建马贮藏窖191座(其中60吨以上贮藏窖37座),组建16个村级马铃薯销售协会,拓宽销售渠道。【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1805   男 11066   女 10739   家庭户户数 422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1792   家庭户男 11061   家庭户女 10731   0-14岁(总) 8069   0-14岁男 4155   0-14岁女 3914   15-64岁(总) 12795   15-64岁男 6440   15-64岁女 6355   65岁及以上(总) 941   65岁及以上男 471   65岁及以上女 47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529   【草畜产业】 完成优质牧草种植17660亩,一年生禾草14760亩,多年生牧草2900亩,建成火集村1104亩紫花苜蓿示范点1个。加强舍饲养殖,建立火集、伙沟、包庄、深岔、明台等村5个养殖示范村。建立火集、伙沟养牛示范点,全乡共完成圈舍改造398座,简易改造500座,饲草改制130吨,受益450多户。改善养殖户的饲养条件,促进全乡科学化、规范养殖。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160头和4497只,农名人均收入达300元以上。【劳务经济】 全乡先后举办劳务培训班3个,引导性培训4268人,技能培训1296人,新增劳务经纪人16名,新开辟劳务基地3个,全乡输出劳务7552人(其中又组织输出4269人,区内重点工程2209人,经纪人引导输出2460人),创收近2284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元。【特色种植】 种植玉米2000亩,优质豌豆4000亩,油料6600亩,蔬菜2350亩,药材150亩。【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方针,完成社会造林500亩,补栽补植6257亩,幼林抚育管理1.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管理办法,严格林草管理制度,严格林粮款和生活补助资金管理,按时兑现林粮款和生活补助资金。狠抓封山禁牧工作,开展林草病虫鼠害防止工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工业化与非公有制经济】加强政策优惠,改善服务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引进8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西吉县将台马铃薯专业营销市场,市场年交易鲜、种薯交易量达到60万吨以上,实现装、捡工300多人就业。扶持发展餐饮,中介,信息等服务业,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发展马铃薯,蔬菜等农副产品中介服务组织,农名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基础建设】坚持“山、田、水、路、林、草”综合治理的原则,完成高标准机修农田4000亩;完成土泉改造7处;安装配套灌溉机井19处,检修完善张家嘴头扬水站1处。完成将台街道给排水建设工程,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解决崔中、明星、深岔、甘岔等村近1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将台—崔中、东坡—嘴头两条辅砂等级工程。【城乡化建设】以集镇贸易建设为中心,狠抓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环节,加大环境创新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造建设沿街2层以上商品房1万平方米,新增个体工商户300户以上,亮化、美化、绿化街道,硬化街道人行5000米,提升了集镇化水平。  

硝河乡

  硝河乡位于西吉县东部,中静公路川境而过,全乡共13个村,82村民小组,3537户、18227人,其中回族人口15587人,总劳力9738人,劳务输出4679人(次),共有耕地面积55295亩,其中水地5310亩;退耕还林草19841亩,人工种草2100亩。目前牛存栏6818头,羊存栏6156只,农用车1687辆。2006年粮食总产971万公斤,油料总产36.3万公斤,人均有粮509公斤,劳务收入893.6万元,补贴收入316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5325   男 7886   女 7439   家庭户户数 2797   家庭户总人口(总) 15273   家庭户男 7843   家庭户女 7430   0-14岁(总) 6105   0-14岁男 3165   0-14岁女 2940   15-64岁(总) 8655   15-64岁男 4425   15-64岁女 4230   65岁及以上(总) 565   65岁及以上男 296   65岁及以上女 26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865   -工作目标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把立足乡情,发挥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村域经济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实施马铃薯、种草养畜、特色种植、劳务输出等作为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工作中突出绿色,体现特色,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组织实施。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方面,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计生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摆在首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该项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素质,推动了全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进程,截止目前,全乡育龄妇女3703人,已婚育龄妇女3081人,当年计划生育率85%,人口出生率20.7‰,村民自治试点村1个,合格村达标3个,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95%。目前全乡共累计完成2528例节育措施,其中结扎1191例,置环1147例,其他190例。2007年累计完成结扎95例,置环710例。我们对计划生育“重点村”和“难点村”。   -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生态良好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农业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把立足乡情,发挥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村域经济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实施马铃薯、种草养畜、特色种植、劳务输出等作为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工作中突出绿色,体现特色,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组织实施。  

偏城乡

  偏城乡2003年由下堡乡和偏城乡辙乡并镇而成。位于西吉县东部,距县城28公理,距固原市29公里,309国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204.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450.4亩。总户数5033户,总人口25823人,其中回族人口22182人,占85.9%。全乡下辖17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5315   男 7897   女 7418   家庭户户数 2929   家庭户总人口(总) 15170   家庭户男 7787   家庭户女 7383   0-14岁(总) 5851   0-14岁男 3025   0-14岁女 2826   15-64岁(总) 8911   15-64岁男 4574   15-64岁女 4337   65岁及以上(总) 553   65岁及以上男 298   65岁及以上女 25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5219   -自然环境   偏城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交错,东有清水河,西有葫芦河,也是清水河的发源地之一,平均海拔2003米,最高点炸山嘴海拔2331米。   -特色产业   全乡农作物以小麦、杂粮、土豆、胡麻为主。  全乡突出振兴乡村经济,全乡已培育建立了马铃薯、胡麻两大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并在车路村建马铃薯贮藏窖119座,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体系,促进了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优质胡麻种植,做为培育发展本乡经济的又一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狠抓落实,使全乡的特色胡麻已具备了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2006年10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07年,全乡共落实优质胡麻13995亩,马铃薯88545.5亩,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68827.3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9298亩,并建标准化马铃薯种植示范点一处。全乡马铃薯产量达到115050吨。  

沙沟乡

  沙沟地处西吉东北部,与固原市的原州区以及海原县的李俊乡接壤,属典型的土石山地,总面积为1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740亩,辖12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民小组,3966户、16864人,劳动力为8796人。海拔1780米至2300之间,因为是西吉县和海原县和原州区的交界处,所以中静公路、固海公路横贯全境,初级村道基本普及,交通便利,移动、联通、电信信息辐射全境,通讯快捷,光、热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自然草场面积大,农、林、牧业发展潜力大。   马铃薯产业   着力打造的第一个优势产业是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91万亩,其中优质专用薯2.0万亩,马铃薯总产达5.5万吨,鲜薯销量达2.6万吨,现有10吨以上贮藏窖30座,5吨以上贮藏窖140座。组建村级马铃薯销售协会12个,开通马铃薯销售信息网站,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802元。   草畜产业   通过人工种草、暖棚养殖、饲草“三贮一化”等有效措施,推动草畜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年全乡人工种草面积19600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4000亩,一年生禾草15600亩。积极动员养殖户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发展舍饲养殖,推行饲草改制和畜禽改良,完善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形成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规范肉类屠宰市场,开展“订单式”销售,畅通流通渠道,形成良性供销两旺的势头,目前,牛存栏 3800头,出栏 1987头,羊存栏9856只,出栏4573 只。   劳务经济   继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大劳务、大输出、大产业”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劳务技能化、规模化、产业化,强化劳务培训、输出、管理三个重要环节。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人和乡土能人队伍,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强化政府服务体系。全年共输出劳务人员4920 人,其中政府组织输出2781 人,据统计实现劳务收入1490万,实现人均收入890元。   其它介绍   特色种植。特色种植以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胡麻为主,种植面积为7770亩,其中胡麻3800亩,豌豆2000亩,地膜玉米1600亩,蔬菜370亩。  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沙沟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狠抓退耕还林草工程质量建设。对历年的退耕地4.3万亩和1.6万亩荒山造林地抢墒全面的补栽、补造、除草、抚育管理,保证林区群众足额兑现粮款补助,继续抓好封山禁牧工作,实行全天候巡逻制度,确保封山禁牧成果不反弹。  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为契机,促进全乡扶贫开发。认真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全力抓好全乡的扶贫开发工作。今年,在认真做好阳庄、叶河两村扶贫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资金修建村党员活动室附属设施,阳庄村投放优质马铃薯种子60吨。  教育事业。以“两基”为重任,继续抓好教育教学,严格管理,追求质量迎接国家检查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中学入学率98%以上,15周岁完成率达到95%,17周岁完成率达到85%;通过举办非正规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办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回乡文化。沙沟乡回乡民族文化保留比较完整,全乡常住人口全是回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进行民俗旅游、上坟朝拜、民族文化交流,建有东方情调的伊斯兰建筑物沙沟清真寺大寺,哲合忍耶门宦墓地——拱北,伊斯兰经学院2所,发展回乡文化有潜力可挖掘。  

白崖乡

  现辖15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13户,总人口 白崖乡   17073人,其中劳动力10502人;全乡耕地面积为9680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6911.4亩,种植业以小麦、马铃薯、油料(胡麻)为主,小秋杂粮及豌豆为辅。农作物计划总播种面积96800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4000亩(冬小麦7000亩、春小麦2000亩,豌豆5000亩);秋粮播种面积62800亩(马铃薯种植60000亩,小秋杂粮2800亩);油料10000亩;饲草10000亩,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8000多亩。畜牧业方面:暖棚建设370座,饲草“三贮一化”100户,大家畜存栏6082头,其中牛存栏4027头,羊只存栏8117只。新农村示范点1个(小坡村)。劳务输出年内在3970人左右,其中有组织输出2100人,全乡人均劳务创收820元,2008年计划劳务输出5000人,人均劳务收入突破1000元。在全乡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0%,二、三产业占20%,劳务产业占40%,2007年人均有粮49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元,2008年人均有粮计划达5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2450元。   -发展建设   乡党委、政府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写好四篇文章,做好五项重   白崖乡   点工作”的经济发展思路,锁定“农、工、商”三个主攻方向,“农”即:以“八角玉桂强乡,畜牧水产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即: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中心,加快该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商”即: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集市功能,发展商品贸易,推动我乡小城镇建设。极大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火石寨乡

  火石寨乡位于西吉县西北23公里处,与新营、白崖、吉强镇相毗邻,总面积16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8万亩,属于干旱贫困山区,境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国家森林公园",属国家3-旅游影区,全乡下辖1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共2700户14760人,其中回族占全乡人口的76%,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 粮食总产达658.2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30公斤。   产业结构   乡党委、0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来抓,2007年按照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围绕三大支柱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力足全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稳定,计划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78000亩,亩粮食总产达858.2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50公斤。   马铃薯产业   2007年落实多马铃薯51000亩(任务39000亩)其中优质脱毒薯24600亩(任务24000亩);标准化栽培12600亩(任务12000亩)在小川村羊场湾建立3000亩现级示范点一个。在马铃薯种植上采用以点代面,提供优惠政策,每亩补助良种60公斤,使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草畜产业   现落实多年生牧草当年新种2000亩(任务1900亩)更新种植1900亩(任务1700亩),落实禾草18200亩(任务11700亩),新建棚圈90座,加强畜群结构的改良和防疫工作,养殖量逐年增大。力争我乡牛饲养量达6000头,存4400头,羊存栏19900只,使人均畜牧业收入达260元以上。   劳务产业   巩固扩大劳务基地,发展中界组织和劳务经济人队伍,召开劳务经济人座谈会,加大维权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全乡已输出劳务3980人,其中0组织输出760人,经纪人引导输出1290人,实现劳务收入420多万元。其中5月24日以0主导、经济人引领共向平罗、惠农、甘肃张掖蔬菜脱水企业输出350人(次),为把当前抗旱工作落到实处,乡党委、0计划在5月30日、6月8日分别输出180人、230人。   -产业发展   乡党委、0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来抓,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全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稳定。  一是马铃薯产业。2007年落实多马铃薯51000亩,其中优质脱毒薯24600亩;标准化栽培12600亩,在小川村羊场湾建立3000亩现级示范点一个。在马铃薯种植上采用以点代面,提供优惠政策,每亩补助良种60公斤,使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二是草畜产业。现落实多年生牧草当年新种2000亩,更新种植1900亩,新建棚圈90座,加强畜群结构的改良和防疫工作,养殖量逐年增大。牛饲养量达6000头,存4400头,羊存栏19900只,使人均畜牧业收入达260元。  三是劳务产业。巩固扩大劳务基地,发展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队伍,加大维权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全乡已输出劳务3980人,其中0组织输出760人,经纪人引导输出1290人,实现劳务收入420多万元。  


震湖乡特产大全




震湖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