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北州 >> 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门源回族自治县谷歌卫星地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简介

  key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250千米。北负祁连山脉,南依达坂山。面积6902平方千米。2004年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占51.82%。有回、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兼有。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3.4℃,7月均温11.9℃,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资源21.43亿立方米。有煤、铜、金、铁、铅、锌及稀有金属等16种矿产资源。尤以煤分布广,探明储量 5500 余万吨。农牧产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麦、马铃薯、浩门马、牦牛。
  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邮编:810300。代码:632221。区号: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5℃,年降水量518毫米。
  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浩门镇、青石咀镇、泉口镇、东川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北山乡、西滩乡、麻莲乡、阴田乡、仙米乡、珠固乡。
  自然资源
  门源物华天宝、得天独厚。山、水、谷、滩、兼有,田、草、林矿、水样样具备,农、林、牧、工、贸业业俱全,号称绿色净土。现有耕地面积48.7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油菜等农作物。兼有小麦、豌豆、蚕豆等。是北方小油菜的故乡,全省的油料生产基地,素有“门源油,满街流。”之称。每当七月来临之时,微风吹拂,弥漫着淡淡的菜籽花香,而门源也变成了金色的山川。数十万亩肥沃良田是强县富民的基础。已经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材、化工、采矿、能源、食品加工等基础工业和现以探明的黄金、铅、锌、铜、煤等十多种矿藏资源,已探明的非金属、金属矿有16种,非金属有煤、莹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属矿有金、铜、铅锌、银铜、铬铁、铁、铌钽、钨等,植物资源丰绕,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青鹿、马鹿、麝、雪豹、猞猁、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1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等62种,将是门源县未来经济腾飞的坚实支柱。
  门源回族自治县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它宛如一柄璀璨的金勺镶嵌在祁连山的腹地上,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盆地,平坦开阔,县境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
  民族风情
  风光旖旎的东部峡谷,将令人赏心悦目,如临仙境。广袤无垠的皇城草原将使人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牧场风情。宽阔无际的油菜地,悠扬的“花儿”声会让人产生如在花海歌潮之感。巧夺天工的“岗隆岩书群”将使人叹为观止。正待开发、储量达到千万吨的宁缠无烟媒,全省绝无仅有,狮子口优质矿泉水国内罕见取之不竭。民族民间刺绣饮誉遐迩,门源奶皮营养丰富,号称龙驹的浩门马挽乘兼用,驰名中外。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构成了门源独特的文化流传和浓郁的生活氛围。数十处上自青铜器时代下至明清的文化古迹和70余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寺院建筑。以及风格迥异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线。达板山是门源与西宁的连结山脉,目前,全世界最高、最长、保暖设施最好的隧道,在此山上建成并已通行使用。黑泉水库也正在建设之中,它的建成对整个青海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农业牧业
  门源是海北州主要的农业县。农业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原始的优良状态,是国家确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式农机具、大搞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使门源的农业特色化和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产出县和全国蜂产品生产的重点县,青海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产出县。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门源的畜牧业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培育了浩门马、白牦牛、褐色羊等优良畜种。现今依托国家的相关项目,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暖棚、养殖、饲草料种植、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综合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网络,加强畜种改良、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从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牛羊育肥贩运和舍饲养殖业,使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县年销售羔羊10万只左右,牛羊育肥贩运35万只左右,肉类总产量0.65万吨,绵羊毛0.06万吨,牛羊皮10万张左右,牛奶1万吨。
  旅游资源
  门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正在兴起。在"3345"战略(即一个祁连山旅游圈、一条浩门河旅游经济带、一个百里油菜花海品牌为内容的"三个一"和东中西"三个片区",油菜花旅游节、环湖赛、中秋赛马节、秋季摄影登山节"四个节庆活动";油菜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基地、浩门马为代表的牧业文化基地、白牦牛为代表的林业文化基地、岗什卡为代表的雪山文化基地,达坂山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文化基地等"五个文化基地")的推动下,全县的旅游人数达到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00万元。
  经济贸易
  全面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科教兴县"的战略,加快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畜牧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二、三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健全市场体系,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给与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支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粮食企业、教育体制、公用事业、医疗体制、医疗保险、住房、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加快投资软环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减少审批、规范程序,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这一时期使门源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九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十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1%,年均增长12.6%,完成"十五"计划的112.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77万元,比"九五"末增长81.5%,年均增长12.7%,完成"十五"计划的102.4%;"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数增长4.4倍,年均增长28.8%,完成"十五"计划的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8%,年均增长16.6%,完成"十五"计划的1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78元,比"九五"末增长58.2%,年均增长9.6%,完成"十五"计划的1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元,比"九五"末增长59.7%,年均增长9.8%,完成"十五"计划的115.2%。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北魏为鄯州西部县属地。隋为鄯州湟水县属地。唐为鄯州鄯城县地。宋置震武郡。元为吐蕃等处宣尉使都元帅府辖区。明隶西宁卫。清置大通卫,隶西宁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亹源县。1953年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4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浩门镇 27739 青石咀镇 20747 皇城蒙古族乡 1786 苏吉滩乡 2225 大滩乡 9642 北山乡 7070 西滩乡 9705 旱台乡 9610 泉沟台乡 8148 麻莲乡 6828 阴田乡 7684 东川乡 9917 克图乡 9072 仙米乡 6072 珠固乡 5181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2001年底,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09个村(牧)委会。
  浩门镇 驻东大街,辖4个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南关、圪垯、小沙沟、头塘、北关、团结、西关、二道崖湾、煤窑沟)。
  东川镇 驻孔家庄,辖12个村(牧)委会(孔家庄、尕牧龙上村、塔龙滩、尕牧龙中村、碱沟、尕牧农下村、香卡、却藏、甘沟、麻当、巴哈、寺尔沟)。
  泉口镇 驻旱台,辖18个村(牧)委会(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窑洞庄、旱台、牙豁、大庄、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黄田、大湾、花崖)。
  青石嘴镇 驻青石嘴,辖16个村(牧)委会(青石嘴、德庆营、尕大滩、上吊沟、下吊沟、红山嘴、上铁迈、红牙豁、石头沟、黑石头、大滩、西铁迈、东铁迈、下大滩、白土沟、红沟)。
  珠固乡 驻玉龙滩,辖7个村(牧)委会(元树、玉龙、雪龙、初麻院、东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乡 驻大庄,辖8个村(牧)委会(大庄、讨拉、龙浪、桥滩、达龙、塔里华、梅花、德欠)。
  北山乡 驻北山根,辖7个村(牧)委会(北山根、大泉、金巴台、下金巴台、沙沟脑、沙沟梁、东滩)。
  阴田乡 驻上阴田,辖7个村(牧)委会(上阴田、大沟脑、大沟口、下阴田、卡子沟、米麻龙、措龙滩)。
  麻莲乡 驻中麻莲,辖6个村(牧)委会(中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
  西滩乡 驻孔家梁干,辖10个村(牧)委会(东马场、上西滩、崖头、西马场、下西滩、纳隆、老龙湾、边麻掌、东山、簸箕湾)。
  苏吉滩乡 驻察汉达吾,辖5个村(牧)委会(察汉达吾、燕麦图乎、扎麻图、苏吉湾、药草梁)。
  皇城蒙古族乡 驻黑水河,辖4个村(牧)委会(北山、马营、西滩、东滩)。
  乡镇简况
  【浩门镇】 位于县境南部,大通河北岸,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民族。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和北关、西关、南关、团结、圪达、头塘、煤窑沟、小沙沟、二道崖湾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年)为第一区辖镇,1948年改为浩门乡,1949年设浩门市,1951年与屡丰乡合并为浩门乡,1954年改称城关乡,1956年改为浩门镇,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浩门镇,1964年改设浩迈公社,1984年改为浩门镇。
  【青石咀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0%,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78平方千米。辖红山嘴、红牙合、青石咀、黑石头、上吊沟、下吊沟、德庆营、上铁迈、尕大滩、石头沟10个村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属二区辖丰聚乡,1949年沿旧制仍属丰聚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为青石咀镇。
  【皇城蒙古族乡】 位于县境西端,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6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3%,还有汉、藏、回等民族。面积741平方千米。辖北山、东滩、西滩、马营4个牧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设皇城乡,1949年沿制仍设皇城乡,1954年设皇城区,1958年改为皇城公社,1961年改为永安公社,1963年改设皇城乡,1967年更名团结乡,1969年改为皇城公社,1984年改为皇城蒙古族乡。
  【苏吉淮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682平方千米。辖察汗达吾、燕麦图呼、扎麻图、苏吉湾4个牧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族乡,1956年改为苏吉滩乡,1958年改为苏吉滩公社,1984年改为苏吉滩乡。
  【大滩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面积212平方千米。辖大滩东、铁迈东、铁迈西、下大滩、白土沟、红沟6个村(牧)委会。民国时属丰聚乡,1951年由丰聚乡分设大滩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大滩公社,1984年改为大滩乡。
  【北山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130平方千米。辖北山根、大泉、沙沟脑、沙梁沟、金巴台、东滩、下金巴台7个村委会。1951年设北山根乡,1956年改为北山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北山公社,1984年改为北山乡。
  【西滩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蒙古族等。总面积360平方千米。辖东山、纳隆、边麻掌、下西滩、上西滩、簸箕湾、东马场、西马场、崖头、老龙湾10个村委会。1956年设西滩乡,1961年改设西滩公社,1984年改为西滩乡。
  【旱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积88.9平方千米。辖旱台、大湾、大庄、牙合、花崖、东沙河、西沙河、黄田、肥吧槽9个村委会。1953年设第二区,1956年撤区改设沙河乡,1959年设沙合公社,1966年分并入西滩公社和胜利公社,1981年复设旱台公社,1984年改为旱台乡。
  【泉沟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积267平方千米。辖河坝、窑洞庄、泉沟台、黄树湾、多麻滩、中滩、俄博沟、后沟、沈家湾9个村委会。1961年设胜利公社,1984年改为泉沟台乡。
  【麻莲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97平方千米。辖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6个村委会。1953年设二区麻莲沟乡,1961年设麻莲沟公社,1983年复设麻莲沟乡。
  【阴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面积135平方千米。辖大沟脑、大沟口、上阴田、下阴田、米麻龙、卡子沟、措龙滩7个村委会。1949年为第二区进胜乡,1953年更名阴田乡,1961年设阴田公社,后更名向阳公社,1983年改设向阳乡,1984年复名阴田乡。
  【东川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09平方千米。辖尕牧龙上、尕牧龙中、尕牧龙下、碱沟、孔家庄、塔龙滩6个村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59年改为东川公社,1984年改为东川乡。
  【克图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25%。面积365平方千米。辖却藏、香卡、甘沟、麻当、巴哈、寺沟6个村委会。1956年设克图乡,1961年设克图公社,后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复名克图乡。
  【仙米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8%。面积0.2平方千米。辖仙米大庄、讨拉、德欠、龙浪、桥滩、达龙、梅花、塔里华8个村委会。1943年为第三区辖乡,1952年改设仙来藏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后改称仙米公社,1961年设仙米乡(曾更名永红乡),1981年改为仙米公社,1984年改为仙米乡。
  【珠固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甘肃省,距县府驻地59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面积0.1平方千米。辖玉龙滩、雪龙滩、德宗、初麻院、元树、珠固寺、东旭7个村委会。1952年设珠固乡,1958年改设珠固公社,1961年设珠固乡(曾更名曙光乡),1981年改为珠固公社,1984年改为珠固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5万人 6902平方公里 632221 810200 0978 查看 门源回族自治县谷歌卫星地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浩门镇 约1.2万人 3000平方公里 小沙沟村 查看 浩门镇谷歌卫星地图
青石咀镇 约1.2万人 278平方公里

----

查看 青石咀镇谷歌卫星地图
泉口镇 约9000人 88.9平方公里 西河坝村 黄田村 查看 泉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东川镇 约9000人 209平方公里

----

查看 东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北山乡 约7000人 130平方公里

----

查看 北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麻莲乡 约8000人 97平方公里

----

查看 麻莲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滩乡 约9000人 360平方公里 纳隆村 查看 西滩乡谷歌卫星地图
阴田乡 约7000人 135平方公里

----

查看 阴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仙米乡 约5000人 .2平方公里

----

查看 仙米乡谷歌卫星地图
珠固乡 0 0

----

查看 珠固乡谷歌卫星地图
苏吉滩乡 约2000人 682平方公里 药草梁村 查看 苏吉滩乡谷歌卫星地图
皇城蒙古族乡 约2000人 741平方公里 北山村 查看 皇城蒙古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门源种马场 0 0

----

查看 门源种马场谷歌卫星地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门源回族自治县

  key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250千米。北负祁连山脉,南依达坂山。面积6902平方千米。2004年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占51.82%。有回、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兼有。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3.4℃,7月均温11.9℃,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资源21.43亿立方米。有煤、铜、金、铁、铅、锌及稀有金属等16种矿产资源。尤以煤分布广,探明储量 5500 余万吨。农牧产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麦、马铃薯、浩门马、牦牛。   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邮编:810300。代码:632221。区号: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5℃,年降水量518毫米。   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浩门镇、青石咀镇、泉口镇、东川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北山乡、西滩乡、麻莲乡、阴田乡、仙米乡、珠固乡。   自然资源   门源物华天宝、得天独厚。山、水、谷、滩、兼有,田、草、林矿、水样样具备,农、林、牧、工、贸业业俱全,号称绿色净土。现有耕地面积48.7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油菜等农作物。兼有小麦、豌豆、蚕豆等。是北方小油菜的故乡,全省的油料生产基地,素有“门源油,满街流。”之称。每当七月来临之时,微风吹拂,弥漫着淡淡的菜籽花香,而门源也变成了金色的山川。数十万亩肥沃良田是强县富民的基础。已经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材、化工、采矿、能源、食品加工等基础工业和现以探明的黄金、铅、锌、铜、煤等十多种矿藏资源,已探明的非金属、金属矿有16种,非金属有煤、莹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属矿有金、铜、铅锌、银铜、铬铁、铁、铌钽、钨等,植物资源丰绕,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青鹿、马鹿、麝、雪豹、猞猁、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1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等62种,将是门源县未来经济腾飞的坚实支柱。   门源回族自治县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它宛如一柄璀璨的金勺镶嵌在祁连山的腹地上,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盆地,平坦开阔,县境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   民族风情   风光旖旎的东部峡谷,将令人赏心悦目,如临仙境。广袤无垠的皇城草原将使人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牧场风情。宽阔无际的油菜地,悠扬的“花儿”声会让人产生如在花海歌潮之感。巧夺天工的“岗隆岩书群”将使人叹为观止。正待开发、储量达到千万吨的宁缠无烟媒,全省绝无仅有,狮子口优质矿泉水国内罕见取之不竭。民族民间刺绣饮誉遐迩,门源奶皮营养丰富,号称龙驹的浩门马挽乘兼用,驰名中外。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构成了门源独特的文化流传和浓郁的生活氛围。数十处上自青铜器时代下至明清的文化古迹和70余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寺院建筑。以及风格迥异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线。达板山是门源与西宁的连结山脉,目前,全世界最高、最长、保暖设施最好的隧道,在此山上建成并已通行使用。黑泉水库也正在建设之中,它的建成对整个青海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农业牧业   门源是海北州主要的农业县。农业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原始的优良状态,是国家确定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式农机具、大搞农田水利和设施农业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使门源的农业特色化和基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产出县和全国蜂产品生产的重点县,青海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产出县。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门源的畜牧业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培育了浩门马、白牦牛、褐色羊等优良畜种。现今依托国家的相关项目,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暖棚、养殖、饲草料种植、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综合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网络,加强畜种改良、大力调整养殖结构,从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牛羊育肥贩运和舍饲养殖业,使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县年销售羔羊10万只左右,牛羊育肥贩运35万只左右,肉类总产量0.65万吨,绵羊毛0.06万吨,牛羊皮10万张左右,牛奶1万吨。   旅游资源   门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正在兴起。在"3345"战略(即一个祁连山旅游圈、一条浩门河旅游经济带、一个百里油菜花海品牌为内容的"三个一"和东中西"三个片区",油菜花旅游节、环湖赛、中秋赛马节、秋季摄影登山节"四个节庆活动";油菜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基地、浩门马为代表的牧业文化基地、白牦牛为代表的林业文化基地、岗什卡为代表的雪山文化基地,达坂山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文化基地等"五个文化基地")的推动下,全县的旅游人数达到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00万元。   经济贸易   全面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科教兴县"的战略,加快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畜牧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二、三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健全市场体系,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给与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支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粮食企业、教育体制、公用事业、医疗体制、医疗保险、住房、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加快投资软环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减少审批、规范程序,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这一时期使门源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九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十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1%,年均增长12.6%,完成"十五"计划的112.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77万元,比"九五"末增长81.5%,年均增长12.7%,完成"十五"计划的102.4%;"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数增长4.4倍,年均增长28.8%,完成"十五"计划的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8%,年均增长16.6%,完成"十五"计划的1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78元,比"九五"末增长58.2%,年均增长9.6%,完成"十五"计划的1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元,比"九五"末增长59.7%,年均增长9.8%,完成"十五"计划的115.2%。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北魏为鄯州西部县属地。隋为鄯州湟水县属地。唐为鄯州鄯城县地。宋置震武郡。元为吐蕃等处宣尉使都元帅府辖区。明隶西宁卫。清置大通卫,隶西宁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亹源县。1953年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4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浩门镇 27739 青石咀镇 20747 皇城蒙古族乡 1786 苏吉滩乡 2225 大滩乡 9642 北山乡 7070 西滩乡 9705 旱台乡 9610 泉沟台乡 8148 麻莲乡 6828 阴田乡 7684 东川乡 9917 克图乡 9072 仙米乡 6072 珠固乡 5181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2001年底,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09个村(牧)委会。   浩门镇 驻东大街,辖4个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南关、圪垯、小沙沟、头塘、北关、团结、西关、二道崖湾、煤窑沟)。   东川镇 驻孔家庄,辖12个村(牧)委会(孔家庄、尕牧龙上村、塔龙滩、尕牧龙中村、碱沟、尕牧农下村、香卡、却藏、甘沟、麻当、巴哈、寺尔沟)。   泉口镇 驻旱台,辖18个村(牧)委会(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窑洞庄、旱台、牙豁、大庄、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黄田、大湾、花崖)。   青石嘴镇 驻青石嘴,辖16个村(牧)委会(青石嘴、德庆营、尕大滩、上吊沟、下吊沟、红山嘴、上铁迈、红牙豁、石头沟、黑石头、大滩、西铁迈、东铁迈、下大滩、白土沟、红沟)。   珠固乡 驻玉龙滩,辖7个村(牧)委会(元树、玉龙、雪龙、初麻院、东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乡 驻大庄,辖8个村(牧)委会(大庄、讨拉、龙浪、桥滩、达龙、塔里华、梅花、德欠)。   北山乡 驻北山根,辖7个村(牧)委会(北山根、大泉、金巴台、下金巴台、沙沟脑、沙沟梁、东滩)。   阴田乡 驻上阴田,辖7个村(牧)委会(上阴田、大沟脑、大沟口、下阴田、卡子沟、米麻龙、措龙滩)。   麻莲乡 驻中麻莲,辖6个村(牧)委会(中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   西滩乡 驻孔家梁干,辖10个村(牧)委会(东马场、上西滩、崖头、西马场、下西滩、纳隆、老龙湾、边麻掌、东山、簸箕湾)。   苏吉滩乡 驻察汉达吾,辖5个村(牧)委会(察汉达吾、燕麦图乎、扎麻图、苏吉湾、药草梁)。   皇城蒙古族乡 驻黑水河,辖4个村(牧)委会(北山、马营、西滩、东滩)。   乡镇简况   【浩门镇】 位于县境南部,大通河北岸,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民族。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和北关、西关、南关、团结、圪达、头塘、煤窑沟、小沙沟、二道崖湾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年)为第一区辖镇,1948年改为浩门乡,1949年设浩门市,1951年与屡丰乡合并为浩门乡,1954年改称城关乡,1956年改为浩门镇,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浩门镇,1964年改设浩迈公社,1984年改为浩门镇。   【青石咀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0%,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78平方千米。辖红山嘴、红牙合、青石咀、黑石头、上吊沟、下吊沟、德庆营、上铁迈、尕大滩、石头沟10个村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属二区辖丰聚乡,1949年沿旧制仍属丰聚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为青石咀镇。   【皇城蒙古族乡】 位于县境西端,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6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3%,还有汉、藏、回等民族。面积741平方千米。辖北山、东滩、西滩、马营4个牧委会。民国廿八年(1939年)设皇城乡,1949年沿制仍设皇城乡,1954年设皇城区,1958年改为皇城公社,1961年改为永安公社,1963年改设皇城乡,1967年更名团结乡,1969年改为皇城公社,1984年改为皇城蒙古族乡。   【苏吉淮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682平方千米。辖察汗达吾、燕麦图呼、扎麻图、苏吉湾4个牧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族乡,1956年改为苏吉滩乡,1958年改为苏吉滩公社,1984年改为苏吉滩乡。   【大滩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面积212平方千米。辖大滩东、铁迈东、铁迈西、下大滩、白土沟、红沟6个村(牧)委会。民国时属丰聚乡,1951年由丰聚乡分设大滩乡,1958年并入长风公社,1961年分设大滩公社,1984年改为大滩乡。   【北山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130平方千米。辖北山根、大泉、沙沟脑、沙梁沟、金巴台、东滩、下金巴台7个村委会。1951年设北山根乡,1956年改为北山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北山公社,1984年改为北山乡。   【西滩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蒙古族等。总面积360平方千米。辖东山、纳隆、边麻掌、下西滩、上西滩、簸箕湾、东马场、西马场、崖头、老龙湾10个村委会。1956年设西滩乡,1961年改设西滩公社,1984年改为西滩乡。   【旱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积88.9平方千米。辖旱台、大湾、大庄、牙合、花崖、东沙河、西沙河、黄田、肥吧槽9个村委会。1953年设第二区,1956年撤区改设沙河乡,1959年设沙合公社,1966年分并入西滩公社和胜利公社,1981年复设旱台公社,1984年改为旱台乡。   【泉沟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积267平方千米。辖河坝、窑洞庄、泉沟台、黄树湾、多麻滩、中滩、俄博沟、后沟、沈家湾9个村委会。1961年设胜利公社,1984年改为泉沟台乡。   【麻莲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97平方千米。辖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6个村委会。1953年设二区麻莲沟乡,1961年设麻莲沟公社,1983年复设麻莲沟乡。   【阴田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面积135平方千米。辖大沟脑、大沟口、上阴田、下阴田、米麻龙、卡子沟、措龙滩7个村委会。1949年为第二区进胜乡,1953年更名阴田乡,1961年设阴田公社,后更名向阳公社,1983年改设向阳乡,1984年复名阴田乡。   【东川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09平方千米。辖尕牧龙上、尕牧龙中、尕牧龙下、碱沟、孔家庄、塔龙滩6个村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59年改为东川公社,1984年改为东川乡。   【克图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25%。面积365平方千米。辖却藏、香卡、甘沟、麻当、巴哈、寺沟6个村委会。1956年设克图乡,1961年设克图公社,后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复名克图乡。   【仙米乡】 位于县境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8%。面积0.2平方千米。辖仙米大庄、讨拉、德欠、龙浪、桥滩、达龙、梅花、塔里华8个村委会。1943年为第三区辖乡,1952年改设仙来藏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后改称仙米公社,1961年设仙米乡(曾更名永红乡),1981年改为仙米公社,1984年改为仙米乡。   【珠固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甘肃省,距县府驻地59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面积0.1平方千米。辖玉龙滩、雪龙滩、德宗、初麻院、元树、珠固寺、东旭7个村委会。1952年设珠固乡,1958年改设珠固公社,1961年设珠固乡(曾更名曙光乡),1981年改为珠固公社,1984年改为珠固乡。   

祁连县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接壤。总面积15610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八宝镇,距州府驻地西海镇233千米。邮编:810400。代码:632222。区号:0970。拼音:Qilian Xian。   地处祁连山南麓中端,祁连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托勒山横亘于县境中部。走郎南山、托勒南山、大通山绵延其间。黑河、八宝河、托勒河、默勒河流贯境内。属大陆性高寒山区气候,年均温1℃,年隆水量为270-600毫米。   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   民族文化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而得名。祁连古匈奴语意为"天之山",境内景色如画、物产丰富,早在元朝就以"八宝"名闻天下,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高原明珠"、"牧区江南"之称,经历代文人墨客润笔渲染,今有"天境祁连"之盛誉。幅员1.38万平方公里,辖4乡3镇44个行政村,聚居着汉、藏、蒙古、回、土等15个民族,总人口4.6万。   天境祁连,禀赋独特、风光无限 从汉代发端的人文轨迹中依稀辨得,这里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传播的多元化人文历史深厚,形成了以"唐蕃古道"、"阿柔部落"、"蒙古六旗"、"回族拱北"为代表的文化积淀。境内的世界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祁连山草原"、与天共长的"祁连林海"、亚洲最大的半野生驯鹿基地、变幻多姿的"祁连石林"、历经风霜洗礼的格萨尔王边城遗址、神奇瑰丽的油葫芦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天境祁连"独具魅力、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开发,这片宁静古老而又神奇富甲的沃土已逐步成为连接河西走廊、环青海湖地区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和探险游玩、观光揽胜的绝好去处。   自然资源   天境祁连,资源丰富、物华天宝 这里是青海的重要白藏羊和藏牦牛生产基地,全县可利用草场达到1508.8万亩,年产优质肉类1万余吨,藏系品牌牛羊肉、羔羊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绿色环保,是肉中珍品、古之贡肉,祁连大白毛堪与藏羚羊绒相媲美,具有弹性好、强度大、富光泽、易染色等优点,是长毛绒、地毯纺织首选而又必选的上等原料,被誉为地毯毛之冠。这里矿藏资源丰富,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主要有石棉、煤炭、铅锌、锰铜、石英石等40多种500余处矿点。祁连石棉储量大、棉质好,素有"味精棉"之称,可与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是全国唯一可湿法生产的优良棉种;这里是青海省重要的产煤区,煤炭储量大、煤质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也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头,是青海东北部的水塔,年径总流量2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6万千瓦。   基础设施   天境祁连,设施良好、商机处处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喜人,西及西南的省道湟嘉公路改造升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东及东北的国道227线宁张公路全线贯通,县境内峨祁公路连接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八宝镇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干支相连,脉络贯通,辐射城乡,联通周边的交通网络;电网、通讯网络发展迅速,110KV电网覆盖全县3镇3乡,地方中、小水电可以满足全县用电需求;广播电视传输实现光缆化,通讯传输实现数字化,手机信号覆盖全境,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4%。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将祁连融入了西宁三小时经济圈,金张掖、门源两小时经济圈,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祁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空间渐趋宽广,商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自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修建了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城区,极大地改善了以往县城布局单一、办公条件简陋的面貌,正成为商家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经济发展   天境祁连,繁荣发展、彰显潜力 作为环湖地区的全省快发展地区,祁连的发展一直备受各级领导关注,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都留下过殷殷赠言。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及各族干部 群众的艰苦奋斗,祁连的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914万元,较上年增长29.3%,人均GDP10538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401万元,较上年增长1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5万元,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3元,增长8.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319.3元,增长10%,牧民人均纯收入3757元,增长1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675元,增长31.3%。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目标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卫生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已覆盖全县,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100%;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日趋活跃,各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时起历属西平郡、西海郡、西宁州、西宁卫、大通卫。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1951年改祁连设治局为祁连区人民政府委员会,1952年改为祁连区人民政府,1953年改为祁连县。   2000年,祁连县辖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3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八宝镇 21076 扎麻什乡 4399 默勒乡 3736 多隆乡 3826 峨堡乡 3285 阿柔乡 2963 野牛沟乡 2777 柯柯里乡 843 海北州托勒牧场虚拟乡 2489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多隆、默勒2乡,合并设立默勒镇;撤销峨堡乡,设立峨堡镇。   2001年底,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40个村(牧)委会。   八宝镇 驻西村,辖1个居委会(县城居民委员会)、15个村(牧)委会(白土垭豁、卡力岗、拉洞、拉洞台、高楞、东村、下庄、营盘台、冰沟、麻拉河、白杨沟、黄藏寺、东索台、宝瓶河、西村)。   峨堡镇 驻红土城,辖4个村(牧)委会(峨堡、白石崖、黄草沟、芒扎)。   默勒镇 驻满曲滩,辖6个村(牧)委会(老日根、才什土、瓦日尕、扎沙、多隆、海浪)。   柯柯里乡 驻夏拉河,辖1个村(牧)委会(柯柯里)。   阿柔乡 驻加龙,辖3个村(牧)委会(草达坂、青羊沟、日旭)。   扎麻什乡 驻鸽子洞,辖8个村(牧)委会(地盘子、棉沙湾、鸽子洞、河东、河西、夏塘、郭米、河北)。   野牛沟乡 驻黄草梁,辖3个村(牧)委会(大泉、大浪、边麻)。   托勒牧场 驻公庄。   2005年,祁连县辖3个镇、5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柯柯里乡、央隆乡。   2006年8月,撤销柯柯里乡,并入野牛沟乡。   乡镇简介   【八宝乡】 位于县境中部,北与甘肃省接壤。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1.5%。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东村、西村、东索台、白扬沟、卡力岗、拉洞、拉洞台、高楞、营盘台、下庄、冰沟、黄藏寺、麻拉河、白土垭豁、宝瓶河15个村委会和县城1个居委会。1952年建八宝乡,1957年改为八宝回族乡,1958年改为八宝公社,1984年改为八宝乡。   【扎麻什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0.5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2.2%。其它民族中汉族占30%,藏族占28%,其它还有蒙古、土族、裕因族等。总面积568平方千米。辖鸽子洞、郭米、地盘地、河北、夏塘、河西、河东、绵沙湾8个村委会。1952年建扎麻什乡,1958年改为铜矿公社,1959年改为扎麻公社,1984年改为扎麻什乡。   【野牛沟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83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5.3%,还有汉、回、蒙古族。总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边麻、大浪、大泉3个牧委会。1956年建哇什旦乡,1958年更名为野牛沟乡,次年改为野牛沟公社,1962年改野牛沟乡,1969年又改为野牛沟公社,1984年改为野牛沟乡。   【柯柯里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98千米。人口788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3%。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柯柯里1个牧委会。1985年从野牛沟乡析置柯柯里乡。   【阿柔乡】 位于县境东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还有汉、回、蒙古族等。总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草达板、青羊沟、日旭3个牧委会。1952年建阿力克乡,1953年设阿力克区,1958年改为东旭公社,并先后易名阿力克公社、草大板公社和阿柔公社,1984年改为阿柔乡。   【峨堡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和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还有回、汉、蒙古、土族等。总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峨堡、白石崖、黄草沟、芒扎4个牧委会。1958年建永跃公社,次年改为俄博公社,1965年改为峨博乡,1969年改为峨博公社,1984年改为峨堡乡。   【默勒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02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还有回族、藏族等。总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瓦日朵、才什土、老日根3个牧委会。1952年建默勒乡,1953年改设默勒蒙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默勒区,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次年改为默勒公社,1984年改为默勒乡。   【多隆乡】 位于县境东南端,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蒙古族为主,分别占总人口的46.2%和46%。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多隆、扎沙、海浪3个牧委会。1956年为默勒区辖乡,1958年为钢铁公社,次年改为多隆公社,1984年设多隆乡。   

海晏县

刚察县

   刚察县[Gang Cha Xia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位于州境西部,青海湖北岸。县府驻地沙柳河乡,距州府驻地110公里,人口2.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4%,还有汉、蒙古、回、东乡等民族。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5乡。古为羌地。西汉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属西海郡,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罕东百户、东蒙古诸部驻牧地、蒙古统编5部29旗等。民国六年(1917年)属都兰理事,沿至解放前夕为“刚察千户区”。1950年设刚察区人民行政委员会。1952年成立刚察区工委。1953年设立刚察县。地处祁连山系大通山脉中段。北部高山连绵,南部低缓,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梯形地势。大通山横贯县境北部,将全境   社会发展   分割成东西向的两个区域。 北部为湟水、大通河流域, 南部是青海湖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默勒河、克克塞河、江仓河、沙柳河、巴哈乌兰河、布哈河、哈尔盖河、 吉尔孟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0.6℃,年降水量370毫米。主要矿藏有煤、铁、铜、银、铀等。工业有制革、建材、原煤开采等。纯牧业县,牧养藏系绵羊,半细毛羊、牦牛、马等。有鹿、麝、马熊、狐狸、岩羊、旱獭等野生动物和牛黄、冬虫夏草、羌活、黄芪、柴胡等野生药用植物。境内青海湖盛产湟鱼。青(海)藏(西藏)铁路横贯全境,青(海)新(疆)公路、湟(源)嘉(峪关)公路通过境内,交通便利。 有中学8所(含厂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9个。境内有汉代“北向阳古城”、“舍卜齐沟岩画”、“哈龙岩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境西南62公里处的青海湖鸟岛是我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岛上有斑头雁、棕头雁、天鹅等各类候鸟30余种,鸟岛不仅是鸟类动物科研基地,也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自然资源   刚察自然资源丰富,草场辽阔,总面积1365.5万亩,水草丰美,素号“乐土”,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区之一。全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86.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8.96%。县境内天然草场分布与地貌气候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分为6类。植物以高山柳、箭叶锦鸡儿、金露、柽柳等为主。   刚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有白唇鹿、马鹿、棕熊、雪豹、盘羊、玉带海雕等20种。县境南部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举世闻名,鸟类每年开春之际从遥远的南国竞翔飞来,营巢产卵,孵化育幼,深秋之际又成群结队的飞返南方。有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大天鹅等163种,青海湖盛产裸鲤,俗称湟鱼,渔业资源丰富。县境内有经济药用植物300余种。以冬虫夏草、雪莲等较为著名,还有沙棘、磨菇等食用植物及菌类。   刚察矿藏丰富,分布广,储量多,品位高,已探明的储量达14.5亿吨,煤质优、埋藏浅,易于开采,黑色金属矿、铁矿石储量63.37万吨。铜、银、铀储量丰富,稀有金属开发远景广阔,石灰岩、硅石、石英石储量1亿多万吨,岩金、铅、锌、锰等亦有开采价值。境内地下水储量110亿立方米,年径流量13.03亿立方米,水质较好,具有开采利用价值。天然矿泉水流量大、品质优,为国内少有优质矿泉饮品。   风景旅游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达4635平方公里,比洞庭湖大1.5倍还要多,环湖360多公里。据说过去骑马跑一圈也得十来天,即使今天的吉普车,环湖一圈也得花一天时间。蒙古语把青海湖叫 “库库诺尔”,藏语则叫作“错温布”,意思都是青色的海,与汉语同一意思。在历史上,羌人还把青海湖叫作“卑笔禾羌海”,汉人文献中又称之为“鲜水”、“仙海”,当然最常见的还是“青海”。直至1929年青海省成立才加了一个“湖”字,以区别于省名。民间认为青海湖是“西湖”,直至现在,河泊流域的老年人仍称之为“西海”。 青海湖还是一个历史名湖 。秀丽的湖光山色、肥沃的湖畔草原,使青海湖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争夺这片风水宝地,历史上发生在青海湖边的战争持续不断。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在这块地方游牧为生, 所以统称“羌海”。西汉末年,王莽在湖边设西海郡,筑城戍守。南北朝时,鲜卑乙弗部落拥有青海湖,首领号称“青海王”。   沿伊克乌兰河北上与恩乃水汇合处,巍峨挺拔的德旦冷宝山前,奇花瑶草,幽谷深邃,刚察大寺就建 在这里,该寺位于刚察县城正北25公里处。1981年4月5日,大寺重新开放,初用一顶花边白布帐房做临时经堂。群众积极布施,于1982年在旧经堂遗址重建寺院,占地528平方米,新建的大经堂比原来殿堂更为华丽堂皇,上下共50间,并建弥勒殿、白伞盖佛母殿、度母殿、护法神殿、"吉哇"等分布在大经堂周围。寺院的东西则还建有三座洁白秀丽的舍利灵塔。大经堂殿脊0辉煌,宝伞玲珑,双鹿欲奔。殿宇内雕梁画栋,殿柱绣裹,经垫横铺,壁墙中数百尊佛像安放其中,香烟缭绕,佛灯长明。佛殿内壁画30余幅,塑像20余尊。左侧塑"德钦智化"、右侧塑"吉牙巴"像。两侧格架千佛并列。   乡镇概况   沙柳河乡[Sha Liu He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县府驻地。 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6%。 面积0.1万平方公里。辖新海、思乃、 果洛仓贡麻、 潘保、 红山、尕曲、河东7个村(牧)委会。1957年设沙柳河乡,1958年同伊克乌兰区合并为伊克乌兰公社,1962年改为沙柳河乡,1969年改为沙柳河公社,1984年改为沙柳河乡。地处湖滨平原,瓦音河、沙柳河流过境内。工业有采煤、建筑、建材。以牧业为主, 牧养牦牛、藏系绵羊、马等。简易公路与青(海)新(疆)公路相接,交通便利。   伊克乌兰乡[Yi Ke Wu La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4公里。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 面积0.1万平方公里。辖贡麻、亚秀、亚贡麻、尚木多、角什科贡麻、角什科秀麻6个牧委会。 1957年建伊克乌兰区,1958年与沙柳河乡合并的伊克乌兰公社,1962 年改为伊克乌兰乡,1969年改为伊克乌兰公社,1984年改为伊克乌兰乡。地处湖滨平原,淌木多河流穿境内汇入青海湖。矿藏有煤、铜、银、铀、石灰石等。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哈尔盖乡[Ha Er Gai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7公里。 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0.2万平方公里。 辖公贡麻、亚秀麻、环仓秀麻、果洛、藏秀麻、切察、察拉、塘渠8个村(牧)委会。 1958年设哈尔盖区,同年改为哈尔盖公社,1962年改为哈尔盖乡,1969年改为哈盖公社,1984年改为哈尔盖乡。地处湖滨平原。哈尔盖河流过境内注入青海湖。矿藏有煤、银等。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穿境,交通便利。   泉吉乡[Quan Ji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5公里。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0.1万平方公里。 辖合茂、扎苏合、年乃索麻、宁夏、切吉、新泉6个牧委会。1954年设泉吉区,1958年改为泉吉公社,1962年改为泉吉乡,1969年改为泉吉公社,1984年改为泉吉乡。地处湖滨平原,泉吉河流过境内汇入青海湖。矿藏有煤、铜、银、金等。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穿境,交通便利。   吉尔孟乡[Ji Er Me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52公里。 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1万平方公里。 辖日芒、环仓贡麻、向阳、秀脑贡麻、秀脑麻5个牧委会。1958年从泉吉区划出日芒、黄仓贡麻、西格冷等村设吉尔孟区,同年改为吉尔孟公社,1984年改为吉尔孟乡。地处湖滨平原,吉尔孟河汇入境内的布哈河后注入青海湖。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有“北向阳古城”、“舍卜齐沟岩画”、“哈龙岩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源回族自治县特产大全




门源回族自治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