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玉树州 >> 囊谦县

囊谦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囊谦县谷歌卫星地图)


囊谦县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47万人 12741平方公里 632725 815000 0976 查看 囊谦县谷歌卫星地图

囊谦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香达镇 约9000人 1365平方公里 东才西村 查看 香达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扎乡 约8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白扎乡谷歌卫星地图
吉曲乡 约7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吉曲乡谷歌卫星地图
娘拉乡 约4000人 1000平方公里

----

查看 娘拉乡谷歌卫星地图
毛庄乡 约4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毛庄乡谷歌卫星地图
觉拉乡 约5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觉拉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坝乡 约5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东坝乡谷歌卫星地图
尕羊乡 约3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尕羊乡谷歌卫星地图
吉尼赛乡 约5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吉尼赛乡谷歌卫星地图
着晓乡 约6000人 ·囊谦县旅游·囊谦县特产·囊谦县十大特产·囊谦县十景·玉树旅

----

查看 着晓乡谷歌卫星地图

囊谦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玉树市

   玉树县位于青海省境南部、州境东部,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总面积13462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县人民政府驻结古镇。邮编:815000。代码:632721。区号:0976。拼音:Yushu Xian。   面积1.57万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6.45万。有藏、汉、回等民族。1929年设玉树县,后经几次变更,1957年正式建立玉树县,县政府驻结古镇。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493米。通天河、扎曲、巴曲流经。   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均温2.9℃,1月均温-7.5℃,7 月均温12.5℃。年降水量487毫米。有耕地5000公顷,可利用草原116.3万公顷,森林2.9万公顷。有虫草、川贝母、大黄 、羌活等400余种药材和百余种野生动物,其中16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经济以牧业为支柱,农牧结合。主产牦牛、犏牛、绵羊和小麦、青稞、马铃薯等。“西宁毛”为名特产品。工业不发达。与称多、杂多、治多、囊谦、曲麻莱五县和西宁市通公路。名胜主要有文成公主庙。   玉树县辖3个镇、5个乡:结古镇、隆宝镇、下拉秀镇、仲达乡、巴塘乡、小苏莽乡、上拉秀乡、安冲乡。   自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药用植物约有400余种,有贝母、虫草、藏因陈、雪莲、柴胡、秦艽、黄艽、黄芪、羌活、黄芩、麝香、鹿茸、龙骨、沙棘、杜鹃等,可食野生植物首推蕨麻(俗称人参果)、珍惜野生动物主要有白马鸡、藏雪鸡、黑颈鹤、岩羊、野驴、马麝、猞猁、雪豹、棕熊、恒河猴、藏狐、矶兀鹫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银、铅、锌、砂金等。   经济社会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531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42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479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509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77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综合)达到1911.03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555万元。   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全县共种植各类农牧作物播种面积为3604.8公顷,其中粮油播种总面积为2960.27公顷,粮油总产量5521吨。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种植优质青稞133公顷,洋芋300公顷,无公害蔬菜新建70座日光节能温室,集中连片种植饲草料266.67公顷。年末存栏各类牲畜58.1245万头只匹,共产各类仔畜21.05万头只匹,育活20.40万头只匹,育活率97%,出栏牲畜22.37万头(只),出栏牲畜中商品畜为18.22万头只。年内完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管护等171373公顷。   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上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977万元,争取到已审批的各类项目71项,总资金7983.95万元。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206户,从业人员2215人,注册资金1291.5万元;从事经营的主要有工业、手工业、运输、商业、建筑、种植业、修理业、加工业和饮食服务业等。   退牧还草工程稳步推进 截止2005年底,退牧还草工程完成生态移民505户;以草定畜围栏建成1.73公顷,占计划的100%;各搬迁区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已全部完成,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171万元;以草定畜户有关建设任务完成100%。   旅游观光   勒巴沟岩画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刻有六字真经和其他-的嘛尼石随处可见。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构成了让人惊叹的巨石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从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 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沟岩画的创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文成公主庙座落在白纳沟(又称柏沟)口不远的地方。庙宇坐北朝南,背靠嵯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流见底、冽如甘露的青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中间一简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白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越过小溪,踏进石壁锁道、岩石嵌门的寺庙,里面是一个白粉刷墙,卵石铺地的小院,庙门旁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简略地记载修筑文成公主庙的原由和大体时间,其中写道:“为了祝愿万民众生,赤迭祖赞父子幸福平安,祝愿佛教昌盛大,依照佛中年时的容貌和体形,依岩壁雕刻了佛像,修了此庙。”院内左侧是手持刀、身披盔甲,体魄雄壮,面目威严的武将;右侧是身着戎装,头戴禅帽的骑虎壮士;影壁小墙上面有飘飘欲飞的骑鹤仙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于8月19日在通天河大桥旁隆重举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立碑。-题写碑名,布赫写了碑记。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境内,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   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   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滩。这里景致万千,分外迷人....   通天河洒经台--通天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横贯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树草原的万物,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相传,唐僧取经归来时,路过通天河时,由于忘记了老龟的嘱托,老龟把唐僧一行掀下河去,上岸后,他们在此地晾晒淋湿的经卷,谁知经卷上的字都印在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隋、唐称之为“女国”、“东女国”,唐属吐蕃辖地,南宋属囊谦部落头人管辖,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受囊谦王族节制,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仍受囊谦王族管辖。民国初受青海办事长官和西宁镇总兵节制,旋改隶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辖,民国六年(1917年)属玉树理事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时设玉树县。1952年沿旧制设立玉树县政府,隶玉树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玉树县辖1镇、8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85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结古镇 30869 仲达乡 3659 巴塘乡 5490 小苏莽乡 7172 上拉秀乡 6900 下拉秀乡 10713 结隆乡 5704 哈秀乡 3732 安冲乡 3615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哈秀、结隆两乡,合并设立隆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结隆乡址)。   2001年底,玉树县辖2个镇、6个乡,3个居委会、258个牧委会。   结 古 镇 驻结古,辖镇东、镇北、镇南3个居委会,团结、红卫、解放、民主、先锋、胜利、前进、东风、甘达、果青、跃进11个牧委会。   隆 宝 镇 驻杂涅,辖措多、措桑、措美、君勤、德勤、杂涅、哇陇、甘宁、云塔、岗日10个牧委会。   上拉秀乡 驻多拉麻科,辖加巧、多拉、玛龙、沙宁、日玛、曲新、玻荣7个牧委会。   安 冲 乡 驻拉则,辖吉拉、拉则、叶吉、菜叶、布郎5个牧委会。   下拉秀乡 驻龙西寺,辖钻多、苏鲁、塔玛、白玛、高强、尕麻、当卡麻、野吉尼玛、拉日9个牧委会。   仲 达 乡 驻曾达,辖电达、塘达、歇格、尕拉4个牧委会。   巴 塘 乡 驻铁力角,辖岔来、档拖、相古、老叶、上巴塘、下巴塘、铁力角7个牧委会。   小苏莽乡 驻长青可,辖西扎、本江、扎秋、让多、多陇、协新、江西、莫地、草格9个牧委会。   2005年,玉树县辖2个镇、6个乡:结古镇、隆宝镇、仲达乡、巴塘乡、小苏莽乡、上拉秀乡、下拉秀乡、安冲乡。2006年8月,玉树县撤销下拉秀乡,设立下拉秀镇。   乡镇简介   (以下摘自“青海省民政厅网站”,估计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资料。本站对个别之处做了更新)   【结古镇】 州、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人口2.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面积807.7平方千米。辖镇东、镇南、镇北3居委会和团结、红卫、解放、民主、先锋、跃进、胜利、东风、前进、甘达、果青11个牧委会。1951年建区级结古市,1952年设第一肖格(区),1956年设结古镇,1958年设红旗公社,1963年改设结古乡,1965年恢复结古镇,1972年改结古公社,1984年复设结古镇。   【仲达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710平方千米。辖尕拉、电达、塘达、歇格4个牧委会。1963年设仲达乡,1972年改设仲达公社,1984年复设仲达乡。   【安冲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2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927.6平方千米。辖拉则、叶吉、吉拉、布郎、菜叶5个牧委会。1959年设安冲公社,1963年改设安冲乡,1972年设安冲公社,1984年复设安冲乡。   【巴塘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北接四川省,东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2108平方千米。辖上巴塘、铁力角、下巴塘、相古、岔来、当头、老叶7个牧委会。1953年设布拉尼肖格(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巴塘公社,1963年改为巴塘乡,1972年复设巴塘公社,1984年改为巴塘乡。   【哈秀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363平方千米。辖岗日、哇陇、甘宁、云塔4个牧委会。1959年设哈秀公社,1963年设哈秀乡,1972年改设哈秀公社,1984年复设哈秀乡。   【结隆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0.5万,全部为藏族。总面积1856.6平方千米。辖措多、措桑、措美、群勤、杂涅、德勤6个牧委会。1959年建结隆公社,1963年设结隆乡,1972年复设结隆公社,1984年改设为结隆乡。   【上拉秀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75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2531.8平方千米。辖曲新、日玛、玛龙、沙宁、加巧、布罗、多拉7个牧委会。1953年属拉秀肖格(区),1958年属跃进公社,1963年设上拉秀乡,1972年改设上拉秀公社,1984年复设上拉秀乡。   【下拉秀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接四川省。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2826.5平方千米。辖嘎麻、野吉尼玛、钻多、当卡、白玛、拉日、塔玛、苏鲁、高强9个牧委会。1953年属拉秀肖格(区),1958年属跃进公社,1963年设下拉秀乡,1972年改设下拉秀公社,1984年复设下拉秀乡。2006年撤销下拉秀乡,设立下拉秀镇。   【小苏莽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9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2147.7平方千米。辖西扎、本江、扎秋、多陇、让多、协新、江西、莫地、草格9个牧委会。1959年建小苏莽公社,1963年改设小苏莽乡,1972年复设小苏莽公社,1984年改设为小苏莽乡。   

杂多县

  杂多县位于省境西南部,州境东南部,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总面积33333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县人民政府驻萨呼腾镇,距州府驻地260千米。邮编:815300。代码:632722。区号:0976。拼音:Zaduo Xian。   地处唐古拉山北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澜沧江发源于县境。年均温0.2℃,年降水量为523.3毫米。   杂多县位于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东和东南与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和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那曲两个专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县、安多等五县接壤,北靠治多县。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总面积3016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90米,县城所在地萨呼腾海拔4060米。   气候特点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年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平均气温大于0℃的暖季和平均气温小于0℃的冷季,暖季为6、7、8三个月,而冷季却长达9个月(9~5月),年平均气温为0.5℃,极端最低气温为-24.7℃,年平均降水量为538.8mm,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45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0.3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最大风速大于40米/秒,年大风日数达120天,年无霜期为43天。由于常年气候变化无常,终年霜雪不断,暖季降水充沛无酷暑,冷季降水稀少且严寒多大风。气候高寒,属高原气候的干、湿季节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近几年来,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风沙日数增加,随之带来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湖泊干枯、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等等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人畜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行政区划   杂多是一个纯牧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工程重点县之一。全县下辖7乡1镇31个村,110个牧业社(组),总人口45160人,其中牧业人口40582人,占总人口的89.8%。31个村中,低收入贫困村5个,绝对贫困村23个,尚有贫困人口7297人。全县草场总面积为354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592.9万亩,截止2005年底,全县各类牧畜存栏455758头(只)。    杂多县辖1个镇、7个乡:萨呼腾镇、昂赛乡、结多乡、阿多乡、苏鲁乡、查旦乡、莫云乡、扎青乡。   资源分布   草山资源面积大,全县草场总面积为3549.3万亩。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初步探明的矿藏有金、铜、铁、水晶、玉石、煤等50余种。植物资源有冬虫夏草、雪山贝母、雪莲、秦艽、红景天等中药材,其中冬虫夏草以其独特的品位,享誉九洲。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牦牛、黑颈鹤、白唇鹿、雪豹、麝、野驴、藏羚羊、黄羊、雪鸡等。水产资源有鲤鱼、水獭等。水利资源得天独厚,水电理论蕴藏量为105.89千瓦,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年光照时数约1930~2370小时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女国,元隶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属青海办事长官和西宁镇总兵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归玉树理事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隶玉树县,1953年由玉树县、囊谦县析置中格县,同年改杂曲县、扎朵县,1954年定名为杂多县,隶玉树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杂多县辖9乡,县府驻萨呼腾(在结扎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65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结扎乡 4334 昂赛乡 3323 结多乡 4180 阿多乡 3857 苏鲁乡 3889 旦荣乡 3448 扎青乡 4723 莫云乡 2904 萨呼腾未批镇 7996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结扎乡,设立萨呼腾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萨呼腾);撤销旦荣、查当两乡,合并设立查旦乡(乡政府驻地设在原旦荣乡址)。   2001年底,杂多县辖1个镇、7个乡,31个牧委会。   萨呼腾镇 驻萨 呼 腾,辖红旗、多那、扎沟、沙青4个牧委会。   昴 赛 乡 驻跃 尼 嗄,辖热青、尕都、苏浇3个牧委会。   扎 青 乡 驻沙 日 塘,辖战斗、红色、格赛、地青4个牧委会。   苏 鲁 乡 驻普 赛 玛,辖山荣、新荣、多晓3个牧委会。   阿 多 乡 驻沙贝吾棵,辖结乃、岁迦、双河、普克4个牧委会。   查 旦 乡 驻油 龙 达,辖跃尼、祁荣、巴青、达谷4个牧委会。   莫 云 乡 驻帮固行达,辖达英、巴阳、格云、结绕4个牧委会。   结 多 乡 驻查曲木高,辖巴麻、优多、优美、藏尕、达柯5个牧委会。   乡镇简介   (以下摘自“青海省民政厅网站”,估计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资料。本站对个别之处做了更新)   【结扎乡】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30千米)。人口0.7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7%,还有汉、土、回、蒙古等民族。面积2434平方千米。辖红旗、多那、扎沟、沙青4个牧委会。1954年设结扎肖格(区),1959年建立结扎公社,1963年改设结扎乡,1971年改设结扎公社,1984年复设结扎乡。   【昂赛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924平方千米。辖年都、热情、苏鲁3个牧委会。1963年设昂赛乡,1971年改设昂赛公社,1984年复设昂赛乡。   【结多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33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380平方千米。辖藏尕、巴麻、优美、优多、达俄5个牧委会。1956年设结多肖格(区),1959年建立结多公社,1963年改设结多乡,1971年改设结多公社,1984年复设结多乡。   【阿多乡】 位于县境东部,南接西藏自治区。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2737平方千米。辖吉尼、瓦合、普克、多加4个牧委会。1956年设阿多肖格(区),1959年建立阿多公社,1963年改设阿多乡,1971年改设阿多公社,1984年复设阿多乡。   【苏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南接西藏自治区。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730平方千米。辖山荣、新荣、多晓3个牧委会。1962年建苏鲁乡,1971年改设苏鲁公社,1984年复设苏鲁乡。   【旦荣乡】 位于县境西部,南接西藏自治区。距县府驻地9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达古、齐荣、跃尼3个牧委会。1971年建立旦荣公社,1984年改设旦荣乡。   【扎青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410平方千米。辖地青、红色、格赛、战斗4个牧委会。1956年建立扎青肖格(区),1959年设前进公社,1963年设设扎青乡,1971年改设扎青公社,1984年复设扎青乡。   【莫云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0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巴阳、达英、格云、结绕4个牧委会。1971年建立莫云公社,1984年改设莫云乡。   【查当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巴青1个牧委会。1992年从旦荣乡析置查当乡。   

称多县

   称多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青海省的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江河源自然保护区县之一,也是江河源头县之一。昆仑山中支巴颜喀拉山横亘北方,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主峰5267米,奔腾不息的通天河水自西向东流去,历来为一道天然屏障。   县东邻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2度53分30秒-34度47分10秒,东经96度02分36秒-97度21分24秒。东西宽160公里,南北第209余公里,县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   称多县政府成立于1951年3月1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驻周均。下辖八个乡,其中纯牧业乡3个,半农半牧乡5个。全县有57个村(牧)委会、251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总3.9万人,其中藏族占98%。全县草原辽阔,在可利用草场面积中,冬春草场面积为806.4万亩,夏秋草场面积为1066.8万亩,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3.1%、56.9%。境内天然牧草草质好,营养丰富,适宜家畜的放牧饲养。   在公路建设上,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县所在地为中心,以214国道为主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的公路交通网。   自然条件   称多县境内河流网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通天河、扎曲、多曲、细曲、德曲等(曲:藏语,意为河),并有湖泊分布。   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优良牧草6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200余种,著名的有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等;野生动物80余种,其中以白唇鹿、马麝、猞猁等著名。   矿产资源蕴藏量大,种类多。初步探明的矿点13处,有金、银、锑等十几种,矿产和矿点储量大、品位高、开发潜力大。其中砂金资源本县已有开采,建有黄金矿山企业一个,机械化采金船三条,全县年产成品金在100千克以上。   民族风情   境内有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藏文化内涵和传奇的自然人文景观。藏区名山之宗——尕朵觉悟,宗教圣地——通天河渡口白塔,历史遗址——八思巴讲经台,国内最大自然保护区在——“三江源”纪念碑,还有奇丽的自然景色,广垠的羌塘大草原,独特的寺院建筑和园林艺术,神秘的宗教法会,集民族风情、文体艺术、商贸洽谈于一体的三江源嘎觉吾文化旅游节。称多还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卓”、“伊”等舞蹈,以其独特的藏文化内涵和优美动人的表现形式闻名遐迩。近些年,该县多次组织民间文艺演出队赴省州演出并获奖。境内有佛教寺院22座,规模较大的有尕藏寺、色航寺、拉布寺、赛巴寺等。   社会经济   近三年来,全县农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产业步入规模经营,农牧民生活逐年提高。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2亿元,年平均增长28.43%,累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34亿元,年平均增长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546元。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在校学生人数529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3%。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全县共落实禁牧面积258.93万亩,减畜6.63万头只。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荒山种草5.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任务55万亩,人工造林12500亩,封山育林103万亩。现已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0公里,新修乡村公路260公里。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25处,解决了9852人,2.66万牲畜的饮水难的问题,通信设施明显改善,已实现所有乡(镇)通话。   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歇武、清水河、扎朵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建有小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2700千瓦,年发电量930万度。全州最大的水电站总容电量6000千瓦的拉贡电站,将于年底前建成发电并网。全县农业区村级与户的电网覆盖率已达到87%、88%。牧业区村级与户的电网覆盖率已达到15%、32%。在边远偏僻的牧区正在逐步推广使用家用太阳能照明。拥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1所,医务人员138名。为加快推进村级医疗事业,已建设30个村医疗服务站,全县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7套。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称多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乡镇简介   称文乡[Cheng Wen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4公里)。人口(包括县属城镇居民)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9.5%。面积569平方公里。 辖上庄、下庄、雪吾、松当、白龙、刚查、拉贡7个村(牧)委会。 沿旧制于 1952年设成文肖格(区),1959年改为跃进公社,1963年改为称文乡,1970年复改称文公社,1984年复称称文乡。地处通天河以东,扎曲(河)以西的青南高原沟谷、山地。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牲畜。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通县乡公路。   歇武乡[Xie Wu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接四川省。距县府驻地75公里。 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 面积722平方公里。辖歇武、当巴、直门达、上赛巴、下赛巴、牧业、阿卓茸巴7个牧委会。 1957年设歇武乡隶玉树县,1958年划归称多县仍为歇武乡, 1959年建立歇武公社,1963年改为歇武乡,1970年改设为歇武公社,1984年复设歇武乡。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北侧滩地、高山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兼种少量青稞。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的晒经石,以唐僧取经晒经印石的传说而闻名。   拉布乡[La Bu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32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538.7平方公里。 辖帮布、德达、达哇、兰达、郭吾、拉司通、吾海7个牧委会。 1952年设拉布肖格(区),1953年更名为尕改肖格,1959年设十月公社,1961年更名为拉布公社,1963年改设拉布乡,1970年复设拉布公社,1984年改为拉布乡。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东北侧、扎曲(河)南侧山地、沟谷地。农牧给合,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农作物以种植青稞为主。通简易公路。?/FONT>? 赛河乡[Sai He Xiang]?/FONT>?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62公里。 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311.5平方公里。辖赛河、芒查、阿多、者贝4个牧委会。1959年成立赛河公社,1963年改设赛河乡,1970年复设赛河公社,1984年改为赛河乡。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东北岸滩地、高山地。矿藏以沙金为多。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农作物以种植青稞为主。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马鹿、白唇鹿、雪鸡、岩羊等为国家保护动物。通县乡公路。   珍秦乡[Zhen Qin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接四川省。距县府驻地32公里。 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0.3万平方公里。 辖扎马、勒仁、赛通、尼达、曲秦、值秦、赛龙、赛拉、措龙、克通、向阳11个牧委会。1954年建立珍秦肖格(区),1959年设珍秦公社,1963年改设珍秦乡,1970年改为珍秦公社,1984年复设珍秦乡。地处青南高原扎曲河谷滩地、高山地,扎曲河纵贯境中。矿产有铜、锰等资源。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黑颈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鲤鱼、花鱼、黄鱼等渔业资源也很丰富。青(海)康(西康)公路贯境,交通方便。   清水河乡[Qing Shui He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接四川省。距县府驻地87公里。是通往玉树各县的交通要道。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0.5万平方公里。辖普桑、尕秦、扎玛、中卡、扎哈、朵措、红旗7个牧委会。1965年成立清水河乡,1970年改设清水河公社,1984年复设清水河乡。地处青南高原扎曲(河)上游沟谷、高山地,查曲(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境内汇入扎曲(河)。以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有珍贵保护动物,又有名贵药材,堪称天然宝库。青(海)康(西康)公路穿过境内。   扎朵乡[Zha Duo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63公里。 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0.4万平方公里。 辖治多,直美、红旗、革新、东方红、向阳6个牧委会。 1953年建扎朵肖格(区),1959年划归天河县设扎朵公社,1962年复归称多县,1963年改设扎朵乡,1970年改为扎朵公社,1984年复设扎朵乡。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东岸沟谷、高山地,细曲(河)流经境中。矿藏有沙金矿。属纯牧业区,以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为主。通县乡公路。   尕朵乡[Ga Duo 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48公里。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0.1万平方公里。 辖卡龙、科玛、布曲、吉新、岗由、美木其、吾云达、卡吉8个牧委会。1953年成立尕多肖格(区),1959年划归天河县设尕朵公社,1962年划归称多县,1963年设尕多乡,1970年复称尕多公社,1984年复设尕多乡。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东岸沟谷、高山地。细曲(河)纵贯全境。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畜牧业以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为主。农作物以种植青稞为主。青(水河)曲(麻莱县)公路穿境。  

治多县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约占北纬33°02′—36°16°′,东经89°23′—96°2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243公里。东与玉树县为邻,南与唐古拉山乡和杂多县接壤,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连,东北隔通天河与曲麻莱县相望。   全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峦重叠,河流沟岔纵横,水流湍急。土地决面积达80220平方公里(折合120330000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0.04%。该县植被的主体是得天独厚的草甸草场。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分布有著名的江荣滩、查荣滩、邦荣滩、雅荣滩和巴荣滩六大草滩,其中仅巴荣滩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全县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温-0.3至-0.6℃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94毫米。   治多县因地处长江源头而得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素有“长江之源、百川这祖、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生态之源、动物王国、唐番古道”和“一江九河十大难”之称。县府加吉博洛镇曾是唐番古道重镇,是康区重要贸易集散地。   县城境内自然环境独特,山川秀美,风光绮丽,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特异,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历史沿革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牦牛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本境,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中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自隋代开始,治多地区就是玉树族的游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对牧区严格控制,划疆定界,设置千百户,清查部落户口,将玉树族归属为囊谦千户领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树族内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户、江赛4个部落,统称优秀族;随着历史进程,优秀族内又分出多得赤沟、巴德3个部落。到清宣统末年,优秀族地区自立体系的7个百户或独立百长部落,一直隶属囊谦五室之下。这期间优秀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社会有了稳定发展。1912年(民间二年)后,优秀族地区归玉树理事管辖。到1929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树理事改设玉树县,优秀族地区归玉树县管辖。   区划人口   治多县是个纯牧业县,全县辖5个乡1个镇,其中东部分布有2乡1镇,西部分布3个乡,下属20个牧民委员会员,68个牧民小组。全县共有所行政企事业单位(含5乡1镇党委、政府)87家,其中行政单位56家,事业单位20家,企业单位11家,军事部门2家。县干部职工899名。全县总人口26562人,其中藏族人口24341人,占97.7%,另有汉、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12人。   社会经济   县境内主要草场类型以高寒草旬和草场为主,其次是高寒沼泽草场,高寒灌丛草场和少量疏好草场,植被覆盖度为80%左右,草总面积3317.9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821.46万亩,其中冬春草场面积1241.94万亩,夏秋草场面积为1579.5万亩,冷暖两季草场之比为0.79;全县高寒沼泽草场和高寒草旬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93.1%,畜产可食鲜草在200至300斤左右;其次是高寒草原草场和灌丛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畜产可食鲜草100至200斤,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43.5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为123000头,绵羊310112只,马2388匹,人均占有牲畜16.3头(只),适龄母畜比例为49.96%,仔畜平均繁活率为93.3%,成畜减损率为3%,牲畜总增率为31.6%,出栏率为38.2%。   (一)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治多县自然条件空间分异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在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属484种。野生动牧也较多有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原羚、狐狸、岩羊、盘羊、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   (二)矿产资源   治多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锌、石棉、芒硝、水晶、盐、煤等。但因境内形式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还未开采。   (三)文化资源   治多县境内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民族歌舞等独特的文化资源。   (四)畜牧业资源   治多县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6万头只,具有十分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在大力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后,效益性畜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   (五)水利、光能资源   治多是长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河流8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95万千瓦。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六)旅游资源   该县境内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万山之宗昆仑山,百川之祖通天河,动物王国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昆仑山口世纪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牌,江源庐山——烟章挂大山峡谷,神秘的客甲尕哇雪山,绝代佳人牡的浴池,“银湖寿浪”等“嘉洛十景”,闻名遐乐的宗喀巴大师镀金巨像和佛堂内炉火纯青的壁画艺术,堪称“雪域之最、中华瑰宝”。江庆《甘珠尔》石刻-位居世界之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大量的旅游探险景点和路线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具备,且开发潜力巨大。   投资环境   ——交通方面已形成了加吉博客洛镇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网络,并实现了结古——治多——曲麻莱公路黑色化。   ——电力方面3×500千瓦的聂恰河电站正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一台机组发电,明年十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500千瓦的当江荣电站正在发电运行,五乡一镇光伏电站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   ——通信方面行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国内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移动小灵通通讯开通使用。   ——城镇功能设施齐全,商业、文化、电视、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旅店、餐饮、批发、零售的商业服务网点230余个,拥有各类学校15所,卫生机构9院(所),其中县级医院一所,藏医院一所,医疗设备齐全。   投资方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精神,以及本县经济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外商和县外客商投资以下主要产业领域。   (一)畜牧业,重点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二)医药业,重点为藏药资源开发利用。   (三)旅游业,开发可可西里探险,贡萨寺旅游景点建设等。   (四)矿产品加工业,重点为铜矿、彩玉石资源开发利用。   (五)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   (六)城镇建设、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七)社会公益性项目。   投资方式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方式。   生态建设   一、万山之宗   各拉丹东雪峰 东百拉水晶塔山   霞光(尕哇拉则山) 烟章挂哲格南宗   青藏高原在远古时曾是极为辽阔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诸海域是连通的,称为“特提斯海”。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东西走向的阿尔金——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系组成的“山的海洋”。   雄踞县境北部的莽莽昆仑,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全长250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山脉,被称为“万山之宗”。冰川面积为11.6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昆仑南支可可西里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处的山峰汇集着众多冰川,最大面积可达1000平方公里,宽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里山区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区,也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的发源地。   二、百川之祖   快鹿 盘旋而流   冈加却巴的净水 长江第一滴水珠   青藏高原雪山耸立,冰川广布,是大江大河的故乡。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倾斜而下,浩浩荡荡直通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和狮泉河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脱缰而出,滔滔洪流汇入了印度洋。   通天大江,亚洲第一大河流,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发源于千年冰川各拉丹冬雪峰,不择细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西极而东。全长6300公里,境内流长613.3公里。长江水系的年径流总量是黄河水系的20倍,堪称“百川之祖”。   三、动物王国   位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在格萨尔王统治朵康时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尔氏族驻牧地。由于该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尕嘉洛家族那样富甲天下,前无古人的养畜大业主,而且曾经以“十八大动物王国”而著称于世。   四、江源环保   圣泉 尕朵觉吾山神   长江源文化   一、民俗风情   情歌醉花 莲花太极垫(新郎下马处) 送亲队   迎新郎哈达赞 夺冠瞬间(跑马赛)   祭山男子   藏族根据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把整个藏族分成了三大区域:阿里地区,卫藏地区和朵康地区。治多就区域来讲习惯上划归朵康,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却处于卫藏和朵康的交接点,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民间盛传“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江、黄河出境东流”之说法。就藏族六大氏族来讲,属于米查尕氏后代。   举办-的主题内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己的神山,举行一些法会。时间一般在春夏季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与否,随时决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举重、摔跤、拔河、赛马与马术表演,牦牛赛及佛事活动等。   本地大型的结婚仪式,实际上是以婚礼为主旋律的小型-。《格萨尔·嘉洛婚礼》是治多地区婚俗的模板。在这部史诗中描写了格萨尔赛马夺冠后,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壮阔场面。这场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礼,实际上是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藏族婚俗的大融合,从而形成了治多地区丰富而独特的婚俗文化。婚礼中大到场面的布置,小到举手投足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婚礼收尾时的大联欢,是以赛马为主,包括其他各种竞技表演。   二、佛教文化   祈福众生 用身躯丈量虔诚   宗咯巴大师铜像头部 则寝宫   贡萨朋措强巴岭   三、格萨尔文化   颇章达则山 嘉洛红宫遗址 珠牡浴池   珠牡马圈 聂恰河天然石桥 天然石桥上的格萨尔王的脚印   四、格萨尔艺人   著名的格萨尔艺人才仁索南,他的说唱目录达324部。 《格萨尔》艺人拉布东周的说唱目录103部   《格萨尔》艺人索南闹布,说唱目录189部 由《格萨尔.赛马弥王》改编的舞剧   治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8%,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5.7%。到“十一五”时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九五”期间翻一番,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0.2亿元,年均增长32.9%。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和腌%,基本实现小康,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部分牧区实现小康,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786元以上,95%以上的贫困户家庭拥有小型太阳能电源。   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面积不再扩大。能源、交通的落后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电率有较大提高。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9‰,到“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   社会发展目标不: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防疫条件,基本控制地方病。建立和完善牧区广播电视网络,使95%以上的贫困村通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贫困村中3622人的温饱问题,解决11个低收入贫困村中7984人的低收入问题。95%以上的牧户实现“四配套”建设,贫困人口牲畜占有量达到25头(只)以上。   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长远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该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农牧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方向,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代,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预定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统领各项工作,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节,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当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治多开发建设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囊谦县

曲麻莱县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县人民政府驻约改镇,距州府驻地310千米。邮编:815500。代码:632726。区号:0976。拼音:Qumalai Xian。   地处青南高原江河源头,横跨通天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县境西北部为宽谷大滩,地域辽阔,东南重山叠岭,县域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县城海拔4226米。年均气温-3.3℃,年均降水量380-470毫米。   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约改镇、巴干乡、秋智乡、叶格乡、麻多乡、曲麻河乡。   该县旅游资源独特,有“黄河源”纪念碑、格萨尔王登基台、藏传佛教寺院、昆仑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等人文,还有昆仑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觉悟、广袤草原和通天河风光,民族风情更是浓郁淳厚。每年八月八日为本县昆仑民族文化艺术节,规模盛大,客商云集。   曲麻莱县已基本形成以县城(约改滩)为中心,以省道清曲公路为依托,连接国道109线与214线,辐射1镇5乡的公路交通网络。青藏铁路在本县境内穿越185公里,并设有不冻泉和五道梁两个站。交通便利,通讯方便,城市功能初具规模,商业、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然地理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三江源区,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滚滚不息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发源于该县麻多乡约古宗列地区,长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玛河、楚玛尔河、色吾河、代曲河均发源于县境内,是我国南北两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地。   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境内高山、盆地、滩地相间,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冬乌拉山。面积5.25万平方千米,辖1镇5乡,县府驻约改镇。人口3.2万人,藏族占97.6%,此外还有汉、回、土、满、蒙古、撒拉等民族。   曲麻莱人民勤劳勇敢,豁达乐观,民风淳朴。境内宝藏遍地,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繁衍生息着白唇鹿、野牦牛、野驴、熊、豹等45种野兽类和66种野生鸟类;盛产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鹿茸、麝香、牛黄等121种名贵药材和蘑菇、蕨麻等;矿产资源有岩金、砂金、银、铜、铁、铅、锌、水晶石、煤炭、岩盐、盐湖盐等。   畜牧资源   曲麻莱县是青海省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05年初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7万余头(只),年产鲜奶4800吨、肉6203.04吨、羊毛450吨、牛毛绒17吨。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水利资源   曲麻莱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地表水流极为丰富,楚玛尔河,色吾河,约古宗列曲等长江、黄河干流支系纵横交错,融会贯通。长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总流量达69.03亿立方米。黄河水系境内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总流量4.1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光能资源   曲麻莱县境内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动植物资源   该县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121种,著名的有牛黄、熊胆、鹿茸、鹿角、冬虫夏草、麝香、知母、雪莲等。曲麻莱县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主要有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盘羊、岩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颈鹤、雪鸡、金雕、大天鹅等。县东部分布着丰富的原始天然圆柏疏林,对水土保持、防风、护牧、固沙、涵养水源和栖息野生动物方面有着极具为有益的价值,还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矿藏资源   曲麻莱是青藏高原上有产金地区,采金历史悠久。其他矿藏也较丰富,如天然碱和岩盐都有较丰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该县已勘探的矿产地(包括矿床、矿点及矿化点)261处。初步探明的矿种有:金、银、铁、铜、钼、铝、锌、锑、锂、盐、铍、铌、钽、镉、煤、泥炭、硫铁、食盐、芒硝、石膏等20种。   旅游资源   该县境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淳朴的民俗风情。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登基台、黄河源头、四大神山之一的嘎朵觉悟、昆仑冰川、黄河流域十三大神山中的六座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等旅游资源都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风俗文化是该县又一资源优势,牧民世代游牧在5.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上,习水而居、逐草而牧。形态各异的帐篷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和宗教舞蹈;高雅华贵、精彩夺目的服饰文化等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探险景点和路线也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且潜力巨大。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历属吐蕃、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朵甘思宣慰使司、和硕特蒙古政权、青海办事大臣、玉树理事、玉树县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星川设治局,1950年改星川设治局为曲麻莱设治局,由省直辖,1952年建立曲麻莱区工委,1953年建曲麻莱县,属省直辖,同年划归玉树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曲麻莱县辖6乡,县府驻约改滩(在东风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18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干乡 3592 东风乡 3268 秋智乡 3537 叶格乡 2696 麻多乡 4135 曲麻河乡 3451 约改滩未批镇 3502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东风乡,设立约改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约改滩)。   2001年底,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19个牧委会。   约 改 镇 驻约 改 滩,辖岗当、格青、长江村3个牧委会。   曲麻河乡 驻加土松涌,辖多秀、措池、勒池、昴拉4个牧委会。   叶 格 乡 驻加青松多,辖红旗、龙玛、莱央3个牧委会。   麻 多 乡 驻加亥贡玛,辖郭洋、巴颜、扎日加3个牧委会。   巴 干 乡 驻切 刺 宝,辖团结、麻秀、代曲3个牧委会。   秋 智 乡 驻巴地陇仁,辖布甫、加巧、格玛3个牧委会。   乡镇简介   (以下摘自“青海省民政厅网站”,估计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资料。本站对个别之处做了更新)   【东风乡】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40千米)。人口0.8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长江、岗当、格青 3个牧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84年改设为东风乡。   【麻多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2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3万平方千米。辖扎日加、巴彦、郭洋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彦公社,1962年更名为麻多公社,1984年改麻多乡。   【秋智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95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格玛、加巧、布甫3个牧委会。1958年建秋智公社,1984年改为秋智乡。   【叶格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红旗、来央、龙玛3个牧委会。1958年建叶格公社,1984年改设叶格乡。   【曲麻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7万平方千米。辖昂拉、多秀、措池、勒池4个牧委会。1958年建曲麻河公社,1984年改设曲麻河乡。   【巴干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团结、代曲、麻秀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干公社,1962年由1984年改设巴干乡。   


囊谦县特产大全




囊谦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