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州 >> 阜康市 >> 城关镇

城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关镇简介

  城关镇地处城郊,216国道,吐-乌-大高级公路横穿辖区,是天池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必经之地,距首府乌鲁木齐57公里,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城郊型高效、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林果业为一体的区域性优势。现有耕地面积4.65万亩,农业人口1.3万,人均耕地2.8亩,下辖28个村民委员会。全镇46个党支部,先进党支部18个,党员819人,女党员193人,少数民族党员107人,农村党员581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农村流动党员106人。2004年农村总收入1.48亿元,人均收入5036元,2005年农村总收入1.7亿元,较上年增长14.9%,人均增收500元,达到5536元。
   城关镇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围绕""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两大核心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我镇""2116""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我镇的地缘优势,突出畜牧养殖、无公害瓜菜、优质林果、苗木四大产业为主,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区,二、三产业化优势投资环境为目标,依托小城镇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全万位开展招商引资吸纳发展资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流通销售等服务业,深化劳动力输出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加大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是畜牧业: 按照以牛羊育肥为基础,奶牛养殖为重点,猪禽并举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思路,以草定畜,加快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全力抓好渔尔沟片区1万亩优质饲料基地建设,全力支持泰昆集团在我镇西树窝子村建设百万有色鸡养殖销售基地,完善三级畜禽疫病防疫体系,保证畜牧养殖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总收入3063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31.6%,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420元,增收290元。
   二是种植业: 加大2.2万亩无公害瓜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注册商标,实施品牌化战略,重点扶持以头工村为中心的千亩晚熟西红柿基地; 大西渠村冬瓜基地; 良繁村辣椒基地; 冰湖村红薯基地,加强镇村信息网络建设,依托黄鸭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城北蔬菜市场,充分发挥无公害瓜菜协会在流通服务中的中介作用,强化农产品销售流通服务工作。实现总收入5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78元,增收8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万人 ·阜康市旅游·阜康市特产·阜康市十大特产·阜康市十景·阜康市 652302101 831100 0994 查看 城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博峰街办事处

  652302001001 111 博峰社区居委会   652302001002 111 畅岁园社区居委会   652302001003 111 民主路社区居委会   652302001004 111 博北路社区居委会   652302001005 111 有色苑社区   652302001006 111 龙祥社区   

阜新街办事处

  652302002001 111 文化路社区居委会   652302002002 111 阜兴苑社区居委会   652302002003 111 百合村社区居委会   652302002004 220 大桥社区   

准东办事处

  652302003005 111 军垦路社区居委会   652302003006 220 准东矿区社区   

甘河子镇

  甘河子镇位于阜康市区以东37公里,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天龙南山北坡,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四周与上户沟乡相邻。东部与吉木萨尔县毗邻,吐—乌—大高等级公路距镇区3.7公里,S303线横穿全境,乌甘铁路横卧镇南,交通十分便利。是西进东出的重要咽喉,居住着汉、维、哈、回等14个民族,总人口1.2万人,辖区行政区划2.5平方公里。辖区设有两个居委会,总人口为10069人。   甘河子镇域地势南高北低,由中向东西方向倾斜,海拨高度为981-885米,从山区过度为丘陵地带,为山前倾斜带,镇区北部从海拨900米开始以北为戈壁滩,土层较薄,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镇中海拨高度930米,向东西侧延伸800米,高度降低10米。   甘河子镇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1955年,经自治区地质大队勘测,发现这里除煤矿外,还有石灰石矿、菱铁矿。1958年,自治区党委选定为实验钢铁厂,1959年,建成并投产,随后钢铁厂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加。到1961年7月,天龙钢铁厂已拥有炼铁、炼钢、采矿、煤炭、耐火材料、机修、铸造、动力、炼油、基建队、中心实验室、汽车队等16个车间及单位,固定资产1100万元,职工2496名,成为小型钢铁联合企业。乌奇公路穿镇而过,加速了甘河子地区城镇化的发展。1984年,建立了镇人民政府,甘河子成为以天龙钢铁厂、天龙水泥厂、天龙发电厂、天龙锁厂、小龙口煤矿等五家州直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城镇。甘河子的鼎盛时期为1960年至1985年,当时镇内企业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千万元,年利税占阜康税收的三分之一,198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建制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天龙钢铁厂,天龙锁厂,天龙发电厂相继在2000年破产,现存的天龙水泥厂,在1999年改制为天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甘河子镇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国民生产总值达5亿元,工业总产值10054万元,增加值3039万元,上交利税585万元。首次完成了镇区居民收入普查工作,2004年镇区居民年均收入达到5000元,是阜康市的重要工业城镇。   甘河子镇下辖两个居民委员会,光明路居民委员会和振兴路居民委员会,其中光明路居委会3098人,居委会干部5人,振兴路居委会4250人,居委会干部5人。.  

城关镇

  城关镇地处城郊,216国道,吐-乌-大高级公路横穿辖区,是天池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必经之地,距首府乌鲁木齐57公里,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城郊型高效、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林果业为一体的区域性优势。现有耕地面积4.65万亩,农业人口1.3万,人均耕地2.8亩,下辖28个村民委员会。全镇46个党支部,先进党支部18个,党员819人,女党员193人,少数民族党员107人,农村党员581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农村流动党员106人。2004年农村总收入1.48亿元,人均收入5036元,2005年农村总收入1.7亿元,较上年增长14.9%,人均增收500元,达到5536元。    城关镇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围绕""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两大核心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我镇""2116""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我镇的地缘优势,突出畜牧养殖、无公害瓜菜、优质林果、苗木四大产业为主,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区,二、三产业化优势投资环境为目标,依托小城镇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全万位开展招商引资吸纳发展资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流通销售等服务业,深化劳动力输出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加大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是畜牧业: 按照以牛羊育肥为基础,奶牛养殖为重点,猪禽并举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思路,以草定畜,加快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全力抓好渔尔沟片区1万亩优质饲料基地建设,全力支持泰昆集团在我镇西树窝子村建设百万有色鸡养殖销售基地,完善三级畜禽疫病防疫体系,保证畜牧养殖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总收入3063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31.6%,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420元,增收290元。    二是种植业: 加大2.2万亩无公害瓜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注册商标,实施品牌化战略,重点扶持以头工村为中心的千亩晚熟西红柿基地; 大西渠村冬瓜基地; 良繁村辣椒基地; 冰湖村红薯基地,加强镇村信息网络建设,依托黄鸭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城北蔬菜市场,充分发挥无公害瓜菜协会在流通服务中的中介作用,强化农产品销售流通服务工作。实现总收入5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78元,增收80元。.  

九运街镇

  九运街镇位于阜康以东7公里距美丽的天池风景区42公里。全镇占地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辖34个村,16个党支部,有汉、回、维等13的民族,总人口2.1万人。216国道、S303省道、乌甘铁路、阜彩公路、横穿全镇,交通便利。    九运街镇以“加强新村规范、建设精品新村”的理念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融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九运街镇多年来依托华西种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现今全镇高效订单作物已占总播面积的95%;畜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亮点,畜牧业增长点年年大幅度攀升,已占到大农业的90%;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借力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利保证。良好的农业基础带来了工业入住的良机,多年了,九运街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优投招商引资环境,境内已建成众和十万伏发电厂、番茄酱厂等大型企业;同时,自治区工业园区主址选址九运街镇,园区项目给九运街镇带来了勃勃生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丰富的文化生活。全镇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共有文化室33座。广播电视全面普及,电视收视覆盖率100%。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设有中心医院1所,村级卫生所 7个,其中有3个正在建设立项中。    2006九运街镇被列为昌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新时期,九运街人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紧抓机遇、加快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牧业强镇。 ".  

滋泥泉子镇

  滋泥泉子镇位于阜康市东部46公里处,地处东经88°27′—88°41′,北纬44°06′—44°25′。南依天山,北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与吉木萨尔县接壤,西与上户沟哈萨克族乡田比邻。平均海拔585米,地势呈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其中南戈壁地带坡度较大,自然坡度在0.2~10%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四季变化明显,年日照时数为2932.7小时,平均气温13.5℃ ,年均降水量248.4mm,年平均蒸发量1553.2mm,冻土深度202mm,无霜期174天。土地肥沃而广阔,历来为阜康的重要产粮区。    “滋泥泉子”地名之产生,顾名思意是依据该地从地表中流出的泉水有一种滋泥味,人们在开发该地生产活动中,依据这种地貌特点,天长日久,开拓者习惯的称该地“滋泥泉子”。    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派遣大军开赴新疆伊犁讨伐准葛尔贵族集团武装叛乱,在战争时期,为适应军事的西部要,在沿途为传递文报,转运军粮,仅从哈密经巴里坤到乌鲁木齐就设台站十九处。滋泥泉子是必经口之一,设白杨驿,在军事行动结束后,转向大量移民,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将为军事服务的台站,裁撤后为地方管理的驿站,来往驿运的车马行人,在今滋泥泉子镇要通过一条南北向的阴沟(今滋泥泉子镇中沟一村)十分困难,过往的行人旅客以该地渗出的泉水有一种滋泥味,故称滋泥泉子,天长日久滋泥泉子就成为固定的地名,人们以“滋泥泉子”替代了“白杨驿”。    1933年6月12日在阜康境内发生的滋泥泉之战,也称为盛马之战,这不仅是阜康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新疆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新编第36师师长马仲英率主力五千余人二进新疆,欲夺取新疆的统治权。新疆督办盛世才率省军与马仲英部在滋泥泉子(现镇政府以西梧桐槽子一带)展开激战。因天气骤变,马仲英的部队又冷又饿,再加上他的另外一支部队叛变投敌,马仲英部终被盛世才的省军击溃,马仲英率残部一千余人败退吐鲁番。这位17岁就被人称为“尕司令”、曾经横行西北的地方军阀从此一蹶不振。滋泥泉战役后,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马仲英上新疆,滋泥泉子打败仗。草帽子丢下两行,兵败快跑没拿上。    解放后,滋泥泉子地区于1950年建立了区、乡、村人民民主政权,人们当家作了主人。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各安其所。.  

上户沟哈萨克族乡

  上户沟哈萨克乡位于准葛尔盆地南缘,阜康市以西20公里处,吐乌大高等级公路、303省道、石油福彩路、阜滋公路横贯全境。全乡水土、光热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总面积3780平方千米,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东乡等5个民族,总人口11500人。下辖6个行政村,可耕地面积10万亩,2006年有耕地5.7万亩,草场面积440万亩。境内蕴藏着石油、石灰石、煤炭等多种矿产资源,有著名的白杨河、博格达峰、黄山李家湾子、西沟锅底村等自然风景区。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黄山河、西沟河、白杨河、泉水河、甘河子河等5条河流,年流径量9763.93万立方米。    2005年,上户沟乡为实现农牧民增收,主动把握市场,抓好结构调整,提出“提升品质,提高单产和增加效益”的思路,坚持“攻关创新、优化集成、综合配套、示范推广”的原则,以小泉村、底沟村为示范点,逐村推广落实高效的制种、番茄和棉花订单作物面积。我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的标准,在黄山村为主,建设一个规模达72户的肉牛专业村,改良率达55%。出资5万元引进多浪种公羊23只,小畜品种改良5132只,完成黄牛改良1300头。购入优良奶牛125头,发展奶牛养殖专业户2户,全乡存栏奶牛306头,产奶量达810吨。逐步推行舍饲圈养,种植饲草料5000亩。进一步建立健全牲畜防疫体系,保障畜禽畜产品质量安全。2005年我乡农业总产值达到3559万元,人均收入1670元,林业产值达118万元,人均达99元。牲畜最高饲养量达18.3万头(只),年末存栏85918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35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587元。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080万元,较上年增加2511元,人均收入达4742元,较上年增加409元。我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0户。有乡镇企业家17家,完成总产值7124万元,乡财政收入280.62万元,财政支出230.79万元,协调落实农牧业贷款1500万元。全年共转移富余劳动力338人,创收122万元。季节性转移农牧民1000多人,创收20余万元。    2005年,上户沟乡通过多方争取,市、乡扶持、驻村工作组协助村民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共投入404.6万元,完成5.2公里U型渠、86座桥涵闸、5公里高标准沙石路、16.2公里牧道。.  

水磨沟乡

  阜康市水磨沟乡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全乡总面积1465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3556人,有哈、汉、回、维四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5%,乡政府内设党政综合办、经济办、农服中心、草原畜牧兽医站、财政所、司法所、广电站;下辖5个行政村,总劳动力1516人。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奇公路、阜彩公路、乌甘铁路都从水磨沟境内横穿而过,交通邮电通讯十分便利。    境内由南至北形成了一条有雪山、草甸、松林、丘岭、冲积平原、沙漠比较完整的自然带。山区风景优美,是旅游、观光、探险、资源开发的理想地区,有众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马牙山、哈熊沟、布尔哈森、刊肯奴士、马鹿沟、吉沿坚岩画与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联结在一起;中部水磨河谷是理想的农家乐旅游度假带,吸引着众多游客。在水磨沟口有清代修建的为纪念历史著名的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洞”,香火流传曾百年之久。平原面积广阔,引额济乌水利工程及500水库落脚于水磨沟境内,成为旅游、土地开发、草原建设最有前景的地带;北部有著名的唐朝路,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区,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百年以上的梧桐树,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    水磨沟乡投资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发展前景广阔,我们热情欢迎各界人士来我乡投资开发,共同发展。".  

三工河哈萨克族乡

  三工河乡地处阜康市南22公里处,位于风景秀丽的天池脚下。 三工河乡是一个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汉、回、维吾尔、东乡等民族聚居的多民族乡,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72%。全乡总人口4018人,其中牧业人口3920人,现有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193万亩,其中春秋草场30万亩,夏草场20万亩,冬草场130万亩,北部平原草场13万亩。全乡辖5个行政村、1个煤矿、6个部门站所,乡机关干部60人。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12万元,较2003年增长了6.5%;人均收入4665元,同比增长了7.7%。根据1986年草场资源调查报告,我乡草场理论载畜量基本情况是:冬草场4万个绵羊单位,春秋草场4.6万个绵羊单位,夏草场6.3万个绵羊单位,冬春秋三季草场3.4—3.6万个绵羊单位。我乡草场理论载畜量为 3.3—4万头(只)    地理位置优越:三工河乡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70公里,距阜康市城区21公里。位于驰名中外的天池风景区域内。216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和贯通欧亚大陆桥的乌—甘铁路横穿中部,交通十分便利。在闻名中外的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三工河乡境内可领略到冰川雪岭的森寒、高山湖泊的奇景、浩瀚松林的幽深、耸立山峰的壮丽,动人的民族神话传说,奇特的地质构造,曲折的历史变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古往今来,游人如织,名人不可胜数。    旅游资源: 位于天池脚下的三工河乡,物藏丰富、风景秀美。上有博格达峰雪山、冰川;中部青松、翠柏、雪莲、雪鸡、天山马鹿等珍禽异兽随处可见;除天池外,白杨沟、南台子、西台子、小黑沟、大黑沟等景点可开发的潜力巨大;景区外还有集三工河谷、广袤草原、浩瀚沙漠、古丝绸之路——唐朝路、名胜古迹于一身的旅游黄金带,辐射庭州内外,延伸天山南北,是开发探险、登山、滑雪、滑翔、狩猎、领略民族风情的理想天地。三工河乡依托天池,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开发高山、草原、大漠三梯级自然景观,建造人文景点,增修旅游服务设施的发展战略。    土地资源: 三工河乡有可开发土地30多万亩,土壤中性,水源充足,水、电、路三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国家立项已开发1万多亩土地,修防渗渠道12公里,高压线已架设田间地头,林带300亩,砂石路60多公里,打机井20多眼。.  


城关镇特产大全




城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