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州 >> 玛纳斯县

玛纳斯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玛纳斯县谷歌卫星地图)


玛纳斯县简介

  玛纳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昌吉州最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85°34′至86°43′,北纬43°28′至45°38′。东接呼图壁县、西邻石河子市,南与和静县为界,北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玛纳斯镇距石河子市15千米。全县总面积9154.48平方千米,总人口167012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族等19个民族。
  邮编:832200 代码:652324 区号:0994 拼音:Manasi Xian
  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地貌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南部山区与丘陵地、中部平原区、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酷热,昼夜温差大。
  1995年,全县共有42622户、153278人。其中汉族126194人,占总人口的82.33%;哈萨克族16235人,占10.59%;维吾尔族4288人,占2.80%;回族5895人,占3.85%。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玛纳斯县南部为天山山区,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部为冲积扇平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为:山区平均50/170,平原区为150/200。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型:南部为天山山区和丘陵地,海拔在650米至5200米之间,是优良的夏牧场;中部为冲积平原区,海拔在350至650之间,是全县的粮产区;北部为沙漠区,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海拔在280米至400米之间,其沙漠中的湖滨沙地,部分已开垦成农田。〔山脉〕::县境内的山脉属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中段。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最高峰海拔5222.4米。高山冰川面积2909平方公里,有冰川80多条,其中冰川长3公里的就有5条,是天山第二大冰川区。冰川储水量72亿立方米,是玛纳斯河、塔西河的主要水源地。中山地区系森林草甸区,山体阴坡生长着大量云杉,草类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0%,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水系:有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河系。玛纳斯河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最后注入玛纳斯湖,全长324公里,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0744平方公里。玛纳斯河主要支流有芦草沟、大白杨沟、呼斯台郭勒、哈熊沟和清水河,汇水面积515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309万亩。塔西河全长100公里,年均径流量为2.3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6.14万亩。
   ▲沙漠:境内的沙漠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在县境内的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约占沙漠总面积的10%。
   ▲气候:玛纳斯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日照充足,干旱少雨等特点。年平均气温7.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4.4℃,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8.4℃,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37.4℃。:全年无霜期165-172天,最长达190天。年平均降水量173.3毫米,最大年份251.1毫米,最大日降水量34.5毫米。年均降雪量74.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7%。积雪深度约15-25厘米,最大年降雪量深度33厘米。全年多东风,在6-7月转为西风,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
   ▲土壤:玛纳斯县的土壤共分7个类型,即灌淤土、潮土、灰漠土、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盐土。七个土壤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域:灌淤土,在全县灌溉农区均有分布,是玛纳斯的基本农田,面积达236227亩。潮土,分布于玛纳斯县中部冲积扇北缘与河漫滩等地形低洼处,当地群众称之为“下潮地”。灰漠土,主要分布在玛纳斯河、塔西河两河冲积扇中部和上部。栗钙土、棕钙土,是半干旱草原地区形成的热带性土壤,分布在县南部前山丘陵地区,其中前山丘陵地区的南半部主要为栗钙土。风沙土,分布于北五岔乡、六户地乡北部及准噶尔盆地的腹地,属于古玛纳斯盆地的一部分。盐土,是玛纳斯县平原地区分布最广的荒地土壤,常与耕作土壤形成复区,面积为392832.5亩。
  物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煤、黄铁、铜、银、黄金、铂、碧玉、冰洲石、石灰石、石英、长石、紫砂土、盐等。初步探明,煤储量9亿吨,焦煤8592吨,黄铁矿33.65万吨,紫砂土60.09万吨,盐1万吨,铜1000吨,砷3000吨。碧玉,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开采,闻名全国。其黄金生产居全州之首。
  △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雪豹、熊、野驴、狼、跑鹿、黄羊、野猪、野兔、狐狸、旱獭、松鼠、雪鸡、鹰、班鸠、等数10种。药用植物有210种,其中分布在山区182种,平原区189种。珠茅蓼、野葱、水芹菜、荠菜等可作蔬菜食用;乌头、狼毒、大戟、白头翁等可制农药;蔷薇、白榆等可炼胶;荨麻、冰草、独话、柴胡、小叶薄荷可提取芳香油。历史上,玛纳斯是西北地区三大药材集散地之一,所产贝母为大宗,产量多,质量好,远销国内外。黄芪品种多,分布广。常用及名贵药材有甘草、大荔子、锁阳、红花、大云、鹿茸等。每年收购药材约50个品种,3万公斤左右。
  △全县林木品种有104种。主要有杨柳科、榆科、杉科、藜科、柽柳科、蔷薇科、忍冬科等种类。
  文物胜迹
  △玛纳斯破城子遗址::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处。据《中国名胜辞典》记载,为唐朝所建,毁于清代初。遗址内有许多铜、铁、石、陶器制品。出土的陶器中,有的完整无损。近几年来,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即将夷为平地。塔西河古堡遗址::位于县城东十六公里。相传为唐朝建的城。毁于清初。遗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65年尚存残垣断壁200余米。现仅存一座6米高的烽燧,居故城东门。
  △塔西河破城子遗址::位于县城东16公里。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有东西二门,东门50米处有一座4米见方的烽燧,高6米。清代,此地曾居住百姓百余户,为千总领地。史籍中有“小北京”之称。毁于清同治年间。西营古城群遗址::位于县城北60余公里处。这里共建有城堡4座,即马桥城、西营城、东古城、野马城,均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所建。系赵兴体率民团,为抗击沙俄与阿古柏侵略者所建。
  △大疙瘩:位于县城西约1公里处。系古代接送官亭。土埠高10米。旧时,土埠上筑有庙宇。玛纳斯县有句“凤凰城”的谚语,大疙瘩谓凤凰之首。陕西会馆::坐落在县医院院内。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筑面积275平方米。会馆长25米,宽11米,高7米,砖木结构,庙宇模式。其造型美观,前檐及室内墙壁上饰有壁画、图案等。“文化革命”中,该馆遭到破坏,墙饰无存。
  行政区划
  玛纳斯县辖7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玛纳斯镇、乐土驿镇、包家店镇、凉州户镇、北五岔镇、六户地镇、兰州湾镇、广东地乡、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塔西河哈萨克族乡、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境内有:玛纳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园艺场、玛纳斯平原林场、农科院玛纳斯试验站、农六师新湖农场、农八师一四七团场、农八师一四八团场、农八师一四九团场、农八师一五〇团场。县人民政府驻玛纳斯镇。
  玛纳斯镇 
  代码:652324100 辖11个社区、13个村委会:凤城社区、新街社区、西关社区、康宁社区、西北社区、园林社区、北城社区、南城社区、北园社区、光明社区、东关社区、头工村、南园子村、楼南村、北园子村、上二工村、王家庄村、杨家庄村、三工庙村、三丹户村、上三工村、二工村、草滩村、腰庄子村。 原:头工乡(代码:652324200) 辖13个村委会:南园子村、楼南村、北园子村、上二工村、上三工村、头工村、王庄村、杨庄村、三工庙村、山丹户村、二工村、草滩村、腰庄村。
  乐土驿镇 
  代码:652324101 辖18个村委会:乐土驿村、周家庄村、郑家庄村、张家庄村、梁家庄村、东湾村、黑梁村、柳树庄村、朱家庄村、东馆子地村、文家庄村、梧桐树村、下庄子村、上庄子村、东梁村、赵家庄村、焦家庄村、白杨树庄村。
  包家店镇 
  代码:652324102 辖22个村委会:包家店村、皇工村、石家庄村、北渠村、黑梁湾村、胡家庄村、孙家湾村、马家庄村、孙家庄村、塔西河村、罗家庄村、孟家庄村、小罗家庄村、西戈壁村、梁家庄村、冬麦地村、柴场村、楼庄子村、油坊庄村、前哨村、左哨村、牧业村。
  凉州户镇 
  代码:652324103 辖9个村委会:五圣宫村、庄浪户村、东凉州户村、西凉州户村、太阳庙村、黑梁村、吕家庄村、丰益工村、新渠村。
  六户地镇 
  代码:652324105 辖16个村委会:六户地村、窦家庄村、高家渠村、梁干村、沙门子村、土炮营村、杨家庄村、老枯沟村、三岔坪村、新渠口村、陈家渠村、周家庄村、闯田地村、沙路口村、黄家庄村、鸭洼坑村。
  北五岔镇 
  代码:652324104 辖21个村委会:大庙村、石家庄村、浪湾村、凉州户村、庙沟渠村、西沟村、荒公地村、党家庄村、东朱家团庄村、油坊庄村、四歧村、吕家庄村、东吕家庄村、黑沙窝村、西魏家场村、东魏家场村、三岔口村、西沙窝道村、田家井村、新渠口村、红柳坑村。
  兰州湾镇 
  代码:652324106 辖18个村委会:头道树窝子村、兰州湾村、大疙瘩村、下兰州湾村、王家庄村、二道树窝子村、八家户村、下八家户村、夹河子村、张家水磨村、秦家庄村、头阜梁村、何家庄村、十里墩村、拱拜村、下桥子村、大湾子村、四阜庄村。
  广东地乡 
  代码:652324201 辖13个村委会:西广东地村、袁家湖村、袁家庄村、新湖坪村、硝区湾村、李家庄村、苇沟村、苇坝村、六阜河村、小海子村、三棵树村、马场湖村、下马场湖村。
  清水河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2 辖9个村委会:贝母房子村、牙湖村、团庄村、萨尔阿德尔村、乔亚巴斯陶村、库尔阿根村、坎苏瓦特村、芦草沟村、红坑村。
  塔西河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3 辖7个村委会:黄台子村、西凉户村、加老得村、红沙湾村、石门子村、东支渠村、上草滩村。
  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4 辖6个村委会:旱卡子滩村、加尔苏瓦提村、石灰窑子村、头渠村、头墩台子村、东岸村。
  历史沿革
  县名因玛纳斯河而得名。玛纳斯一名,始见于《元史·耶律希亮传》称作“马纳思河”,清《西域图志》作“玛纳斯郭勒”。据《西域水道记》,玛纳斯系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岸有巡逻土兵而得名。
  汉代为乌贪訾离国。隋为西突厥地,唐隶北庭都护府。宋属高昌回鹘。明属瓦剌。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乾隆二十八(1763年)筑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年)置绥来县丞,四十三年(1778年)置绥来县,属迪化州,县治由绥来堡迁康吉城。清光绪十年(1884年)康吉和绥宁二城筑墙连为一体,称绥来城,县治由原康吉移至原绥宁,隶属迪化府。1914年隶迪化道,1943年隶迪化专员公署,1950年属迪化专区。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玛纳斯县辖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玛纳斯镇、北五岔镇、六户地镇、凉州户镇、包家店镇、乐土驿镇、头工乡、广东地乡、兰州湾乡、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塔西河哈萨克族乡、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0533人,其中:玛纳斯镇 30576人、乐土驿镇 10784人、包家店镇 16360人、凉州户镇 6485人、北五岔镇 7672人、六户地镇 6682人、头工乡 13221人、广东地乡 6137人、兰州湾乡 13160人、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 7505人、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 4764人、旱卡滩哈萨克民族乡 4426人、玛纳斯火力电厂虚拟镇 3770人、县园艺场虚拟乡 2790人、兵团新湖农场虚拟乡 36201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6.7万人 9154平方公里 652324100 831100 0994 查看 玛纳斯县谷歌卫星地图

玛纳斯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玛纳斯镇 约3.29万人 4.8平方公里

----

查看 玛纳斯镇谷歌卫星地图
乐土驿镇 0 0

----

查看 乐土驿镇谷歌卫星地图
包家店镇 约1.55万人 288平方公里

----

查看 包家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凉州户镇 0 0

----

查看 凉州户镇谷歌卫星地图
北五岔镇 约4500人 ·玛纳斯县旅游·玛纳斯县特产·玛纳斯县十大特产·玛纳斯县十景

----

查看 北五岔镇谷歌卫星地图
六户地镇 0 0

----

查看 六户地镇谷歌卫星地图
兰州湾镇 0 0 下桥子村 查看 兰州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广东地乡 0 0

----

查看 广东地乡谷歌卫星地图
清水河哈萨克族乡 约8100人 2970平方公里

----

查看 清水河哈萨克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塔西河哈萨克族乡 约5000人 840平方公里

----

查看 塔西河哈萨克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 0 0

----

查看 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湖农场 约9300人 40平方公里

----

查看 新湖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玛纳斯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昌吉市

阜康市

    新疆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部,与乌鲁木齐米东区毗邻,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人,有26个民族,全市辖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106个行政村,24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12个社区。   阜康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明朝时建特纳格尔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县,乾隆皇帝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阜康。1992年11月撤县设市。   阜康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境内除了有博格达峰、天池、沙漠等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还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石、陶土、芒硝等上百种矿产资源,石油预测储量为15亿吨,煤炭远景储量达84亿吨,石灰石预测储量为9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500亿立方米。   风景旅游   在阜康南部层峦叠嶂的天山峡谷中,深藏着一个美甲天下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天山天池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博格达峰生物圈保护区加-合国人和生物圈计划,建立了博格达峰“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保护网络;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5A级风景旅游区。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48平方千米,从雪山到北部沙漠的80公里垂直景观带上,呈现出七种不同的地貌景观和植被垂直带谱,这在全世界都极为少见。天山天池以独特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浓缩了中国西部最美的自然与人文,令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元首先后登池揽胜。   社会发展   在区、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康市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富民强市的发展方向,把阜康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实现三大突破: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有重大突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天池旅游资源开发和三工河谷提升改造为重点,打造全国一流景区,实现旅游业发展有重大突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突破。突出五个重点: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建设五大园区:以甘河子镇为中心的东部工业园区;以天池为中心的南部国家一流风景名胜旅游区;以新疆重点水利项目为中心,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西部生态区;以城关镇、九运街镇为中心的北部高效农业产业区;以城市规划区为中心的现代化最佳人居环境生活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投入3.62亿元,完成了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天然气入户、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华书店、图书馆、青少年体育健身中心等一批公益类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力度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4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达到35%,较2002年分别提高了7.3%和7.2%。城乡道路网络不断优化,高等级公路境内全线贯通,投入1亿元,完成县乡道路建设108.2公里,村村通道路建设267.9公里。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投入6.2亿元,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河道景观、环湖步道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投入近2亿元,实施了三工河谷提升改造工程,实现生态移民1129户,拆除各类建筑9000余间,拆除面积达19万平方米,河谷生态景观效应明显提升。天池景区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中国最佳资源保护十大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 农业基础投入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2亿元,实施了红山水库、草原水库、红星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修建农田灌溉渠道近600公里,新增机井173眼。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完成土地治理1万亩。退牧还草项目顺利实施,新开发饲草料基地3.1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围栏41.6万亩。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成功列入“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工业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提高到60%。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累计投入3836万元,对天池景区生活污水、博达电石、新天酒厂等重点污染源进行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关停非法小焦化企业41家,关闭小陶瓷、小耐火材料企业20家,关停供热锅炉及茶浴炉126台。加大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力度,商户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8.9%,民用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2%。减排成果日益明显,大气质量逐年提高,全市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99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36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比2002年增加41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平原人工造林20.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21%,绿洲覆盖率由12.2%提高到18.4%。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阜”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11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科技成果120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46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有色金属冶炼、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等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由2002年的11家增加到2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年均增长18.7%。全力支持山东鲁能、新鑫矿业、中泰矿冶、鸿基焦化等企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着力打造了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2.75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项目、承接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工业园区”。2007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市属工业增加值的59.2%。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订单面积由2002年的62%提高到8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草比例由2002年的1∶1.22 ∶0.22调整为1 ∶2.2 ∶0.08 。农业科学技术广泛推广,7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引进农牧业新品种400多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现代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业产值达到4.1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旅游业收入达到5.55亿元,是2002年的4.78倍,年均增长28.75%,天池旅游收入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75%。天池景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景区”。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业发展良好,房地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累计开发面积达到52.3万平方米。特色餐饮及商业街区规模扩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纳格尔餐饮街被命名为“新疆美食一条街”。   2007年,阜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2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6%。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5.3∶66.7∶18调整为13.4∶68.8∶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5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4亿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1%。五年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投资项目112个,项目总投资达8.71亿元,争取补助资金4.1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5.24亿元。   2007年5月,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风景区。2007年,阜康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自治区文明城市”和“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称号。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主办的“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评比中,经过行业专家点评、媒体网民投票等多道严格程序,阜康市荣获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殊荣。   山西焦煤集团进军新疆   时间:2009-01-18 03:19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计划10年投资1000亿元建成亿吨级能源基地   本报讯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规划投资1000亿元,用10年时间在新疆建设亿吨级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形成煤电、煤化工等多业并举、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   1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长白培中分别代表双方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上签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规划在新疆吐哈煤炭基地沙尔湖煤田建设大型煤炭开采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煤炭3000万吨/年产能,到“十三五”期末形成煤炭6000万吨/年产能;在昌吉州阜康市建设煤炭产能300万吨/年以上的煤焦化项目等。   -说,山西焦煤集团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的战略合作充分体现了自治区经济发展与山西焦煤投资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必将开创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徐若琦)   自然资源      ■ 光、热、水、土   阜康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6.7摄适度,年日照时数2931.3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8%,有效积温35551.5摄适度,年均无霜期174 天,年均降雨量205毫米,年平均风力2.4米/秒,全市土壤分8个土类,适合小麦.玉米.瓜果.蔬菜.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有7条河流,全长384公里,年径流量2亿立方米,有820万亩草场,106万亩森林,45万亩可耕地,30万亩良田。   ■ 石灰   在博格达峰北侧的白杨河谷有丰富的优质石灰石矿,该矿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储量为1750万吨,预测前期储量2800万吨,这是天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石灰石矿,与该矿同一纬度的东南部有一质量较好的特大石灰石矿体,所测总储量在1.5亿吨以上。   ■ 石油、天然气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生油理论推算。在准葛尔东部30000平方公里的勘探领域内,蕴藏有15亿吨远景石油资源量和1502亿立方米远景天然气资源量,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2亿吨。其中彩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整装沙漠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052.15吨,年生产能力达220多万吨。   ■ 煤炭   在阜康市境内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前山丘陵地带,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东西长53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280平方公里。主要品种有焦煤、气煤、气肥煤、长焰煤、不粘煤、火烤煤等。根据新疆地矿局第九大队1995年7月提交的地质报告,阜康境内煤炭远景储量为62.9亿吨,位居新疆各县市之首。煤质较好,以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焦油产量率为特征,主要用于工业、民用及炼焦配煤。   21世纪的阜康,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阜康人民将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阜康投资开发。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连接欧亚大陆的这条古丝绸之路上创造出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阜康!   行政区划   阜康市辖3个街道、4个镇、1个乡、2个民族乡:博峰街街道、阜新街街道、准东街道、甘河子镇、城关镇、九运街镇、滋泥泉子镇、三工河哈萨克族乡、上户沟哈萨克族乡、水磨沟乡。境内有:准东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有色管理处、种羊场、小泉牧场、五宫煤矿、兵团农六师土墩子农场、六运湖农场、兵团二二二团农场。   历史沿革   阜康,意为“物阜民康”,旧名“特讷格尔”。清乾隆四十一年置县。1992年设市。   西汉时为卑陆和郁立师国地,东汉属车师后部。北魏属柔然,北周和隋朝属突厥。唐属庭州金满县,《西域地名》考证为唐北庭大都护府之俱六城守捉。元属别失八里,明为瓦剌游牧地,称敦刺城或特纳格尔。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阜康堡,驻巡检,二十八年(1763年)筑阜康城,隶安西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阜康县,隶迪化直隶州。1886年隶迪化府,1943年隶迪化专区,1958年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州。1992年11月3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30号)批复同意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县级),以原阜康县的行政区域为阜康市的行政区域。   

呼图壁县

   呼图壁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西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5′-87°8′、北纬43°7′-45°20′之间。南以天山分水岭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交界,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心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县接界,东邻昌吉市,西接玛纳斯县。南北长258千米,东西最大宽度52千米,总面积9518.45平方千米,总人口205560人(2003年)。   邮编:831200 代码:652323 区号:0994 拼音:Hutubi Xian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高山、丘陵,平均海拔2400余米,占总面积的31.6%;中部为冲积平原,海拔在460-700米之间,是农作物种植区,占总面积43.2%;北部为沙漠地,海拔在360-46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25.2%。有呼图壁河、雀尔沟河两大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   呼图壁县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带,处于中纬度西风带控制之下,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县境内海拔高度相差较大,南北地区的气候有明显差异。县境内的低山、平原和沙漠地区属中温带,南部中山和高山地区属寒温带。中温带即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平原和沙漠地区。中温带有明显的四季之分。由于南北高差和下垫面的不同,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温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年均气温为2.9℃~7.1℃,年最高温度为36.0℃~43.l℃,无霜期129~176天,日照时数2 900小时,生理辐射5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0~400毫米,蒸发量2 300毫米,年均风速3.1米/秒,有干旱、干热风、冻害、霜冻、大风和冰雹等灾害。寒温带即海拔大于1 500米的中、高山地区。寒温带四季不明显,几乎无夏季。年均气温2.9℃~5.2℃,年最高气温为17.7℃~36℃,无霜期少于120天,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海拔1 500米左右的地区可种植春麦、马铃薯(土豆)、大豆、燕麦等。海拔1 700~3 900米地带只能发展林、牧业。3 900米以上地区,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2005年,平均气温7.4℃,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33.8℃,年降水量182.9毫米,年总蒸发量1 926.7毫米,年总日照时数2 783.8小时,年蒸发量1 926.7毫米。   人口民族   2005年,呼图壁县域年末总户数71 422户,总人口(含驻县单位)208 421人,其中女101 760人,占总人口48.82%;少数民族人口47 062人,占总人口的22.58%;农村人口79 308人。其中,县属人口132 169人,少数民族46 052人。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情况为哈萨克族23 597人,占总人口的17.85%;回族15 160人,占总人口的11.47%;维吾尔族5 470人,占总人口的4.13%。人口出生率10.31‰,人口死亡率7.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7‰。   呼图壁县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壮族、藏族、撒拉族、苗族、朝鲜族、土族、布衣族、侗族、瑶族、彝族、白族、裕固族、黎族25个民族。   自然地理   水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表水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其中,呼图壁河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雀尔沟河年径流量3 000万立方米。大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4 000万立方米,小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红山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量2.6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总储量2.1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可供开采1.8亿立方米。有干渠35千米、支渠466千米、斗渠676.47千米、农渠1 088.37千米。   土地资源:呼图壁县土地总面积9 721平方千米,合972 100公顷。其耕地面积108 219.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13%;林地面积47 058.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84%;牧草地面积572 214.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8.86%;其它用地面积11 552.46公顷,园林地面积1 622.20公顷。   矿产资源:呼图壁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硫铁矿、砂金矿、碧玉矿、黄铁矿、磷矿、水晶矿、石灰岩矿、陶土矿等。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县境内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地区。   森林资源:呼图壁县森林资源由南部山区天然林、中部平原人工林、北部沙漠灌木林三部分组成。南部山区自然分布以天山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另有少量的落叶松、密叶杨、桦树、天山桦楸。灌木有山柳、忍冬、水荀、锦鸡儿、野蔷薇等。南部山区林业地总面积202 08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8 165.6公顷,有林地面积30 286.46公顷,占林地面积62.9%,疏林地面积5 106.6公顷,占林地面积10.6%,灌木林地面积9 036.40公顷,占林地面积18.8%,灌丛地2 165.20公顷,占林地面积4.5%,未成林造林面积56.60公顷,占林地面积0.1%,宜林地面积1 509.20公顷,占林地面积3.1%,苗圃地面积5公顷;森林总蓄积65万立方米。中部平原人工林地带林业用地面积31 427.18公顷,其中有林地5 538.94公顷,宜林地21 225.1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 096.09公顷,苗圃产地67公顷,活立木蓄积744 759立方米。北部沙漠主要分布梭梭、柽柳、沙拐枣、琵琶柴等灌木林,有少量的胡杨,总面积为95 376.1公顷。   野生动、植物资源:呼图壁县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主要植物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桦树、密叶杨、山杨、胡杨、准噶尔柳、天山桦楸、白梭梭、柽柳、沙枣、柳树、白腊、榆树;黄花苜蓿、珠芽蓼、狐茅、野葱、水芹菜、乌头、狼毒、大戟、荨麻、独活、薄荷、雀麦、骆驼刺等。此外,还生长着雪莲、贝母、防风、麻黄、元胡、冬花、甘草、锁阳、枸杞、苦豆子、大芸、大黄、党参、阿魏等上百种野生中药材。主要动物有马鹿、野山羊、北山羊、棕熊、鹅喉羚、野猪、狍子、雪豹、草兔、旱獭、云雀、燕子、绿头鸭、灰雁、高山雪鸡、隼、苍鹰、麻雀、乌鸦等野生动物。   经济发展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 95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 107万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84 088万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79 761万元,增长12.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3%、26.5%、25.2%。完成县属生产总值227 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3 938万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65 440万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67 815万元,增长11.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属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1.3%、28.8%、29.9%。   2005年,呼图壁县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完成161 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完成增加值93 93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1 130万元;林业产值1990万元;牧业产值71 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5.7%;渔业产值1 738万元。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44 395.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 413.4公顷,棉花播种面积22 454.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7.7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68 479吨,比上年增产15 553吨,其中小麦产量36 121吨,玉米产量30 454吨,棉花产量39 367吨,油料产量1 388吨,甜菜产量71 392吨,制酱番茄产量11 053吨。完成种植业总产值81 130万元,比上年增长6.3%。   林业生产坚持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成果。全年完成合格造林面积2 000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完成面积1 44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33.3公顷。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6.8万株。年末封沙育林面积达101 000公顷。   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71 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牲畜年末存栏头数达59.84万头(只),增长5%。年内牲畜出栏头数54.12万头(只),增长15.8%。全年牲畜饲养量113.96万头(只),增长9.9%。奶牛养殖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达115 896吨,增长12.8%。全县肉产量达25 802吨,增长12.1%。家禽出栏数315.01万只,增长52.1%,家禽饲养量达387.08万只,增长52.4%。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 450吨,比上年增长5.6%。   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其中,耕作机械19.26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1万千瓦。年末耕地总资源4.7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4.37万公顷,占耕地总资源的92.35%。   2005年,呼图壁县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整合力度,全方位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势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完成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7.9%。对县属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达成20.8%,拉动增速3.2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05年,呼图壁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0%,比2004年提高5.1个百分点。   2005年,呼图壁县消费品市场大幅升温。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4%。餐饮业、小型商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为呼图壁县亮点。由于受夜市消费和旅游业带动,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2%,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增长16.8%。县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4.3%,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由上年的6.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5个百分点。   2005年,呼图壁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2个,引进资金到位额达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6.9%。 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17.04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4亿元,比年初减少1.73亿元。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人数明显增加。全年共接待游客37.64万人,旅游收入8 5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21.5%。   交通通讯   2005年,呼图壁县交通运输业保持稳步增长,道路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先后完成了S201省道附属工程和五工台镇、二十里店镇连接段道路拓宽、园林北路、西市中路、昌华路西段改扩建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呼石路已完成投资1 840万元,投资780万元完成了二十里店联强公路建设工程。2005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27 227辆,比年初增加6 347辆,其中载客汽车1 273辆,增加493辆,载货汽车1 520辆,与年初持平,各种拖拉机11 131台,增加752台。   邮电通信稳步增长。2005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6 35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5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 209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6.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3部。互联网拨号上网户达3 400户,增加196户;移动电话用户2.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 982户。   行政区划   呼图壁县辖6个镇、2个民族乡:呼图壁镇、大丰镇、雀尔沟镇、廿里店镇、园户村镇、五工台镇、石梯子哈萨克民族乡、独山子哈萨克族乡。境内有:南山牧场、良种繁育场、干河子林场、塔勒得牧场、林场、种牛场、种畜场、一〇五团、一〇六团、一一一团、农六师芳草湖总场。县人民政府驻呼图壁镇。   呼图壁镇 代码:652323100 辖12个社区:熙景社区、水晶社区、游园社区、双龙社区、双园社区、双桥社区、美华社区、西河社区、西北社区、幸福社区、华安社区、清泉社区。   大丰镇 代码:65232310 辖1个社区、15个村委会:大丰社区、大土古里村、红柳塘村、红山村、十八户村、祁家湖村、树窝子村、高桥村、联丰村、七〇五村、林丰村、黑家塘村、三畦村、头畦西村、头畦东村、小河村。   雀尔沟镇 代码:652323102 辖1个社区、5个村委会:雀尔沟社区、雀尔沟村、霍斯铁列克村、克孜列塔斯村、西沟村、独山子村。   二十里店镇 代码:652323103 辖1个社区、6个村委会:二十里店社区、二十里店村、宁洲户村、小土古里村、东滩村、十四户村、四工村。   园户村镇 代码:652323104 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北园社区、园户村、上三工村、上二工村、和庄村、三工湖村、下三工村、大草滩村、十三户村、马场湖村。   五工台镇 代码:652323105 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河西社区、五工台村、大泉村、小泉村、西树窝子村、十户村、十九户村、中渠村、龙王庙村、乱山子村。   石梯子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3201 辖4个村委会:阿苇滩村、白杨河村、东沟村、霍斯托别克村。   独山子哈萨克族乡 代码:(缺) 辖8个村委会:独山子村、阿克萨依村、巴斯阿勒克村、萨尔塔克塔依村、喀拉墩村、加尔霍拉村、阿克拜提村、阿克希村。   南山牧场 代码:652323400   良种繁育场 代码:652323401   干河子林场 代码:652323402   塔勒德牧场 代码:652323403   呼图壁林场 代码:652323404   呼图壁种牛场 代码:652323405   兵团一〇五团 代码:652323520   兵团一〇六团 代码:652323521   兵团一一一团 代码:652323522   芳草湖总场 代码:652323523   历史沿革   1918年置县,县因河得名。《元史·西北地附录》称古塔巴。《西域同文志》作“胡图克拜”,为准语“吉祥”之意。一说为古代突厥语,有“寻求幸福”的含意。一说系蒙古语“多鬼的地方”之意。   两汉时为乌贪訾离国,后并入车师后国。唐属庭州和北庭都护府。宋属高昌回鹘国,元属别失八里。明属瓦剌,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乌鲁木齐西路军台,称呼图克拜台,后设营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洛克伦巡检,二十八年(1763年)改设呼图壁巡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筑景化城,为呼图壁巡检管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昌吉县,呼图壁属昌吉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巡检为县丞,设呼图壁分县。1913年撤销呼图壁分县,所辖区域悉归昌吉县管辖,1914年仍设呼图壁分县,置县佐,名为昌吉县分驻呼图壁县佐。1918年从昌吉县析置呼图壁县,属迪化道。1947年改名景化县,属迪化专区。1954年恢复原名,隶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后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呼图壁县辖4个镇、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0643人,其中:呼图壁镇 34980人、大丰镇 12242人、雀尔沟镇 13502人、二十里店镇 13888人、园户村乡 21155人、五工台乡 16771人、石梯子哈萨克民族乡 6548人、兵团105团场虚拟乡 10160人、兵团106团场虚拟乡 7733人、兵团111团场虚拟乡 5156人、兵团芳草湖总场虚拟乡 61017人、种牛场虚拟乡 7491人。    

玛纳斯县

  玛纳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昌吉州最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85°34′至86°43′,北纬43°28′至45°38′。东接呼图壁县、西邻石河子市,南与和静县为界,北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玛纳斯镇距石河子市15千米。全县总面积9154.48平方千米,总人口167012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族等19个民族。   邮编:832200 代码:652324 区号:0994 拼音:Manasi Xian   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地貌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南部山区与丘陵地、中部平原区、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酷热,昼夜温差大。   1995年,全县共有42622户、153278人。其中汉族126194人,占总人口的82.33%;哈萨克族16235人,占10.59%;维吾尔族4288人,占2.80%;回族5895人,占3.85%。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玛纳斯县南部为天山山区,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部为冲积扇平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为:山区平均50/170,平原区为150/200。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型:南部为天山山区和丘陵地,海拔在650米至5200米之间,是优良的夏牧场;中部为冲积平原区,海拔在350至650之间,是全县的粮产区;北部为沙漠区,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海拔在280米至400米之间,其沙漠中的湖滨沙地,部分已开垦成农田。〔山脉〕::县境内的山脉属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中段。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最高峰海拔5222.4米。高山冰川面积2909平方公里,有冰川80多条,其中冰川长3公里的就有5条,是天山第二大冰川区。冰川储水量72亿立方米,是玛纳斯河、塔西河的主要水源地。中山地区系森林草甸区,山体阴坡生长着大量云杉,草类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0%,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水系:有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河系。玛纳斯河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最后注入玛纳斯湖,全长324公里,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0744平方公里。玛纳斯河主要支流有芦草沟、大白杨沟、呼斯台郭勒、哈熊沟和清水河,汇水面积515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309万亩。塔西河全长100公里,年均径流量为2.3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6.14万亩。    ▲沙漠:境内的沙漠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在县境内的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约占沙漠总面积的10%。    ▲气候:玛纳斯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日照充足,干旱少雨等特点。年平均气温7.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4.4℃,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8.4℃,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37.4℃。:全年无霜期165-172天,最长达190天。年平均降水量173.3毫米,最大年份251.1毫米,最大日降水量34.5毫米。年均降雪量74.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7%。积雪深度约15-25厘米,最大年降雪量深度33厘米。全年多东风,在6-7月转为西风,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    ▲土壤:玛纳斯县的土壤共分7个类型,即灌淤土、潮土、灰漠土、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盐土。七个土壤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域:灌淤土,在全县灌溉农区均有分布,是玛纳斯的基本农田,面积达236227亩。潮土,分布于玛纳斯县中部冲积扇北缘与河漫滩等地形低洼处,当地群众称之为“下潮地”。灰漠土,主要分布在玛纳斯河、塔西河两河冲积扇中部和上部。栗钙土、棕钙土,是半干旱草原地区形成的热带性土壤,分布在县南部前山丘陵地区,其中前山丘陵地区的南半部主要为栗钙土。风沙土,分布于北五岔乡、六户地乡北部及准噶尔盆地的腹地,属于古玛纳斯盆地的一部分。盐土,是玛纳斯县平原地区分布最广的荒地土壤,常与耕作土壤形成复区,面积为392832.5亩。   物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煤、黄铁、铜、银、黄金、铂、碧玉、冰洲石、石灰石、石英、长石、紫砂土、盐等。初步探明,煤储量9亿吨,焦煤8592吨,黄铁矿33.65万吨,紫砂土60.09万吨,盐1万吨,铜1000吨,砷3000吨。碧玉,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开采,闻名全国。其黄金生产居全州之首。   △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雪豹、熊、野驴、狼、跑鹿、黄羊、野猪、野兔、狐狸、旱獭、松鼠、雪鸡、鹰、班鸠、等数10种。药用植物有210种,其中分布在山区182种,平原区189种。珠茅蓼、野葱、水芹菜、荠菜等可作蔬菜食用;乌头、狼毒、大戟、白头翁等可制农药;蔷薇、白榆等可炼胶;荨麻、冰草、独话、柴胡、小叶薄荷可提取芳香油。历史上,玛纳斯是西北地区三大药材集散地之一,所产贝母为大宗,产量多,质量好,远销国内外。黄芪品种多,分布广。常用及名贵药材有甘草、大荔子、锁阳、红花、大云、鹿茸等。每年收购药材约50个品种,3万公斤左右。   △全县林木品种有104种。主要有杨柳科、榆科、杉科、藜科、柽柳科、蔷薇科、忍冬科等种类。   文物胜迹   △玛纳斯破城子遗址::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处。据《中国名胜辞典》记载,为唐朝所建,毁于清代初。遗址内有许多铜、铁、石、陶器制品。出土的陶器中,有的完整无损。近几年来,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即将夷为平地。塔西河古堡遗址::位于县城东十六公里。相传为唐朝建的城。毁于清初。遗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65年尚存残垣断壁200余米。现仅存一座6米高的烽燧,居故城东门。   △塔西河破城子遗址::位于县城东16公里。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有东西二门,东门50米处有一座4米见方的烽燧,高6米。清代,此地曾居住百姓百余户,为千总领地。史籍中有“小北京”之称。毁于清同治年间。西营古城群遗址::位于县城北60余公里处。这里共建有城堡4座,即马桥城、西营城、东古城、野马城,均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所建。系赵兴体率民团,为抗击沙俄与阿古柏侵略者所建。   △大疙瘩:位于县城西约1公里处。系古代接送官亭。土埠高10米。旧时,土埠上筑有庙宇。玛纳斯县有句“凤凰城”的谚语,大疙瘩谓凤凰之首。陕西会馆::坐落在县医院院内。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筑面积275平方米。会馆长25米,宽11米,高7米,砖木结构,庙宇模式。其造型美观,前檐及室内墙壁上饰有壁画、图案等。“文化革命”中,该馆遭到破坏,墙饰无存。   行政区划   玛纳斯县辖7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玛纳斯镇、乐土驿镇、包家店镇、凉州户镇、北五岔镇、六户地镇、兰州湾镇、广东地乡、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塔西河哈萨克族乡、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境内有:玛纳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园艺场、玛纳斯平原林场、农科院玛纳斯试验站、农六师新湖农场、农八师一四七团场、农八师一四八团场、农八师一四九团场、农八师一五〇团场。县人民政府驻玛纳斯镇。   玛纳斯镇    代码:652324100 辖11个社区、13个村委会:凤城社区、新街社区、西关社区、康宁社区、西北社区、园林社区、北城社区、南城社区、北园社区、光明社区、东关社区、头工村、南园子村、楼南村、北园子村、上二工村、王家庄村、杨家庄村、三工庙村、三丹户村、上三工村、二工村、草滩村、腰庄子村。 原:头工乡(代码:652324200) 辖13个村委会:南园子村、楼南村、北园子村、上二工村、上三工村、头工村、王庄村、杨庄村、三工庙村、山丹户村、二工村、草滩村、腰庄村。   乐土驿镇    代码:652324101 辖18个村委会:乐土驿村、周家庄村、郑家庄村、张家庄村、梁家庄村、东湾村、黑梁村、柳树庄村、朱家庄村、东馆子地村、文家庄村、梧桐树村、下庄子村、上庄子村、东梁村、赵家庄村、焦家庄村、白杨树庄村。   包家店镇    代码:652324102 辖22个村委会:包家店村、皇工村、石家庄村、北渠村、黑梁湾村、胡家庄村、孙家湾村、马家庄村、孙家庄村、塔西河村、罗家庄村、孟家庄村、小罗家庄村、西戈壁村、梁家庄村、冬麦地村、柴场村、楼庄子村、油坊庄村、前哨村、左哨村、牧业村。   凉州户镇    代码:652324103 辖9个村委会:五圣宫村、庄浪户村、东凉州户村、西凉州户村、太阳庙村、黑梁村、吕家庄村、丰益工村、新渠村。   六户地镇    代码:652324105 辖16个村委会:六户地村、窦家庄村、高家渠村、梁干村、沙门子村、土炮营村、杨家庄村、老枯沟村、三岔坪村、新渠口村、陈家渠村、周家庄村、闯田地村、沙路口村、黄家庄村、鸭洼坑村。   北五岔镇    代码:652324104 辖21个村委会:大庙村、石家庄村、浪湾村、凉州户村、庙沟渠村、西沟村、荒公地村、党家庄村、东朱家团庄村、油坊庄村、四歧村、吕家庄村、东吕家庄村、黑沙窝村、西魏家场村、东魏家场村、三岔口村、西沙窝道村、田家井村、新渠口村、红柳坑村。   兰州湾镇    代码:652324106 辖18个村委会:头道树窝子村、兰州湾村、大疙瘩村、下兰州湾村、王家庄村、二道树窝子村、八家户村、下八家户村、夹河子村、张家水磨村、秦家庄村、头阜梁村、何家庄村、十里墩村、拱拜村、下桥子村、大湾子村、四阜庄村。   广东地乡    代码:652324201 辖13个村委会:西广东地村、袁家湖村、袁家庄村、新湖坪村、硝区湾村、李家庄村、苇沟村、苇坝村、六阜河村、小海子村、三棵树村、马场湖村、下马场湖村。   清水河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2 辖9个村委会:贝母房子村、牙湖村、团庄村、萨尔阿德尔村、乔亚巴斯陶村、库尔阿根村、坎苏瓦特村、芦草沟村、红坑村。   塔西河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3 辖7个村委会:黄台子村、西凉户村、加老得村、红沙湾村、石门子村、东支渠村、上草滩村。   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4204 辖6个村委会:旱卡子滩村、加尔苏瓦提村、石灰窑子村、头渠村、头墩台子村、东岸村。   历史沿革   县名因玛纳斯河而得名。玛纳斯一名,始见于《元史·耶律希亮传》称作“马纳思河”,清《西域图志》作“玛纳斯郭勒”。据《西域水道记》,玛纳斯系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岸有巡逻土兵而得名。   汉代为乌贪訾离国。隋为西突厥地,唐隶北庭都护府。宋属高昌回鹘。明属瓦剌。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乾隆二十八(1763年)筑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年)置绥来县丞,四十三年(1778年)置绥来县,属迪化州,县治由绥来堡迁康吉城。清光绪十年(1884年)康吉和绥宁二城筑墙连为一体,称绥来城,县治由原康吉移至原绥宁,隶属迪化府。1914年隶迪化道,1943年隶迪化专员公署,1950年属迪化专区。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玛纳斯县辖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玛纳斯镇、北五岔镇、六户地镇、凉州户镇、包家店镇、乐土驿镇、头工乡、广东地乡、兰州湾乡、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塔西河哈萨克族乡、旱卡子滩哈萨克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0533人,其中:玛纳斯镇 30576人、乐土驿镇 10784人、包家店镇 16360人、凉州户镇 6485人、北五岔镇 7672人、六户地镇 6682人、头工乡 13221人、广东地乡 6137人、兰州湾乡 13160人、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 7505人、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 4764人、旱卡滩哈萨克民族乡 4426人、玛纳斯火力电厂虚拟镇 3770人、县园艺场虚拟乡 2790人、兵团新湖农场虚拟乡 36201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奇台县

   [位置面积] 奇台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地处东经89°13′—91°22′, 北纬43°25′—45°29′。东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邻, 南与吐鲁番县交界, 西连吉木萨尔县, 北接富蕴县、清河县, 东北部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县境东西横距40— 150公里, 南北纵距 250公里, 面积2006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奇台县汉为车师后国。三国时, 蠕蠕国。晋为铁勒。突厥部唐贞观十四年 (640) 设薄类县, 为庭州所辖。宋辽、金时 (960—1279) , 为辽部落领地。元代隶属别失里元帅府。明初为回鹘五城之地, 属瓦剌部; 永乐十六 ( 1418)年后, 为准噶尔游牧地区。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设奇台县, 属迪化州。民国初期, 先后属新疆省或迪化州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隶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划为昌吉回族自州管辖。   [行政区划] 奇台县1995年县辖 3镇12乡, 有11个居民委员会, 92个村民委员会。3镇是: 奇台镇、老奇台镇、半截沟镇。12个乡是古城乡、西北湾乡、 西地乡、坎尔孜乡、三个庄子乡、七户乡、碧流河乡、吉布库乡、东湾乡和五场乡、乔仁哈萨克民族乡、塔塔尔民族乡。另外县境内驻有兵团农六师5个农牧团场。   [人口民族] 1995年全县总户数为57695户, 人口220866人。全县有21个民族, 其中汉族171740人, 占总人口的77.76%;回族10874人, 占总人口的4.92%; 维吾尔族15096人,占总人口的6.83%; 哈萨克族19315人,占总人口的8.75%。   自然条件   [地形] 南依天山, 北部是北塔山。地势南北高, 中间低, 呈马鞍形状。有高山、丘陵、平原、沙漠多种地貌。最高点为南部无外名山山峰, 海拔4014米。最低点为北部盆地中心丘河, 海拔506米;北部是荒漠, 将军戈壁横卧其间; 中部是天山冲积层平原。   [山脉] 县境南部是天山山脉, 东西走向。其间有萨尔勒达板、照壁山、马鞍山、宋家渠、分水岭等山系。主峰无名山, 海拔4014米。山地等高线1600米。县境北部有北塔山, 属阿尔泰山山系, 东南走向。主峰阿同敖包, 海拔3290米, 山地等高线在2000米以上。   [水系] 县内有12条河流, 较大的有开垦河、中葛根河、碧流河、吉布河、达板河。其中开垦河积水面积 500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 是全县最大的河。天山冲击扇以下的泉水溢出带, 有水磨河、小屯河、东地河、西地河、八家户河。全县河水年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   [气候] 奇台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5.5℃。七月平均气温22.6℃, 极端最高气温39℃, 一月平均气温 -18.9℃, 极端最低气温 -37.3℃。年平均相对湿度60%。风向平时盛行南风, 灾害性天气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 12级, 年平均风速 2.9米/秒。无霜期年平均 153天 (从4月下旬到10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269。4毫米。   [土壤] 全县有11种土类。   黑钙土: 分布在中山地带, 占总面积 2.2%。栗钙土: 分布在中地山及丘陵, 占总面积1.3%。灰莫土: 分布在平原, 占总面积的29.6%。潮土: 分布在平原井灌区, 占总面积 5.3%。灌耕土: 分布在平原井灌区, 占总面积 6.6%。草甸土: 分布在盐湖, 占总面积1.8%。沼泽土: 分布在湖滩, 占总面积43%。盐土 : 分布在平原井灌区, 占总面积 6%。风沙土: 分布在沙漠边缘, 占总面积 0.8%。砾石土: 分布在沙漠壁, 占总面积 3.3%。   物产资源   [资源] 有煤、石墨、食盐、芒硝、石灰石、金、银、水晶、铅、铁等矿产资源。北山煤窑在将军壁, 这里盛产无烟煤, 清代就已开采。预测储量62.5亿吨, 现年产无烟煤10万吨以上。石墨在苏吉泉一带地区, 储量 550万吨。盐池分布在东北   沙漠边缘, 面积 5平方公里, 年产1000余吨。芒硝分布在北沙窝南缘, 储量 262万吨。石灰石产于开垦河口上游, 储量 200亿吨, 最大厚度为 100米。野生中药材有300多种。山区有云杉、新疆落叶松、桦树。动物有雪豹、雪鸡、狼、大头羊、鹅喉羚、野驴等。   文物胜迹   汉疏勒城遗址 在县城南60公里的麻沟梁。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前后, 是戊已校尉耿恭守城部队在击匈奴人攻城时凿的水井。城内还发现许多汉云纹瓦、筒, 以及钵、瓮、缸等文物。   唐薄类城遗址 今称唐朝墩古城。在县城东北角。唐贞观十四年设薄类县治时所建 , 占地 17480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 城内还矗立玉皇阁一座。近两年, 在城内发现大型柱基。故城还遗留有残垣断壁。   东地庙 在县城东部东城河岸, 距县城20公里。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为关帝、城隍、娘娘祭祀之守。现存有画壁、神堂, 寺院里有百年古榆一株,胸围3.7米。   清真大寺 在奇台县城北皇渠彼岸。建成于1924年, 是当地伊斯兰教徒的礼拜寺。该寺的建筑结构造型系仿照喀什清真寺的艺术特点所建, 是奇台县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诺敏风城 又名“魔鬼城”。在县城北部将军戈壁西北40公里的卡拉麦里山地。面积近百平方公里, 比准噶尔西部最早发现的“魔鬼城”大 7倍。诺敏风城属雅丹地貌, 这里经长期风蚀, 形成许多楼阁城堡、殿塔宫阙, 以及虎、狮、驼骆、蘑菇等栩栩如生的奇特景物, 还有飘渺的湖泊、森林、汽车幻景。每当刮大风时, “古城堡”里叫声凄历, 风声呼啸, 黄沙弥漫, 令人生畏, 故名“魔鬼城”。   恐龙沟 新发现在奇台县内的恐龙沟,中央三台对整个挖掘过程进行了现场直播,位于县城东部190多公里处,在里面发现了世界第二大的食草性恐龙化石(略次于在美国发现的长34米的地震龙)。   硅化木 独特的气候使得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物产:硅化木。硅化木是树木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水份,从而不会腐烂,再经过千万年的变化,最后成为化石。在奇台县政府前有一块树形硅化木重近百吨。   行政区划   奇台县辖6个镇、6个乡、3个民族乡:奇台镇、老奇台镇、半截沟镇、吉布库镇、东湾镇、西地镇、碧流河乡、西北湾乡、坎尔孜乡、五马场哈萨克族乡、古城乡、乔仁哈萨克族乡、七户乡、三个庄子乡、大泉塔塔尔族乡。境内有:兵团一〇八团、兵团一〇九团、兵团一一〇团、兵团奇台农场、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县人民政府驻奇台镇。   奇台镇 代码:652325100 辖10个社区、1个村委会:果果潍社区、马王庙社区、北斗宫社区、老满城社区、犁铧尖社区、唐朝墩社区、三清宫社区、东关社区、城隍庙社区、水磨河社区、南湖牧业村。   老奇台镇 代码:652325101 辖5个村委会:牛王宫村、双大门村、洪水坝村、二畦村、榆树沟村。   半截沟镇 代码: 辖11个村委会:半截沟村、中葛根村、营盘滩村、新户梁村、川坝村、麻沟梁村、小水山村、老葛根村、腰站子村、大庄子村、石河子牧场村。   吉布库镇 代码:652325103 辖12个村委会:华侨村、上堡子村、涨坝村、达板河村、戈壁村、三十户村、天河村、吉布库牧业村、达板河村、南湖村、二马场村、西槽子村。   东湾镇 代码:652325104 辖5个村委会:中渠村、墒户村、根葛尔村、白杨河村、大泉村。   西地镇 代码:652325105 辖7个村委会:西地村、桥子村、东地村、旱沟村、沙山子村、小渠子村、条湖村。   碧流河乡 代码: 辖7个村委会:皇宫村、塘坊门村、南沟村、洞子沟村、永丰渠村、西戈壁村、东戈壁村。   西北湾乡 代码:652325201 辖9个村委会:北湾村、头屯村、二屯村、三屯村、小屯村、西湾村、柳树河子村、菜园子村、牧场村。   坎尔孜乡 代码:652325202 辖7个村委会:西一村、西二村、西三村、林场村、华侨村、东二村、东三村。   七户乡 代码:652325206 辖5个村委会:七户村、平顶村、东塘村、屯庄梁村、八户村。   三个庄子乡 代码:652325207 辖6个村委会:三个庄子村、青年村、土园仓村、双涝坝村、东城河村、马莲滩村。   古城乡 代码:652325204 辖11个村委会:古城二村、古城一村、果园一村、果园二村、果园三村、八家户一村、八家户二村、八家户三村、八家户四村、八家户五村、八家户六村。   五马场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5203 辖12个村委会:阿合什呼拉克村、青海村、牧业六村、社营村、团结村、沙梁子一村、沙梁子二村、农三村、农四村、农五村、农六村、农七村。   乔仁哈萨克族乡 代码:652325205 辖2个村委会:乔仁村、蒙根布哈村。   大泉塔塔尔族乡 代码:652325208 辖7个村委会:烧房沟村、黑沟村、大泉湖村、大沟村、马莲滩村、牛毛泉子村、农业七村。   兵团一〇八团 代码:652325500   兵团一〇九团 代码:652325501   兵团一一〇团 代码:652325502   兵团奇台农场 代码:652325503   农六师北塔山牧场 代码:652325504   

吉木萨尔县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88°30′-89°30′,北纬43°30′-45°30′。东邻奇台县,西与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麦里岭和富蕴相连,南以博格达山分水岭同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为界。县城吉木萨尔镇。全县总面积8169.86平方千米,总人口132577人(2003年)。有汉族、回、哈、维吾尔、蒙等13个民族。   邮编:831700 代码:652326 区号:0994 拼音:Jimusa"er Xian   吉木萨尔县下辖五乡四镇,总人口13.2 万人,有汉、回、哈、维、蒙等13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9 %。全县现有中小学14所,初级中学2所(含1所民办学校),高中1所,小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全县中小学在校生11675人,其中小学生7492 人,初中生4183人,高中生2539人。全县在职教师1614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842人,初中专任教师416人。全县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9 所,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55所。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昌吉州最东部,天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89°51′-92°19′,北纬43°34′-45°15′。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倚天山与鄯善县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达150千米。全县总面积17700平方千米,总人口86344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等13个民族。   邮编:831900 代码:652327 区号:0994 拼音:Mulei Hasake ZizhiXian   【行政区划】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木垒镇、西吉尔镇、东城镇、英格堡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博斯坦乡。境内有:良种场、克热克库都克牧场。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   木垒镇    代码:652328100 辖8个社区: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第四社区、第五社区、第六社区、第七社区、第八社区。   西吉尔镇    代码:652328101 辖4个村委会:西吉尔村、水磨沟村、屯庄村、果树园子村。   东城镇    代码:652328102 辖7个村委会:沈家沟村、东城口村、四道沟村、孙家沟村、鸡心梁村、东城村、黑山头村。   英格堡乡    代码:652328200 辖7个村委会:英格堡村、街街子村、马场窝子村、庙尔沟村、菜籽沟村、王家庄子村、月亮地村。   照壁山乡    代码:652328201 辖11个村委会:平顶山村、双湾村、河坝沿村、城关村、头道沟村、南闸村、北闸村、照壁山村、阿拉苏村、周家塘村、霍斯阔拉村。   新户乡    代码:652328202 辖5个村委会:新户村、头畦村、三畦村、霍斯章村、新沟村。   雀仁乡    代码:652328203 辖6个村委会:雀仁村、五棵树村、正格勒得村、河东村、托尔阿尕什村、乌克勒别依特村。   白杨河乡    代码:652328204 辖7个村委会:东村、西村、羊头泉子村、下泉村、一碗泉村、铁热斯阿尔克村、西泉村。   大石头乡    代码:652328205 辖5个村委会:大石头村、朱散得村、阿克达拉村、拜格卓勒村、克孜勒加尔塔斯村。   博斯塘乡    代码:652328207 辖5个村委会:博斯塘村、三个泉子村、阿克卓勒村、克日安托别村、依尔喀巴克村。   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    代码:652328206 辖3个村委会:大南沟村、阿巴喀巴克村、东沟村。   【历史沿革】   “木垒”一词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   古为蒲类后国,唐代设蒲类县,清代定名为穆垒,隶属奇台县,1930年建木垒河县,1954年设木垒哈萨克自治区,1955年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1981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木垒镇、西吉尔镇、英格堡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东城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博斯坦乡。   2000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817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木垒镇 17246 西吉尔镇 6730 东城镇 12103 英格堡乡 6191 照壁山乡 8054 新户乡 7019 雀仁乡 4877 白杨河乡 2518 大石头乡 7037 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 2645 博斯塘乡 3752。   【水文地理】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形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状盆地。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区,峰峦连绵;东北部山区,地势平缓;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有6条山溪性河流,地表水资源量2.88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1.34亿立方米。有英格堡河、水磨沟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6条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沟、泉等。   【气候特点】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0℃,极端最高气温36.9℃,极端最低气温-31.8℃。年平均日照时数3 080.6小时,≥10℃的积温2 526.5℃,无霜期 143天。年平均降水量292.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 181.4毫米。   【经济状况】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半农半牧县。现有耕地3.l万公顷(47万亩)、森林9..77万公顷(146.55万亩)、草场140.85 万公顷(2 112.75万亩),还有宜农荒地3.13万公顷(47万亩)、宜林荒地4.35万公顷(65万亩)。农产品有小麦、豌豆、玉米、油料、蔬菜等,特产有天山白豌豆和马铃薯。牲畜有绵羊、绒山羊、牛、马、骆驼、猪等,特产有羊毛和白山羊绒、驼绒。工业以畜产品加工和天山白豌豆为原料的加工业为主。 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野驴、盘羊、马鹿、北山羊、大鸨、棕熊、鹅喉羚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雪莲、紫花贝母、肉苁蓉、紫草、甘草、秦艺、柴胡、党参、木通、麻黄等。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煤、盐、沸石、石英岩、铜、石灰石、芒硝等。   【名胜古迹】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文化遗迹有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和唐代独山守捉城、古代传递军情的烽隧、博斯塘岩画群等,风景名胜有原始胡杨林、硅化木群、鸣沙山等。   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木垒县城东北130公里处,起于戈壁砾石地面,相对高度可达100米,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鸣沙山的沙鸣是一大特色,只要沙粒顺沙大面积滑动,便会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这种声音响度大,传播远,颇具节奏,恰如战斗机群低空作业,由远至近,由近至远,声音雄亮,经久不息。神奇的是人滑下后留的痕迹马上就会复原。据专家考证,木垒的鸣沙山是我国目前探知的最响的鸣沙山。   原始胡杨林    距离木垒县城东北150公里处,在—个被汉族人称为“梧桐窝子”,哈萨克族人称为“玉托朗格”(意为毡房似的胡杨林)的地方。   胡杨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初发现后经科学家初步考察,认定这是上古时期就有的原始胡杨群落的遗址,距今已有6500万年。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树”的美称。   喀依纳尔泉(翻滚泉)    在木垒县东北120公里处的沙海中有一片翠绿的芦苇,苇丛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诗人称她“月亮泉”,哈语名字叫“喀依纳尔”,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该泉水冒出地面时,似水沸之状,故有此名。翻滚的积水呈圆形,犹如一轮满月,面积约10平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从泉底向外喷涌而出,泉底纯净的青沙不断被冲成变幻无穷的花样。时而荷花朵朵、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微波荡漾,四个泉眼喷水弄沙,在阳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犹如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四道沟厚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    位于木垒县东城镇四道沟村,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距今2400——30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出土,100余件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祖,作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人丁兴旺。   四道沟遗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经过科学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有保护界碑,木垒县博物馆保存有遗址出土文物。   霍加铁木尔麻扎(霍加墓)    霍加铁水尔麻扎位于东天山北麓,平均海拔1828米,距县城35公里。距木垒县博斯坦乡萨克色尔村东约7.5公里.坐落在西北夹角的山头上。东面是一条南北向的深沟,沟内植物繁茂,溪水潺潺。两座墓葬相距20余米,MI在地表用片石砌筑成一个高约30厘米的“T”字形台基,麻扎坐落在基石上,分前后室。前室为一个过厅,后室棺木靠后墙纵向放置于地面,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布。后室用红砖瓦砌筑,顶为穹顶。M2用片石砌成,门为木框架,顶部亦有穹顶,其它布局同MI相同。传说M1墓为铁木尔汗,M2为其妹艾贤木汗。清中叶回族人在此盖有守墓的房子,以后,维吾尔族也在此修建了守墓房。   岩画    在木垒县境内的群山中发现的岩画较多。在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城镇鸡心梁牧业村山中,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鹿场山中,白杨河乡山中和该乡芦塘沟村山中,博斯坦牧场的霍加木沟,大石头乡乌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画,分布很广。博斯坦岩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岩画中有大量动物图案,狩猎,放牧场面,还有祭祀、舞蹈、人物肖像。生动地反应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   龙王庙水库    龙王庙水库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公里处,属拦河水库,拦河大坝的上坝为砂壳粘土心墙坝,坝高42来,长1100米,顶宽5米,总库容1400万立方米。   该水库位于木垒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养鱼及旅游的中型调节水库。1958年始建,1998年经四次续建和改建而达到现在的规模。水库四周绿化面积达125亩,水库现有餐厅、娱乐厅以及水上活动的小型快艇等设施,开展度假休闲和钓鱼等旅游活动。   石人于沟    石人子沟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8公里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沟蒙语为夏干布特,在木垒河的上游。河段呈东西向,长13公里,河谷宽350米。河段南岸有众多支流汇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对较缓,约15—20度,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飞舞,当地人称夏干布特,“夏干”蒙语意为白色,“布特”即一丛之意。而石人子沟之名则因沟口有一块高约2米,状如人形的石头而得名。据考证它是鹿石,是古代游牧民族划分草场的标记,上面刻有部落印记。   景区地处于天山北坡的山寒地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带,年均温o—3℃,最热月均温9—15℃,年降水量500—1600毫米。景区内常见野生动物以森林鸟类、马鹿、袍子、野猪为主,偶见棕熊、雪豹行活动踪迹。木垒县林场已在该景区投资兴建了石人子森林公园度假村。   马圈湾草原    马圈湾草原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8公里处。草原地处木垒河支流南沟河上游北岸山间一低洼地中,东西长约65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0.3平方米。草原四面环山,中间低洼平坦,颇似牲畜囤,因此而得名马圈湾。该草原属山地寒温带草甸草原,草层高45—60厘米,盖度约60—90%。主要植物种类有早熟禾、苔草、狐茅、车前草、野火球、蒲公英、糙苏、老鹳草及唐松草等。地洼地的西边有几眼小泉出露,可供用水。   木垒县民族博铀馆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位于县城新建西路,创建于1987年,主展厅以时间为引线,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0余件。所属文物特色显著,其中以早期社会、民风民俗、表现草原游牧文化的文物最具有代表性。早期社会的文物有石祖、石锄、圆孔器、骨针、骨梳、骨锥等;民风民俗文物有哈萨克木桶、马鞍、花帽、三弦、冬不拉等;表现草原游牧文化的有青铜、草原石人、突厥石印等。展厅内还展有自先秦至明清的其它各类文物。   破城子遗址    破城子遗址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公里的木垒河水库东北边,属公元七世纪盛唐时期蒲类后国在木垒修建的一座小城镇,占地面积约224800平方米,1987年3月木垒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2月9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玛纳斯县特产大全




玛纳斯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