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天水 >> 甘谷县

甘谷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甘谷县谷歌卫星地图)


甘谷县简介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地理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经济发展
  农业
  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著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畜牧业
  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广袤的天然次生林和草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发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佑安制动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丰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建筑业整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效益显著。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丰富的石灰石为甘谷县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渭水峪高品位的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已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
  甘谷交通十分便利,渭河北有陇海铁路东西延伸,境内有两个车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有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以316国道、秦甘、麦甘、通甘四条交通大动脉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天定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竣工将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商贸流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异常活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的各类集贸商场共44处。大型购物超市有三保时代购物广场、万家福购物广场、华东超市、金胜电力超市等,群众购物十分方便。
  甘谷为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9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3所,教职工5634人,在校学生1381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二00七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29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611人,病床547余张;村级医疗点608个,医疗人员670人,医疗设施完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旅游景点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甘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OO七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0.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88元,财政收入77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5.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6.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2亿元。
  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崇文尚武,重教兴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为全国县制肇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基地县、全国辣椒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开心果中国繁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大唐甘谷发电厂的投产运营、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项目的实施以及天定高速公路(甘谷段)的开工建设,必将对甘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前方风景如画,未来岁月如歌。热情友好的甘谷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甘谷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伏羌县
  古冀戎地,秦置冀县,后魏改置当亭县,北周改曰冀城,寻省入黄瓜县,隋改黄瓜县曰冀城,唐改置伏羌县,后没于吐蕃,宋置伏羌寨,升为伏羌城,元升为县,清属甘肃巩昌府,今属甘肃渭川道。
  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甘谷县天门山 
  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1.2万人 1572平方公里 620523 741000 0938 查看 甘谷县谷歌卫星地图

甘谷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大像山镇 0 0 康庄社区 富强社区 西关社区 东关社区 高桥村 北关村 新庄村 西关村 南街村 东关村 模范村 杨场村 五里铺村 沙石坡村 北街村 白云村 杨赵村 马鞍山村 史家村 王家村 樊家村 李家村 狄家村 张家井村 黄家村 艾家村 土堆村 二十铺村 马务沟村 油墨社区 查看 大像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磐安镇 约8万人 ·甘谷县旅游·甘谷县特产·甘谷县十大特产·甘谷县十景·甘谷县 磐安社区 东卜峪村 尉家沟村 张家沟村 刘家墩村 毛家坪村 西街村 北街村 东街村 南街村 大庄村 新庄村 东堡村 谢家坪村 李家坪村 裴家坪村 五甲坪村 四十铺村 玉皇殿村 燕家村 石家村 东坪村 汪家庄村 杨家庄村 三十铺村 东崖村 土寨村 严家庄村 李家窑村 十甲坪村 北坡寺村 原家庄村 候家山村 南坡寺村 洪家湾村 山庄村 毛家河村 张家窑村 张家山村 郭家山村 榆林坪村 莫周兰村 甄家庄村 尉家庄村 田家庄村 石沟村 新窑村 董家坪村 庄儿沟村 好梢科村 西坪村 马家滩村 潘家山村 查看 磐安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兴镇 0 129.4平方公里 姚庄社区 甘摩社区 椿树坪村 韩家墩村 苟家庄村 马家磨村 移家庄村 崔家村 魏家村 王家村 崖湾村 雒家村 五家村 头家村 七家村 令家村 姚家村 谢家村 永安村 磐石村 皂角树村 史家坪村 柏林沟村 柏林峪村 牛坪村 衡坪村 候家沟村 罗家坪村 姚家沟村 阳屲村 芦家山村 孙家坪村 半屲村 康家滩村 渭水峪村 蔡家寺村 小王家村 三合村 坡下王村 十甲村 查看 新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安远镇 0 0 王马村 巩川村 韩家湾村 厚坪村 河湾村 史川村 王台村 蒋山村 后川沟村 大城村 西城村 南城村 北城村 董川村 任山村 沙滩村 店子村 王窑村 石方咀村 菜子山村 黄鹤村 苏家沟村 安家坡村 阳屲寺村 麻池窑村 北川村 李家堡村 山庄川村 何家坪村 阳赛村 何山村 老庄村 庙滩村 马坪村 阳坡村 阴坡村 安远社区 查看 安远镇谷歌卫星地图
六峰镇 0 25.9平方公里 川子村 在城王村 巩家庄村 中洲村 总门村 苍耳王村 六峰村 新庄村 蒋家寺村 张家庄村 石滩村 牛家庄村 觉皇寺村 麦堆坪村 金坪村 白家窑村 巩家窑村 铁坡山村 红崖沟村 蒋家坪村 黑窑村 蒋家窑村 张家窑村 武家湾村 程家窑村 半沟村 李家坪村 黄家窑村 姜家庄村 六峰社区 查看 六峰镇谷歌卫星地图
金山镇 0 108.8平方公里 半山村 二家坪村 魏家山村 移家湾村 常家庙村 七家山村 蒲家山村 张家岔村 张家沟村 邓家咀村 颉家山村 下店子村 郑家山村 王家山村 二家湾村 段家沟村 田家山村 水家岔村 米谷川村 苏家山村 红岘村 金山村 王家局村 谢家川子村 刘家山村 谢家湾村 吕家湾村 上滩子村 刘家沟村 下山庄村 查看 金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庄镇 约1.99万人 107平方公里 大庄村 杨家坡村 付家河村 小庄村 王家河村 朱权村 席家局村 芦家湾村 巩家山村 魏家峡村 蔺家村 松树岔村 碌碡滩村 小河口村 城子村 苍王山村 席家沟村 苏家湾村 查看 大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石镇 0 0 王川村 马川村 麻坪村 李湾村 水滩村 曲坪村 丁窑村 咸川村 黄坪村 梨沟村 大石村 中庄村 温岘村 马窑村 赵坡村 贯寺村 牛川村 河南村 武山村 下山村 榆川村 李川村 王湾村 南山村 北山村 查看 大石镇谷歌卫星地图
礼辛镇 约1.9万人 120平方公里 寨子村 陈庄村 上街村 下街村 尉坪村 徐坡村 董岘村 柏林村 贾山村 水泉湾村 冯山村 石岘村 上窑村 高湾村 倪山村 马坡村 董渠村 杨湾村 河沟村 李门村 查看 礼辛镇谷歌卫星地图
八里湾镇 0 101.3平方公里 魏家岔村 上坪村 马家岘村 红土坡村 嘴头村 冯坡村 阴湾村 张家庄村 马耳峪村 中岔村 金岘村 八里湾村 赵家湾村 寨子山村 谢家局村 谢家沟村 椿树岘村 唐家湾村 徐家岔村 张家坪村 大塔坪村 上岔村 王家沟村 金家湾村 杨家沟村 城峪沟村 陡湾村 查看 八里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坪镇 约1.6万人 116平方公里 石坪村 董堡村 上硬王村 湾儿河村 石沟村 柴家湾村 马家湾村 冯寨村 燕珍村 颉刘家村 莲花台村 海子湾村 四方咀村 陈家湾村 郭家湾村 马家河村 朱阳山村 马家山村 红凡沟村 姚家山村 鸡毛峡村 查看 西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古坡镇 约1万人 133平方公里 古坡村 麻岔子村 大卜峪村 大坪村 杨家坪村 深岘子村 樊家寺村 店子村 上店子村 沟门村 羌甘峪村 瓦泉峪村 查看 古坡镇谷歌卫星地图
武家河镇 0 76.03平方公里 石家大山村 艾家坪村 秦家湾村 石庙咀村 黑下沟村 武家河村 武家堡村 元高山村 王家窑村 姚家湾村 秦家坪村 吕家岘村 关家庄村 杨河村 尚家山村 周元坪村 格板峪村 查看 武家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谢家湾乡 约2.2万人 90.4平方公里 西庄村 东庄村 丁家沟村 阳山村 勿铺岘村 白家局村 韩窑村 马家沟村 西崖村 鲜家坪村 赵家窑村 马窑村 刘家河湾村 麻柳湾村 李家沟村 张家沟村 年家湾村 谢家湾村 地二湾村 山庄村 大坪村 永丰村 汪坪村 自坪村 转地村 沟滩村 查看 谢家湾乡谷歌卫星地图
白家湾乡 约2万人 63.9平方公里 马儿湾村 梁家庄村 新庄村 廉家庄村 宋家岔村 康家坪村 三十铺村 斜坡村 尹家湾村 刘家湾村 白家湾村 苟家岘村 河沟村 宋家庄村 李家湾村 小沟门村 蒜黄咀村 大山村 山庄村 蒋家湾村 安家湾村 查看 白家湾乡谷歌卫星地图

甘谷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秦州区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1985年天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在原县级市基础上设立的天水市中心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海拔1130──2700米,年平均降雨量531毫米, 年均气温10.72℃,无霜期170天左右。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63.86万,辖7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居委会,10镇6乡,596个行政村。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5.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5819元。秦城区辖7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大城街道、七里墩街道、东关街道、中城街道、西关街道、石马坪街道、天水郡街道、玉泉镇、太京镇、藉口镇、皂郊镇、汪川镇、牡丹镇、关子镇、平南镇、天水镇、娘娘坝镇、中梁乡、秦岭乡、杨家寺乡、华岐乡、齐寿乡、大门乡。   秦州区历史悠久,文化源深,人文荟萃,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写了“羲皇故里”。1994年,天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演变,留下了丰富的古迹遗址,荟萃了灿烂的自然人文景观,有西山坪、师家崖、赵家崖等新石器遗址十多处,有国家和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区内风景名胜众多,著名的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纪信祠、诸葛军垒、文庙、南北宅子和保存完好的清真寺、瑞莲寺等,伏羲城、文庙小广场、中华东西路步行街的建成和民主路、建设路的改造,更加凸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风貌。目前已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潜力十分巨大。   秦州区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名胜古迹众多,是古丝绸之路上有名的繁华重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秦城璀璨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等,造就了人文始祖伏羲、秦朝先祖赢非子、东汉辞赋家赵壹、近代和平解放北平的功勋邓宝珊将军等历代名人。辖区内有国家、省、市、区级保护的文物单位25处,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距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占地3733平方米,庙内有殿阁、亭台,殿内有保存完好的伏羲塑像,神态雄浑生动,艺术造诣极高;有山水奇绝、风景秀丽的玉泉观,还有汉代飞将军李广墓、杜甫流寓行吟的名刹南郭寺等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的名胜古迹,迷人的山水风光,为秦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秦州区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扼陕甘川之要道,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古往今来,这里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现为天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受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双向辐射,是联系西北与中原、西南的交通枢纽。国道310、316线横贯境内,与12条省道和县(区)乡公路形成健全的交通网络。城区羲皇大道、成纪大道、天北快速干道宽阔平坦,与兰州、西安等级公路相连,随着陇海铁路复线的通车,畅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现代通讯和商务信息与国内国际联网,城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2万多户,移动电话用户突破6万户,城镇居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16乡镇全部进入程控电话网络和移动通讯覆盖范围。城区供热、供水、供电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南北两山绿化初现成效,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秦州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为全区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自古是我国著名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区。唐时号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过陇右”。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胡萝卜、百合、大麻、胡麻等10余种农作物和苹果、梨、杏、桃、葡萄等温带水果,农副土特产品质优品繁。近年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双孢菇、甜玉米、芦笋、大樱桃等一批新型产业迅速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畜禽产品和奶制品生产初具规模。秦州气候湿润,草茂林丰,历史上曾是原始林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也。”目前全区实有森林面积达110万亩,李子、 娘娘坝、铁炉等乡镇成为著名的森林风景区。   秦州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多,贮量大。区内有金、银、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17种,其中金矿储量达20余吨,大理石潜在资源在1亿立方米以上,石灰岩储量在1亿吨左右。   秦州区工业基础良好,科技教育比较发达。天水是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区内有大中专院校10多所,部、省、市属科研单位10余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4万人,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及引进推广能力较强。驻区部、省、市直属企业达40多家,工业整体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强,初步形成了塑料化工、电子电器、工艺美术、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地方工业体系。电子电器、电缆材料、雕漆、地丝毯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区内水质好,风沙小,具有发展电子、酿酒、饮料、纺织印染业的优良条件。近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国有制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止目前,全区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91家,个体工商户达到989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3%,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积区

  麦积区位于甘肃东南部,秦岭北麓,黄河中游,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陕、甘、川之要冲。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57.52万人口,分布着11个民族。全区设11镇、6乡、3个街道办事处,有476个行政村。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38.5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01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49亿元。   辖3个街道、11个镇、6个乡:道北街道、道南街道、桥南街道、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东岔镇、花牛镇、中滩镇、新阳镇、元龙镇、伯阳镇、麦积镇、石佛乡、五龙乡、琥珀乡、党川乡、利桥乡、三岔乡。   历史沿革   麦积区之名,取“麦积山”前二字而成,因境内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而得名。麦积作为县级建置,历史十分悠久。远古的不说,就清朝说起,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甘肃省(康熙年间分陕西设甘肃布政使司)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治今兰州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秦州辖域内分设三岔厅,厅治初设三岔(今利桥乡散岔村),不久正式建吴砦(今三岔乡三岔镇),辖境内东南部73村,境内其余地方仍直属秦州。   民国2年(1913年)2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隶属甘肃省陇南道(不久改称渭川道);三岔厅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设警察分厅。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区行政公署。民国24年(1935年),又改为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天水县(今天水市)。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放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天水县人民政府,县治设今天水市,隶天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辖原县城及近郊区,县城以外农村为天水县。境内属天水县。1950年月日2月,西北军政委负会正式行文批准设立天水市(县级建置),治今天水市,天水县移治天水井(今秦州区天水郡村),天水市,天水县俱隶甘肃省天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改称天水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天水专区专员公署,1969年改称天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又改为天水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12月,天水县并入天水市。1961年12月,县、市分设,恢复天水县建制,县治设今秦州区天水郡,1962年7月迁北道埠(今麦积区)。1984年9月,天水市由原县级市升为副地级市,划原天水市5个乡,7个办事处设置秦城区,划原天水县马跑泉,甘泉,麦积,二十里铺,社棠和北道镇设置北道区(二区均为县级建置,时称区公署,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余乡仍组成天水县,县、区均隶天水市。1985年4月,北道区撤销,属地仍归天水县。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和天水县,天水市升为地级市,设北道,秦城两个县级区。天水县西南部17乡划归秦城区(今秦州区),其余22乡,镇组建北道区,治地仍设北道埠,隶甘肃省天水市。2005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仍隶甘肃省天水市。   自然条件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及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城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   麦积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从南向北依次减少。年均日照2090小时,每天平均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地域间差别大,北部山区较多,东南部林区较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395~2703MJ/M2,全年无霜期170多天。   麦积地跨长江、黄河流域,以秦岭为分水岭,岭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6%。渭河在境内长181公里,较大支流有藉河、葫芦河、牛头河、东柯河、东岔河等。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内主要支流有红崖河、花庙河和白家河。   农林产品   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麦积区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粮食、经济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产优势最为显著。花牛牌苹果、麦积牌葡萄、元龙花椒、立远板栗、伯阳鲜桃、新阳杏子、甘泉大樱桃以及猕猴桃、核桃、木耳、生漆、食用菌等优质干鲜土特产品和蒜苔等蔬菜畅销全国。特别是花牛牌苹果醇香宜人,曾获曼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麦积牌葡萄被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第一届全国保鲜葡萄优质产品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市政府命名为天水名牌农产品。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6%,林种共28科,224属,675种,其中白皮松、粗榧、玉兰、杜仲、白檀、铁橡、银杏、金钱槭等珍稀树种分布较多。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金猫、水獭、林麝、鬣羚、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有中药材247种,主要有党参、当归、川芎、天麻、大黄、茴香等。麦积区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地98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6种,主要有铅、锌、金、钼、粘土、石灰石、钾长石、矿泉水、地热水等,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   加工工业   发展势头强劲。麦积是老工业基地,区内有部省市属企业95家,区属企业76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市级工业示范小区3个,现已形成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为主导、1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奔马香烟、风动工具、长城果汁、东风农机、汉唐陶艺等一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省内外享有盛誉,风动、星火、锻压的机床制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天水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二十铺工业示范区等一批园区的创办,为麦积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使麦积的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大。   旅游资源   麦积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已发现和挖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以及寺院多达84处,自然风景点12处。其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肇启古老东方文明的圣地卦台山享誉海内外,天水历史上的“秦州八景”中,有六处在北道。观光旅游景点集秀峰、密林、溪水、珍禽、异兽、奇葩于一体,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净土松涛、石门夜月、香积积雪、曲溪燕舞、玉兰花香、东柯积翠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还有本地区的凤凰山景色优美,可称天下第一   经济发展   劳动力资源充足。麦积区总人口为57.52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6.1万人,占总人口的62.76%,城乡剩余劳动力多,这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提供了可靠保证。   2005年,我们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商贸兴埠、旅游拉动、城市带动”五大战略,0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与2004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3.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07%,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6.1亿元,完成计划的103.4 %,增长8.5 %;粮食总产量为 11.94万吨,完成计划的111.4 %,增长11.5%;鲜果总产量达到8257.8万公斤,产值11677万元;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68.03万头(只),肉、蛋、奶、鲜鱼产量分别达到9300吨、1900吨、830吨和80吨;新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面积6500亩;发展省、部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区级龙头企业7个;退耕还林6.5万亩,新修梯田1.135万亩,完成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680户3124人、667头家畜的饮水问题;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23亿元,完成计划的101.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0元。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改制,对改制不彻底、效果不明显的泰正建材、宝荣橡塑等企业进行了二次改制。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完成了天森制药投资600万元的中药饮片生产线技术改造,天水风动机械、天水星火机床、甘泉耐火材料等技改项目进展顺利。中医药保健研究所研制的渗透液产品和长城电工、天盼门业等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已投产和投放市场。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46亿元,较上年增长23.5 %。   项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省委“发展抓项目”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在农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危房改造、农村“六小”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司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争项目,全区共争取到各类项目188项,到位资金3.93亿元,占年计划的102%;不断加大项目宣传和推介力度,今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21个,总投资2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亿元,占年计划的103%;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9亿元,完成计划的142.5%,增长72.0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科技试验、示范及攻关项目51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危改项目156项,已竣工80个;整合教育资源,完成了市七中、道北小学及铁一中、铁一小、铁三小等学校的撤并和移交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助中小学生6.9万人、资金257.9万元,受助面达69.8%;城市、农村入学率和小学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质明显增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石佛、花牛等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完成,市二院住院大楼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全面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计划生育率达到90.03% ,人口出生率为11.0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938人,其中2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商贸旅游业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122亿元,完成计划的103.2 %,较上年增长12.34 %。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45.918亿元,贷款余额为 17.1689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5亿元,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36元,增长10.07 %。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非公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去年共组织实施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及攻关项目66项,其中省列市列科技项目8项,区列58项;取得科技成果17项,荣获市科技进步奖10项;启动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推行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校舍建设、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市二中省级示范校创建工作进展良好。加快了文化大区建设步伐,坚持以文为媒,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去年成功举办了“麦积情韵”明星演唱会、“羲皇故里”赴京风情艺术展和全国甲B男子篮球赛;加强了仙人崖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仙人崖申报国家文保单位前期工作就绪。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救治体系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广播电视硬件建设得到加强,电视节目传输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开展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行列。经济普查有序进行,统计、审计基础工作逐步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气象、物价、档案、史志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38元,增长10.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元,净增112元。在减收和增支因素较多、资金调度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兑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有8.7万多人(次)参加了五项社会保障,254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38人,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安置了2004年本科毕业生、2003年非师范类大专以上和师范类毕业生及省、市按政策招考的公务员、人民警察等必须安置的人员549人。输转城乡劳务人员9.4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7亿元。区属企业2340名离退休人员年发放养老金1400多万元,9000多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为1.3万多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发放门诊费108万元,为750名医保住院病人支付医疗费170多万元。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273.9万元,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70多万元。集中开展清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47.3万元。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较为稳妥地解决了一些苗头性、突发性-。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案件664件(次),结案率达96%。集中精力对62件重点矛盾开展了排查调处,依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广泛开展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稳步进行,“双拥”共建取得新的进步,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依法治区步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和民主党派及老干部通报政情,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认真开展“两案”办理,全面完成了市、区201件“两案”办理任务,办复率100%。广泛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秩序平稳。组织对重点行业和市场进行-,共检查各类经营户2万余户(次),查处伪劣商品十二大类,总价值3000多万元。重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区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工程,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了公平、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按照建设“勤政、廉政、优政、高效、创新、务实、人民满意和信赖的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集中精力抓大事、议大事,行政质量和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全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奋发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的结晶,使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麦积发生了历史巨变,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喜人局面。随着改善开放、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商贸兴埠、旅游拉动、城市带动”战略的实施,区委、区政府与时俱进,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将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必将创造我区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机遇,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游览道路、服务设施、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开发,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业的软硬环境,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资源丰富的旅游业真正成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9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3.86倍,为建区以来投资最多的时期。交通“瓶颈”制约极大缓解,配合完成了宝兰铁路二线、310国道过境段建设任务,新建和拓宽改造了羲皇大道、泉湖路、天河南路、埠南路、商埠路步行街、陇昌路、东环道、渭滨北路东延段等一批城区道路,打通了麦(积)甘(谷)公路,建成了北(道埠)贾(家河)高等级公路和渭河二号大桥,完成农村通达道路266条1438公里。经营城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公开拍卖了红旗旅社、轻工局、东环道三个片区35.05亩土地,盘活了存量资产,促进了城市开发建设。粮食大厦、民政大厦、文化中心综合楼等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大厦即将建成,桥北集中供热工程运行良好。以11个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开发建设全面启动,移民搬迁成效明显,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广播电视、移动电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实施星火、攻关计划项目78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9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九五”末的38.8%增长到44.55%。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市九中、市二中跨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撤并布局不合理学校90所。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先后举办了“麦积情韵”明星演唱会、“羲皇故里”赴京风情艺术展等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和全民健身活动,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疾病预防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省级优质服务县区行列。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出版发行了《北道区志》。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五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200万元,救灾救济资金960多万元。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展就业,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1.3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累计输转城乡劳务人员43.4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53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21.34%和48.9%。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世行贷款等项目,全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九五”末的2.44万人减少到1.74万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0元,分别比“九五”末净增2548元和415元。   

清水县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天水市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距陇海铁路天水站40公里。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4°32′至34°58′、东经105°45′至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现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永清镇,邮编:741400。代码:620521。区号:0938。   行政区划   清水县辖6个镇、12个乡:永清镇、红堡镇、白驼镇、金集镇、秦亭镇、山门镇、白沙乡、松树乡清水县全貌、王河乡、远门乡、土门乡、郭川乡、贾川乡、丰望乡、草川铺乡、陇东乡、黄门乡、新城乡。  

秦安县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域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      【行政区划】   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兴国镇 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杨坪村、十里铺村,并入蔡店村;⑵撤销宋洼村、张磨村,将宋洼村和张磨村的张家磨自然村并入王新村,将张磨村的周家庄自然村并入凤山村;⑶撤销小湾村,并入贾川村;⑷撤销蔡山村,将蔡山村的蔡家山自然村并入邢泉村,将蔡山村的彭家坪自然村并入何川村。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丰乐、南关、凤山、北大、茂林、依仁、贤门、映南、蔡店、郑川、庙嘴、王坪、邢湾、李山、康湾、枣滩、赵湾、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孙蔡、腰崖、蔚林、蔡小、贾川、李家河。   莲花镇 面积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辖26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安台村,并入董家新庄村;⑵撤销七图村,并入高楼村。撤并后共辖26个村:莲花、上河、姜寨、仁义、桑川、郭河、袁山、冯沟、曾梁、大庄梁、槐龙、新庄湾、湫果、高楼、小户、范墩、阳湾、湾儿、董湾、曹家川、好地、双庙、董家新庄、马曲、姚屲、吴湾。   西川镇 面积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千米。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全镇南北走向2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72.8185平方千米。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城区。2005年,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3个村:⑴撤销曹家洼村,并入郑桥村;⑵撤销鸭儿沟村,并入张新村;⑶撤销吴洼村,并入雒川村;⑷撤销周家峡口村,并入王峡村;⑸撤销刘家沟村,并入小寨村;⑹撤销孙嘴村、郭家山村,并入姜湾村;⑺撤销梁山村、安家湾村,并入王家小庄村;⑻撤销进马山村,并入焦山村;⑼撤销黑龙洼村,并入李洼村;⑽撤销上高堡村,并入姜堡村;⑾撤销冯家山村,将冯家山村的冯家山自然村并入雒堡村,将冯家山村的歹家窑自然村并入宋峡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家小庄、下王峡、侯辛、姜堡、王堡、何湾、鸦湾、李洼、宋峡、王湾、李堡、雒堡、宋场、张坡、王峡、折桥、雒川、焦山、水沟、王家牌楼、小寨、川口、姜湾、张新、神明川、安坪、张坪、高堡、郑桥、吴川。   陇城镇 面积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千米。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千米。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2005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李家庄村,并入略阳村;⑵撤销石堡村、张傅村,并入南七村;⑶撤销梨园村、常家坪村,并入常营村;⑷撤销中庄村,并入阴坡村;⑸撤销赵山村,并入崇仁村;⑹撤销王李村,并入头图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张家沟、张湾、娲皇、山王、张赵、陈村、凤尾、王家湾、常营、西关、龙泉、略阳、上袁、南七、头图、阴坡、朱魏、范吕、上魏、许墩、金泉、崇仁。   郭嘉镇 人口45784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2005年,全镇有4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2006年撤销7个村:⑴撤销黄湾村,并入刘家上沟村;⑵撤销赵河村,并入槐庙村;⑶撤销朱沟村,并入段坡村;⑷撤销河滩村,并入胡河村;⑸撤销下庄村,并入月阳村;⑹撤销柏集村,并入高崖村;⑺撤销何湾村,并入刘湾村。撤并后共辖35个村:郭嘉、邵嘴、暖泉、刘家上沟、洛泉、下山、耀紫、马峡、宋沟、寺嘴、胥堡、涡坨、元川、槐庙、貟王、高崖、邵堡、槐川、车坪、西山、上川、朱湾、邵沟、张河、瓦坪、孙坡、背后沟、胡河、刘湾、吊湾、陈沟、把龙、月阳、王家阴屲、段坡。   刘坪乡 面积58.1平方千米,人口23080人(2004年)。辖21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部,毗邻县城。面积58.1平方米,海拔1220—1900米,西低东高。2004年,全乡共辖22个村,46个村民小组,4571户,23080人。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关新村,并入杨家大湾村。撤并后共辖21个村:寺坪、秦屲、杜寨、树庄、陈家寨、任沟、川子、墩湾、赤山、老湾、崔河、何家湾、邓坪、刘坪、周家湾、任吴、彭屲、乔沟、黄家湾、张寨、杨家大湾。   五营乡 面积99平方千米,人口39851人(2005年)。辖31个行政村。   地处秦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5千米,是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所在地。2005年,全乡辖32个行政村,7731户,39851人,总面积99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安山村,并入赵王村。撤并后共辖31个村:邵店、赵宋、马川、罗湾、胜利、焦沟、王屲、西坡、何洼、杨湾、敦厚、腰庄、鱼尾、袁庄、雒塬、张塬、杨山、北坡、王店、蔡河、薛李、陈峡、赵王、麻沟、蔡仁、阎沟、花双、马小、魏山、徐屲、王家阳屲。   中山乡 面积118.8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部山区,距县城33千米,地处东经105°21′-106°02′,北纬34°44′-35°11′之间,东与五营乡接壤,南同兴丰乡,清水县王河乡相邻,西靠刘坪,北依莲花乡。全乡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19千米,海拔1600-1984米,总面积118.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251.8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渠子村,并入酸刺坡村;⑵撤销张麻村,将张麻村的张麻家自然村并入东寨村,将张麻村的贾家山自然村、张家湾自然村并入宋坡村;⑶撤销九龙村、武坡村,并入北庄村;⑷撤销刘箕村,并入中山村;⑸撤销观音村,并入下陈村。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中山、车山、山后、北庄、香山、宋坡、佘王、郭箕、肖渠、簸箕、蔚文、东寨、苏峡、牛杨、河湾、姚沟、下陈、元锋、孙赵、县家湾、酸刺坡、景家、后沟、胡家崖湾、缑湾、吊坪、何山、郭屲。   叶堡乡 面积94.97平方千米,人口38519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中部,距县城北10千米处。地形东西狭长,西部是河谷盆地,东部是高山梁峁区,全乡海拔在1200m至1800m之间。全乡总面积94.97平方千米。叶堡乡历史悠久,乡境内的阳兀川(历史上称显亲川或敬亲川),从西汉时始治著名的成纪县至唐朝,曾是几个朝代的州、县治地,历时800余年。2005年,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8356户,38519人,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3个村:⑴撤销王坡村,并入蔡家牌楼村;⑵撤销殷沟村,并入李坪村;⑶撤销张武村,并入钱坪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叶堡、钱坪、李坪、东升、马庙、何李、新阳、金城、侯滩、新区、师河、庞宋、何坪、新联、三棵树、蔡家牌楼、武庄、程家崖湾、程沟、窦家沟、王沟、吴沟。   安伏乡 面积71.42平方千米,人口36218人(2005年)。辖24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偏北部。全乡总面积71.42平方千米,海拔在1300-1800米之间。2005年,全乡辖2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18人。2006年撤销4个村:⑴撤销温湾村,并入麻湾村;⑵撤销大坪村、集贤村,并入龚川村;⑶撤销水泉村,并入剪湾村。撤并后共辖24个村:安伏、陈河、伏湾、姬峡、姬洼、杜家岘、朱峡、麻湾、新湾、杨寺、沟门、刘沟、伏洼、安川、刘洼、龚川、剪湾、李河、杨峡、宋湾、杜湾里、大庄、阳山、魏坟。   魏店乡 人口33492人(2005年)。辖31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北50千米处,西连通渭县,北、东接静宁县,南邻本县郭嘉镇、安伏乡。南北长14.6千米,东西宽9.7千米,北高南低。最高山为高高山,海拔1880米。主要河流为显清河。2005年,全乡共有33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总户数6549户,其中农业户数6267户,总人口33492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6人,非农业人口936人,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魏南村。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辛屲村,并入张家坡村;⑵撤销田山村,并入龙王庙村。撤并后共辖31个村:刘家四嘴、梨树梁、龙王庙、孙庄、陇滩、庞沟、康家坡、刘岔、焦湾、化屲、武华、魏坡、魏南、董家湾、陈寨、张家寨、伏峡、孙阴屲、侯坪、双石、王家窑、大湾、伏河、陈庄、山上湾、吊川、张家坡、貟湾、任学、蒋台、张家坪。   王铺乡 面积147.2平方千米,人口30123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高处,最高海拔2012米,距县城42千米,面积147.2平方千米.2005年,全乡有35个村,总人口30123人,农业人口28958人。2006年撤销5个村:⑴撤销罗门村,并入贾岔村;⑵撤销吴家河村,并入高湾村;⑶撤销阳坡湾村,并入大寺村;⑷撤销水滩村,并入榆木村;⑸撤销马林村,并入梁岘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铺、梁岘、马庄、五营、半墩、冯貟、曹家湾、冯家沟、罗店、罗孟、岳谢、冯堡、贾岔、杨崖、卢胡家、崔岔、郭岔、阳屲、郭集、高湾、周岔、连湾、坡洼、榆木、邵庄、庞河、大寺、张嘴、青林、师家山。   千户乡 面积76.84平方千米,人口26194人(2005年)。辖34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西部半山区,与甘谷县、麦积区交壤,总区域面积76.84平方千米。海拔在1400—1870米之间。2005年,全乡总户数5430户,总人口26194人,辖3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2006年撤销17个村:⑴撤销王嘴村,并入王岭村;⑵撤销胡家渠村,并入曹湾村;⑶撤销成家大湾村,并入天城堡村;⑷撤销任张村,并入永安村;⑸撤销董家湾村、何陈家村,并入周湾村;⑹撤销铧尖村,并入六图村;⑺撤销姚沟里村,并入卢沟村;⑻撤销永乐村,并入四坪村;⑼撤销王家吊湾村、汪家山村,并入田家山村;⑽撤销右树村,并入何吕村;⑾撤销周张家村,并入徐王村;⑿撤销积淤村,并入出食村;⒀撤销上寨村、任汪村,并入川珠村;⒁撤销赵家沟村,并入刘庄村。撤并后共辖17个村:千户、卢沟、刘庄、曹湾、老山、六图、永安、周湾、天城堡、王岭、田家山、出食、四坪、川珠、徐王、何吕、王家新庄。   王窑乡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2777人(2005年)。辖23个行政村。   距县城17千米,面积为85平方千米。2005年,全乡25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4652户,22777人。2006年撤销3个村,新成立1个村:⑴撤销郭老村,并入漆老村;⑵撤销崖湾村、蔺家村,合并成立罐岭村。撤并后共辖23个村:杨何、高洼、石沟、彭家、何沟、堡子、下湾、吕山、丁山、高庙、魏湾、山场、乔庙、刘窑、王窑、阴湾、小湾河、张洼、漆老、杜湾、阎山、雨伯、罐岭。   兴丰乡 人口34215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接清水县王河、远门二乡,南接云山、王尹乡,西邻兴国镇,北与中山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兴丰村,距县城22千米。最高海拔范山梁1880米,最低海拔拔湾河谷1420米,平均海拔1680米。2005年,全乡辖23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全乡7203户、34215人,其中农业人口6866户、33808人。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董家大庄村,并入何杨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兴丰、古湾、震霖、三图、傅寨、范山、拔湾、槐阳、石屲、槐树、阳坡、上陈、阴屲、燕湾、安湾、李家山、朱李、褚湾、那坡、郑峡、何杨、张庄。   云山乡 面积58.63平方千米,人口19025人(2005年)。辖2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清水县土门和远门乡,南接清水县郭川乡和天水麦积区石佛乡,西与王尹乡接壤,北邻兴丰乡。面积58.6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乡人民政府驻云山村,北距秦安县城22千米,南距天水市区31千米。最高的梁家山,海拔1806米,最低的潘家河,海拔1360米。2005年底,云山乡下辖云山、杨吴、吴大、康崖、张湾、葛赵、霍李、潘河、下寨、上姚、兴隆、高党、张沟、李川、卢坪、徐张、蒲山、南沟、谢马、西庄、背洼等21个村民委员会,59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全乡3912户,190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0人,人口密度为317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李川村,并入卢坪村。撤并后共辖20个村:云山、兴隆、上姚、下寨、背洼、卢坪、潘河、西庄、张沟、高党、南沟、徐张、张家湾、葛赵、霍李、康崖、吴大、杨吴、谢马、蒲家山。   王尹乡 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29030人(2005年)。辖18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云山、兴丰两乡,南接北道区石佛乡,西、北与兴国镇接壤.面积70.3平方千米。2005年,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29030人。乡政府驻地尹家川村,西北距县城11千米。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草湾村,并入胡家坪村;⑵撤销全家窑村,并入西王村;⑶撤销成小村,并入南瓦村;⑷撤销郭湾村,并入姚家沟村;⑸撤销马山村,并入马河村;⑹撤销包全村,并入赵梁村;⑺撤销总门村,并入李磨村;⑻撤销孟河村,并入郭山村。撤并后共辖18个村:尹川、王川、胡家坪、郭山、张底、南瓦、郝康、陶杨、姚家沟、王庙、李庄、王新庄、西王、赵梁、马河、孙湾、傅山、李磨。  

甘谷县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地理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经济发展   农业   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著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畜牧业   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广袤的天然次生林和草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发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佑安制动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丰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建筑业整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效益显著。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丰富的石灰石为甘谷县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渭水峪高品位的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已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   甘谷交通十分便利,渭河北有陇海铁路东西延伸,境内有两个车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有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以316国道、秦甘、麦甘、通甘四条交通大动脉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天定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竣工将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商贸流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异常活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的各类集贸商场共44处。大型购物超市有三保时代购物广场、万家福购物广场、华东超市、金胜电力超市等,群众购物十分方便。   甘谷为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9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3所,教职工5634人,在校学生1381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二00七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29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611人,病床547余张;村级医疗点608个,医疗人员670人,医疗设施完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旅游景点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甘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OO七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0.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88元,财政收入77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5.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6.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2亿元。   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崇文尚武,重教兴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为全国县制肇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基地县、全国辣椒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开心果中国繁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大唐甘谷发电厂的投产运营、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项目的实施以及天定高速公路(甘谷段)的开工建设,必将对甘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前方风景如画,未来岁月如歌。热情友好的甘谷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甘谷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伏羌县   古冀戎地,秦置冀县,后魏改置当亭县,北周改曰冀城,寻省入黄瓜县,隋改黄瓜县曰冀城,唐改置伏羌县,后没于吐蕃,宋置伏羌寨,升为伏羌城,元升为县,清属甘肃巩昌府,今属甘肃渭川道。   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甘谷县天门山    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武山县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上游,东连甘谷,南靠岷县、礼县,西接漳县,北邻陇西、通渭二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中部河谷川区倾斜,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6℃,降水量500毫米。县境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辖6镇9乡,344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4.28万人(2004年),其中农业人口37.87万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1个民族。武山以蔬菜之乡、玉器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闻名于省内外。   自然资源   武山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公元188年东汉时期始设县置以来,开发建设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境内非金属矿储藏量大,主要有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其中蛇纹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岩储量达15亿吨。总耕地61.9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53.93万亩,川水地7.98万亩;全县有林地44.7万亩,宜牧荒山21万亩,草地77.6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4亩。渭河及其5条支流分布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12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武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分散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多达36处,水帘洞、木梯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魏,有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城东30公里处的氡碳酸钠温泉,均温39℃,50年代建成的甘肃矿泉疗养院和兰州铁路疗养院,为天水著名的旅游医疗胜地;县城南2.5公里处的老君山森林公园,面积达10平方公里;草川大草原已成为全县旅游避暑的主要景区,“四点一线”旅游区正在规划兴建。   经济发展   武山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高粱等20多种;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药材、瓜果等为主,经济林果有苹果、桃、梨、杏、核桃、葡萄、花椒等。蔬菜是武山的一大支柱产业,武山蔬菜以其质优、无污染、品种多而闻名,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命名的定点批发市场,蔬菜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和地区。管理规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了10万亩,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6万亩,总产量达5.6亿公斤,总产值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包装袋、鸳鸯玉系列产品等,其中水泥和鸳鸯玉产品畅销全国,成为全县的品牌产品。   交通运输   陇海铁路从东到西贯穿全境,全长46.25公里,有武山、洛门、鸳鸯、贺店4个中间站。316国道穿境而过。兰成渝输油管道过境全长6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农机路。87%的村通了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5%。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3%,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72所,卫生医疗机构达到31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9‰ 。   行政区划   武山县辖6个镇、9个乡:城关镇、鸳鸯镇、洛门镇、滩歌镇、四门镇、马力镇、桦林乡、高楼乡、山丹乡、龙台乡、温泉乡、榆盘乡、咀头乡、杨河乡、沿安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1300。代码:620524。区号:0938。   县 域   明、清两代,县域包括现有地域和马坞、新寺两镇。清代末年,马坞划归岷县;民国中期新寺划归漳县。   民国29年(1940)4月,县西边境骆家沟、骆家镇、牟家窑、川口下、川口岘、何家坡、淡家沟、蔡家坪、黄家里、伍家山、瓦窑下、柳树沟、石板上、铨庄下、单道下、丁家咀上、桦林河17村及插入漳县的王家坪、爷池下、新咀里3村划归漳县,漳县插入武山境内的徐家门划归武山。   民国31年(1942),漳县孙家门划归武山。   民国35年(1946)8月,调整武山、甘谷石庙儿附近的插花飞地。由石庙儿沿洮天公路至张家山堡东西棱线至贾家沟,东属甘谷县,西属武山县;由石庙儿起,沿洮天公路顺李家坪左侧山梁至管家沟东下,北折高家山堡直到甄家山一线,东属甘谷,西属武山。   1953年,县东边界划出米家庄归甘谷县,划甘谷县属管家沟、台子上、吴庄、多家湾、张家沟、彭家坡5村归武山县。县西边界划出当中岭、徐家门、李家河、赵家坪、东家屲、景家屲、宋家沟9村归漳县。   1958年4月、12月漳县、甘谷两县先后并入武山,县境总面积达5368平方公里。1961年12月,三县分置,恢复原武山县域。至1989年全境东西宽51.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周长200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合301.65万亩)。其中山区1700.9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58%;川区310.0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42 %。   建置沿革   秦汉时期,县境大部属豲道,落门镇以东属冀县。   东汉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址设今县城西15公里新兴川(今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   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置中陶县,故址在今鸳鸯镇附近。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国先后争占,历时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中陶并入新兴,隶渭州广宁郡。隋开皇十年(590),新兴并入陇西县,隶陇西郡。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县境沦于吐蕃,历时78年。咸通七年(866)收复,属陇右道渭州。   五代时期,县域为羁縻地(授予归附的吐蕃族居住),历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在今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凤路秦州。熙宁五年(1072),以古渭寨地(今陇西)建通远军,宁远寨属通远军。徽宗崇宁三年(1104),升宁远寨为宁远县,属巩昌路巩州。   金天会九年(1131)正月,宁远陷金。泰和七年(1207)又降为宁远寨,属临洮路通远军。   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宋蒙联军灭金,宁远寨归属蒙古汗国。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宁远县,隶属巩昌路巩州。   明、清沿袭宁远县制,属巩昌府。   民国2年(1913),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决定更名武山县,属渭川道。民国17年(1928)7月废道,设渭川行政区,不久即撤销。民国23年(1934)设天水行政督察区,辖武山等15县;民国24年(1935)7月,改甘肃第四行政督察区,武山属之。   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武山县名,属甘肃省天水分区督察专员公署。]951年4月,属天水区,1955年2月,属天水专区。1969年10月,属天水地区。1985年7月,属天水市。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系天水市市辖县。“古丝绸之路”南大道横贯县境。全县辖19个乡(镇),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人口31.97万,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69%。境内伊斯兰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善良。   行政区划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2个乡:张家川镇、龙山镇、恭门镇、刘堡乡、张棉乡、胡川乡、木河乡、大阳乡、川王乡、马关乡、连五乡、梁山乡、平安乡、阎家乡、马鹿乡。   境内森林面积达37.9万亩,草场面积17.6万亩,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皮毛业已成为全县经济一大优势。张家川皮毛市场中外闻名,1992年经天水市政府批准开始兴建的龙山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第二大皮毛专业市场,并跻身于甘肃省十大农贸市场之列。   出产的“花牛”苹果,品质优良,颇负盛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果品。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38科154种,尤以牛黄、麝香、豹骨最为珍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交通便利,天宝公路横穿县境,县城距天水火车站90公里;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联网;刘家峡至陕西关中330千伏变电线路跨境而过。   地理位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   张家川县属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内的龙山镇的西陲,名阅西凉山(龙断山)。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固守街亭,因马谡违亮部署,又不听王平力谏,“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在陇城镇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铁锅”,上铸“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同时,在附近还出土了刻有“蜀”字样的弩机、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专家从仅有的作战遗物考证,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马谡、王平安营扎寨之地。今天的陇城镇,就是三国时期的街泉亭,是名副其实的古战场街亭山在今庄浪县境内。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部署节度,亦不采纳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舍水源上山扎营。张郃兵至,将孤山围困,断水攻山,大破蜀军,蜀军离散,马谡弃山而逃,街亭丢失。惟王平所率千人,鸣鼓自恃,张郃疑其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收整余部,率将士返汉中。诸葛亮以街亭已失,不能再据以出击魏军,遂拔西县百姓千余家,还于汉中。   街亭也为浙江诸暨辖区内一镇名,因街头有亭而命名之.   地貌气候   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土地总面积19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4﹪。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甘谷县特产大全




甘谷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