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武威 >> 古浪县

古浪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古浪县谷歌卫星地图)


古浪县简介

  古浪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5287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0驻古浪镇,邮编:733100。代码:620622。区号:0935。拼音:Gulang Xian。
  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发量2292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 古浪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居之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藏、回、土、满、东乡、毛难、蒙古、瑶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8万人。
  古浪县辖1个街道、9个镇、10个乡:古浪镇街道、古浪镇、泗水镇、土门镇、大靖镇、裴家营镇、海子滩镇、定宁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永丰滩乡、黄花滩乡、西靖乡、民权乡、直滩乡、新堡乡 、干城乡、横梁乡、十八里堡乡、古丰乡 。
  古浪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10万亩,正常年景播种80万亩左右,保灌面积42万亩。
  古浪属祁连山高寒亚干旱区和河西冷温干旱区。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25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2852.3小时,无霜期142天左右。
  古浪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纵穿南北,省道308线、干武铁路横贯东西。国道312线系"上海至新疆伊宁"的国道,在县境内共长46公里,呈南北走向;省道308线称为"海(宁夏海源)古(浪)"公路,与国道312线在双塔相连,在县境内共长99.7公里。武古路、十条路、大海路等7条县内公路,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地理位置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与武威接壤,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37°09′~37°54′、东经102°38′~103°54′,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总面积约5287平方公里。古浪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县,明初以水名"古尔浪洼"(藏语,意为黄羊沟)冠县名沿袭至今。古浪县域广阔,祁连山高峻雄峨,逶迤挺拨,横贯县境南部;中部绿洲平原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沃土连绵,林木掩映,是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北部沙漠浩瀚月明,绿洲点心翠,沙产业开发蓬勃兴起;巍巍昌灵山与葱郁香林寺,山峦叠障,松柏翠绿,清雅秀丽,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俗有"金关银锁"之称的古浪峡,山石突兀,地势险要,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
  经济概况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1亿元,农业增加值3.9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37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8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县还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十佳基层法律工作者"侯殿禄、治沙英雄"六老汉"等为代表的典型群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作物以小麦、豆类、玉米为主,芹菜、荷兰、草莓、牛蒡、理想大根等绿色果蔬饮誉陇上。石灰石、煤炭石,花岗岩、高岭土、粘重晶石、砂金等矿藏都有可观储量和较高开采价值。以水泥、碳酸钙、麻黄精粉、电石、石灰氮、双氰胺、浆板纸卫生纸、啤酒麦芽、地毯面粉等40多种产品为主的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地方工业蓬勃发展。县城城东工业区、双塔乡镇企业示范小区、八步沙私营小区、大靖青山寺商贸区等小区建设初具规模。
  历史沿革
  古浪建制沿革
  古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这里渔猎游牧,休养生息。
  古浪在夏商时期属古雍州,西周时期由西戎牧驻,东周及秦时属月氏,汉初为匈奴所居。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取河西,置设河西四郡,在武威郡下置苍松、次、朴 3县,此3县管辖区域约为今古浪全境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的部分地方。东汉曾改苍松为仓松。三国时,古浪为魏地,县名仓松。十六国时期,前秦和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史称"五凉"更替统治,先后置昌松郡、东张掖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朴 等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置昌松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莫口、温泉、白山等县。隋置昌松县。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重视民族团结,在古浪峡口筑和戎城,之后称和戎县,后又改为昌松县。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吐蕃占领,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归义军收复凉州,昌松故地,复归于唐。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为西夏国所属,属西凉府。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占据,归元所属,在和戎城设巡检司,属永昌路。明初为屯守所,属庄浪卫。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凉州千户江亨因水名改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设古浪守御千户所,属凉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古浪县,属凉州府。中华民国成立,沿袭清制,置古浪县,为甘凉道所辖。1927年废道,属甘肃省0。1935年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武威专员公署。1949年9月13日,古浪解放,成立古浪县人民0。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9万人 5287平方公里 620622 733100 0935 查看 古浪县谷歌卫星地图

古浪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城关街道 0 0 上城社区 城西社区 街东社区 新园社区 昌灵路社区 查看 城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古浪镇 约3.1万人 ·古浪县旅游·古浪县特产·古浪县十大特产·古浪县十景·古浪县 峡峰村 丰泉村 暖泉村 小桥村 联泉村 胡家湾村 查看 古浪镇谷歌卫星地图
泗水镇 约2.4万人 ·古浪县旅游·古浪县特产·古浪县十大特产·古浪县十景·古浪县 泗水村 周庄村 光丰村 光辉村 下四坝村 上四坝村 双塔村 铁门村 三坝村 查看 泗水镇谷歌卫星地图
土门镇 0 0 众兴社区 土门村 漪泉村 台子村 教场村 青萍村 大湾村 三关村 新胜村 和乐村 胡家边村 王府村 宝塔寺村 永东村 永西村 新丰村 西滩村 查看 土门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靖镇 0 0 明珠社区 东关村 西关村 北关村 三台村 园艺村 双城村 大庄村 龙岗村 长城村 砂河塘村 樊家滩村 下庄村 圈城村 上庄村 峡口村 洋胡塘村 刘家滩村 褚家窝铺村 新华村 大墩村 白家窝铺村 干新村 上湾村 红柳湾村 民丰村 代家窝铺村 查看 大靖镇谷歌卫星地图
裴家营镇 0 0 裴家营村 哈家台村 塘坊村 王家庄村 岳家滩村 孟家庄村 高岭村 北滩村 华新村 槐湾村 下川村 中川村 小岭滩村 查看 裴家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子滩镇 0 0 谭家井村 谭新村 民权村 马场滩村 土沟井村 民新村 元庄村 元新村 海子村 景新村 高家窝铺村 岘子村 李家窝铺村 上冰村 下冰村 红沙滩村 二咀子村 东新村 新民村 草原井村 和谐村 张家沙河村 查看 海子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定宁镇 0 0 定宁村 晨光村 双庙村 肖营村 曙光村 高家湾村 长流村 晓光村 丰光村 星光村 查看 定宁镇谷歌卫星地图
黄羊川镇 0 274平方公里 张家墩村 周家庄村 菜子口村 一棵树村 尚家沟村 大南冲村 马圈滩村 小南冲村 石门山村 石城村 张家沟村 东窑村 西窑村 头沟岭村 大台村 北岑沟村 井儿沟村 打拉水村 四道岘村 韭菜沟村 薛家水村 查看 黄羊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黑松驿镇 0 0 黑松驿村 尚家台村 芦草沟村 小坡村 西庙儿沟村 地湾村 磨河湾村 称沟台村 茶树台村 西庄子村 石咀儿村 张家沟村 萱麻河村 庙台子村 水沟村 查看 黑松驿镇谷歌卫星地图
永丰滩镇 约8200人 90平方公里 新河村 庵门村 六墩村 建设村 新建村 三墩村 东台村 查看 永丰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黄花滩镇 0 280平方公里 旱石河台村 马路滩村 白板滩村 麻黄台村 四墩村 新西村 二墩村 黄花滩村 车路沟村 沿土沟村 中岑村 夹山岑村 金滩村 富康新村 查看 黄花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靖镇 约3200人 219平方公里 西靖村 古山村 平源村 高峰村 七墩台村 感恩新村 阳光新村 圆梦新村 为民新村 立民新村 惠民新村 爱民新村 兴民新村 查看 西靖镇谷歌卫星地图
民权镇 0 225平方公里 金星村 西川村 杜庄村 团庄村 台子村 红旗村 峡口村 山湾村 沙河沿村 民权村 长岭村 土沟村 查看 民权镇谷歌卫星地图
直滩镇 0 135平方公里 直滩村 东中滩村 龙泉村 大岭村 兴岭村 十支村 东分支村 西分支村 新井村 石坡村 新城村 老城村 大沙沟村 龙湾村 中滩村 上滩村 建丰村 新川村 井新村 发展村 团结村 富兴村 查看 直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古丰镇 约1.81万人 170平方公里 古丰村 西山堡村 冰沟墩村 柳条河村 韭菜冲村 王府村 湖塘洼村 查看 古丰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堡乡 0 524.4平方公里 台子村 农丰村 大板村 尖山村 高岭村 甘沟村 一座磨村 刘杨村 石井村 新堡村 黄蟒塘村 崖头村 蒿沟村 苟家磨村 查看 新堡乡谷歌卫星地图
干城乡 约1.67万人 179.2平方公里 干城村 中河村 下石圈村 青土坡村 东大滩村 西岔村 上夹沟村 下夹沟村 大鱼村 金鱼村 大旱川村 小旱川村 永丰台村 芦草水村 石碑湾村 砚洼座村 查看 干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横梁乡 约1.73万人 229.5平方公里 团庄村 朱家墩村 下条村 中泉村 庄浪沟村 上条村 路家台村 酸茨沟村 小直沟村 磨石沟村 石窑村 尖山村 簸箕湾村 横梁村 查看 横梁乡谷歌卫星地图
十八里堡乡 0 89.6平方公里 十八里堡村 东庙儿沟村 赵家庄村 曹家台村 黄泥岗村 中团村 铁柜村 孟家窝铺村 查看 十八里堡乡谷歌卫星地图

古浪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凉州区

   凉州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有汉、回、蒙、藏等25个民族,为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凉州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璀璨的明珠。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增长13.83%。   区人民政府住所地武威市东大街66号。  在凉州大地上,农村已形成了蔬菜、畜牧、葡萄、制种四大支柱产业。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粮、扩经、增畜、兴果,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2003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粮食产量近60万吨。  全区有中小型水库9座,建成高标准干、支、斗渠道1200多条,总长近1万公里,并形成了渠、路、林配套的基础设施网。新架设和改造农电线路6000多公里。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和较雄厚的农机力量,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近三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以每年60%的递增速度发展。  

民勤县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4864万,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具体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行政区划】   民勤县辖辖6个镇、12个乡:三雷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红沙岗镇、昌宁乡、重兴乡、蔡旗乡、薛百乡、大坝乡、苏武乡、夹河乡、大滩乡、双茨科乡、红沙梁乡、收成乡、南湖乡。   【悠久历史】   民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据史料记载,有人类活动已有4000多年,是有名的“沙井文化”发祥地,甘肃著名的“文化之乡”、“礼仪之乡”。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从此开始,历朝在这里建郡置县,移民开发农业,至今2100多年。   明清两代,人文蔚起,科举取士甲于河西,文人墨客风流垄上,享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   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民勤尊师重教,人才辈出。1978年以来,有1.35万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近年,高考在甘肃诸县名列前茅,在武威独领-。各类科技人才,遍布全国。   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独特的大漠风光和沙生植物吸引了从多的中外游客,亚洲最大沙漠水库枣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更使这个地区充满传奇色彩。   【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民勤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连续10多年获得丰收,已初步建成粮油、棉花、瓜籽、甜瓜、糖菜、林果、蔬菜、畜禽、药材、小杂粮等十大商品基地,并配套完善与之相应的批发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0元,80%以上的乡村实现了小康目标。工业生产立足资源优势,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为动力,重点发展糖类、轻纺、食品、建材、煤炭、化工、农机、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体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产品,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乡镇企业突飞猛进,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总产植年均递增40%以上。近几年,科技兴县,教育“普九”、邮电通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项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和全省的先进。   民勤县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地域辽阔,土沃泽饶,素有“塞上奥区”之誉。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教养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玉金香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工业矿藏已探明的有储量10亿吨的西大窑煤田,还有石墨、水晶石、石油、石膏、芒硝、石灰石、白云母等多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优质资源。   近年来,民勤县唯一的地表径流——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常常干涸断流。民勤人民赖以生存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于2004年5月首次全面干涸。地处石羊河流域末端的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没有河水,人们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的困难,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致使民勤县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这种状况引起了省、市、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理就民勤的生态问题先后四次做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指出“在地里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河西不保,必将危及中国”。民勤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民勤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态建设做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严肃地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口号,全县人民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保护生态”的伟大工程!   

古浪县

  古浪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5287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0驻古浪镇,邮编:733100。代码:620622。区号:0935。拼音:Gulang Xian。   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发量2292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 古浪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居之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藏、回、土、满、东乡、毛难、蒙古、瑶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8万人。   古浪县辖1个街道、9个镇、10个乡:古浪镇街道、古浪镇、泗水镇、土门镇、大靖镇、裴家营镇、海子滩镇、定宁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永丰滩乡、黄花滩乡、西靖乡、民权乡、直滩乡、新堡乡 、干城乡、横梁乡、十八里堡乡、古丰乡 。   古浪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10万亩,正常年景播种80万亩左右,保灌面积42万亩。   古浪属祁连山高寒亚干旱区和河西冷温干旱区。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25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2852.3小时,无霜期142天左右。   古浪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纵穿南北,省道308线、干武铁路横贯东西。国道312线系"上海至新疆伊宁"的国道,在县境内共长46公里,呈南北走向;省道308线称为"海(宁夏海源)古(浪)"公路,与国道312线在双塔相连,在县境内共长99.7公里。武古路、十条路、大海路等7条县内公路,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地理位置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与武威接壤,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37°09′~37°54′、东经102°38′~103°54′,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总面积约5287平方公里。古浪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县,明初以水名"古尔浪洼"(藏语,意为黄羊沟)冠县名沿袭至今。古浪县域广阔,祁连山高峻雄峨,逶迤挺拨,横贯县境南部;中部绿洲平原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沃土连绵,林木掩映,是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北部沙漠浩瀚月明,绿洲点心翠,沙产业开发蓬勃兴起;巍巍昌灵山与葱郁香林寺,山峦叠障,松柏翠绿,清雅秀丽,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俗有"金关银锁"之称的古浪峡,山石突兀,地势险要,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   经济概况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1亿元,农业增加值3.9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37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8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县还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十佳基层法律工作者"侯殿禄、治沙英雄"六老汉"等为代表的典型群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作物以小麦、豆类、玉米为主,芹菜、荷兰、草莓、牛蒡、理想大根等绿色果蔬饮誉陇上。石灰石、煤炭石,花岗岩、高岭土、粘重晶石、砂金等矿藏都有可观储量和较高开采价值。以水泥、碳酸钙、麻黄精粉、电石、石灰氮、双氰胺、浆板纸卫生纸、啤酒麦芽、地毯面粉等40多种产品为主的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地方工业蓬勃发展。县城城东工业区、双塔乡镇企业示范小区、八步沙私营小区、大靖青山寺商贸区等小区建设初具规模。   历史沿革   古浪建制沿革   古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这里渔猎游牧,休养生息。   古浪在夏商时期属古雍州,西周时期由西戎牧驻,东周及秦时属月氏,汉初为匈奴所居。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取河西,置设河西四郡,在武威郡下置苍松、次、朴 3县,此3县管辖区域约为今古浪全境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的部分地方。东汉曾改苍松为仓松。三国时,古浪为魏地,县名仓松。十六国时期,前秦和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史称"五凉"更替统治,先后置昌松郡、东张掖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朴 等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置昌松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莫口、温泉、白山等县。隋置昌松县。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重视民族团结,在古浪峡口筑和戎城,之后称和戎县,后又改为昌松县。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吐蕃占领,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归义军收复凉州,昌松故地,复归于唐。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为西夏国所属,属西凉府。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占据,归元所属,在和戎城设巡检司,属永昌路。明初为屯守所,属庄浪卫。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凉州千户江亨因水名改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设古浪守御千户所,属凉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古浪县,属凉州府。中华民国成立,沿袭清制,置古浪县,为甘凉道所辖。1927年废道,属甘肃省0。1935年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武威专员公署。1949年9月13日,古浪解放,成立古浪县人民0。   

天祝藏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武威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与之接壤的县市有:南边永登县,东边景泰县,北边武威市凉州区和古浪县,西北边肃南县,西边青海省门源县、互助县、乐都县。面积68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1万。邮政编码 733200,县政府驻华藏寺镇。   天祝地势西部高峻,而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2040-4874米之间。境内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干沙峨博、磨脐山、响水顶、卡洼掌等。全县以代乾山及乌鞘岭、毛毛山为界,岭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岭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属寒冷高原性气候。日照时数年均2500-27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8-4摄氏度之间,相对无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间。   目前下辖:安远镇、哈溪镇、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炭山岭镇、赛什斯镇、石门镇和松山镇;天堂乡、朵什乡、大红沟乡、东大滩乡、西大滩乡、赛拉隆乡、毛藏乡、东坪乡、祁连乡、旦马乡和抓喜秀龙乡。   一、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祁连山东端,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邻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势控河西的咽喉,地势险要,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共22.14万人。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及大小10多条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二、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天祝”,以境内天堂寺(天堂乡驻地)和祝贡寺(东大滩乡境内)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历史悠久,在县城西南部的东坪乡罗家湾、小沟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场文化遗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伴随社会的发展,天祝行政区划历经变更。1936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现属武威市所辖。   天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藏语称“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乡时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县的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自治区,9月22日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五乡,成立6个乡,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赛什斯藏族乡、古城乡,武威县的铧尖乡、南山乡,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全县为6区40乡。1957年将6个区更名为永安、华隆、夏玛、哈溪、祁连、莫科,撤销安远乡,成立安远镇,全县为6区39乡1镇。1958年8月5日,全县撤销区、乡(镇)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同年12月20日,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辖17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连公社划给肃南县,8月1日除铧尖、泱翔大队外,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1962年元月,恢复天祝、古浪两县建制,全县改为7区48公社。1966年撤销7个区公委,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1971年祁连、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1982年又划归天祝,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7区45乡1镇,1984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天祝藏族自治县驻地迁至华藏寺镇。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5镇17乡。2001年石门、钱宝、赛什斯乡撤乡设镇。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柏林乡、朱岔乡、钱宝乡,全县为8镇11乡,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古浪县特产大全




古浪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