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十堰市 >> 郧西县 >> 河夹镇

河夹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夹镇谷歌卫星地图)


河夹镇简介

  一、地貌
   河夹镇地势北南倾斜。北面0山海拔1032米,南面归仙河口157米。相对高北部约500米,中部约350米,南部约250米,岩屋、箭流铺两村平均海拔依次为450米、293米;毛獭、河夹店、东寺属浅谷缓坡地带,平均海拔502-227米;童元、雷家等地,平均海拔一般300米左右。全镇平均海拔360米。
  二、气候
  南部河谷地带,气温偏高,雨量偏少。平均气温15-16.3℃。年雨量696.1-730mm,无霜期240天,十年九旱明显。北部低山地带气候较温和,雨量较适当。年均温14-15.5℃。年雨量770-830mm。无霜期222-235天。二高山地带(500-800m海拔)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2-14℃,年雨量800-880mm,无霜期222天。全镇年均温13.7-15.3℃,年雨量755.4-813.3mm,无霜期232天。
  三、 概况
  河夹镇地处郧西县东部,东与郧县青曲镇毗邻,南傍汉水三滨,西距县城20公里,国家二级公路(郧漫路)穿境而过,上达古都西安,下抵车城十堰,镇、乡公路四通八达,网连全镇22个村,179个村民小组,交通十分便利,素有郧西“东大门”之称。全镇总人口33601人,其中农业人口30701人。总版图面积247.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润育着3.6万亩肥沃土地,9万亩绿色森林造就出一个颇具特色的生态镇,万亩杜仲林被列为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杜仲之乡”也因此亨誉海内外。
  河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领导和团结全镇干群,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文明立镇、产业富镇、科技兴镇、生态强镇”之路,切实以“-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动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而显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实现1.5亿元,人平纯收入实现2080元,财政收入实现50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36万人 247.17平方公里 420322108 442000 0719 查看 河夹镇谷歌卫星地图

河夹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杨家湾村 - -

----

查看 杨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火车岭村 - -

----

查看 火车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坪沟村 - -

----

查看 大坪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坪沟村 - -

----

查看 小坪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寺村 - -

----

查看 东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归仙河村 - -

----

查看 归仙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箭流铺村 - -

----

查看 箭流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姜村 - -

----

查看 金姜村谷歌卫星地图
狮子沟村 - -

----

查看 狮子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岩屋沟村 - -

----

查看 岩屋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窝村 - -

----

查看 龙窝村谷歌卫星地图
魏家垭村 - -

----

查看 魏家垭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山村 - -

----

查看 青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家河村 - -

----

查看 黄家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楸木沟村 - -

----

查看 小楸木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楸木沟村 - -

----

查看 大楸木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莲花池村 - -

----

查看 莲花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人河村 - -

----

查看 石人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来家河村 - -

----

查看 来家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刘家湾村 - -

----

查看 刘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风沟村 - -

----

查看 风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坪沟村 - -

----

查看 坪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黑沟村 - -

----

查看 黑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云观村 - -

----

查看 云观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沟村 - -

----

查看 西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夹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郧西县城关镇地处秦岭南坡汉水北岸,位于东经110021/、北纬32059/,素有东西通“豫蜀”,南北连秦、楚之称,是郧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版图面积127.75平方公里,海拨最高799.3米,最低205米,平均海拔高度230米,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面由沙土、石粘土及淤泥组成。城区周山环绕,岗阜低昂,镇中心地势平旷,三河(天河、安家河、五里河)交汇。年平均气温15.4C0,年平均降雨量772.9毫米,全年无霜期237天,属副热带大陆性季节气候。   城关镇辖21个行政村、173个组、7个社区居委会、20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2612人,耕地面积17296亩。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8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016元,财政收入实现1082万元。    镇内交通便利,距十堰市105公里,省城武汉654公里,即将开工的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公路四通八达,互为相通。信息灵通,通讯先进,移动、联通履盖全镇。电力充沛,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是郧西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近几年来,城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镇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紧紧围绕在镇委、镇政府提出的“科技兴镇,民营立镇、勤俭建镇,依法治镇”发展战略和“人口大镇、经济强镇,文明城镇,鄂陕重镇”奋斗目标。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经济环境,调整经济结构,积蓄发展后劲,初步形成黄姜、蔬菜、畜牧、林特四大支柱产业,黄姜面积达1.2万亩,蔬菜面积达2万亩,林特面积达5000亩。乡镇企业通过多年培植,逐步形成医药化工、工程塑料、建筑建材、汽配铸造、加工服务、食品工业等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乡镇企业实现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0%。    城关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建设步伐,我们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的思路,搞好城乡统筹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参与、服务县城旧城改造及配套建设项目的实施,完善上北隅、校场坡、洪台三个村小区建设配套工程,加快实施村庄规划,完成三条通村油路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广为招商,加大悬鼓公园综合配套建设,力争营造一个“市民习惯良好,环境生态整洁,功能设施齐全,街道宽阔亮丽”的文明城镇。.  

土门镇

  土门镇始建于1987年,距郧西县城以北12公里,东南与城区交界,西北与陕西照川、晏马接壤,总面积217.63平方公里,辖16个镇直单位,18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8352户,31450人,是郧西县的区域中心镇和经济重镇,郧西北部的公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门户,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第四,是全市卫生、文明乡镇之一。境内青山绿水,沃野万亩,阡陌纵横,耕烟缭绕,勤劳善良的土门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闪光的智慧,建设着幸福的家园和美好的明天。   ——人文历史。土门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秦汉时期,即为秦楚要冲,当地人们筑土成城,保卫家园,土门因此得名。土门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乡镇之一,1947年11月,0中央中原局成立陕南区,次年1月陕南区党政军机关进驻土门,土门成为当时鄂西北、陕南我党政治文化的中心,有“小延安”之称。陕南区党委机关报《陕南周报》社旧址和陕南军区四分区司令部旧址座落于土门集镇中心,成为重点保护文物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挥洒汗水、前仆后继。近400位土门籍人杰在外地运筹政坛,博击商海,为改革开放谱写新的乐章,为家乡人民赢得更大光荣。历届党委政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地上带领3万干部群众坚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处旅游胜景,为土门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为镇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构筑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风景如画的土门水上乐园、香火旺盛的三台山二郎庙寺院、独具特色的吊桥天然景观、道家圣地九龙寺以及辽坡佛洞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新时期竞相开发的旅游渡假胜地和休闲去处。   ——土地资源。土门镇位于秦岭南麓、大巴山脉东段,属高山、二高山地区、喀斯特地形,海拔落差较大,平均海拔572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80天、降雨量约为1100mm。全镇拥有耕地面积24439亩,其中水田4561亩、旱地19878亩。实有森林面积1030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生长有锦鸡、果子狸、白鹭等珍稀动物,冷杉、楠木、松柏、樟树等珍稀植物和天麻、杜仲、火头根、柴胡、云母等野生珍稀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现已探明锰、金、铁、锌、煤、大理石、石灰石等25种储量大、品位高的矿产资源,亟待开发和利用。.  

上津镇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古为商国之地,春秋属晋,战国属秦,北朝西魏时建立上津县,比郧西建县早938年,历史上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设州,可见上津是秦楚咽喉,政治中心,军事要地。    上津古城保存完整,建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周长1236.6米,高6.8米,设5门,面积8万平方米,城基厚度6.12米,是湖北省保留完好的古城,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全县旅游景观之一。因城池依山滂水,四周植柳围城,故名“柳洲城”。城外的金钱河水,过去居民出城西门下坎10步就可见靠岸船只桅杆,水离墙脚15米,后受水患威胁,水位高于城壕。1964年洪水淹城高1.5米,柳树被毁,河床上长。当地政府修筑“红卫堤”,其长3000米,高4米,宽5米,成为公路堤,堤内造田400亩。.  

店子镇

  夹河镇地处鄂陕界,郧西县南部的金钱河与汉水交汇处。镇辖20个行政村,148个组,10128户,38326人。版图面积197.5平方公里。境内金钱河与汉江交汇,形成了“三山夹两河”的壮丽自然景观,故而得名夹河。    夹河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西魏置 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罔”,后省 阳入甲郡,甲郡在今夹河关。明正德年间,属上津县辖区,清乾隆三十八年属郧西县辖堡,嘉庆年间为夹河关镇。民国时期曾设区署、区公所、乡公所。    夹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为南北商品交换要地之一。“两江千帆过,小街商贸兴”是其历史上商贸繁荣兴盛的真实写照,素有“小汉口”之称。夹漫古道(南起夹河关沿金钱河岸经六朗、上津至漫川关)系陕西山阳至白河县水陆联运必经古道,同时也是古代兵家南下必经兵道,如曹魏、金人、元初蒙古兵经此至汉江流域。而今,羊大路(羊尾至大坝口),夹景路(夹河至景阳)交汇穿境,集镇对面便是襄渝铁路和316国道,从集镇至麻虎车站仅2公里,距白河车站8公里。    山借水的灵秀,水凭山的巍峨,大自然造就了山川秀美的夹河关。这里有依山临水、栉比鳞次的千年古镇风貌,也有临江新建的具有夹河特色的钢筋水泥“吊脚楼”;有香火不断、云雾缭绕的金銮山古庙宇,也有一目千里的“望江楼”等江边新景;有石墩、板石建造的古“龙凤桥”,也有新建的雄伟、壮丽金钱河大桥;有鬼斧神工的自然奇山妙水,也有人造奇观的陡岭大坝,孙家滩电站等高峡平湖。这里有与武当一脉相承的底蕴丰厚道教文化,亦有清乾隆年间流入的伊斯兰教文化;有传统的“三月三”、“六月六”等风俗,亦有“斋日”等穆斯林习俗;这有算命、卦、拜神、过阴等陋俗,亦有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有川、陕、鄂小吃、大菜,亦有穆斯林的风味菜肴;有龙灯、蚌壳、赛龙舟等传统节日活动,亦有拔河、街头对奕等民间娱乐活动;有待尸歌、八叉子等民间小调,亦有战歌、号子等乡间歌曲。.  

夹河镇

  夹河镇地处鄂陕界,郧西县南部的金钱河与汉水交汇处。镇辖20个行政村,148个组,10128户,38326人。版图面积197.5平方公里。境内金钱河与汉江交汇,形成了“三山夹两河”的壮丽自然景观,故而得名夹河。    夹河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西魏置 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罔”,后省 阳入甲郡,甲郡在今夹河关。明正德年间,属上津县辖区,清乾隆三十八年属郧西县辖堡,嘉庆年间为夹河关镇。民国时期曾设区署、区公所、乡公所。    夹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为南北商品交换要地之一。“两江千帆过,小街商贸兴”是其历史上商贸繁荣兴盛的真实写照,素有“小汉口”之称。夹漫古道(南起夹河关沿金钱河岸经六朗、上津至漫川关)系陕西山阳至白河县水陆联运必经古道,同时也是古代兵家南下必经兵道,如曹魏、金人、元初蒙古兵经此至汉江流域。而今,羊大路(羊尾至大坝口),夹景路(夹河至景阳)交汇穿境,集镇对面便是襄渝铁路和316国道,从集镇至麻虎车站仅2公里,距白河车站8公里。    山借水的灵秀,水凭山的巍峨,大自然造就了山川秀美的夹河关。这里有依山临水、栉比鳞次的千年古镇风貌,也有临江新建的具有夹河特色的钢筋水泥“吊脚楼”;有香火不断、云雾缭绕的金銮山古庙宇,也有一目千里的“望江楼”等江边新景;有石墩、板石建造的古“龙凤桥”,也有新建的雄伟、壮丽金钱河大桥;有鬼斧神工的自然奇山妙水,也有人造奇观的陡岭大坝,孙家滩电站等高峡平湖。这里有与武当一脉相承的底蕴丰厚道教文化,亦有清乾隆年间流入的伊斯兰教文化;有传统的“三月三”、“六月六”等风俗,亦有“斋日”等穆斯林习俗;这有算命、卦、拜神、过阴等陋俗,亦有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有川、陕、鄂小吃、大菜,亦有穆斯林的风味菜肴;有龙灯、蚌壳、赛龙舟等传统节日活动,亦有拔河、街头对奕等民间娱乐活动;有待尸歌、八叉子等民间小调,亦有战歌、号子等乡间歌曲。.  

羊尾镇

  一、基本情况    羊尾镇位于郧西的西南边缘,“两省(鄂、陕)”、“三县(郧西县、郧县、陕西白河县)”交界处,是外界进入郧西的西南门户,素有郧西“南大门”之称。316国道和襄渝铁路隔江相望,省道郧羊路穿越全境,汉江水路上可达陕西安康,下直通省城武汉,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共有15个村,1个居委会,110个村民小组,6779户,26624人。版图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754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无霜期250天以上,传统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豆类、红薯为主。土地主要以旱地为主,实有土地面积3.2万亩(其中已退耕还林2.3万亩)。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73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5元。主要支柱产业有烟叶、蔬菜、林畜、旅游、打工。羊尾集镇是汉江沿岸传统的商品集散地,据《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商贸都十分兴盛,如今,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信息资源,集镇的商贸在汉江上游沿岸仍然十分兴隆。.  

观音镇

  郧西县观音镇位于县城南侧,由原五顶乡和观音镇合并而成。版图面积188平方公里,辖12个村、160个村民小组,9679户、41156人,其中农业人口38378人,耕地面积23664亩,森林面积13.34万亩,有镇直及驻镇市、县企事业单位35个,集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基础较好、工业起步较早、第三产业较为活跃的区域中心镇。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立足四大产业(黄姜、林畜、蔬菜、人力资源),实施四大工程(集镇、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做好四项工作(执政能力建设、环境优化、基层基础、平安创建),实现四大目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非食品支出额、人均纯收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8亿元,财政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观音交通便利。郧十路、观大路穿境而过,十漫高速公路、长江重要支流汉江套边而走,境内通村组公路134条,280余公里,通路率达98%,村(居)民、创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经济交往环境较为优越。   观音农业基础良好,产业优势明显。境内盛产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素有“南部粮仓”之称;牲猪、肉牛、山羊养殖在全县享有盛誉;五顶茶叶、红毛早板栗、天河口萝卜、蜜桔,梁家湾莲藕、刘家湾樱桃、县沟泡菜等农副土特产品俏销郧西和十堰等地;全镇已形成黄姜、林畜、蔬菜、打工经济等四大支柱产业骨架,规模面积达4万余亩,产业收入达1062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   观音工业起步较早,基础较为坚实,已形成化工、建材、医药、加工等四个产业类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市烟叶加工厂、金凤油漆、湖北芳通、兴田沙业、顺利公司等客商落户观音,总投资3000万元,完成乡镇企业产值6540万元。   观音矿产资源丰富,开发价值较高。境内12处蕴藏钾长石、铁、沙金、硅铁、滑石粉、碳酸钙碳和绿松石等七种矿产资源,总储量2亿多吨,品质较高。特别是绿松石,其半成品色度好、硬度强,加工制成品远销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马鞍镇

  马鞍镇位于秦岭南麓余脉,郧西腹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与观音、润池接壤,南与夹河、羊尾相连,西与六郎贯通,北与香口、土门毗邻。相传远古时期(大约四千余年前),此地西方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测的洞(原烈马洞村,洞内有马桩、马槽、独木桥,洞内至今是迷),洞内藏有一匹宝马,忽一日宝马出洞饮水恰遇雷电惊骇,驰骋东方,路经此地脱缰弃鞍,故名马鞍川(今上川村、下川村),宝马顺势狂奔东边,却被一大山(马鞍关梁子)挡住去路,便在“龙王届”歇息,遇龙王显灵,点化宝马坠入沟壑深谷,潜入龙潭,故名马鞍关(今马鞍关,水库大坝处),马鞍因此延用至今。     马鞍解放天1947年10月,建国后设立马鞍区公所、马鞍公社、马鞍乡人民政府,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马鞍镇。现辖12个村,111个组、6799户、22709人,劳动力10647人,版图面积1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85亩,森林面积170010亩。   矿产资源    马鞍乃天赐宝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马鞍拥有金矿、银矿、铅、锌、磁铁、锍铁、铜等矿产资源。分布广,存量大,品位高,已有多家大中型公司在此开发。   主要特产   马头羊:地道独特的畜产品,个大肉质好,有健身强体之功能,健胃补肾,去寒聚暖,饲养量达27000只,年出栏量达10000只以上。    板栗:质腻甘甜,活血温补,人类最佳生活保健食品之一,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500吨。    山野葡萄:是纯绿色自然资源,生长茂盛,国际开发的酒类原材料生产基地,自然优势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300吨。    五味子:保健药材,制药原材料生产基地,辽阔山场自然生长,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量可达百余吨。    野生八角:烹饪主料,面积达千亩。   地域风光    名胜古迹:烈马洞、马鞍川、马鞍关、龙头山、龙洞、龙潭、古迹洞、锣鼓洞等。    奇 观:魔芋凸、石门、蜈蚣坎、尖刀山、猴呆颈、蜡台山、鸳鸯石、钱盘子、阎王匾、罗汉寨、骆驼汉、锥子石等。    风土人情:马鞍语言委婉柔和,方言独到,悦耳动听。马鞍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神的传说等。.  

河夹镇

  一、地貌    河夹镇地势北南倾斜。北面0山海拔1032米,南面归仙河口157米。相对高北部约500米,中部约350米,南部约250米,岩屋、箭流铺两村平均海拔依次为450米、293米;毛獭、河夹店、东寺属浅谷缓坡地带,平均海拔502-227米;童元、雷家等地,平均海拔一般300米左右。全镇平均海拔360米。   二、气候   南部河谷地带,气温偏高,雨量偏少。平均气温15-16.3℃。年雨量696.1-730mm,无霜期240天,十年九旱明显。北部低山地带气候较温和,雨量较适当。年均温14-15.5℃。年雨量770-830mm。无霜期222-235天。二高山地带(500-800m海拔)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2-14℃,年雨量800-880mm,无霜期222天。全镇年均温13.7-15.3℃,年雨量755.4-813.3mm,无霜期232天。   三、 概况   河夹镇地处郧西县东部,东与郧县青曲镇毗邻,南傍汉水三滨,西距县城20公里,国家二级公路(郧漫路)穿境而过,上达古都西安,下抵车城十堰,镇、乡公路四通八达,网连全镇22个村,179个村民小组,交通十分便利,素有郧西“东大门”之称。全镇总人口33601人,其中农业人口30701人。总版图面积247.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润育着3.6万亩肥沃土地,9万亩绿色森林造就出一个颇具特色的生态镇,万亩杜仲林被列为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杜仲之乡”也因此亨誉海内外。   河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领导和团结全镇干群,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文明立镇、产业富镇、科技兴镇、生态强镇”之路,切实以“-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动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而显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实现1.5亿元,人平纯收入实现2080元,财政收入实现50万元。.  

香口乡

  香口乡位于郧西西北部的黄龙山脚下,东承土门,南邻马安,西通上津,北倚陕西,距县城22公里。辖20个村,132个组,7138户,26467人,劳动力14760个。   香口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版图总面积269.44平方公里,居全县之首。全乡耕地总面积26352亩(其中水田3409亩、平地10352亩、坡地12591亩),山场总面积28.3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6万亩),境内动植物品种繁多、量大质优,亟待开发的有马头羊、魔芋、神仙叶(豆腐柴叶)、黄姜、杜仲和板栗等。矿产资源是全县品种最多、储量最大的乡镇,已探明的金、磷、铜、钒、铁、硅、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品种有40余种。水能资源尤以天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前景广阔,总投资2亿元的水石门电站建设工程已拉开序幕。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境内有神秘幽深的黄龙洞、风光旖旎的杨家沟水库、巧夺天工的树撑岩、具有传奇色彩的太子庙等景观让游客叹为观止,留恋往返。   香口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境内黄龙洞内发掘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伴生动物群化石及古人用过的器皿证实距今10万年左右,人类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距《郧西县志》记载,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曾在黄云铺设立开元县。民主革命时期,陈庚将军领导的十二旅司令部曾驻扎黄龙洞太子庙,并设区政府。2001年乡镇体制改革,原六斗、香口两乡合并组建新的香口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香口人民敦厚淳朴的民风,勤劳务实的作风。香口人民在丹江水库、襄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流下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巨大贡献。   香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省道“郧漫” 公路(郧西——陕西漫川)及“十漫” 高速公路(十堰—陕西漫川)并驾齐驱,穿腹而过,乡村公路网络不断延伸,通村水泥路全面铺开。乡中心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水电设施配套齐全,居住人口逾5000人;同时,村镇建设发展迅速,沿“郧漫”公路的八亩地、下香口、上香口、李师关、黄云铺、董家坪6个村庄集镇“一线串珠”,大集镇的格局雏形已成。电信、广电、移动、联通等各种信息设施全面开通,网络信号覆盖率达80%以上。.  

关防乡

  关防位于郧西西北边陲,东与本县店子镇、槐树林特场相连,南与陕西省旬阳县相接,西与湖北口回族乡相依,北与陕西省山阳县相邻,素有“楚之门户、秦之咽喉”之称,历代是兵家商贾必争之地,距县城120公里,全乡辖14个村,98个村民小组,4489户,17135人(其中农业人口16183人),劳动力8086人。现有党支部21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4个),党员437人(其中农村党员338人)。版图总面积207.1平方公里,现存耕地面积12704亩(其中水田2801亩),累计退耕还林8160亩。省道上湖(上津—湖北口)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全县四大河流之一的仙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境内最高海拔183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年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400一800毫米,无霜期210天。农民拥有手机、程控电话共2120部,占总户数47%,实现了“上湖”路手机信号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已覆盖9村1260户。乡村两级公路37条,156公里,公路通组率达99%,其中通村公路除大磨村外,全部拓宽硬化。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312万元,村组集体经济纯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3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453万元,居民非食品支出额达到810元。   该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现建有小型水电站4座(钟坪电站、龙洞包电站、白龙洞电站和黑龙洞电站),总装机1600千瓦/小时,正常情况年可发电200万千瓦/小时,产值48万元。其中牛心石段是一个天然的理想水电站坝址,有待于投资开发利用。经有关部门及专家勘察论证,蕴藏有丰富的金、锑、锰、铁、铅、锌、镁等有色金属20多种,主要分布在沙沟、总兵沟、一天门、回龙、包耳场、大磨、二天门等村一带。境内有丰富的木材、中药、板栗、油桐、核桃、柿子等林特产品,且分布广、品质优、产量丰,主要销往陕西、十堰等地。    近年来,始终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按照“集镇城市化,乡村集镇化”建设要求,本着经济适用、安全美观、节约资源和抗御灾害的原则,先后投资600万元,完成了鄂陕大道、集镇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鄂陕大道为主的“两横两纵”商业区。集镇面积扩展到2.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到359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  

湖北口回族乡

  湖北口回族乡地处鄂西北边陲,踞于湖北大梁之巅,三面环陕,一面归鄂,地扼秦楚要冲,东距郧西县城145公里,北距西安28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为251.6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6710户,23824人,其中回族918户,4456人,占总人口的18.7%。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拨1799米,最低海拔540米,全乡平均海拔921米。全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60天,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1984年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民族特色浓厚,回汉杂居,是重要的省际边贸乡镇。      1986年4月3日,湖北口回族乡宣告成立,成为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从此,湖北口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着这里的发展。省市领导-、王生铁、韩南鹏、朱纯宣、李宪生、赵斌等领导先后莅临这里视察指导,为这里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这里的建设增添了动力。郧西县委-卢富昌,县长冯安龙也多次深入至此指导民族经济发展。为了建设湖北口,发展湖北口,郧西县全面落实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政策、人事、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点倾斜。湖北口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紧紧抓住民族乡建设和苏区扶贫开发机遇,克难战困,艰苦创业,使全乡的山场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际口子镇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拉动了乡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湖北口马头山羊独具特色,它以其肉质鲜,皮质优良而声名远播,被载入湖北省志。这几年,湖北口大力开发地方特色畜牧资源,使畜牧产业从分散走向了规模化。他们启动的千人千户种草养羊工程,已使全乡发展马头山羊27000余只,加上牲猪和黄牛,年收入达到500万元。湖北口核桃、油桐、柿子、二花等作物在全省小有名气;芝麻、绿豆、红小豆等享誉省内外。通过开发已形成了核桃、柿子为骨干的特色林果基地15000多亩;香椿、权菜、野小蒜等绿色野生菜也打入国内市场。.  

景阳乡

  景阳乡位于郧西县西南边陲,南濒汉水,东临夹河、六郎,北接店子,西南分别与陕西旬阳县、白河县接壤,与湘渝铁路、316国道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骡马店村,因此地汉年开设过骡马及行人住宿的客栈而得名。全乡辖18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8361户,32848人;版图面积216.38平方公里,跨东经109°45′至57′,北纬32°52′至33°03′,境内最高点为东北的嵩山,海拨1545.9米,最低点位于东南部汉江边花蛇沟口,海拔175米;实有耕地36218亩,山场面积31.02万亩。景阳乡山场广阔,物产丰富,土特产主要有黑木耳、香菌、核桃、板栗、柿子等,山药材品种繁多,“景阳桐”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副产品。烟、姜、畜牧、打工经济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共同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乡从事建筑行业民工数及效益、素质为全县之最。2005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886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773元。.  

六郎乡

  六郎乡位于郧西县中西部,东与马安镇接壤,西与景阳乡毗邻,南与夹河镇交界,北与上津、店子、香口三个乡镇相连,因传说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筑关屯兵而得名“六郎关”。辖20个村,154个村民小组,8162户,30141人,其中农业人口27931人。版图面积207.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6461.5亩,山高谷深,坡陡地少,是全县特困乡镇之一,也是全县目前最大的库区乡镇。陡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金钱河故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将乡域版图一分为二,境内形成1.8万亩的人工湖泊及一系列四面环水的库中孤岛,襟山带湖,碧波粼粼,耕烟袅绕,舟楫争流。    六郎是我党在郧西打草开荒、播火建政最早的地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重点,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努力实现乡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以马头羊为主的种草养羊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万只马头山羊基地初见雏形;大力发展经果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林特基地新建面积1000亩,荒山造林近万亩,基地升级面积2000亩,退耕还林面积5000余亩,培植亮点,规模经营,全力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着力培植打工经济,使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年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0000多人次,可实现打工收入5000万元;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途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工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全乡民营业户发展到158户。.  

涧池乡

  郧西县辖乡。1961年设观音区涧池小公社,1987年设涧池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2.1万。省道郧羊公路穿境而过。辖瓦屋场、界牌、东坪、鹞子岩、董家沟、孤山、水利沟、谢家坪、军家河、上营、 后山、庄子沟、大竹扒、下营、五斗洼、风景、金龙山、风楼、涧池、泥河口、石婆沟、广山寨22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生产小麦、玉米、水稻,盛产桐油。.  

安家乡

  安家乡地处郧西县东北部,距离11公里。版图面积234.05平方公里,耕地13018亩,森林107505公顷。平均海拔580米。东邻郧县大柳乡,西与城关相连,北与陕西省商南、山阳两县唇齿相依,南与河夹镇接壤。全乡辖13个村,68个组,3975户,13279人。境内以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山高林密,险峻苍翠,多泉水清。五里河、五龙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年均流量2000万方,水能丰富。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全年无霜期270天,年降水量600MM—780MM。土壤酸碱适中,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栖,植物1345种,动物150余种,其中名贵中药材400余种、珍稀动植物30多种。   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境内始祖文化底蕴深厚,据《中国国情大事典》记载,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神雾岭白龙洞古猿人遗址,有距今100多万年前的古猿人和59种古生物化石,早于北京周口店猿人30万年。神文化内涵丰富,《封神演义》讲述的殷商之战,闻太师战死绝龙岭(今神雾岭)、姜子牙大战金鸡岭、姜子牙藏袍金鸡洞、黄天化葬身何家井等神话传说均可得到引证。神秘而传奇的五龙河,其黑龙庙、涧池庵娘娘莲花庙,引人追忆远古。五里河千年“铁佛古寺”,石壁依稀可见 “秦楚通商”四个朱红大字,由清朝知县翁吉士留书鉴证当时商贸之兴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都曾在此浴血奋战,其英雄事迹激怀壮烈,激励后人。   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境内的五龙河景区于2001年发现,集大流域、大生态、大龙潭、大溶洞、大瀑布、大峡谷于一身,全长56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纵贯鄂陕,地裂五河,水育五龙,山接五岳,共有五大景区组成,即龙门景区、龙潭景区、龙峡景区、龙女景区、龙宫景区。景区内山峦叠障、四季常青、风景如画、交相辉映。素有“人类始祖,恐龙故乡,神奇峡谷,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美称;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观叶、严冬咏雪的旅游、休闲、娱乐、疗养、探险、考古胜地,被誉为鄂西北的“九寨沟”。经省、市旅游专家认定,可开发成AAA-景区,是武当至西安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槐树林特场

  槐树林特场是由2001年4月乡镇体制改革由原槐树乡人民政府改制而成。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槐树人民在党的系列富民政策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发展旗帜,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强场、幸福人家创建、和谐稳场、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活动战略,努力推进全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到2006年底实现香椿基地8000亩,核桃基地6000亩,茶叶基地500亩,桑蚕基地500亩,中小育林基地500亩,实现招商引资600万元,打造了以“幸福人家”创建活动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品牌,实现了槐树历史上的新辉煌。2006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投资开发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槐树乡人杰地灵、四季如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到这里可游人间仙境—仙姑洞,可品世间极品—仙姑玉眉茶,可观风光旖旎的险山翠树,可感受生态园林山水风光!有鄂陕闻名的仙姑洞、龙洞岩、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墓地、万人坑、茅山庙、阎王碥、二十四拐等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还有中原“九寨沟”之称的龙天沟风景区。景区内山相连、岭相接、堑相通、水相融,地貌古老,浑然天成,山有龙天山、九龙山、飞石山、猫头山、金顶山等。而且每逢夏季,景区中百花盛开,蝴蝶飞舞,流水叮咚,美不胜收。由于景区中树木繁茂,所以在夏季龙天沟风景区也是避暑游玩的绝佳选择。   槐树地阜物丰,资源丰富,是你投资开发的热土,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县有开采价值的铁矿,锑矿,重金矿,大理石等矿;木耳、香菇、核桃、香椿、茶叶、山野菜等林特产品开发与深度加工,具有广阔的利润空间,现在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  

三官洞林区

  三官洞林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东北角,距县城61公里,东北、北、西北分别与陕西商南、山阳两县的十里坪、白鲁础、晏马三个乡毗邻,平均海拔950米,版图面积14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2001年5月由原三官洞乡裁撤划定的新的乡级行政区域。   境内峰峦叠嶂,山青水绿,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植被丰厚,森林覆差率达90%。不仅松、柏、杉、椿、栎、栗、榆、榔等数十种主要树木遍及林区山岭沟谷,更有红豆杉、银杏等名贵珍稀植物10余种。香椿、荃菜、竹笋、山葱等山野菜资源得天独厚。柴胡、苍术、二花、肚倍、绞股蓝等几十种中药材遍山皆是。有香獐、山鹿、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十余种之多,天然溶洞、奇石异草遍布,大理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木耳、香菇、核桃等林特产品畅通国内外,玉米糁、玉米花、玉米酒、土豆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  


河夹镇特产大全




河夹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