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村基本情况简介
五三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辖11个合作社,共有农户610户,1974人,劳动力850人,其中男422人,女428人,有党员110人,其中男84人,女26人,共设11个党小组,全村现有耕地1784亩。历年来,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征占土地面积达600余亩,由此形成失地农户208户516人,已根据政策纳入农村低保范围。2007年以来,结合五三村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通村公路铺油罩面800米,U型渠衬砌2800米,居民点道路硬化3200米,在四个社实施人饮工程,改造电网一个社,并建成高标准社内群众文化活动室一处,购置村委会办公楼一栋,累计投资150余万元,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共产生债务58万元。
近年来,五三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维护全村的稳定,大力发展全村的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首要目标,依托城郊优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致力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制种玉米,加工蕃茄销售,林果业为主发展五三村农业生产。
一、基层组织运行良好
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底线管理制度,党员远程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二、主导产业发展迅猛
在全村范围内大力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商品贸易流通个体经营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特色农业,林果业、养殖业齐头并进,2013年组织劳务输出590人,商品贩运流通及个体经营从业人员394人,红枣及其它林果业540亩,养殖大户15户,全村奶、肉牛养殖达450头,生猪3000头,发展势态良好,预计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260元。
三、发展思路
1、抢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落实村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架设工作;
2、细致、周密筹备城中村改造工作;
3、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4、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以稳定促发展;
5、督促抓好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改善村容村貌;
6、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扩大创意农业示范区规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20723101 | 734000 | -- | 查看 五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乐民社区 |
乐民社区概况 乐民社区位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八一路与建设路交汇处,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管理。乐民社区成立于1980年,辖区面积3.2万平方米。辖区内有乐民小区、水务局小区、昭武小区、师部东墙、师部西墙、职教中心居民区、天鹅湖小区等七个居民区,共有住户2510户,6474人,社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1个。社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有党员84名。 近年来,乐民社区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社区管理和服务为主题,以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突破口,全面落实以“真心惠民、衷心安民、尽心乐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情360”服务体系建设,使社区工作在巩固中不断提高。社区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交通厅等单位命名为“省级交通安全文明社区”;被省司法厅、民政厅首批命名表彰为省级“民主法制社区”,被省体委命名为“优秀健身工作站”;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党建工作示范社区”;被市文明委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示范社区”和“市级交通文明安全先进集体”;被团市委命名为“市级青年文明社区”;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卫生模范单位”。 社区在配强“两委”班子,健全配套组织的基础上,下功夫解决了社区办公场地,使社区拥有自主产权、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的集办公、党员活动、居民娱乐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建立了“一站式”办公服务平台。社区坚持每月一主题活动,利用社区文艺人才较多的优势,建立社区文艺队、建身队、老年人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自编自演队和新组建的新“社火”队,编排了《群众路线七字歌》、《核心价值观七字歌》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小节目,经常性的在文化广场、小区广场、居民区为居民义务演出。引导居民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居民户均养花达20盆以上,每月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确保了辖区干净整洁;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楼院(道)、文明市民等系列活动,建成文明单位20个,文明楼院3个,高标准绿化小区1个,评选命名文明户标兵25户。 |
东关街社区 |
东关街社区概况 沙河镇东关街社区地处临泽县城东段,有居民3211户,7573人,7个居民小组,楼房91栋,平房区2处,个体经营网点456家。社区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30名,有12个党小组,列入双重管理的在职党员486人。企业离退休人员656人,残疾人103名。辖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1家,商业门店400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具体指导下,社区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满足居民需求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抓好党员管理教育为关键,以提高居民素质为目的,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落实党员分类管理分层教育措施,突出党员作用发挥,挖掘社区资源,深入开展共驻共建和“六进社区”活动,以党建带共建,推动社区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健身队”、“全省科普示范社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社区”、“县级党建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
沙河街社区 |
沙河街社区是甘肃省张掖临泽县沙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620723101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20723。邮政编码为73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36 ,车牌号码为甘G。与乐民社区、东关街社区、颐和社区、惠民社区、东寨村、西寨村、化音村、兰堡村、沙河村、西关村、五三村、合强村、花园村、闸湾村、新丰村、西头号村、新民村相邻。 |
颐和社区 |
颐和社区辖7个居民小组,现有住户1614户,居民4362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1名;辖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33个,经营网点172家,有楼院38个,楼道143.5个,流动人口42人,出租房屋177间,个体经营网点147家。社区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其他工作人员11名。近年来,社区按照“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服务宗旨,把深化和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作为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立足社区实际,以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助为主题,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献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努力将民情流水线工程打造成一条党群连心线、党员先进线、服务提升线、资源整合线、社会和谐线、群众监督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能,密切了党群关系,受到居民群众一致好评。 |
惠民社区 |
惠民社区简介 惠民社区位于临泽县大沙河景区,于201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法批准设立。社区管辖范围东至甘州区沙井镇交界处,南至山临高速公路,西至五湖桥南端沿滨河路向南至职教中心南围墙向西沿五华瑞泽苑、四中、交警队西围墙过丹霞桥沿大沙河堤坝至山临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线到五湖桥北端。社区管辖绿岛小区、瑞泽苑小区、惠民小区、五湖嘉园小区、清水湾小区、工业开发区等居民居住区。 社区秉持“民诉我应,民愿我达,民难我解,民需我为”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探索服务居民、丰富居民生活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居民的满意度,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而努力。 |
新民村 |
新民村概况 沙河镇新民村共有7个合作社,365户,1252人,耕地面积540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9元,是市、县文明生态村。近年来新民村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调整结构促增收为重点,以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基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为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新民村确立了玉米制种、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红枣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全村精品玉米制种面积每年稳定在5300亩左右;建成万头肉羊养殖小区一个,枣园2700亩;发展老枣树复壮更新示范点1处,成立红枣合作专业社2个。 建成了面积达600平方米村委会大楼,配套完善了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文化服务工作站、医疗所等公共设施。建成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文化体育广场,配套建设了篮球场、排球场、表演区、健身区、文化宣传区等文化娱乐设施,为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搭建了平台。 整治村容村貌,营造优美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村社主干道、村务活动中心、国道沿线、居民点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和检查评比,绿化、美化、亮化了村社主干道和村务活动中心周边的环境,全村有使用沼气202户,家用太阳灶350多户,清洁环保能源进入农家。 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条件和培训制度,利用已建成的标准化的文化室、电子阅览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升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综合素质。 实行民主管理,凝聚发展合力: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和一事一议工作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物,村务做到及时公开,矛盾纠纷及时调处。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了村级议事规则,全村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
西头号村 |
西头号村基本概况 西头号村现有8个合作社,365农户,人口1233人,耕地面积1846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5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73.6元。 一.基础设施现状: 村委会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平方米, 二.地理位置: 西头号村位于临泽县沙河镇东部,距镇政府约2.5公里,东临甘州区沙井镇西二村,西与本镇五三村接壤,南依312国道,北靠新丰村。地势南高北低,道路畅通,312国道临村而过,交通便捷。 三.村庄性质: 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红枣产业,草畜产业,劳务经济为支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四.现状分析: 1.西头号村三面邻村,南依312国道,无法向外扩展,人均占有耕地数额将进一步减少。 2.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3.玉米制种,瓜菜种植,草蓄产业,枣粮间作等高效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拱棚瓜菜基本成为今后农民增加收入的亮点。 |
化音村 |
化音村简介 化音村位于临泽县境域,距县城5公里处。东邻兰家堡,西与新华镇毗邻,南与高台县接壤,北接白寨村。兰新铁路、312国道穿村而过。耕地面积4500亩,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村内道理四通八达。全村设有9个合作社,404户,1397人口,劳动力780个,以种植、养殖、枣粮间作物为主要产业,主导全村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增加了人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需求,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改善村级办公条件,于2010年10月投资100万元建成村级办公楼一栋,占地面积400㎡,设有党员活动室、村务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及文化活动室等;娱乐场地一处,占地面积2300㎡,场内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将成为办公、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服务活动中心。为农闲时节,村上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开展以拔河、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等为比赛项目的春(秋)季运动会,以及在“三八”、“五一”、“五四”等节假日开展群众性的节庆文化体育盛会,营造了全民重视体育锻炼、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
沙河村 |
沙河村概况 沙河村地处临泽县城西郊,国道312线、兰新铁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16个合作社,804户,2475人,耕地面积3100亩,以玉米制种、养殖和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24.3万元,人均纯收入7314.2。村党支部下设1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22名,其中预备党员1人,男性党员106名,女性党员16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02名。 近年来,沙河村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发展要求,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2010年以来,村委会积极争取项目,通过“一事一议”群众筹资筹劳,硬化全村村社主干道约12公里;2012年,为改变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镇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超强谋划,主动衔接落实了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在村社主干道及窗口地带配置了垃圾箱、垃圾斗等环卫设施,建设日处理能力20吨的污水处理站一处,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与此同时,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广泛征求党员代表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修建8栋农民公寓楼及村委会办公阵地、村文化体育广场等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修建住宅楼4栋,入住148户,现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将于今年10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该小区的建成,将彻底改变全村人居环境,最终实现“四化”村发展要求。 |
东寨村 |
东寨村概况 沙河镇东寨村地处县城南郊,共有12个合作社,546户1902人,全村共有劳动力780人,占总人口的41%;共有耕地5300亩,人均耕地2.78亩。2012年全村经济收入33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25元。近年来,全村初步形成了一精品玉米制种,奶、肉牛养殖,红枣标准化生产,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 |
闸湾村 |
闸湾村简介 闸湾村位于临泽县城以北,距临泽县城4公里,位于鸭沙公路中段。耕地面积4800亩,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全村设有10个合作社,420户,1572人口,劳动力820人,以种植、养殖、枣粮间作物为主要产业,主导全村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增加了人民的经济收入。 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20元。今年来,闸湾村以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为目标,以理顺村“两委”班子关系、规范村级组织运行、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以发展带整治,以整治促发展,积极开展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条件和培训制度,利用已建成的农村图书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升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综合素质。至目前,全村90%劳动力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 实行民主管理,凝聚发展合力: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和一事一议工作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物,村务做到及时公开,矛盾纠纷及时调处。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了村级议事规则,全村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
新丰村 |
新丰村概况 沙河镇新丰村位于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北侧,有8个合作社,467户,1612人,耕地面积5100亩,人均耕地3.16亩。新丰村的经济作物是制种、红枣。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14.7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0.3元。今年来,新丰村以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为目标,以理顺村两委班子关系、规范村级组织运行、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以发展带整治,以整治促发展,积极开展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强班子、带队伍。提高“两委”整体素质和能力,是推进全村建设发展的根本,也是治理后进村的关键,应放在首要位置。主要是通过集中培训、电化教育等多种方式,组织班子和党员队伍学习,提高班子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按照“五个好”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将班子带成“讲团结、善工作、有成绩”的战斗堡垒;全面深化五大载体建设,充分发挥载体作用,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为村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积极组织“两委”成员深入村户,征求和听取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使村级组织得到群众拥护。 抓建设、夯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影响和制约村全面发展的瓶颈,需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重点是从村民呼声最高、要求最迫切的问题着手,全面加速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真正让村容村貌发生较大的改变。要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办公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五个中心的作用,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抓好环境卫生整理、工业垃圾清理,搞好环保整治,切实提高村容村貌。 谋发展、强经济。“谋发展、强经济”是当前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要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红枣加工户做大做强,扶持农业合作社开展统一种植、集中服务、提高效益,引进和推广特色种养殖,提高生产效益,富农惠农;要做好项目调研,搞好项目招标,选准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按期投入专项资金,实现增效增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重管理、解矛盾。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让资金在群众监督下合理使用,消除因经费使用不透明引发的各种矛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想方设法结余部分经费,努力化解群众欠账等遗留问题;深入农户走访村民,了解摸清情况,化解各种矛盾,主动积极支持村集体工作,让群众有盼头,对组织有希望。 |
西寨村 |
西寨村概况 沙河镇西寨村是原顾庄、西寨两村合并村委会新成立的一个村,地处县城西南,高速公路连接线横穿全村,全村有12个合作社,533户,1822人,党员77名,十个党小组,耕地3100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70元,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形成了以玉米制、草畜、林果、蔬菜、劳务输出为主的五大产业,新农村建设,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先后被命名为“县级安全文明村”和“县级安全文明标兵村”,村党支部多次被县、镇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西寨村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生态文明新村示范点之一。 从小规模大群体,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的养殖模式不断发展。修建高标准牛舍185座,265间,饲养肉牛816头,,新发展50头以上规模养牛大户5户,全村共发展养殖大户60户,其中;养牛5头以上的45户,养羊30只以上的12户,养猪50头以上的3户。全村经济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今后的发展是,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抢抓“十大工程”机遇,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部署,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
合强村 |
合强村概况 沙河镇合强村现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分别为农村党支部、京沙酿造厂党支部、养殖小区党支部,现有党员92人。合强村共有15个合作社,649户,2140人,耕地4500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0元。今年以来,村两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全村形成了以制种、草畜、红枣、设施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作为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以“四化”建设为目标,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特色产业不断优化。认真实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全村发展精品玉米制种2500亩,建成标准化红枣生产基地300亩。新建钢屋架大拱棚25座,累计达到120座。以打造绿洲奶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契机,建成合强村综合养殖小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发展养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6户,养鸡2000只以上养殖大户12户,养牛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62户。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项目投资与自筹相结合,筹资156万元,完成6个社、6条村社主干道硬化;积极争取财政奖补项目,8月底完成8个社、250户自来水架设任务;筹资2000万元,修建农民公寓住宅楼3栋,入住农户129户,商用住户17户,村卫生所2所;筹资240万元,村务活动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8月中旬完成阵地布置。三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建立了常规教育、集中培训、综合服务“三位一体”农民培训服务机制,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和“11555”农村能人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运销能手。全村培养产业带头人40人,劳务输出人数45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60万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花园村 |
花园村概况 沙河镇花园村地处临泽县城以北3公里,板沙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有9个合作社,394户1282人,耕地面积3500亩(计税面积2284亩)。201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支持配合下,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10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56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和18.82%。 近年来,玉米制种一直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济收入占到了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2年花园村同敦煌种业金张掖玉米种子有限公司签订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642亩。此外,还落实订单蔬菜种植50亩。 畜禽养殖也是花园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以以二社、七社规模养殖示范点为重点。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项帮扶措施的实施,全村养牛农户达到了135户,其中:30头以上的10户;全村养猪100头以上农户达12户;养羊50只以上农户28户;养鸡500只以上的农户6户。全村畜禽养殖大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5.9%,养殖业收入达233.6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21%。 2012年以来,花园村立足地处城郊、交通便利、耕地偏少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劳务输转的力度。结合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积极邀请农业、畜牧、建筑等专业技术人员,对花园村富裕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有序输转。以涌现出的张发明、蒋立诗为代表的建筑行业带头人,带动全村建筑行业劳务输出人员达到280多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以梁兴平、张秉虎、蒋立华为代表的个体工商户65人,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劳务经济不仅是全村的主导产业,现已发展为优势产业。 排查矛盾纠纷,维护全村稳定是双联行动中一项任务,也是全村的重要工作。我们充分借鉴和发挥历年工作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民调组织,落实村治保会的职能职责,狠抓了十户联防治安巡逻工作及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认真组织-表、老党员、退职干部成立了明理说事会,对摸排的各类矛盾纠纷好隐患及时化解调处,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通过积极努力,全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6起,切实维护了全村的稳定和谐。 |
西关村 |
西关村概况 沙河镇西关村位于临泽县城以西沙河镇中心,地处沙河镇政府以东0.5公里,东临沙河镇五三村,西与本镇沙河村接壤,南依312国道,北与西寨村接壤村域地势南高北低,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兰新铁路临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现有9个合作社,429户、1531人,耕地面积1388亩。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8.7元。西关村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4名。全村基础设施相对齐全,2000年建成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村干部办公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一应俱全,其中综合性会议室1个,可容纳60人-,是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召开会议的重要平台。全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齐全。沙河卫生院西关卫生所座落于西关村一社,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齐全,现有床位4个,医护人员2人,可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采取向上争取建设资金、群众筹劳筹资等措施办法,大力改善全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道路建设上,修建和硬化村级道路7.01公里。全村交通便利,1路公交车经过西关村,群众出行非常方便,目前已实现通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渠系配套9.2公里,配套率达到95%;在安居工程建设上,计划在2013年至2016年按照四化村建设规划,共建成小康住宅楼17栋826户,实现全部入住,计划2013年修建5栋144户,目前已有2撞动工,主体工程以完成2层修建,小区完工后全村小康住宅楼达到17栋,群众入住率达到60%以上;在改善办公条件和群众文化娱乐方面,计划筹资修建村务活动中心1栋,2500平方米,新建2000平方米文化体育广场,强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西关村耕地用水条件充足,发展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2年精品蔬菜种植,220亩,亩均纯收入在4500元左右;种植常规蔬菜500亩,亩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2013年,新建钢屋架拱棚50座,预计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可有效带动西关村设施农业发展。全村常年在县城做蔬菜生意和餐饮行业的人有80多户,经济收入非常可观。有小轿车的家庭达到50多户,有农用车家庭300多户,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人员200多人。农民二三产业收入人均达到5000元,占纯收入的80%。方便了群众,大多数在家务农的妇女和家中有老人的劳动力不方便外出务工,利用村镇周围企业、机关个体较多的实际,农闲时节就地输转,平均工资在100元/天/人,既方便了生产生活,也给群众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全村劳务输出在3-6个月的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按劳均5000元计算,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50万元,人均2700元。 全村现有劳动力96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10%。近年来,西关村积极申报县级精神文明示范村,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村民风纯朴,邻里、亲属之间和睦相处。全村没有遗留较大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 村“三委”班子配备齐全,年龄结构合理,设有支书、主任、村务监督主任、文书、出纳、计生专干各1名,整体素质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工作推动能力,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年富力强,是西关村发家致富带头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村有党小组6个,共有党员54名,组织生活开展正常。党员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全村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严格执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民群众筹资筹劳的方式解决。 |
五三村 |
五三村基本情况简介 五三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辖11个合作社,共有农户610户,1974人,劳动力850人,其中男422人,女428人,有党员110人,其中男84人,女26人,共设11个党小组,全村现有耕地1784亩。历年来,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征占土地面积达600余亩,由此形成失地农户208户516人,已根据政策纳入农村低保范围。2007年以来,结合五三村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通村公路铺油罩面800米,U型渠衬砌2800米,居民点道路硬化3200米,在四个社实施人饮工程,改造电网一个社,并建成高标准社内群众文化活动室一处,购置村委会办公楼一栋,累计投资150余万元,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共产生债务58万元。 近年来,五三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维护全村的稳定,大力发展全村的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首要目标,依托城郊优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致力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制种玉米,加工蕃茄销售,林果业为主发展五三村农业生产。 一、基层组织运行良好 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底线管理制度,党员远程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二、主导产业发展迅猛 在全村范围内大力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商品贸易流通个体经营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特色农业,林果业、养殖业齐头并进,2013年组织劳务输出590人,商品贩运流通及个体经营从业人员394人,红枣及其它林果业540亩,养殖大户15户,全村奶、肉牛养殖达450头,生猪3000头,发展势态良好,预计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260元。 三、发展思路 1、抢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落实村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架设工作; 2、细致、周密筹备城中村改造工作; 3、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4、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以稳定促发展; 5、督促抓好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改善村容村貌; 6、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扩大创意农业示范区规模。 |
兰堡村 |
兰堡村基本概况 兰堡村辖8个社,404户,1400人,劳动力928人,耕地总面积3847亩,人均耕地2.3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65.7万元,比2011年2040.37万元多收入425.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23.4元,比2011年7483.8上涨17.9%,人均增加1339.6元。 自2011年兰堡村被确定为“四化”示范村以来,镇村两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四化”示范村建设成果明显。今年,村上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逐步形成了精品制种、规模养殖稳定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瓜菜制种齐头并进,红枣苗圃定植和枣产品加工异军突起的产业发展格局。镇村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树立了“夯基础、提素质、强产业、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四化”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 一是狠抓主导产业发展。严格执行玉米制种管理办法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精品玉米制种。按照“合作社+公司+自管流转基地”的运行模式,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00多亩,成立了临泽县沙河镇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示范区已新打机井1眼,建成钢屋架大拱棚120座,改造日光温室80座,发展西葫芦、番茄、花卉等三大类制种60亩,高原夏菜460亩。以打造绿洲奶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契机,在兰化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新规划高标准基础母牛繁育场2个,建成高标准牛舍10栋,累计达到55栋,养殖规模达到了3000多头。 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村上规划修建的4幢,120户农民公寓楼已全面竣工,现已交付使用。配套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等服务设施,全力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环境宜居、管理规范的农民社区。村委会活动阵地建设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 三是狠抓村庄美化绿化。全村绿化面积达1200亩,完成“一池三改”277户,建成300亩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良种枣苗繁育基地150亩,红枣食心虫综合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同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争取环保项目资金60万,在公寓楼内购置垃圾车4辆,垃圾箱16个,开挖排污管沟250米,架设管网260米,设置污水处理罐2个,新建150立方米蓄水池1座,建成提灌设施一套,保证了农民公寓楼住宅小区水循环的安全运行。坚持经常性清扫保洁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实行“日清月送季填埋”,将每月月末周五定为集中整治日,进一步健全和完成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四是狠抓村民技能培训。全力实施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11555”能人培养计划,开展了电焊、瓦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培训等专业特色培班。定期邀请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现场解决群众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的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应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 通过创建“四化”示范村,达到农民生活质量有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成效,社会各项事业有新进步,有效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