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77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沙河镇,邮编:734200。代码:620723。区号:0936。拼音:Linze Xian。
历史沿革
临泽县古为雍州属地,周、秦时期乌孙、月氏驻牧,西汉时期为匈奴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县境设昭武县,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汉县因之,故名,隶于张掖郡。始建国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废汉立新,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三国属魏。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治临泽),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废临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县地并于永平(今张掖)县,临泽县置撤销。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据甘州,县境属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鹘占。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路,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治所抚彝(今蓼泉),属甘州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泽县隶于张掖分区。1950年,改属酒泉分区(后改称专署)。1952年,县治由蓼泉迁沙河堡。1955年,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1962年恢复,隶于张掖专区(后称专区为地区)。现为张掖市辖县。
地理交通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之间。东邻张掖市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临泽县地形特征是“两山夹一川”。南屏祁连峻峰,北蔽合黎峰峦,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分三个类型:南部祁连山区,中部是黑河水系冲积形成的走廊平原区,北部合黎山剥蚀残山区。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为2278米(新凤阳山),最低1380米(蓼泉)。县境内祁连山区为祁连山脉的浅山区,四周山峰环绕,中间为一小盆地,覆盖有厚层黄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园河从中流经,河南、北阶地为耕地,山坡为牧场。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属天山余脉,山势不高,地势平缓,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只有200—300米,是干旱剥蚀的低山区,植被稀少,属荒漠草原。中部走廊平原地势呈东、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间。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拥,沃野绿洲象一块绿宝石镶嵌于其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产丰富,是临泽精华地带。
临泽县历史悠久,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南出梨园口,可达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过嘉峪关通新疆;东经武威、兰州,与内地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现为张掖市辖县。
行政区划
临泽县境东西长49.5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2727.29平方公里。312国道、兰新铁路齐驱横贯,交通便利。2003年,全县辖5镇(沙河镇、新华镇、平川镇、板桥镇、蓼泉镇)2乡(鸭暖乡、倪家营乡),103个行政村、744个合作社。12月,成立新华镇华兴村。社区居委会5个。
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为146037人,总户数44508户。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总人口中,男性7.54万人,占总人口的51.54%;女性7.0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6%。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14.38%。年内新出生人口1298人,出生率8.8‰;死亡796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
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发挥四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走好五条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思路,克服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4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60万元,增长5.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803万元,增长16.66%;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6万元,增长10.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72元,增长1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48%。全县财政收入5816万元,比上年增收616万元,增长11.85%。
2004年,临泽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工业强县的支撑点,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60999.45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03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3%。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7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7%。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7.84%。交通运输业完成货运量369.15万吨,货运周转量19807.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6.82%;客运178万人,客运周转量623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9%。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2025.3万元,增长20.74%;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4022户,增长19.86%;固定电话普及率16.42%,比上年提高2.7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含联通)用户12300户,增长93.64%。互联网络用户610户,增长54.43%。完成旅游产业开发投资1586.5万元,共接待游人14.35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8%。年末拥有贸易市场11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877万元,比上年增加18545万元,增长32.35%。保险业务收入2658万元,比上年增长27.12%。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渠道衬砌改造109条、328公里,田间配套17.4万亩,高新节水9.2万亩。新建小康住宅示范点10个,新建、改建小康住宅1450户,累计达到2.03万户。梨园新村建设创造了全省灾后重建、一次到位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的典范。工业园区完成道路拓建改造、供排水、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绿化等基础设施;颐和绿苑建设基本完工,青少年活动中心、临泽一中3号教学楼、博物馆、疾控中心开工建设。城市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9%;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5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小城镇(集镇)建设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荒漠绿洲得到综合治理,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荒滩造林1.3万亩,农田防护林1.1万亩。以芦湾村为代表的“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资1384万元,新建、改建送电线路327公里。城区电网改造进展顺利。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连霍高等级公路山临、临清段建设进展顺利。
资源环境
临泽县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境内平原绿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现有耕地 28.32万亩,宜农地33万亩,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地82万亩,其中宜农荒地27.9万亩,宜林荒地15.1万亩,宜牧荒地38.6万亩。水资源以河水为主,泉水、地下水为辅,黑河、梨园河纵横流径,南、北部分布有许多季节河,中部湖泊、沼泽、水泉星罗棋布。地表水资源总量12.9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梨园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12.67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5.69亿立方米;7座中小水库总库容3263.75万立方米。
县境内山地占总面积20%,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己发现的矿种有锰铁、磁铁、石墨、玻璃用石英、钾长石、石膏、凹凸棒石粘土、膨润土、砖瓦用粘土、耐火粘土(红粘土)、矿泉水。贵重金属有沙金。
县境平川地带占总面积80%,绿洲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有乔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其中粮食作物、瓜菜作物、林木品种丰富,林果品种多,产量高,被誉为“花果之乡”。野生植物77种,药用植物2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绵刺、裸果木,二级保护植物有沙生柽柳等10种。野生鸟类有4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鹳,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猎隼、鸢、鹗等。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等。
临泽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多风。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较慢。四季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2.9小时,气温日较差大,县城年平均日较差为14℃,年平均气温为7.7℃。年均无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发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风和东风为主。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局地暴雨、霜冻等。
临泽特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万人 | 2777平方公里 | 620723 | 734000 | 0936 | 查看 临泽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沙河镇 | 约2.2万人 | ·临泽旅游·临泽特产·临泽十大特产·临泽十景·张掖旅游·张掖 | 乐民社区 东关街社区 沙河街社区 颐和社区 惠民社区 新民村 西头号村 化音村 沙河村 东寨村 闸湾村 新丰村 西寨村 合强村 花园村 西关村 五三村 兰堡村 | 查看 沙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新华镇 | 约1.9万人 | ·临泽旅游·临泽特产·临泽十大特产·临泽十景·张掖旅游·张掖 | 大寨村 长庄村 富强村 胜利村 宣威村 西街村 向前村 新柳村 亢寨村 新华村 明泉村 | 查看 新华镇谷歌卫星地图 |
蓼泉镇 | 0 | 0 | 蓼泉村 双泉村 寨子村 湾子村 下庄村 上庄村 新添村 墩子村 唐湾村 | 查看 蓼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
平川镇 | 约2.02万人 | ·临泽旅游·临泽特产·临泽十大特产·临泽十景·张掖旅游·张掖 | 贾家墩村 四坝村 五里墩村 一工城村 黄家堡村 平川村 三三村 三二村 三一村 芦湾村 | 查看 平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
板桥镇 | 0 | 0 | 西柳村 土桥村 古城村 壕洼村 东柳村 红沟村 板桥村 友好村 西湾村 | 查看 板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鸭暖镇 | 约2.02万人 | 150平方公里 | 小鸭村 张湾村 昭武村 大鸭村 暖泉村 五泉村 华强村 白寨村 曹庄村 小屯村 古寨村 | 查看 鸭暖镇谷歌卫星地图 |
倪家营镇 | 0 | 0 | 梨园村 南台村 高庄村 马郡村 汪家墩村 倪家营村 下营村 黄家湾村 | 查看 倪家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甘州区 |
甘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2′—39°24′之间,南依祁连山,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东连镍都金昌,西接古郡酒泉。内地,西通新疆,南出扁口与唐蕃古道相交,可达青藏高原,北出镇夷峡,沿居延古道,可抵蒙古大漠,历来为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98公里,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黑河、山凡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平均海拔1474米,属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毫米,蒸发量2047毫米,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138-179天,具有日照时间长、发行量发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取“张国臂腋,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置西凉州,领张掖等7郡;西魏废帝三年,改西凉州为甘州,领张掖(辖永年县等4县)、酒泉2郡,始有甘州之称,“甘肃”首字即源于此;隋朝开皇17年,改永年县为酒泉县,大业初年改酒泉县为张掖县,始有张掖县之称;元朝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甘州;明代甘州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治所;清代,张掖是甘州府治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置张掖分区,张掖县为治所;1985年,撤销张掖县,成立县级张掖市,2002年6月,撤销县级张掖市,设立甘州区。甘州自汉唐以来即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2日,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掖并亲笔题写--“金张掖”;2000年6月18日,江总书记第二次视察张掖并再次题写“再铸金张掖辉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甘州区辖1区(东北郊新区)、11镇(梁家墩镇、上秦镇、乌江镇、沙井镇、大满镇、小满镇、甘浚镇、新墩镇、碱滩镇、三闸镇、党寨镇)、11乡(长安乡、西洞乡、廿里堡乡、靖安乡、花寨乡、安阳乡、和平乡、小河乡、明永乡、龙渠乡、平山湖乡)、243个行政村1986合作社、5个街道办事处(东街办事处、南街办事处、西街办事处、北街办事处、火车站办事处)。人口:全市有124136户、47万人,其中城市37341户、12万人,农村劳动力35.74万人。民族:有汉、回、蒙古、满、藏、裕固、朝鲜、土、壮、东乡、布依、锡伯、撒拉、苗、土家、维吾尔、彝、侗、僳僳、高山、达斡尔等22个民族。 甘州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和大型灌溉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大米、红枣、苹果梨、苹果、发菜、黑瓜子、豆类及各种蔬菜,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和全国“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的先进行列。农业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已初步建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的粮油、瓜菜、甜菜、果品、奶肉牛、瘦肉猪、蛋白肉鸡、淡水鱼等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油、蔬菜、畜牧、林果、种子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建成了甘绿、金象、有年金龙、屯河、张掖大业、中种等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规模效益的粮油、果蔬、草畜、制种、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建成了2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了粮油、脱水蔬菜、玉米淀粉、甜菜榨糖、啤酒麦芽、番茄酱等加工系列。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石岗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在西北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沙荒地改造利用”、“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栽培技术”、“黑河地区作物需水量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蔬菜商品产业化技术开发”等一批在国内、省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甘肃省领先地位。 工业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张掖电厂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小孤山水电站顺利实现枢纽截流,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屯河番茄酱一期工程、华瑞麦芽技改、中种、正大种子二期工程等项目当年开工建成投产。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冶金电力、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优势企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丝路春酒业集团、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创出了丝路春白酒、金象种子、甘绿脱水菜、马铃薯全粉等知名品牌。功能齐全、连接城乡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已具雏形;商贸流通活跃,成为河西贸易辐射中心,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北最富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蔬菜瓜果集散地之一;超市、专卖店、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逐步兴起,日益引领消费时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地方工业形成特色,集团经营初具规模。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以租赁、出售等形式为主,先后完成了有色金属公司金鑫铜业等8户企业的改制。以脱水蔬菜、丝路春酒业、饮料食品、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金象种子为主的六大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并完善。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占地23.5平方公里的东北郊经济新区,被国家列为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实行引进、立项、建设一支笔管理新体制,是省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甘州,地域辽阔,雪山、草原、绿洲、沙漠相间,自然风光旖旎,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和以“甘州八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以甘泉公园、黑河山庄、东大山风景区等绚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汉、蒙、裕固等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奘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战河西,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页。甘州古迹甚多,景观奇特,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旅游。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11亿元,增长10.68%;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0.9:31.7:3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3亿元,增长13.6 %;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2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7亿元,增长10.7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3亿元,增长11.5%,小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95亿元,增长10.9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6元,达到34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元,达到636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各县(市、区)第7名。甘州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更完善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到甘州这片热土投资兴业,力争将甘州区建成甘肃河西走廊核心经济聚集区中的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11亿元,增长10.68%;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0.9:31.7:3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3亿元,增长13.6 %;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2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7亿元,增长10.7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3亿元,增长11.5%,小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95亿元,增长10.9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6元,达到34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元,达到636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各县(市、区)第7名。甘州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更完善的服务,力争将甘州区建成甘肃河西走廊核心经济聚集区中的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肃南县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因地处肃州(酒泉)以南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境内草原广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矿藏丰富,除明花区属沙漠外,其余均系山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祁连山主峰素珠莲及著名的“七·一冰川”即在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全年平均气温3.6℃,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83天左右。动植物资源除原始森林和种类繁多的优质牧草外,还有100多种中药材和19种主要珍贵野生动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2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红湾寺镇、皇城镇、马蹄藏族乡、康乐乡、白银蒙古族乡、大河乡、明花乡、祁丰藏族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6区、1镇、23个乡,101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9个国有林牧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境内居有裕固、藏、蒙古、回及少量的满、东乡、保安等共11个民族。2003年全县总人口3.5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46万人,占总人口的69.70%,非农业人口1.07万人,占总人口的30.30%。少数民族人口1.95万人,占55.30%,其中裕固族9523人,占26.9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3人。 【国民经济】 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9.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0.82亿元,同比增长3.60%。 畜牧、矿藏、水能、旅游、土地是自治县的五大资源优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畜牧业在自治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42.2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20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2003年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73.70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30万只高山细毛羊基地、15万只羔羊育肥基地、700头马鹿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羊、草、鹿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03年底,已探明的矿产27种,分布在228处。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产有煤炭、铜、铁、钨、铬、锰等。非金属矿有萤石、石灰岩、石英沙、硫、粘土、石膏、石棉、磷镁、白云岩、玉石、芒硝、重晶石、大理石、矿泉水等16种32处。其中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5位,储藏量达46万吨。 水资源十分丰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时,冰川蓄藏量159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人均流量12.2万立方米,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 近几年来,自治县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投资9.8亿元、装机15.7万千瓦时的西流水电站已完成年度工程量;投资6.78亿元、装机9.8万千瓦时的小孤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3亿元,总装机容量3.6万千瓦时的冰沟电站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左右;投资0.93亿元,装机1.08万千瓦时的峡口电站已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人文资源看,既有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裕固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既有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壁画艺术,又有博大精深的藏传、汉传佛教等宗教文化。从自然资源看,既有雪山冰川、又有大漠戈壁;既有草原森林,又有河流瀑布;既有幽谷深涧,又有绿洲平原。马蹄寺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2003年全县共有2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收入达到8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24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24人,普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0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于1997年实现“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层有文化活动中心116个,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医务人员211名,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网光缆改造工程,使全县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8%、51%和96%。 【人民生活】 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1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40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102万元。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次年被省上命名为牧区小康县。此外,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城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
民乐县 |
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589米一5027米, 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4个乡: 洪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乡、民联乡、顺化乡、丰乐乡。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08万,有汉、藏、回、壮、土、蒙、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个民族。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2’59”~101°13’9”, 北纬37° 56’19”~38°48’17”之间。海拔1589~5027米。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洪水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00 °49’,北纬38°27’。东北距山丹县城75公里。东距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1385公里。由张掖乘火车经西安、郑州、到北京2573公里;经包头到北京2360公里。东南距永昌县城 175公里;距甘肃省会兰州市534公里,直线距离372公里。南距青海省祁连县城136公里;距门源县城165公里;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85公里,直线距 离220公里。北距张掖市65公里。境内祁连山巍峨挺拔,终年积雪。洪水河、童子坝河、大堵麻河、海潮坝河、酥油口河5条主要河流纵贯南北,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 驻牧之地。横贯县境沿祁连山北麓的旧大路,经大马营滩直通甘凉大道。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两山夹峙,群峰叠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门之称,是历代封建王朝设防的重地。现在,(西)宁张(掖)公路纵贯全境,北与甘新公路、兰新铁路 相接,交通便利。 历史革沿 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小麦、大麦、黑麦、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大。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在秦始皇病死前后,月氏最强,它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第一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少数留居祁连山未西迁移者史称小月氏。后又连遭二次打击,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从此,东起番和(今永昌县)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南界祁连,北连居延,都成为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驻牧地即史家称之为单于城的永固城,浑邪王统治张掖前后80余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奔袭浑邪王,战果辉煌。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使整个河西空无匈奴。于是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属张掖郡所辖10县之一。西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氐池为否武。王莽失败后,淮阳王刘玄即位,张掖属国都尉窦融掌管河西,今民乐境内仍置氐地县。东汉设氐池县。 三国时境内属魏国,到西晋一直设氐池县。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境内首置三郡四县:张掖郡辖氐池县,祁连郡辖祁连县、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跨越前秦、后凉,建制不变。北凉时仍置三郡四县,除金山郡领氐池县外,余同前凉。北魏时设汉阳县,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西魏时单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北周设金山县,属张掖郡。隋大业初,撤金山县入删(山)丹县,唐不变,其后和五代十国时,境内随张掖先后建立的沙陀、吐蕃、张仪潮政权和甘州回鹘等政权而变更隶属关系。北宋政权未及张掖。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夺取甘州,称帝后,境内属治所甘州的镇夷郡、宣化府。西夏统治张掖长达199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县境归元,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为甘州,境内属甘州路。 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辖一驿十四堡。 民国2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童子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16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29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区。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 农业资源 民乐县条件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5万亩,草地78万亩,林地110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主产小麦、油菜籽、玉米、豌豆、苹果梨、紫皮大蒜、啤酒大麦、碗豆、洋芋。民乐苹果梨果形美、色泽鲜、皮薄、肉脆、核小、果肉细 腻、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紫皮大蒜个 大瓣肥,汁多味辣,久负盛名,是上乘 的佐餐调料;油菜籽优质高产,所产 油品营养丰富,芥酸含量较低,深受 消费者青睐;羔羊育肥肉质鲜嫩,无 ·擅味,可谓美味佳肴;民乐仔猪发育 快、抗疫病、耐粗饲、适应性强。其中紫皮大蒜质量优秀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工业资源 民乐县境内资源丰富,有 较强的开发利用价值。水资源有洪 水河、大堵麻河等7条较大河流和马 蹄河,大泉沟等12条小河流,年地表 水径流量4 .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 2. 5亿立方米。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 7座,总库容7052. 8万立方米,水电 站3座,装机容量476。万千瓦。建成 干、支、斗渠1093条、1930. 9组公里, 机电井22眼,相当规模的调储能力, 纵横交错的水利网,加之地下水的提 取,基本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 水需要。矿藏资源有煤矿、赤菱铁矿、 褐铁矿、铬铁矿、金、铜、石灰石、石膏 等。土地资源有耕地92万亩,其中: 水浇地74. 8万亩,林地110万亩,其 中:水源涵养林100万亩,森林覆盖 率14%,尚待开垦荒地50万亩。生 物资源有农作物300多种,林木70 多种,药用植物70多种,动物30多 305种。 社会事业 全县拥有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11人。推广科技 成果12项。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县 拥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数达4748 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达359 人;普通初中14所,在校学生数达 13419人;小学168所,在校学生数达 25652人;幼儿园50所,在园幼儿人数 达2822人。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达 99. 65%,初中人学率达97. 7%;2003 年全县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 送新生1357人;高考录取率达80. 87%。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 人达2334万元。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内拥有广 播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和广播覆盖率 分别达95%和100%,拥有有线电视用 户16731户。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 类医疗机构23个,其中县以上医院7 个,中心卫生院4个,拥有病床424张, 卫生技术人员461人。农村有医疗点 的行政村212个 基本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目标,加 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1. 29亿元,增长21%。完成 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和西荣、北苑2个 住宅小区规划,食品上段、北环路等 5条、1. 3公里道路的拓改工程。完成 水厂2000吨扩建工程,新架设5条、 1. 55公里的供配水管道,排水管网3 处、1 .18公里。加快民乐公园前期征 地工作,征用土地14. 7亩。栽植风景 树1000多株,种植草坪2700平方 米。新建环卫设施5处。新建和续建 安居工程38幢,已竣工24幢,有 579户居民搬入新居;重点建设的北 苑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建成集中供暖 点1处,安装6吨锅炉1台,铺设供 热管道1690米。完成了邮电、水电、 滨河、银河等7户13台锅炉的干改 湿任务。建成了糖酒公司再就业商 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 完成农田水利工程89项,其中改建 配套各级渠道58项、10搜公里。新平 条田2. 8万亩,其中开发区垦荒 2000亩 旅游文化 因短距离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包括荒漠戈壁、田园绿洲、森林草原、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高原生态旅游景观。全县共有石窟、寺庙、雕塑、壁画以及汉墓群、烽燧等文物古迹10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反映人类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情况的东灰山、西灰山农牧业村落遗址;有魏晋时代的六坝圆通寺塔、童子寺;有明清以来的圣天寺、青龙寺、魁星楼、三台阁;有县城中心广场、民乐公园、海潮坝森林公园、扁都峡风景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并分别以国道227、甘民公路、民永公路为主线,串连自然和人文景观。 海潮坝旅游区 |
临泽县 |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77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沙河镇,邮编:734200。代码:620723。区号:0936。拼音:Linze Xian。 历史沿革 临泽县古为雍州属地,周、秦时期乌孙、月氏驻牧,西汉时期为匈奴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县境设昭武县,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汉县因之,故名,隶于张掖郡。始建国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废汉立新,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三国属魏。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治临泽),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废临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县地并于永平(今张掖)县,临泽县置撤销。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据甘州,县境属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鹘占。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路,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治所抚彝(今蓼泉),属甘州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泽县隶于张掖分区。1950年,改属酒泉分区(后改称专署)。1952年,县治由蓼泉迁沙河堡。1955年,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1962年恢复,隶于张掖专区(后称专区为地区)。现为张掖市辖县。 地理交通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之间。东邻张掖市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临泽县地形特征是“两山夹一川”。南屏祁连峻峰,北蔽合黎峰峦,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分三个类型:南部祁连山区,中部是黑河水系冲积形成的走廊平原区,北部合黎山剥蚀残山区。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为2278米(新凤阳山),最低1380米(蓼泉)。县境内祁连山区为祁连山脉的浅山区,四周山峰环绕,中间为一小盆地,覆盖有厚层黄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园河从中流经,河南、北阶地为耕地,山坡为牧场。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属天山余脉,山势不高,地势平缓,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只有200—300米,是干旱剥蚀的低山区,植被稀少,属荒漠草原。中部走廊平原地势呈东、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间。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拥,沃野绿洲象一块绿宝石镶嵌于其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产丰富,是临泽精华地带。 临泽县历史悠久,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南出梨园口,可达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过嘉峪关通新疆;东经武威、兰州,与内地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现为张掖市辖县。 行政区划 临泽县境东西长49.5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2727.29平方公里。312国道、兰新铁路齐驱横贯,交通便利。2003年,全县辖5镇(沙河镇、新华镇、平川镇、板桥镇、蓼泉镇)2乡(鸭暖乡、倪家营乡),103个行政村、744个合作社。12月,成立新华镇华兴村。社区居委会5个。 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为146037人,总户数44508户。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总人口中,男性7.54万人,占总人口的51.54%;女性7.0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6%。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14.38%。年内新出生人口1298人,出生率8.8‰;死亡796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 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发挥四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走好五条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思路,克服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4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60万元,增长5.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803万元,增长16.66%;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6万元,增长10.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72元,增长1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48%。全县财政收入5816万元,比上年增收616万元,增长11.85%。 2004年,临泽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工业强县的支撑点,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60999.45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03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3%。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7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7%。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7.84%。交通运输业完成货运量369.15万吨,货运周转量19807.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6.82%;客运178万人,客运周转量623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9%。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2025.3万元,增长20.74%;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4022户,增长19.86%;固定电话普及率16.42%,比上年提高2.7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含联通)用户12300户,增长93.64%。互联网络用户610户,增长54.43%。完成旅游产业开发投资1586.5万元,共接待游人14.35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8%。年末拥有贸易市场11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877万元,比上年增加18545万元,增长32.35%。保险业务收入2658万元,比上年增长27.12%。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渠道衬砌改造109条、328公里,田间配套17.4万亩,高新节水9.2万亩。新建小康住宅示范点10个,新建、改建小康住宅1450户,累计达到2.03万户。梨园新村建设创造了全省灾后重建、一次到位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的典范。工业园区完成道路拓建改造、供排水、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绿化等基础设施;颐和绿苑建设基本完工,青少年活动中心、临泽一中3号教学楼、博物馆、疾控中心开工建设。城市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9%;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5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小城镇(集镇)建设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荒漠绿洲得到综合治理,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荒滩造林1.3万亩,农田防护林1.1万亩。以芦湾村为代表的“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资1384万元,新建、改建送电线路327公里。城区电网改造进展顺利。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连霍高等级公路山临、临清段建设进展顺利。 资源环境 临泽县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境内平原绿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现有耕地 28.32万亩,宜农地33万亩,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地82万亩,其中宜农荒地27.9万亩,宜林荒地15.1万亩,宜牧荒地38.6万亩。水资源以河水为主,泉水、地下水为辅,黑河、梨园河纵横流径,南、北部分布有许多季节河,中部湖泊、沼泽、水泉星罗棋布。地表水资源总量12.9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梨园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12.67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5.69亿立方米;7座中小水库总库容3263.75万立方米。 县境内山地占总面积20%,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己发现的矿种有锰铁、磁铁、石墨、玻璃用石英、钾长石、石膏、凹凸棒石粘土、膨润土、砖瓦用粘土、耐火粘土(红粘土)、矿泉水。贵重金属有沙金。 县境平川地带占总面积80%,绿洲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有乔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其中粮食作物、瓜菜作物、林木品种丰富,林果品种多,产量高,被誉为“花果之乡”。野生植物77种,药用植物2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绵刺、裸果木,二级保护植物有沙生柽柳等10种。野生鸟类有4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鹳,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猎隼、鸢、鹗等。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等。 临泽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多风。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较慢。四季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2.9小时,气温日较差大,县城年平均日较差为14℃,年平均气温为7.7℃。年均无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发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风和东风为主。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局地暴雨、霜冻等。 临泽特产 |
高台县 |
甘肃高台县地处东经98°57′27″至100°06′42″,北纬39°03′50″至39°59′52″之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隶属于张掖市,东邻临泽县,西与酒泉市、金塔县和肃南县明花区相连,南与肃南县大河区接壤,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县城距省会兰州市约60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如马鞍。 行政区划 高台县辖3个镇、6个乡:城关镇、宣化镇、南华镇、巷道乡、黑泉乡、罗城乡、合黎乡、骆驼城乡、新坝乡。 面积人口 全县总面积4459.68平方公里,合668.9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1.93万亩,果园面积7.9万亩,林地面积48.36万亩,草地面积1.87万亩,水域面积16.9万亩,居民点、工矿面积11.97万亩,交通用地面积4万亩,未利用土地546.02万亩。2000年末,全县辖12个乡镇(9个乡、3个镇),135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总人口15.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农村人口13.94万人。总户数43141户,其中农村33784户,城镇9357户,农村劳动力72973人。全县有回族、藏族、维族、彝族、满族、裕固族、撒拉族共7个少数民族。 气候状况 全境海拔在1260米至3140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03㎜,蒸发量2000㎜左右,年均气温7.4℃(其中川区7.6℃,山区4.6℃,正义峡为10℃);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9.7℃;全年日照时数川区为3088小时,沿山地区为2683小时。 水文资源 县境内有黑河等6条河,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10多万千瓦。全县还有中小型水库和塘坝26座,年蓄水量达5000多万立方米。水面4.1万亩,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量活鲜鱼,水资源充足。 矿产资源 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芒硝、原盐、钾盐、萤石、蛭石、石英石、重晶石、花岗石、石膏等20余种。其中芒硝储量为3000万吨,原盐储量1168万吨,萤石储量170万吨。石英石储量600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 农产品资源 高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总量达16000万公斤以上。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蚕豆、水稻、胡麻、谷子、荞麦和棉花、甜菜、蔬菜等,其中蔬菜年产量10000万公斤以上。 林产品资源 高台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地面积40余万亩,活立木材蓄积量达73万立方米。果类年产量1865万公斤。盛产的红富士、新红星、红元帅苹果及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个大、形圆、色艳,贮藏期300天左右。 畜产品资源 县内水草丰茂,有牧草地311万亩。各类畜禽饲养量125.11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4.11万头(匹),生猪15万头,肉羊23万只,鸡83万只。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肉类总产量6502吨,鲜奶、皮毛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 高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独特,旅游佳地颇多。有北凉古都骆驼城及国内罕见的魏晋汉墓群;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佛教胜地梧桐泉寺;有红五军高台烈士陵园;有明代所植的古槐,位于县委、县政府院内,直径1.26米,高约10米,树形如伞;有高台十景之一月牙湖公园;有大湖湾水上游乐园等。这些文物名胜和自然景观为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发展 高台,物华天宝,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县已形成温室蔬菜、制种、番茄加工、草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酿酒葡萄等产业发展较快,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85亿元;地方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及建筑建材业为主,已建成骨干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番茄酱、专用面粉、葡萄酒、黄豆油、脱水蔬菜、粉精盐、氟石粉、元明粉、硫化碱、建筑机械、瓦楞纸、饲料及草块(粉)等,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2.07亿元。目前为止,全县已形成粮食、蔬菜、制种、草畜、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
山丹县 |
山丹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西连张掖,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地域辽阔,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为兰州到敦煌的必经之地。县城紧傍312国道,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5条全长181公里的省地公路、8条通往县乡和军马场区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境内通讯设施较为齐全,现代通讯手段都已广泛使用。 这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以其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就在这里屯兵养马,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于史册;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其中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三十年代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沙场遗址、高35米,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胜地引人向往。同时,还有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为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园。另外,坐落在山丹县城的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展出的5000多件历史文物也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再加上工艺考穷,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和陶瓷、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剪纸等十大系列、270多种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丹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县城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象征山丹经济腾飞的山丹花城标、县城中心的雕塑和彩色喷泉、平地坦整洁的马路、内容丰富的各色灯箱广告、造型各异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住宅、商业服务楼群以及枝繁叶茂的路边国槐的烘托下,县城洋溢出一派浓郁的现代气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加上坚持不懈地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同步和谐的思想氛围。县城综合辐射能力的大为增强,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旅游景点及大量古迹的修缮一新和推出的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节庆活动,使这座丝路古城更增添了现代旅游的风韵。目前,已开放各类旅游景点10处,年接待中外游客20万人次。游人来到这里,不论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领丝路古道苍劲之美,尽览西部山水锦秀之胜。 佳山佳水出英杰,丝路风情说不尽。山丹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蕴含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到山丹旅游,一定会使您得到美好的享受。 历史沿革 焉支山,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汉因置删丹县。后删丹讹为山丹,有山丹河,出县南祁连山麓,即《禹贡》中的弱水。北魏改为山丹县。 2000年,山丹县辖4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11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26095清泉镇30949位奇镇23744霍城镇19829东乐乡13820红寺湖乡899陈户乡21797老军乡7543李桥乡9397花寨子乡8777大马营乡10634马场虚拟镇17674 历史概况 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 山丹县"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隋初改为山丹卫,清代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建国初属武威专区,1955年后属张掖专区,2002年属地级张掖市。 县内有93922部队、山丹培黎学校、中牧公司山丹马场、山丹农场、山丹煤矿、山丹粮食中转储备库、山丹焦化厂、张掖地区山丹水泥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水泉煤矿等省、市、军队驻丹单位和企业。 人口区划 全县辖7乡4镇: 清泉镇、位奇镇、霍城镇、东乐乡、陈户乡、老军乡、李桥乡、大马营乡;山丹农场、中牧公司山丹马场。,115个行政村,4.2万户,20.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有汉、回、藏、满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792人。 经济资源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储藏量4亿吨)、硅石(储藏量5838万吨)、高岭土(储藏量8600万吨)、铁矿石(储藏量80.34万吨)、白云岩(储藏量7300万吨)、石英沙(储藏量50万吨)等10多种。工业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建材、化学、铸造、采矿、轻工、加工等六大工业支柱,现有山丹油脂厂、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陶耐公司、金冶公司、龙化公司、高原龙食品有限公司、瑞源啤酒麦芽厂、兰池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户。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机制砖、花岗石板材、耐火材料、石油钻井泥浆助剂、腐植酸磁化肥、炭黑、陶瓷、白酒、植物油等。 农业资源 山丹种植业以粮、经、饲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小杂粮等,面积15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有油菜、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亚麻、瓜菜、中药材等,面积25万亩左右;饲草以毛苕子、苜蓿为主,面积6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油料、专用小麦、啤酒大麦、纤用亚麻、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砂田西瓜等主导产业。林地保存面积80万亩,其中经济林6万亩。粮油总产量8000万公斤左右,果品总产量400万公斤以上。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为1万头、50万只、6万口、50万只。 社会事业 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焉支山森林公园、大马营草原等自然风光和汉明长城、大佛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与何克陵园、长城文物陈列馆等人文景点。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998年建成全省文化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96%。有中、小学152所,幼儿园3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3067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2001年,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4%。共有卫生(防疫)院所19所,县城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农村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1997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1998年建成全国体育先进县。 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61亿元,第二产业4.1亿元,第三产业4.39亿元,农业增加值2.34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0.49亿元,财政收入482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 旅游文化 当您沿着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在甘肃省河西走廓中部,一个耀眼夺目的旅游新城会出现在你眼前,那就是山丹。 山丹县东邻永昌,南接青海、肃南,西连民乐、甘州,北靠内蒙,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辖7乡4镇,人口20.33万人。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东来西往的朝廷使者和国内外商贾络绎不绝,是丝绸之路旅游线的必经之地。这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它不仅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有众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特别是境内有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烽燧、古城堡等历史古迹,拥有国内最大室内泥胎贴金坐佛的大佛寺、灵秀天下的钟山寺等宗教胜地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地处祁连山下、世界最大的马场-山丹马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的焉支山等,都是理想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交通便利,通讯快捷,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纵贯全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铁通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再加上工艺考究,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山丹四珍(黄参、蘑菇、地耳、沙棘)-剪纸、刺绣、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品等旅游纪念品及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羊肉面卷子、鸡肠子、搓鱼子、油糕、米黄儿、糕卷、炒拔拉等,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近年来,全县人民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旅游促动,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城市综合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开发建设了马场草原、焉支山、汉明长城、大佛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长城陈列馆、南湖公园等十多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东路古文物游、南路自然风光游、西路人文景观游三条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二十多万人(次)。通过举办佛山民俗旅游文化节(农历四月初四)、焉支山旅游观光节(农历六月初六)、新河驿长城旅游文化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展现了全新的地方旅游形象,使这个丝路明珠更增添了现代风韵和无穷的魅力。游人来到这里,不论是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情领略丝绸之路古朴雄壮之美,尽兴游览西部边陲锦绣山川之胜。 山丹的佛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大佛寺,旧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该寺坐西望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雄宏壮观。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特别是大佛全身用60万张价值240万元人币的金箔裱贴,愈使佛像熠熠生辉,气度不凡,被海内外佛教界誉为"天下第一佛"。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逢春夏之交,游人如织,盛况非凡。现在,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缺少的一处景观。 宗教胜地引人向往,但迷人的草原风光更让人留连忘返。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距山丹县城5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牧草丰茂,自西汉起就成为历代皇家屯马养马的场所,而今为世界第一大马场。它培育的山丹马历史悠久,是乘、挽、驮性能兼备的军马新品种,198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以其骠悍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性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并赢得了众多中外影视厂家的青睐。在上海森林公园、西安游乐场和兰州等地的一些公园都有山丹马供游人乘骑。2000年4月,"飞鹰马术团"曾代表甘肃省参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赛马节表演,荣获800米、1600米速度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等殊荣,为甘肃和山丹人民赢得了荣誉。 山丹马场不仅以优良的山丹马闻名于世,而且这里的草原风光更是旖旎多姿,吸引着大批游人来此观光游玩。西大河水库被群山环抱,恰如一块明镜镶嵌在翠绿的草原上,皑皑雪山倒映水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若在其中泛波荡舟,更使人心旷神怡。每年七八月间,万顷油菜花金灿灿一片,一望无边,微风吹来,花涛汹涌,宛如钱塘江潮水,一浪推过一浪。特别是充满神奇传说,怪石突兀、奇峰林立的窟窿峡自然景观更令人叹为观止。远处祁连雪峰银光皑皑,茵茵-的草场上,万马奔腾,牛羊追逐;近处松柏苍葱翠绿,野花争艳,百灵歌唱;山谷间烟霭笼罩,怪石嶙峋,神秘莫测;地下暗流潺潺,忽隐忽现,给人以无限神秘的感觉。游客每到这里,无不流连忘返。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影视外景拍摄基地。《蒙根花》、《牧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麦积烟雨》、《月圆凉州》等多部影视片,都曾在这里拍摄。 焉支山也是一处风光迷人的旅游观光区。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连山、龙首山屏障于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达3978米,为省级森林公园。这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隋大业5年(609年),炀帝西行时在焉支山下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甘、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迎候,史书早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登高望远,静听林海松涛,遥望碧波无涯。山间沟壑纵横,清泉淙淙,獐、鹿、獾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气势不凡。钟山寺、玉虚宫、三佛殿点缀于山林之中。秋日,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蒸霞蔚,重雾飘渺,气象万千,为河西走廊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胜地。 山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汉明长城在县境内绵延近百多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这样不同历史时期修筑而同时并行的长城在国内绝无仅有。因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在新河驿建有长城文物陈列馆,供游人参观。游客在这里走驿道、登长城、看文物,一日之间就可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明。 山丹还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紧紧联系在一起。路易·艾黎是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他1927年来到上海并从此留居中国达六十年之久。其间,他在山丹生活工作将近十年,与他的战友乔治·艾温·何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山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同山丹人民结下了深情厚意。甘肃省人民0授予他"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1980年3月,艾老将自己在华几十年收集的近四千件珍贵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为此,甘肃省人民0拨款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陈列馆坐落于县城文化街,是一处中西合壁式建筑群,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在他的关怀和倡导下,还兴建了山丹培黎图书馆、山丹培黎学校、何克陵园,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艾黎对山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艾老生前曾七次回归山丹,看望乡亲,对他的故居--雷台更是感情笃深。现在,每年都有来自新西兰、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凭吊。 佳山佳水出英杰,丝路风情说不尽。山丹民风淳朴,蕴含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到山丹旅游一定会使您得到美好的享受。欢迎八方游客到这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寻古探幽。 特色旅游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从1944年在山丹创办培黎学校,1954年移居北京,在山丹生活了10年,占他在华时间的六分之一。在丹期间,艾黎一直住在雷台。在雷台简陋寝室的昏暗煤油灯下,艾黎撰写了《乔治·何克传》、《从牛津到山丹》、《有办法》等著作;在硬梆梆的土炕上,艾黎与他收养的孤儿相依共眠,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和做人的道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艾黎思索着培黎工合事业的前途。生前,艾黎曾七次返回第二故乡--山丹,看望乡亲,寻觅故居。 为纪念路易·艾黎,弘扬艾黎精神,发展工合和培黎教育事业,甘肃省人民0拨款在山丹培黎学校里按原貌恢复了艾黎故居--雷台,展示艾黎当年工作生活的原貌,介绍艾黎生平,并展有朱德同志赠送给艾黎的军用毛毯、艾黎撰稿用过的老式打字机等珍贵文物。 艾黎与何克陵园 艾黎与何克陵园坐落在山丹县城南山丹河北岸,南关小学西北角,占地面积2625.78平方米。艾黎与何克陵园原为何克陵园,始建于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视山丹为第二故乡,艾黎逝世后,0山丹县委、山丹县人民县0为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于1986年开始扩建了陵园,陵园为仿西式建筑。园内原有何克先生纪念碑亭一座,扩建时竖起了艾黎与何克的两座高大的墓碑,并有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题词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一座、甘肃省0矗立的介绍“艾黎与何克”生平的大理石碑一座。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 艾黎与何克陵园是省0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黎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甘肃省荣誉公民,在华工作60年,曾在山丹工作近10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邓小平同志作的评价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千千万万。但是像艾黎同志这样50年如一日,不管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在我们创业的时期,或者在我们革命胜利以后的日子里,始终如一地、一贯地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何克,英籍进步人士,曾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近7年,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1945年7月献身山丹,年仅30。 汉明长城 汉明长城 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 此处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的古驿站—新河驿。坐落于明长城下,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四百多年的驿井。 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 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北魏、距今已1500多年的佛教古刹──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旧名土佛寺。该寺历经数代,横遭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制额悬挂其间。 《山丹县志》载: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现寺院系近年重修。该寺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山门前有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八层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以威严之感。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房屋点缀其中,错落有致。山门门庭、过道里丈余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塑像,形态各异,呼之欲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重楼七层,飞檐陡壁、金碧辉煌,雄宏壮观。 山丹大佛寺选址幽雅,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水库里6平方公里的水面清流碧波,萦环绕潺,愈显佛山一色,度地之胜。加之312国道、兰新复线侧身而过,交通便利,有山有水,光顾便捷,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大佛全身金锱彩绘,面部及手、足、胸部皆为贴金,造型逼真,姿态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有威严、慈祥、庄重之感,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考证,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大佛座下高达3米的莲花座内,有一高约1.7米,长10米,两头有出口的通道,名曰“关煞洞”。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不看的一出名景。近年来,已先后有新西兰、英、美、法、日、台、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400余人到此游览。该点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森林公园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隔军马大草原与祁连山相望,面积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级森林公园。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黄山,因古时盛产红兰花,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因此得名胭脂山。焉支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匈奴人发出"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感慨,诗仙李白留下了"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隋炀帝在焉支山接见十六国使节,红西路军在焉支山留下战斗遗址。钟山寺位于山林巅峰之中,前寺依山势建有玉皇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清幽淡雅;后寺立于陡壁悬崖之上,骚人墨客,多有吟咏,挥毫泼墨,留叹赏于松石之间。 这里重恋叠嶂,松林密布,高山瑰伟,奇石竞秀。登高望远,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流激湍;林谷腹地,獐鹿、獾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夏秋之际,山丹花漫山红透,竞相怒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兴霞蔚,重雾飘渺,气象万千,素有"小黄山"之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钟山寺庙会,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有秦腔小唱、风味小吃、特色产品、信息咨询,融古今民俗于一时,聚四方朋友于一地,是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胜地。 新河驿 新河驿 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山丹县内长城遗址保存完好,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即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目前这一遗址正在修复开发阶段。游客可在驿站或2642号里程碑处下车,骑马、骑骆驼或坐木轮马车,亲自走一段2.5公里长的“丝绸古道”,体验古人在丝路上长途跋涉的苦乐。新河驿旅游区为游人提供食宿娱乐服务。 景点特色: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东经100度55分-101度,北纬38度55分-38度58分之间,面积25.6平方公里。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和大陆性草原气候。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态环境。 景点特色: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岩羊、鹅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鸡、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