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张掖 >> 临泽县 >> 平川镇 >> 芦湾村

芦湾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芦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芦湾村简介

  平川镇芦湾村现有8个合作社,394户,1492人,耕地面积3051亩,人均耕地2亩。全村日光温室180亩、蔬菜大拱棚60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30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01.8万元,人均收入8579.30元。
  近年来,芦湾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实施农民增收重点工程,做精玉米制种产业,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玉米制种、设施农业、奶牛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芦湾村人多地少,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兴起,仅靠传统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2012年初,村党总支、村委会顺时应势,立足芦湾村实际,转变发展观念,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实行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采取“四议两公开”的方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算账对比,效益分析,345户农户同意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至目前,全村7个社,345户农户,流转土地2165.77亩,流转期限10年,占全村可制种面积的85.6%,通过企业和农户共同协商,土地流转金基准价确定为每亩800元(按2010年玉米制种亩效益1860元计算),制定形成了土地流转金按每年玉米制种价格增幅的40%进行增加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土地流转后收入逐年增加,调动了农户向企业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通过土地向企业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以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部分有一定技能的人员,自发组织输出到市省外城市进行务工;部分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继续承包公司土地务工,使劳动力由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者向产业工人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建立现代化玉米制种示范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制约种子生产的瓶颈问题,使企业和农户建立持续、稳定合作关系,改变了普通农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降低了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对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20723104 734000 -- 查看 芦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芦湾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芦湾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贾家墩村

  贾家墩村村情简介   平川镇贾家墩村位于平川镇最西端,距县城35公里,与高台县合黎乡相邻,省道214线横穿而过,村社道路已全面铺油罩面,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贾家墩村共有16个合作社,农户675户,人口2538人,耕地面积5429.7亩。村党总支依据党员从事的产业、地点,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4名,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93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0元。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全村努力发展以精品玉米制种,蔬菜花卉制种,特色劳务输出、日光温室有机质栽培、肉牛养殖等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特色产业优势日益凸显,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村共有精品玉米制种5659.4亩,日光温室376亩,劳务输出483人,有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6户,养殖大户97户。同时,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结合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修建农民公寓楼2栋,铺设油路6公里,危房改造65户,全村小康住宅达到368户;巩固居民点主干道绿化美化成果,相继栽植国槐1200株、垂柳3500株、榆叶梅1800株。   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贾家墩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四坝村

  四坝村村情简介   四坝村位于平川镇西端,东邻芦湾、西接贾家墩、南临黑河、北靠三三村。全村共有八个合作社,730户农户,总人口2509人,全村共有党员117人,其中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762亩,主要产业为玉米制种产业,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013.4元。   四坝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四坝村成为平川镇西片既四坝片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致使四坝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四坝村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基层薄弱;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优势特色产业缺少;三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典型少,示范带动作用小。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四坝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几年,四坝村村两委班子着眼四坝实际,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村。全村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层设施条件。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把项目争取作为全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改善全村基层设施条件。先后实施了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生活用水改建工程。至目前,全村共衬砌“U”型渠28.9公里;全村共改建自来水692户,使全村人吃上了放心健康的自来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全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村务经济多元化发展。针对四坝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多地考察研究决定在做好做强玉米制种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村共建日光温室53座,拱棚17座、奶牛养殖户3户、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68户、30头以上养猪户15户、百只鸡以上养殖户7户。先后成立了平思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兴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宏云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全村共300多人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合作,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的订单式发展。目前全村果蔬种植业蓬勃发展,平思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鑫河脱水蔬菜加工厂做起了蔬菜的生加工。三是落实惠农政策,关注群众生活。全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2501人,参合率99.99%,参加新农保的农户1889人,参保率97.51%。四是扎实推进劳务输出产业。通过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群众增收致富技能,动员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输转,不断作响全村劳务输出品牌。   客观条件的不足不应该成为制约四坝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四坝村村两委班子将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为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四坝而奋斗!   

五里墩村

  五里墩村简介   五里墩村位于临泽县平川镇东面,南依黑河,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全村共有8个合作社,624户2254人,耕地面积666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30.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8.7元。村两委树立紧紧围绕“抓班子、带队伍,谋思路、促发展,建机制、夯基础”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推动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被确定为“四化”建设示范村后,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四化”示范村建设。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玉米制种、果蔬种植、优质葡萄、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本着基地相对稳定,效益逐步提升的原则,落实精品玉米制种基地5634.68亩;立足五里墩村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扩大拱棚蔬菜示范园种植规模,新建移动钢架大拱棚50座,累计达到180座,在“-”西瓜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下,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拱棚已定植西瓜80亩,甜瓜40亩,种植商品番茄30亩,力争使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以上。全村建有日光温室45座,其中温室蔬菜7座、温室葡萄38座,为提升温室葡萄品质和种植效益,成立了五里墩村葡萄专业合作社,努力打造五里墩沙漠红提葡萄品牌,力争实现单棚产量1000公斤,收入达1.2万元以上。成立红枣运销专业合作社,依托五里墩村能人陈金军,做强做大红枣产业,实现年生产加工红枣1200吨,经济总收入达到840万元。结合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讲解、赴外观摩、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开展大拱棚、葡萄、红枣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致富、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全村致富能人达172名,年输出务工人员达到480多人。2011年全村投资1800万元,新建4栋120户农民住宅楼,2012年底建成并交付使用,至目前全村共有农民住宅楼5栋共144户。按照功能齐全、服务群众的要求,2012年共投资210万元建成937平方米的村务活动中心及372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配套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办公室、图书室、信息室等对外服务的相关设施以及篮球场、健身器材、路灯等公益设施。积极实施人饮工程改造项目,解决了全村624户农户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3年,村“两委”将积极争取,申请项目资金25万元,做好住宅小区、文化健身广场及村主干道的绿化、美化工作。栽植柏树200棵,国槐80棵,云杉90棵,榆叶梅、丁香、迎春花各30棵,连翘、紫叶矮樱等各类花卉11000株。积极争取立项,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利用财政奖补政策对2.6公里村委会主干道进行硬化,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投资67.89万元,修建日处理污水20吨的污水处理站一座。其中埋设管道820米,修建观察井10座,修建6平方米管理房一间,敷设渗水砖70平方米,修建铁艺围栏32米,分类式垃圾箱20个,人力垃圾保洁车20辆,分类移动式垃圾斗10个。加强保洁队伍的管理,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达到村内主干道净化、绿化、整洁化的“三化”要求,保持村内环境干净整洁,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达到全村绿化覆盖率达18%,村民饮用水全部达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3%,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力争达到“四化”示范村的建设标准   

一工城村

  一工城村简介   一工城村现有13个合作社,382户,1523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其中来自临夏积石县、定西岷县等地的外地移民193户,720人。耕地面积7378亩,人均4.8亩,村党支部设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4名,其中女党员6名。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428元。主导产业以玉米制种和养殖业为主,成立了一工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共有通村油路7公里,通社油路14.3公里,自来水用户362户,沼气用户215户,该厨改厕改圈201户,有线电视用户340户,村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设施齐全。   一工城村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初步形成了玉米制种、奶肉牛养殖、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发挥滩大草多的优势,于2005年建成奶牛养殖小区一处,现存栏奶牛480头,日产鲜奶4.2吨以上,由临泽雪莲乳品公司收购。全村肉牛饲养量达210头,羊饲养量达2900只。充分利用荒滩资源,2011年投资150万元建成酿酒葡萄基地320亩,栽植酿酒葡萄赤霞珠等苗木14.5万株。按照“公司+基地、基地+农户、订单保效益”的产业经营模式,与绿源、奥瑞金公司合作,玉米制种基地稳定在6000亩。建有荒漠区日光温室7座。依托农村“11555”能人培养、阳光工程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2012年输转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   2013年全村紧紧围绕中央和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民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奶肉牛养殖规模效益,提高玉米制种基地管理水平。葡萄基地计划衬砌渠道2.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2.3公里,完成葡萄基地杆、线架设,完善水电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养羊大户,计划在北山荒漠区修建肉羊养殖小区一处,羊舍24栋,建成后肉羊存栏量达6000只。加大居民点绿化改造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多方筹措资金解决通村道路问题,力争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统揽全局工作,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审视村情,在稳定玉米制种,加工番茄的基础上,主攻特色劳务经济、草畜产业、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为全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家堡村

  黄家堡村简介   黄家堡村位于平川镇东端与板桥镇相接壤,现有11个合作社,704户,2605人,耕地面积5982亩,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73.90元。2006年村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县、镇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精神,针对原黄二村4社群众居民点散乱,居住交通不便,通水通电不易集中进行等问题,多方和群众召开社会会议讨论、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观摩学习等措施,进一步统一群众思想在动员引导群中按照“五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进行生态文明示范社建设。将不在居民点上的20户农户整体搬迁至张罗公路黄家堡段北边,并建设连片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动员农户15户,每户修建双列式牛舍10间,青贮窖80立方米,养殖肉牛30头,修建日光温室80座,钢架大拱棚120座,种植陆地葡萄15000株。2011年村上带头修建农民公寓楼2栋60户,建成黄家堡村紅瑞花园。2012年计划修建第三栋30户住宅楼目前,第三栋农民公寓楼正在修建中。   2013年,村两委班子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基层基础建设需要,更好的营造发展软环境,更好的服务党员方便群众,村上组织修建村务活动中心和文化健身广场,预计于2013年7月底投入使用。   

平川村

  平川村简介   平川村现有7个合作社,295户,1120人,耕地面积2757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45.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75元。近年来,平川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村。全村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建成4200亩玉米制种;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0座(50亩),引进红地球等葡萄苗木4000多株;全村发展养殖大户40多户,饲养量达1400头;年输出务工人员达到280多人次,60%的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万元人”目标。2012年平川村新建住宅楼3座,入户农户96户,在全省实现了以小康住宅、能源沼气、卫生厕所为内容的生态家园。乡村公路100%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统一规划建设了垃圾填埋场,每个居民点都配置了垃圾清运车,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公共地段配备保洁员清扫保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60%和91.5%,互联网用户155户。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紧密结合2013年平川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衬砌“U”型渠32.47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155座,干支渠衬砌率达90%以上,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全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1121人,参合率99.91%,残疾额新农保的农户810人,参保率97.49%。构建图书角,农家书屋,各类图书达600多本,形成了群众思想教育、科技致富和交流的新平台。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在全村开展了“法律进万家,服务新农村”活动。近年来,全村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和封建迷信活动,全村社会安定,人心思进,社会和谐。   

三三村

  三三村简介   三三村位于平川镇向西12公里处,西临贾家墩村,南与四坝村毗邻而落,东接三二村,北靠巴丹吉林沙漠。三三村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1名,是三三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全村辖12个合作社,578户,2276人,耕地面积5800亩,共流转土地1510亩。   2012年新建成692平方米村务活动中心一处,内设村干部办公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司法调解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办公场所一应俱全。计划于2013年5月底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广场一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篮球场、室外健身场地及花坛组成,并配有部分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等健身娱乐设施,可满足群众基本文体活动需求,容纳150人开会综合性会议室一个。近年来,全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健全。平川卫生院三三门诊部座落于三三村八社,现有床位4个,医护人员1人;三三小学位于村务活动中心东侧,现有师资力量6人,现就读学生85名。   

三二村

  三二村简介   三二村现有9个合作社,364户,1501人,农村劳动力938人,耕地面积5950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4元,比2010年增加1109元,增长17.2%。全村整村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全村有日光温室130座,钢屋架大棚葡萄80座,露地鲜食葡萄400亩,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一处。目前已形成以玉米制种、设施农业、蔬菜种植、露地葡萄、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764元,比2011年增加1210元,增长16.01%。   自2011年被确定为“四化”示范村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园、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露地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实现较大转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一村

  三一村简介   平川镇三一村由原三一村和单家庄村于2005年合并成立,东连平川村,西接三二村,南靠黑河,北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全村共有19个合作社,710户,2710人,占有耕地面积5975亩,公益林面积6066亩,党支部设13个党小组,共有119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4名。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县委1号文件精神,科学审视村情,在稳定玉米制种的基础上,主攻特色劳务经济、草畜产业、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居住环境建设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为全村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芦湾村

  平川镇芦湾村现有8个合作社,394户,1492人,耕地面积3051亩,人均耕地2亩。全村日光温室180亩、蔬菜大拱棚60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30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01.8万元,人均收入8579.30元。   近年来,芦湾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实施农民增收重点工程,做精玉米制种产业,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玉米制种、设施农业、奶牛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芦湾村人多地少,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兴起,仅靠传统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2012年初,村党总支、村委会顺时应势,立足芦湾村实际,转变发展观念,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实行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采取“四议两公开”的方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算账对比,效益分析,345户农户同意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至目前,全村7个社,345户农户,流转土地2165.77亩,流转期限10年,占全村可制种面积的85.6%,通过企业和农户共同协商,土地流转金基准价确定为每亩800元(按2010年玉米制种亩效益1860元计算),制定形成了土地流转金按每年玉米制种价格增幅的40%进行增加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土地流转后收入逐年增加,调动了农户向企业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通过土地向企业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以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部分有一定技能的人员,自发组织输出到市省外城市进行务工;部分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继续承包公司土地务工,使劳动力由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者向产业工人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建立现代化玉米制种示范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制约种子生产的瓶颈问题,使企业和农户建立持续、稳定合作关系,改变了普通农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降低了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对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芦湾村特产大全




芦湾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