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北省 >>十堰市 >> 竹山县 >> 擂鼓镇

擂鼓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擂鼓镇谷歌卫星地图)


擂鼓镇简介

  独特的区位优势。擂鼓镇位于竹山县西部,距县城54公里。跨东径109°48″—109°57″、北纬32°16″—32°24″。东南与宝丰接壤,西南与竹溪县河镇交界,北与得胜、秦古镇相邻。全镇辖18个村80个村民小组共8075户30413人。305省道(襄樊至竹溪关垭)、竹旬路(竹山至旬阳)、擂县路(擂鼓至竹溪县河)、白竹路(白河至竹溪),316国道在擂鼓境内纵横交错,构成大、中、小三个“金三角”。在“金三角”上,镶嵌着竹山、竹溪、白河、旬阳、平利5座县城及十堰、安康2个地级市和灿若繁星的小城镇。在“金三角”上,擂鼓成为承鄂启陕的咽喉和枢纽。当前,擂鼓镇委、镇政府正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把擂鼓建成“楚秦明珠”。
   良好的地理条件。擂鼓镇地处二高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整个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最高海拔1200米(大广山),最低海拔450米(碾盘),平均海拔650米。境内有鼓锣河、碾盘河、红岩河3条常流河。整体地形为“七山夹六盆”,“六盆”即碾盘盆地、佑城盆地、擂鼓盆地、红岩盆地、西河盆地、鼓锣盆地,其中有3个千亩水田大坝(鼓锣大坝、红岩大坝、西河大坝),有“竹山粮仓”之美称。
   适宜的小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现有中小型水库65座,山塘225口,堰渠150条92570米,3条常流河长达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900亩。大洞子水库库容达114万方;古家沟水库库容达226 万方。总蓄水量1397万立方米。
   辽阔的版土。全镇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15万亩)。耕地3.1万亩(其中水田 9400亩);林地6.9万多亩;草场 6000多亩;水面1000多亩。用材林2万多亩、经济林1.8万多亩。主要林业品种为茶叶、杜倍、杜仲、板栗等 。主要农副特产品是水稻、小麦、玉米、豆杂、油菜、黄姜等 。
   可观的矿藏。主要矿产资源有钒钼矿、石灰石、铜金矿、石煤、页岩、河沙、板石等。分布于金岭、护驾、广山、田垭等村。
   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佑城关、擂鼓台、火焰山、大洞子人工湖、古家沟人工湖、烟墩梓、鼓锣坪、护驾驿等人文景观名扬秦楚;碾盘、金岭、四棵树、丁湾、广山、枣园、桃子沟、县河、东河、西河、田家河等自然景观是人们旅游休闲、渡假狩猎的好去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00.6平方公里 420323104 442000 0719 查看 擂鼓镇谷歌卫星地图

擂鼓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擂鼓村 - -

----

查看 擂鼓村谷歌卫星地图
烟墩子村 - -

----

查看 烟墩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河村 - -

----

查看 西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广山村 - -

----

查看 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岭村 - -

----

查看 金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枣园村 - -

----

查看 枣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护架村 - -

----

查看 护架村谷歌卫星地图
碾盘村 - -

----

查看 碾盘村谷歌卫星地图
姜西村 - -

----

查看 姜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鼓锣坪村 - -

----

查看 鼓锣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董家沟村 - -

----

查看 董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垭村 - -

----

查看 田垭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岩村 - -

----

查看 红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堰村 - -

----

查看 新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腰庄村 - -

----

查看 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河村 - -

----

查看 三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擂鼓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之滨,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钟灵毓秀的上庸古镇----竹山县城关镇。   城关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竹山县城曾为上庸古国之都,上庸是殷商时期侯国,名列南方八国之首。境内有可与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相媲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遗迹、唐朝皇太子古墓。集秦楚文化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画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独具魅力。民俗风情风味独特。   城关镇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处县城腹地,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水陆交通纵横交错,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城区距十堰市区158公里,距武汉市638公里。境内有储量达1200万吨以上的石煤、2千万吨以上的碳酸钙矿,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村(场)、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万人,城镇人口4.5万人。   城关镇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初步建立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商贸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镇域经济格局。全镇建有以3000亩鲜果、1100亩设施蔬菜、万头三元杂交牲猪为主导项目的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建立以新型建材、特色加工、医药化工、矿石开采、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撑的镇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商业贸易、饮食服务、物流仓储、机械修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商贸旅游业格局。镇内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商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达2600家、15000余人,年工业总产值达2亿元,民营经济总产值达3.2亿元。2005年,实现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6亿元,财政收入1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89元。   城关镇城市文明,功能完备。城镇道路四通八达,公益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以堵河沿河大道、堵河文化广场、南门观光小区、霍河生态小区、寿康永乐超市、佳乐服饰广场、飞达电器城为标志的公益、商贸设施,成为人们购物、休闲、娱乐、消费的好去处。千福广场、宏发小区、世纪广场、城西公寓、阳光景苑等10余处旧城开发小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家立业的理想之地。.  

溢水镇

  溢水镇位于竹山县城以西27公里处,305省道穿境而过。全镇版图面积166.9平方公里,耕地12211亩,其中水田6101亩。辖17个村93个村民小组,共5886户26916人。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024万元,比上年增加368万元,增长9%;人均纯收入达到172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同比增长8%。经济发展荣获全县“红旗单位”称号。.  

麻家渡镇

  在竹山,有这样一个乡镇:既浸润着女娲炼石补天美丽动人的传说,又孕育过一代工运先驱施洋大律师,还出现了“十星级”文明伟大创举,她就是竹山西部重镇——麻家渡,因农业发达、绿松石加工贸易繁荣,素有“竹山西部粮仓”和“秦巴宝石之乡”美誉。   麻家渡镇跨越东径105°51′——110°08′,北纬32°11′——32°32′,东接溢水,西邻宝丰,南毗竹溪县河,北靠双台。305省道穿镇而过,版图面积208平方公里,辖20个村90个村民小组。   历史渊远,人文荟萃。传说古代此地森林茂密,河流宽阔,有一马姓人世代为船公在此摆渡,人称马家渡,后渐演变为麻家渡。镇西1公里天桥山,即(上庸山)女娲山,传说为伏羲女娲创世原址,山巅立有“女娲氏炼石补天处”8字阴体汉文石碑,碑身高9尺 0 2,宽3尺,长5尺,为史载竹山旧八景——“娲山青锁”所在。境内桂花树村施家湾是0早期党员,“二七”工运领袖施洋烈士的诞生地,其故居仍保存完好。镇内圣母山麓有一进九重、壁画辉煌、石佛林立的蛟龙观石遗址,以及风景幽丽的响水潭、莲花岸等自然景观。镇东南有闻名遐迩的楚子墓遗址。   气候适中,物产丰富。镇内南北高,中间平坦,年降雨景800——1000毫米,平均气温12—18°C。潭家河水库、白玉垭林场、县园艺场、良种场、渔种场、植保站等机构分布本镇各地。境内喇叭山、圣母山盛产绿松石、重晶石、硫铁矿、石灰矿、高岭土、石煤等,竹、杉、松木资源丰富。   实干争先,百业俱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镇上下合力推进“工业强镇、民营活镇、商贸兴镇、产业富镇、特色建镇、依法治镇”六大举措,一个山川秀美、商贸繁荣、社会文明的上庸西部重镇正在悄然崛起。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投资450万元,美化、亮化、绿改造集镇;投资220万元,完成11个村全长37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全镇村组公路硬化率达 50.8%以上。经贸活跃。中美合资绿松石加工企业——麻家渡绿松石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连续3年成为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创汇大户。竹山隆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落户,投资1500万元,将打造竹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另一生力军。优势产业壮大。茶叶、药材、笋竹、木瓜、果蔬等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日益加强。科、技、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宝丰镇

  宝丰镇座落在美丽的人类始祖圣地女娲山脚下,素来享有中国绿宝石之乡之美誉,是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东接竹山县城通十堰、襄樊、武汉,西靠竹溪直达陕西西安,是鄂渝陕三省市通衡之地,是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明星镇、省级文明镇。人口59857人,面积191平方千米。    宝丰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女娲炼石补天圣地。据史料载:“宝丰堡一作宝峰,距县城西35公里,达四川、陕西要道,宜加防御”。其来历是,因为镇南有座女娲山,山脚下女娲与伏羲成婚时住过的洞房里收藏的宝贝特别多,宝贝种类特别丰富,故此称宝丰。到了公元前221年,被称为上庸县的竹山隶属汉中郡,始建宝丰镇。时宝丰已是川陕鄂商贾云集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商业渐趋繁荣,宝丰成为竹山西部经济中心。解放以后,一直是区、镇行政机构所在地。又据《山海经》、《康熙字典》载:人类始祖女娲曾在竹山炼石补天,竹山县宝丰镇尚存《女娲炼石补天天真》石碑。《史记五帝纪》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悠远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这块热土以人杰地灵之美称。    宝丰镇区位条件优越,矿藏资源丰富,是“四水归池”投资理财的风水宝地。305省道穿境而过,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小灵通、闭路电视、广电宽带、电信宽带等具有现代装备的无缝隙覆盖的通信网络覆盖全镇。有从宝丰始发直达襄樊、武汉、深圳、西安的长途旅行客车,交通通信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石煤、铁矿、锰矿、钒矿、水泥矿等多种矿藏资源,是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各方商客投资置业创造财富的理想之地。    宝丰镇工业发展迅速,特色产业优势鲜明,是竹山中西部重要的经济高地。经过艰苦探索奋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已初步建立起以生态绿茶、新型建材、珠宝饰品、塑料制品、农副产品为特色产业的镇域经济体系。现已建成以九里岗为核心的高香型生态绿茶基地1万亩。  

擂鼓镇

  独特的区位优势。擂鼓镇位于竹山县西部,距县城54公里。跨东径109°48″—109°57″、北纬32°16″—32°24″。东南与宝丰接壤,西南与竹溪县河镇交界,北与得胜、秦古镇相邻。全镇辖18个村80个村民小组共8075户30413人。305省道(襄樊至竹溪关垭)、竹旬路(竹山至旬阳)、擂县路(擂鼓至竹溪县河)、白竹路(白河至竹溪),316国道在擂鼓境内纵横交错,构成大、中、小三个“金三角”。在“金三角”上,镶嵌着竹山、竹溪、白河、旬阳、平利5座县城及十堰、安康2个地级市和灿若繁星的小城镇。在“金三角”上,擂鼓成为承鄂启陕的咽喉和枢纽。当前,擂鼓镇委、镇政府正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把擂鼓建成“楚秦明珠”。    良好的地理条件。擂鼓镇地处二高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整个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最高海拔1200米(大广山),最低海拔450米(碾盘),平均海拔650米。境内有鼓锣河、碾盘河、红岩河3条常流河。整体地形为“七山夹六盆”,“六盆”即碾盘盆地、佑城盆地、擂鼓盆地、红岩盆地、西河盆地、鼓锣盆地,其中有3个千亩水田大坝(鼓锣大坝、红岩大坝、西河大坝),有“竹山粮仓”之美称。    适宜的小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现有中小型水库65座,山塘225口,堰渠150条92570米,3条常流河长达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900亩。大洞子水库库容达114万方;古家沟水库库容达226 万方。总蓄水量1397万立方米。    辽阔的版土。全镇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15万亩)。耕地3.1万亩(其中水田 9400亩);林地6.9万多亩;草场 6000多亩;水面1000多亩。用材林2万多亩、经济林1.8万多亩。主要林业品种为茶叶、杜倍、杜仲、板栗等 。主要农副特产品是水稻、小麦、玉米、豆杂、油菜、黄姜等 。    可观的矿藏。主要矿产资源有钒钼矿、石灰石、铜金矿、石煤、页岩、河沙、板石等。分布于金岭、护驾、广山、田垭等村。    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佑城关、擂鼓台、火焰山、大洞子人工湖、古家沟人工湖、烟墩梓、鼓锣坪、护驾驿等人文景观名扬秦楚;碾盘、金岭、四棵树、丁湾、广山、枣园、桃子沟、县河、东河、西河、田家河等自然景观是人们旅游休闲、渡假狩猎的好去处。.  

秦古镇

  [概况]秦古镇位于竹山县西北部,东临得胜,西接竹溪县水坪镇,南抵擂鼓,北枕竹坪、大庙,距县城74公里。全镇版土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47亩,其中水田面积8371亩,旱地面积12976亩,森林覆盖率达85%,辖15个村1个居委会,70个村民小组,6731户,总人口25504人。    镇委、镇政府坚持以-理论的发展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重心,坚定走“一主三化之路,建设工业强镇、产业大镇、民营活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茶叶建设、矿产开发、企业发展”三件大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工作,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镇域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个亿,人均纯收入2000元。.  

得胜镇

  得胜镇地处鄂陕交界的竹山县西部,与陕西省白河县接壤,是著名的省际“口子镇”。全镇版图面积29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79亩,其中水田7139亩,辖14个村、69个村民小组、7456户、27600人。   二○○五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得胜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 取得了新的进展。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五年。面对动荡起伏的国际形势、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运行0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镇党委、政府正确判断形势,积极有效应对,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县比较,是增长速度较快的乡镇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招商引资较快增长,积极培植财源,0完成了县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金融运行平稳,群众生活继续改善,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一)依法行政逐步规范。 镇政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政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无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现象。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全镇党员干部职工无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政审批管理,凡是国家取消的收费和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    (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牢牢把握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实施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建设茶场、大桥、八道关、圣水、庙垭、界岭6个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培植示范户126户。 深入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十星级”系列创建活动。.  

上庸镇

  上庸镇原为田家坝镇,曾是上庸古国都城所在地,2010年2月5日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上庸镇。上庸镇位于堵河中上游,距竹山县城12公里,版土面积200平方公里,辖10个村(居),总人口2万人。   上庸是千年古镇,距今有3600年历史。人文荟萃,涌现出剪纸大师佘曼白、商业巨贾王三盛等著名人物;文物璀璨,三盛大院、黄州会馆等历史建筑巍然屹立;剪纸、泥塑、根艺、龙灯、龙舟等民间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上庸是移民重镇,是潘口水电站主淹没区和主安置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现搬迁移民1.2万人、镇内安置6000人、建成房屋30万平方米的壮举,堪称水库移民的典范。   上庸是旅游名镇,风景秀美。新集镇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统一的“飞檐翘角马头墙,黛瓦白墙格子窗”庸派建筑风格彰显独特的地域风采,境内有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和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大坝蓄水,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更让人叹为观止。同年11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湖北省旅游名镇”。   上庸镇是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创建的试验区、示范区。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用“十星级”文明创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用“十星”标准引领农村工作,用工作推进效果来争创十星,引导群众文明礼仪、遵纪守法,树新风、除陋习,引导群众干事创业,勤劳致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几年来,全镇干部群众言行举止更加文明礼貌,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更加整洁靓丽,文明之风蔚然成型;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建设日趋完善,十星文化广场、寨子沟工业园及环库路等30多个民生重点工程建设相继竣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旅游实现破题,生态养殖异军突起,生态茶叶不断壮大,经济格局正由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过渡,广大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的的干劲十足。    上庸镇将继续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载体,解放思想,乘势而上,竞进提质,转型发展,全力打造“十星”高地,建设生态旅游名镇。  

官渡镇

  官渡镇位于鄂西北边陲,巴山东麓,是入川达渝之咽喉,秦巴文化古驿,堵河水道上的璀璨明珠。官渡镇距十堰市竹山县城64公里,东与房县中坝接壤,西与竹溪兵营相连,南同柳林乡交界,北和上庸镇毗邻。全镇版图面积400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4374户20319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549户4901人。201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7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农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招商引资5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71   官渡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林特、旅游等自然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理论装机达30万千瓦以上;硅质黑板石品高质优、走俏欧美;境内石煤储量丰富,闪长岩建材质地光润,磁铁矿蕴藏量达4500万吨;“驴头峡”牌山野菜清香脆嫩、绿色环保,深受消费者亲睐;官渡黄酒甘甜味美,享誉鄂渝陕;万亩烟叶已成为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进,黑猪养殖、波尔山羊、郧巴黄牛已初具规模,成为畜牧产业大镇。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官渡镇景观引人入胜。境内有闻名遐迩的《桃花源记》原型地,大自然赋予了官渡迷人的风韵,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观光、寻奇探险的最佳去处。被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民间故事、收藏、雕刻、剪纸等文化博大精深。已成功主办三省七乡镇的歌手参加的民歌大赛四届。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省地质公园、湖北省旅游明星镇、湖北省卫生乡镇、十堰市魅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潘口乡

  地处竹山县城西郊的潘口乡,因境内的潘口河而得名,东与城关镇相邻,西与溢水镇毗连,南与田家坝镇接壤。全乡版图面积78.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54.4亩,辖有8个村,33个村民小组,4240户,16346人,有11个乡直机关单位,一个县直队,全乡有1所中学,6所小学,大型民营企业有两家(竹山县柿湾建材责任有限公司,竹山县浙竹砖厂)。乡政府所在地小漩村、距县城1.5公里处。    潘口乡属山地、丘陵地区,境内海拔最高处观山寺1701.1米,最低处237米,平均海拔973.85米,气候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干鲜果、黄姜、中药材等作物。305省道自东而西贯穿全境,竹柳公路途经鱼岭村、村村组组通公路,达115公里,沿堵河两岸有6个村、13个组通水路,具有水陆交通便利,运输快捷,信息灵通、市场广阔等优势。.  

竹坪乡

  竹坪乡位于竹山县西部,与陕西省旬阳县交界,素有“朝秦暮楚、西楚门户”之称。竹旬、竹大路交汇于此,构成了竹坪乡小“Y”型经济走廊。    全乡辖15个行政村、1个林场、1个居委会,共 6502户26154 人,版土面积163.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3.4万亩,其中水田7000亩。境内有丰富的煤、铁、绿松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和高家花屋、金花娘娘庙、店坪人工湖等人文景观。    近年来,竹坪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团结、刚毅、自强、奋进”的竹坪精神,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三园两带一中心”发展规划,始终坚持“民营强乡、产业富乡、创业兴乡、宜居安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兴建了万亩茶叶基地、万亩花生基地和千亩肚倍基地;以矿山开发为重点,全力扶持宝来公司、合兴砖厂和秦巴钡盐公司扩大生产,实现年均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以扩大就业为中心,年组织跨国劳务输出稳定在85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过亿,是外派劳务基地、全市劳务经济第一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轴,新修通村水泥路100公里、河堤20公里,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01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47亿元,比去年增长14%;工业总产值达到2.58亿元,比去年增长14%;全乡实现固定资产总投资2.5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收入52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57元,比上年净增1021元;全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大庙乡

  湖北省竹山县大庙乡位于鄂陕交界,地处两省三县八乡镇结合部,双边群众毗邻而居,一脚跨两省,乡政府距离竹山县城101公里,距离旬阳县城77公里,自古就有朝秦暮楚的传说。全乡版土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2.1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3个乡直机关、总户数3575户、总人口13660人。    大庙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秦楚古长城、唐代著名将领吴琦、马赞兵营遗址、建于清末的张家大院、高家大院、集镇戏楼等古建筑,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贫寒子弟勤学苦练,考入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2001年竹山文理科“状元”均被大庙籍学生双双夺冠。1992年,勤劳智慧的人民发明了地膜水稻,这被誉为“神膜”技术,很快在荆楚大地乃至全国广泛推广。    该乡山场面积大、矿石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8万亩,境内县乡联营天堂林场,其原始森林覆盖面积4.4万亩,起伏连绵、绿树丛荫的山脉,既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又是一座天然赠赐的资然宝库,山上有蕨菜、薇菜等山野菜,有银杏、红豆、樟榔等珍贵林木,有大鲵、野猪、羚羊、梅花鹿等国家保护动物;地下有石英石、硫铁、煤炭等二十多种矿藏,乡政府对面七宝寨就因该山蕴藏有绿松石、铁、煤、锑土等七种矿石而得名,黄土梁铁矿带长达6公里,天堂石英石二氧化硅含量达96%,储量在百万吨以上,丰富矿藏,“遍地是金”。    发展才是硬道理。多年来,大庙干群不为乡情所困,致力于振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目前,全乡以烤烟、黄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到8000亩,退耕还林8000亩,是“全县烤烟生产先进乡镇”、“全县退耕还林先进乡镇”、“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2003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3855万元,财政收入144.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4元;电视光纤线路和手机移动基站开通,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公路通到村组,乡集镇初具规模,大庙至陕西过境道打开,加之得大路、大竹路,以大庙为中心,辐射周边八乡镇交通架构逐步形成,时下,全乡干群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的目标奋斗。.  

双台乡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碎石、汗水洒落十星发源地------竹山县的北大门,演化成蜿蜒曲折的圣母山、枇杷山和奔腾不息的北星河、南峪河。山水之间,孕育了幅员辽阔、交通便利、物产富饶的双台乡。   双台乡位于秦巴山脉,周围分别与陕西省白河县卡子镇、中厂乡,郧县鲍峡镇,竹山麻家渡镇、溢水镇、楼台乡等两省三县六乡镇接壤。双台乡属乡镇机构改革合并乡镇,2001年原茅塔镇整建制并入双台,2005年原潘口南口村划归双台乡管辖。全乡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4个村,88个村民小组,5320户,17684人。   双台乡属矿产之乡,工业优势突出,湖北银矿是全国八大重点金矿之一,年产值在三亿元以上;以铁精粉开采加工为主的福升矿业、金兴矿业、亿达矿业相继建成投产并成长为亿元企业;北星石材、宏达石材加工生产的花岗岩石制品质量上乘,供不应求。双台属药材之乡,药材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常年保持在5000亩以上。双台乡属山羊之乡,以茂源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公司+社员为模式,养殖山羊在200头以上的农户达到50户。旅游资源丰富,石佛寺佛教文化、学堂洞儒教文化、张振武故居革命红色文化和女娲历史文化在双台交融汇聚,开发潜力巨大。   三乡共建的强乡富民蓝图已经绘就。“十二五”时期,是双台乡实现振兴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建设大美双台、打造幸福家园”为目标,全面实施经济增长倍增计划,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实民生,扮靓城乡,炒热旅游,砥砺奋进、奋发图强,稳居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竹山县辖乡。1949年置关帝乡,1961年改为双台公社,1987年改置双台乡。  

楼台乡

¡¡¡¡ÖñÉ½ÏØÏ½Ïç¡£1949ÄêΪÁų́Ï磬1961Äê¸ÄΪ¹«É磬1987Äê¸ÄÖÃ¥̨Ï硣λÓڶºӱ±°¶£¬¾àÏØ³Ç¶«±±31¹«Àï¡£Ãæ»ý121ƽ·½¹«ÀÈË¿Ú1.1Íò¡£ÓÐ ¹«Â·ºÍС¿ÍÂÖÍ¨ÏØ³Ç¡£Ï½Â¥Ì¨¡¢ÑüÁë¡¢ËþÔº¡¢Ì©É½¡¢°×Á«¡¢ÆëÐÄ¡¢¾ùƺ¡¢ÐËÍú¡¢ÀϾýÛë¡¢µ²Óã¡¢·ïÂ¥¡¢ÄϹµ¡¢ÂíÁë¡¢Ó÷¼ÒÆÂ¡¢À×̨15¸ö´åί»á¡£ÒÔ½¨Öþ¡¢½¨²Ä¡¢ÊÖ¹¤ÒµÎªÖ÷¡£Å©ÒµÒÔÖÖֲСÂó¡¢ÓñÃס¢Ë®µ¾ÎªÖ÷¡£ª¥.¡¡¡¡[¸ÐÐ»ÍøÓÑ"vbk"·ÖÏí´ËÄÚÈÝ¡£]

文峰乡

  文峰乡是竹山县“东大门”,全乡版图面积17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726户15071人。区位优越。文峰紧邻县城,距县城12公里,谷竹高速、346国道、十竹公路穿境而过,是竹房城镇带的重要节点、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竹山桥头堡;生态优良。“九分山水一分田”是全乡真实写照,全乡耕地面积21193亩,森林覆盖率72.8%。霍河库区、黄龙库区生态保护完备,水域生态环境优质;资源富集。全乡以松杉为主的用材林8000多亩,以肚倍、茶叶、核桃、小水果为主的经济林30000多亩,中药材基地近万亩,霍河、化峪河、堵河三大主要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竹山县第二大稀土矿--文峰杀熊洞稀土矿位于轻土坪村境内,绿松石矿遍布全乡8个村,太和梅花谷等一批旅游资源深具开发价值;人文厚重。太和观、青石寨、香炉山、文峰塔、方城山等一批人文古迹历史久远,太河村是解放战争时期竹山县9个苏维埃乡政府所在地之一,红色气息浓厚。   

深河乡

   深河乡位于竹山县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3005户12031人。2016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1.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4元,财政收入4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   深河乡属移民乡镇。潘口电站涉及淹没深河乡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移民安置搬迁757户3101人(含影响区114户518人)是潘口水电站主淹没区和主安置区。在短短2年时间内,实现搬迁移民3000余人,建成朱氏垭、堰沟口、陆家坪、柯家山等8个移民新型社区。   深河乡属水电大乡。深河、霍河流经全乡8个村。深河、霍河两条河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了两座电站,投资3000万元,装机4000KW的深河电站于2009年已竣工投产发电,装机10000KW的霍河一级电站于2016年8月投产发电。潘口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形成2万余亩良好的淡水库面,库内鲫鱼、鲢鱼、青鱼、鲟鱼等鱼类丰富。   深河乡属林特大乡。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主要以松树、杉树、花栎树、山竹为主。林特资源以茶叶为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乡茶叶总面积达10000亩,有近8000亩已开园见效,笋竹林达5万余亩,这些产业逐步成为深河的富民产业。深河乡山场大、牧草丰富、水源充足,农民又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为发展和壮大畜牧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乡已建立畜牧养殖小区20个,培植养殖规模在100头郧巴黄牛种牛繁育场1个,畜牧养殖大户56户,为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矿山资源有方解石、褐铁矿、石煤等。有天麻、柴胡、麦冬等几十种各贵中药材,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猪、羚羊、鹿、獐、果子狸等。   深河乡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境内有万亩逶迤多姿的大百川原始森林,青龙观人鹤共栖的和谐自然景观,山上古树参天,白鹤成群,还有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的“深河皮影戏”,有剪纸艺术,更有薛刚反唐的南唐文化,是理想的休闲旅游胜地。   

柳林乡

  山清水秀堵河源,人杰地灵柳林乡。柳林乡位于竹山南部,为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东与房县毗邻,南与巫溪县、神农架林区为邻,西与竹溪县接壤,北与竹山县官渡镇交界。版图面积475平方公里,辖6个村,3132户12261人。   全乡境内有70多万亩天然林,森林覆盖率80%以上,植物1722种,动物286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等3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有金雕、黑熊、大鲵等41种。全乡水能资源丰富,现已建成投产电站18座,装机18万千瓦的龙背湾水电站位于柳林境内,现已正式投产并网发电。   柳林乡是烟叶种植大乡,连读多年被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烟叶生产第一乡”,多年来年均面积1.5万亩以上,产值4000余万元,户均增收6万余元;核桃面积达5000余亩,中药材面积达8000余亩。境内有枪刀山、高山草甸、令牌寨、民主溶洞等著名景点,旅游业蓬勃发展。   柳林乡人杰地灵,淳朴的民风孕育出道德模范刘学举、刘其贵,劳动模范武忠国等先进典型,文明之花遍开柳林。近年来柳林乡总体工作也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党委、政府表彰,荣获竹山县先进乡镇和红旗乡镇等。   按照竹山县“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方针,柳林乡将以“走生态发展之路,建堵河旅游名乡”为发展定位,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科学谋划,热情干事,为建设“生态、活力、幸福、和谐”柳林,率先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擂鼓镇特产大全




擂鼓镇景点大全